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这样来看三路向中钱先生提倡的是最后一种中国儒家的好的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不应当过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学分、绩点、奖学金??;但我们也不应该对于外界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忘记了一切;我们应当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有所求但不过分求。

《如何完成一个我》中钱先生说道:天地只生了一个一个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我。他说人与我是不同的。那时候的人都称我,仅仅只能说有这么一个向往,而并非人人有这么一个实际。那样的我是可一而不可再的,旷宇长宙中只有一个我,那就是我不同于人的地方。要想成为一个我必定要建立在人之上,不可一意求新,但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生人之时,有人无我,其继也有我之自觉,我之发现,但最后成为真我的却很少。要成为我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嗜好、特长、境遇,找到自己的模样。钱先生认为最杰出的人,也是最普通的人。唯最普通者,始为最普通者。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圣人就有了。圣人是人性、我性各发展到极点,各发展到理想的境界的人格的称号。人人可以企及,人人愿意企及,最平等,也是最高贵的。他所说的最杰出者也是最普通者,每个人都有尧舜的一面,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不同的事。最终要成为一个我,当使我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圣我,尽人之所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圣人的伟大正伟大在和别人差不多,我们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比如父慈子孝,作为子我们应当做好孝,而不是一味追求父慈。对于怎么成为一个我,我的理解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平庸的人。

在《人生三步骤》中钱先生提到,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要阶段便是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生命的存在。但这与活的境界没有关系,锦衣玉食是活,箪食壶浆也是活,住在什么房子中,怎样出行这些都没有关系,这便是生命的第一阶段—活着。对于第二阶段便是关于生命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你活得怎么样,具体表现在人的事业上。我们应当有超乎衣食住行生活之外的另一番变现,因为我们并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要求生活只要能满足维持我们的生命就可以了。下一步的行为便是生活的一种手段,举古人所

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我们的行为。修身不是束缚人的旧规矩旧道德,相反地修身是我们最大的自由,因为修身是个人的。我们可以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的消极的自由,不过说是消极的实则是积极的,比如文天祥杀身成仁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第二步齐家,主要讲的是维持家庭里的关系所应采取的行为,从而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他举了两个不平常的例子。第一个是舜不被家里人待见,家里人都打算害死他,但他不怨恨,而感化了家人。第二个就是周公处理家里的问题的方式—杀死他的哥哥管叔,辅佐成王,也是齐家。历史上还有很多齐家的故事,都是这一种精神。做好了个人的,家庭的接下来就是国家方面的,不一定要治理国家,可以立志养志,爱国家爱民族。此上两个阶段已经谈完了,接下来就是归宿—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人有开始必然也有归宿,这儿的归宿不是讲生死而是讲人生的归宿人性。万事万物都有着他们的性格,人的天性是难以知晓的,但人的行为是要合乎自己的天性的。比如我们提倡孝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孝是我们人的天性。德性也是这样,不然德为什么要加一个性呢?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性,只要我们的行为能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虽然这里面很多只是钱先生对于古人的生活的理解的抒发,但作为

千百年的文化传承,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之处。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生活的问题,先要活在世上才能有所行为。接下来是怎么活,做好自己的事,再推及到家庭,到一般性的群体、组织,再到整个国家社会。做好这一些事情,然后再考虑到自己的天性的契合度,是否达到了自得安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基本上就可以了。虽为三个境界但是并不相互抵触,是可以同时达到的。

关于《中国人生哲学》,第一讲主要论及中国到底应不应该西化的问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过在中国近代史那儿却出现了问题。西方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冲击着中国的文化。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法求新不过究竟是怎样一种新呢?要到什么样的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形态?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人的人生问题。虽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那个时候已经变得很大了,就他的小学教育说起就与以前不同了。再到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开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全盘西化,主要抨击旧中国、旧思想,专门学西学。钱先生提出:要变向西化是否认不了的,不过能不能西化首先就是一个问题。我们求新就是要学习西学,可是西方人是不被外物改变的。无论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都没有变。西方人崇尚分,也喜欢与其他人分,她没有把她的殖民地的人变成她的国民,她要的只是统治你,对于美国要独立她也没有阻拦,因为她的文化中是崇尚独立的,要分就分,西洋文化贵分不贵合。再讲美国的文化,中国人在美国还是美国人,黑人在美国还是黑人,犹太人在美国还是犹太人。与之相对比的中国文化却是贵合不贵分的,许多外来人种来到中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变成了中国人,在很久以前也就有了天下大同这一理想。他让为他们那个时候的西化实在是似是而非,仍不是西化,否则中国早就不是中国了。那个时候他们要尽量取消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到底对不对,钱先生已经给出了他鲜明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好的一方面,中国的人生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有她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已经变得够新了,我们应当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让西学融入中华。的确如此,中国文化有着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和价值,虽有不好的方面但我们仍应当保留她的好的方面,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才能活出我们的人生。中国文化在传承了几千年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中国人应当过有中国文化的人生。

在《中国人生哲学》第二讲中他主要提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其实并不应该受到今人的过分批评的,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其中有些思想的合理性。中国的旧思想不是过分看重个人而是注重群体,以群体主义的道义观点为主。中国讲仁,这个思想在西方是没有的,所谓仁简单地理解就是两个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关系,与西方的个人主义观点不同。作为一个仁者是有爱的,讲爱的同时一定也有敬。可是西学是提倡人人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独立的,这又和中国的思想矛盾了。在儒家的思想中是有着信奉天地君亲师

的传统的,这又和西方的宗教方面的有些看法不一样。对于这些中国人以前的人生观念,那个时代是基本上被否定的,现在有没有用,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就算认为没有必要我们也不该多骂,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这一观点。

第三讲中继续第二讲的话题,讲了关于中国古代人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在各朝各代都有一本必读书,《论语》、《孝经》、《尔雅》、《四书》、《五经》??,不一样的时代读的东西不一样。其中《大学》里有齐家之说,就讲到了夫妇的关系。春秋时代的重耳逃到狄国娶了妻子,后又逃亡他国,他的妻子就为他等着不改嫁,逃到齐国后又娶了一个妻子,他的妻子在大局面前选择了分离。最后重耳由秦返晋做了国君,可以说重耳的一生是与他的两个妻子分不开的。另外又举了程鹏举的故事,若不是他的妻子足够贤能,他的一生也就是个人奴,不会成为元朝的陕西省参知政事。中国的戏剧中也有韩玉娘的故事,三娘教子的情味,旧文学中的还有孔雀东南飞改编的戏剧。从这上面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是重感情的,我们对于情有着独特的理会,单从家庭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个人与家庭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行动改变着其他部分。

第四讲主要讲明天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主要针对那个时代的台湾人而言,不过有些观点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价值。那个时候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钱先生主要谈了国家层面的看法。美苏对立格局到最后到底会怎么样,大陆和台湾到最后会不会统一,世界格局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台湾是亲美的,主要谈了一些关于美国的处事的看法。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满意了满足了,可是失意就是这样开始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失利了。得意了后应该怎么办?这是作为中国人应该注意的问题。美国的失意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与他们的心理有关,一旦成功心里不免出现骄心,不懂谦虚很容易出问题。苏联在两次战争中始终躲在后面不肯出面,他们取得了成功,但一旦成功后他们也出现了问题,出兵阿富汗。钱先生认为得意后,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后我们不应该骄傲,我们应当懂得谦虚、谨慎、有礼貌,要学会退让,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最后举了诸葛亮的例子来谈谨慎,提出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至于我们今天这些大学生,我认为对于国家的世界的形势应该有所了解,不一定要全面。我们对于我们的成功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我们应当意识到潜在的威胁,有忧患意识,不骄傲自满。另外我们需要行事谨慎,凡事要仔细考虑再做决定,不可意气用事。

读罢《人生十论》,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谈到了很多儒家的思想。比如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经典的思想虽然离我们遥远,但仍然有借鉴的意义,或多或少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西方的人生观的介绍,对于我们了解西学有一定的意义。不过这本书因为年代的关系有些方面是没有可取之处的,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了,有些观点有一点偏激。另外由于这本书本身就是在一些散的文章合在一起编成的,有些观点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后又在另一篇文章中出现,整体上思路不是很清晰。从这本书中所能学到的东西应当是对于中国古人为人的学习,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那一种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向他们学习传统的处世学问,做好一个人。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追求,活出我们的个性,追求外在的东西但是不过分追求,我们有我们的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一个独特的我。篇二:读《人生十论》

读《人生十论》

报告时间:2012年12月1日

报告人:肖霄

关于作者:

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

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

1967年10月,钱穆应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身份自港返台。1969年,应张其昀之邀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1990年,发生素书楼事件,钱穆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于杭州南路寓所过逝关于本书:

本书篇章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全书共分三辑,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聚”;一为“中国人生哲学”。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读书体会:

1. 对国学的补课

曾经,我们的文明一度失落。于是,我们犹如砌墙的砖头,后来而欲居上。打倒“孔家店”的那一课是一个鲜明的旗帜:我们要与过去决绝。更有甚者,主张全盘西化。即使后来改正方向,提倡取其精华,国门大开却缭乱了国人的眼,分不清何谓精华,何谓糟粕了。我们读西方小说西方哲学,奉西方的价值观为圭臬,却于现实中找不到施行之土壤——中国并没有建立这样的制度,中国普通人抛弃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并没有培养起民主的细胞。先生是谦逊的,“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里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人。”陶弘景的小诗我也十分喜欢:“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人。”看到这里,不禁心中一轻,只觉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温润谦和地交流读书经验,而非一个正襟危坐,以己为绳墨,评头品足的卫道士。

错觉来自经验,谈及国学,一度与“四旧”挂钩。映像中,尘封的楼阁,厚重的竹简,摇头晃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衫,戒尺??似乎还散发着潮湿的霉味。阶级,压迫,精忠,愚孝,封建礼教??似乎我们的民族就是要在一片陈腐中慢慢溃败。

2. 简谈人生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这一向往向外扩张,先生称之“涂饰的人生”,生命的支撑点并不在生命之内,而在生命之外,人生的意义只在于无穷无尽的追求上,那向外的便成了一个客体,无限向前,那客体便异化了。于是有机器奴役了人生,权力吞噬了人生。印度人的人生,似乎是向内的。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可是,你若摆脱了外,就无所谓内,向外寻求的“迷”洗净了,也就无内明己心的“悟”了。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中国的儒家持中立的,不偏向内,也不偏向外,他们追求现世的幸福,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先生还认为,“真、善、美”三个价值观念不足以包括人生。还应添上“适”与“神”“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世界所施加的“文明与创制”,于此,便可增加“现实性”与“相对性”,弥补“真善美”的绝对性。所谓“神”是对“适”的补充,钱穆用的是比喻加列举,似乎是指达到一种极致,作者说“加上一个‘适’字,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加上一个‘神’字,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在自然人生之外,还有“人文”的人生。后者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如自然人求生,文化人却可能求死,求解放,求自由。人生目的越多,

选择也越多,就越自由。由此,便产生了“是非”“高下”和“善恶”的问题。先生认为自由界无所谓善恶,问题只是在于自由选择的该当与不该当。没有好的可挑,只好挑次好的,没有不好的,只有挑不好的。若到了人吃人的时代,就只有“生”和“死”的目的了。那时,就无所谓好坏了。

人的心语动物心之不同,在于人的心可以离开身体而另有所表现。先生否定了“生产工具”一说,提出了“生命工具”的概念,强调物我一体。“正因为人类生命工具扩大变进与融合,而成为人类本身只变进、扩大与融合。”“人类文化绝不是唯物的,而是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的。”中国人讲“人心能互通,思想能互融”,这就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把它叫做“文化的生命”、“历史的生命”。。“而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所以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呢?“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因此人生一切真理,就是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我”之我见

“我”的发现,有赖与“人心”之自觉,这个我并不是只要有一个意识就够了的还要有实际。就是说这个“我”是可一二不可再的。这种特殊性,不再名而在实,不在貌而在心。当前,所谓的“我”是有待成为的不是已经成为了。然而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不能离人而成为我,我的可贵在于人群世界中的人格塑造,在群体中见个性。那么他们必然具有某种特殊的品格或德性,这种我在今天叫做人格或天性,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真“我”呢?钱穆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在人群中觅己,不止可在当世,也可是异代,在历史长河中去借鉴那些“先我”。

在此,我认为是有一些论证不严密的。若果如此,那么,第一个“我”是如何产生的呢?

无从觅去,岂不无从产生?再说,觅取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先我”,“众人”又何尝不可呢?诚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应该是广泛的,即使德性欠佳的人亦有可学习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起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更欣赏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此外,不是还有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得道的故事么?

作者还分析了普通人与杰出认为呢的人样“凡杰出人,必成为一种人样”“为人所期求,为人人之楷模,为人人所欲挑选其所欲达之标准。”,可见最标准的也是最普通的。进而先生提出了中国人教人完成“我”的最高教训:“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

3. 心的安宁

“今试问人间何以有苦痛?殆缘人生本属有限。举其大者,人生有两限:一为“人、我”之限,二为“生、死”之限。这里主张用儒家的伦理观和生死观来解脱“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所带来的苦痛。人不可绝对超脱于人伦之外,而只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破了。那么,如何来安放自己的心呢?曰:心走向心。只有通过儒家思想中的“心性论”和“道德论”才能寻求自由。

孔子的形而上学,见于“道”与“命”“道之将行者也,命也。道之将废者也,命也。”所以孔子不怨天尤人“道与命之合一,即天与人之合一也,亦即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之最高之所诣。故孔子虽不自居为教主,而实独得世界人类宗教信仰中之最深的领悟。宜其世不知,道不行,而不怨不尤也。”篇三:《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楚的理论化,形象化。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都有其优劣之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追求。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了,最近总是因为自己三本学校而为未来提心吊胆。现在依钱穆的理论来,我如果只是头脑发热地抱着西式人生观来,恐怕只会永不满足,永远紧绷,不会幸福啊。不管哪一种人生啊,切忌偏跛。

第二章适与神

钱穆先生这一章介绍了德人巴文克的五个价值领域:除了真、善、美,还有适合与神圣。配列是: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用辩证法看待真理,讲了唯物和唯神。以此五种范畴来讨论沟通中西人的“宇宙观”与“人生

观”。

本章感想:这章我几乎是看不懂的,只能把我觉得重点的摘录到上面的总结。前面把我们的人生观分为五个范畴来分析,后面提到了一点辩证法和唯物唯心观。

第三章人生目的和自由

整个自然界好像是无目的的,但由自然界演进而有的生物,生物便有目的。而生物之唯一目的,是求生,亦自然所给予,也可以说没目的,仍是以自然。生命演进而有人类,而人类有甚至于超过求生目的的其他目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是“文化人生”。其实“文化人生”中依然有大量的自然人生之存在。选择此等目的之自由,且自由量应是人生目的价值之唯一的标准。举例,在自由界,根本无善恶。飓风地震老虎伤人,都不能说它们是恶。当人类在无更好办法时来选择杀人之一法,这也已是人类之自由,所以那时也不算它是一种恶。若人类提供的好的办法,能无限进展,则次好的便要变成不好的。“恶”字的内涵义,便也循此转变了。给人更多的选择,则有更好的挑选,这选择可以用创新来增多,用教育把不好的替换为好的。人类本身是没有罪恶的,只教人类能有更高挑选之自由。若说有恶,也是不能挑选

之大罪恶。与其在消极方面限制压抑人,不如在正面,积极地诱导人,指点人,让人更自由地选择,并还容许人更自由地提供和创造。如果回到人吃人时代,只有选择“生”在生死选择间,就无所谓“不好”,更是没有“好”了。本章感想:这章讲了人生自由,这自由展开在文化人生还有善恶两个主题上,都非常有启发性。文化人生,是因为我们除了“生”之外有选择其它生存目的的自由。善恶本来是没有的,只是因为多了选择,有了一定的自由,较好的比起更好的,才成了恶。是啊,生存之上有了自由,不好之上才有了好。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一些观念,经过剖析,才知道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才有的相对概念,它是会变的。

第四章物与心

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就形成了人类的文化。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本章感想:钱穆认为心灵的价值最高,其次生命,最后物质。前人留下的理论,工艺品是心的痕迹。肯定心的力量,通过一个和尚静坐打木鱼进而感动人们为信仰建庙宇。中间尤其有一个概念使我印象深刻:我们若明白了这一番生命演进的大道理,就会明白整个世界中,有一个“大我”,有一个“大生命”在表现。

第五章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因此人生一切真理,就是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本章感想:身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理解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崇拜,科学真理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国家强调科技,再来也有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大家自动把此处的知识当成我们能知道的有限宇宙的真理知识。可是确实读了这一章,我觉得我们也过于外倾地探寻外在真理了,以致于忽视内在修养。这样人生内容反而全为那一点知识充斥,没有个体人生的珍贵了。这一章有一个很准的概括:《大学》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我为天下里面一份子为立场的。而西方人的个体主义不以个人为全体之工具,反而以全体为个人之工具。

第六章如何完成一个我

人人皆可为尧舜。认为不论是运水搬柴的平凡人还是科学家、电影明星,只要德性和品格高尚,就可以说是完成了自我,而完成的途径就是“我的事业与行为”。本章感想:人们总是想成为别人,却不知道怎么当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这章略微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疑惑: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以为成绩代表我,我以为我的外在性格代表我,我把自己物化了,所以不知道完成一个我需要耐心,需要通过学习构筑内在。抛弃西式物化的角度,用儒家的角度来看,我只要好好磨炼德行和品格,无论事业是什么,也可以成为一个最好的我。

第七章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

世界各大宗教,莫不于观察人生处有特见之深入。但似乎他们都一直承认人生本质,乃一苦痛的过程。人生本质既是一苦痛,则寻求快乐,决非人生之正道。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中国人好像在五伦中忘失了个人,其实是在五伦中完成了个人,得出了中庸的实际我,与个人主义者的理想我相对。求圆满,则必求有限。求有成,则必求有死。主张用儒家的伦理观和生死观来解脱“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所带来的苦痛。人不可绝对超脱于人伦之外,而只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破了。本章感想:以前我不喜欢五伦说,除了觉得迂腐盲从,也许还有部分原因是其中“夫为妻纲”。但是从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来说,这也许是适合的。比起因为自己的享受而去奋斗未来,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去奋斗对我来说确实更有驱动力。是使命,也是价值。人不能只单独自己,成为一个强

大无所不能的理想我,这样即使得到了物质上的所有,也是不幸福快乐的。看起来扮演了角色,为了别人,其实完成了自己。你为了爱的人奋斗,得来的成果是有分享的,快乐的,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的。只为了自己,不知何时才有满足。爱别人是为了爱自己。再一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每个人可以从外得到爱,只比自己为自己付出有趣得多。

第八章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譬如动物,只是心为形役,当身的保养暂时无问题,心即暂时停止其运用。人类对于如何保养身这一问题,已经渐渐感到轻松了,因此心有时解放了责任,感到闲散,这才发生了新的问题,即心自己独立而自生的问题。心从仆人,渐渐反客为主,婢作夫人。人类开始心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了。孔子的教诲,“道心”、“仁心”,把人心安放在“道”与“仁”里面,而不是安放在宗教与科学之中。本章感想:宗教唯神,科学唯物,唯心哲学中也是有神与物,但照不到自己的心。因此文章说只有将己心于他心和合为一,才是人之心。我觉得还是比较虚的,也许是阅历太浅,思想太短,总觉钱穆有些太偏宋儒了,攻击其他,而后便只有宋儒可以选了,但我觉得与今天不太适合了已经。即使宋儒,也只是有可取之处。

第九章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第十章道与命

讲了孔子形而上的天道观与天命观,钱穆先生认为“道与命之合一,即天与人之合一也,亦即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之最高之所诣。故孔子虽不自居为教主,而实独得世界人类宗教信仰中之最深的领悟”。本章感想:这章比较简短,却举了很多论语和宗教的例子,我看得很艰难。只能觉得在文人眼里,孔子不像我课堂上所学的过时迂腐样子了,有关于他反而是掘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来日方长,希望我能渐渐领略,满满挖掘圣人的智慧吧!通篇感想

总的来说,我最喜欢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既有形象的介绍比喻,又有有逻辑的分类推理。看完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相信日后不知不觉中一定对我那些朦朦胧胧的困惑有帮助。其他章节似乎专注于解释儒家了,看来钱穆先生对于儒家,是很精深喜欢的。也让我领略了儒学不一样的风采。篇四:《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

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楚的理论化,形象化。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都有其优劣之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追求。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

了,最近总是因为自己三本学校而为未来提心吊胆。现在依钱穆的理论来,我如果只是头脑发热地抱着西式人生观来,恐怕只会永不满足,永远紧绷,不会幸福啊。不管哪一种人生啊,切忌偏跛。

第二章适与神

钱穆先生这一章介绍了德人巴文克的五个价值领域:除了真、善、美,还有适合与神圣。配列是: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用辩证法看待真理,讲了唯物和唯神。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

隧道工程读书报告 一、新奥法施工 1、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古典压力理论 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海姆、朗金和金尼克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压力理论认为: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其上覆岩层的质量H γ。其不同之处在于:海姆认为侧压系数为1,朗金根据松散理论认为是)2/45(tan 2?-?,而金尼克根据弹性理论认为)1/(μμ-,其中γ?μ、、分别表示岩体的泊松比、内摩擦角和体积质量。 (2)坍落拱理论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人们发现古典压力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不符合实际之处,于是,坍落拱理论应运而生,其代表有太沙基和普氏理论。坍落拱理论认为:坍落拱的高度与地下工程跨度和围岩性质有关。 太沙基认为坍落拱形状为矩形,而普氏则认为坍落拱形状呈抛物线形。坍落拱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巷道围岩具有自承能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来解决巷道支护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芬纳公式和卡斯特纳公式。 (3)新奥法 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V.Rabcewicz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被称为奥地利隧道新施工方法,简称新奥法。新奥法目前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1978年,米勒教授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1980年,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把新奥法定义为:在岩体和土体中设置的使地下空间的周围岩体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环结构为目的的设计施工方法。新奥法的核心是利用围岩的自承作用来支撑隧道,促使围岩本身变为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围岩与构筑的支护结构共同形成坚固的支撑环。新奥法自奥地利起源之后,先后在欧洲诸国,特别是意大利、挪威、瑞典、德国、法国、英国、芬兰等大量修建山地与城市隧道的国家得以应用于发展, 然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日本、中国、印度;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智利;非洲的南非、莱索托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功地把它应用于一些不同地质情况下的隧道施工之中,并且从最初的隧道施工扩展到采矿、冶金、水利电力等其它岩土工程领域。虽然新奥法的应用已如此广泛,但不同的应用者对它的解释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实际工程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盲目地把新奥法应用于不适宜的地质条件,从而使这些巷道工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煤矿,人们对软岩的物理含义和力学性质理解不够、对利用仪器进行巷道变形及荷载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时常出现不合理的套用新奥法理论来解释煤矿采动影响巷道、极软弱膨胀松散围岩巷道的支护机理,而且也出现过因应用新奥法不当,而造成锚喷或锚喷网支护的巷道大面积跨落、坍塌等事故,导致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与损失。 (4) 应变控制理论 日本山地宏和樱井春辅提出了围岩支护的应变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隧道

《理想国》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西方文明史 任课教师:王付兵 论文题目:《理想国》读书报告姓名:黄晶乐 学号:10420115704982

我一开始买的是吴献书译本的《理想国》,这本书翻译的很好,但是文章都是文言文,因本人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只看了前面的十几页就换了其他译本来读。《理想国》的整体结构有点混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章节中都有讲到,感觉有跳跃性,内容不是一目了然。为了更好地整理读书心得,我把不同章节涉及到的同一主题整合在一起,这样笔记不会看起来杂乱无章。 《理想国》分十章来讲解柏拉图的思想。主要涉及到正义、国家、政治、还有一些哲学理念。在论述正义、国家和政治理论时,总是穿插着哲学理论,比如说“美德即知识”、“意见就是无能”、洞穴理论等。柏拉图在《理想国》这本书中,一开篇就写了苏格拉底与贵族青年对“正义”、“公道”进行的讨论,从文字当中可以得知,讨论的场面很激烈,看来他们都是善于思辨的人。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要以“正义”开篇?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柏拉图的生平经历。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并不顺利。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在战争中,斯巴达战胜雅典,柏拉图因此考察了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并且希望对雅典进行改革,东山再起。他本身出身于贵族,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衷心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三十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过了一个时期,我故态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总的说来,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出,柏拉图对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十分心痛。这使他猛醒过来,重新考虑他的政治立场。他之前认为,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担任行政上的许多事务。后来,他发现,贵族政治并不合理,他认为国家应该好好培养下一代。柏拉图终身致力于修身、教育,钻研哲学。好像扯的话题有点远了,继续回到正题。因为《理想国》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所以会和希腊语本意有所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其可以翻译为《论正义》,其实本书的内容也是以正义为主线来展开的。 在全书的一开始是苏格拉底与塞弗拉的对话。塞弗拉跟苏格拉底讲述了他对老年快乐的体验:“盖凡人体质上之快乐愈减,谭话上之快乐愈增。”“少年时与爱情上之快乐,均成过去事矣。”“回忆快乐时代,曾几何时,而今何在,此生其已矣。”“情欲犹于老年时代有用乎?”“余甚喜余已脱离汝曹所谓情欲一端矣,余觉脱离此乎。宛如脱离一狂暴之主人。”最具总结性的一句话是“盖老年时代,情欲既灭,别有一种清静与自由之乐境。”虽然老年后七情六欲已经消减,但是老年时的清静与悠闲也是也是人生的快乐。年老的快乐不是因为性情,而是因为有丰富的财产安享晚年的物质基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在读开始几页的时候,总是联想到孔子。我觉得,苏格拉底和众贵族的激情辩论与孔子和其弟子探讨问题的方式很相似,不同之处是,苏格拉底等人是平等地位的,而且是用理论性推论来论证或反驳观点,以求获得“真理”。孔夫子和弟子们受传统伦理观念的束

长尾理论读后感

《长尾理论》读后感 刚刚开始以为会描述长尾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对人的启示意义:如何辨别潜在长尾分布和正态分布项目,并且利用一定的技巧将其推为长尾分布, 可能同以前略览过的《黑天鹅现象》一书类似。细细看来,发现并非如此。 本书的话,大致描述的是一个长尾分布的项目存在的条件如何,这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的普及从而导致产品种类的增加,传播工具的发展以致长尾集合器变得可能,外加长尾过滤器使得供给需求相连等客观条件的成熟。 克里斯.安德森挺注意讲述大热门事件,但是是作为同长尾先对立的一个概念来讲述。一旦将其对立了,我个人感觉长尾理论也就显得有些局限性了:长尾理论毁灭了80/20法则,要人们关注一下长尾,与此同时这些关于长尾理论的论述也就变得有些静态不变了。 但是,如果生产工具普及外加专业水平普及的话呢?这种情况下,尾巴是如何进化成长尾分布呢?或者这样说,在长尾分布的头部的某个主题下,原本就是生产工具和专业水平普及的产品,这些产品刚刚开始可以认为是一个尾巴,但是他们是如何进化成长尾这种分布的呢?这些本书就没有考虑到了,而社会发展之后,这些都将是客观存在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大热门是如何产生又是另外一番学问了。而这些却是投机分子最为关注的事情。 如同生物学的常识一样,生物多样性同产品多样性相似。多样性的生物如同多样性的产品,自然世界的地理区域就是一个长尾集合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就如同长尾过滤器一样选出最能适合环境生长的生物。不存在事前过滤器,完全的自组织、bottom-up的建设。生物每繁殖一次,类似这产品信息被接触到一次,生物越容易存活,代表信息质量越好,越容易被接触到,从而就越容易繁殖。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 在这一样一个自组织的系统中,只是不知“多样性”有什么好处。下一本书看看《众包》。 一些摘要: 1.广播电视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它可以用无可匹敌的速度将一个节目传递到数百万人面前。但是,相反事情它却做不到——将数百万节目传递到一个人面前。而这正是互联网的强项。广播时代的经济学需要黄金节目(大热门)来吸引大批观众,宽带时代的经济学已经完全逆转。 2.他们找到的越多,他们喜欢的就越多。当他们冲破陈旧的老路,走进更广阔的天地是,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品味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主流。(或者说,是别人的思想和狭窄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误导了他们自己) 3.大热门和利基产品开始统领风骚,两者都只是数据库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编号:FS-DY-20588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1..

《不只中国木建筑》 ——读书报告 《不只中国木建筑》的作者是赵广超。要是没有看过这本书,从书名去理解,可能这只是一本介绍中国木建筑的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明显这个看法是片面的。这本的内容共分为十六章,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不只是介绍中国木建筑,而是通过了中国木建筑表达了作者很多看法和观点。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刻体会。 “神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完美无暇,无忧无虑。问题是人类的历史却是在‘桃花源’以外开始的。”这一句话是出现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我不知其他的读者是如何理解的。或许是人类的出现破坏了世界,还是人类不够幸运享受本来美好的世界! “没有人比农民更加了解土地,他们在土地上种出五谷粮食,种出棉麻衣织,种出舟车器皿,居然也种出房舍家园来。跟国家的庞大工程并没有太大分别,只是农民的建筑计划可包括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由一颗种子到用来做椽子的树树苗至少要5年才能长成,一般梁柱要10年,较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材。对现代人来说,这种贮材方式,实在漫长得令人吃惊。幸而很多时候,父亲的一代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宝贵的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读完这些后觉得,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木材情有独钟,人们用木材来建造他们的家园。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经久不衰,都是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懂得合理利用大自然,适者生存!为自己的后代种树,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所呼吁走可持续发展吗?然而人有一种“贪婪”的天性,自古至今不断暴露。 “明代的统治阶级非常奢侈,兴建重大建筑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楠木、樟木、柏木、檀木、花利木、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应用: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楠木、这是明清两代在大木用材方面的显著差别。”这种奢侈、贪婪。自秦朝的阿房宫开始,那是多么的雄伟?规模之大得惊人,木材的用量也如此的惊人。被项羽的一把火烧了几个月?到还保存至今的紫禁城,一个散布在72万平方米的宫殿群。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每经历一次改朝换代,都对上一朝代的毁灭性破坏,后再大兴土木建造。这一行为不仅是劳民伤财,还会触怒了大自然。这一大兴土木就不知要毁灭多少深山老林? 虽然在历代的统治者不能接受上一朝代的物质遗产,但还幸存了一些历代的

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会范文共四篇

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会范文 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一)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

《断裂》读书报告

从《断裂》看当今社会 摘要:介绍了《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作者的学术情况及书的基本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和《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两个章节。并从《断裂》中所分析的90年代到2000年以来的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攒钱买房现象、市场疲软等现象。 事实证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措施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变迁、断裂 一、关于作者 1、学术生平 孙立平一直在倡导实践的社会学。强调要面对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要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如同在印象派画家的眼中,空气和阳光是流动的一样。 他提倡“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目的是为了接近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找到一种接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途径。 孙立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做社会学研究要“要命而有趣”。“要研究中国社会学的真问题,你不能把重要的看成不重要。同时,研究中国的问题要能够和国际学术界讨论、对话。”这是孙立平的治学之道。 2、学术分期 孙立平在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 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二、关于本书 1、写书背景 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许多的讨论。 2、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作者在本书中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断裂”的概念,旨在分析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将“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具体的比较。

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在通读《长尾理论》一书后,使我对长尾理论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作为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感受谈谈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例如,在销售产品时,厂商关注的是少数几个所谓“VIP”客户,“无暇”顾及在人数上居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例如,某著名网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它没有一个大客户,收入完全来自被其他广告商忽略的中小企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其次从长尾理论的内涵我们又可以看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

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举例来说,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再次在深入理解长尾理论后,我又理解了为什么“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尽管听上去有些学术的味道,但事实上这不难理解——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在上述理论中被忽略不计的80%就是长尾。就像书中Chris Anderson说:“我们一直在忍受这些最小公分母的专制统治……我们的思维被阻塞在由主流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下。”但是人们看到,在互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书报告

《结构概念与体系》 “该书从头到尾充实了非常深厚的知识…….学生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都会发现该书的内容是有裨益的。” ——美国建筑学会期刊(AIA Journal)之前的一个月我在上班,所以平时能看书的时间并不多。搬到学校之后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我开始阅读这本周老师推荐的《结构概念与体系》。这本书与另外两本林同炎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被称为“世界土木工程师必读之书”。整本书遵循着由浅入深先整体后部分的路线,先讲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最重要的设计思想,使读者对全书的中心思想有个大致的把握,中后段才着重讲述分体系以及相关重要构件的具体知识,使人阅读起来思路明确,知识结构更加连贯。由于是翻译本,有些地方理解的不太清楚,而且全书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根本也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所以这篇读书笔记只是我在读第一遍时做的基本记录,后面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我相信像这样的好书读多少遍都是不够的,它是个宝库,我会不断地发掘它。 显而易见的,《结构概念和体系》是一本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成长都大有裨益的书。长久以来,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之间有着先天的难以避免的矛盾。建筑师的工作比较偏艺术性,而工程师则是偏技术性的。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美观和更多的使用空间而工程师考虑的是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有些时候建筑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无法跟现有的结构技术或是结构理论吻合起来,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消除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本书的任务之一。它不同于别的结构教科书详细介绍怎样设计建筑物的每个构件,而是从建筑物整体出发,从建筑设计的源头处着手,消除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认识上的偏差,通过概念上的简单公式对建筑物进行总体设计,使得设计结果能够让双方都能满意,从而设计出整体性的优秀建筑体。 第一章. 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少,主要是从概念上大致讲解建筑设计的主要过程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的主题思路。要想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就需要在设计时将相互有关的空间形式分体系综合考虑。在分体系设计时,至少要有三个“反馈”考虑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整体建筑形式的初步构思(建立基本功能目标并转化为总体场地规划、活动组织方案和外形布置);二、按总结构体系对建筑形式总体构思(构思主要结构方案和分体系相互关系的要求);三、提出建议方案的初步设计(确定主要分体系和关键构件的物理性能,以证明设计的可行性);四、为实现建筑要求,对初步设计全面改进(最终深化设计,改进分体系和构件设计并准备设计文件)。这种分阶段的设计方法可以突出设计构思的概念阶段,从而避免基本思路受到细节问题的干扰。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必须用概念的方式来确定基本方案的全部空间形式的可行性。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必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一、书名:《理想国》(前五卷) 二、著者:柏拉图 三、页数:157 四、内容概要第一卷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之后被玻勒马霍斯请回了家,与他的友人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与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讨论时,苏格拉底运用了“精神助产术”,推翻了“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等错误主张。并让克法洛斯意识到金钱不能代替内心的满足和宁静。特别是对于坏人。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观点。 第二卷格劳孔向苏格拉底提出质疑,他与其弟阿得曼托斯提出正义与不正义的后果和利益不同,认为不正义对自己会更有利。苏格拉底“由大见小”,开始阐述城邦的正义。理想国的命题就此展开。讨论了有关国家中的社会分工问题。他讲述了怎样组成一个健康的城邦。接着话题从关于“护卫者”的讨论转到了教育上。他认为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儿童易被塑造,要给儿童讲最优美高尚的、编得好的故事。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和音乐不可亵神。不能把神描绘得丑恶不堪。 第三卷进一步讨论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艺作品中不应展示假恶丑的主张,音乐也是一样。通过讨论“模仿”的问题,他表示对戏剧恨厌恶。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诉讼或就医之类的事情上。教育之后自然是考察。 第四卷苏格拉底提到了护卫者。讲述了护卫者的责任、标准以及如何教育培养。“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国家的四种品质;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国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一样,灵魂由欲望、激情和理智组成。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品质与其居民的品质是一致的。 第五卷苏格拉底想要论述很多不同种类的政体,讲述了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他认为给男女提供同等的教育,二者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还谈到了优生优育和幼儿教育问题。在士兵的行动准则之后,苏格拉底说出了哲人做王的观点。还有关于什么是“意见”的论证。 五、读后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不正义的论证。人们总是认为坚持正义的正直的人比起其他人来说会吃很多的亏,也会受很多的苦,色拉叙马霍斯用牧羊人与羊的例子,来说明牧羊人只是想喂饱羊来使自己获得最多的利益。认为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即使是到了现在,当你用正当的手段朝着你的目标辛辛苦苦奋斗时,有人会以一些非正义的手段来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看起来不正义的人总是比正义的人能力强,因为真正正义的人在做事时会受很多原则的限制。格老孔的两个观点:第一点--正义的本质

《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在阅读《长尾理论》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对在传统的营销过程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进行思考而得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长尾。而且真正让人吃惊的是长尾的可怕规模,举个例子来说:一般的鲍德斯书店中藏有大约100 000种书,但亚马逊的书籍销量中竟有差不多1/4是排名1000 00位之后的书贡献的,大多数成功的网络企业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利用长尾,这些企业不仅仅扩展了现有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崭新的市场,传统的实体销售商力所不能及的那些新市场的规模远比人们想象的大。 最后安德森还提出了繁荣长尾市场的三大秘诀:一就是提供所有的产品,使客户的选择面更加充分;二就是现在就开始降低价格,对在线音乐来说,通过公平定价、方便的服务、稳定的质量,你也能够同免费同行竞争。三就是帮用户找到产品,长尾企业真正把消费者看作有血有肉的人,有了它们的大规模定制化系统,消费者就不必再屈就于千篇一律的大众化商品。 文中的一些句子所表达的观点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P27:默多克:“年轻人不会等待某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 报纸真的是要死的。一张报纸里你看的内容比不看的内容少多少?能生存下来的可能是南方周末这样的报纸,发烧友类,大部分内容都投我所好。可参P169"适合刊登的新闻"部分。编辑虽然仍很重要,但编辑们那种替读者决定版面内容的傲慢,可能是新时代读者所不能接受的。 P35:在任何市场中,利基产品都远远多于热门产品。 武断的全程判断,显然误。这也是全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长尾理论究竟适用于哪些行业。在第十二章"娱乐业之外"中,查理斯·安德森试图证明长尾理论具有不同行业(甚至所有行业)中的广泛适用性。 P48: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生产者。 除了电影、文字、音乐,还有什么?实际上,普通人可以生产的东西非常有限。生产仍然是有相当门槛的,更关键的是,这是一件业余的事情。人是越来越懒的。不可能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却越来越喜欢DIY。 P55: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其他像维基长尾这样的东西。 这就是web2.0的灵魂:tag。从Google搜索结果开始,Wikiped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0235033.html,、百度贴吧、新浪博客、Youtube、豆瓣……这些成功的web2.0服务都是长尾理论的忠实执行者。Give everything, every item, every word a page, to define, to explain. 在一个平台上,放上所有的内容,不管搜什么,都能找到一个专属的地方。从此也许可以推出,web 2.0网站的唯一成功道路就是成为同类网站中的老大,成为标准。这也就是作者在总结性的第十三章"长尾法则"开头便提出的两句话的核心精神:1. 提供所有产品。2. 帮我找到它。 P83:存货的消亡:降低成本的终极方法就是完全消灭原子,用字节处理一切。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管理百年读书笔记

《管理百年》读书笔记 付豪 国贸142 2014221172 最近读完了克雷纳的《管理百年》,颇有感受。首先我认为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全书构成一目了然,按时间的延续树立了整个管理方法从出现到发展的全过程。在这本书中我主要有两个方面感触比较深,一个是法约尔的管理理念,另一个是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两家极为成功的公司之间管理理念的比较,确切的说是斯隆先生和福特先生管理理念的比较。 一、法约尔的管理理念 1、个人介绍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法国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他的还有泰勒、韦伯等),创立了一般管理理论,也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创者(集大成者是哈罗德.孔茨)。主要代表作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他的贡献主要在于:1、认为经营不等于管理,并明确的提出了管理的五种职能;2、系统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被后人称为“法约尔灯塔”);3、提出了管理教育的思想。由于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他被后人尊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2、十四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原则(Division of Work) 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属于自然规律。劳动分工不只适用于技术工作,而且也适用于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分工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法约尔又认为:“劳动分工有一定的限度,经验与尺度感告诉我们不应超越这些限度。” 权利与责任原则(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责任。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这就是著名的权力与责任相符的原则。法约尔认为,要贯彻权力与责任相符的原则,就应该有有效地奖励和惩罚制度,即“应该鼓励有益的行动而制止与其相反行动”。实际上,这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纪律原则(Discipline)

建筑 读书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 11 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考试时间2012.01.02 学生姓名王海艳 学生学号ZS11030035 所在院系力建 任课教师常江老师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报告 规划ZS11030035 王海艳 主编: 周国艳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于立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MBA学院院长,现任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 特邀指导: 张京祥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注册规划师。 本书背景鉴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理论方面的教材十分缺乏的现实,为写一本比较全面的城市规划理论教材,内容新颖并具有系统性,本书特邀张京祥教授作为指导老 师,由厦门大学马武定教授审定。希望写出一本书,能为从事城市规划教学、 科研、设计等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的价值、分析性地汲取其经验提供了一个基本全面覆盖而又通俗易懂的读 本,同时也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材。 本书主要阐述的西方城市规划的概念,对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和产生过程详细的介绍,接着对早期规划理论思潮做了详尽的叙述,三章介绍西方二战后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进过程,四章比较全面的概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并以荷兰,英国,美国为代表介绍了规划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要点。随后以分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过程为基础,解释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关于城市规划本质、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规划师角色等方面在认识上的演变的提升;从制度分析的新维度,论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为科学评价和认识城市规划实施成效提供了重要借鉴。以下是我对本书内容的提炼和个人思考。 1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从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背景,工业革命为技术背景,启蒙运动为思想文化背景,描述近现代西方城市和社会的各问题和状况,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理论的雏形逐渐形成。丛生的城市问题为城市规划的产生提供了社会需求,透光石工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征,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有计划的,由于生产的分工,整个争产过程需要协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计划和管理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机器化大生产为城市规划也奠定了基础。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卫生恶化,结构与布局失调,城市开发土地与使用措施,城市阻塞严重,交通失调,城市品质美学失态等城市问题状况下,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早起发展,包括英国伦敦二次改建,法国巴黎三次大改造以及美国城市建设和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与“公司城”建设。西方规划史本身立足于解决城市问题,并随着市民对城市的需求,越来越注意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解决物质的城市,要从空间,时间以及人际间的关系来探索城市发展的肌理,目前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是,规划需要解决最大限度的便捷功能,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合理性,城市交通最大通畅性,城市空间与环境美学,合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式中各功能区域的设计等。同时,城市规划理论目前有两个取向,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分散思想和以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代表的城市集中思想。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为你的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今天我为大家准备的是理想国的读书报告,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是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与观点、我的评价、最后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个人感受这五个方面做的这个读书报告。那么首先呢,就从写作背景说起吧。 一、写作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是雅典贵族 阿里斯顿的儿子。她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之际,大政治家伯利立克里的去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整个社会群龙无首,危机四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柏拉图在经历了可怕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积极准备投身政界,准备力挽狂澜,用正义政治取代不正义政治。但是,寡头政治使柏拉图的政治热情归于幻灭。社会和国家都已经病了,如何才能挽救他们呢?四顾彷徨的柏拉图经过反复思考,觉 得唯有系统的阐发正义的思想,使正义观念深入人心,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有转机,否则人类灾难无法避免。这是促使柏拉图系统阐发正义思想并提出“哲学王”理论的现实政治背景和直接契机。《理想国》正是经历这一思索之后提出的一整套的治国方案。 二、主要内容与观点:

主要内容: 全书以正义为线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是一部关于正义的专著,也是政治哲学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探索源头。几千年来,柏拉图的正义论以及其探索正义的方法论深深影响了整个政治哲学史,成为人类探索良好政治秩序,寻找社会正义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理想国》的几个部分的描述: 一、在引言中讲到《理想国》的时代背景、作者和历史意义 二、第一二卷中是从个人正义讲到城邦正义 三、三四五卷都讲了城邦的正义 四、第六七卷讲到了哲学和政治 五、最后的两卷就是讲了从正义到人的至善 观点介绍: 建的城邦会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我所读的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译本是商务印书馆xx年版,由郭斌和、张竹明老师翻译。事实上我觉得柏拉图不论家庭背景、社会背景还是人生经历都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极为相似,他们的人生阶段也大致相似,从壮志雄心投身政治事业到困心衡虑久而弥坚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开始撰书立册。而柏拉图书札中对后人影响深远、奉为经典的《理想国》是柏拉图壮年时期的著作。整一部《理想国》以对话形式展开,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形式(部分经考证为伪作)讨论了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等一系列问

个人文献阅读报告——社交媒体研究

个人文献阅读报告——社交媒体研究 一、题解: (一)社交媒体含义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二)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信息的产生越来越方便,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交媒体已成为在线用户发布和交流思想和观点的重要平台。如今用户每分钟通过社交媒体传输的数据量早已达到天文数字。社交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繁杂、冗余的信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目前微信群和QQ群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方式,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社交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社交媒体展开研究。 二、主要理论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理论很多,对于这些营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导来制定科学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本文这里将典型的社交媒体营销理论归纳如下 (一)六度空间理论 所谓的六度空间理论是指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间隔都不超过6个人,在营销工作开展中,借助于六度空间理论就可以找到目标客户,这一理论在口碑营销中的作用比较明显。 (二)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只要销售渠道够宽广且流通阻碍小,即使是传统营销中的小市场也能够与大市场在规模层面相匹敌,这一理论是对于二八理论的有

《免费:商业的未来》读后感

《免费:商业的未来》(Chris Anderson)读后感 接触到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在网站上搜索有什么管理学方面的书可以看得时候,这本书跳入了我的眼帘。这本书的是由《长尾理论》作者Chris Anderson写的,总的来说里面总结了免费模式的一些情况,对于以前不了解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或者想使用这类免费模式来盈利的网站建设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本书主要是给我们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商业策略免费的观念,尤其是书中列举的一些案例跟我们非常接近,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得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行为以及它们是如何盈利的。 “免费”这个词大家都不应该陌生,免费在书中作为一个探索性话题,是一个处于商业前端的模式,所以,作者无法如其他理论一样变得系统而完善。但里面的有些故事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有些分析也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商业中处处是免费,处处是利益,在免费中获取利益,这必将可能成为未来商业获利的一大方法。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认识了免费,而且也知道了怎么运用免费,免费对商业的今后发展是个大的方向,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说起免费,我们就十分的奇怪商业“怎么会有有这么多东西是免费的?”“这些企业是如何能做到免费?”“如果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那么企业又如何盈利呢?”“免费有什么价值?又有什么危害?”“免费的基础是什么?在它背后的原理有哪些?”,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作者试图在这本书中向我们说清楚的。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作者最后总结出来了免费的几种商业模式:“直接交叉补贴”、“第三方市场”、“免费收费混合”;有了这些模式,我们对免费的理解和运用也变得更加简单而直接。 作者指出,“免费”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在交叉补贴的世界,免费分为4种:免费模式一是直接交叉补贴(生产商和消费者),例如:金吉列航空公司全方位服务;免费模式二是三方市场(生产商、广告商和消费者),例如:报纸、亚马逊联盟伙伴计划;免费模式三是免费加收费模式(生产商、免费消费者和付费消费者),例如:专业版软件;免费模式四是非货币市场(生产商和消费者),例如:礼品经济、劳动交换和盗版。所以说免费这个词没有那么简单,它说指的范围很广,所指的东西很多。未来的商业模式也可能真的越来越“免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