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脉瘤超声诊断

动脉瘤超声诊断

动脉瘤超声诊断
动脉瘤超声诊断

动脉瘤超声诊断

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波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动脉瘤分类周围动脉瘤(常见股动脉、腘动脉)内脏动脉瘤(脾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病因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动脉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体表搏动性肿物压迫症状血栓脱落致远端动脉栓塞肢体、器官缺血或坏死瘤体破裂其他症状:局部疼痛,感染表现等

真性动脉瘤:动脉局限性扩张,管径为相邻正常管径的1.5倍或以上。发生常与动脉硬化有关。假性动脉瘤:局部动脉管壁破损,引起局限性出血及动脉旁血肿形成。常见诱因是局部损伤(动脉刺伤或插管、挫裂伤等)。夹层动脉瘤:动脉壁中层破坏,内膜变薄而破裂,血液从破口进入中层,在血流的冲击下,使中层逐渐分离,出现形成两个腔。易患因素是动脉壁中膜疏松。主要见于主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型(De Bakey分型法)Ⅰ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近端;夹层可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亦可累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Ⅱ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

动脉近端;夹层局限于升主动脉。可累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Ⅲ型:内膜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夹层常向下扩展至胸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如血肿向上逆行扩展至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则称逆行性夹层。动脉瘤声像图动脉瘤声像图DeBakey 分型:I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累及升主和降主动脉。II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仅限于升主动脉。III型:破口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IIIa 仅累及降主动脉IIIb 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Stanford 分型:A型:凡累及升主动脉B型:仅累及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超声诊断要点(一)真性腹主动脉瘤1. 真性动脉瘤诊断标准:(1)腹主动脉最宽处外径较相邻正常段外径增大1.5倍以上;(2)最大径(外径)>3.0cm。符合以上两标准之一可诊断。2. 局部囊样扩张。用来描述动脉扩大,但尚未达到动脉瘤的诊断标准。3. 对于腹主动脉狭窄,没有特定的诊断标准。如果局部收缩期峰值流速升高100%,可以诊断直径狭窄率>50%。假性动脉瘤诊断标准1.在血管外形成的搏动性血肿,没有动脉壁回声。最常见的原因是医源性的。例如,动脉穿刺术后。2.CDFI可见腔内有随心动周期变化的血流信号。当瘤体内完全血栓形成后,可无血流信号。动脉夹层诊断标准灰阶超声:显示腹主动脉管腔被分成两部分,即真腔和假腔,假腔内径一般大于真腔。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显示真腔和假腔内不同类型的血流,包

括血流方向、流速可能不同。真腔内血流快,方向与正常动脉相似,假腔内血流慢而不规则。腹主动脉瘤治疗后并发症的诊断(如内支架、人工血管)支架内瘘灰阶超声:动脉瘤内见网状强回声支架(单管型、分叉型),支架外的瘤腔血栓低回声内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瘤腔增大。彩色多普勒:支架内见彩色血流信号。内瘘的分型:根据彩色多普勒检查所见血流进入瘤体内的部位,分为四型。I型:血流从腹主动脉支架端附着处流向瘤腔Ⅰa 型:血流从腹主动脉支架近端流向瘤腔。Ⅰb 型:血流从腹主动脉支架远端流向瘤腔。II 型:血流从腹主动脉分支反流进入瘤腔。Ⅲ型:血流从二个内支架连接部或破裂处流向瘤腔。Ⅳ型:血流从内支架的孔隙处流向瘤腔。此外,尚有在无内瘘的情况下动脉瘤体增大,称为瘤体张力。报告描述、内容和要求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报告包括超声描述、超声诊断及可能提出的建议,前两者为必须内容。超声描述应包括:1. 常规描述腹主动脉的二维声像图特征(位置、有无畸形、横断面形态);腔内有无异常回声。记录腹主动脉前后径和横径。2. 发现腹主动脉瘤,应记录动脉瘤前后径、横径和长度。3.

腹主动脉瘤内有狭窄时,应记录残腔内径,包括最窄处前后径和横径。4. 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分布和特征。5. 脉冲多普勒频谱特征(三相波、二相波、单相波)。6. 任何累及器官超声检查所见的简要描述。7. 应该报告肾

动脉、髂动脉和腘动脉情况。8. 若评价腹主动脉内支架位置和血流,应报告其位置、是否通畅、有无血栓、有无内瘘及内瘘分型。支架近端及远端的血流速度。9.

记录支持和排除诊断的图像资料。超声诊断:1. 有无腹主动脉瘤。2. 动脉瘤的类型(真性、假性、动脉夹层)。

3. 动脉瘤的部位、程度。

4. 受累器官(如肾)的形态、大小。

5. 有无治疗后并发症及其类型。

注意事项:1. 检查较大的动脉瘤时避免过度加压。2. 对假性动脉瘤要仔细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从多切面观察,以免漏诊小的破裂口。3. 接受过血管手术,检查前必须了解手术的细节。4. 支架的搏动可以在动脉瘤内造成彩色伪像,酷似血流信号。注意鉴别。

动脉瘤动脉瘤可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真性动脉瘤动脉壁局部异常扩张和膨大。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二维超声表现ê 病变的动脉段呈梭状或囊状扩张。ê 瘤壁由动脉壁全层组成ê 内壁回声可能有异常改变,毛糙,斑块,附壁血栓等。

彩色多普勒表现动脉瘤内血流方向不一致,有红蓝各半的旋流或涡流。脉冲多普勒表现患部血流通道内呈现高速低阻力单相血流频谱,远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呈单相血流频谱。假性动脉瘤由外伤或医源性吻合口渗漏等原因形成。壁由动脉内膜或周围纤维组织构成,瘤体内有血凝块及机化物。

二维超声表现é 动脉周围出现无回声肿块,形态多不规则é 无明确囊壁回声é 包块与动脉之间有通道,通道口多较狭窄é 病灶腔内血流呈云雾状移动,有的可见点状沉积物回声或血栓回声

彩色多普勒表现在瘤体与动脉相通的通道内呈五彩镶嵌的

血流。瘤体内形成红蓝各半的旋流或稀疏血流。脉冲多普勒表现于通道口处,可探及典型的“离开和回来”的双向血流频谱,此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夹层动脉瘤动脉壁内膜或中层撕裂后被血流冲击,使中层逐渐分离而形成积血、膨出,呈双腔状。有时近端内膜常伴有撕裂形成入口,与血肿相通,其远端形成再入口使血肿与血管腔相沟通。

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诊诊断 男性,65岁,主因胸疼3小时于2003、9、8收入院。 现病史:3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疼痛,为胀痛,无出汗,吸气时疼痛加重,疼痛部位正中偏下,向两肩部放射。 既往史:体建。 查体:BP:100/60mmHg (双上肢)110/70 mmHg (双下肢)P68次/分R20次/分T:36.8℃ 一般状况可,皮肤无出汗,神志清楚,表情平静,口唇无紫绀,胸骨、肋骨及肋软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6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剑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肌力正常。 化验及辅助检查:WBC 12×109,HB 12.7g/dl 尿常规:正常 血凝分析:正常;D-二聚体〉2000; 血气分析:PO2 76㎜Hg PCO2 38㎜Hg ECG:正常 胸片:双肺未见异常,纵隔无增宽。 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 诊治:抗炎、静点硝甘、抑酸 第二天,患者症状无好转,疼痛位置未变,但放射至两侧腰部,故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腹部血管超声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后做主动脉增强CT扫描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收入血管外科行支架治疗后病愈出院。 诊断体会:不典型之处:疼痛不剧烈,血压不高,胸片纵隔无增宽。 有提示之处:疼痛放射位置下移。腹部血管超声提示阳性率多少? 病历(二) 男性,65岁,主因“突然胸痛伴意识不清”而于2003、9、9入抢救室。9月9日晨,患者突然觉胸痛、胸闷,即来急诊就诊,作心电图正常,在就诊过程中,突然意识不清,呼吸节律不规整,入抢救室。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BP 80/50㎜Hg 昏迷,呼吸不规律,HR 5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即刻行气管插管,插管后,患者即清醒,发现左侧肢体不能活动,查体,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0级,双侧巴氏征(—)。考虑脑梗。 在随后两天,患者肾功能急剧恶化,11日,因患者多系统受损,考虑是否存在夹层,行床旁彩超怀疑夹层,进一步行主动脉增强CT扫描示DeBakeyⅠ型夹层动脉瘤。收入血管外科第二天死亡。补充查体,左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诊断体会:胸痛伴偏瘫,急性肾衰是夹层的多系统受累的典型表现,如对夹层的表现掌握很好,不难想到。 病历(三) 男性,36岁,主因“胸背痛三天”而由门诊转来。三天前,患者无诱因出现胸痛,左后背痛,为隐痛,无出汗,侧卧睡眠不受影响,不能仰卧,到心内门诊就诊,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未发现异常而回家,二天前,再次就诊于心内门诊,行超声心动检查示主动脉增宽,因怀疑夹层动脉瘤而转来急诊。既往有高血压,未规律用药。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 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 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

脾动脉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脾动脉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脾动脉瘤是脾动脉扩张形成的动脉瘤。根据瘤体部位可分为3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离脾脏>5cm为远离脾门型;瘤体位于脾门处为近脾门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间型。绝大多数为单发,且起病隐匿,不易诊断。 二病因一般认为与动脉壁结构异常和内分泌水平改变有关。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门静脉高压、急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医源性损伤、外伤、感染等。 三临床表现脾动脉瘤破裂前多无明显症状,偶有左上腹不适感。一旦出现明显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预示动脉瘤先兆破裂。破裂后有上腹部剧痛及左肩部放射痛(Kehr 征)、左侧肋缘下压痛、低血压、休克等表现。部分脾动脉瘤以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若破入小网膜囊,可因血块填塞压迫而暂时止血,但可经Winslow孔再次破裂进入腹腔。极少数情况下瘤体还可与门静脉系统形成动静脉瘘,引起门静脉高压。 四检查1.腹部平片 绝大多数病人是在非针对性的腹部摄片检查中发现,典型征象是左上腹曲线样或环形的钙化影。 2.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动脉瘤表现,在囊性的暗区内存有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血管内血流速度和是否存在动脉栓塞。 3.CTA和MRA CTA能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帮助识别瘤体与毗邻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MRA所获图像与血管造影和螺旋CT影像相似。 4.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金标准”,它可明确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判别是否并存有其他动脉瘤。还可用于同期介入治疗。 五诊断一般临床检查不易发现脾动脉瘤,该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定。 腹部X线片提示左上腹钙化灶、突发左上腹部疼痛、左肩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等要考虑到脾动脉瘤的可能;少数病例可触及肿块,有搏动感和猫喘音。多数病例不具有明显症状,直到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发表时间:2014-02-19T09:31:35.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郭华陈殿森 [导读] 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郭华陈殿森(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方法应用CTA检查技术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均行MPR、MIP、VR 后处理技术,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患者有33例,33例患者共有42个动脉瘤,其中7例见2个动脉瘤,1例见3个动脉瘤,25例分别见单个动脉瘤。4例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指向及与监控血管分支、颅底骨质结构关节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且具备无创、简便、辐射剂量低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29-0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好发于颅底动脉分叉部,常伴管壁结构薄弱,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40%以上[1],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辐射剂量大,费用高。CT血管造影(CTA)作为新的血管检查技术,以其无创、检查迅速、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并可弥补DSA选择性血管造影所致的病变漏诊及动脉瘤周围的静脉血管结构,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37例患者颅内动脉的CTA显示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提高CTA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行CTA检查,动脉瘤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8岁。临床主要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64排螺旋CT、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行头颅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370mgI优维显60-80 ml,4~5 ml/s,于12-14 s开始扫描,将所得大量容积数据导入后处理系统进行MPR、VR、MIP重建,观察分析重建图像。 2 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2个,1例为3个。动脉瘤分布如下: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后动脉1个,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颅内段11个、基底动脉颅内段2个,椎动脉颅内段3个。CTA检查阴性4例者中1例经DSA检查诊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手术中发现2例患者漏诊,1例为CTA检查阴性者,另1例为CTA检查后交通动脉瘤漏诊。瘤体形态多为半圆形、圆形,部分呈双峰状改变,大部分瘤颈较宽,部分呈蒂状改变。较大者瘤颈宽约1cm瘤高约2.5cm,多数瘤颈在0.3-0.5瘤高在0.2-0.7。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基本与DSA及手术相同。34例患者平扫资料显示2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伴脑内血肿,余未见明显异常表现。 3 讨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死亡率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检出、早诊断对临床治疗尤为重要。从本组患者CTA检查结果与DSA及手术结果相对比,发现动脉瘤大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与文献描述一致[2]。因此CTA在筛选动脉瘤及大部分确认动脉瘤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CTA检查无需动脉插管,对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及高龄患者、急诊患者更易接受,并且无创作性,扫描速度快,费用相对低,操作简便,重建图像质量高,可获取三维血管数据,对扫描数据进行多种重建技术,易于观察动脉、静脉、明确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立体感强,更有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但CTA检查技术能否完全代替常规DSA检查,目前尚无定论[3-6],因CTA对外周末梢较细小的血管分支动脉瘤易漏诊,也可因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痉挛导致CTA检查时动脉瘤显示不清。本组中1例因脑出血后血管痉挛,粗细不均匀导致漏诊。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程晓燕,刘文亚,邢燕.3D—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6):577. [2]吕发金,谢鹏,罗天估,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5-48 [3] 张之营,赵继宗,宗绪毅,等.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中国医刊,2004,39:42—43. [4] 陈伟建,杨运俊,王勇,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996.1001. [5] Sakamoto S,Kiura Y,Shibukawa M,et al.Subtracted 3D CT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1332—1337. [6] 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270.273.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伴颅内血肿1例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伴颅内血肿1例 患者男,因车祸伤入院,行对症治疗。住院期间,于第14天与第24天两次出现迟发性颅内及脑室出血,行CTA及DSA检查示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发病隐匿而凶险,可据情况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开颅手术治疗。 标签: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颅内血肿;脑室出血;外伤性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因外伤所致,临床少见。该病发病多隐匿,且病情凶险,近年本院仅发现此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患者男,20岁。因车祸伤后意识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1 h入院。患者因车祸致伤头部,当即昏迷,伴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在外未治,急来诊。既往史无特殊。查体:昏迷状态,右额见头皮裂伤,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4 mm,直接间接光反应均无,左侧直径约3 mm,直接间接光反应均存在。鼻腔见少量血性液流出,双眼球无外突,未闻及颅内血管杂音。左侧肢体偏瘫,双巴氏征阳性。凝血系统检查正常。诊断:脑挫裂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少量积血,颅前窝骨折,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肺挫伤。给予降颅压补液抗感染治疗,病情渐好转,复查CT示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已吸收。于第14天患者抽搐1次,复查头部CT示脑室积血,予行右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引流5 d积血消失,顺利拔管。第24天常规复查头部CT示脑室内再次出血,量少,轻度脑积水,予暂观察,此时CT片即可见鞍上池右上方有一类圆形高密度影,当作普通颅内血肿,未在意。第28天患者再次出现抽搐,昏迷加深,复查CT示右颞颅内血肿并破入脑室,脑室积血量大,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予再次急症行双侧侧脑室引流术。因患者反复出血,经讨论高度怀疑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为明确诊断及治疗,行脑CTA及DSA检查示:右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虹吸段见图1,图2)。限期行右翼点入路开颅血肿清除及右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孤立术,术后积极对症治疗,患者颅内未有再出血发生。患者术后呈植物生存状态。 2讨论 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为临床少见的病情凶险的疾病,且病情多为隐匿性,一旦动脉瘤破裂可迅速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正确,可挽救生命。此病多以额颞部外伤,引起颅中窝前部骨折所致。颈内动脉的岩骨段及海绵窦段最多见,也见于床突上段颈内动脉[1]。蝶骨骨折后,颈内动脉管壁受到损伤,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多表现为出血、凝血、再出血、再凝血,顺序进行,或发生难以控制的鼻出血,患者多因一次大出血休克或颅内血肿致脑疝而死亡。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在伤后2~3周破裂,伤后立即诊断动脉瘤者少见。头部外伤史,视力下降,鼻腔出血,动眼神经麻痹及颅内血管杂音是本病重要的诊断依据,但极少患者会出现以上所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和定位。外伤性颈

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标签: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有高血压病史。2011年5月20日晚因腹部及腰背部突发性疼痛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正常,BP 150/90 mm Hg。超声心动图所见:左房大,左室肥厚,升主动脉增宽约48 mm,主动脉弓及降部显示不清。腹主动脉扫 查:管腔内径增宽,近心段2.4 cm,中段2.4 cm,近分叉处 2.7 cm,管腔内可 见膜样偏强回声带(图1),将管腔分为真假两腔,膜样回声随心脏搏动而浮动,其局部可见不规则的强回声斑块附着(图2)。CDFI示:真腔内血流明亮,假腔内血流暗淡。64排CT显示:管腔内膜样回声起始于升主动脉往下延伸至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至分叉处及髂动脉。 2 讨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主动脉壁的营养血管破裂,发生小血管血流进入管壁中层而将主动脉壁分为两层,或主动脉中层呈囊性坏死性出血,在压力大的主动脉撕开中层形成血肿,并沿着中层扩散。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40岁以 上的高血压患者。 2.1 病因(1)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2)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行性病变;(3)遗传性疾病;(4)先天性主动脉畸形;(5)主动脉壁炎症反应;(6)创伤。 2.2 分型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慢性主动脉夹层,其病程小于2周为急性,大于2周为慢性。DeBakey分型分为三型:Ⅰ型:起始于升主动脉并延伸至降主动脉。Ⅱ型:起始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起始于降主动脉并向远 端延伸。此患者属于夹层Ⅰ型主动脉夹层。 2.3 诊断(1)临床表现。(2)体检可有两上肢血压相差大,颈静脉怒张,主动脉瓣膜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体温常升高。(3)白细胞计数升高。(4)胸部

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人卫版)

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 主要掌握:疾病诊断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前的准备 掌握特殊声像图典型疾病的典型声像图和一些老师提过的解剖知识绪论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2页(一定要看一下) 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大多不用,眼科) 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 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 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 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 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 一、肝脏的超声解剖: 肝脏的五叶八段: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 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S6),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S1) 肝内血管: 1、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始终走行在一 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 2、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 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 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 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 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 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6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外科手术方法探讨(一)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外科手术方法探讨(一) 作者:张赋,吴文森,杨柳山,龙驹,刘邕波,蒋润发,杜正隆,邓盛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FA)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共25例病人:注射毒品所致5例PFA病人,采用假性动脉瘤近心端(髂动脉)、远心端(股浅动脉)阻断,清除病灶,缝扎股动脉残端,采用人造血管绕开感染灶行旁路移植股动脉重建,病灶开放引流;介入、血液透析治疗所致18例PFA病人行瘤体切开,用手指按压血管出血点,使用5-0prolene线直接缝合修复;外伤所致2例PFA病人阻断瘤体近心端髂动脉后,依据病变情况,直接修复、大隐静脉补片修复行股动脉重建。结果25例病人均获手术成功,无PFA复发,无发生肢体坏死。结论不同病因所致PFA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减少病人创伤、节省医药费用。 【关键词】动脉瘤,假性;外科手术 不同病因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offemoralartery,PFA),各有其自身病变特点治疗方法各异,1997年5月~2006年2月,我院和南溪山医院共收治PFA25例病人,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手术治疗方法,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4例,年龄17~80岁,平均47.52岁。发病原因:锐器伤1例,挫钝伤1例,血液透析伤2例,介入治疗伤16例,经血管注射毒品损伤5例。并发症:3例次PFA破裂出血,5例次并发感染,2例次并发动静脉瘘。术前所有病人均行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PFA大小为3.0cm×4.2cm~11.3cm×6.4cm,均可见五彩血流与瘤体相通,瘤体破口直径约0.3cm~0.6cm。25例病人均可触及腹股沟区包块,左侧8例,右侧17例,均可闻及吹风样杂音,5例瘤体局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3例瘤体有脓血性分泌物溢出,16例广泛皮下瘀血。 1.2手术方法 1.2.1锐器伤1例、挫钝伤1例所致PFA病人,于瘤体近心端分离出髂动脉阻断,切开瘤体清除瘀血块,探查股动脉损伤范围。锐器伤病人:破裂口约0.4cm,边缘整齐,使用7-0prolene 线连续缝合修复;挫钝伤病人:血管壁挫裂伤约3cm,破口约0.2cm边缘不整齐,由助手按压住出血点,分离出股动脉远心端阻断,取一段大静脉制成血管片,修整挫伤股动脉,取静脉血管片,使用7-0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缺损区。 1.2.2血液透析伤2例、介入治疗伤16例所致PFA并1例动静脉瘘病人:采用直接瘤体切开,清除瘀血块,见股动脉出血点后,用手指按压止血,于出血点中央直接缝合一针,轻轻上提减少出血后,再仔细缝合,静脉出血点采用同样方法修复。 1.2.3血管穿刺注射吸毒所致PFA5例病人,局部均有感染,3例瘤体有脓血性分泌物溢出,其中1例并动静脉瘘,于近心端健康皮肤处切开,于腹膜外分离出髂动脉阻断。远心端也于正常皮肤处切开,分离出股浅动脉阻断,然后切开瘤体彻底清创,股深动脉、其他股动脉分支及静脉破口给予缝扎止血,创面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更换器械重新消毒铺巾,手术医师、护士更换手术衣及手套。4例使用人工血管端、侧吻合旁路移植行股动脉重建(内侧旁内1例,外侧旁路3例),1例因经济困难(大隐静脉炎症,闭塞)予直接缝扎股动脉远、近端未行股动脉重建,5例病人瘤腔均置碘仿纱条不缝合,术后给予换药治疗。 1.2.4抗凝阻断动脉近心端前给予1mg/kg肝素钠,术后使用人工血管及大隐静脉片血管重建的病人予华法林2.5mg口服抗凝治疗。 2结果 所有病例均康复出院,无手术死亡,无人工血管感染,无肢体远端缺血坏死,无肢体坏死需行截肢病人。1例股动脉结扎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但皮肤温度正常,能行走,病人自觉患侧肢体力度较健侧差,所有病人于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显像显示:移植

动脉瘤超声诊断

动脉瘤超声诊断 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 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波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 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动脉瘤分类周围动脉瘤(常见股动脉、腘动脉)内脏动脉瘤 脾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 主动脉瘤)病因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动脉炎 性疾病临床表现体表搏动性肿物压迫症状血栓脱落致远端动脉栓塞肢体、器官缺血或坏死瘤体破裂其他症 状:局部疼痛,感染表现等 真性动脉瘤:动脉局限性扩张,管径为相邻正常管径的 1.5 倍或以上。发生常与动脉硬化有关。假性动脉瘤:局部动脉管壁破损,引起局限性出血及动脉旁血肿形成。常见诱因是局部损伤(动脉刺伤或插管、挫裂伤等)。夹层动脉瘤:动脉壁中层破坏,内膜变薄而破 裂,血液从破口进入中层,在 血流的冲击下,使中层逐渐分离,出现形成两个腔。易患因瘤分型(De Bakey分型法)I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近端; 素是动脉壁中膜疏松。主要见于主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 夹层可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亦可累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n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

动脉近端;夹层局限于升主动脉。可累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 瓣。rn 型:内膜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夹层常向下扩 展至胸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如血肿向上逆行扩展至主动脉 像图DeBakey 分型:I 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累及升主 和降主动脉。 II 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仅限于升主动脉 降主动脉 IIIb 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Stanford 分型: 动脉瘤诊断标准: ( 1 )腹主动脉最宽处外径较相邻正常段外 径增大 1.5倍以上;(2)最大径(外径)> 3.0cm 。符合以 两标准之一可诊断。 2. 局部囊样扩张。 用来描述动脉扩大, 但尚未达到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3. 对于腹主动脉狭窄, 没有 以诊断直径狭窄率> 50%。假性动脉瘤诊断标准 1.在血管外 形成的搏动性血肿,没有动脉壁回声。最常见的原因是医源 期变化的血流信号。当瘤体内完全血栓形成后,可无血流信 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显示真腔和假腔内不同类型的血流,包 弓和升主动脉,则称逆行性夹层。 动脉瘤声像图动脉瘤声 III 型:破口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 IIIa 仅累及 A 型:凡累及升主动脉 B 型:仅累及降主动 脉腹主动脉瘤超声诊断要点(一)真性腹主动脉瘤 1. 真性 特定的诊断标准。如果局部收缩期峰值流速升高 100% ,可 性的。例如,动脉穿刺术后。 2.CDFI 可见腔内有随心动周 号。 口 号。 动脉夹层诊断标准灰阶超声:显示腹主动脉管腔被分成 两部分,即真腔和假腔,假腔内径一般大于真腔。 彩色多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致假性动脉瘤病例分析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致假性动脉瘤病例分析 随着心脑血管及神经介入的发展和普及,股动脉穿刺是各种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常见路径之一,对股动脉的损伤难以避免,如局限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如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介绍2例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 1. 病例资料 病例1:女,72岁。因突发头晕4 h入院。入院后MRA示基底动脉末端结节样膨隆,动脉瘤可疑。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基底动脉上段左侧小脑上动脉起始可见一约6 mm×4 mm大小结节状突起。3 d后,全麻下经右股动脉穿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手术顺利,拔除长鞘后右腹股沟穿刺处局部形成血肿,压迫止血半小时无活动出血后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随后,腹股沟区穿刺处出现10 cm×10 cm皮下血肿,并进行性增大,出现中度贫血。右侧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腹股沟区异常回声,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复查示瘤体扩大明显。 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动脉瘤切除并瘘口修补术。术中发现皮下大量凝血块位于大腿内上侧,清除血肿时见有活动性出血自血肿腔向外喷射,探查见股总动脉一针眼样瘘口活动性出血,压力较高,用橡皮带控制股总动脉,暂时夹闭股动脉近端,以6-0无损伤缝合线8字缝合瘘口。

术后股动脉搏动良好,原瘘口亦无出血,右下肢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腹股沟区皮肤张力下降,右下肢活动无受限,右侧腹股沟区皮肤青紫瘀斑逐渐好转,半月后皮肤拆线病情好转后出院。 病例2:女,70岁,因头晕1个月余入院。外院颅脑CTA等检查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经右股动脉穿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手术顺利,术后左侧肢体活动好,右侧肢体肌力稍差,股动脉穿刺点给予血管缝合器封堵后返回病房。但术后逐渐出现右侧腹股沟穿刺处有搏动性皮下肿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制动等对症处理后,病灶未见明显扩大。病人经严格卧床休息及股动脉加压器压迫右下肢制动,超声复查假性动脉瘤未见明显扩大,后逐渐好转出院。 2. 讨论 FAP一旦发生,就有破裂出血、血栓栓塞、压迫周围组织结构、组织坏死等的风险,必须及早正确诊断、及时处理。FAP一般发生在术后24~48 h,病人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搏动性肿块,可触及收缩期震颤、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常伴发疼痛、局部压迫、出血及感染等症状。FAP影像学检查多样,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无创,较MRI及DSA简便、快捷、经济,可反复检查且能准确诊断多类血管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显示肿块有无搏动,肿块的形

股动脉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股动脉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卢钱娣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以及抗凝,抗学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假性动脉瘤成为介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从2013年01月至06月行PCI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78岁;其中植入一枚支架2例,2 例三支病变,未植入支架;1例血管无明显异常,未植入支架,术后均予宽胶布,沙袋局部压迫8小时,术肢制动6-12小时。 1.2临床表现 3例患者在术后2天穿刺部位出现明显肿胀,可触及波动性肿块,患者主诉感疼痛难忍,2例患者外观穿刺部位无明显肿胀,平卧位休息时无特殊感觉,下床行走时伤口穿刺处感牵拉痛,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均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1.3结果 2例于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沙袋压迫24小时瘤口闭合,2例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弹力绷带包扎,沙袋间隔压迫72小时瘤口闭合,1例间断压迫5天瘤口闭合。 2原因分析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支架植入术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但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因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剂治疗,对术程较长、使用过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2)肥胖者和高血压患者体形肥胖者多为老年人,皮下脂肪层较厚,动脉粥样硬化者多,穿刺时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穿刺口闭合不完全。高血压患者,术前如果没有完全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后患者焦虑引起血压的再度升高都会给压迫带来一定的难度,压迫时间不够就容易并发假性动脉瘤。且高血压患者术后解大便时腹压增加,未完全闭合的股动脉穿刺口易在强大血压的冲击下破裂出血。(3)患者的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是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医护人员没有做好术前教育或术后患者耐受性差,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换动体位。(4)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主动脉瘤及夹层

主动脉瘤(AA)及主动脉夹层(AD)诊疗规范 (一)疾病特点: 1、主动脉瘤及夹层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大多伴有高血压。其发生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2、主动脉瘤可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也可有腹痛(疼痛一般不随体位或运动而改变)、压迫临近器官出现相应症状、远端血管栓塞症状和腹部搏动性包块;动脉瘤破裂时有突发腹痛、休克、搏动性包块。 3、夹层动脉瘤多急性起病,可有突发剧烈撕裂样胸痛,可发生于前胸、后背、或腹部或沿胸主动脉行径,也可呈刺痛或刀割样疼痛,大汗淋漓,转移性疼痛自前胸至后背以至下腹,提示撕裂发展过程。可伴有高血压、脏器缺血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下半身青紫,股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疼痛,感觉和运动障碍以至截瘫。 4、主动脉瘤多见于腹主动脉,尤以肾下腹主动脉瘤多见。胸主动脉瘤较少见,但死亡率更高。主动脉瘤少见类型为炎性主动脉瘤、感染性主动脉瘤。前者在临床表现上,更容易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等症状。慢性腹痛、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是诊断炎性腹主动脉瘤的三联征。后者多由继发感染引起,葡萄球菌和沙门菌是常见的致病菌,结核杆菌和梅毒也可以导致主动脉瘤。 5、腹主动脉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瘤体破裂、远端脏器栓塞和邻近脏器受压。 6、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急症,极为凶险,对其诊断治疗应刻不容缓。 7、常见的鉴别诊断主要有心梗、肺栓塞、胸膜炎、腹部占位性病变等。 (二)AD分型:最常用的有两种分级方法。 (1)DeBakey 分型 Ⅰ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范围超越主动脉弓,直至腹主动脉,此型最为常见; Ⅱ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范围局限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 Ⅲ型:内膜破口多位于降主动脉峡部,扩展范围累及降主动脉或/和腹主动脉,其中膈上者又称为ⅢA型,膈下者为ⅢB型。 (2)Stanford 分型: A型:凡升主动脉受累者为A 型(包括DeBakeyⅠ型和Ⅱ型); B型:只涉及降主动脉者为B 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 A型约占全部病例的2/3,B型约占1/3。 目前,国外以Stanford分型使用较多。

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动脉瘤真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1.真性动脉瘤(true aneurysm of aorta):局部动脉壁的全层呈瘤样扩张,是动脉局部管壁结构异常、薄弱,在腔内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出现扩张所致真性动脉瘤的病因主要是动脉壁退行性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其他有Marfan 综合征、大动脉炎、以及梅毒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巨细胞性、创伤性、先天性等病变 分型:按形态分为梭形、囊状和混合型三种。 ⑴梭型:多由动脉硬化引起。在动脉的某一段形成弥漫性扩张,累及动脉全周。常为对称性扩张,与正常动脉分界不清 ⑵囊状动脉瘤:大动脉的某一部分管壁局限性向外突出,呈囊袋状瘤体,可为单个或多个,小者直径仅数厘米,大者可达20cm。瘤体与正常动脉分界清楚。瘤体内常有附壁血栓 ⑶混合型兼有以上两种形态的特征 超声表现 1.大动脉病变部位内径明显增宽,呈梭形或囊形扩张,常达相应正常部位内径的倍以上 2.瘤体壁与主动脉壁相连续 3.可有附壁血栓发生,血栓呈同心圆或偏心性层状分布,其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低-中等回声,血栓的层状结构可以被显示或不被显示。由于血栓的存在,动脉瘤的外径可能较其内径大得多,动脉瘤内的血栓通常不机化,不成为血管的支撑结构 CDFI的主要作用: ①明确动脉瘤的来源 ②了解动脉瘤内血流紊乱程度 ③确定有无低回声或无回声血栓

④鉴别动脉瘤与其他囊性病变 ⑤根据与动脉管壁的连续性可鉴别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瘤体内血流缓慢,可出现漩流。如动脉瘤位于主动脉根部,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反流 脉冲多普勒的取样容积置于扩张的瘤体内,可记录到比正常主动脉血流缓慢的血流信号 2.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 假性动脉瘤多有外伤史,如动脉刺伤、挫伤、贯通伤等。其他病因有动脉炎性病变、动脉穿刺或插管及动脉吻合术后因局部血肿、感染或缝合不当引起的吻合口部分或全部离断等。当动脉损伤后,血液进入肌肉和筋膜间隙,形成搏动性血肿。血肿的中心部仍处于液性状态,周围则形成凝血块。一段时间以后,凝血块和血栓周围机化吸收,形成纤维组织的外层,其内衬以一层间皮细胞。这种动脉瘤的形态常不规则,绝大部分是偏心性的,即动脉瘤体位于损伤动脉的一侧超声表现 1.动脉壁局部现无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动脉壁连续性中断,无回声区与动脉相通。高频探头可以显示病灶腔内呈云雾状血流回声,有的则可见点状沉积物回声。如果动脉与病灶之间的开口较大(>2mm),声像图可以帮助确定开口位置 2.彩色多普勒表现为瘤体内呈旋涡状五彩血流信号,破口处可见收缩期五彩血流进入瘤体,舒张期返回动脉。其破口处往返彩色血流是诊断假性动脉瘤的主要指标之一.

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动脉瘤真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1.真性动脉瘤(true aneurysm of aorta):局部动脉壁的全层呈瘤样扩张,是动脉局部管壁结构异常、薄弱,在腔内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出现扩张所致 真性动脉瘤的病因主要是动脉壁退行性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其他有Marfan综合征、大动脉炎、以及梅毒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巨细胞性、创伤性、先天性等病变 分型:按形态分为梭形、囊状和混合型三种。 ⑴梭型:多由动脉硬化引起。在动脉的某一段形成弥漫性扩张,累及动脉全周。常为对称性扩张,与正常动脉分界不清 ⑵囊状动脉瘤:大动脉的某一部分管壁局限性向外突出,呈囊袋状瘤体,可为单个或多个,小者直径仅数厘米,大者可达20cm。瘤体与正常动脉分界清楚。瘤体内常有附壁血栓 ⑶混合型兼有以上两种形态的特征 超声表现 1.大动脉病变部位内径明显增宽,呈梭形或囊形扩张,常达相应正常部位内径的1.5倍以上 2.瘤体壁与主动脉壁相连续 3.可有附壁血栓发生,血栓呈同心圆或偏心性层状分布,其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低-中等回声,血栓的层状结构可以被显示或不被显示。由于血栓的存在,动脉瘤的外径可能较其内径大得多,动脉瘤内的血栓通常不机化,不成为血管的支撑结构 CDFI的主要作用: ①明确动脉瘤的来源 ②了解动脉瘤内血流紊乱程度

③确定有无低回声或无回声血栓 ④鉴别动脉瘤与其他囊性病变 ⑤根据与动脉管壁的连续性可鉴别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瘤体内血流缓慢,可出现漩流。如动脉瘤位于主动脉根部,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反流 脉冲多普勒的取样容积置于扩张的瘤体内,可记录到比正常主动脉血流缓慢的血流信号 2.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 假性动脉瘤多有外伤史,如动脉刺伤、挫伤、贯通伤等。其他病因有动脉炎性病变、动脉穿刺或插管及动脉吻合术后因局部血肿、感染或缝合不当引起的吻合口部分或全部离断等。当动脉损伤后,血液进入肌肉和筋膜间隙,形成搏动性血肿。血肿的中心部仍处于液性状态,周围则形成凝血块。一段时间以后,凝血块和血栓周围机化吸收,形成纤维组织的外层,其内衬以一层间皮细胞。这种动脉瘤的形态常不规则,绝大部分是偏心性的,即动脉瘤体位于损伤动脉的一侧超声表现 1.动脉壁局部现无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动脉壁连续性中断,无回声区与动脉相通。高频探头可以显示病灶腔内呈云雾状血流回声,有的则可见点状沉积物回声。如果动脉与病灶之间的开口较大(>2mm),声像图可以帮助确定开口位置 2.彩色多普勒表现为瘤体内呈旋涡状五彩血流信号,破口处可见收缩期五彩血流进入瘤体,舒张期返回动脉。其破口处往返彩色血流是诊断假性动脉瘤的主要指标之一.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1.定义: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 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2.原因: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 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 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假性动脉瘤从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对其形成机制和破裂出血的成因尚未能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动脉因某种因素的作用(如创伤、感染等)发生破裂出血而形成局部血肿,继而被周围的软组织包绕,逐步形成的含血囊腔,腔内为凝血块、血栓及血液。囊壁无正常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及外膜三层结构,而完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囊壁的这一特征是与真性动脉瘤 (aneurysm)的根本区别所在。 3.临床表现: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 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诊断一般不难,除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外,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必不可少。通过造影可了解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载瘤动脉及瘤内有无附壁血栓,且往往血管造影显示的瘤腔影像小于瘤体实际大小是其特征,为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此外,CT和MRI检查对诊断也有较大参考价值,尤其MRI在检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3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囊性动脉瘤,也称浆果样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即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破裂出血症状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当存在脑室内出血时通常预后较差,而脑室大小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1)SAH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高达97%的病人出现。通常合并呕吐、晕厥、颈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及畏光。如果有意识丧失,病人可能很快恢复神志。可伴发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然而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警示性头痛通常突然发生,程度严重,在1天之内消失。 2)SAH体征 A.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特别是屈曲时)常发生于6-24小时,病人Kerning征阳性(大腿屈曲90度,同时膝关节弯曲,然后伸直膝关节,阳性表现为腘肌疼痛),或Brudzinski 征(屈曲病人颈部,阳性表现为不自主髋部屈曲)。 B.高血压; C.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如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 D.迟钝或昏迷;在SAH后可由于一个或几个合并原因导致昏迷,包括颅内压升高、实质内出血损伤脑组织(同样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积水、弥漫性缺血(可能继发于颅内压升高)、抽搐、低血流(减少脑血流):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等; E.眼底出血:伴随SAH发生的眼出血可以有三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 a.透明膜下(视网膜前)出血:眼底观察可见视神经盘旁边有明亮的红色出血,使视网膜静脉模糊不清,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b.视网膜(内)出血;可以发生于中央凹周围。 c.玻璃体内出血:(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通常为双侧,也可以发生包括A VM破裂等别的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眼底可见玻璃体混浊,初次检查常遗漏。通常在初次检查时即可表现,但SAH后迟发性者也可发生,可能伴随再出血。有玻璃体内出血的病人死亡率高于无玻璃体出血的病人。大部分病人在6-12个月内可自发消除,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想要更快地改善视力的病人,可以考虑玻璃体摘除术。 3)临床血管痉挛 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是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特征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语言或运动)。症状通常缓慢发生,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灶性神经体征,可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 大脑前动脉综合征:额叶症状为主,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