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治疗学重点

物理治疗学重点

1. 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①主动运动:随意、助力、抗阻力运动。②主动助力运动:器械、悬吊、滑轮练习。③被动运动:关节可动范围运动、关节松动技术、持续性被动活动。
2. 运动治疗的作用:①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②增强心肺功能③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④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⑤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⑥调节精神和心理
3. 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消炎、镇痛、抗菌、镇静与催眠、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加速伤口愈合、加速骨痂形成。
4.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①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②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③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④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
影响关节活动的主要因素:生理和病理因素。
主动运动的适应证:肌力3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者等。
被动运动的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的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
关节挛缩是指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也有人将其定义为由皮肤、肌肉、肌腱、神经等关节结构以外的软组织失去原有弹性的状态,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后天性挛缩:①皮肤性挛缩②结缔组织性挛缩③肌源性挛缩④神经源性挛缩
5. 膝关节的运动学概要:①膝关节的运动(屈伸运动轴、轴旋转、膝关节的终末旋转)②半月板运动③副韧带作用④交叉韧带作用⑤关节囊
6. 肩部关节:孟肱、肩锁、胸锁、喙锁、肩峰下、肩胸关节(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转;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腕关节:桡腕、腕中、腕掌关节(包括屈腕、伸腕、桡侧偏斜、尺侧偏斜,以及旋转等。附属运动有分离牵引、前后想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前椎骨连接结构:负重的椎体、椎间盘、纵韧带,
后椎骨连结结构:椎弓、横突、棘突、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组成。
7. 体位转移的分类:独立、辅助、被动转移。
床与轮椅45°夹角。
C4及C4以上的脊髓损伤只能依靠被动转移技术。
C6完全性脊髓损伤能部分自理。
脑瘫患儿的抱法基本原则:①保持良肢位②避免异常姿势反射③注意控制头部
8. 牵伸:是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分类:根据力量的来源(手法、器械、自我牵

伸);根据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牵伸);根据强度(低强度和高强度牵伸);根据力量来源和参与方式(主动、被动牵伸和神经肌肉抑制技术);根据时间(长时间和短时间牵伸,持续和间歇牵伸);根据部位(脊柱和四肢牵伸)。
作用:①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②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③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④防止粘连、缓解疼痛。⑤预防软组织损伤。
9. 挛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变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
常见病因:①皮肤组织挛缩②结缔组织挛缩③肌肉源性挛缩④神经源性挛缩。
10. *软组织挛缩的类型:①肌静力性挛缩②瘢痕粘连③纤维性粘连④不可逆性挛缩⑤假性肌静力性挛缩。
11. 书P76-93什么样的手法用来做什么
12. 关节松动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①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②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③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的关系。
分级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关节所产生的范围大小分为4级。Ⅰ级: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Ⅱ级: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Ⅲ级: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Ⅳ级: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等级选择:Ⅰ、Ⅱ级手法是用于治疗因疼痛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Ⅳ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而变化,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时,分级范围相应减小,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也相应增大。
治疗作用:①缓解疼痛②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③增加本体反馈
13. 书P98-120手法操作要领,知道每种操作手法的作用;腕和肩部的运动学概要知道。
14. *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耐力:指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


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使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其运动学功能是产生加速运动。
离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被动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等张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15. *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②肌肉的初长度。③肌纤维的类型。④肌肉的募集。⑤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⑥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⑦年龄和性别。⑧心理因素。
肌力下降的常见原因:①神经系统疾病②失用性肌肉萎缩③肌源性疾病④年龄增加
超量恢复: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
临床应用适应证:①失用性肌肉萎缩②关节源性肌肉萎缩③神经性肌肉萎缩④肌源性疾病是肌肉收缩功能异常⑤骨关节畸形⑥脊柱稳定性差⑦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⑧内脏下垂、尿失禁。
16. 牵引与牵伸的区别在于牵引的主要目的是牵拉关节,而牵伸的目的是牵拉肌肉、韧带等软组织
牵引的治疗作用:①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②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③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④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环的颈椎和腰椎平衡。⑤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的关节活动范围。⑥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
17.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分类: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和跨步及跳跃反应。
平衡的维持机制:①感觉输入②中枢整合③运动控制(输出)
18.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的维持机制:保持人体协调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

括视觉和本体感觉,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力量。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①支撑面积②平衡的条件③稳定极限④摆动的频率⑤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⑥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19. 自然步态: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
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周围神经肌张力低,中枢神经肌张力高。
影响步行的因素:①骨关节因素②神经肌肉因素
步行的分解训练:①单腿负重②靠墙伸髋→离墙站立③患腿上下台阶④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⑤靠墙伸髋踏步⑥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20. 书P217常见的异常步态,表现(例子→原因)
21. 神经生理学疗法(NPT),又称神经发育疗法(NDT)
NDT的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NDT的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先做等长练习(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NDT的共同特点:①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的重点对象②治疗中应用多种感觉刺激③按照从头至尾,从近端至远端的顺序治疗。④治疗与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
不同特点:①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观念的差异②对运动控制障碍的基本技术不同
22. 书P228 Bobath基本技术及操作方法:①关键点的控制:头部、胸椎、肩胛及上肢、躯干、下肢及骨盆。②促进姿势反射③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
Bobath神经发育疗法基本观点: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原始的反射失去抑制而所致, 表现为异常的肌张力、姿势控制的减弱或丧失、异常的协调、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异常的功能行为。
治疗的重点: 改变患者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obath技术的主要方法: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RIP) 、 平衡反应训练和负重,防止和保持等感觉刺激。
基本手法:①抑制性手

法(控制关键点)②促进技术③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法
基本原理:从神经系统发育规律为基础,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位,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
23. Rood疗法:促进和抑制技术。遵循原则:①由颈部开始尾部结束②近段开始向远端进行③反射运动开始过渡到随意运动④先利用外感受器,后利用本体感受器⑤先进行两侧运动,后完成一侧运动⑥进步和躯干先进性难度高后进行难度低的动作,四肢先进行难度较低后完成难度高的运动⑦两侧运动之后进行旋转运动。
24. P250 Brunnstrom技术关键点的控制
Brunnstrom运动疗法: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七个恢复阶段:①急性发病期,受累肢体软瘫,无主动运动,反射也不能引起运动;②运动功能开始恢复,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开始出现;③患者能随意引起共同运动,但痉挛达到高峰;④出现分离运动,开始很困难,逐渐容易,痉挛开始减轻;⑤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⑥单关节活动成为可能,协调性接近可能,随着痉挛的消失,患者能进行所有的运动模式;⑦正常的运动功能。神经疾患的恢复过程可能停留在任一阶段,但不会跨越任一阶段。
常用方法:本体感觉刺激、皮肤刺激诱发肌肉活动。
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包括利用各种原始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进而引出分离运动,逐渐向正常功能模式过度。
25. Brunnstrom的六阶段查体:
阶段Ⅰ:对抗健侧,看患侧肌肉是否收缩;阶段Ⅱ:背在后背的手拿出(患侧);阶段Ⅲ:摸耳朵,换手从胸前往下放(躺);阶段Ⅳ:摸脊柱(0.5cm),夹臂转手,侧举;阶段Ⅴ:①上肢前举再向上抬②前举90°并旋转③双手侧平举;阶段Ⅵ:速度与协调两侧上肢摸肩上举5次,两边相差不过5s。
脑卒中后的运动模式:①联合反应②共同运动
26.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基本原理:①运动控制机制②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认知期、联系期、自发期)③功能重建的机制(脑的可塑性、促进功能重建的因素)
基本原则:①尽早开始康复,训练目标明确②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应用指征:①适应证:广泛用于骨科和多种神经疾患的康复治疗,如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和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回复等。②禁忌证:对

于患者治疗部位合并有开放性损伤或皮肤感觉障碍、皮肤感染、骨折或骨折未愈合、听力障碍、对命令不能准确反映的婴幼儿、无意识、骨质疏松、血压非常不稳定等情况时,不宜采用PNF的治疗手法。
27. 运动再学习技术: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运动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
其侧重点主要是由易化治疗转向运动控制的在学习。
28. 心肺功能训练适应证:心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和提高生命质量,如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患者,同时也适用于慢性心衰和高血压患者。
29. 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或诱导功能障碍儿(者)进行功能训练,引导他们应用引导式教育体系的方法学习各种功能,达到改善功能障碍者的功能异常或者使其恢复正常的目的。
30. 正常儿童的基本动作模式:①抓握和松开物品②伸直肘关节③屈曲髋关节④固定身体的一部分去活动其他部分⑤在中线内活动
诱发技巧:①重力诱发②自身诱发③语言诱发④辅助诱发
31. VR特点: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
治疗作用:①反馈-激励②注意力集中③促进生活技能转化
32. 直流电:是一种方向固定、强度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应用低电压(30~80v)、小强度(小于50mA)的平稳直流电作用于人体,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作用于治疗作用。
生物物理与化学作用:①理化作用基础②电解及电解产物③电泳与电渗④酸碱度改变⑤细胞膜通透性变化⑥组织兴奋性变化
治疗作用:①消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软化瘢痕。②镇静和兴奋作用。③较大的直流电对静脉血栓有促进溶解的作用④促进骨折愈合⑤对冠心病的治疗⑥对癌症的治疗。
禁忌证:恶性血液系统的疾病、恶性肿瘤、急性湿疹以及对直流电不能耐受者。对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治疗时要慎重,避免烧伤。
直流电离子导入的原理:主要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原理,通过直流电能将药物离子经皮肤导入人体。特点为:①直流电能将药物离子经完整皮肤导入体内。②由直流电导入体内的药物保持原有的药理性质。③阳离子能从阳极导入,阴离子只能从阴极导入。
药物离子主要经过皮肤汗腺管口和毛孔进入皮内,或经过粘膜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粘膜组织。
注意事项:①禁用对导入药物过敏者,可能发生过敏的药物做过敏试验。②配置导入药液的溶剂一般多采用蒸馏水、无离子水、乙醇、葡萄

糖等。③配置的药液应放在玻璃瓶内保存,避光的药液也应放在棕色的瓶内,瓶盖要盖严,导入的药液保存一般不超过1周。④遵循直流电疗法的注意事项。
33. 低频电疗法:医学上频率在0~1000Hz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特点:①低频率、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电流强度或电压可有增减、升降的变化;③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较强的刺激作用;④无明显热作用。
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①兴奋神经肌肉组织②镇痛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④其他治疗作用。
34. 感应电疗法:应用感应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生理作用:①电解作用不明显②兴奋正常的神经和肌肉。
适应证:失用性肌萎缩,如神经失用、术后制动、疼痛而引起的反射抑制肌肉收缩运动导致的失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粘连,四肢血液循环障碍,声嘶,便秘,尿潴留,癔症等。
35.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应用电池供电的袖珍仪器以治疗疼痛为主的无损伤性治疗方法。
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①镇痛②改善周围血液循环③促进骨折、伤口愈合④治疗心绞痛。
适应证:各种急慢性疼痛:各种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肌痛、术后伤口痛、分娩宫缩痛、牙痛、癌痛、肢端疼痛、幻肢痛等,也可用于治疗骨折后愈合不良。
36. 功能性电刺激:是使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其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已丧失的功能。
适应证:①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②呼吸功能障碍③排尿功能障碍④特发性脊柱侧弯⑤肩关节半脱位。
37. 中频电疗法:应用频率1~100k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分类:①干扰电疗法②等辐中频电疗法③调制中频电疗法④低中频电混合疗法
38. 高频电应用频率为100kHz~300kHz。
生理与治疗作用:①温热效应(改善血液循环、镇痛、消炎、降低肌肉张力、加速组织生长修复、提高免疫力、治疗肿瘤)②非热效应
39. 短波疗法治疗作用:①消炎、消肿②镇静、解痉、止痛③改善内脏功能④增强细胞免疫功能⑤促进组织修复⑥抑制恶性肿瘤生长
短波疗法按患者的温热感觉程度分为四级。
40. 超短波电流的波长范围为10~1m。
注意事项:①头部及小儿和老人的心区不宜进行大功率超短波治疗。②大功率超短波治疗不宜采用单极法。③小儿骨骺、眼、睾丸、心脏、神经节、神经丛对超短波敏感,不宜采用大剂量。④慢性炎症、慢性伤口及粘连患者不宜进行过长疗程的超短波治疗,以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过度而使局部组织变硬、粘连加

重。
41. 通常将分米波疗法和厘米波疗法(特高频电磁波)统称为微波疗法。毫米波疗法(极高频电疗法)
42. 光的能量大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光的生物学基础:热效应、光电效应、光化学效应。
43. 紫外线疗法的治疗作用:杀菌、消炎、镇痛、促进维生素D生成和防止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加速组织再生、脱敏、增加免疫功能、光敏反应。
44. 激光疗法的物理特征:①高亮度②单色性好③定向性强④相干性好
45. 超声波疗法的常用频率:800~1000kHz。
46. 传导热疗法的生物学效应和治疗作用:对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皮肤及软组织、组织代谢和炎症的影响。
47. 石蜡疗法:熔点30~70℃,沸点为350~560℃。比热为0.5~0.78cal/(g·℃),热容量大,故是良好的导热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粘滞性和延展性。
治疗作用: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炎症消散②促进上皮组织生长、创面愈合,软化松解瘢痕组织及肌腱挛缩。
清洁:沉淀、水煮、白陶土、滑石粉清洁、清洗法。
48. 蒸汽熏蒸疗法适应证: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高血压病Ⅰ、Ⅱ期,神经衰弱,营养性水肿病,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红斑,荨麻疹,慢性盆腔炎,功能性闭经,腰肌劳损,扭挫伤,瘢痕挛缩等。
禁忌证:严重心血管疾病,孕妇,恶性贫血,月经期,活动性肺结核,高热患者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
49. 压力疗法分为正压疗法和负压疗法,或两种压力交替的正负压疗法。
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的治疗作用:①提高组织液静水压,迫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②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
禁忌证:肢体重症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近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面积溃疡皮疹。
体外反驳疗法:是以心电R波作为触发信号,在心脏进入舒张早起时,将扎于四肢及臀部的气囊充气,并由远端向近端依次快速加压,迫使主动脉流向四肢的血液受阻,并产生逆向压力波,提高主动脉的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起到辅助循环的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
临床运用主要治疗冠心病,心肌炎恢复期,高血压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证:血压>160/100mmHg;频发性期前收缩或心率>140次/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大动脉病变;梗阻性心肌病;脑水肿及有发生脑水肿趋势的情况;肢体有感染,皮炎,静脉炎,及新近有静脉血栓形成;有全身或局部出血倾向。
负压疗法的适应症:雷诺现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及下肢坏疽等。
禁忌证:出血倾向;静脉血栓塞早期;近期有外伤史;动脉瘤;大面积坏疽;血管手术后;治疗部位有感染灶

;治疗部位有恶性肿瘤。
50. 磁疗法的禁忌证:目前此疗法上无绝对禁忌症,但对以下情况可不用或慎用,如严重的心、肺、肝及血液疾病,体质极度衰弱,副作用明显者或孕妇的下腹部。
51. 水疗法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精神意识紊乱或失定向力、恐水症、皮肤传染性疾病、频发癫痫、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代偿不全、活动性肺结核、癌瘤及恶病质、身体极度衰弱及各种出血倾向者。此外,妊娠、月经期、大小便失禁、过度疲劳者等禁止全身浸浴。
相对禁忌证:对血压过高或过低患者,可酌情选用水中运动,但治疗时间宜短,治疗后休息时间宜长;大便失禁者,入浴前排空大便,宜做短时间治疗,防止排便于池水中。
注意事项:①疾病诊断和评定②治疗时间的选择③水中运动的强度④调节水温⑤训练时间及次数⑥浴后休息⑦注意预防眼、耳疾患⑧热水浴不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⑨对于不能控制水中身体姿态者⑩水深一般不超过乳头水平。
52. 冷疗法的禁忌证:①内科疾病②过敏③局部感觉及血液循环障碍④其他
53. 生物反馈:由于有人的意识参与称为生物反馈属于一种借助于专门仪器的行为疗法。
人体实现自我调节的三种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的自我调节。
54. 冲击波疗法作用原理:①组织破环机制②成骨效应③镇痛效应④代谢激活效应
临床应用:①骨骼肌肉疾病②骨质疏松症③肢体痉挛④伤口愈合⑤缺血性心脏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