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_惠夕平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_惠夕平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_惠夕平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_惠夕平

收稿日期:2013-09-16

作者简介:惠夕平(1979-),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考古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考古研究”(批准号:12CKG010);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

“数字技术下的考古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2014SJGLX128)。第47卷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月Vol.47

No.6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Nov.2014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

惠夕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

研究的转型,

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

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阐释考古学)等几个阶段。国内的同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向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研究并举的过渡中既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重建古史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阐释方法、手段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考古阐释;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学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6-014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过程考古学进行反思的过程中,

被视作“解释考古学”的后过程考古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重要标志便是伊恩·霍德《解读过去》一书的出版[1]。此后,挟迅猛发展的考古学浪潮,霍德的书几次再版,后过程考古学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后过程考古学派的兴起,使得长久以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有关考古学阐释问题的讨论达到高潮。实际上,

对考古学阐释方式及途径的探索,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初即已开始。无论是19世纪古典进化论思想主导下的考古学研究还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深远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甚至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方兴未艾的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都为探索不同学术背景下的阐释之路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现代中国考古学深受西方影响。无论是被视作考古学科基础的地层学与类型学,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的考古学新观念和新方法,都是在吸收和借鉴世界考古学发展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随着国内考古学研究的发展,

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的长足进步,中国考古学开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考古学研究,且成果丰硕。但与国外长兴不衰的考古学阐释问题的探讨相比,

国内相关领域的探索相对较少,在将田野考古学成果向人文社会科学宏观理论的转化方面仍待继续努力。本文拟对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在阐释领域的进展进行梳理,并对中国

考古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西方考古学阐释发展阶段及其历史背景自19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叶,全球考古学由进化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考古学一直发展到后过程考古学,除单线进化的研究范式已随着学科的发展基本销声匿迹外,

其它不同方式的考古学实践在全球的各个区域仍然继续发挥着作用。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学术实践,不同流派的考古学在阐释方面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下文以时间为序,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1.进化论与考古学

进化论思想对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众多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影响深远,

无论是古典进化论影响下的考古学,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新进化论学者的扬弃,都对考古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进化论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其重要理论基础便是达尔文于1859年所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在进化论考古学者眼中,肇始于丹麦学者的“三期论”成为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共同进程,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直线进化理论成为考古学阐释的主要理论依据。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我们所熟知的摩尔根和皮特·里弗斯等。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摩尔根系统地阐述了古

代社会经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然后进入文明时代的一般法则;被称为“科学发掘之父”的皮特·里弗斯则认为万物都是以进化的方式发展的,他由此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类型学理论。从考古阐释的实践来看,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阶段成为这一时期考古学者的基本共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进化论学者将不同地区社会的发展快慢归结于人种生物学上的原因,土著文化的原始性被看作是人种智力进化上处于原始阶段的结果,这在美洲和非洲等地的考古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刚刚诞生不久的考古学来说,进化论思想的引入无疑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使得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阐释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逐渐向科学理性过渡。考古学“分期”观念的提出和科学实践奠定了此后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直线进化的阐释方式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践过程中将土著居民如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的土著人等排除在地区文明遗迹的创造者之外,成为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要理论依据。由于古典进化论影响下的考古学的这些弊端,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新进化论学者开始了对传统方法的修正与反思。

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为怀特及其门生萨林斯、塞维斯和斯图尔特等人,在其著作《文化的进化》一书中[2],怀特提出了基于能量学说之上的“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特的“多线进化论”一起构成了新进化论学派的主要观点[3],抛弃了古典文化进化论关于发展和进化是必然的认识,修正了古典学派的单线进化观,并强调文化的多样化原则,在考古学阐释上又进了一步。在这种观点的主导下,新进化论及其后来的研究者与聚落考古研究方法相结合在阐释长时段社会变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2.文化历史考古学

文化历史考古学的集大成者是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其代表作有《欧洲文明的曙光》[4]、《史前时代的多瑙河流域》等。在《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5]一书中,柴尔德详细阐释了其研究方法和主张。文化历史考古学是对古典进化考古学诸多不合理解释的修正。20世纪上半叶,随着各国考古出土材料的激增,面对各地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巨大差异,进化论的阐释方式难以让人满意;同时,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也使得带有种族歧视内容的单线进化思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用考古材料构建地区民族历史的文化历史考古学应运而生。在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启发下,学术界最先提出了“文化复合体”和“文化圈”,其后发展成为“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来研究区域文化差异和发展阶段。在编年体系的构建上,文化历史考古学采取了器物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器物的式样和纹饰差异关系来建立区域的年代学。在文化发展上,传播论成为解释考古学文化差异的主要理论依据。传播论主张者认为世界各族文化的相似之处有相当部分可以由相互之间的接触所导致的传播和借鉴来解释。加里·韦伯斯特曾对以传播论为中心的文化历史解释进行了总结,这主要包括传播与延续、独立发明、迁移及其它扩散机制、文化参与、文化同化和平行发展等[6](P58)。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之前用“时代”和“分期”来研究考古遗存的方式,标志着考古学研究开始走出地质学,转向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式;传播论阐释思想的引入,在修正文化直线进化观、将考古材料的阐释能力提升到新水平的同时,也忽视了从文化内部来观察文化演变的动力和机制。

3.文化功能考古学

20世纪中叶是考古阐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其最主要的表现便是由单纯物质文化的研究向“透物见人”的转变,并采用文化功能分析的方法对考古材料进行研究。这一时期考古学阐释上的变革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首先是以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以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发展为契机,使考古学家逐渐从文化序列和框架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开始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寻求隐藏在物质遗存背后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倡导文化生态学研究的斯图尔特、聚落考古研究的开拓者威利和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格雷厄姆·克拉克等,威利的工作更是被誉为“考古学功能分析的战略性起点”。1948年瓦特·泰勒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考古学之研究》。在其著作中,瓦特·泰勒对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和途径、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文化历史考古的弊端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文化历史考古学的狭窄视野限制了考古学家对考古材料做更加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基于此,他提倡一种“缀合”的研究方法,即主张从遗址的内部结构、所有器物与遗迹的关联、人类行为的提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从而使考古学研究迈出了从描述到阐释探索的第一步。自此开始,单纯以器物和文化的研究为主的考古阐释开始向文化功能、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等方面发展,这也为考古学阐释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奠定了基础。

4.过程考古学

20世纪60年代,随着考古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功能主义研究的进步,考古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呼之欲出,承担这一重任的便是过程考古学,在当时亦称作“新考古学”。在斯图尔特、格雷厄姆·克拉克、瓦特·泰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过程考古学对传统考古学研究进行

了革命性的反思和变革。

过程考古学家试图利用不断发展的生态学和演绎的方法,使考古学研究从历史学的描述转向社会科学的规律总结,他们提倡假说———演绎实证主义立场,主张从普遍理论出发演绎出假说,然后通过可观察的材料进行检验。为了推动考古学阐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发展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新考古学领军人物宾福德发表了《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一文[7],对考古材料的阐释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篇文章中,他对考古阐释进行了重新定义,即“根据科学的参照体系,对系统中各种变量的组合做出说明,并对这些变量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所起的作用做出解释”[8]。在他的著作里,宾福德认为传统的历史性解释仅仅限于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无涉于这个过程的原因和动力。同时代的另一位新考古学大师戴维·克拉克也认为对考古材料和现象的阐释存在不同的目的和层次,对考古现象直接原因的解释与对更深层次的动力机制的解释应该由不同层次的理论来负责。20世纪80年代,宾福德出版了《追寻人类的过去:解释考古材料》一书[9],系统阐述了其研究理论和实践。宾福德将考古学的目标概括为三个范畴:复原文化历史、复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重建文化进程,对文化进程的研究则被视作过程考古学派的研究重点。与以往主要基于传播论和迁徙论的研究不同,过程考古学家在考古阐释的目标和途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这主要包括系统论的引入、科学方法的建立、文化动力学的强调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提倡等。为了加强对考古材料的阐释,宾福德提出了中程理论的构建问题,并身体力行进行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的研究。

尽管宾福德等人的研究成就巨大,但过程考古学仍然遭到后来考古学家的批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的刻意贬低和人类学研究取向的吹捧;其二表现在其对文化生态学的依赖,把文化仅仅看作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忽视了人类意识形态对文化演变所起的能动作用。后者更是直接推动了考古阐释向下一个阶段即后过程考古学研究的转化。

5.后过程考古学

在过程考古学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些考古学者已开始了对过程考古学自身研究方法的反思,此即所谓的后过程考古学。在伦福儒等人的著作中,后过程考古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阐释考古学;二是对过程考古学各种批评的总称[10](P211),其代表人物便是前文所提到的伊恩·霍德。在其著作中,霍德对过程考古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思路提出了批评,认为其研究过分偏重于人类学研究,缺乏历史背景和长时段概念。后过程考古学家主张透过物质现象发现内在含义,并将布迪厄、巴雷特等学者的能动性研究引入考古学。与之前的考古学发展不同,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明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研究、性别考古学研究还是其它研究取向,后过程考古学在考古材料的阐释方面都更加关注人类的世界观和认知因素的解读,这也正是过程考古学所忽视的。同时,后过程考古学对过程考古学所提倡的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式也提出了批评。

后过程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征便是对出土场景的重视,因此也被称为情境考古学。在后过程考古学研究者眼中,出土于墓葬和居址中的同类器物所代表的社会含义是不同的。在对考古遗存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物质现象的内在含义,而不是我们所设想的含义。后过程考古学的一些阐释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他们对民族学观察的重视和向历史回归的强调等。

需要指出的是,考古学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不同阐释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尽管有学者将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的研究视为“阐释”,在此之前的研究尝试至多视之为“解释”。考古阐释的目标、方式和途径随着不同时期考古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各个考古学发展派别的划分并非非此即彼。以认知考古研究为例,这一学派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程考古学兴起时期,其最初也是以过程考古学研究为主,然而随着后过程考古学研究的出现,认知考古学研究也进行了调整。不仅如此,一些伟大的考古学家的研究往往超越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例如文化历史考古学大家柴尔德,在一些学者的眼中,他同样是过程考古学的先驱[11]。

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实践过程

受政治局势、学科发展、学术传统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国考古学也走过了一条由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此相适应,在考古学阐释问题上,国内学界由自发到自觉、由模糊运用到理论探讨,不同时期的考古学家各抒己见,也形成了几个独具特色的发展时期。

1.新中国成立前的实践

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的20世纪上半叶,正处在世界范围内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一开始即带有浓厚的构建本民族历史的愿景,李济所说的探究“中国人的始源”就成为这一阶段考古学研究与阐释的出发点。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无论是安阳殷墟还是山东城子崖的发掘都服务于“古史重建”的宏观需要,“证经补史”成

为考古学研究的现实需要。这一时期的考古材料阐释,基本是围绕着历史学诸问题开展的,这一方面源自中国古代深厚的古器物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也受文化编年的影响。而在相关重大问题如彩陶及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上,传播论的阐释方式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还是李济等人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反驳,从方法论上来说,都没有走出传播论的范畴。

但李济所倡导的考古学研究并非是完全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的翻版。以其《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为例,我们看其总结古史重建所需的几类材料:(1)属于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学的古人类化石,以及东亚现代地形尚未形成前的地文、地理、气候和动植物;(2)与东亚地形有关的科学资料,包括地质、气象、古生物等研究成果;(3)人类文化遗迹,史前古器物;(4)属于体质人类学的遗骸;(5)民族学和民族志的资料;(6)文献史料[12](P38)。从其规划来看,当时的考古阐释的设想并非完全局限于古器物的研究,而是将研究视野延伸到了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各个方面。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80年代,是现代中国考古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以文化历史学的框架构建史前史成为这一时期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区系类型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清晰脉络。服务于年代学序列的构建,中国考古学在这一时期发展并完善了地层学、类型学等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在考古材料的阐释方面,从整体上看,文化历史考古学的方法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流,并逐渐由材料积累转向宏观问题的探讨。但是,对考古学科独立性的强调、避免成为狭义历史学附庸的主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古阐释的发展,之前过分依赖历史学的传统逐渐被考古学与历史学日渐隔阂所取代。因此,原本一些可以借鉴的史学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在考古材料的阐释上逐渐式微,这与后过程考古学主张向历史回归的倡导背道而驰。

对聚落和环境问题的探讨成为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发展中令人惊喜的成就,如半坡遗址的发掘及其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探讨等,遗憾的是这种自发式的学科创新并没有系统地继承下去。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考古学承上启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随着中外考古学交流的发展和过程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理论方法的传入,中国考古学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和逐渐引入成为这一时期考古阐释手段和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自然科学技术的运用,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理论的引入,使中国考古学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考古学学习。考古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资料的分析层面上,更应该揭示这些物质文化创造者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这逐渐成为一些学者在考古阐释问题上的共识。与此相适应,以文化史研究为主的方式逐渐得以改变,人和社会的全面研究成为引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主导思维。中国考古学阐释开始向博采众长方向发展迈进。比如21世纪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年代、环境、技术与经济、精神与文化等四个体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课题开始了考古阐释的新尝试,这也代表了考古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

从实践层面看,21世纪以来专门从理论和实践上致力于考古阐释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与公众考古相结合,国内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开展考古阐释相关问题的探讨。在有关学者的主持下,西方考古学者在材料阐释方面的重要著作得以译介,有关考古学研究与遗址展示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了深入探讨[13],这都标志着学术界对考古阐释问题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问题与展望

尽管中国考古学在研究阐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还必须对考古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由于在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实践中将考古发现等同于考古学,忽视了跨学科理论方法的持续构建,从而使考古材料的阐释形成两个明显的趋势:在史前考古研究中,经验主义和主观想象成为阐释的主要依据;而在历史考古领域,考古遗迹与文献典籍的考证几乎成为考古阐释的唯一途径。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重要原因,科学的考古学阐释之路步履维艰,西方考古学界的一些优秀实践也没有及时地应用于国内考古学的研究中,或者虽有应用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如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等。尤其是在考古阐释领域,新考古学派所提出的中层理论构建及其具体实践———系统的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等,与国内蓬勃发展的田野考古相比,无论研究人员的数量还是开展的项目研究都相对较少。民族考古学在国内曾经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在考古学阐释和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这一优秀的实践却有日渐凋零之势。

约翰·奥尔森曾明确指出了中国考古学在阐释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只重描述,不重阐释[14](P282-290)。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方法指导和研究范式的探讨,中国考古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有益尝试都没有坚

持进行下去,如后过程考古学研究过程中流行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对历史的回归等,都曾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后者为例,由于考古学科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考古学的实物研究与文献史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在考古阐释的实践过程中,有些学者反对过多的阐释,这既与中国考古学新阶段的发展趋势不符,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日渐隔阂。在这一点上,夏鼐很早就进行了阐述:“考古学不应限于古代遗物和遗迹的描述和系统化的分类,不应限于鉴定它们的年代和确定它们的功能。”[15](P933)特别是有着浓厚史学传统的中国考古学,吸收和借鉴包括史学研究在内的众多学科的有益成果,构建符合中国考古学实际的中层理论,探索科学的阐释体系,必将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Ian Hodder.Reading the Past:Cur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retation in Archae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Leslie A.White.The Evolution of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o the Fall ofRome[M].McGraw-Hill,1959.

[3][美]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4][英]戈登·柴尔德.欧洲文明的曙光[M].陈淳,陈洪波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5][英]戈登·柴尔德.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M].方辉,方堃杨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瑞典]加里·韦伯斯特.文化历史考古学述评[J].陈淳译.南方文物,2012,(2).

[7]路易斯·宾福德.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A].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C].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8]陈淳.考古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追寻人类的过去:解译考古材料[M].陈胜前译.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2009.

[10][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关键概念[M].陈胜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英]科林·伦福儒.柴尔德与文化进程研究[J].莫慧旋译.考古与文物,2008,(02).

[12]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J].文物季刊,1998,(1).

[13]霍巍.考古学的阐释路径与高原史前史的重建[J].藏学学刊,2011,(11);魏敏.公众考古学与史前遗址信息阐释[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陈曦,霍焱.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价值核心的阐释与展示设计手法[J].中华建设,2012,(12).

[14]Olsen JW.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in China Today [J].Antiquity,1987,(61).

[15]夏鼐.什么是考古学[J].考古,1984,(10).

(责任编辑陈朝云)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in China

HUI Xi-ping

(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Henan)

Abstract:Description,interpretation and reversion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ree major goals in the research of archaeology.Since the birth of modern archaeology.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major periods:evolutionism,diffusionism and hermeneutics.Research in China has also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process,during which we has accumulated lots of experience as well as lessons.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and methods centering on archaeology are badly needed to restore ancient history and society.

Key words: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history of archaeology;Chinese archaeology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第二章——秦始皇陵 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 第五章——汉代都城 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 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 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 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 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 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 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秦都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秦咸阳城中,秦统治者一改过去宗庙与宫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宫室区的中心地位,宗庙居次要地位,且离开了宫城或宫殿区,被安排在渭南地区,充分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国家政治特点。 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 辽宁绥中行宫遗址——宫城平面呈曲尺形,东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较为稀疏。 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遗址、山海关区石河口遗址。 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 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兴建,南起云阳,北至九原,全长“千八百里”,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纽带,也是支援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军事防务的运输线,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北疆的防御体系。据近年来陕西、内蒙两省的考古调查结果,秦直道除部分地段有小的弯曲处,其他地段基本上是南北直线走向。在秦直道途经路线,目前已发现许多秦汉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点林光宫遗址、北部终点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线还出土了大量遗物。考古调查表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因形就势,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筑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岭的山脊稍加平整而成。秦直道及沿线古城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关系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古的传统院校,复习虽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觉得很认真了。可最后还是名落孙山。社科院的判卷很严格,所以调剂起来也没有优势。现在冷静的想想,虽然不后悔,也有些遗憾,因为如果不考社科院的话,任何一所院校,我相信我考上的系数都是很大的。所以,我劝说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没有做出突出成绩、没有和社科院的老师有学术联系的同学,慎重选择自己的学校,可以先报考其他不错的院校,再图进取。当然,这些学校的同学要冲刺社科院,那就没有异议了。我说的是普通院校和跨专业考生。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考研失利,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老师也好、同学也好,联系可能招不满的、自己也还喜欢的学校,不要依靠网上调剂系统,一定要亲自联系。 关于专业课:看到过一些同学,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八月份的时候还在问考研需要哪些书籍,我想这就有些迟了,我的建议是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寒假的时候就应该了解到这个专业的常用书籍。到八月份的时候,基本书籍应当准备妥当的。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是有些犹豫的,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才真正定下心来考社科院的。但在此之前,我一直是按照社科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八月份暑假的时候,应该是把大百科通读了一遍了,而且应当作出标记了。(很多同学一直在求购大百科的原版,我个人认为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该的。我的建议是使用打印版,而且分成四本,每本不要太厚,看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书上作出标记。像是自己的笔记一样。如果到了十月份还在问从哪里下载大百科的话,我看就不要通读了。)至于断代八本,应当是同步的,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也应该看完一遍了。至于诸如《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之类的资料,自己应该适当取舍,有余力的同学应该看一看,毕竟是比较好的著作,虽然旧一些,但里面的研究方法之类是值得学习的。此外,还是应该注意一些新出的著作,保持资料的更新,比如通论就不要用张之恒的旧版啦,刘庆柱先生新出的那本书也应该翻一翻的。如果有社科院的笔记,善哉啊! 从九月份或者十月份开始,就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应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十月份之前是自己的基础时期,应该完成参考书目的阅读和基本知识的通读。从十月份以后,就进入考试时期了,应该训练自己的考试能力,分时期分专题进行填充。在前一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地方当成名词解释来看。这个阶段就可以背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了。建议的是,多去网上看看把历年的论述题总结起来,寻找与之有关的论文进行重点研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我想说三点:1、注意新的发现与研究。多看看文物报和新闻杂志,了解新的热点,例如某年考题名词解释“文化景观”。2、注意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例如某年考题“先周文化述评”,和雷兴山老师的书不无关系。而且,寻找资料的时候,切记要“投社科院老师所好。”3、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零碎的笔记、知识点。社科院的10道名词解释和4道论述题,有一半是比较常见的题目,而且很可能是重复考到的,这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答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补充新发现的新研究的;另一半的题就要考大家平时的知识面了,论述题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如果感觉自己基础薄弱心里没底的话,不妨去听一下新祥旭的专业课听说很不错。 关于英语:这次的英语分数我还是很满意的,68分,阅读的前两篇不到20分钟搞定,各错了一个,第4篇没看懂,也错了一个。(有点臭美了)当时做题的顺序,好像是先做了两篇阅读,然后头大了,血气供应不上,转而做小作文和大作文。如果听过一些讲座的话,作文应该是不难的。关于英语的学习,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会附上笔记。 我的建议是单词是基础,单词的唯一性就是反复背(有点废话了,可废话就是真理)。关于背单词我有几个建议:1、九月份的时候,你拿的单词书要背过一遍。2、九月份以后,背单词的时候应当是另一本或者是单词笔记。因为第一本你已经太熟了,顺序都记住了。3、看看网上的视频,了解一些单词的构造,对背单词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汉字的部首一样,背多了真的有感觉,脱口而出的感觉。4、背单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背单词一定要了解词性,特别是对句子没有语感的同学,要靠词性来断句的。 单词过关之后就是做题了,当然“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大家都知道,可真没觉得阅读有啥难的,单词会了,句子懂了,那就做题呗。建议大家一点就是学会快速定位,看文章要了解大意,要知道层次。学会将问题还原到文中,并且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答题。(话是这样说,我也知道实践起来有点难。等以后有新得了再告诉大家。)关于作文的模板什么的,以及常用的句子什么的,大家要自己总结。我以后有机会的话贴一些出来。关于翻译,我的观点是,能写就写几句吧,我当时只写了一句。 关于研友:还是找一个吧,同性的也好,异性的也好,每天互相鼓劲加油、互相提问单词,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专业课,还是英语,自己看懂了,记住了,不一定就是会了。只有自己写出来,或者是说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与总结 ——Collected by QQ 考古学导论 名词解释 【分支学科】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物质资料】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相关著作】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考古三大杂志】 【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气候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达曼表 【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论述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关系(北大赵辉写的论文)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考古 名词解释 【人类化石】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 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匼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 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 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 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

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 ●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 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1928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内设考古组,同年_________在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1929年在_________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 ●现代考古:___________于1979年在_____成立。 ●________被誉为“埃及学奠基人”。 14、1819年丹麦人_________把古物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行分类。1865年_________提出了“新石器”和“旧石器”。 15、旧石器主要以_打制_为主。制作工艺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打片包括_______和_______。直接打击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名词解释:北京人: 17、甘肃省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之一。 18、名词解释:山顶洞人: 19、简答、论述题: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分期: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可编辑)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 11世纪 ,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

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

1.考古学基础概念

1.考古学基础概念 考古学定义 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始于人类的产生(约距今300万年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其下限至明清之际。通过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来获取研究对象,其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古发掘中的考古地层学,考古资料整理中的考古类型学以及分析研究时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三大研究方法论。中国近代考古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金石学。 遗存 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 遗迹 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人类活动的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如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古窑址等 贝丘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到青铜时代。主要分布在沿海、湖泊和临河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其堆积层中往往夹杂着贝壳、食物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发现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南部诸省区。 洞穴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是指利用山岩自然洞穴,在其中生活或一度埋葬死者,从而留有原生文化堆积的一种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个别可到较晚时期。它们反映出人类生产力低下、依赖洞穴作为栖息地、就近利用所处地理环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人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则以华南石灰岩溶洞发育区最为突出,数量较多,有代表性的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 石器 是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很长的时期内,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每个时代的石器在制作工艺和器形上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石器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 三棱大尖状器 是一种大型石片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丁村尖状器”。是一种挖掘工具,是采集经济的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 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204考古系(5)060100 考古学 (5) 03汉唐考古朱岩石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 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 ③3142汉唐考古 二、导师介绍 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72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类型学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 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何谓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 一、东北区 二、西北区 三、华北区 四、华中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三、农业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作用。 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 2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对于每一位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成功与否与你的参考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选对了参考书,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在考研复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那么,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呢? 人大没有指定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基础》,周静罗雁冰康忠镕,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编著,文物出版社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度,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2015年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是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文博硕士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这么宽广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庞杂,需要多学科的一起研究,跨专业考研是完全可以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文博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考古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的文物陈列、保护,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公安、海关、商检、拍卖典当、珠宝行等的文物鉴定、评估、保护。 三、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介绍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总额4.5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考古学方法论、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考古论文写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