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认识国际体系

怎样认识国际体系

怎样认识国际体系
怎样认识国际体系

怎样认识国际体系?

李少军

[内容提要]国际体系是单元经由互动而形成的整体。体系构成的标准是单元的互动要达到影响彼此间政策的程度。作为社会系统,国际体系与自然系统的最大不同是具有社会意义。每一个国际体系都存在特定的“问题领域”和属性。由于每个行为体都会参与多个“问题”的互动,而问题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因此体系之间会呈现复杂的联系。在叠加的体系结构之下,单元行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与塑造。对于单元与体系之间的双向关系,人们不但应了解各主流体系理论所阐释的单一机理和确定性,而且要思考复杂的因果链条和相关关系所导致的系统效应,以及这种效应所导致的不确定性。

任何国家参与国际互动,都是在一定的舞台或背景条件下实现的。这种舞台或背景,用学术概念来表述,就是所谓的“国际体系”。布赞(Barry Buzan)和利特尔(Richard Little)认为,没有国际体系的概念,人们就很难证明国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存在有道理。事实上,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大体上都是从这样的层面进行研究。现实主义所论证的权力政治,自由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建构主义所诠释的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英国学派所推崇的国际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对国际体系的阐释。由于这些学派对问题的观察有不同视角,对国际体系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因此一直争论不休。从国际关系

学科的发展来说,对“国际体系”这一基本概念求得大体一致的理解与解释是十分必要的,搞清楚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这个学科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

在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理研究中,“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学者使用的与之涵义相近的用语,还有“国家体系”、“世界体系”、“全球体系”及“国际结构”等。在这些用语中,“体系”是一个需要首先辨析的词语。

在中文里,“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英文里,system一词主要指一组有序互动或相互依赖的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者指有组织的一套学说、思想或原则,通常是用以解释一个有系统的整体的排列与运作。

比较中文与英文的“系统”词义,可以看到,其主要意思是一致的,即系统是由它的组成部分的互动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就这个整体而言,其组成部分就是所谓的“单元”。由于体系是由单元的互动构成,因此“体系”、“单元”和“互动”构成了体系概念的三个要素。

在国际关系学科的体系研究中,研究者在进行“体系”的界定时,尽管表述和用语有不同,但通常都会涉及到这些要素。例如:布鲁斯·拉西特(Bruce Rucsett)和哈维·斯塔尔(Harvey Star)提出,“一个体系就是一套互动的因素。”卡伦·明斯特(Karen A. Mingst)认为,“广义地界定,体系是单元、客体或部分经某种形式的有规则互动而联结起

来的集合体。”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提出,“就任何一个体系的概念而言,互动都是最基本的。没有互动,各部分或诸单位便是分离的和独立的。”

当然,尽管研究者较普遍地论及这几个要素,但对它们的强调程度却不同。以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论述为例。他在阐述其理论时把体系分为了系统与单元两个层次。他认为单元与互动是在单元层次,而由单元的位置和排列所体现的结构则是在系统层次。华尔兹所建立的国际政治理论,是以系统为主要关注点。华尔兹明确提出,应把单元层次的要素,诸如单元的属性、行为、互动忽略掉。他认为,在建构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时,不能考虑国家有怎样的政治领袖、社会和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不能考虑国家之间怎样联系(互动),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国家在彼此联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因为单元的安排属于系统的特性。由于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研究强调的是单元在体系层面的排列结构,并且强调结构对单元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与华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不同,也有一些研究者比较关注单元的因素。例如,同为现实主义学派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在解释体系影响时就比较重视单元的因素。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与雄心,首先取决于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们的相对物质力量。不过,这种权力地位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感觉为媒介。国家政治领导人所作的外交政策选择,在很大程

度上是出自于他们自身对国家相对权力的判断。可能对国家外交政策的轮廓和方向起决定性影响的系统压力,未必会强大到决定国家行为特定细节的地步。这种影响只有从比较长远的角度看,才是明显的。

自由制度主义在阐述体系理论时,强调重点与结构现实主义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结构现实主义只强调一个维度——结构,即单元能力的分布,而自由制度主义除了同意这一点之外,还强调了另一个维度——进程,即单元互动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方式。正因为有这样的不同,自由制度主义才有了以“相互依赖”为核心概念的体系理论。

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作为“体系”对偶概念的“单元”,主要是指主权国家。实际上,对于“单元”的涵义,也存在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有许多研究者把跨国行为体引入系统研究,并且增加了经济和社会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例如,自由制度主义除了关注国家之外,还关注非国家行为体。与自由制度主义有较大相似的全球主义,因为更多关注的是跨越国家边界的联系,因此更强调全球视角下的各种跨国行为体。

不同学派对国际体系中“单元”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它们不同的理论偏好,以及对经验事实的不同的解读、认知与概括。从经验层面来看,对于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并存的事实,大概没有哪个学派会否认,但它们在建立体系理论时却都有所侧重。在这里,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相对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政治进程的加速,各种跨国联系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凸显,单元的构成明显地复杂化了。不过,一个不容否认的经验事实是,尽管跨国组织日益增多,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日益增大,但国家的边界与政治管辖范围仍然是任何国际组织或个人都不能随意逾越的界限。从这一点来讲,跨国行为体还远未扩展到或达到可以取代国家的程度。以欧盟的情况为例,尽管申根国家范围内的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但在重大国内和国际事务上,特别是在政治、外交、安全等事务上,国家仍然是首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行为体。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传统主权国家在理论上所享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不复存在了。任何政府进行决策都不能无视或忽视跨国联系与跨国行为体的存在与影响,不能离开跨国的互动。因此,就构成国际互动的单元的指涉而言,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是并存于国际关系之中,而国家行为体仍然是最基本的单元。

在国际体系中,单元作为组成部分,其基本的存在形式是互动。如果行为体不存在必要的互动,那就不能说它们之间存在体系。在这里,互动的含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就一个体系来说,单元的互动乃是部分构成整体的必要条件。很容易想像,如果没有互动,主权国家就不会构成联合国、北约那样的国际组织,也不会构成军控、贸易样的国际体制。

体系经由单元的互动而构成,这就发生了一个基本问题,即达到何种程度的互动,单元才算构成体系。显然,不是任何程度的互动都

能使行为体构成体系。布赞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古代罗马与中国汉朝的互动:这两者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由于相距遥远,交通困难,因此相互来往与联系非常少,基本上是处于彼此隔绝和各自演进的状态。这样的稀少联系就构不成一个体系。基欧汉(Robert Keohane)与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在说明全球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时,提出了互动有“稀薄”(thin)与“浓厚”(thick)之分。布赞所举的例子就是一种稀薄的相互联系。

关于互动对体系的构成,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在《无政府社会》一书提出了这样的衡量标准:“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促成某种行为,那么国家体系或国际体系就出现了。”其后,他与沃森(A. Watson)在合写的一篇论文中又提出了一个更简约的说法,即,如果一组独立的政治共同体(political communities)中每一个共同体的行为都是其他共同体必须考虑的因素,那么它们就构成了一个体系。布尔提出的这种说法,强调的是单元互动的程度与结果。接受布尔的说法,可以提出这样的体系构成标准:单元的互动要达到影响彼此间政策的程度。这样一个标准对于判断某个体系是否存在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国际体系的属性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系统”是迥然不同的。在自然系

统中,单元之间的互动是完全客观的和无意识的,所构成的整体是处于人的意识之外。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由于国际行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intersubjective)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体系与自然系统的最大不同,是具有社会意义。

德里泽克(John S. Dryzek, Margaret L. Clark, Garry McKenzie)等人指出,构成国际政治实体的是人的主体,他们具有选择和设计行为以及进行互动的能力。尽管通常是组成为一个集体行为体,诸如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等,但人类主体乃是这种行为体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再者,人类的理解、信念和价值都会参与国际体系的创造和演变。在这一方面,物质的和结构性的力量有其作用,但这些力量本身也都受到主体与主体性的影响。显而易见,人类在控制其环境和社会演进方面越成功,主体与主体性对社会科学来说就越重要。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国际体系都是围绕着某种问题形成的,或者说都存在着某种“问题领域”。正因为行为体的互动都是以“问题”为焦点,因此不同的体系才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冷战时期的两极体系,两个超级大国是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的问题在互动,所形成的是一种“高政治”结构。在当今的WTO中,各成员国是围绕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在互动,所构成的则是一种“低政治”结构。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

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有学者指出,对全球政治中任何一个体系作质的界定,都要根据它的参加者、参加者的行为,特别是作为行为中心的问题来定。尽管在做这种界定时人们不能忽略行为体互动的外延因素,诸如界定世界格局时就有单极、两极与多极之分,但互动的“问题领域”显然是需要首先关注的内涵因素。

以问题作为国际体系内涵的主要因素,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情况。在有些体系中,行为体的互动比较单一,是围绕一个问题在互动,但也有许多体系,行为体会围绕多个问题在互动。以联合国体系为例,从整体来讲,每个成员国都需要在其中参与多种不同的互动,可能涉及安全、经济、生态等不同方面。但是,如果就联合国某一个具体委员会或下属组织而言,则成员国就会聚焦于一个问题领域。例如,在安理会,成员国的互动是围绕国际安全问题,而在人权委员会,互动则只涉及人权问题。

通常,行为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例如,有些体系形成之初只是为了经济目的,但随着互动进程的发展,其功能会逐步“溢出”到其他领域。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最初的“煤钢联营”只是一种经济互动,而后来形成的欧盟则包含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层面的互动。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构成不同的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不同互动,布赞和利特尔认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即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

军事互动主要涉及行为体之间进行战争的能力,以及出自于这种能力的对于威胁的感知。这种互动常常涉及对领土的控制,而且军事力量扮演了主要角色。政治互动涉及的是单元相互承认的方式,以及相互给予的身份,例如,是否认可其他行为体的平等地位,是否相互不承认,或是相互把对方看作是无主的可以夺取的领土。经济互动就大部分历史而言,涉及的是贸易关系。只是到了非常近的时期,它们才变成了生产与金融的联系广泛的组织。文化互动涉及的是不同人民和文明之间的思想观念的传播。它们可能是非常特别的技术思想,诸如马镫或犁的使用,或者可能是更堂皇的东西,诸如宗教或有关政治组织之思想的传播。

布赞和利特尔所作的分类,提供了思考行为体不同互动的有益思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可以看到,行为体的互动及其结果可以说存在非常复杂的情况。在军事上,行为体的互动可能表现为结盟和集团对抗与战争,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也可能表现为有关军控的多边外交以及缔结的相关条约或制度。在政治上,行为体的互动可能表现为组成联合国那样的国际组织,也可能表现为一种相互冲突、争夺的“自然状态”。在经济上,行为体的互动能够形成贸易体系、金融体系,形成各种自由贸易区等。在文化上,行为体的互动可以形成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集团,也可以形成以宗教、价值观为体现的共同体。

对于行为体参与的不同互动,摩根(P. M. Morgan)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我们可以把国际体系设想为一系列游戏桌上有不同赌注的不同游戏。每一个参与者都参加一两个游戏,而有些参与者同时参与许多游戏。许多游戏是相互依赖的,因此当参与一个游戏时,常常会影响对另一个游戏的参与。由于行为体为谋求自身利益参与国际互动存在复杂的情况,因此国际关系从整体上来说,呈现的是一种多体系并存的复杂局面。针对国际行为体围绕不同的问题进行互动和构成不同体系的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multiple issue-based systems)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对当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很好的表述。它强调了体系的问题基础,以及多元体系并存在的现实。

多元体系的存在来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由于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都是多个体系的参与者,而它们参与互动的国际问题存在各种联系与相关性,因此在不同体系之间就形成了复杂的相互联系,呈现为一种相交叠或交织的状态。伯顿(J. W. Burton)指出,当代世界政治如此复杂,原因之一在于许多体系是相联系的,要么是因为参与的行为体(及其行为)相交叠,要么是因为它们所关注的问题相依存。这个世界因而看起来就像是无数叠加的蜘蛛网一样,布满全球。

在复杂的体系联系中,成员身份的交叠是基本的联系点。以俄美关系为例,它们共同参与的互动涉及了众多问题或体系:全球反恐、核不扩散、北约东扩、欧洲反导、能源供应、欧洲安全、民主人权、中亚地缘政治问题等。由于它们各自的对外政策行为同时与多个体系

相关,因此在围绕一个问题互动时,就不可避免地会牵动其他体系。比如,双方在北约东扩和反导问题上关系紧张,就会改变双方在反恐合作和防扩散问题上的互动,从而对反恐体系和防扩散体系发生影响。如果考虑到这种互动与更多国家的连带关系,诸如美俄关系对俄欧关系的影响,以及对欧盟不同成员的不同影响,那么所导致的体系联系就更复杂了。

从问题领域来说,其相关性所导致的体系联系也是明显和普遍的。例如,发展问题是全球行为体互动的一个基本问题。要解决发展问题,行为体就需要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贫困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全球贸易与金融问题、健康问题、人权问题等众多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具有内在联系与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围绕它们的互动所形成的体系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一点从联合国体系中不同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国际体系的复杂的存在现状,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和可以观察的。对这种存在做进一步研究,就需要对体系的内在属性进行分析与思考。这种属性反映的是行为体互动的本质。一般来讲,国际体系的本质是不能直接观察的东西,要进行说明,只能从理论层面上对现象进行概括与解释。在这里,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

现实主义者观察“叠加的蜘蛛网”,提出了权力政治的解释。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行为体基于权力因素互动而形成的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不排除合作,但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对抗甚至战争的关系。行

为体参与互动的根本宗旨,是要运用权力因素改变他者的行为。由于国家是现今世界上掌握权力的主要行为体,因此这种体系是以国家为主角。以“极”为体现的国际格局,如单极、两极、多极等;国家间因发展军备而形成的相互感到紧张的“安全困境”等,都是这种体系的体现。就现实情况而言,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就是典型的权力政治体系。在当代,围绕中东地区冲突、北约东扩、中亚地缘政治竞争而形成的国际互动等,都带有权力政治的属性。

自由制度主义的视角与现实主义不同。这一学派尽管不否认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性,但关注的是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在内的更广泛的互动单元,并且把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视为一种相互依赖。自由制度主义认为,相互依赖会导致合作,而合作的发展会导致出现约束行为体行为的各种制度与规范。因此,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具有一种制度主义的属性。就现实情况而言,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各种国际组织和签订的各种条约,基于各种全球问题而形成的各种全球性议程等,都属于这种体现制度属性的体系。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具有不同于上述两个学派的“主体间”视角。该学派强调国际体系乃是一种社会事实,是行为体在观念互动的基础上建构的。由于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体都是由人构成的,其行为都是一定意图的产物,因此它们的互动无时不在进行着观念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沟通会形成一定的共有知识,而这种共有的知识会构成影响行为体行为的形而上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会谈、会议、互联网、

媒体等都是人们的互动形式。通过这种观念互动,行为体会基于认同,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形成不同的规范或文化体系。例如,基于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而形成的联合体,就属于这样的体系。此外,在许多国家间所建立的“伙伴关系”,也可以视为是观念互动的产物,即都把对方视为伙伴,并在某种程度上把这种共识体现在对外政策上。

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际体系的不同阐释,实际上是对其属性的不同概括。从逻辑上来讲,如果人们承认行为体在上述不同的问题领域都存在互动关系,那么就应该承认国际体系并非只有一个,而是有许多。从这个意义来讲,国际体系应具有多重属性而非只有一种属性。从国关学界已有研究的贡献来看,至少权力、制度和观念(或文化)都是体现体系属性的重要因素。国际体系所具有多重属性,决定人们认识国际体系也应该有多元的视角。

三、行为体与体系的互动

行为体与体系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说得确切些,行为体作为单元构成体系后,它本身也会受到体系的影响与塑造。从这个角度讲,要阐释行为体与体系的关系,就需要说明两者的互动机制,即说明单元构成体系时的影响因素和体系对单元的影响因素。

单元在参与构成体系的互动并发挥其作用时,通常会涉及地缘、能力、利益、偏好以及认同等因素。这些因素会使单元的互动带给体系某些特定的影响。

(一)行为体在可以观察的物质层面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地缘空

间进行的。通常,相邻或相近的行为体会更发生更多的互动,因而更容易构成体系。欧盟、非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都是典型的地域性体系。这种基于地缘的互动,其内涵可能是权力政治,也可能是制度合作。例如,围绕中东问题互动的行为体,在整体上构成的是权力政治体系,但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行为体之间,也存在带有合作性质的互动。从空间上来讲,行为体的互动是有远近之别的。中小国家通常是在较近的范围互动,而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则可以在广泛的地域甚至是在全球范围采取行动。这种地缘因素会导致体系具有地域属性。

(二)行为体能在何种范围和进行何种程度的互动,决定于它们的能力。行为体的能力越强,所受到的外部限制就越少。对于体系中单元的能力,华尔兹作了特别的强调。他认为,系统中的单元功能没有差别,有差别的是能力。说得确切些,就是大国小国之分。行为体的能力决定体系的结构。

华尔兹所讲的能力,主要是指物质性的硬实力。这种实力的基础,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除了这种硬实力之外,行为体的能力还体现为非物质的软实力,诸如外交能力、文化影响力等。对行为体来说,参与不同的互动要依赖不同的能力。参与权力政治互动,硬实力是主要因素,而参与制度体系或规范建构,软实力则有更重要的作用。尽管传统的观点认为弱国无外交,但在在很多时候小国也可以在外交互动中发挥重要影响,例如在国际冲突中发挥斡旋作用。

在这种互动中,良好的国际声誉、较强的外交能力和乐于为国际事务做贡献的观念都是重要因素。一般来讲,依靠硬实力互动形成的体系,通常具有权力政治色彩,而受软实力互动影响较大的体系,则可能凸显体制和规范的特点。

(三)行为体运用能力进行体系的互动,都是为了一定的利益,或者说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由于每个行为体都有许多利益需求,因而会参与不同体系的互动。对于这些利益需求,行为体会基于判断区别出重要程度的不同,并在参与互动时表现出政策的排序。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它们通常会使自己参与某些体系的行为服从另外一些行为。例如,“9·11”之后,反恐成为美国的第一需求,而反恐体系也成了美国参与并推动的首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美国不得不改变在其他一些问题上的政策。有时,行为体参与某体系的利益需求并不迫切,其他行为体为吸引该行为体加入,会进行某种利益的交换。例如,欧盟在推动俄罗斯加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时就是这样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体参与体系的互动是有主动与被动之别的。对于行为体基于利益的行为,可以用理性选择模式进行解释。

行为体对于利益的追求,会直接决定体系的属性。如果行为体追求的是冲突的利益,那么就会构成冲突的体系,反之,则会构成合作的体系。例如,二战之前的欧洲,主要国家追求的是冲突的利益,因此战争频仍,二战后所追求的是合作的利益,则推动了一体化进程。由于行为体对利益的追求会发生变化,因此体系的属性也会发生变化。

从国际互动的历史发展来看,尽管冲突的体系始终存在,但这种体系不会无限度地发展,因为那样的话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了。从这个意义来讲,人类社会的互动始终存在着共同利益。布尔在阐述其体系观时就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人类面对暴力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以及使用暴力的倾向性,促使人们形成了有关限制暴力的共同利益观念。人们在物质需求上的相互依赖,促使他们产生了尊重协议的共同利益观念。财富有限度的丰富性和人类有限度的利他主义倾向,导致人们承认他们在确保稳定的占有权这个问题上具有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利益观的产生,可能是畏惧心理的产物,也可能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即认为人们追求社会生活的基本目标或主要目标应该受到同等的限制。

(四)行为体参与体系的互动,除了对利益的理性选择之外,还会受到认同因素的影响。认同因素关系到行为体怎样看待自己以及互动的对象,特别是怎样判断敌人、盟友与伙伴。在类别上,行为体可能进行地区认同、民族认同,也可能进行宗教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或社会制度的认同。例如,欧盟的形成,既是一种地区认同,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认同。欧盟国家把自由、民主、人权、市场经济作为核心价值,从而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价值共同体。实际上,国际关系中的每一个行为体面对体系互动时都会有这样的价值选择。出于偏好。它们都希望加入一些体系而拒绝另一些体系。正因为有这样的选择,因而在国际关系中会存在意识形态、宗教和价值观

的体系差异。亨廷顿所讲文明的冲突,就有这方面的涵义。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互动,单元的认同因素会使体系具有某种价值与规范意义。正如布尔所指出的,这种体系“体现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共同的利益观念”。

在单元的互动因素的影响下,体系的形成会具有某些特点或属性,这是单元与体系互动的一个方面。单元与体系互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体系形成之后,会反过来对单元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之所以能够对单元产生影响,杰维斯(Robert Jervis)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解释,即系统形成之后会具有与单元明显不同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突现属性”(emergent properties)。例如,联合国就具有主权国家所不具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体系能够对单元发挥特有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学界,几种主要理论都认为体系对行为体会产生影响,但怎样产生影响和产生怎样的影响却观点各异。

现实主义学派中的结构现实主义对体系的影响强调得最突出。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在一个体系中,不同单元的行为是相似的,由于体系会限制和塑造单元的行为,因而单元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具有可预测性。约翰·米尔斯海默也持相同的观点。他指出:“大国的行为主要受其外部环境而不是内部属性的影响,所有国家必须面对的国家体系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它们的外交政策。现实主义一般不对国家的…好?或…坏?进行明确划分,因为任何大国无论它的文化或政治体系如何,也不管它由谁来掌控政府,都会按照相同的逻辑行事。因此,国

家很难被区分开来,惟独相对权力的差别例外。实质上,大国犹如台球,只是型号不同而已。”尽管两人在体系决定单元行为上观点相同,但结论却不同。华尔兹认为单元的权力互动会趋向于形成均势,而米氏却认为大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

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以体制(regimes)或国际制度为体现的体系,对单元所起的作用是“禁制”,即“它们限定着特定的行动并禁止其他的行动。”另外,体系作为合作的产物,对行为体谋求利益也会起重要影响,即“降低合法交易的成本,增加非法交易的代价,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具体地讲,体系可以推进政府之间的谈判,以达成互相有益的协议;通过对各个议题的联系,以及自身同这些议题的联系,影响遵守所必需的激励因素。英国学派对体系(即“国际社会”)的阐述,与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解相似,强调了共同规则对单元行为的制约。

建构主义认为,具有“主体间性”的体系具有“建构”作用,即会使行为体采取某些行动。按照建构主义的逻辑,行为体的观念互动会形成某种规范,而规范则规定了什么是适当行为,从而会影响参与互动的单元的行为。如果某个单元的行为不合规范,它就会受到体系的压力。在很多时候,它们不得不学习规范并适应规范。这样一个过程,不同于制度的限制性作用,而是一种使行为体“提高认识”的过程。无论这种提高认识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结果都是单元的观念与行为的改变。

上述几种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所阐述的体系对单元的影响机制,如

果就每一种理论所指涉的特定体系而言,都是有意义和合乎逻辑的。不过,由于国际体系的整体存在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叠加状态,因此在现实中各种影响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国际结果可能都是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的产物。这样的作用机制,用杰维斯的话来说,就是“系统效应”。

国际体系所产生的系统效应,大体上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体系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一个行为体在以体系为背景进行互动时都不得不面对多种影响。以中美关系为例,两者的互动会受到世界格局(大国互动)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受到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反恐体系、核不扩散体系、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系对单元的影响除了直接的作用之外,还有更复杂的“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即“在某一点上发生的变化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的战争行动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伊拉克和中东的地缘政治体系,但这场战争同时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对美欧关系、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核不扩散体系、国际能源体系等都有作用。通过“涟漪效应”,单元与体系之间会形成复杂的因果链条,产生复杂的连带影响。

由于国际体系存在复杂的情况,国关学界现有的研究也存在复杂的情况,因此人们在理论上使用这个概念时,在主观上必须明确自己赋予该概念的意义。在逻辑上,人们固然应该清楚地阐释每一个特定体系的机理,但同时也应该明白,任何单一的体系理论都不能对国际

关系问题作出全部的解释。尤其是联系现实阐释问题时更需要注意这一点。鉴于体系与单元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任何外交决策者进行决策时都必须考虑到体系的系统效应和自身行为对体系所产生的系统效应。说得更确切些,不但要考虑每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所阐释的确定性,而且要考虑系统效应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决策者更多面对的是不确定性而不是确定性。从战略的角度讲,决策者只有做更系统的思考,才能在国际互动中做出更适宜的应对。

(本文转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6期)

国际国内形势的心得体会

国际国内形势的心得体会 篇一:XX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XX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第1篇:XX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从XX年9月至XX年1月,我积极参加《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参加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参加调查社会就业形势调查、组织班级就业大讨论团日活动等活动,总计2周时间。下面我就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方面的活动谈谈自己的个人体会。通过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后,加深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与政策认识,使之达到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大学生;学习

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心得体会《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

质量管理体系 QMS

QMS是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的简称,中文意思为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QMS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价值创造过程、测量/分析/改进等四个方面的要素,这四个要素形成一个闭环 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 主要内容 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1] 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代表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促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惟一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包括:①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②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③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所需请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④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证、第三方注册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和当代xx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人类在20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讲座心得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我们聆听了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振霞教授的精彩授课,刘教授讲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讲座,国际关系变幻莫测,新型的力量正在崛起,刘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展开讲解,分别是:看世界、看中国、抓机遇、迎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当然不能孤立的看世界,要联系中国看世界,这样有些问题才能看的清晰,看的明白。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世界各处都能看见“中国元素”的身影,中国文化也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飞速的提升着,这主要是有着强大的国力作基石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现在的辉煌,中国的经济与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及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中国怎么从经济大国,变成政治经济大国,怎样从地区大国变成全球大国,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抓,习总书记用“三个前所未有”和“三大危险”,概括了目前我国面临的双

对质量管理的认识

对ISO质量管理的认识 1、对质量的认识 通过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我认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生产出合格可靠并可持续改进的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 质量可靠对于传统实体产品来说,可能就是消费者感知的经久耐用。而对于广电网络企业来说,公司生产出的产品是虚拟的有线电视网络服务,这种产品区别于传统的实体产品,消费者对其服务质量的感知更为敏感,对服务的要求更高。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比较高,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客户可能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需求,而如何应对好这些情况,满足客户需求,达成客户满意,就是广电企业这种服务型产品的质量保证。 2、对质量管理的认识 许多企业悬挂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标语,但现实中却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质量管理误区。质量管理如同医生看病,治标不能忘固本。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从根本上治疗,从制度流程上控制产品质量。 3、对制度管理的认识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使其为组织做贡献,一个坏的制度会压抑创造性和个人的能动性。西方的经济学假设人都是自私的,这在管理制度上同样适用,俗话说的好,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这说的就是制度的作用。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个人都不敢轻易违反制度。

传销组织,黑帮和宗教组织,他们在人力资源方面就无所不包,任何人,低至文盲,高至受到世界最好教育的人,都可以进入,并可以找到相应的位置,并能够保证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都可以容纳进去,并能保证本组织的稳定。 我认为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在建立一种无所不包的制度,以使每个员工都可以在体系制度的控制下发挥个人的力量,使企业产品质量在可控范围之内并可持续改进,以满足顾客需求达到企业的目的。

我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稿件.doc

经过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和以前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现在对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谓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的原材料购进、生产过程、最终产品的检验以及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后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过程。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达不到市场需要的要求,那么生产与研发也就变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下面是我对它的一点认识: 1:对于购进的原材料,首先要对它的质量进行检测(最好是购买有相关质量部门认证的证书资质),合格品入库、不合格品退回处理,做好相应产品时间、数量、型号和种类的记录,仓库管理人员不得私自更改相关的记录。 2:生产过程是产品质量好坏最直接的一个环节,因为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检验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一个环节。我认为要做好生产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保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衔接的很连贯,这就涉及到工艺的问题,怎样在现有的条件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尽可能的节约时间、成本显得尤为重要。②对于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最好都能形成一套完整SOP(标准操作规范),这样就可以避免人才流动或请假缺工带来的损失,因为通过标准操作程序的阅读,能使其他员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内容,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③为了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我建议在企业内部应该实行5S管理,这样是每样东西都摆放在它最合适的位置,也就没必要每次在使用的时候都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在找工具上,使每名员工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给大家创造一个整齐有序的工作环境。④每个生产环节应该有纸质的文件记录,比如时间、生产出合格半成品或成品的数量、不合格半成品或成品的数量,这样就有利于统计出产品的有效率、画出每个时段的产品有效率与时间的走势图、找出产品在那个环节上容易出现问题,大大缩短了找问题的时间;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应对成品或半成品做做周期性检测试验,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避免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一个生产环节和不必要的浪费,每个试验过程都要有相应的文件记录并存档,以便发生问题时能及时的找出原因所在。⑤企业委托相应的包装公司生产包装产品的包材,对生产出来的样品包材进行检验,其包括纸箱的尺寸、排版、商标及字符等进行确认,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存档,确认无误后委托公司进行批量生产。⑥生产好的产品灭完菌后,记录好每批灭菌产品的灭菌时间、对应批次;应对每个批次进行留样、抽样并作相关的无菌检查及生物性试验,确定该批次产品没有问题以后才能投放市场,抽样检查也应与之对应,并保存相关纸质材料。对于留样的产品应保留至有效期结束后的下一年。 3:销售是企业生产最终目的,销售的每批器械都要求记录在案,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时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及中国应对策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形势 班级:830112 姓名:周晓刚 引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走过新生发展的六十年,我国已将“缓和与稳定”列为维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然而,总体稳定的局面下局部依然动荡或者存在潜在的威胁,这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在如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怎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 (一)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总体来讲是稳定中有动荡 当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是逐步走向多极化,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

主流趋势,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深入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国际势力相互激荡,以下是我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一些较浅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当前国际格局分三大块::美国领导的单一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还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实力较中的国家、还有就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发展趋势在和平与战争中胶着。 当今的国际形式对我国及存在有力的因素,有存在不利的因素。 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利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

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格局总是会随着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势力对比可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围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围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则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分享--对GBT190012016中“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控”的一点认识(1)

分享对GBT190012016中“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控”的一 点认识 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颁布已经有1年多了;贯穿实施也已经半年多了。在此期间个人认为:在新标准的贯穿执行的实际工作中,就新标准中的“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5.领导作用”中的第“5.1.1总则b)、d)”和“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的“6.1.1、6.1.2”章节的要求,在认识上参差不齐,在组织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和体现方面,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知和审核标准。这就为组织在新标准的本条款的贯穿执行和换版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对此,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1 新标准的新,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引入了第“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的要求,由此产生了组织的风险机遇应对控制的理念。新标准在“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章节中是这样描述的:“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和战略方向有关并影响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效果的能力的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新标准在这里要求的是: 1、应该确定组织的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因素;但是,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因素应与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同时,应是对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效果的能力的。这就为组织识别、

监视、评价和确定外部和内部因素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范围。 2、通过上述表述还应理解为:所有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的识别、监视、评价和确定均不是目的。对组织外部和内部因素的识别、监视、评价和确定的目的是:为组织制定或修正其宗旨和发展战略服务的。离开了这个目的,所有的识别、监视、评价和确定都是本末倒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在新标准的贯穿执行和审核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着重审核组织是否进行了外部和内部因素的识别,并要求组织提供相应的记录资料。至于组织是否建立了宗旨,是否明确了战略方向,是否在组织的宗旨和战略方向的制定(或修订)以及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方面,体现了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以便为新标准第“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条款的实施打下基础,就略显苍白无力了。2 在贯彻执行“确定与其宗旨和战略方向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方面,对于多数组织和管理体系的执业人员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对组织宗旨和战略方向管理的课题。就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个人认为: 1、组织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环境:1)政策法律: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反不正当竞争、税收,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2)经济:如地区GDP、利率、汇率、通胀率、失业率(或劳动力供给率)、能源供给及成本等;3)社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谈谈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问题的思考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谈谈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问 题的思考 一、对当前国际环境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动荡十分剧烈。2、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十分激烈。3、国际反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恐怖主义问题仍然严重。(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动荡十分剧烈。1、和平与发展是 365000时代的主题20世纪可以说打了一个世纪的战争:有人统计,3650天中,只有23天没有战争。首先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有一战(一战死了2000万);二战(二战死了9000万);苏美冷战;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其次是中国境内的战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中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美朝战争;中美越战争;中越战争;中印战争;珍宝岛战争。最终,人人思安、人人思治、人人思和,迎来了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2、局部动荡十分剧烈。(1)伊拉克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因战争导致的流血和死人依然存在。每天有近100人死伤。2009年1月 50000 14日计,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已死亡422 42211人。现在估计可能有近500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没有下降,而年年在增加。(2)三股恶势力蔓延全球:民族矛盾;阿拉伯国家的民族矛盾和仇恨始终未缓和。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矛盾。(3)宗教问题;恐怖暴力活动。(4)还有:伊朗的核问题非常尖锐。朝鲜核实验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老

的安全威胁不断,新的安全威胁又上升。(5)如洗钱、非法移民、难民、诈骗银行、种族冲突、海盗、粮食和能源短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转基因食品、毒品走私、金融危机、电脑病毒、债务危机等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十分激烈。1、世界多极化趁势十分明显。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一极;欧盟一极;俄罗斯一极;阿拉伯国家一极;非洲一极;中国一极。几股政治势力,互相制衡,互相制约,相互排斥,互相依存。2、多极与单极的斗争有十分激烈。这主要是美国单极超强与多极的矛盾:美国搞单边主义,搞先发制人战略,军事主宰,经济掠夺,霸权主义,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不满。如撇开联合国,自己说了算,打了一系列的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三)国际反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恐怖主义问题仍然严重。1、沉重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势力。(1)摧毁了两个恐怖主义基地——阿富汗、伊拉克。(2)各国高度重视反恐——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成立了国际反恐怖主义组织机构。2、恐怖主义问题还是很严重。(1)、恐怖范围全球化(2)、恐怖目的政治化(3)、恐怖手段科技化(4)、恐怖方式残酷化——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5)、恐怖目标多样化 二、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思考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是: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3、印度对我国安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面 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呈现出新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重要战略机 遇期的新内涵,探索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判断新变化把握新特点 要充分利用机遇、实现发展新跨越,就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 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有 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从总体上看,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社会强化合作、共促发展的意愿在增强;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一轮产业革 命雏形初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和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我 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 有利条件。从国内环境看,支撑发展的有利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 何一个时期都要多,为我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提供了广阔 空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 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日趋增强。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 贸易 和外需增长面临严峻形势。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 在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显著优势的状况仍将长期存在。从 国内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些有利条件 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明显弱化,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不断升高,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 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在挑战和风险面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 机遇。一是扩大内需的机遇。在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应充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15标准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 4.4 质量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方针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3 运行策划过程 8.4 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产品和服务开发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7 产品和服务放行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 改进

附录A 质量管理原则文献

ISO9001:2015标准 前言(略) 委员会征求意见稿说明(略)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 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 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 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15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 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 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1、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如今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初见成效,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向好迹象。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危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的进程。这场危机不但是经济危机,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体系改革和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2、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 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强了新兴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总体实力仍然占先,在国际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北强南弱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3、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体系进入转型和构建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弊端暴露无遗,改革成为普遍共识,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已提上日程。国际经济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但变革的进程将是长期和复杂的。

4、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渡难关。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都怀有强烈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感,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竞相加快和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分歧和矛盾摩擦不会消失。 5、亚洲总体保持崛起势头,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地区政治、安全形势进入矛盾多发期 亚洲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各方普遍加大对本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亚洲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种地区合作倡议层出不穷,区域合作进展活跃。同时,朝核、南亚等地区热点问题时起时伏,金融危机增加了域内一些国家维护国内稳定发展的难度,地区形势存在一些变数。 6、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各方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 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体会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心得 6月2日我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培训。通过培训老师深入浅出、由点到面的讲解,使得原本生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我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体系”最初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文化,这套体系引入我国后,几经试用和修订,与中国本地的管理模式相融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系,也已经成为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辅助管理手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际上就是国际上公认的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它主要涉及到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编制基础。它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利于帮助企业达到持续成功的目的。 二、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简称为pdca的管理流程广泛应用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质量管理所包括的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市场管理、流程管理等一系列项目中,无论哪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与pdca管理流程息息相关。在这个管理循环链中,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与管理相关联的环节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功效。 三、物流企业的产品是服务,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凝固与体现。我们利用“pdca”循环实现阶梯上升的管理目标,达成企业的最终愿望,也就是通过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得到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服务),也就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并不断持续改进。优质、高效、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在物流方面的需求,从而提增强了业务竞争力。也使顾客感到:我们银河物流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其次,印象最深的还有“流程”这个词。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用一些流程标准来控制产品(服务)的合格。只有严格执行了标准流程,产品(服务)就一定合格。所以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工作的流程都有哪些,然后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过程,做到工作层次分明,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工作就会由复杂变的简单了。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千万不要“照葫芦画瓢”,盲目的依照体系标准去工作,而是把我们实际的工作流程与标准融入到体系中去运用,并在工作中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不断持续改进。 五、经过学习改变了大家对内审的认识,内审不是专门挑刺、找毛病的。内审在不断检验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实现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因为得到实践而不断调整完善,从而体系与服务都得到持续的改进。最后,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要实现自觉自愿的全员参与,使质量文化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使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为和习惯,从而牢固树立起服务一流的观念。全体员工自觉、自愿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小改进,终会促成企业优质服务的大突破。篇二:质量管理体系学习体会 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如果说一个企业所制造出来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失去了质量,那么这个企业也就失去了市场,注定会在这个历史舞台上黯然倒下。尤其像我们这种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可谓成也质量,败也质量,质量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一点似乎公司每个人都有共识。但是,如何改善我们公司的产品质量,如何提升我们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如何让全体员工都具备这种质量意识,却是我们公司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的认识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的认识 依据国家认监委《关于开展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个人以为是十分必要。这对于每一个认证机构和认证从业人员都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 其一,通过认证升级使认证市场得到进一步细分,更体现和实现分工专业化、认证审核深入化和科学化、服务的优质化,从而达到真正全面提升客户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体系认证的社会认可度的目的。 这就会使部分认证机构迫于资源、信誉等方面的原因或退出认证市场,或只从事某一个或几个自身专长的行业的认证工作;从而避免了各认证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对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提供了条件,也为认证监管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 其二,认证升级对认证机构也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认证机构审核人员的能力的挑战。

2015版标准已经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其中主要变化,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名义上还是“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是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经营环境的分析——风险机遇的识别、控制和利用——愿景、方针和战略的确定——目标和绩效指标确定——实施措施的确定(针对目标指标实现所需的组织构成、职责权限、资源需求提供、具体实施过程的5W2H策划等)——对实施措施和目标指标等绩效的考核评价——对发现的偏离和问题的改进。 这是一个完整、规范的组织管理的概念,即“大质量”的概念;也已经与卓越绩效管理非常接近了。 2、体系标准与以往的另一个突出变化就是,要求标准的各项要求都应“融入到组织的核心业务”中。也就是说,组织的管理活动应按标准的要求组织实施,杜绝“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情况。 如此,就要求认证审核人员不再仅仅是一个标准条款的专家,而应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识别问题本质的能力。这对认证机构和审核人员确实是一个挑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 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在许多情况下,对质量管理的理解是肤浅的,通常情况下,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质量管理只是被当做一些技术或方法,似乎也能像购买产品技术那样花些钱买来就能用。实际上,我们应将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作为质量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能将这些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渗透到组织中的各个层次和领域。而QMS的八项管理原则对组织树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标准条款: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理解:这个观念的价值在于所有的努力都应该直接以使顾客满意为目的。ISO9000:2005标准定义,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就是指那些接受组织活动的结果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都有顾客,包括购买商品的人,家长、学生、病人、政府机构、团体和个人。QMS 关注的重点是“最终顾客”。有的组织的产品直接交付给最终客户,而另外一些不直接与最终顾客接触,无论哪一种都应该始终关注“最终顾客”的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顾客对于组织至关重要,他是决定组织是否能生存下去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组织,如果顾客多,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失去了顾客,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任何组织都无一例外地依顾客的存在而存在。那么,组织如何才能不失去顾客,并且不断增加顾客的数量呢?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留住并增加顾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而超越顾客的期望,则是使顾客满意的最有效的方式。 任何顾客都希望为自己提供产品的组织是值得依赖的,这是顾客对组织的最基本要求。当一个组织满足了这个要求,顾客才能放心地购买其产品(即使这个组织的产品偶尔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顾客认为这样的组织比较可靠。 但是,顾客怎么会依赖那些不关注他们的需求,而一味的只是关注自身利益的组织呢?在这种情况下,顾客与组织之间的活动就变成了“斗争”的关系,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顾客采购和组织经营的风险,这必然进一步造成企业、社会成本的上升。 因此,“关注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做一个值得顾客依赖的组织”是对任何组织起码的要求,是所有管理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成为每个组织始终不渝的追求。 二、领导作用 标准条款: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理解:这个观念的含义是领导者应该找准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并营造环境,带领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美好愿景和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这里领导者最高管理层,现代质量管理认为,正确的质量意识,必须首先渗透到整个组织的所有层次和领域,质量职责不应该只赋予一个部门,而应该始终作为最高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他们最需要做的,同时也是最有义务做的,就是创造并保持使广大员工能够充分和顺畅的发挥作用的内部环境,可能包括:充分考虑员工的各种需求,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充分和牢固的信任感,解除员工的疑虑,表彰先进,鼓励提高,保持员工心情舒畅,提高员工企业自豪感,保持上下沟通渠道的通畅,维护员工在规定范围内的各项自主权,保持员工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等等。在这些方面,最高管理层的细致入微是很必要的。 三、全员参与 标准: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 理解:这个观念的价值是与上一条相关的。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不只是最高管理者发挥作用,而是需要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质量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质量部门来负责。 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想改进一个过程,就必须先要了解它,并且了解得越深,才有可能改进的越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