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枣庄人口分布

枣庄人口分布

枣庄人口分布
枣庄人口分布

枣庄市381.90万人2008年

市中区人口51万

薛城区人口49万

峄城区人口37万。

台儿庄区人口30万。

山亭区人口49万

滕州市人口158万

市中区各乡镇人口:龙山路街道44457 中心街街道40419 文化路街道75185 矿区街道29105 各塔埠街道58754 齐村镇39326 渴口镇32562 盂庄镇19563 安城镇20190 税郭镇21349 市郊乡11633 郭里集乡18531 西王庄乡23484 永安乡21069 黄庄乡17268 周村乡9549

薛城区各乡镇人口:薛城镇72291 沙沟镇26695 周营镇32433 陶庄镇55174 邹坞镇47606 常庄镇33835 张范镇35174 南石镇24209 夏庄乡26108 兴仁乡36485 金河乡19742 南常乡25439 陶官乡18860

峄城区各乡镇人口:峄城镇49695 底阁镇26023 阴平镇30346 古邵镇25586 金陵寺镇17673 曹庄镇18405 棠阴乡29120 王庄乡26026 吴林乡20199 肖桥乡12055 左庄乡20408 峨山乡14702 甘露沟乡13173 萝藤乡19458 坊上乡17111

山亭区各乡镇人口(人):山亭镇78618 店子镇29688 西集镇30394 桑村镇54830 北庄镇26561 城头镇42114 徐庄镇33614 水泉镇40167 冯卯镇50797 半湖乡11627 东凫山乡10180 付庄乡8906 张庄乡8572 辛召乡17915

滕州市辖4个街道、17个镇,179个居委会、1047个村委会。

街道

1龙泉街道辖45个居委会面积27.9平方千米,总人口87849人,乡村人口2.46万。

2荆河街道辖56个居委会面积26.6平方千米,总人口96027人,乡村人口1.95万。

3北辛街道辖54个居委会面积38.1平方千米,总人口79923人,乡村人口2.33万。

4善南街道辖18个居委会面积14平方千米,总人口16155人,乡村人口1.49万。

乡镇

1东沙河镇辖40个村委会面积51.90平方千米,总人口51013人,乡村人口5.04万。

2洪绪镇辖34个村委会面积35.54平方千米,总人口35436人,乡村人口3.25万。

3南沙河镇辖38个村委会面积42.32平方千米,总人口45730人,乡村人口4.4万。

4大坞镇辖65个村委会面积100平方千米,总人口87448人,乡村人口8.47万。

5滨湖镇辖90个村委会面积146平方千米,总人口110426人,乡村人口11.07万。

6级索镇辖51个村委会面积79平方千米,总人口82540人,乡村人口7.95万。

7西岗镇辖72个村委会面积84平方千米,总人口116096人,乡村人口7.57万。

8姜屯镇辖83个村委会面积83.1平方千米,总人口83892人,乡村人口7.87万。

9鲍沟镇辖66个村委会面积75平方千米,总人口79290人,乡村人口7.73万。

10张汪镇辖83个村委会面积83平方千米,总人口81789人,乡村人口7.19万。

11官桥镇辖51个村委会面积63平方千米,总人口76212人,乡村人口5.93万。

12柴胡店镇辖41个村委会面积62.7平方千米,总人口43416人,乡村人口3.99万。

13羊庄镇辖1个居委会(兴鲁);88个村委会面积112.54平方千米,总人口76318人,乡村人口7.59万。

14木石镇辖4个居委会面积64平方千米,总人口55533人,乡村人口4.11万。

15界河镇辖1个居委会面积81平方千米,总人口73332人,乡村人口6.69万。

16龙阳镇辖55个村委会面积79平方千米,总人口69467人,乡村人口6.07万。

17东郭镇辖89个村委会面积141.3平方千米,总人口112928人,乡村人口11.01万。

苍山县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21个乡镇,1179个行政村,117万人。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课题12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教学设计概要 第一阶段:教师运用一组人口结构数据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揣摩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指导学生选择若干个思考方向,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此阶段教师对学生作收集资料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指导。 第三阶段:学生独立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证明论点。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 本节关于“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课是依据教学进度而进行的,这 一内容属于高二地理第五章“人口和城市”中的教学內容。 选择“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教材中有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学习内容 教材归纳了人口分布的三个趋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沿海,趋向中低纬;归纳四类人口稀疏区:寒冷、干旱、湿热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归纳四类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美国东北部。按教材内容分析,明显地让学生感到自然条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即物质生产方式)因素。但教材在讨论影响人口分布因素时,未经论证就直接给出首要因素是物质生产方式。在历年的教学中,每年都有学生提出疑问,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到底是哪个因素? 2.教材中蕴含着可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内容 从教材对“人口结构”的阐述来看,主要归纳了人口结构的几个方面,诸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等。就每一个结构来看,则可以联系到很多的人口社会现象。如年龄结构中,有老龄化问题引出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老龄化问题引出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养老方法的优化选择,以及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具有拓展性的补充材料丰富多彩 由于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学生仅靠教材內容进行探讨研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肯定突破了现有教材的阐述。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数据和材料比较陈旧,而学生却可通过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很容易地查找到最新资料,学生从中就可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找到与教材內容相对应的、与自己认知水平相符合的研究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一定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作为市重点中学的我校学生,平时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就养成了自学习惯,与老师之间也常有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加之高二学生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质疑探讨的素质。 2.有相应的收集信息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 我校较早地开设了研究型课程,学生在学校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已得到了很多锻炼,其中之一就是初步掌握了如何从互联网上、图书馆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学会了如何到有关的职能部门去调查、了解情况,以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并据此得出论点和论据。 3.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人口分布教案

人口分布 课题 《人文地理学》第4章第2节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3、通过分析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能够正确认识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2、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人口的总数量是多少吗?是的,有70亿人口,那么这70亿人口都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呢?他们是平均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进入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引出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世界人口共有70亿,那么这么庞大数量的人口到底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思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 1、北半球人口稠密,南半球人口稀疏; 2、中纬度地区人口稠密,低、高维度地区人口稀疏; 3、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4、海拔500米以下的人口稠密,500米以上的人口稀疏; 5、城市人口密集,乡村人口稀疏; 6、欧、亚两洲人口稠密,其它各洲人口稀疏。 (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看人口分布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分组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为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用PPT展示人类大陆图,让学生看图总结出世界上的四个人类大陆) [引出问题]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那么我国的人口分布又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五、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

中国的人口练习题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 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二、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难点: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自主学习·知识提炼 知识点一数量世界第一 我国总人口为亿,人口特点是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世界第一:A、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省区分布:最多:省;最少:澳门。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A、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B、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知识点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市到云南省市。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地区人口密度小。 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带来问题:①生态失衡(或环境恶化);②就业压力增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交通拥挤等);③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减少(或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的发展等。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典例精讲 考点一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例1】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国土面积为122万平方千米,人口270万;江苏国土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人口7406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 B.西藏自治区面积大,所以人口密度也大 C.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人口多 D.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少 解析:此题考查了我国人口的分布和人口密度的计算,通过计算,我们很清楚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江苏省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西藏;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西藏位于西部内陆,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就人口密度来说,东部的人口密度大于西部,临海、沿河、沿湖的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相反,干旱荒漠、山地和高原,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答案:B 方法指导:人口密度是一个地方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面积,单位是人/平方千米。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较稀疏。 【变试题1】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林家渡和李家坪两个村庄2018年度人口的调查,获得了如下资料: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馨桐学号:1251410047 日期2012.1.22 摘要:本文通过近百年人口分布地图及数据,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不同的行政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人口重心经度向东、纬度先升后降,总体偏东南。大致预测了本世纪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即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均衡却相对于发展相适宜的人口分布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晋陕甘宁及东北地区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配合,移民将增加。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仍为人口分布最密集区。川黔滇区由于长年的人地饱和,地质灾害频繁,人口将减少。蒙新、青藏伴随着西部开发的号召人口将稳步增加。 关键词:人口分布因素特征动态变化趋势 一、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动态变化 1.人口分布概念 1980年有人提出,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后来又有人概括为“人口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所占的空间位置”。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定义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只注意了空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范畴—时间。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趋于全面的定义,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时间方面表现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空间方面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还有人认为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变动(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组合所形成的地域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这两种定义虽然说法不同, 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认识人口分布问题是共同的。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研究这种过程在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中心内容。这一定义是比较简明的、全面的。胡先生也认为人口地域分布是涉及到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城镇化、迁移、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许多方面的广泛概念。但在狭义上理解的情况下,则把人口分布只看做是人口数量地域差异的状况。 2. 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目前论述的较多。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以下几点: (1)从全国来看,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 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的“缓浑——腾冲线”是体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一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及组合状况,一般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口分布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有人口学、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人口重心模型、遥感及GIS研究、EDS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仅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阐述 国内 在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中, 在人口分布的变化研究中,任志远等(2013)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剩下2000年至2010年的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胡红艳、郑宇(2014)利用统计数据对晋中市2000年~2012年鉴的人口分布变化做出描述总结,同时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2年来晋中市的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向西部平川地区集中。 在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李旭东、张善于(2007)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山地地形和坡度、喀斯特分布面积和基岩性质等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其原因。王春菊等(2004)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福建省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河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及海岸线的距离和居民点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通过赋予各影响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和分析。张丽、高敏华(2014)运用GIS软件对新疆15个行政区2000/2005/2009年的人口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人口变动的驱动因子。在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中,林飞娜等参考基于城镇面积的城市人口密度稀疏模型,同时考虑交通网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适合长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生成100m*100m网格的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图。 在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研究中,仲崇玺、周跃志(2008)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除非,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传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孙峰华等(2006)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并进一步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区域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 1 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及其原因 1.1 人口分布状况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数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省104320459、山东省95792719、河南省94029939、四川省80417528、江苏省78660941。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 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 1990年 ,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 ,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 ,南距三亚 164 公里 ,北距漠河2470 公里 ,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1.2 原因 1.2.1自然环境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

人口分布(最新教案)

人口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节假日出游时,是否遇到过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进入景区的现象?你们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为排队等候结账而心烦意乱?你们是否见过宽阔的马路因交通堵塞变成了巨大的露天“停车场”? 讲授新知: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活动:“家”的选择,分别出示极地、热带、温带、沙漠、平原、高原等景观图,让学生选择愿意居住的地方。 思路:让学生读图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简要说明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 (一)自然因素

(新教材)2020人教版(2019)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后作业提升1 人口分布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提升1人口分布 【基础演练】 1.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为欧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解析: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和沿海平原地带,A错误;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C错误。 答案:D [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期末]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完成2~3题。 2.图示信息显示()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3.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B.地形 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非常明显,A错误;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B错;5 000米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C对;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D错。第3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一般比较大,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人口稀少。选B。 答案:2.C 3.B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4~5题。 4.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 5.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解析:第4题,亚马孙河流域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因而人口稀疏。第5题,巴西高原东部因为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干燥,属热带草原气候,再加上巴西高原为古老的高原,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地势相对低缓平坦,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4.B 5.D 6.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姜婷)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学号:10160114 姓名:姜婷班级:10级地科一班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 人口信息是重要的国情信息,它对行政管理、人口研究、了解市场供求、制订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9%和57.1%。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

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等我国四大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这些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区。西部地区占有全部的第三台阶(海拨4500米以上)和大部分的第二台阶,除高山和少数河谷外,几乎全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占全国面积15.5%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几乎全在西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为稀疏,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带有较密的人口。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经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开始,由建国以来的分散和均衡化转向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人口大部分集聚于东部地区。解放后,国家化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举例说出影响 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概括人口分布 的主要规律。 水平3:能够结合地理资料,分析自然 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 响。 水平4:能够利用地理资料,归纳典型 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分布 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人口分布与 人地协调。 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区域认知:说明世界和我 国的人口分布规律,辨认 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和人 口稀疏区。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人 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原 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含义:人口分布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01空间中的分布状况。2.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分布□02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 (1)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03中国,第二人口大国是□04印度,人口都超过13亿人,为超级第一人口大国是□ 05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人口大国。人口总数超过1亿的国家,依次有□ 06孟加拉国、俄罗斯、□07墨西哥、日本、□08埃塞俄比亚、菲律斯坦、尼日利亚、□ 宾等。 (2)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地区 09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10欧洲。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东亚、□ 12地势高峻的高原和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11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 山区。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1)从南北半球看,□01北半球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3%,南半球只占7%左右。 (2)从各大洲看,□02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03大洋洲人口最少、密 04南极洲。 度最小;无人定居的大洲是□ 2.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 (1)趋向于气候□05温暖湿润地区:世界人口一直集中在温带、□06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 (2)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海拔200米以下的□07平原地区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30%,分布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总人口的50%~60%。 (3)趋向于□08沿河、近海地区:五六千年前,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沿着□09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等大河兴起的。产业革命后,□10沿海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日趋增 强。, 1.判断正误。 (1)亚洲人口数量最多,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大。(×) (2)热带地区人口密度最大。(×) 2.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不包括() A.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B.地势低平地区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 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中国中国地理界线及人口分布特征-黑腾线

中国中国地理界线及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特征:以黑河——腾冲为界,东边密集,西边稀疏 若从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划一直线(以下简称黑腾线),该线东西两块面积大致相等(西部为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全境、滇西北、川西、甘肃和内蒙大部、陕北大部、山西和黑龙江的一部)。 但是,大约90%以上的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集中在该线以东地区,而一半以上的资源(如林地、草原、荒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稀土、镍、钾等),则分布在该线以西地区。 400毫米降水多数在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的东南部地区,水、土、光、热诸条件配合较为协调,为我国最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我国畜牧业所占比重大的地区,产肉量占全国的90%以上。 西北部地区干旱少水,土地资源差,资源配合不协调,资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低,耕地、林地少,但全国大部分天然草场分布在这里。 从承载的人口看,全国人口的95%集中在东南半壁,每平方公里约有225人,而西北半壁则仅为12人。 东西的经济差异,关键还是东部土地平坦肥沃,多丘陵,平原,耕地比重大,气候条件好,适合人生存,所以人口多往东迁移,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中国地理界线小结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昆祁横、大太巫雪峰。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黄强,张果(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 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关 键 词:人口; 洛仑兹曲线;空间分布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因素也处在不断演变中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的容量过程中,使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集中指数和人口再分布指数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否均衡以及集中性,并了解四川省在过去几年中地域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 2 四川省人口定量分析2.1四川省人口增长率分析表1四川人口增长率地 区1994—1999人口增长率‰ 1999—2003人口增长率‰ 吊顶层电气组在进

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1994年—1999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低于我国同期9.9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同样,在1999年—2003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也低于我国同 期6.8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4年—1999年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攀枝花16.37‰,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时期成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99‰,高于全省的6.42‰。1999年—2003年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3.71‰,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广安。其中,资阳市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为-0.46‰,这些都说明四川省人口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2.2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分析不均衡指数: n y x U n i i i ∑=-= 12)](22[基尼指数:∑∑==++-=n i n i i i i i y x y x G 1111)()(集中指数: ∑=-=n i i i y x C 121人口再分布指数:it n i m t i x x R -=∑=+1,21其中,为不均衡指数,为基尼指数,为集中指数,为人口再分布U G C R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