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认识

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认识

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认识
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认识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

时间:2009-12-29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220次

摘要: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 庄平 内容提要:农村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正确评价,是制定有关区域、城乡、阶层政策的基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

庄平

内容提要:农村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正确评

价,是制定有关区域、城乡、阶层政策的基础。评价的出发点应当是客观现实、国家的整体

利益和我国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在世界发展格式中的位置。

改革十几年来,随着需求增长和利益驱动,中国农村发展在经济总量、人均产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居民的收进和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并呈东、中

、西地区梯度递减趋势。

1.社会总产值、经济效益及增长幅度地区差距明显。

从区域发展来看,自80年代至今全国基本上保持了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和中西部地区依次

相对滞后的格式。受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总体差距扩大的影响,三大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差

距不断扩大。改革初期的1980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为2792.12亿元,其中东、中、西部

农村社会总产值分别为1378.96亿元、933.74亿元和479.4亿元。三大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之

比为2.88:1.95:1(以西部地区为1,以下同),可见农村不同地区发展差异旱已有之。到19

94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为61347.45亿元(现价),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别为39140.95亿

元;15104.24亿元;6229.26亿元。三大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总量之比扩大为6.28:2.42:1

,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1993年,我国三大地区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经率为2.97:1.37:1,其中农业人均总产值

三地区的比率为1.47:1.16:1,非农产业人均产值比率为4.93:1.51:1,说明东西部大量家产业人均产值差距大于农业人均产值的差距。从农业生产效率看,东部也高于西部。1993

年我国农业人口为92173万人,东、中、西三大地区各占约53%、31%和16%;全国实有耕地面

积共有9510.1万公顷,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别占41.32%、43.62%和15.06%;但是当年我国

农村农牧渔业总产值为10995.5亿元(按当年价格),其中东部占了58.97%,中部占了28.54%

,西部为12.67%。 ①

2.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农业结构调整时期。从目前三大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判定,

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基本跨越了由农业向非农业或农村戒严的转换阶段,进进了以农村非家产

业为经济发展主体的时期。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尚处于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时期

。1994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为15750.47亿元,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别占7657

.36亿元、5282.25亿元和2810.82亿元,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48.7%、33.5%、17.8%;农村

社会总产值中非家产值为45623.98亿元,三大地带分别占了69%、21.53%和9.47%。 ②尽管

199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速高出东部地区近20个百分点,在当年新增非农产

业产值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上升,但东西差距还是很大。

3.农村三大地区居民收进差距不断扩大

198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和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东、中、西三地区农村居民尽对

收和差距在迅速扩大。198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人均收进分别为218元、181元和17

1元,农民收进之比为1.29:1.11:1;1985年,农民纯收进之比扩大为1.54:1.21:1;199

4年东、中、西三地区农民人均收进分别是1617元、1087元和856元,人均收进之比进一步增

大为1.89:1.27:1, ③东西地区农民收进差距再次扩大。

4.农村就业结构的不平衡

农村劳动就业结构的调整总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动。进进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劳动

力在农村劳动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区域情况也是如此。1978年在农村全部劳动力中的非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2)

时间:2009-12-29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222次

摘要:农就业份额,东部地区为13.5%,中部地区为8.6%,西部地区为5.4%,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4.9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199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仍然是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T诎倥

农就业份额,东部地区为13.5%,中部地区为8.6%,西部地区为5.4%,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

部地区分别高4.9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199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者的比重

仍然是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在百农业劳动者中,流向乡村集体企业的东部地区为

31.8%,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6.8%和26.8%;流向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企业主、个体或合伙工商

业者和受雇劳动者,在东部地区合计占非农业劳动者的31.8%,中、西部分别为23.8%和26.8 %。 ④可见,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地区间农民就业结构的差异;非农产业结构的不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就有很大的不同。

5.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生产水平决定收进水平,收进水平决定生活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地区收进水平差距必然

导致生活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据统计,1994年,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分别为1285.1元、916.5元、789.4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5倍、4倍和3.67倍。东、中、西部

之比由1980年的1.27:1.07:1,扩大为1994年的1.63:1.16:1,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地区差

异明显。1994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是

反映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分别为0.6121和0.6104,高于东部地区0.536的水平。

⑤由此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在一些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上就存有了差距,如东部地区农村每

百户拥有腕表175只,自行车175辆,电视机84台;而中部地区则是143只、109辆、59台;西

部地区为155只、77辆和43台。

可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正确评价,是制定有关区域、城乡、阶层政策的基础。评价的出发点应当是客观现实、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我国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在世界发展中的位置

1.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大国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收进分配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差距先逐渐拉大,然后再稳定缩小这们一种“倒u字型曲线”变化特征的理论。实在这种特征在发展中的大国比较明显。发展中的大国与发展中的小国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发展中大国内部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密度和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原有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往往存有很大差异,因而必然导致不同区域在综合实力、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上的差异,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象新加坡、斯里兰卡和韩国都是小国,台湾也只是一个省,人口数目、土地面积都十分有限,具备均质发展的条件,故经济发展就难以有“倒u字型”轨迹发生,发展与均等是

一个同向的过程。

发展中大国这种现象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如印度在19世纪上半叶,第一批近代产业主要集中

在孟加拉湾恒河口的加尔各答、达卡和濒临阿拉伯海的孟买城郊;又如巴西,其东南部,尤其是圣保罗、贝洛奥里躲特和里约热内卢所构成的三角带,不仅是巴西国内的经济中心,而

且是南美洲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1%,但却聚集了全国45%的人口,生

产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占全国国土面积60%以上的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则人烟稀

少,

生产落后,是南美洲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发展的历史也经过了这样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区域发展有其生命周期,不同地区经历某个特定发展阶段所需时间的是非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远地区远远领先,有的地区后来居上,有的则没有什么起色,从而地区的发展就表现为不平衡性。在一定内餐部条件的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可以缩短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3)

时间:2009-12-29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223次

摘要:发达地区走过道路所需的时间,但是否定区域发展的阶段性,从主观善良的愿看出发,急于实现地区发展的平衡,只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中国事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尽大多数,旱在建国初期,就存在农村

发达地区走过道路所需的时间,但是否定区域发展的阶段性,从主观善良的愿看出发,急于

实现地区发展的平衡,只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中国事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尽大多数,旱在建国初期,就存在农村区域发展的差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基本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温饱题目,但目前仍处在发展的初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么广大无穷的农村地区,出现发展不平衡题目,当属正常现象。更何况我国这种差距是建立在全国农村各地区都迅速发展基础

上的,就是发展速度最慢的西部地区,其农村经济的增长率也在20%以上,大大超过改革开

放前30年的均匀增长速度。尤其是从199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农村非农产

业增量中的比重进步的局面,这使长期以来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情况开始好转,可见,这种不平衡是一种发展中的不平衡。当然,这只是相对差距缩小的开始,并非意味着尽对差距的缩减。只要中国的发展尚未达到“倒u型曲线”的项端,不平衡性存在直至拉大就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必然出现。

2.发展不平衡性一定程度的存在,将有利于形成较高的发展效率。

有差距有才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发展的差别可以带来发展的高效率。在发展经济学中,

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在社会领域中,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些有限资源假如配置得当,就能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带来发展的高效率。反之,就会带来发展的低效率。一般在基础设施较好,市场机制健全,劳动力文化素质高的地区,相同的投进往往比那些条件差的地区有较多的产出,有更高的增长效率。解决资源配置中的效率题目,就是保证全

社会的经济投进获得最大的产出。

我国事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都是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政策目标,到底如何排列效率与公平的顺序呢?这一价值判定是争论已久的题目,经过我国几十年改革实践的摸索,得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答案。“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终极达到共同富裕。”差别似乎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平,但真正的公平是不能脱离生产力水平而单独存在的,只有把效率放在优先的地位,才可以调动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有更高的投进产出比,有充足的产品和劳务供给,从而才能从根本上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否则,共同富裕就是“纸上谈兵”。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曾为实现“公平优先”的目标进行了艰苦卓尽的努力,但效果总是不理想,由于没有物质基础的地区均衡,只能是各地区的共同贫穷。80年代以来,政府改变了一方面抑制或削弱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一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拔苗助长,以求低水均匀衡的截长补短的策略,让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利用已有的上风先富起来。这些富裕起来的地区,已产生出极大的示范效应,并带动其他地区仿效,形成先富带动未富的氛围。可见,适当拉开差距,打破均匀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进步发展效率,从而可以较快、有效地增强农民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反过来,增强了实力的中心政府无疑又会啬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植,率先发展

的地区也会在同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势能,支援欠发达地区,命名之在不同出发点上向

前迈进,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

3.缩小差距要有一个过程,不能强行超越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发展进靠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起来的,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是靠发展乡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4)

时间:2009-12-29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224次

摘要: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带动起来的。回顾历史,我国乡镇企业是从苏南、江浙和珠江三角洲农村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的,是靠城市大产业的幅射力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曾率先发展乡镇产业的地区,由于普遍

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带动起来的。回顾历史,我国乡镇企业是从苏南、江浙和珠江三角洲农村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的,是靠城市大产业的幅射力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曾率先发展乡镇产业的地区,由于普遍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企业素质的进步,留意企业向团体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使很多乡镇企业群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幅射面越来越广,带动起周边农村甚至更远地区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农村的乡镇企业在不平衡发展中起步晚,近几年,一是由于有东西联营的作用,东部乡镇企业在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过渡时,把劳动替带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发展的触角已经开始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二是由于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注重利用当地潜伏技术、人才和资源上风,从

高出发点进手,尝试跳跃式发展,以建立新的乡镇企业生长点,所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因此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农村产业发展最初发动因素十分有限,不可能存在于各个地区所有生长点域,只能存在于具有“发展极”意义睛的关键点域,即经济条件优越的区位,这些关键点域优先发展,衍生出主导部分或行业,形成一种技术、资本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具有向心力和离散力的“势力范围”的经济地理空间,通过“发展极”吸引力和扩散力的作用,更多地带动邻近地区或更远地区的发展。地区发展中出现的慢的更慢,快的更快的“回

波效应”并非是“发展级”所派生的,而是商品交换中比例利益在起作用,并且仅仅与发展

的初期阶段相联系。我国的乡村产业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东部乡镇产业的发展,产生东部乡镇产业新的“发展极”,然后,城市产业和东部产业一起带动中西部乡镇产业的发展。在农村产业化过程中,某些带有必然性特征的环节是超越不了的。那种人为超前在欠发达中西部农村钳进“发展极”的作法,只能事与愿违,造成更大的浪费。

总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后顺序性,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存量有限性和稀缺性为条件的,“发展极”的存在与效应传导,以不同地区产业体系在客观上的不平衡性为条件,从区域发展水平极化,到产业体系扩张延伸,必将使发展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

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4.社会需求结构层次的公道性与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有关

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进水平都在逐渐增长的条件下,不同农村居民之间收进分配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层次性,进而影响生产的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收进的多少决定了人们购买消费口量的多少和档次的高低。一般是先在高收进层中产生新的需求形式,由于高收进阶层必然会相对甚至尽对地减少对必须品的消费支出,增加对非必须品的消费支出,从而引起新的需求扩张和形成新的消费层次。然后按收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普及,逐渐使全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促进农村仍至全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我国农村人均收进水平固然远低于城市人均收进的水平,但总人口多,是一个巨大的潜伏市场,其消费总额已超过城市。随着农村居民人均收进普遍进步,一代新产品在向人数最多的农村中低收进层扩张时,将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它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求社会成员的收进分布也要有相应的相对丰富的层次结构。因此,现阶段农村形成的有梯度的收进层次和起伏的增长过程,将有助于形成我国的消费品市场的梯度需求,并加快受

消费品结构影响的国家产业生产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承认地区差距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必然性乃至公道性,并不意味着必须坐等东部地区扩散效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5)

时间:2009-12-29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225次

摘要:应的带动,也不意味着对发展差距无穷拉大不加控制。由于伴随着不平衡趋势的加大,将使农村总体经济效率的进步渐趋边际,同时也使固有矛盾逐步突出,以至差距过了“度”,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

应的带动,也不意味着对发展差距无穷拉大不加控制。由于伴随着不平衡趋势的加大,将使农村总体经济效率的进步渐趋边际,同时也使固有矛盾逐步突出,以至差距过了“度”,将

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

1.引发“移民潮”,给各地区发展带来很多社会题目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三月,”预期收进差距的存在是人口区域迁移的主要原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稀,回根结底表现为人民群众之间收进分配和生活质量差距的扩大,从而诱发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向发达地区。这些年我国出现的由内地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潮”现象证实了这一点。据调查,大批输出劳动力的地区主要是四川、

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南、贵州、河北等省区,四川流向全国各地的民工人数高达10

00万,约占全国的10%,贵州省也有100万发工往全国各地打工 ⑦。而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地

区主要是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省区,其中广东省每年吸收外地劳动力有600多

万。

尽管“民工潮”从客观上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紧张的状况,并且给劳务输出地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但出现的题目也不少。首要题目是“民工潮”的膨胀超出了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所能承受的限度。“民工潮”的地域差异在交通运输客运量上有明显的体现,无论是铁路客运、公路客运,还是水路客运、空中客运,最拥挤的都是在发达省市

到不发达省区必经的干线上。时间性也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40天,这期间造成所

有交通主干道拥挤不堪,秩序混乱。

其次,高质量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影响了输出地的农业生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

达地区对其它地区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选择的,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有一定技术的

治理人才以及有劳动技能的质量较高的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看,往往只有受过教育的人和

有一家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付得起向发达地区迁移的用度。在这个意义上,实际上外流的农村

劳动力不一定就是“剩余”劳动力,由于留在农村尤其是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是

妇女和老弱病残者。再加上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势必使那些发展农业的地区放弃农业,对我

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必须造成严重损害。据统计,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人口

活动速度成正比,即凡是人口活动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如1985年、1988年、1991年),都

是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和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但在这些年份中农业产量的增长却

不高。以粮食产量为例,1985年(-7%)、1988年(-2.2%)、1991年(-2.5%)都是负增长。十几

年来,我国各地伴随着劳动力外出的浪潮,粮食生产萎缩现象有增无减。

第三,大量民工流进地区的社会治安题目增多。由于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我国农

民的活动形式由就地消化逐渐转为进大中城市。但大中城市除了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之

外,其他行业劳力都已经饱和,加上城镇失业人口的存在,求职非常困难。为了赚钱,很多

地下经济滋生,假冒伪劣产品成灾,其中不乏活动的民工所为。很多在中城市外来人口犯罪

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占43%,上海占53%,深圳达

97%;外来人口犯罪,又为多进城农民犯罪,外来农民犯罪占犯罪比例,北京占70%,石家庄

占61.7% ⑧。

2.损害不发达地区和低收进群众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作为一般农村居民对地区发展差距和阶层生活差异的直接感受,主要体现在收进分配的差距上。固然这几年,社会成员在对待收进分配差距题目上的态度开始成熟,心理随力有了进步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6)

时间:2009-12-29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226次

摘要:,然而我国人均收进差距的不断扩大,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假如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收进与他人收进比较的满足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削弱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减少对改革支持的广泛度,影响社会的安定,进

,然而我国人均收进差距的不断扩大,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假如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收进与他人收进比较的满足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削弱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减少对

改革支持的广泛度,影响社会的安定,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仍有7000万尽对

贫困人口,其中多数为少数民族人口,他们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农村。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其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9%,其中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相邻国家跨界而居,

地区间发展差距过份悬殊,将成为引发***的根源。

3.发展差距的持续,轻易形成既得利益团体。

经济实力不平衡的长期持续,全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口的稳定收进处于增长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阶层劳动者的优越境况中,作为既得利益一方,就有了更多生活方式选择的自由度,他们会千方百计维持这种格式,努力使社会经济约束规则的执行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当政府为统筹兼顾的目的,试图调整收进再分配政策时,则会受到这些既得利益团体的抵制,搞的不好会引起社会经济的失控。为了不损害欠发达地区农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和对改革的信心,为了避免抵触情绪扩大,同时也为了稳定和平衡地区关系,国家又不得不将一部分财政收进投到贫困地区。由于收进差距所体现的赏罚效果存在递减趋势,加之有些贫困地区迫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难以利用国家的投进改变困境,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激励落后

者的奋斗精神,他们有可能自暴自弃,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以致终极破坏效率。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是适度存在有利,过度存在不利,缩小差距需要有个过

程。因此,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区域发展策略是正确的。

注:

①参见《1994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参见《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5》《1994年中国发展报告》。

③参见《1994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1页。

④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

⑤据《199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推算。

⑥《***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⑦参见《人民日报》1994年3月28日。

⑧《光明日报》1994年9月13日。

作者: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京希)

该信息出自应届毕业生求职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10091424.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10091424.html,

(企业管理战略)区域不均衡发展资料

张颢瀚,又名张曾芳,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韩国文化模式与现代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工作之余毕十年精力主持编纂完成《古诗词赋观止》一书。 记者:中央确定了下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区域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区域差距是否具有必然性呢? 张颢翰(以下简称张):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决定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交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产业基础等差异,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由此必然形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记者:既然区域间不平衡是一种必然现象,那么我国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否会长期存在?今后发展的差距是否会不断扩大? 张:首先,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近现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工业化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两个区域,不平衡发展一般会有扩大趋势。但是这里的扩大是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不是绝对差距扩大。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

展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处在加速发展与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两者的差距可能逐步缩小,西方发达国家多经过了这一阶段,我国尚未进入这一阶段。其次应看到不同体制、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差距的不同影响。在单一市场机制下,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加剧不平衡。在单纯的计划体制下,通过行政的强制手段,一味追求平均,一平二调,可以解决不平衡问题,但其结果是抑制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效益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使不同地区能够在不平衡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记者:在不平衡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具体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能否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张:区域的发展从地域结构上看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发展问题,作为西部地区在发展战略上应当注重加强城市的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一个大的区域中的增长极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推动作用。其次应当从不同层次区域中心功能的角度加强县城与乡镇的建设,加速中西部县、镇的发展,使大、中城市依托小城镇对四周形成梯度辐射传导。就中西部的差距来看,主要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的城镇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乡镇企业发展。 记者:有人提出乡镇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现在进行的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将成为历史,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 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中部是以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201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56694元,沿海地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发展不平衡

论中国的发展不均衡 ——形势与政治论文 中国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或者说是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资源和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和少数的人手中,不到1%的人占有了超过41%的社会财富。从而集中引发一些问题,一些城市的房价奇高,普通百姓根本接受不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雨磨炼,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人曾经形象的比喻:经济发展东部开汽车,中部开摩托,西部骑自行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经济发展无论从贸易往来、经济体制还是产业结构,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入世以后。而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机遇和优势。诚然,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分布看,城市经济发展大大好于也快于农村。城市由于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来发展经济;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商品流通;网络发达,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诸多优势,均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观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相比,则完全转化为劣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可见一斑。 3、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以城市为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 1、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2、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中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文化环境、资金投入都优于农村地区。这些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很大联系。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方法

1.加快中西部地区体制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制度因素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国家相关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进行,政府必须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当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性原因。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必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束缚西部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尽快形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动力机制。中西部尤其要努力学习东部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经验,消除阻滞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信用意识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为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2.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仅仅依靠劳动、自然资源、资金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伴随着人力资本储存量的增加。国家和中西部政府应在中西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职业教育投入和增加对西部人员培训资 本的投入。 3.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 当前,技术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大多属传统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受到落后技术的制约。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大量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换代。首先要加速中西部地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创新和结构创新;其次,与东部地区联合,加快产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再次,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培训,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传统设施的建设,二是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往西部投入各种资金。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以得到较快发展,需要中央财力的支持,应该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实行投资倾斜。跨地区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宜侧重于横向平衡,保证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以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在今后的日子里国家应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国家对中西部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 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 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 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 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 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 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 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 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 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 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 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 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 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 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 差距可能更高。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许多地区日益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热门和焦点问题。本文从各地区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以及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全国各地上半年GDP增幅普遍好于预期,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较快、良好的运行态势。但各地增减不一的GDP数字,也暴露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什么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全国人的共同努力。而在地区分布上,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品富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一些;反之亦反之。这就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只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在历史中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实行东部优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方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这样,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显现出来,并且不断扩大。西部要想赶超东部,关键在于努力发现自身优势,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东部地区以及国际分工,并根据经济增长条件适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实现赶超,并取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所在院(系、班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二班 学生姓名(学号):杨舒雅 103012016036 指导教师:陈仁芳 实践起止日期:二○一八年二月至二○一八年三月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级英语师范二班杨舒雅 指导教师:陈仁芳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展开调查,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医疗以及教育三个方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的进行分析,积 极寻求解决对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 一、调查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一)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2017年,六安城镇常住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7元;2016年,六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8元;2015年上半年,六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元。 (二)医疗状况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发展不平衡问题,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1、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用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 2、历史原因。数千年啦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3、政策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4、体制原因。不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的影响,国家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要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收到抑制。 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发展不平衡,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大,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里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1、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首先,规划“一张图”。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次,建设“双驱动”。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再次,政策改革更惠农。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产补贴要继续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最后,改革要联动。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 2、多措促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首先,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部各区域良性发展。其次,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生态则生态,逐步建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再次,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多种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学院级专业 201 -201学年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二O一八年六月

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 了哪些努力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个统筹”。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

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二、取长补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等等。 那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 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 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虽然国家在各个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与一定历史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四是体制原因。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影响消费

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各项城乡对话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用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 3、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4、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金融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浅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浅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务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各地的义务教育基础和起点很不相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现,集中表现为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即拟对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策 教育公平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美好理想,而要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和稳定器的功能。教育均衡发展的确切内涵应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其含义是:实现均衡的资源配置以搭建竞争平台,通过公平竞争以引发发展中的不平衡,然后通过微调再达到相对平衡。近年来,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又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突出地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即旨在对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在教育发展方面呈现出的不均衡、不协调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发达地区学校即更为优越。城区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有高标准的教学楼,运动场馆,有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以及舒适的学生公寓。而乡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山区学校连最起码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这些学校教室紧缺,无实验室、图书室,更就谈不上有体育场、馆和学生公寓,相当一部分乡村学校仅凭简陋的教室,简陋的宿舍,简陋的食堂来办学。就办学条件而言,特别是就校舍、场地质量来看,可谓是天壤之别。 2、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城镇学校,特别是发达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远远高于乡村学校的投入(北京、上海城区学校年生均教育经费达上万元)。城镇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元的,加之办学条件好而走上了规模办学轨道,这样获得国家的生均教育经费的总量就大。城镇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的校园绿化美化像商业运作的公园、景点,城镇学校建设一块高标准体育场(跑道)所用的经费相当于3所贫困山区初级中学的固定资产总值。而贫困山区中学因办学规模小,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也就少,并且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支出。 3、师资方面的差距。总体而言,城镇学校有充足且优秀的教师数量;而乡村学校则教师编制少,教师数量缺额,并且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二、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之所以被提了出来,是因为教育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特别是义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

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 协调的努力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学院级专业 201 -201学年第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二O一八年六月 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 了哪些努力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个统筹”。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二、取长补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使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现在,社会的发展到了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阶段。2005年伊始,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新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从此将结束把农业作为政府收入来源、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旧的发展道路,而将农业和农村领域作为政府支持的对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这是中国农业新世纪的良好开端。三、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 农业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以低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与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基础薄弱外,其他如人均耕地少、生产效率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现象,都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制度有关。在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相应制度,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民仅靠耕种自己的土地,是很难致富的,加上户籍制度等对农民城乡流动的制约,就出现了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机会均等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农村市场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 状调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福建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所在院(系、班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二班 学生姓名(学号):杨舒雅 指导教师:陈仁芳 实践起止日期:二○一八年二月至二○一八年三月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级英语师范二班杨舒雅 指导教师:陈仁芳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展开调查,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医疗以及教育三个方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的进行分析,积 极寻求解决对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 一、调查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一)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元,2000年达到元,2003年达到元。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2017年,六安城镇常住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7元;2016年,六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8元;2015年上半年,六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元。 (二)医疗状况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六安市市区(包括金安区、裕安区)基层医疗有48个,叶集3个,寿县36个,霍邱县35个,舒城县21个,金寨县30个,霍山县17个,其中六安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大型医院都位于金安区和裕安区。当遇到疑难杂症或中大型手术时,周围乡镇的人都需要到市区进行就医,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 (三)教育状况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倍、倍、倍、倍、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六安市重点中小学都分布在金安区和裕安区,如城北小学、解放路小学、汇文中学、皋城中学、六安一中、六安二中等。当我在上学时,班里有很多来自六安市周边乡镇的同学,即使乡镇有适合其年龄的学校,也会选择来到市区的重点学校。 三、原因分析 (一)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一产业; 城市居民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市民获得的收益相对也较高。而乡村农业生产力落后, 农民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由此可见, 正是城市和乡村存在两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系统, 这两个系统内部的要素和运行方式都存在差别, 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产生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再者, 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产力发展较快, 而乡村生产力发展缓慢, 因而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别凸显。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