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观念的继承发展

余圣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正文 (4)

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4)

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6)

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7)

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8)

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9)

总结 (10)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

摘要:

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就一两百年,但这其中的新闻思想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从新闻观念变化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探究其规律。

历史地看,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办报观念,一扫传统邸报的陈腐气息,也正是那些或接受西方教育或与外国人接近的中国文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新的一页

关键词:

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发展历史

引言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马克思多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中,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然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的侵蚀,以前的“天朝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思想已经过时,中国的文化心理由一度封闭排外之后由内聚转为外向,从而各阶级纷纷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官僚阶级的自救,“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军事上学习西方,而后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但始终没有动摇封建统治,依旧是在保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人们意识到,要想摆脱封建统治,就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皇帝,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然后复辟帝制,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先是国共合作进行北伐,然后是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十年,再到抗日战争,以后到内战,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每个时期的文化主题不同,正如每个时期的新闻思想有所不同一样,如果说中国的政治是一部探索史,那么中国百年的新闻业也是一部探索史,探索着如何拯救中国,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在我们一步步走上与西方接触的道路上,新闻其实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上,一步一步引导着我们。

正文

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这个阶段的时间点大概是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处,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中国沿海城市出现后,西方新闻观念开始传入中国,但是国人用传统眼光看待外来事物,“天朝至上”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国民很是抵制外来事物。这个时候,清代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性,其中以林则徐为代表,他以“采访夷情”的心态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的各种刊物,请人翻译汇编成《澳门新闻纸》,魏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这些的目的并不是满足社会需求,而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服务1,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盈利及人民需求。

真正开启中国近代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人应该是王韬,王韬是我国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循环日报》主要用于宣传政治思想。王韬重视报纸言论,他每日在该报的“中外新闻”

栏中发表他的政论文章,系统宣传他的政治思想。但那个时代政论文受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影响,过于注重形式,不适宜社会需求,大多文人不敢直抒胸臆,这些顽固的思想不利用传播政论观点,所以王韬使用了一种新的政论文体,该文体适合报纸使用,而且更利于王韬传播其政论思想,唤醒广大民众的意识,进行“变法图强”‘来拯救中国,改变被列强欺压、侵略状况。王韬虽然没有正式“文人政论”这个说法,但我们通过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政论文的源头在于他,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来梁启超正式开辟政论文也即“报章体”奠定基础。

王韬对于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远远不止他在文体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新闻思想,他的新闻观念对后世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产生的很深的影响。王韬在出游欧洲的时候,就发现报刊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报纸的功能,他创办的《循环日报》里始终贯彻了他的新闻思想,首先是办报立言,我想王韬真真切切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循环日报》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

1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3页

是我国近代报刊的一大特色。在王韬心目中报纸的作用在于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这就大不同与清末官僚阶级所办的报纸了,这个时期的报纸,更注重的是交往时代应该有的东西,注重社会的交流,观点意见的共享,总之就是一个字“通”,社会和人的身体一样,只有每个脉络都通,才能正常发展。

如果说,王韬办报是国人自创报刊的开始,那么维新变法则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这一期间,最著名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活动中逐渐发展了当时的政论文体,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造一种更适合报刊宣传的新文体,也称为“报章体”。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十分丰富,对于报纸功能,梁启超在早期认为报纸即有“去塞求通”之用,而后在1902年提出著名的“两大天职”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2。在如何办报这

个问题上,梁启超认为首先报纸的宗旨要“定”和“高”,报纸要为大多数国民的利益而服务,刊登一些国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无条件满足国民想知道的东西。其次,报纸刊登的文章思想要“新”和”正”,报纸的传授面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大的了,在报纸上不可乱发表言论,错误引导国民,然后材料要“富”和“当”,这一点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更多的人可以看懂,可以理解,这一点在现在来说也很适用,材料的合理使用会大大丰富一篇报道,不仅可以很好的传递报纸的思想,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最后是报事要“速”和“确”,这是如今所说的新闻价值方面,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也即这里所说的“确”,真实是新闻生存之根本,如果一篇报道连最基本的真实都做不到的话,我想这是对社会,对自己言论不负责任的行为。另外,新闻新闻肯定注重“新”,这里的“速”和“新”差不多代表一样的东西,那就是传播速度要快,注重时效性。

这个时期是新闻事业的启蒙时代,是新闻史开始探索的时代。这一时期,主要把所有的新闻观念都集中体现在报刊,国人意识到报刊的重要性,提出了办报的初步理论,这些理论对后来我们新闻业的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2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44页

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止步,政治上,因国内形势压力,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权,而后中国走上宪政的道路,国内形势依旧各种动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大多数人不缠足,男人不留辫子了,更主要的是这一时期,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增强。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是限制言论自由的,清代统治者就出台了《大清报律》,《大清报律》是一部法令,在这个时候所起的作用不是规范言论,保障言论发表权,而是为了限制言论。但在辛亥革命后,《大清报律》被废止,同时将言论出版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民国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我们后来所说的名记者,他们的新闻思想促使新闻由启蒙时代走向新闻本位时代。

这一时期为报纸工作的人,我们基本称之为记者,而不是仅仅是报人,他们的成就在于采写,并不是办报,他们是真正的专职新闻工作者。而且这一时期很多职业记者受过良好的教育,

很多留学日本,在写作上也各具特色。黄远生是我国第一位以采写新闻通讯而闻名的记者,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此之前的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黄远生除了他的通讯有名以外,他的新闻观点也很有价值,他提出记者须“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3。这“四能”对于现在的记者都有指导意义,记者要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会采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正是从黄远生以后,采访与写作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黄远生拉开了“以新闻为本位”的时代序幕4。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新闻史上的新闻全才邵飘萍,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更是一名新闻教育者。在他那里,记者的品性是第一要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邵飘萍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他独特的新闻采访技能,独家爆料了很多政府的黑暗面,不畏权贵,满足人民的知情权。他的敢说敢写得罪了当时政府,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他和黄远生都是后来被刺杀了,他们这种敬业,专职的精神很是值得我们后

3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69页

4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40页

人学习,记者就是敢说别人不敢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新闻观念开始现代化、系统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写的新闻著作,如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这三部著作对后来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新闻业从此走上了本体化时代。

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以“新闻为本位”的记者虽然知道报纸要满足读者兴趣,代表舆论,但对于如何满足,如何代表这个问题上缺乏思考。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求新闻事业之发展”,主要目的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这大大促进了我国新闻业的发展,而后到30年代,出现了很多文化组织,他们对于之前新闻业的反思则促使了我国新闻观念朝着批判和大众化转向。这样一来,大众化问题就成了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大众化就是要满足读者需求,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自己为中心,这一时期的报人意识到,读者对新闻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的去看,记忆,即传播学理论中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此时西方传播学也由以前的“子弹论”进入到“”有限效果论。

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是成舍我,他在1935年创立《立报》的时候正式提出“报纸大众化”。显然,成舍我要是报纸立于民政之中,加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走向精英化、政党化的道路。他在实践操作中也切切实实的践行着他的报纸宗旨。首先他把读者兴趣、情趣作为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以抓住读者为根本目的。其次,在报道中,他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决不采用隔日旧闻”,“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5。之前的报纸,或许说白话文在当时还不成熟,很多报人写的东西,有些文化水平低的老百姓读不懂。成舍我在报道中一般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记得西方一位报人曾说过我们写的报道,如果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看懂,说明就是一篇成功的报道。确实是这样,我们写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事实,一种观点,让读者看懂,接受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这一时期,报道与宣传发生了紧密的联系。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刘家林王明亮陈龙李时新:《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上),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5页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取得了很大了进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解放日报》,创立于1941年5月16日,作为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他代表着党办报模式的成型,而它所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新闻和新闻工作的论述,又代表着“全党办报”观念的形成。

新闻观念在继承“新闻本位”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报纸逐渐走向普通老百姓家里,因为抗战需要,报纸也成为我党主要的宣传工具,所以这是一个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

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后,中国进入了探索社

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时期,新中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又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在物质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浪潮席卷全国,然而这并没有缓解物质资源匮乏的现状,反而,更使物质资源匮乏了,所以1962

年出现了罕见的大饥荒,不得不说的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文革10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新闻观念在这样一个曲折的年代仍然在曲折演进。

1950年,《人民日报》改版,《人民日报》在作为我国的机关报,始终代表党的一言一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报内人士经过广泛、深入的谈论,使《人民日报》形成了一些颇具观念突破的改版报告。这些使《人民日报》能够多方面地反映客观情况和群众意见,及时深入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7月1日《人民日报》的改版社论中宣告了改革的三个方向: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跃空气。但是这次改革受到毛泽东的批评,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新确立的新闻观念也随之废弃。此次新闻观念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6

报纸在这一时期是非市场化的状态,大多数报纸都是党报,基本没有都市报,报纸主要用于宣传思想,而非盈利,所以报纸在这一时期也基本不是出售,而是免费发放。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出名的报人,他们主要观念在于弥补之前新闻观念

6钱江:《<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载《新闻研究资料》第43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的缺点,改进新闻只报喜不报忧的文风,这些都为后来新闻事业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文革期间,社会各项事业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包括新闻事业在内,新闻机构完全用于宣传文革思想,这时的内容比较单一,基本是用于打击所谓的“右倾”派,舆论被别有心机的人所利用。新闻事业在这一期间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是新闻观念仍在曲折发展。

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迅速发展。新闻事业出现了多样化,不仅有报纸、广播,还有电视,到90年代开始有网络,新闻观念也随之改革开放而放开,新闻事业进入了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新闻事业机构内部实施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方式,也就是说新闻产品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报纸类型开始多样化,除了党报,还有都市报,而且发刊时间也多样化,有日报、早报、晚报、周刊等等。报道体裁也日益丰富,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有消息,通讯,专访,深度报道,其中,深度报道在这一时期有了最为显著的突破。1995年《中国青年报》创办了《冰点》栏目,这主要是做深度报道的栏目,它的新闻来源几乎都来源于普通老百姓,这一栏目的报道理念就是“关注普通人的不普通命运”7,为读者呈现普通人民的艰难生活,歌颂普通人的敬业精神。一篇篇深度报道向读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的是平凡的人生,但却体现出深刻的意义。

新媒体的发展也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不得不进行改革。为了适应需要,传统媒体走上了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现在几乎各大传统纸媒都有自己的电子版,网页版,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自己的官微等等,这些不仅仅大大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也加快了传播速度,是读者阅读新闻更加便捷,而且,读者更容易和媒体进行互动,从传播学角度说,传播过程中需要反馈,但以前因为硬件设施,反馈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更不能及时传达,但是新媒体中,互动随时随地。媒体对于读者而言不是传播信息这么简单,而是一种信息共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个人与个人之间平等交流。

7李大同:《冰点’98----寻回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后记》,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492页

总结

我国新闻发展史上,新闻观念一直在前进,正所谓长江后江前浪推前浪,但前浪并没有死在沙滩上,后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的新闻观念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可以摒弃前人有价值的思想,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上时代的特色,与时俱进。新闻观念的的发展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新闻事业的进步也推动新闻观念的一步步演进。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史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 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 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新闻事业史论文

浅析宋代小报产生及盛行的原因 [摘要]:自唐朝出现我国最早的报纸以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传播。然而,当时的报纸大多是朝廷办报。到了北宋初年,小报则以民报的身份出现,它首次打破了官方控制报纸及信息传播的封锁,并逐渐被市民所接受。因此,它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中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在宋代积贫积弱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小报能够突破官方封锁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小报古代报纸 我国的古代的官方报纸产生于唐朝。到了宋代,官方报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的官报体系也进一步得到改革和完善。朝廷将唐代由各藩镇自置的进奏院归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传报组织系统,通过“进奏院状”、“邸报”的两级形式进行传播,传报范围到达州县。但也在这个时期,作为与之相对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开始在民间出现。 所谓“小报”,是当时民众对这类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它是指一种未经审查,以刊载时事政治信息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的,甚至是非法的报纸。因为官方报纸——邸报所反映的完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所报道的内容严格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在如此严密的舆论控制之下,普通民众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民众要求、民众意志的报纸,于是,小报诞生了。它的产生和盛行,标志着我国民营商业性报纸开始萌芽,第一次突破了朝廷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有了自己的传播系统,带有了商业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上一个全新的现象。 然而,为什么在宋代这样一个战乱不定、积贫积弱的朝代,小报能够突破朝廷的封锁控制进而走向繁荣呢?通过对宋朝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进而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官方报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时事的了解。 宋朝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这320年间,周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中,逐渐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政权意识,巩固政权建设。而宋代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建军,多方牵制,使得将帅不能灵活应变。斥资养兵,却不得其用,被动挨打,屡战不胜。南宋时期更是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致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突出,农民起义不断。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更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世界新闻史论文

武汉大学新闻专业世界新闻史论文 题目战争新闻的真真假假 姓名卓趱 所在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专业班级边防管理0901 学号 0905030102 指导教师林婕 日期 2011年 5 月 2 日

摘要:世界历史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战争的推动,是战争把人类推到十字路口,然后又是再事人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绝地反击。在战争中新闻的传播对战时则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新闻的力量,把战争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而使人们作出各种战时的准备。新闻与战争的关系,就是战争为新闻提供了报道的素材,而新闻则又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障。 关键词:世界历史新闻战争诺曼底登陆日本西方失实的战争新闻原则 一.战争中的新闻报道和宣传 1.诺曼底登陆中的新闻谎言 在6月6日登陆时,BBC广播电台向诺曼底地区的抵抗组织播发了大量暗语指示,要求他们破坏铁路、公路、桥梁、通信线路,协助配合盟军的登陆。而在6月9日,诺曼底的激烈战斗正处在关键时刻,BBC又向法国加莱、比利时、荷兰的抵抗组织播发大量暗语指示,要求他们按预定计划,袭击交通线、德军指挥通信中枢,配合即将开始的加莱登陆。为防止德意从爱尔兰获得情报,英美迫使爱尔兰关闭了德、意驻爱使馆,并没收其无线电设备。对民间新闻报道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所有报道都必须经多道检查才可登报。禁止记者向海外发报,禁止出口报纸杂志,以防德国从中获取情报。就这样在一系列的谎言新闻和严密的新闻保护措施之下,盟军才得以顺利的从诺曼底登陆,给德意志以沉重的打击。 2.战时日本的新闻媒介的战争宣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体战争,它不仅是作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而且还是双方经济、政治、精神、宣传的综合性交量。日本的新闻媒介对于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推进战争,实现举国一致的战时体制,新闻界内部实行了战争动员,主动地与政府、军部相配合一服从它们的统治。各新闻机构派出了大量的战地记者。和纳粹的报刊宣传一样,日本新闻媒介在战争报道方面,也善于歪曲事实,掩盖真实,欺骗民众。它们完全按军方公告发表消息对日军的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观念的继承发展 余圣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正文 (4) 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4) 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6) 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7) 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8) 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9) 总结 (10)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 摘要: 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就一两百年,但这其中的新闻思想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从新闻观念变化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探究其规律。 历史地看,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办报观念,一扫传统邸报的陈腐气息,也正是那些或接受西方教育或与外国人接近的中国文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新的一页 关键词: 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发展历史

引言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马克思多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中,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然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的侵蚀,以前的“天朝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思想已经过时,中国的文化心理由一度封闭排外之后由内聚转为外向,从而各阶级纷纷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官僚阶级的自救,“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军事上学习西方,而后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但始终没有动摇封建统治,依旧是在保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人们意识到,要想摆脱封建统治,就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皇帝,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然后复辟帝制,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先是国共合作进行北伐,然后是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十年,再到抗日战争,以后到内战,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每个时期的文化主题不同,正如每个时期的新闻思想有所不同一样,如果说中国的政治是一部探索史,那么中国百年的新闻业也是一部探索史,探索着如何拯救中国,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在我们一步步走上与西方接触的道路上,新闻其实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上,一步一步引导着我们。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0803855.html, 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选题参考 1、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当前意义——访丁淦林教授 3、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六) 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略论穆青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贡献 5、洪仁玕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认识与设想 6、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启迪 7、论穆青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8、如何想象,怎样激活?——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现状、路径及内容 9、罗文达的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10、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编年(八) 11、书写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辉煌史(序) 12、灾难与改造: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变化——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13、厦大新闻学茶座(3) 曹立新博士谈苏联新闻模式与20世纪中国新闻事业 14、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嬗变 15、中国新闻事业研究论集 16、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研究 17、丰富而有趣的书——简评《中国新闻事业图史》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0803855.html, 18、邹韬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19、论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主角色的发展演变 20、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 二、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大全 1、试析同志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2、改革开放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3、中国新闻事业首次对外译介--从《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看汪英宾的中西比较新闻观 4、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断层之探究 5、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 6、研讨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两部力作 7、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应以新闻人为核心 8、中国新闻事业史百题问答 9、中国新闻事业50年成就展览10月在京举办 10、为和平与正义而歌——战争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 11、坚持导向坚守责任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2、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新中国新闻事业60年发展与变革 13、中国新闻事业十年来的十大变化 14、专门史课程教学探析——以《中国新闻事业史》为例 15、论传教士报刊对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示范 16、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17、中国新闻事业的巍巍丰碑——何微同志新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 真题 1、清华大学考研真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9=45) 1.精确新闻学 2.棱镜门事件 3.拟态环境 4.二级传播理论 5.尼尔·波兹曼 6.观点的自由市场 7.蒙太奇 8.美国便士报运动 9.史量才 二、简答题(15×3=45) 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题(20×3=60)

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3.关于大V责任运动,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9=45) 1.精确新闻学 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 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对当前新闻史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新闻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不断以来,新闻史的教学都被以为是单调无味的,且由于 目前新闻事业中存在局部人不理解新闻史的从业者。而招致有人 质疑新闻史在整个新闻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笔者在研讨中不断 思索着这个问题,希望能为这个质疑作出一个全面的回答,进一步,从理论上去阐明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新闻史在整个新闻 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一、新闻史在新闻教育中的位置与作用 (一)培育人文肉体人文肉体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心, 表现为对人的威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 留下来的各种肉体文化现象的高度珍爱,对一种全面开展的理想 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肉体的学问教育 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肉体表现。人文肉体的根本涵 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肉体的价值。人文肉体的内涵 在于:一是人文肉体是“对人的价值追求”,倡导人文肉体与科 学性的相容性,关心的中心是理想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表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中心是贯串于人们思想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 文形式、审美情味,亦即人文肉体,以为人文肉体是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肉体是把人的 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 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发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辟,促进人的 进步、开展和完善;四是人文肉体是人类不时完善本人、拓展本人、提升本人,本人从“自由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 一种本领;五是人文肉体是“一种关注人生真理的和人类命运的 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肉体的高扬,对自在、对等和 做人威严的盼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完成的固执,对生命、死 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究等。而任何的历史教育,“从基本上讲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中国新闻史论文

《申报》研究 苏杭2016214034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屹立不倒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主要探讨《申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当代新闻报业的启示。【1】 一、《申报》的产生及办报特点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由于这个原因,《申报》十分重视办报的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主要任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内容刻意迎合中国读者,没有像其他外报一样刊登宣传西方宗教文章,而是以宣传孔孟思想为主。《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办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并公开征稿,发稿后付给稿酬。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信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3.为迎合中国读者,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4.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也是其一大创举。5.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打印,售价低廉;设代销点、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个商号上门送报;同时还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等。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如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报纸的报纸《民报》;兼营书籍出版等业务。【2】 二、《申报》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申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在报业有很高的销量,特别是在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申报》更一度到达它的全盛时期,这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申报》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对当代报业的一些启示。 首先,《申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它知人善用、网罗人才和注重人事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两方面,特别是在史量才接任《申报》时期。他觅得陈景韩与张竹平为他的左膀右臂,为《申报》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随后又在1914到1916年,史量才聘请黄远生和邵飘萍为《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在人事制度方面,史量才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来源和质量。这对当今报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人事制度上,吸纳多方面的人才,在知识和智力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就是注重内容质量,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