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近资政

西近资政

西近资政
西近资政

西方近代政制

选择题(14小题)

1.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2.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4.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6.右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

会制”

7.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8.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9.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10.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的权利11.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12.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14.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选择题1-14:DCABB, BDCAB, ABBA)

材料题(3小题)

1.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2.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材料三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

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4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

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材料二: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

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题参考答案

1.(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前夕实现全民普选。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2.(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3.(1)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总统

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

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

(2)鉴于纳粹上台执政的教训,防止独裁,避免民主被滥用。

咨政与资政

“咨政”乎?“资政”乎? ——谈江泽民同志用过的一个词语 龙协涛 近日我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大楼开会,见到该楼大厅里设有一个庄重的屏风,上面刊刻着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1998年10月22日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亲笔信。屏风底色为红色,字迹为金色。全信内容如下: 中央党史研究室: 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过,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拿出更多的成果,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迎接建国50周年和新世纪的到来。 江泽民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孙英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上撰文宣传阐释江泽民同志这封信的重要思想时,准确完整地引证了信的全文,他的文章题目就叫《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史资政育人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江泽民同志的这封亲笔信,一下子解决了我头脑里长期

思考怀疑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要谈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肯定是要按照这封亲笔信的正确用法——“资政育人”来论述。然而,查中共中央文件,查一些部委文件,查《人民日报》,本来应用“资政育人”的地方却变成了“咨政育人”。至于报刊图书中一些领导人讲话,学者写文章,引述江泽民同志谈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时,用“咨政育人”者比比皆是,错误不胜枚举。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 中共中央文件2004年第3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引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思想时,用的也是“咨政育人”。 教育部文件2002年第10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第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引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思想时,用的也都是“咨政育人”…… 错误的源头在哪里呢?200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题,首次发表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文中出现的是“咨政育人”。错误由此肇始。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时,精辟系统地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毫无疑问,江泽民同志在这里讲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功能,同他亲笔信中讲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遣词造句完全一致。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第二天《人民日报》正式发表

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看太平天国运动

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看太平天国运动 一、具有共产主义色彩——《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又据此制定了平分土地的具体方法:把全国土地按产量分为尚(上)尚、尚中、尚下;中尚、中中、中下;下尚、下中、下下九等,规定每亩一年两季可产1200斤者为尚尚田,以下每减100斤即减一等,每年亩产400斤者为下下田。再按人口多寡、土地等级,以户为单位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者,无论男女,均分田;15岁以下者减半;每户分田,“好丑各半”。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的土地分配制度,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表达了二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对封建剥削、要求土地的迫切心愿,它包含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巨大革命性;它所规定的“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公有原则,表达了农民对私有制度的深恶痛绝,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的愿望。《天朝田亩制度》的根本性质是反对封建地主制度,颁布该文案对于一直以来受到压迫、以土地为唯一生存资料的农民阶级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它具有空想性,当时的物质基础并不足够,且没有一系列更严格的措施以保证该方案的实施,使其根本不可能实现。最后,这个条约还体现了农民阶级思想的落后与局限。 二、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作者为洪仁玕。洪仁玕曾在香港居住四年多,亲眼目睹香港社会状况,接受了朝气蓬勃的西方文化,故使《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资政新篇》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及思想的传播与渗透,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了解西方制度。从这方面上看,洪仁玕是先进的。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因时制宜”,却偏偏没有正确做到,注定《资政新篇》不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注定了它的空想性和超前性,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根本不能实现。另外,这个方案并不是农民阶级所追求的,它脱离社会现实,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太平天国运动 这两纲领文件体现了农民阶级局限性、狭义性、保守性、思想比较落后,注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必定失败,注定农民阶级注定不能改变当时的中国,改变混乱的社会局面。 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落后的、倒退的平均主义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洪仁玕的先进思想的《资政新篇》是超前的,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这两个发展方案都不具有可行性,故太平天国运动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经典名著选读 班级材料物理141401班 姓名(学号)卫城城(201414020127) 延伸阅读文献《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阅读笔记 一、文献的基本内容 《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用人”有一项,“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二、革除腐朽习俗,如女子缠脚及吉凶军宾琐屑仪文等,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首先说明“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其次指出立法的人要经“磨炼”,具备一定知识,明了国内外情况。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动性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面对“事政不一”的局面,洪仁玕把重建法制提高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在当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洪仁玕列举了二十八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一、发展交通。造火车、轮船,修筑省、郡、县、市镇、乡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二、国家设立邮亭,办理邮政;三、发展近代工矿生产,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及制盐等,主张“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四、兴修水利;五、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奖励技术发明;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还介绍国际

大势,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干涉天国内政。 政治方面有:一、加强中央领导权,“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二、普设乡官乡兵;三、各省设置地位独立的“新闻官”,专收中外报纸呈缴,以备天王阅览;四、建立省、郡、县钱谷库和市镇公司;五、严禁贪污;六、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之弊;七、创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 八、重视群众意见,准卖新闻篇或设置暗柜。 社会方面有:一、成立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和办理教育等事,并设新闻馆,报导时事物价;二、开设医院;三、兴办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和育婴堂:四、查禁庙宇寺观和演戏修斋建酿,“革阴阳八煞之谬”,“焚去一切惑民之说”,反对传统迷信;五、禁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六、禁止饮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七、禁止溺婴、买卖人口与使用奴婢。 以上是《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看,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内容,提出了不少先进的思想理论方案,在当时的先进性很高,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二、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

浅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重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浅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重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学习研究党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 一个政党要取得胜利必须要对理论掌握、对历史研究、对现实了解。而这三方面对于一个成熟的党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少了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我们党的工作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从研究历史经验和把握现实条件中探索与开辟走向成功、走向未来的正确路线。我们党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可以说是研究党的历史,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统一认识,并经过理论的升华才达到的。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作为两次飞跃的标志和成果,以及它们发生的巨大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认真研究党的历史的极端重要性。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既是我们党依据对当代国际形势走向和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提出来的,也是从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这里既包括对过去几十年间正确东西的继承,也包括对错误东西的否定,更包括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在新的实践中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类关系,这就有待于领导干部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史以及更好地去理解,这样才能增强对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学习研究党史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波澜壮阔而又复杂曲折。这个时期党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的历史资料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宝藏,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近期的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因而各级党员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建国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史,了解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了解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误的过程、背景和有关事实,从中得到历史的启迪和有益的借鉴。这些都要求我们有计划地抓紧搞好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工作整理、研究和学习,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提供准确无误的历史经验和借鉴,以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只有防止历史的错误继续再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产生新理论,才能在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法治环境的关系。所以说认真学习和总结好党的历史经验,才能为当前依法治国这个现实,这个大局提供指导和借鉴。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进步性与局限性)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进步性与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此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进步性——它实质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中中“均田”等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但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她所描绘的理想天国,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进步性——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局限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对立和统一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政治纲领;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都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没有能够实行。从根本上看,前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后者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不能真正实行。 首先,《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实行平均分配土地为核心,涉及有关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然而,《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平均主义。因为农民是小生产者,其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而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的土地愿望。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办法又超过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这一制度又有极大的局限性,背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其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

资政新篇没实行的根本原因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859年(咸丰九年)冬,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旨在改革天朝内政和建设新式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并经洪秀全“旨准颁行”。《资政新篇》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但是,这个由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旨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根本没有付诸实施就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第一,从客观方面来看。所谓客观原因,指的是在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实施这一方案。 众所周知,有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确保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能否顺利推行的根本前提。而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之时,正值自天京变乱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防御阶段。旷日持久的军事斗争以及由此造成的紧张局势,使太平天国根本无暇顾及繁杂的经济建设和内政改革,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打破敌人的军事包围这一紧迫问题上。 第二,从主观方面来看。所谓主观原因,指的是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它与客观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而只有正确地发挥主观因素,才能将客观原因中蕴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这一政治

纲领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社会条件,包括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也是《资政新篇》被束之高阁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我国经济富庶的江浙地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这里的自然经济较早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的冲击而开始缓慢解体,但这里尚未诞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是说,当时的太平天国活动区域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样,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阶级力量。而《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将其避居香港期间所了解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等,来到天京后,“因时制宜、审时度势”写成的。它是一个在中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方案。它的酝酿和提出过程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践过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历史渊源,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太平天国要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而,《资政新篇》完全脱离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这一纲领所必须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导致《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的根本原因。此其一。 就《资政新篇》的内容来看,在经济措施方面,洪仁玕所关注的是在中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却只字未提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就没有反映农民最为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更无法获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所必须的深厚群众基础。此其二。 此外,洪仁玕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平等的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可见,洪仁玕对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本质没有透彻的认识,反而不切实际地幻想西方列强支持太平天国。 综上所述,由于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所必须的客观、主观条件,缺乏

如何发挥本单位档案的资政育人作用

2018.4 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工程的实施中,档案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同时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作为单位档案室的档案管理者,在新时期,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对于运用单位的历史档案和总结新鲜经验,提高治厂理政水平,对推进单位党委的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单位党组织各级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全面推进企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单位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切实做好档案征编出版工作 围绕单位中心工作,服务单位党委大局,是档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 途径。为单位党委中心工作服务,是单位 档案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其自身 价值之所在,做好新形势下单位档案工 作,必须从单位党委的中心任务出发,服 务于单位党委的工作大局。要为中心工 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利用“纪念日”、结合 “国际档案日”,宣传好单位成立多年来 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党的历史档案是 我党领导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 富,是我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 光辉历程。深入挖掘弘扬单位职工中的 革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丰富其时代 内涵,大力宣传在党的领导下,单位历史 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优秀共产党 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单位广大党员干部 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信心 和决心。树立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和责任 意识,切实做好以单位历史档案为重点 的史料编纂出版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 做好单位历史档案史料的编研开发、单 位历史档案专题等珍贵史料编辑出版, 以及单位年度大事记、组织史资料等的 编辑出版,以服务于单位党委的中心任 务和工作大局。搞好本单位的档案专题 研究工作,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 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强化队伍提升素质,切实提 高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水平 要做好单位档案室的工作,最根本 的是要有一支政治责任感强、理论素质 高、业务能力强的档案工作队伍。为此, 首先要严把单位档案室进人关,把那些 工作事业心强,真正靠得住、想干事、能 干事的人选拔任用到单位档案部门来。 要以优化结构,合理搭配为原则,配备好 档案部门领导班子,鼓励引导支持单位 职工积极参与单位档案工作,形成老、 中、青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档案人才队 伍结构。同时,要加大档案专业业务基础 的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档案 专、兼职人员,参加各级档案业务的培训 和进修,并组织业务骨干到上级或同级 业务部门考察学习,不断提高单位档案 如何发挥本单位档案的资政育人作用 文/樊亚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工程 的实施中,档案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显得尤为 重要。为此,新形势下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应加强以 下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单位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切 实做好档案征编出版工作;二是强化队伍提升素 质,切实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水平;三是充分挖掘 合理规划,切实做好单位档案宣传教育工作 务业 服务

资政育人汇报材料

充分挖掘资源,突出成果转化 着力提升资政育人工作水平 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加强党史工作,推进党史事业,必须严格落实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四保临江”战役的主战场、抗联英雄杨靖宇同志的殉国地、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援地,xx 市革命历史悠久,党史资源丰富,如何将前辈的革命精神和不屈斗志转化为今日xx建设xxx的精神动力。资政育人的地位不可替代。自中央、省委明确提出资政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来,xx市坚持把“广挖掘、重转化”作为工作准则,提早动员、全面部署、深入推动,努力构建大党史格局,在提升资政育人工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我市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多方联动,在挖掘资政育人资源上下功夫 资政育人,资源为先。没有充沛、详实的党史资源,资政育人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为尽最大可能发掘相关资源,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沟通、强化协调、合力共进,形成了市直部门、各县(市、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挖掘的良好局面。 1、上下联动。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对县(市、区)党史研究室的工作指导,增强基层干部业务能力,

提升自身素质,合力推进工作。为保证各县(市、区)挖掘史料工作顺利推进,多次对各县(市、区)工作人员开展督导,通过集中培训、外聘专家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有效提高效率、推进工作。在革命历史遗址普查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上级要求,采取县(市、区)先行摸底排查、市党史委抽样复查、重点遗址外请专家协查的方式推进工作,将遗址的普查工作与保护工作同步推进,既摸清情况,又为下一步的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全市目前共普查出革命遗址xx处,并全部建立台账,列明基本情况,每年动态更新,专人跟踪管护。在开展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工作中,采取市、县(市、区)两级同步推进的方式开展工作,在设计调研之初就召集县(市、区)部门参与谋划,有效提升了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使各县(市、区)提前介入,了解、掌握课题形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工作推进中方向更为明确。 2、部门联动。在开展编写《执政实录》等史料收集整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强化配合,发挥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针对各级部门中老干部掌握情况多,工作时间富裕的实际情况,指导各县(市、区)和各级部门采用返聘老干部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给予补助等方式激发老同志热情,既保证了工作质量,也达到了以老带新、以工促学的多赢效果。为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的配合意识,通过党史编印知识上网页、上展板等方式开展培训,定期不定期面向各级各部门编发宣传册,使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熟悉党史工作、了解党史业务。近期,我们在编修xxx过程中,以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依据,将市委下辖

文献综述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学号:2012335810041 姓名:杨秋杰 摘要:《资政新篇》,洪仁玕撰,1859(咸丰九年)刊行。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官方的文书正式颁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关键词:主要内容内外政策先进性和局限性 一、主要内容 孙占元说洪仁环在《资政新篇》中,对他的写作目的和“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所包含的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 在“用人察失类”中,洪仁开认为须“禁朋党之弊”。他指出:“朝廷封官设将,乃以护国卫民、除奸保良者也。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恃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之弊。为兵者行此,而为将之军法难行;为臣者行此,而为君之权谋下夺。良民虽欲深倚于君,无奈为所隔绝,是不可以不察也。……倘至兵强国富,俗厚风淳之日,又有朝发夕至之火船火车,又有新闻纸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洪仁歼此言是针对太平天国存在着严重的朋党之弊而说的,他虽以巩固洪秀全的君权为前提,但对于维护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团结却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他想借助于近代化的火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和新闻纸作媒介来速传信息以防朋党之弊,实为可贵的设想。洪秀全在此策上眉批道:“钦定此策是也。” 在“风风类”中,洪仁歼首先对“风风”作了如此解释:“夫所谓`以风风之’者,谓革之而民不愿,兴之而民不从,其事多属人心蒙昧,习俗所蔽,难以急移者,不得已以风风之,自上化之也。如男子长指甲,女子喜缠脚,吉凶军宾,琐屑仪文,养鸟斗蟀,打鹤赛胜,戒箍手镯,金玉粉饰之类,皆小人骄奢之习。诸如此类,难以枚举。禁之不成广大之体,民亦未必凛遵,不禁又为败风之渐,惟在在上者以为可耻之行,见则鄙之忽之,遇则怒之挞之,民自厌而去之,是不刑而自化,不禁而自饵矣。倘民有美举,如医院、礼拜堂、学馆、四民院、四疾院等,主则亲临以隆其事,以奖其成,若无此举,则诏谕宣行,是厚风俗之法也。”接着,洪仁歼阐述了上宝、中宝与下宝三者的内容。他认为:“中地素以骄奢之习为宝,或诗画美艳,金玉精奇,非一无可取,第是宝之下者也。夫所谓上宝者,以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圣神爷之风三位一体为宝。一敬信间,声色不形,肃然有律,诚以此能格其邪心,宝其灵魂,化其愚蒙,宝其才德也。中宝者,以有用之物为宝,如火船、火车、钟镖、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暑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显然,洪仁歼一是强调摈弃社会中严重存在着的“骄奢之习”,主张敦厚风俗,倡导兴办医院、学馆等与民有利的新设施;二是将“宝其才德”视为上宝,把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看作中宝,列中国积年已成的“骄奢之习”为下宝,这样就把西学当作“正正堂堂之技”引入太平天国。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宝”的关系方面,洪仁开把心理文化置于上宝的地位,把器物文化放在中宝的位置,这表明洪仁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 相同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都具有反封建的内容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都未得到真正实践异《资政新篇》的分析 (1)社会根源 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第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2)主要内容及实质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3)历史地位

第一,革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第二,进步性:它主张从经济到政治、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相反)。 第三,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当时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基础。从实践上看,它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这是《资政新篇》不能实施的根本原因。 (4)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 第一,《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第三,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浅析《资政新篇》

浅析《资政新篇》 摘要《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1859年总理朝政后给天王洪秀全的条陈,经天王批阅后颁发全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重要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它的产生、内容及影响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历史背景;内容解析;结局影响 一、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的提出 洪仁玕,广东花县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生于1822年(道光二年),他自幼勤读经史,稍长任乡中塾师。他是拜上帝会最早的信徒之一。1859年在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揽朝政,并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 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就世界而言,西欧、北美等地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兴起,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古老的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腐败软弱的清政府步步妥协,中国的主权步步丧失。与侵略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被他们用来麻醉中国人的毒品——鸦片,此时却成为刺激中国人的觉醒的一剂良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九年,即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个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伟大革命运动,不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发动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空前斗争,而且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前期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以土地问题为主,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这只是一个空想,未能实现。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了以往任何的中国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即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改变中国现有的命运,寻求一条合适的、使中国富强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 二、《资政新篇》的内容简析 “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这是洪仁玕撰写这部书的原则。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取资”,用他话讲,就是“其要在因时制益,审时而行而已”。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施政方针,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顺应世界潮流,决不能因循守旧。这里他所说的“时”,正是当时太平天国政治上的困境和种种“时弊”;他所说的“势”,当时指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太平天国的出路——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他又认为“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治国必须讲“变”和“通”,要以“变通为律”。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论述了英、法、美、德等国致富致强的情况,着重介绍了日本将要走的道路,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形

《资政新篇》读书报告

《资政新篇》读书报告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提出,分别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大环境里,两个不同的小环境。事实上,它们是同一条逻辑线上前后发生的事件。在本篇读书报告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后者。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农民领袖基团的矛盾、内讧,政权陷入危机。为挽救败局,1859年四月,洪仁玕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政新篇》。 简单来说,《资政新篇》诞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第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 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总结了一下,就其主要内容而言: 政治上,主张效仿西方国家进行革新,绝不重蹈清王朝封建主义的覆辙。关键词是民主、法制。 经济上,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核心是在中国建立近代化的工业。具体措施是: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可以说,这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方案,在当时是一个最为完整的、能摆脱封建经济束缚的方案。这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建树!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思想家能提出这样的纲领。 文教上,提倡文以纪实,一扫太平天国“不务实学,专事浮风”的坏学风(事实上,这些分化方针的推行,的确使太平天国后期的文风有所改进)。同时也提出办新式学校,允许西方“技艺之人入内”传授技术。 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积极和西方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下面,我将分别从肯定与批判的角度,阐述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首先,正如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那样,作为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小论文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论文 《资政新篇》导读 张诺亚1300018501 光华管理学院 摘要:《资政新篇》的创作背景、内容介绍,对于《资政新篇》没有彻底实施的原因的个人分析,《资政新篇》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资政新篇》洪仁玕太平天国 正文: 一.文献成文背景: 乾隆年间(18世纪40年代),富豪兼并,人口大增。由于对外贸易,大量金融外溢,又兼连年灾荒,清朝的经济状况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后,在民间,满汉冲突愈发明显,天地会、白莲教活动日益密集;而在朝廷,官员贪污受贿风气严重,军备废弛。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更将朝廷的懦弱完全地展示了出来。洪秀全应时创“拜上帝教”,入驻广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天地会李元发攻入广西,民众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群众斗争此起彼伏。满政府对广西的政权已经薄弱,拜上帝教趁机发动金田起义,随后经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路攻入江苏,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正式建立。1 然至咸丰六年(1856年),冯云山战死,杨、韦之乱起,内讧导致饥民流亡,而湘军之势逐渐压倒太平军。2这场内讧一直从1957年持续到1964年,正是这段时间里(1859年),洪仁玕回到大陆,呈上《资政新篇》。 二.作者简介: 洪仁玕,于道光二年(1822年)生于广州府。他比洪秀全小九岁,与其同辈。自幼饱读诗书,最得洪秀全喜爱。另一方面,洪仁玕也是洪秀全的“超级粉丝”,和其兄洪秀全一起念书,一起落第,一起读《劝世良言》(他同冯云山一样,都是最初信服者),由于他们不学习儒家思想,反而宣传邪教,他们更是一起受同族之人侮辱压迫。他向洪仁玕宣传:“我曾在上帝之前亲自接受其命令,天命归予,纵使将来遭灾劫、有困难,我也决心去于。”3但相比洪秀全“极端固执、一成不变、决不妥协之硬性”,他“善于适应环境,遇事通融辨理,具妥协的弹性”4,比如他通融学生拜奉孔子,又兼他多次应试,这使洪仁玕的思想又带有儒家色彩。 而后洪秀全入驻广西,他则在广东清远执教。他熟读洪秀全的宗教诗歌、对联、论文等,待洪秀全回乡,他亦经常回乡与洪秀全会面,而后两人几度离合。1852 年春,驻屯在永安州的洪秀全三度回粤,召洪、冯族人与信徒奔赴永安参加太平军。然洪秀全行动被乡人发觉,太平军惨遭追捕。洪仁玕颠沛流离,竟欲解下腰带自尽。在远亲帮助下,他才得以逃亡香港。5 1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688 -页728。 3洪仁玕:《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66,848。 4简又文(著):《太平天国全史》,简氏猛进书屋,页1685。 5崔之清,胡臣友(著):《洪秀全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洪秀全为何要批准《资政新篇》

洪秀全为何要批准《资政新篇》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邮箱shengchanghua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246005.html, 1858年,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书中阐述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这部书得到了洪秀全的认可和批准。洪秀全为何要批准《资政新篇》呢?首先要分析一下当时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按照一般的观点,太天天国的性质是一个农民阶级的政权。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感:如果太平天国运动胜利了,太平天国早晚也得变成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但我认为,自从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已经从根本性上封建化了。这可以从政治经济上来分析出来。 经济上,认可了封建的剥削方式,实际上就是认可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虽然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就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这种制度因其空想性不可能从根本上实施。所以在《天朝田亩制度》不久,为了解决太平天国将士的吃穿问题,杨秀清就发出了《安抚四民诰谕》,要求“士民工商”各阶层(包括地主在内)要“安居桑梓,乐守其业”。1854年,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向洪秀全提出“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并获得了洪秀全的批准。这也说明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抛弃空想,面对实际,认可了封建的剥削方式,事实上使封建地租合法化。这也使太平天国的性质从根本上封建化了。 政治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1851年,洪秀全当上了“天王”后,就封自己的长子洪天贵福为“幼天王”,实际上就相当于封建王朝的皇太子。在永安又封了东西南北翼王,在《天命诏书》中洪秀全称“真圣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各王称九千岁,八千岁等等。此外,《太平礼制》中还规定了对天王及各世子、女儿(包括牺牲的南王和西王的女儿)呼万岁、千岁、长金、二金、万福等一大套繁琐的“礼制”。在洪秀全的《天父诗》中更是大力宣扬的君主高于一切的思想。这同过去的封建制度有什么差别呢!洪秀全虽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学贬斥为妖,但他自幼就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只因为科举考试失意,才走上了与清廷相对立的道路。他的这些严格的等级制度,实际上就是对儒家“三纲五常”的翻版,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完美复制。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天京不久,就已封建化了。洪秀全也已由农民起义的领导人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社会下层爬上来的洪秀全深知,再按照原来清政府的那一套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正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给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那就是运用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巩固封建统治。这样的先例早在西方很多封建国家就已经成功的运用了。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等等。他们运用资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 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 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 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 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资政新编

近代史读书报告之《资政新篇》读书报告

《资政新篇》之读书报告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在此次事件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分水岭。为了重整纪纲,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青年将领,1859年又封洪仁轩为干王,总理朝内政务。不久,他便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从背景上来看,《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但经过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处于衰落时期。从内容上看,在政治方面,《资政新篇》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向西方学习,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对进行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者给予奖励,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民间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在我看来,《资政新篇》首先提出“审势”、“立法”的思想,它详细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国家是英、美、法,并称赞这几个国家“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其涉及国家之多、之广,前所未有。尤其是对日本发展的形势作出了准确的预见:“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实在让人折服。再深一层,《资政新篇》分析这些西方先进国家和正在兴起的国家时,不只是看到它们技艺的精湛,而尤其强调了它们政教体制的“善法”。比如,俄罗斯与日本的兴起,就是向西方“学习邦法”,“以为法则”,而并不是仅师其“火船技艺”的长技。它还指出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昧于大势,墨守成规,因而使国势衰颓,挨打受欺,说:“土耳其邦……不知变能,故邦势不振,而于丙长年为俄罗斯所侵。”它沉痛地指出中国当时的处境:正是由于不懂变通,中国在世界上也沦为被欺凌的弱国,“不能为东洋之冠冕,暂为失色,良可慨矣!”它大声疾呼,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学俄罗斯、日本的榜样,吸取土耳其的教训,“因时制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立法定制,否则“悔之晚矣!”洪仁轩还力劝天王洪秀全,“曷不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以顶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也。”这就是说,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就不应当再走中国传统的老路,而必须学习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科学技术。而这也正是我们新时代新中国建设的方针。 看完《资政新篇》后,我对这篇文章的开头说的话感慨尤深:“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