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陈烨20号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

一、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这一课由两个部分构成: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上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

二、学情分析: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与态度: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由以上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五、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将实验操作的重要步骤或者注意事项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部分。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二、引起经历、形成科学概念;三、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下面我就把这三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杯糖水)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杯饮料,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怎么才能知道?(品尝)你们能看到水中的糖吗?为什么?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板书课题)

(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猜杯子里是什么饮料,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起经历,形成科学概念

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1、分别将食盐、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常见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沙子有什么变化?

(2)盐有什么变化?

(3)盐跑哪里去了,为什么看不见了?

(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白食盐在水中渐渐的少了,后来不见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沙子在水中没有什么变化,它没有溶解;同时让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3、师生共同小结。

小结是让学生明确溶解就是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消失了。在此引入溶液的概念,并让学生能准确的说出物质溶解于水中的混合物叫什么溶液。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面粉在水中能溶解吗?猜想并验证猜想。

(科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及过程,于是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设计实验---然后实验验证。)

2 、生猜测后,实验验证猜想。

( 1 )先倒入,不摇,不搅拌,汇报现象。

( 2 )边搅拌边观察,又有什么发现,此时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像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还是像沙在水中的变化?

(如此设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引发学生的争议,激发学生急于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活动三:过滤实验

1、由老师来演示过滤实验,并说明使用时的要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学习习惯及实验习惯,同时避免出现实验现象不准确。)2、小结:经过过滤,有食盐的那一杯混合物没有分离出食盐,有沙和面粉的那杯混合物分离出了沙和面粉。

(三)课堂小结,深化科学概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叫不溶解吗?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七、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评价时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本节课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师有效评价,学生互评中感知探索研究学习的乐趣。

总结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望各位给我指导谢谢!

水变咸了说课稿.(优选)

《水变咸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变咸了》。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 《水变咸了》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里的第1课. 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水溶解物质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课就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编写的,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 本课实验内容包括四部分: 一是提出问题: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以次为向导,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并通过交流与探究,初步认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二是做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让溶解过程显性化,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溶解现象,通过对溶解的语言描述体会到溶解的含义。 三是让学生对身边常见的材料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等物质的溶解性进行猜想,并通过具体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巩固和加深对溶解的认识。 四是认识溶解的饱和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根据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有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 3、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 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食盐、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洗衣粉、粉笔末;

5怎样加快溶解 说课稿

5、《怎样加快溶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怎样使物体溶解的更快。第二部分是“比比看谁能让冰糖溶解得更快”、第三部分内容是“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本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学习环境、心理特点等,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的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认改变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法:通过补充视频和图片等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这堂课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水,解决教学重点知识; 动手实验:学生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解决教学难点。 本课严格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 的味道。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 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生讨论后答 (如: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特做如下板书: 5、怎样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大胆的处理教材。 1、活动2吃糖块前移用于教学的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记录的时间引发矛盾,再现吃糖块这一常见的生活事例,进而提出有 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 2、活动3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删改成怎样使肥皂尽快溶解的比赛。因为学生对食盐溶解在第一课已有全面的了解,再加之食盐本身是细 小的颗粒,无需研碎。为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防止他们的探究疲劳心理,就做了以上的处理。 精心的选择材料。 1.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探究效果,在选定溶解的材料上,进行了多种试验,最后选定了方糖。因为它能在较短的 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另外,方糖本身方方正正,大小一致,在条件的控制便于操作,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竞赛活动中选用肥皂让学生综合运用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克服了单纯用方糖来研究的单一性,使材料的选用更有结构性,同时使学生 对科学探究的结果得以深化。 科学的引领探究。 1.溶解单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习主体研究的问题。在一般情形下,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都扎扎 实实选择一个对比实验指导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弄不懂或出错,在完成示例后,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设计第二、第三个实验。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我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主体研究上: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主要的时间耗费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上。怎么提高老师作指导的效果、效率?我最想说的是——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能干得多!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学生对于加快溶解已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对对比实验就有所了解,因而在教学中先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最主动的态势投入到学习中,在小组合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然后,预见学生主体的学习障碍。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在条件的控制上不严密、表述上的困难。这时,教师以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实验设计活动中。接着,在大范围内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强调对比实验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真正做到淡化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学的过程。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需求。学生在实验设计后最大的需求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所以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在“加快肥皂溶解的竞赛”的拓展活动后,教师的巧妙点拨又能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如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比用一种、两种方法加快溶解,到底能快多少时间?从而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实现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教案和说课稿

凉风中学教师化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时间:2013年4月 17 日执教班级:九(3)班 教学内容:溶解现象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甘正军 执教人:甘正军 学习目标: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 中的应用。 (2)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 (3)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溶液的配制。 (2)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归纳法等等 教学过程: 填写归纳:学生评讲,教师评价。 一、溶液知识汇总 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如;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这种现象叫乳化。 2.物质的溶解: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 3.溶质是的物质,溶剂是的物质,溶液质量=+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物质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如溶于水温度升高,溶于水温度降低。 4.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实验表明:不同的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反之叫。 5.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所溶解的质量。如氯化钠在200C时的溶解度为20g,它表示的意义是。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陡升型,如硝酸钾,缓升型,如,下降型,如。气体物质溶解度受和影响,,气体溶解度就越大,,气体溶解度就越小。 6.结晶是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结晶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晶,适用于 型,二是结晶,适用于型。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北京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溶液”。 二、项目式学习中实验设计思路 (一)天气瓶的介绍 图1 天气瓶 天气瓶又称风暴瓶(Storm Glass)见图1,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密闭的玻璃容器中 装入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等物质混合而成的透明溶液。这种独特的配方是 在1834?1836年间由作为“小猎犬”号的指挥官的罗伯特·菲茨罗伊陪同查尔斯·达尔文进行航行时发明的。根据外界温度的改变,瓶内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天气瓶可以作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品,也可作为有趣的科学教育素材,学习溶液的概念、配制与结晶。 (二)项目学习中的实验教学整体规划 该项目学习围绕制作天气瓶展开,具体拆解成以下四个主要任务。化学实验教学贯穿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既是认识天气瓶中溶液组成的重要手段,又是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情况影响的主要活动,还是完成天气瓶制作的必要环节。教学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实验、传统化学仪器与现代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教材实验与新增实验,化学实验成为达成本项目学习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表1 “制作天气瓶”项目中化学实验汇总表 通过开展“制作天气瓶”的项目式学习,以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为载体,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和发展、证据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制作天气瓶为核心拆分成4个任务,共设计并实施了6组化学实验,包含2个创新实验,1个改进实验。通过实验1、2和3的递进探究过程,使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从宏观定性发展到微观动态的水平;通过实验4的学生分组实验,训练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5的探究实验,促进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6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应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巴南区松花江小学钱克英 大家好,我是松花江小学科学教师钱克英,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说课讲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常用的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常用的盐》,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八单元《常见的酸碱盐》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常用的盐》”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是盐的化学性质、氯化钠的用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酸和碱的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和碱,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化学肥料,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首先)(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食盐、纯碱等部分盐在日常生活种的用途。(以及) 2)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第三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将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大家每天都在吃一种调味品,它是白色的,样子和白砂糖差不多,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说的是哪种调味品吗?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接着第二个环节) 2,实验探究,(讲解新课)探究新知识 化学是离不开实验的,在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按照书本244和245页的探究活动来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溶液》以及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我将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以及中考考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本部分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掌握溶解度的含义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5.通过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学习,掌握基本解题方法6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对教材部分做了以下分析 教材地位: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教材内容体系: 1、溶液的形成 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溶解度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3、溶液的质量分数 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使学生通过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说课稿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六、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