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痿、咳嗽上气病合篇的意义。

2.熟悉肺痿的成因及辨证论治。

3.掌握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病,病变均属于肺,都有咳嗽表现,且有时存在着某些病理联系与转化关系,故合为一篇。

肺痿

主症:多唾涎沫,短气。病机:肺气痿弱不振。

病因:多在热在上焦,津液

枯燥所致。偶见津伤

及气而肺中虚冷者。转变:若重感风热病邪,可

并发肺痈。

肺痈

主症:咳嗽,胸痛,吐脓痰

腥臭。

病因:重感风热病邪。

病机:热痈血瘀,肉腐血

败。

转变:迁延日久,伤津耗

气,可转为肺痿。

咳嗽上气

病因:外邪郁表,饮邪内阻

及挟有热邪壅气。

病机:肺失宣降,气逆于

上。

【原文讲解】

肺痿咳嗽上气肺痈肺胀

→第1条→第5条→第3、4条

→第6条

→第7条

→第8条

→第9条

→第10条

→第2条

→第11条

→第12条

→附方:《千金》

苇茎汤方

→第13条

→第14条

→附方

→第15条

(葶苈大枣泻肺

汤的临床应用)

肺痿:第1条

【原文】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

快药: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药。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释义】

肺痿的成因,是由耗伤津液,而致阴亏,产生虚热,肺燥津伤而成。具体原因有:汗多;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津亏便难加之泻下而更伤津液。肺痿的症状:咳而吐浊唾涎沫,脉数虚。肺痈的症状也有咳,但咳而胸痛隐隐,口干燥甚,脉滑数,其病当吐脓血。其治法应以养津益肺之法,方用麦门冬汤。方见原文第十条。

【中心思想】

本条阐述肺痿病因及肺痿、肺痈的脉证和鉴别。

【按语】

肺痿、肺痈的病变虽均在于肺,但虚实有别。肺痿是肺气虚弱,枯萎不荣;肺痈则是热邪聚肺,壅塞腐溃。病情一虚一实,迥然有别。脉象也见有脉数虚、脉数实之异。肺痿得之于伤津液而阴亏有热,肺气虚弱不布津液;肺痈起于温热毒邪,壅遏肺脉。至于吐脓血一症,自来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肺痈所独有,如《心典》;另一种认为吐脓血不仅见于肺痈,亦可见于肺痿,如《外台》。

第5条

【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眩:头眩。

肺中冷:肺气虚寒。

【释义】

虚寒肺痿的症状:吐涎沫,不咳,不渴,气虚不摄而有遗尿,小便数,本证由于肺中虚冷,故必有头眩多唾涎沫。治疗用温肺益气之法。以甘草、干姜辛甘温化。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按语】

肺痿病临床以阴亏虚热者多见,但亦有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而痿者。但有人认为此条乃似肺痿的肺中冷证,以其吐涎沫而不咳,与肺痿之吐涎沫而咳对勘,此说可供参考,见《金鉴》。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本方治疗胃脘痛、遗尿、劳淋、吐血、泄泻、眩晕等虚寒病证,有一定效果。有认为此汤干姜服后,刺激口舌及胃粘膜,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而起对抗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甘草对胃肠平滑肌有一定解痉作用。

咳嗽上气:第3、4条

【原文】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三)

上气喘而躁者,此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四)

【词解】

肩息:谓气喘时抬肩呼吸,是呼吸极端困难的表现。

【释义】

上气若见有面浮肿,呼吸抬肩,为正虚气脱的虚证,是气有升无降。其脉浮大为肾虚不纳,其证不治;若又见下利,为气脱于上,阴竭于下,故病又甚焉。

上气证见喘而躁,若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内闭不宣,气机不畅,水饮内停者,为实证。若肺气郁闭,不得外宣,通调失职,则水阻而作风水。治用汗法发散即愈。

【中心思想】

以上两条论述上气证有虚实两种病情。

【按语】

实喘多起于暂,邪实脉实,气粗声高,以呼出为快;虚喘多起于渐,脉虚倦怠,喘而气怯,声低气短,但得长引一息为快。三、四两条,以虚实互参,并列比较,尤其明确。“肺胀”两字,即是病机、病性的概括。

第6条

【原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紫苑款冬花各三两大枣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水鸡:即青蛙。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声不绝,有如蛙鸣。

【释义】

此证因外感风寒,闭塞肺气,内发水饮,痰阻气道,呼吸出入而痰气搏击,喉中故发痰鸣如水鸡声。治疗以散寒宣肺,开利气道之痹为法,用射干麻黄汤。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喘证治。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以射干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之哮喘、久咳、百日咳等病,每能取效。关键在于掌握以下辨证要点:①痰多清稀、咳重、胸闷、不渴;②脉或弦或滑或濡,舌苔白腻或滑;③喉中有水鸡声,不得卧,卧则喘甚。若寒邪郁而化热,宜去生姜、大枣、细辛,加石膏、桑白皮、鱼腥草;咳喘甚者加葶苈子;食积纳差者去大枣,加山楂、神曲、麦芽。

第7条

【原文】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词解】

吐浊:吐浊痰。

【释义】

上焦有热,煎熬津液,痰热粘稠,壅阻肺气,不能宣降而有闭肺遏息之势。治疗要以涤痰去浊峻药,使胶黏壅盛之浊痰排出。注意所选用药皂荚丸,除痰去垢之力峻猛,为治浊痰闭肺的良药,配以枣膏护正,又峻药之必不可少也。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痰浊壅塞,气道为之不利而至咳逆上气的证治。

【按语】

本条所论症状,较上条为重。其痰浊壅盛,而不得平卧,故用皂荚丸治疗。此即徐灵胎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其适应证是:咳喘痰多,稠粘如胶,但坐不得卧,咳唾不爽,胸满或痛连胸胁,大便难,脉滑胎粘等。皂荚辛咸,能宣壅导滞,利窍涤痰,且药力峻猛故如丸剂,并用枣膏之甘缓其势,须注意其剂量和服法。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必效》疗病气急,喉中如水鸡声音,无论年月远近,取肥皂荚两挺,好酥一两,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涂之,数翻复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经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外台秘要》)

又治中风口噤不开,涎如潮,用皂荚一挺去皮,涂猪脂炙令黄色,为末,每服一钱匕,非时温酒服。气实脉大,调二钱匕;如牙关不开,用白梅揩齿口开即灌药,以吐出风涎。(《简要济众》)治喉闭风难治者,猪牙皂角一条,用蜜调和,水煎,如急立服,缓则露一宿尤妙。治内外吹乳,乳痈肿痛,已成未成,服之未差,牙皂烧存性,蛤粉炒过,等分为末,每服五钱,好头生酒调之,以醇为度,热服出汗立愈。(《寿世保元》)

皂荚散尚可治疗小儿厌食症,取优质之皂荚,刷尽泥灰后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炒至内无生心为度。研细末,每日1g分两次糖拌匀吞服。疗程3~10日。

第8条

【原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六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浮:浮脉,脉象的一种。

【释义】

饮邪内阻;肺气不宣,阳郁化热,饮邪挟热,故见咳喘烦满,汗出脉浮。治疗以厚朴麻黄汤,宣通肺气,散饮降逆,止咳平喘。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饮邪挟热的证治。

第9条

【原文】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

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词解】

沉:沉脉,脉象的一种。

【释义】

沉则主里,咳嗽者,是由于脾虚不运,水饮内结,充溢三焦,上迫于肺则咳嗽,吐痰;

外溢于肌表则身肿;治用逐水温阳,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治法。方用泽漆汤。泽漆,大戟之苗也。主消痰逐水;紫参,利大便通水道;桂枝、人参、生姜、甘草,健建脾胃扶正;白前平喘,黄芩清郁热,以成扶正驱邪之法。

本条与上条互参,以脉定证,分别表里上下之病机差异。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饮挟热偏里的证治。

【按语】

本条与上条互参,以脉定证,分别表里上下之病机差异。

《脉经·卷二》:“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千金·咳嗽门》:“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方。”又《千金·咳嗽门》:“夫上气,其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据此,《脉经》、《千金》所载,当是旧文,可补《金匮》之不足。

第10条

【原文】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

不利:干燥不利,咯痰不爽。

【释义】

肺胃津液亏损,燥火内盛,虚火上炎,故咳逆上气;或津气亏少,不养于肺而成肺痿。皆治以清养肺胃之法。用麦门冬汤,养胃气,以助上焦,胃气生,津液充足,则肺有所养,虚火咳喘自平。

故此法亦治虚热肺痿。盖以津液亏少,不养肺气。麦门冬汤,培土生津法也。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虚火上炎所致气逆证治。

【按语】

本方证前人多谓即是肺痿之属于虚热者。《肘后方》即用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此外,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嗝,大病差后咽燥虚喘等证,用之亦多有良效。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用麦门冬汤主治咽喉干燥和干咳。如咳而痰白胶粘,脉象不滑,夜则尿多,此肺燥肝热,为阴虚之咳,用本方轻剂多服即效;若咳嗽,吐浊唾涎沫,脉数虚者,为肺痿证,麦门冬汤允为正治之方。

此外,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胃阴虚型溃疡病亦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临床特点是:①胃痛暮甚,痛而喜按;②泛酸不明显;③多有口干而渴,便秘,或心烦,肛热;④舌红有裂隙,薄苔或无苔;⑤脉多弦细。常用药物:麦冬、半夏、沙参、山药、当归、白芍、炙草、粳米、党参、阿胶、生姜、红枣、生麦芽等。

肺痈:第2条

【原文】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词解】

风:感受风邪。

振寒:寒战。

【释义】

说明肺痈是由感受风热毒邪入肺而成。其病可分三个阶段:

一,肺受温邪,病在卫分,证有发热汗出恶寒,脉微而数;

二,风热之邪,内壅伤肺,热入于营,血脉不通,证见咳,口中辟辟燥,喘满,不渴,痰粘稠,时时振寒发热,此热蓄结酿脓之势也;

三,若热伤血脉,肺叶腐败成脓,则吐如米粥,而难救治。

(了解肺痈病的病理过程包括风温表证期、毒热酿脓期、成脓期)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痈成因,病程分段及预后。

第11条

【原文】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词解】

喘不得卧:喘促不能平卧。

肺痈邪实壅闭,气机出入受阻,咳喘不得平卧,胸痛。此正盛邪实,病在初期,痈脓微成,遂用开肺逐邪之法。用葶苈子泻肺去实,一击而去。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痈实证喘甚的证治。

【按语】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泻肺峻剂,适用于肺痈初期,肺壅特甚,属于形气俱实者。如脓成转虚,本方即当禁用。

第12条

【原文】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词解】

出:吐出。

【释义】

肺气壅塞,毒热酝酿血脉,破溃成脓,病时已久,正气大亏,治疗宜用益气托脓之法。方用桔梗汤。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痈成脓的证治。

【按语】

“振寒脉数”,是肺痈成脓的特征之一,这与一般表证的恶寒发热显然有所区别,故不用解表剂而用桔梗汤排脓解毒。

附方:《千金》苇茎汤方

【原文】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烦满:心烦胸满闷。

胸中甲错:胸部皮肤失养呈甲错状。

【释义】

肺痈成脓,痰热蓄结,气血瘀滞,久则胸部肌肤失养而有甲错状。之以《千金》苇茎汤,可清肺热,利湿排脓,祛瘀活血。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痈痰瘀微热证治。

肺胀第13条

【原文】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词解】

目如脱状:目胀如脱。

【释义】

本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通调失职,而生水饮。此邪实闭肺,肺气愈降不得。气逆于上,证见咳喘,脉浮大,目胀如脱。脉证俱实,治用发汗透邪降逆之法。越婢汤主于发越阳气;加半夏则降逆平喘也。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外寒闭郁、饮热内作而肺气不降之咳喘实证。

【按语】

本条与前第三条同为咳喘脉浮大,而一实一虚,绝然不同。本条是饮热之邪上逆,脉必浮大无力;前条为虚阳上脱,其脉必浮大无根。临证时必须鉴别清楚。

本条────┐┌实:饮热之邪上逆,脉浮大有力

├咳喘脉浮大┤

第三条──┘└虚:虚阳上脱,脉浮大无根。

第14条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五味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词解】

心下有水:水饮内停于心。

【释义】

心下素有水饮,复感风寒,外内合邪,致使肺气壅塞不利,而有咳喘,脉浮,饮邪生热,故烦;心下有水,谓宿疾也,必有其证可参。治以解表化饮之法,兼以清解郁热,用小青龙汤。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饮挟热之肺胀证治。

【按语】

肺胀咳喘之证,原因甚多,在病机表现上,也就互有差异。如本条是由内饮外寒,饮甚于热,故用麻黄配桂枝宣散表寒,配细辛、干姜以散水气,佐少量之石膏以清郁热;前条是饮热互结,热甚于饮,故重用石膏清热,配麻黄以发越水气。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千金》甘草汤: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附篇·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临床运用(15)

【原文】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

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释义】

痰热火毒,壅塞于肺,气机被阻,故就胸满而胀,喘鸣迫塞。肺气壅塞,不能通调水道,水气泛溢,故一身面目浮肿。肺气不能主持其外窍,则鼻塞清涕出,而不能闻香臭酸辛等味。治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泄肺气以除脓毒。

【按语】

有谓本方所称之肺痈,当是壅塞之壅。《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同‘壅’,《甲乙经》、《太素》均作‘痈’),喘而两满。”因为本方没有载明肺痈的症状,只是外感兼蓄水证。先解其外感,再下其水饮,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泻肺汤。这种说法,值得参考。

【本篇小结】

病因主症治法

┌虚热──津液不足、阴虚内热──咳嗽吐浊唾涎沫,脉虚数──养阴清肺

肺痿┤

└虚寒──上焦阳虚,肺中虚寒──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温养阳气

肺痈:感受风热邪气而起,病情变化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有表证者──治宜辛凉解表

┤酿脓期──(多属实证)治宜清热泻肺

└溃脓期──治宜排脓解毒

咳嗽上气(既可见于肺痿、肺痈病中,亦可单独出现,有邪正虚实之分):

┌虚──肺胃津伤,虚火上炎──麦门冬汤(若为肾不纳气,元阳离根,则为危候)│

│┌痰浊上盛──皂荚丸

┤│

││内饮外寒、内外俱实──射干麻黄汤

││

└实┤外寒兼内饮郁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里饮挟热──越婢加半夏汤

└正气虚弱,水饮内生──泽漆汤

【复习自测】

1.试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病因病机?[答案]

答:肺痿病有虚热和虚寒两种病情。虚热肺痿由于津液耗损,阴虚内热所致,肺气虚弱,不能敷布津液而成痰涎;虚寒肺痿则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寒所致,肺气虚不行治节之令,不能制约下焦,而遗尿便数。肺痈为温热毒邪入肺,壅塞血脉,腐溃成脓而成。咳嗽上气为肺失宣降之职,肺气上逆之证,有虚实之分,是肺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2.麦门冬汤和甘草干姜汤治疗肺痿的异同?[答案]

3.试述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桔梗汤所治肺痈病的证治特点?[答案]

4.试分析身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半夏汤所治病证的特点。[答案]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肺痿的病机是() A.肺叶痿弱不振 B.肺蓄结痈脓 C.肺感外邪侵袭 D.肺热炽盛 E.肺气失宣 2.肺痿病的主症是() A.胸痛 B.短气 C.咳唾涎沫 D.吐脓血 E.咳嗽上气 3.《金匮要略》中麦门冬汤证的病机为() A.肺热炽盛,蓄结痈脓 B. 素体阳虚,肺中虚冷 C.肺气虚衰,痿弱不振 D.津液耗伤,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E. 肺气虚衰,外感风邪热毒煎 4.肺痿病的主症是() A.胸痛 B.短气 C.咳唾涎沫 D.吐脓血 E.胸中痞 5.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证宜选用() A.泽漆汤B.葶苈大枣泻肺汤C.射干麻黄汤D.十枣汤E.皂荚丸 6.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治当选用() A.麦门冬汤 B.小青龙加石膏汤 C.越婢加半夏汤 D.泽漆汤 E.皂荚丸 7.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此为() A.肺胀 B.肺痈 C.肺痿 D.咳嗽上气 E.肺痨 8.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为() A.4:1 B.7:1 C.6:1 D. 3:1 E.8:1 9.症见“吐涎沫”、“多涎唾”、“遗尿、小便数”者治宜用() A.葶苈大枣泻肺汤 B.甘草干姜汤 C.小青龙加石膏汤 D.泽泻汤 E.以上都不是 10.某男,48岁,食道癌放疗后,口干、咽痛、动则气逆,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治 宜() A.射干麻黄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汤 11.张某,女,56岁,有哮喘史10余年,近日来突然出现咳嗽,气短,喘促,心悸,吐 粘痰色时黄时黑,烦躁,两目胀突。刻诊舌苔薄黄,脉见浮大兼滑。() A.小半夏汤 B.射干麻黄汤 C.小青龙加石膏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越婢汤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 1 分,共10 分) A.皂荚 B.麻黄 C.五味子 D.干姜 1.仲景治疗咳而上气,需宣肺平喘者多用() 2.仲景治疗咳而上气,需温肺化饮者多用() A.喉中水鸡声 B.胸满 C. 目如脱状 D. 烦躁而喘 3.越婢加半夏汤所主病证的特征症状是() 4.小青龙加石膏汤所主病证的特征症状是() A.当归生姜羊肉汤 B.当归芍药散 C. 桂枝茯苓丸 D. 附子汤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虚热肺痿的成因是() A.久咳 B.重亡津液 C.热在上焦 D.痰热壅肺 E.肺中冷 2.虚热肺痿的病机是() A.上焦有热 B.久咳 C.肺津耗伤 D.肺阳不足 E.气沮成痿 3.下列方剂,哪些可治疗肺痿() A.越婢加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 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 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金匮要略——第四单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金匮要略——第四单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细目一肺痿证治 要点一虚热肺痿 麦门冬汤证 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病因病机:由于肺胃津液耗损,虚火上炎,以致肺胃之气倶逆而致。 证候:肺胃气逆当见咳喘,呃逆;津伤虚热熏灼,故咽喉干燥不适,痰黏咳咯不爽;此外,当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脉象虚数等症。 辨证:肺胃津亏,虚火上炎。 治则:养阴清热,止逆下气。 方药:麦门冬汤。 要点二虚寒肺痿 甘草干姜汤证 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而致痿。上焦阳虚者,多因中焦虚寒,土不生金所致。阳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输布津液,津液停聚而频吐涎沫;上焦虚冷,通调失常,不能制约下焦而遗尿或小便频数;肺气虚寒,清阳不能上升而见头眩。 证候:频嗽涎沫,咳轻而口不渴,咳则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 辨证:上焦阳虚,肺中虚冷。 治则:温肺复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 细目二肺痈证治 要点一邪实壅滞证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原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提要:本条论述肺痈实证喘满的治法。 病因病机:风热之邪,壅滞于肺,肺气不利,通调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故见喘咳不能平卧,属于邪实气闭于肺的实证。 证候:喘咳,喘鸣迫塞。 辨证:邪实气闭。 治则:泻肺逐邪。 第1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 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

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这应该是悬饮的留饮,“胁下痛”,刚才已经讲过了,是胸胁的疼痛。现在说这种疼痛,又“痛引缺盆”,“缺盆”在哪里?锁骨下的那个窝,如果按照十二经的循行部位来说,它应该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和胸胁的悬饮有什么关系呢?肝、胆相表里的问题,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我们已经说了,它布两胁,络胸,实际上也是络胆,然后循胸胁,再上心,所以,它这个循行部位,就是肝、胆相表里的话,它接近于这个部位。我觉得,张仲景的时代,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金匮要略 第四单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练习题

金匮要略第四单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练习题 一、A1 1、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甘草干姜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2、《金匮要略》方中论述了虚寒肺痿证治的方剂是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甘草干姜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3、《金匮要略》中,麦门冬汤证的治则为 A、温肺复气 B、泻肺逐邪 C、解毒排脓 D、养阴清热,止逆下气 E、化痰散结,宣痹通阳 4、下列金匮要略方中,治疗虚热肺痿首选的是 A、桔梗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5、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桔梗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6、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方剂首选的是 A、桔梗汤 B、桂枝汤 C、二陈汤 D、甘草干姜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7、《金匮要略》桔梗汤证中桔梗的用药意义是 A、清热解毒,益气生肌 B、开泄肺气,泻下逐痰 C、滋阴润肺,清降虚火 D、理肺开结,祛痰排脓 E、以上都不是 8、《金匮要略》中桔梗汤的组成药物为 A、桔梗、半夏 B、桔梗、甘草 C、桔梗、陈皮 D、桔梗、茯苓 E、桔梗、芦根 9、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的治则为 A、解毒排脓 B、清热解毒 C、泻肺逐邪 D、温化寒痰 E、化痰散结 10、《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痈脓溃的主治方为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小青龙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11、关于桔梗汤证的证候表现,正确的是 A、咳而胸满 B、咽干不渴 C、时出浊唾腥臭 D、久久吐脓如米粥 E、以上都是 12、《金匮要略》方中,桔梗汤证的治则为 A、解毒排脓 B、清热解毒 C、泻肺逐邪 D、温化寒痰 E、化痰散结 13、《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痈实证喘满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吴茱萸汤 C、麦门冬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痿、咳嗽上气病合篇的意义。 2.熟悉肺痿的成因及辨证论治。 3.掌握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病,病变均属于肺,都有咳嗽表现,且有时存在着某些病理联系与转化关系,故合为一篇。 肺痿 主症:多唾涎沫,短气。病机:肺气痿弱不振。 病因:多在热在上焦,津液 枯燥所致。偶见津伤 及气而肺中虚冷者。转变:若重感风热病邪,可 并发肺痈。 肺痈 主症:咳嗽,胸痛,吐脓痰 腥臭。 病因:重感风热病邪。 病机:热痈血瘀,肉腐血 败。 转变:迁延日久,伤津耗 气,可转为肺痿。 咳嗽上气 病因:外邪郁表,饮邪内阻 及挟有热邪壅气。 病机:肺失宣降,气逆于 上。 【原文讲解】 肺痿咳嗽上气肺痈肺胀 →第1条→第5条→第3、4条 →第6条 →第7条 →第8条 →第9条 →第10条 →第2条 →第11条 →第12条 →附方:《千金》 苇茎汤方 →第13条 →第14条 →附方 →第15条 (葶苈大枣泻肺 汤的临床应用) 肺痿:第1条 【原文】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 快药: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药。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释义】 肺痿的成因,是由耗伤津液,而致阴亏,产生虚热,肺燥津伤而成。具体原因有:汗多;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津亏便难加之泻下而更伤津液。肺痿的症状:咳而吐浊唾涎沫,脉数虚。肺痈的症状也有咳,但咳而胸痛隐隐,口干燥甚,脉滑数,其病当吐脓血。其治法应以养津益肺之法,方用麦门冬汤。方见原文第十条。 【中心思想】 本条阐述肺痿病因及肺痿、肺痈的脉证和鉴别。 【按语】 肺痿、肺痈的病变虽均在于肺,但虚实有别。肺痿是肺气虚弱,枯萎不荣;肺痈则是热邪聚肺,壅塞腐溃。病情一虚一实,迥然有别。脉象也见有脉数虚、脉数实之异。肺痿得之于伤津液而阴亏有热,肺气虚弱不布津液;肺痈起于温热毒邪,壅遏肺脉。至于吐脓血一症,自来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肺痈所独有,如《心典》;另一种认为吐脓血不仅见于肺痈,亦可见于肺痿,如《外台》。 第5条 【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眩:头眩。 肺中冷:肺气虚寒。 【释义】 虚寒肺痿的症状:吐涎沫,不咳,不渴,气虚不摄而有遗尿,小便数,本证由于肺中虚冷,故必有头眩多唾涎沫。治疗用温肺益气之法。以甘草、干姜辛甘温化。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按语】 肺痿病临床以阴亏虚热者多见,但亦有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而痿者。但有人认为此条乃似肺痿的肺中冷证,以其吐涎沫而不咳,与肺痿之吐涎沫而咳对勘,此说可供参考,见《金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治疗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什么是“温药和之”? 温补脾肾:补胃阳,燥脾土,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温而不燥:不可过于刚燥、温补,以免伤阴、热化; 温寓行消:温药和之:温药配合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刚柔并济)。 病痰饮者,當以温药和之。(15) 2.“温药和之”的机理 痰饮内因脾运失司,中阳素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 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温运消饮; 魏荔彤的《本义》:“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 二、四饮分类及脉证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1)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2) 痰饮:饮流胃肠(脾胃、肠间)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主症: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胁下(肝肺) 病机:饮停胁下,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咳唾引痛(胸胁痛) 溢饮:饮溢四肢(脾肺)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主症:身体疼痛沉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支饮:饮停胸膈(心肺)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三、四饮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证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病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主症: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湯。 方解:茯苓消饮,桂枝温阳,白术甘草补脾 苓桂剂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等。 2.饮及脾肾证治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 ----------------------------------------------------------------------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金匮要略 第四单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金匮要略第四单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一、A1 1、《金匮要略》桔梗汤证中桔梗的用药意义是 A、清热解毒,益气生肌 B、开泄肺气,泻下逐痰 C、滋阴润肺,清降虚火 D、理肺开结,祛痰排脓 E、以上都不是 2、《金匮要略》中桔梗汤的组成药物为 A、桔梗、半夏 B、桔梗、甘草 C、桔梗、陈皮 D、桔梗、茯苓 E、桔梗、芦根 3、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的治则为 A、解毒排脓 B、清热解毒 C、泻肺逐邪 D、温化寒痰 E、化痰散结 4、《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痈脓溃的主治方为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小青龙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5、关于桔梗汤证的证候表现,正确的是 A、咳而胸满 B、咽干不渴 C、时出浊唾腥臭 D、久久吐脓如米粥 E、以上都是 6、《金匮要略》桔梗汤证的治则为 A、解毒排脓 B、清热解毒 C、泻肺逐邪 D、温化寒痰 E、化痰散结 7、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 A、补肺汤

B、黄芩汤 C、桔梗汤 D、麦门冬汤 E、小青龙汤 8、《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痈实证喘满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吴茱萸汤 C、麦门冬汤 D、甘草干姜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9、原文“肺痈,喘不得卧”,治宜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小青龙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10、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甘草干姜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11、《金匮要略》方中论述了虚寒肺痿证治的方剂是 A、桔梗汤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甘草干姜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12、《金匮要略》中,麦门冬汤证的治则为 A、温肺复气 B、泻肺逐邪 C、解毒排脓 D、养阴清热,止逆下气 E、化痰散结,宣痹通阳 13、下列金匮要略方中,治疗虚热肺痿首选的是 A、桔梗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简述《金匮》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始见于《金匮》。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在《脉经》、《千金翼方》中俱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以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津谓之“饮”。故《金匮》所论“痰(淡)饮”即饮邪为病,且偏于寒饮。篇名是指广义痰饮而言,病机总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而狭义痰饮是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为饮停心下、胃肠的病变。. 2.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 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有二:①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②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其分类有四: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悬饮:饮停胸胁(胁下)。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溢饮:饮停四肢、肌表。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支饮:饮停胸肺。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3.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留饮与伏饮均系病程较长,饮邪停留部位较深,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的饮病。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总之,留饮、伏饮不是四饮之外的另种分类,是均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 4.肺饮与肺胀怎样鉴别? 肺饮即是支饮的轻证,可见脉平不弦,“但苦喘短气”;“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由饮邪犯肺,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则咳喘、呼吸短促,因支饮初起,病尚轻浅,故脉不弦。支饮为饮停胸肺,故称肺饮。肺胀即因病机为肺气胀满而得名。多由外邪引动素有的里饮,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影响肺气宣降,令肺气胀满则“咳而上气,烦躁而喘”或“喉中水鸡声”,甚则“目如脱状”、“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为其临床特征。 5.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有留饮”言明狭义痰饮的留饮,病位在心下,主症为“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因“心”与“背”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联系。心之俞在背,背为胸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心阳又能转行于背。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出入之所。今心下 之留饮阻遏阳气不能展布,而且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故背部有寒冷感,其范围形容“如掌大”,可视病情轻重、新久而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