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沙甸回族

沙甸回族

红河州沙甸回族风情简介(大清真寺)09化学02班魏元蛟(200902050420)

红河沙甸简介

沙甸,是滇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区。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处,距州府蒙自22公里。沙甸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昆(明) - 河(口)二级公路、蒙(自) - 宝(秀)铁路穿境而过,距鸡(街) - 石(屏)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仅1000米。沙甸区下辖四个乡(村民委员会级):沙甸、新沙甸、金川三个回族乡及冲坡哨彝族乡,11个自然村,全区国土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14944人。全区地势平坦,海拔1200-1400米,年均气温20℃,年霜期不到10天,年均降雨量700-800毫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2006年在红河州所属乡镇人均耕地倒数第一的热土

上,创造出了农村经济总收

入、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红河州第一。沙甸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道

路,现已成为个旧市北郊工业片区-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及金、银稀贵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全区共有工业企业49个(其中:粗铅冶炼企业29

户、精铅电解企业10个、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企业2户、精锌生产企业1户、选厂4户、建材企业3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固定资产8亿多元。

沙甸回族风俗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

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 乱蝗铡=倘站旁挛 拢 庹 ?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沙甸回族宗教饮食文化习俗

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从回族的族源看,还是从回族的形成乃至在后来的发展中看,伊斯兰教成为一种凝聚力量,起到了纽带作用。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回族民俗,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如伊斯兰教规定的念、礼、斋、课、朝的“五功”,始终成为回族信仰民俗的核心。回族丧葬习俗的主要程序和核心内容至今仍按伊斯兰教规执行。如回族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严格执行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主张薄葬,且一律平等,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其他如“抓水”、“穿克番”、“站折那则”等习俗,也都是伊斯兰教处理丧事的基本规定。回族禁忌习俗中的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禁饮酒等习俗,也源于伊斯兰教。还有回族婚礼中的念“尼卡哈”仪式以及人生礼仪中的割礼习俗等等,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规定在回族民俗中的具体表现。

沙甸回族婚姻习俗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匐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入洞房。不见亲友,待阿匐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入洞房,坐炕

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沙甸回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以次为美德。如果说,解放前还有个别富人有纳妾现象,那么,解放后这种现象已完全杜绝。伊斯兰教对婚姻,提倡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对纵欲、轻浮的行为。《古兰经》(17:32)中规定:“你们不要接近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回族认为,“男婚女嫁”是“瓦直补”(意“当然”)是“逊乃”(圣行),反对终身不娶不嫁。他们遵循“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的准则,反对“问八字、争聘财,讲奁资,启婚期、奠雁、跨鞍、用音乐,姑迎母送,甚至居丧婚嫁、女死争竞”等不合教规的做法。提倡族内通婚,有条件地允许同外族通婚,即“准进不准出”,外族的一方必须经过入教仪式方可。由于回族内部通婚极为普遍,沙甸及其附近回族人口又有限,因此,有“回回亲,扯不清”的谚语,但沙甸回族反对血缘近亲者之间的通婚。

婚礼,多在冬季举行,择日多为星期五聚礼日,头天晚上“吃茶”,至亲好友前来祝贺送礼。过去贺礼用人担,一头蒸糕,一头礼品,送礼人到男方家门前燃放鞭炮,以增加喜庆气氛。男方以贺家多,鞭炮声烈为荣,并以蒸糕、糖果瓜子、糖茶招待客人。婚礼在下午举行,聚礼之后,新郎在亲友、小伴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接亲,同时将结婚礼品送至女方家。新娘在小伴陪同下,与新郎及迎亲人一起到新郎家,同时将嫁妆,送至新郎家。迎亲队伍在新娘、新郎家门前都要燃放鞭炮,到新郎家门口,鞭炮更激烈,并有意与新郎新娘为难。若女方是外地人,则需在本村找一家亲戚为女方出嫁之家。沙甸女子,很少外嫁他乡,因为沙甸自然条件较好,女子一般不愿意外嫁。新娘接回家后,便由阿訇为他们举行结婚仪式;在新郎家堂屋的方桌旁,阿訇坐上座,新郎新娘面对阿訇而坐。阿訇为之念“伊扎布”(意为“结合”、译为“祝婚词”),内容主要有三层意思:结婚是真主的口唤,你们都要为执行主命而完婚;结婚是圣行,不执行圣行的人不是穆圣教民;你们的婚姻是自由的,祝愿真主使你们幸福。阿訇要分别问新郎、新娘:“你们的婚姻是不是自由的?你们愿不愿意承担做丈夫(妻子)的义务?”新郎、新娘分别作出肯定回答后,阿訇便领做“堵阿”以结束婚礼仪式。这时,宴请开始,阿訇们坐首席,首席开宴后,其他席便可开始。一般是男女宾客分席而吃,先外家、后内家。宴席禁止饮酒而饮茶。每席都有专人招待,牛菜冷片、凉鸡鸭是必备之菜,每客一份,妇女长桌上不吃而席后带走。当晚,朋友、小伴闹新房,有意刁难新郎新娘,这与汉族大致相同。第二天,认亲戚。男方至亲请客,新娘由婆婆带者赴请。第三天,回门。新娘家宴请,婆婆带新娘回娘家吃饭。

沙甸回族文化象征(清真寺)

时赶回家乡过开斋节

在沙甸,开斋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有“千里路上赶尔德”之说,外出的人和在附近城镇、厂矿工作的人都会按时赶回来过节其次还有古尔邦节,圣纪节,除上述三大节日外,沙甸穆斯林还过登宵节、走节和守“盖德尔夜”等宗教节日。其意义在于纪念真主颁降《古兰经》“盖德尔夜”后2至3天,一个月的斋月就要结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沙甸村民集资“启建今之观宇,视从前规制,广

大弘敞,焕然巨观,此本村清真寺之巅末也。”为了解决清真寺的经费、始有“置田制产之举”。恐“历年久远,契卷遗落……因镌为碑志。”此寺座落在沙甸三岔街附近,名曰,沙甸清真寺。

乾隆盛世,沙甸人口增多,经济、文化发展,原有清真寺已不适应需要,于是乾隆三十年(1765),村民又在原址扩

建规模更加宏大、壮观,功能更为齐全的清真

寺,总占地面积为3000余

平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