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国家具业的现代化之路

浅谈中国家具业的现代化之路

浅谈中国家具业的现代化之路
浅谈中国家具业的现代化之路

浅谈中国家具业的现代化之路

文章作者:陈骏发表时间:2008-09-08

近年,中国家具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去年中国的家具出口就突破1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家具业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但是从另外一点看,中国人均生产力跟国外却有非常大的差距,中国的人均产值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欧美国家一个工人创造的产值达150万~200万,是我们10倍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距,还有设计工艺的差距就更大,所以从目前来说,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家具制造大国,但是距离家具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家具设计现代化呼唤“原创设计”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但是我国的家具设计远未能处于工业设计的前沿,而是相对落后,人才严重不足,层次也迟迟得不到提升,设计的个性太少、共性太多,相互仿造成风,设计的程序又过于简单,或者说是没有构思的设计。此外,行业内存在严重的“模仿”现象,近几年,国内许多大家具企业每年都派人到意大利米兰和德国科隆两个国际性家具展览会“取经”,很快就把西方的家具款式引入中国市场,而内地的小厂又进行再仿造,造成这种“仿制品”遍地开花,毫无竞争力可言。这种“抄”的家具是没有生存基础的,尤其是中国已加入WTO,此类简单的设计将最终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法制化使那些没有开发设计能力,简单依靠“跟随潮流”、“抄袭引进”的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自今年起,我国对外国家具开始实行进口零关税,而对国内企业的最大压力是产品设计,只有不断创新设计,升级原创设计,不断塑造品牌文化,把拥有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批家具精品推向世界才是真正找准了零关税政策带给我

们的发展契机,否则将被市场所淘汰。从世界家具工业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家具的设计正趋向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款式上美观、使用上安全等方向。在我国,当今的家具设计界越来越认同,并接受一种新的设计观念,那就是:设计新家具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休闲方式、娱乐方式,对“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每年的深圳家具展中的家具展品就是最好的例证,现代家具正朝着实用、多功能、舒适、保健、装饰等方向发展。

由于“计算机辅助家具设计”(FCAD)等先进设计手段能极大地提高效益,节约大量宝贵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具企业正逐渐将CAD 应用于设计,完善设计手段。我们在家具设计和生产上固然要顺应当今国际潮流和时尚,但也不能数典忘宗,只求仿造照搬外国模式,跟着洋人的感觉走。我国家具的设计和生产应该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保持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努力汲取我国古典家具文化的精髓和神韵,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设计和制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且合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中式家具。这样,我国家具的就一定能够重振旗鼓,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再创辉煌。

总之,风格上不断变化,功能上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上不断完善是我国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向。中国家具的设计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这是业内的共识。与此同时,设计也正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家具业发展的“瓶颈”。家具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造型和表面装饰上,提创个性化、风格化、情趣化,讲究的是美感。原创设计强调的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抄袭”、“模仿”。中国家具业正在呼唤家具制造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设计水平,改变传统的设计模式,推进家具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为家具设计做出更重大的创造和革新,为家具在实用功能、艺术造型、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市场。

生产方式迈向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协作化传统家具的生产在我国家具行业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其特殊就在于传统家具生产本来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这个国度生产制作家具延续了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基本形式。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生产制作方式在一段时期内被割裂了。传统家具生产再次恢复的时候,这种生产制作方式在整个家具生产中已不再是主流。在现代生活中,在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的现代家具生产面前,它显得落后和薄弱。毕竟这是一种以人工为主的古老的生产方式,难以和现代生产相提并论。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似乎已经要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由于一些特殊因素,它又获得发展的机会,又得到一次新生。这个机会之一,就是自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持续不断的“明式”家具以至中国传统家具收藏热。另一个机会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传统家具迎来一个近一二百年以来没有过的春天。聪明勤奋的人民抓住了这个大好机会,使中国传统家具得以发扬光大。我国家具工业区域经济特征非常明显,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和东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为我国主要的家具生产分布地带。中国家具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有的至今未走出“木工加油漆工”的粗线条生产,每个环节从采购进料到终端产品都是独立完成。每个厂家相差无几,因此形成规模效应比较难,单兵作战现象严重。中国家具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都是简单依靠人海战术来进行生产,中国家具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机械化”,但离现代化和自动化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中国家具业从简单依靠“人力”转变到依靠“科技”、依靠“机器”上来,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中国家具生产方式也将呈现机械化、自动化和协作化的趋势。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从70年代起就已实现家具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如加拿大的出口家具80%是在自动线上加工的,德国基本上以高度机械化方式组织生产。近年来,我国家具工业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也有了长足发展,市场对产品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生产高质量的家具必须有性能优良的设备作物质保障,这是家具工业界的共识,一些新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数字多维控制功能、计算机模拟系统、模压技术、真空复膜技术等逐步应用于生产。另外,在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专门生产家具基材或某些家具零、部件的协作单位,呈现协作化的趋势。用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到日程上来。如今电脑雕刻机利用激光扫描和编程技术等把高科技应用在设备研制上,使得家具传统产品实现流水线的电脑操作。很多高科技产品在国外早有体现,德国的床用上红外线技术,床可以根据体重选择海绵等材料“量体裁衣”个性化定制。高科技的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我国的家具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国外家具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将来家具的概念外延会扩大,功能在增加。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家具的

实用性,他们做需要的是具有观赏性、个性化、多功能集成家具等。总之,实现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协作化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从国情出发,这是一条漫长之路,而生产设备选型要务实,不要迷信高、精设备,以通用设备为主,异型高精设备为辅,搞单机配套较适合国情,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比设备更重要。继续推进家具业的工业化进程,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改造、完善我国家具生产方式。发展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同稳定、提高中小型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是发展能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支持有条件的股份制企业上市,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合并、并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设备资源,从事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建立以“精、强”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国家具企业结构。

行销推广、厂商战略联盟铸就现代家具营销新模式

中国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真正得以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大批外国家具企业带着独特的产品,先进的市场营销模式和雄厚的资金涌进中国市场,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家具企业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宽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来审视并反思企业的营销现状和发展趋势,要加强企业营销的创新力度,为民族家具行业的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具企业还不能做到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导向。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产品销售,基本上都是从“我”出发,设计师闭门造车,或借鉴国外或抄袭国内,而不考虑“新”产品能否得到市场认同,结果是产品大量开发,工厂和展厅放得满满的,然后再竭尽全力向客户推销,但订货却很少,造成工厂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就是营销模式僵化,手段落后。家具企业长期以来有“销”无“营”,都是以“推”的方式去销售,而不是以“拉”的模式去营销,喜欢凭经验而不搞调研分析来做市场,凭降价而不做品牌争夺顾客,凭广告而不注重内部管理,在这种传统陈旧的营销模式下,无法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内的企业也肯定跳不出恶性竞争的“怪圈”,必定出现“洗牌”的局面。

厂商关系不稳定,很少有家具企业从共同发展的角度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构建“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及“双赢模式”。很多家具企业与经销商合作,只是一种做生意或简单的交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合作关系。这在几年前还行得通,现在经销商的选择多了,你对经销商的服务不好,不以良好的态度合作,不能建立利益共同体,他们马上就会无情地抛弃你。现在的家具企业,不仅要同竞争对手竞争产品,还要同对手竞争客户和销售场地,而经销商和家具商场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变交易导向为合作导向。在家具的商业流通领域,现在和过去就更不能同日而语。只从面积上看,过去家具商场几千和上万平方米的不多,现在的规模几十万平方米的专业商场很平常。过去摊位的陈设和杂货摊没有什么区别,现在的摊位变成连锁或特许经营专卖店,整体家居的展示使家具上档次、上品位,一个成熟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在销售企业文化。今后一段时间内,家具商场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一大批富有经营特色的家具商场将成熟起来,同时一些专卖店和具较大实力商家的连锁店将出现在家具商场的行列中,形成互动互利的厂商战略合作联盟也是今后家具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从“贴牌”生产到致力于创“品牌”、创“名牌”

中国家具企业和从业人数居世界第一,但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却是寥寥可数,基本上90%以上的家具企业只能称得上有品牌符号,而没有品牌。究其

原因,是因为家具行业入行门槛低,对技术、资金和人才没有什么限制,加上中国拥有低廉的劳动力,就形成了现在这种低端市场价格混战,高端市场无人问津的局面。可以说目前行业内个别家具企业有了点“品牌经营”的概念,但在CIS系统的导入,品牌建立、打造、传播方面的力度和创新却远远不够,有些企业有钱不知怎样投入,更多的企业没想到去投入。这些家具企业认为,只要经销商知道自己的品牌,在经销商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就会来经销自己的产品,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有很大局限性。因为现在的经销商对企业而言已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要想吸引经销商就不得不给其更多优惠,但如果企业都采取让利策略的话,吸引力仍然很弱,而且企业利润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把品牌做到消费者心目中,才能让消费者来拉动经销商经销企业的产品,这就是营销中的“推”、“拉”结合的策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许多行业开始实行名牌工程,品牌战略成了企业获得加级效应和品牌高附加值的必由之路。重品牌、讲品位,这是家具市场的必然趋势,创名牌产品是市场之所需。但当前的家具市场,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低,如深圳的仁豪家具是名牌家具,可市场占有率却相对较低,所以家具工业要上新台阶,应以创名牌为先导,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以质取胜。就世界而言,重品牌、讲品位已成为当今消费的一种时尚,因此对家具产品的开发,应注重营销,走品牌精品化之路。

一个名牌产品的形成要经历长期的创立、发展、成熟和确立的过程。目前中国家具能叫得响的品牌产品和星光闪烁的家具企业寥寥无几,这样不要说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品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打造名牌产品,创立名牌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家具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业内知名家具企业,仁豪家具十分重视品牌建设,以品牌去开拓和占据市场,致力于打造国内知名家具品牌和名牌。仁豪家具虽然在中国只有六年的发展历史,但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现代家具的辉煌发展历程。仁豪家具凭着强大的实力,在中国创造了品牌产品。

要实现成本优势,产品的销量要大,原材料的采购规模够大。因此,国内的不少家具品牌如今正在积极做的一件事,就是尽量多开分店,形成规模效应。但是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家具品牌拥有自成一体的品牌专卖连锁店,而绝大部分的家具品牌必须依赖家具卖场来实现自己的销售。

信息化带动商务电子化和物流配送现代化

家具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家具业正在进行不断升级改造,信息技术也日益广泛应用于家具企业。中国家具业传统的办公方式和货物运输方式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过去完全依靠人力的办公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家具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信息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过程信息化,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三是企业商务活动电子化。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追求并不是很强烈。因此,提高认识,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是我国家具企业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它关系着企业和中国家具业的未来。

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机械装备的数字化上,还体现在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控上。企业信息化需要重构企业全局共享数据库,重组原有的资源,建立全局共享数据模型,为公司管理层决策提供高速、准确、科学的数据信息。大

多数家具企业正在建立内部局域网,实施办公自动化,做到办公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和节省了办公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大力发展自身、在经济的浪潮中永葆活力的致胜武器。企业信息化渗透到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因此,家具企业应关注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关注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借助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家具企业在产品展示、家具布置、空间预约、环境设计、组合效果、款式配套等方面给顾客提供贴心的现场体验服务,让顾客亲身体验家具买回家后的真实感觉,大大降低顾客购买家具时的各种顾虑,真正为顾客提供贴心和超值的服务。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需要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规范和协调的统一运作和控制才能实现对市场的自适应,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为达到其经营目标必须使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流配送的现代化。由于家具制造企业的快速扩张、布点以及其特有的产品经营策略,它们一般呈现了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高配送频率、多配送点、快速配送要求以及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等物流配送特征,使得整个物流活动更加复杂。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延伸了供应链在空间的分布,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全球服务、多基地协同生产等,将供应链延伸到全球范围,相应的物流配送也要在全球开展,物流在空间的复杂性日益增加。物流系统的大大延伸,物流系统策划的复杂性使其成为一个只有专家才能涉足的领域。因此,伴随着家具企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对利用专业化、个性化物流服务,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需求。正是有这一个需求大环境,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切入家具业提供了一个机遇。

对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需要有完善的仓储管理系统:实行实时在库管理,使库存得到合理控制、为企业提供实时动态库存查询、可以对批发商及零售商的销售情况进行详细管理,并可以向客户公司提供各种数据及统计资料;同时根据客户公司的需要,可以提供客户端仓储查询软件实时库存查询。时间排序的制订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首先是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能误点;其次是优化配送时间,尽可能的把属于一个时间期限的货物集中在一起配送。以此可减少运输车次,节省物流费用。谈到企业的信息化,就不能不谈ERP(企业资源管理),虽然不是每个企业都用了ERP软件,但是大多数家具企业还是在使用,毫无疑问,成功实施ERP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现代企业管理挑战传统管理模式

中国家具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因此我国家具企业整体管理不完善,完全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很难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竞争的需要。家具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家具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全国目前有规模的家具企业近5万家,90%家具企业属于家族型和作坊型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运作机制,成为家具企业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作为现代化家具企业,需要摒弃民营企业和家族制企业的劣根,进行现代企业改造,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和企业运作模式,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现在有很多家具企业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现代企业改造,导入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家具企业而言,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

重点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培养一大批年轻大有作为的家具企业家。总之,中国家具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就必须走现代化之路。用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敏捷生产和批量客户化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培育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采用绿色材料,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绿色认证;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高效实用技术全面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以传统手工技艺补充特殊工艺需求,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

智能家居进入中国市场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

智能家居进入中国市场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人们最初的梦想,到今天真实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一个既热闹又艰难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概念大战、宣传大战、渠道大战等几个阶段,但多年过去后我们发现期待的市场爆发并未如期出现,市场反而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或沉寂的阶段。这是什么原因所致?问题出在哪里?我想相关业内人士都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思索和探讨。 一、智能家居的企业 应该说智能家居企业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的中坚力量,其对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来先后投身智能家居行业的厂家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在众多的智能家居企业中既包括了一些家电巨头、IT豪强以及传统电气大亨,如海尔、TCL、清华同方等大型企业利用品牌优势杀入智能家居行业;更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专业智能家居企业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和排头兵,如天津瑞朗、上海索博、北京雨读等,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对智能家居技术掌握全面,对市场极为了解,以生产智能家居系统为主,产品线覆盖智能家居主要子系统。他们在国内建立了较完整的销售网络(分公司、办事处、代理商等),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占有率,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安防行业中的一些强势企业进军智能家居行业是这两年的一大亮点。将家庭监控、家庭防盗报警、小区楼宇对讲、物业管理系统四大系统提升和融合到智能家居概念中,是安防企业智能家居品牌的最大特色;而上千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智能家居行业也正不断为智能家居行业添砖加瓦。 近年来,面对市场的相对沉闷,一些企业变得谨慎和理性了,也纷纷调整了其经营策略。最早的一批智能家居企业如天津瑞朗、上海索博都放慢了扩张脚步,以深耕细作的态度来运作企业,他们称“我们准备打一场持久战,所以我们要提前准备好过冬的粮食”。还有一些企业甚至选择了退出直接的市场运作,转向幕后,专门从事智能家居产品研发,并给其它智能家居企业提供核心产品。这样做一旦整个行业迅速崛起,他们也会有很好的收获。如北京易居科技在2001年左右推出其自有品牌“Enjoysmart”后就收缩产品销售和市场宣传阵线,转而从事智能家居、无线终端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作为幕后力量与一些智能家居企业合作,参与一些交通运输、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化终端的研制工作。这类企业的强项在技术,而非市场,采用扬长避短,避免漫长的等待和人财的消耗。而对于家电、IT巨头来说,智能家居仍停留在战略布局阶段而未有大的动作,原因很简单,尽管前景诱人,但销量太小不足以让总公司投入太多。因为毕竟相对家电、IT巨头们漫长的产品线来说,智能家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而且还可能是最不熟悉的一块,因此也就造成了这类企业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企业采用何种经营策略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其对市场的分析所决定的,应该说大部分智能家居企业对智能家居行业还是看好的、还是有信心的。 目前,行业的整合还没得到全面改善。大量厂家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行业的竞争性,但有序的竞争必然会带来发展,从各领域汇集的市场、技术、战略将推动智能家居的全方面普及和成熟,而竞争后的整合更能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冲破瓶颈到达一个全新的阶层。 二、智能家居的技术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

2011年7月(总第282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7,2011 (Cumulatively,NO.282) [摘要]近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形成以后,要求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急剧变化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非市场化,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法律制度建设而言,至关重要的乃在于立法、司法、执法等。本文旨在针对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便于使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路程走的更好。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治现代化;普适性 一、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产生于西方文明,是人类智慧对法治建设的重大贡献。中国法治现代化亦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然而,由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存在先天性的经验不足以及中国国情的影响和限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和阻碍,现就其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非市场化,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公民的政治参与权的全面实现和法治现代化观念的形成,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因为,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真正的“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起源于城市里的自由民,而城市里的自由民就是由商人阶层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①原有的贵族和封建主为主导的社会被打散,取而代之的是由平等的人组成的,在商人之间的没有土地依附关系的一个自由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作为商品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它对法律的最初始、最本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自由、平等和权利保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足温饱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可能产生对现代法治的强烈需求,不可能产生更多的政治参与要求。现代法治的内核是民主政治,而现代民主政治必然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因为经济上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派生平等观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正如马克思所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基础。” 其次,计划经济强烈的行政命令性,扼制了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近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形成以后,要求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以行政指令连接起来的社会生产活动缺乏对现代法治的社会需求,现代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实现,其基本前提就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同步进行,而法治变革则贯穿于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的始终。②离开了民主政治,所谓的现代法治不仅难以建立,而且即使从形式上建立了现代法治 模式,其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出现扭曲、变形、走样甚至形同虚设的情形。没有民主政治作前提,法治从产生、运作到实施,整个过程便不可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便不可能完全消除,依法办事原则便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同样,没有市场经济作基础,公民的平等、权利、自由等现代法律意识便无法培育,社会主体的个性便无法真正得到解放。中国古代儒学对等性人伦大多只停留于理想人格的局面,而至现代法治社会亦然绝不是也不可能仅靠法治变革就可以建立起来,它事实上是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变革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阻碍性。 再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阻碍了法治现代化进程。封建社会的政治理论和法治理论,无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儒家,无一例外都主张君权至上,其理论的中心就是论证如何治民,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君主万世一系的家天下。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国一体化的集权体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构成了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超稳定结构。刑民不分的法律体系, “刑不上大夫,法不下庶民”的刑罚制度,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律观念,惧讼、厌讼的民众法律心理等等均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③虽然近代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中国也曾出现过呼唤民主和法治的思潮,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变革的支持,在中国始终未建立起现代意义的法律制度。 最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还始终面临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与渗透。西方国家主要是打着“民主”与“人权”的旗号,瓦解中国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如果一开始就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全面实现包括政治参与权在内的公民权,则会超出现有政治制度的承受能力,使政治权威分崩离析,经济发展的计划也会毁于一旦。美国学者昂格尔认为, “法治产生于西方而非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现代型法的秩序的历史条件—— —集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但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冲动和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无可选择地将社会政治稳定前提下的经济快速发展确定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阶段性目标,是合乎时宜并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 二、浅谈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解决办法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实行法治现代化会成为治国安邦的手段,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理了几千年封建伦理社会洗礼的国家来说,实行法治固然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以下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建议:首先, “攘外先安内,师夷长技以自强”。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法治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创制系统,使立法主体能够按照立法的权限和程序,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来制订相关法律。这种法律体系从形式上来看必须做到体系严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 郭春生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158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从小砖屋到高大的楼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衣服的单调到多彩颜色,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下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争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但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难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但我相信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更能克服这些前进中的困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脱离实际,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国家责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家具行业发展之路

中国家具行业发展之路 王逢瑚沈隽 近十年中国家具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现有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500余万,2002年全国产值达到1650亿元,较上年增加17.8%,出口54.17亿美元,增长36.52%。家具产业已从传统手工业发展成为一个以机械化生产为主,门类齐全,基本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蓬勃发展的重要产业。 当前中国家具行业发展的特点有: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许多地方建设了有区域特色的家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很多企业购买了先进设备,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家具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家具销售的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改进,家具城和连锁店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3、家具设计倍受重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一些大中企业建立了设计部和研发机构,涌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些企业还引进了国外设计师,产品的艺术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一批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和环保认证,产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4、出口增长态势强劲。1996年中国家具出口12.97亿美元,2002年已达到54.17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家具出口国家。5、家具展会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国和上海、广东的国际与地方家具展览会的规模与水平都有提升,对宣传产品,树立品牌,促进贸易,以及推动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内企业积极出国参展,中国家具已大步走向世界。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发展、低水平竞争,开发能力差、中低档产品多、知名品牌企业少、营销水平低,出口以加工为主、集中于少数国家等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家具行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国民经济7%的增速,以及工业增长10%的目标,将使得家具业能较长时间地保持15%的增幅。中国家具协会于2001年制定了未来几年中国家具业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产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较2000年翻一番;出口达75亿美元左右,较2000年翻一番。2005年后按10% 增速计算,再经过7-8年生产可再翻一番,出口将会有大的增长,中国将成为家具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根据这个战略目标,首先中国将争取成为国际性的家具生产基地,即家具“世界工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成世界家具强国。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如使中国家具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植原创设计和开发创新能力;能生产满足中国小康社会需要和满足国际市场时尚化、个性化要求的有竞争力的家具。从而保证中国家具业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管理 1搞好企业转型 中国家具行业主体由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组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都促使家具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中国进入WTO后,假如家具企业能够及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搞好企业转型,就一定能争取到发展空间。调整后的未来家具企业将存在3种结构形式:劳动密集型、高科技的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型。劳动密集型主要是那些使用自然材料的手工艺企业,占有市场份额虽少,但会长久存在;高科技型是拥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使用少量工人的“零等待”加工型的国际化企业,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科技的劳动密集型是一种过度型模式,也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经努力可以达到预期的类型。各种类型企业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进行规模调整 中国家具企业的规模要从单一、小型向大中型调整;从相对独立分散向协作、联合、合

浅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浅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摘要】爆发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提高人民参政议政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关键词】辛亥革命;现代化;民主;影响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和传播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政治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工、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时,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和结果。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这一切都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大门。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在于: 1推翻清政府,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 辛亥革命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具有较高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政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扫清道路。尽管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看,这个任务并没有最终完成。但辛亥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所谓“告别革命”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封建的清王朝通过自身的改良也能够领导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否认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伟大历史意义,否认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这种观点的要害是没看清楚清王朝的腐朽性,看不清以清朝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现代化的抗拒,没有认识到以清朝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多次丧失现代化发展机遇的主要根源。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达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是成功,辛亥革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它赶走了一个皇帝,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结束了作为封建社会制度主要象征的专制政治体制,从这时开始,无数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之奋斗民主共和政治第一次由理想变为现实。尽管在这之后上演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丑剧,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妄图阻止历史车轮的阴谋最终都遭到了失败。 2实现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首先,创建了新的民主政治构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议会、宪法、责任内阁制、五权宪法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形式,奠定了民主共和国的雏形。这种新的政治形式,与以往的政治形式完全不同,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我认为关键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周恩来的讲话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也同样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都将其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日本、韩国的经济 崛起,就是把握了科学技术这个关键,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只是二十年时间的经济腾飞,就 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三十年,科学技术在理论上也 一直都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经济在改开后已经飞了三十年,腾飞的时间已远超日韩,而且据 说还要再飞一会儿,但中国却还是发展中国家,很是令人遗憾。既然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认 识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所在,都将科学技术放到了战略的高度上来,为什么我们国家 的科学技术却依然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 答案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 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在科学技术方面走得是两条路线:前三十年坚持“独立自主、自 立更生”的自主路线;后三十年走得是“市场换技术、国际分工、世界工厂”的依靠路线。 前三十年的遗憾在于:没有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经济援助也只是五十年代那短短的几年 时间,但这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就能实现的。好在,经毛主席的运筹帷幄,艺术化的卓越谋 略,中国的国际环境终于得到了彻底改善,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环境。后三十年的遗憾在 于:放弃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线。受惑于美国的战略欺骗,先是寄希望以市场换来技 术,在80年代下马了绝大部分高科技军工研发,自此科学技术再难望欧美项背;后又加入 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加工厂,使得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基础千疮百孔,几乎使中国科技的再 次崛起失去了物质基础。 “独立自主”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这不仅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得到了充分验证, 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是一次又一次的得到验证。日本与韩国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主权不完整“军事上都受美国的保护”,也正因此,两国领导人在内心 都深刻认识到了“独立自主”的可贵之处,尤其是韩国充分运用一切的市场手段,以某几家 大企业为骨干,实现其科学技术的独立自主。日本二战战败,虽然基础设施全被摧毁,但高 素质的产业工人却保留了下来,其实现现代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政策不要失误太多。而 韩国就不一样了,它与中国类似,建国时都是没有什么产业基础与产业工人的,在60年代 后以日本为师,且其模式更形突出,以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大企业为核心,国家全力提 供尽可能的金融与产业指导,同时在美国的有意扶持下,产业层次一级级强行提高了上去,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一)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一)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落后国家外源性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论文摘要】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作为借鉴,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现现代化不仅是我国从近代以来就追求的主体目标,而且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很早就曾根据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民族普遍交往的事实,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视角,科学地分析、预见了人类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他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过一句名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罗荣渠在其《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社会理论及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设想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当时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一词并非是对当时时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划分新时代的根据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它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此,“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而这个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生产方式”所引起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新时代,就是马克思著作中“现代”的含义。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他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指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进而引起社会生活全面变革的过程,是新的文明出现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就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相当于“第二阶段”,对应的是商品经济形态。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在指出19世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与科学的力量的同时,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即“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指出,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和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合,形成自由人联合体。②东西方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东方社会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前现代社会。l9世纪50年代中期,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断。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些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凭其自身的力量,是没有进行变革和现代化的手段,或制度上的推动力的。在l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亚洲摆脱闭关自守的国家建立现代工业的道路,只能是“西方化”或“欧洲化”的道路。 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从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环境出发随着对俄国公社发

我国家具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我国家具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一章、全球家具行业概况 (1)全球家具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家具是指采用木材、金属、塑料、竹、藤等材料制作,具有坐卧、凭倚、储藏、间隔等功能,可用于住宅、旅馆、办公室、学校、餐馆、医院、剧场、公园、船舰、飞机、机动车等场所的各种器具。家具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的产品,既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又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家具产品的特性决定家具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家具产业也迅速发展。 根据米兰工业研究中心(TheCentreforIndustryStudies,以下简称“CSIL”)的统计,世界家具贸易总额规模从2005年的850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340亿美元,据其预测,2015年世界家具贸易总额将增至1,410亿美元,2016年会沿袭增长趋势,达到1,490亿美元。 从2005年至2016年世界家具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来看,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家具生产和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逐步恢复并增长,2011年全球家具贸易金额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同时,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全球家具贸易金额呈现增长趋势。

图1:全球家具贸易金额(亿美元) (2)家具产能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现代家具产业起源于欧美,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传统的家具生产大国和出口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家具生产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转移地主要为生产成本较低、政局稳定、靠近消费市场的国家或地区。 在世界家具版图中,主要家具生产国是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和印度;主要家具出口国是中国、意大利、德国、波兰和越南;主要家具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根据CSIL的研究数据,在主要生产国中,对比其2009年和2014年的生产总额,美国、印度以及德国的增幅并不明显,意大利甚至呈现出减少趋势。相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则增长了一倍多,从2009年的1,000多亿美元迅速增长至近2,200亿美元,占全球家具生产值一半。 根据CSIL的研究数据,2014年全球家具总产值达到4,800亿美元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家具产值占据世界家具总产值的39%,发展中国家的家具产值占据世界家具总产值的61%,相较于2013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球家具产能进一步向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得世界贸易中心逐渐从太平洋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葡萄牙、英国逐渐兴起。价格革命为西方资产阶级积累了物质基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也成为后来大国崛起的前提。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我们错失了这样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机会,也是的英美等国从起点就将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 从《大国崛起》这一记录片中所展示的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或工业化,而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则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西方化”。尽管这样似乎代表着主体性的丧失,但我们的发展轨迹事实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 纵观大国的崛起,他们大致有以下共同的要素: 他们提供给买卖双方一个可以自由交换的市场,,及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政府干预的减少,实行进一步市场化,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市场,并可以将财富投入生产。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我国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都以立法的方式对私营主的财产私有权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以法治国。中国从封建王权社会以来到毛泽东统治时期,都是以人治为主,君王掌握臣民的生死大权,君主意志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国把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项基本国策也是崛起的土壤。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开放环境为繁荣科学和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建立在新的生产技术和手段的产生,知识应用于创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进而转化为资本。 民主的政治。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国家的人民根植与思想深处的是为君主而活,为道义而活,为父母而活,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才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要求权利,要求民主。 中国崛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决定我们无法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的方式来扩大海外市场和发展经济,但我们是必要把市场推向海外。我们拥有13亿人口,这既是机遇又是诅咒,充足的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我们生产的商品成本低但却导致我们不觉陷入生产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中去。 正如《大国崛起》的最后一段话一样:“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走过六十年,回收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亮起来”。

中国现代化建设练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 一、选择题 1、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当时农民的“首创精神”主要是指( ) A.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股份制企业 3、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4、(2011·泰安统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C.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 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 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6、(2011·杭州模拟)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7、(2011·莆田模拟)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2011·宁波模拟)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9、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doc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随着祖国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也越来越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道路上,有些人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极其落后的,我们应该继续向西方看齐;有些人则披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外衣,过度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把许多糟粕的文化传统思想也保留了下来并继续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且我们还要分清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指导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糟粕文化遗留下来的其中的一种思想。读书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现在各行各业都能依靠书籍来传播技术经验,所以我们要认清行业之间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在这种封建思想的荼毒之下,人们为了所谓的“体面的工作”,却忘了自我要不断“修身”;人们依然粉饰着“面子

工程”,却忘了古人提倡的要“务实”。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糟粕的思想,早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或剔除。然而我们有很多人却依然拿着这一部分糟粕的古语来教导后人,造成封建顽疾无法根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出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接受的新型的中华现代文化思想。我们的现代文化思想依然依托于西方,造成了现在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在思想混乱之中,传统如何服务于现代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文化复兴之路上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医学、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戏曲、服饰等等领域中,中国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那些根植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才有对错之别。不过现在对中医的质疑声非常多,这里我想说,大多数中医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这本身是符合西方所谓的科学的。即使是现在,西医也是在不断地试错之中,每过一段时间西医都会有很多旧理论被推翻。 上文提到了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两种概念。因为只有分清这一点,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我们去讨论去留问题的,哪些是不用纠结这一问题的。

家具行业发展历史

家具行业发展历史 一、中国家具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中国垂足家具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1.1中国家具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在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礼器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如“禁”,是商周时期放酒器的台子,造型浑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纹。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家具的制造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由于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坐、跪于地上,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 商周时期开始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髹饰都已相当精美。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浅谈中国农村现代化

浅谈中国农村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当前形势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60年间,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始终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让我们铭记中国农民的贡献: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农业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0%,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国家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建立了为工业提供积累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期间尽管有种种波澜曲折,但除3年困难时期外,农业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各类农产品产量有小幅增长,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为了尽快建立国家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特别是针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民那里获取了巨额的积累。 但是,事实证明,农村现代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社会结构问题。 中国目前之所以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农业劳动者太多,农村人口太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被认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则是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非常小,只占全体劳动者的10%以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25%。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劳动者的比例虽然从1978年的82%下降到目前的53%左右,城市化率从19%上升到36%左右,但其现有比例本身仍然过大,距现代化对社会结构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还是非常滞后,国家在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变化上没有明晰的政策导向,也进一步影响了这种变迁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为一、农村社会一步分化,但是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越来越多。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分化存在着结构性不合理问题。三、农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增加缓慢。四、产业缺陷越来越严重。从弥补产业缺陷的角度出发,农民只有根据比较优势寻找自身的非农化出路,才会形成比较持久、比较灵活的就业格局,从而农村的分工和专业化才会逐渐自发演化,农村的市场秩序才会自发拓展,才会尽可能实现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相一致,其经济水平的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和自发演进性,其物质生活的改善也才具有制度意义下保障。进一步的,对于农村长期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状态,也必须是身在其中的农民,随着生产方式的逐渐改进以及小农经济的不断改造,从而在文化精神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内生在农业组织方式改进这个进程之中的,这个过程不能由其他人取代农民来完成,也不能通过外在力量进行强制性的移植,否则往往就不能使农业现代化与弥补产业缺陷相对应。 二、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常常听到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明确分开,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了质疑。但需要注意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民工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素质问题,尤其针对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