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文案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文案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文案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文案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两位数相乘的对比教学

黄秀平

(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而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依托于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教学来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应该成为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

第一次授课

1.设置问题

题目:再过半个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听说二(一)班一些小朋友为了迎接自己的节日,正准备做纸花来布置教室庆祝一翻。安排每两个小朋友一小组,每个小朋友做3朵花,请问8个小组一共能做多少朵花?

问题一抛出,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并说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根据平时解题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提醒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问题。

2.自主探索

题目:运动会开幕式上,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从图画中寻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合作交流

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解题过程和结果。

4.解题指导

课堂教学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自然,因为每一道题目都是笔者一步一步,一字一句讲解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又出示一道例题:

一辆小铲车把十二箱啤酒正运到一辆大卡车上去,旁边还堆着两堆啤酒,每堆十二箱,问每次运到车上多少箱?”

笔者讲解答案时,下面出现了窃窃私语的声音。一问才知道,有些学生误把旁边两堆啤酒也算进去了。笔者连忙给他们解释道:解决问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词,这里虽然有两辆车在运,但问题是相对于小铲车而言,因为问题中“运到”这个词就说明是小铲车把啤酒运到大卡车上面去,而不是“运走”,而小铲车每次只能运一堆。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求计算小铲车上的那一堆,明白了吗?误算的学生经这么一讲也就恍然大悟了,而那些解题思路正确的学生则在下面自豪地说:“就是嘛!我也是这样想的。”看到学生那舒展开的眉头,笔者也很开心。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校领导评价:这节课较好地结合了小课题“数学要讲究实用化”,通过几个活动能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成功之处:

(1)教态亲切,数学用语干脆,注意了课堂纪律的调控。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2)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度高,且小组内分工已经初具规模。

(3)本课练习中能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

不足之处:

(1) 课堂节奏不紧凑,小组合作有点拖拉.

(2) 评价时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多一些,教师要少讲多引导,不要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心,要大胆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步步给他们铺好垫脚石,把学生的思维权剥夺走.

(3)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解题时能具有灵活性。

第二次授课

为了尝试比较一下,从比较中获得经验,提升自己,根据同事们的建议在平行班上实践一次。集思广益后的教学如下:

1. 设置问题

教师设置简的口述单问,让学生解决。

2.合作交流,解决新问题

在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时,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同桌伙伴交流意见。这一环节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完成练习

(1)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3的第1、3、4题,不受习题顺序限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一是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二是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延伸

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教学反思

笔者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大家的意见修改后重新实践,通过这两次课堂的比较教学,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收获:

(1)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即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应凭借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能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

(3)在尝试经历中学习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尝试活动的特点是先练后讲,教师在例题教学时采取先放手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发生的思维故障进行疏导,强化学生的认识。

(4)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向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我们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于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

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它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数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的数学能力包括: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概括能力。以培养数学结构的能力为例,在教学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的教的方法,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应用题的练习,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应用题系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系统的数学能力。

加强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但更难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我认为解应用题就是要抓住条件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这样训练的:1.认真读题。强调学生认真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并找出问题和已知条件,并清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理解题意的过程。2.画线段图。如果读题之后对题目还是模糊,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用线段图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3.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春良

现在的小学生学数学,碰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无从下手,数学综合应用的成绩总是很难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数学组又是如何分析,如何解决的?

这个问题表现出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很多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部分也就是概念和计算等方面都能达到优秀,但一碰到问题解决就真的有问题了。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有的学生一看题目的情境不熟悉就不再思考;有的学生一看题目的描述很多就畏惧了;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日的过程中凭自己的感觉用条件中的数据写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算式等等。现在好多家长都很郁闷,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很认真,双休日还报好几个补习班,但就是没有提高,时间长了也就默认孩子的学习能力差。有的家长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把所有的资料都做遍,题海战术能解决的是通过机械模仿应对暂时的应试,失去的是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能得到提高。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比老教材中应用题有明确的基本类型的编排训练,现在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侧重情境中理解,淡化基本数量关系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必要的支撑。2.解决问题虽然有独立的单元,但更多的是渗透在四则运算、统计、空间与图形等内容里,有时是同步进行。这样,学生

就很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新知学习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在学习迁移能力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4.缺乏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等。

如何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1.读懂题目就是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说,“请把题目读两遍给我听听”。学生读完题目没等老师开口就说,“哦,我知道了!”。可见养成读题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反复读,读“懂”题目,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一道题多花10秒的时间,这样也可以避免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

这个习惯的养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一看到题目就会问“什么意思”,况且一年级的题目是由大量图文结合的,比较分散,所以要耐心要求孩子把一道题里的所有信息都一个一个用笔尖指着读,不认识的字可以先帮助注拼音。

中高段可以让孩子读题时找一找关键句划一划,关键字圈一圈。要纠正孩子读题读一半的不良习惯。

2.学会分析问题时给自己提问

引导孩子关注老师上课讲例题时是怎么提问题的,比如“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会在分析问题时用这样的问题问自己。一方面可以掌握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上课倾听的习惯。

3.把知道的说出来或写出来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根据你的结论和其它信息你又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一般来说是两个信息可以得出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结论,这就是综合法分析。如解决下面这道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菜地里黄瓜获得丰收,收下全部的3/8时,装满了4筐还多24千克,收完其余的部分时,又刚好装满8筐,求共收黄瓜多少千克?”。根据“收下全部的3/8时,装满了4筐还多24千克”可以知道“其余部分是全部的(1-3/8=5/8);全部的1/8——4/3筐还多8千克;全部的6/8——8筐还多48千克;……”有很多结论。选择“其余部分是全部的(1-3/8=5/8);全部的6/8——8筐还多48千克”两个结论和剩下的一条信息“收完其余的部分时,又刚好装满8筐”比较就知道“全部的1/8就是48千克,共收黄瓜:48÷1/8=384(千克)”。这道题选择不同的结论就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解答。

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每个条件都告诉了吗?没有直接告诉的条件又该怎么求?这就是分析法。

可以经常让孩子通过说的方式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4.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与思考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支撑,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画图、列表、枚举、转化、方程等。每种策略都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分析问题时通过演示策略帮学生理解问题,但没有单独的策略教学。所以需要在适当的阶段引导孩子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策略,以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策略。比如,画图策略需要先画什么,标哪些数据,再怎么观察、比较、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列表策略有哪些要素,如何获取数据,选择怎样的方法(归纳、概括、猜想验证等)解决问题等等。

少做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适当的根据思维方法归类进行比较练习训练;用举生活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信息;数形结合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等等都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指导过程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贵在坚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又是孩子获得成功的最好催化剂!

一、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

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客观

情况也确实存在部分习题所取素材与生活不太贴近,使小学生对所描

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

“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

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

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

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

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是小学生由于年龄

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

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而应该是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应用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说情节,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可适当增加纯文字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各种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探讨各种不同策略,比较不同策略的特征,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举一反三。通过

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新课标下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

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谈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

【关键字】新课程数学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

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时间太短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当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

(三)教师指导不够

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四)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五)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

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六)过高估计合作学习的效果

课改专家们认为,提倡了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就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统一小组的认识,并取最佳的意见来汇报。显然,要求过高。面对低年级和程度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不是看他们合作学习后的成果如何,更应看他们有否愿意合作学习的态度。并逐步学会合作。

(七)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八)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教师的评价还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具体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及时更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宜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进行角色转换,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2、学优学困生高低搭配。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同学之间自由组合。为了在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

4、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全面评价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1、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学生评价学生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3、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⑴教师对小组的认可不能单纯凭一份材料,还应该考虑附加分或参考分,即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我们还可以把

集体提交的方式改为随即抽取得方式,也就是每一个组员都形成成果,用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⑵游戏竞赛。在小组合作之后,用具有竞争性的材料组织学生的学习竞赛活动,借以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一轮游戏结束后,借助答案单检查正确答案,并记载得失分情况。然后由数字居中的的学生开始第二轮,依次类推。游戏结束后累积原合作小组学生在不同竞赛方阵中的积分,依此形成小组积分。

⑶随机提问小组内的任何一个成员,由他们的回答来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的质量。这样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好好学习,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

⑷个别测试。小组成员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但检查学习质量时,应让每一个成员独立操作,并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定小组成绩。

⑸小组自评。为保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具体表述出来,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为以后各小组活动提供指导,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小组成员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研究制定本组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五)加强情感交流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六)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

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要怎么样来教学呢?老师们要怎么样来体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希望你能够喜欢!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材具有创新的精神,有创造性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在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新认识、新事物,不但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而且能给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成果。在数学发展史上许多有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对其它学科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都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让学生理解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解决的彻底程度,体现了深层次水平上的美。如在讲解反函数概念时,学生学会了利用“函数f(x)的反函数记为y=f—1(x)”,并有“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的结论,但当题目条件中出现了“函数y=f—1(x)+1的图像经过点(1,2)”的时候,很多学生也不假思索地将其转化为“则函数y=f(x+1)的图像必经过点(2,1)”这一错误结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认为“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的结论,这充分反映出学生在反函数概念上认识不够深刻。 二、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关键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摒弃问题的细枝末节,把决定问题本质特征的地方找出来。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好比亮起了一盏指路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思索——猜想——发现——证明,通常都能找到新的线索和结论,也是形成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例: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3倍,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换,得到的新的两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36,求原来的这个两位数。 解:设原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是X,十位数字是Y,那么 解以上两个方程可得X=6,Y=2,所以原来的两位数是26。提醒学生注意: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后所得的新的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有一个规律,启发学生去思考。这样一来,必然会触发肯动脑筋的学生去探索,去挖掘、找规律,去验证。如: 83—38=45=9×5,76—67=9=9×1, 52—25=27=9×3,︱27—72︱=45=9×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差都是9的倍数。 指导学生猜想:任何一个两位数,把它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后,所得的新的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的差的绝对值都是9的倍数。 三、多种思路,多种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 —2(m+1)x+4m(m—2)=0,⑴当m 为何值时,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⑵当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2(m+1)x+4m(m—2)在实数范围内可以分解?⑶当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2(m+1)x+4m(m—2)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8402009.html,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作者:潘国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0年第02期 摘要:时代在飞速发展,而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要创新人才就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育一般规律创新意识 一、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和施以创新意识的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世界的奥妙,进而在数学领域探求新的发现、新的数学思想,寻找新的数学研究方法等,从而认识和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探求数学的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在全面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 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开展创新教育培养的途径 第一,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传授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经常举一些实际例子,通过相关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并积极参加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成成就动机的产生。创造愉快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而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若能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巧妙安排,对数学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必须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一、多进修学习教学理念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备课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关注学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

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要不断总结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

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课堂学习铺路搭桥,同时引入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展示目标,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在迫切需要中进行学习。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1)。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有些教师对教材掌握不够熟悉,如果这样,就抓不住重点,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教材,钻研教材。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领悟、把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每位教师要努力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在设计教学时要增强教学科学性方面的自我监控意识,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 二、要提高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的能力。数学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数学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深入浅出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析数学教材要做到: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深刻体会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掌握数学教材的深度与广度;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数学教材,了解数学教材的结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从更深和更高的层次理解数学教材,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学生容易混淆、可能产生错误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和难易程度;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之间的关系。如:【片段一】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像这样用第几个确定小动物的位置时我们要约定方向,只有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才能让大家都明白。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谈话: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结合学生回答指出:这儿的小动物不是一排,有几排了,要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清楚是第几排第几个。【片段二】总结延伸。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呀?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几”就是数,有时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说清物体的位置。片段一中教师设计教学时做到了承上启下,通过关键处的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使学生明确用第几个确定小动物的位置要统一数的顺序、“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使学生领悟到有几排小动物时,要用第几排第几个才能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片段二中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渗透了用两个数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体现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体现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作为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一新的育人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参与到知识发现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为此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做到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培育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就拿教材而言,教师不能把教材当成一成不变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具体认识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和有选择地利用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但其指导思想不能变,那就是有利于“双基”的掌握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的使教学设计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过程,着眼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新方法、新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如: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中,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由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判断、找规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有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剪一剪、叠一叠,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地感悟、体验、尝试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实践证明,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2 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1 创设平等情境。课堂是师生间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而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不仅要求教师由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应以自己的良好个性,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学生才能敞开思想,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现个性,在探究问题、合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完整版)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学习,喜欢记得点哦。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 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 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 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 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附送: 浅谈沟通技巧 浅谈沟通技巧

强化数学教学意识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强化数学教学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发表时间:2013-06-28T11:34:06.2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6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曾凡军[导读]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曾凡军山东省阳信县翟王镇中学251808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数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键词:数学教育验证猜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先进性的教育观念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核心,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包括“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而“奉‘纲、本’为教条”、“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不能再占据主流地位,故数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数学教育也有了最为核心的认识和观点: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这门学科,它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力量,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不断地在扩大其征服的领域。作为理性的化身,它渗透到了文化文明的各个领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由小到大、由强到弱、由隐到显、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总得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作为其基础的数学休戚相关。数学课程不仅是那些对学生终身学习起着深远作用的内容,课程结构也不仅是科学结论,而且需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更需要的是关注和选择那些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即: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就前几年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而言,缺少新的内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比较古老,知识面“窄”,出现一些“深挖洞”现象,故使狭窄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 就教学方式而言,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精确性,它才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广泛性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应强调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真正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无疑应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到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及结论的正确性。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交流中获益,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改变自己认知方式的单一,促进全面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教学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克服数学难学的畏惧心理,顺利地跨入数学王国的大门,勇攀数学领域的顶峰。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 [3]綦素霞《数学课程论和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4]人教网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8402009.html, [5]中国基础教育网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8402009.html,

[数学教学,初中,策略]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进行全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意义。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观察世界、归纳经验、总结事实,学会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分析未知的问题。 2.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对课本上的数学问题理解、分析透彻后,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创新方式,使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一些未知的、较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发挥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数学智力等。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创新方式的教授数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帮助塑造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发展和完善自我意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在一个适合发展的阶段,全面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发展,同时还可以创造性的培养、塑造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初中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现象十分普遍,初中数学教学也没能避免,某些教师似乎也已经习惯于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首先便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创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思想,从而有方向、有计划地培养初中学生创新型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要加快初中数学老师创新理念的转变,也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关系,培养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的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需要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更好地学。教师不能够替代学生进行思考,而应该设计更贴近学生的课程,通过正确有效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当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组进行交流和反思,从而有效地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使所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四、注重教学过程创新 1.创新问题情境设置。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和探讨问题的兴趣,从而加强灵活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散思维,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和学、师与生是辩证的统一,应相互促进共同进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教案资料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是什么? 二、数学课程标准说些什么? 三、数学教学过程与课程标准之间差些什么? 四、数学教师应当想些什么?——怎样理解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学 ⒈数学的教育功能 ⒉数学教学的目标 ⒊数学教师与学生 五、数学教师应当改些什么?——怎样提升数学教学能力 六、优秀数学教师应当会些什么?——怎样提升数学研究能力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北京市枣营中学 邱继勇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什么现象? 现象⒈下面是东城区一所市级示范校的一份“弦、弧、圆周角”的教案中的几个主要图形. 图1 教学目标是: 1.探索圆的中心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体验利用旋转变换来研究圆的性质的方法. 2.理解圆心角的概念,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的定理及推论的内容,并能应用定理及推论进行计算或证明. 还有许多类似的许多内容. 现象⒉前几天,我在扬州教科院附中听了一节初二年级数学课——“黄金分割”.教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用PPT 展示给学生,从人脸的结构到达芬奇的“蒙娜里莎”,从人体上下身长度到, 从巴黎的爱菲尔铁塔到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从树的宽度和高度到树叉的角度,充分展示了“黄金分割”的广泛应用,并从数学定义得出、图示比例意义、代数计算、简单应用和巩固练习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完整的教学过程,高容量、高质量,精心、精致,但我觉得不精彩. 现象⒊ 从四边形的定义,你想到和讲到了什么? 几何知识中,你是怎样解释直角重要性的? 现象⒋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课件设计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⒈ Powerpoint 被比较广泛的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虽字迹规范、清晰,课堂容量大,但缺乏对数学学科思想的提炼,缺少板书的“人情味”,既无“肉感”,也无“骨感”. ⒉ 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数学知识实际背景的课件,给学生“场景式”的刺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课上热情,但由于缺乏对情景中数学本质特征的分析,学生的这种情趣停留在“直观、盲目、短暂和弥散” 的“有趣”的水平上,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志趣”,并且掩盖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 ⒊为了促成探究学习的氛围,青年教师制作了动态的教学课件,但由于缺乏对数学学科特征的思考和对初等数学研究的经历,探究过程的指导和目的,大多停留在课本内容的“探究”上,少有“新”知识的产生,缺乏真正意义的“探究、研究”味道. ⒋ “变式教学”,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质量的“整合”成果不多. 现象⒌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O A 1A B 1B M 1M B A O C j E D A O B C o B M O D B A C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心得体会_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心得体会_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实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初中数学教学正处于学生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开辟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基本的数学逻辑。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七年级下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85+84= 54+46=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84)(85-84)=169 85-84= 54-46=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

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2019年文档

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数学改革急需进行完善,因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1.目前个别教师施教能力低下的突出表现 目前,个别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对教学工作的困难认识不足,没有耐心;其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缺少爱心;其三,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听课习惯和自我"适教"能力;其四,片面强调课内重视听讲与课后复习,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重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提高施教能力就要对学生充满热望与耐心, 2.1要耐心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难懂,教师则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待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谈不上使学生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2.2要对学生耐心辅导,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后进生是迟绽的花蕾,是待开发的资源。后进生是相对的,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后进生是可以转化为好学生的。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对后进生要充满爱心。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就是说,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要细致耐心地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心在温暖的关怀中渐渐融化,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2.3要耐心答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层次的数学是基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其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4-04-04T16:26:11.51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白艳霞[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河北省永年县广府总校北街学校白艳霞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一、挖掘创新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做到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中的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例1为:“每盒彩色笔有24支,13盒共有多少支?”,教材中的计算方法是将13分解成3+10,分别列式计算3盒和10盒的支数,最后写成一个竖式。表面上看,这只是教会学生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深入挖掘可以看出这里面隐藏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因素。实质上,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计算24×13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可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计算24×13,看谁想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应用旧知识就可能会想到:24×13=24× (5+8)=24×5+24×8,24×13=24×\u65288X3+10)=24×3+24×10,24×13=(4×6)×13=13×4×6,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怎样用竖式计算乘法24×13。这样教学,就把教材背后隐藏的创新因素挖掘出来了,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是针对传统数学中封建问题提出的。 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问题的开放、问题答案的开放和解题策略的开放。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1、问题的开放。给出不确定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补充好问题再练习。老师给出条件:一个圆形花坛外面围着一圈1米宽的水泥路,水泥外圈的周长是18.84米。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会补上跟花坛有关的问题,如求花坛的半径、周长、面积,也可能会补上跟水泥路有关的问题,如水泥路的面积、内圈周长,也可能补上求水泥路与花坛的面积差。让学生根据条件多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多角度探索研究的思维习惯。 2、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学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题:4:6=():()。这个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各个答案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比较灵活,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思路。例如四个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解决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策略①化成分母相同,再比较大小;②化成分子相同,再比较大小;③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他的思维难度往往比较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解法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三、加强思维训练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差,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必然差。因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不少教师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是一种误解。知识虽然是思维的材料,但它代替不了思维。学习知识虽然要运用思路,也要思考一些问题,但这不是在学习思考。思维是有规律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四、设计开拓式课堂教学1、讲授引动主题激活,全体发展。教师讲授以创造思维来激活学生,并引发为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学法发动坚持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表现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掌握运用。 五、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对课堂教育参与积极性也会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教学10.9÷6.2(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做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小数;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后,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约是1.76。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迸发创新的火花。 3、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愿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当某位同学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 通过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系创新的热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不只是一种机械的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更是一种崭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乃至趋向成熟。只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