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随着学院的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在紧跟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04年—2006年:起步阶段。

根据鲁西北工业乃至山东半岛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通过专业岗位调研,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德州广顺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建设了电加工实训室,融教室、实训车间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课程实施中由同一教师,在同一地点,完成同一教学任务。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单项基本技能操作、专业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2.2006年—2008年:发展阶段。

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断的研究探讨,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在做中练,练中学相结合。在课程建建设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借鉴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性的探究。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地,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更高学历的深造,要求老师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学习专业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材料。打造一批胜任一体化教学的老师。积极引进有一线生产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实教学队伍。

3.2008年-至今:完善阶段。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完善。为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始了课程的完善阶段,《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典型零件的加工实施,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以往仅完成零件的工艺和程序编制,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课程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

编写和修定《电加工实训指导书》。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在对《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这一课程进行完善时,以5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设计,设立的5个典型任务为载体,融于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电加工的5个学习情境中反复训练,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制造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与课程开发模式的引入与内化,新一轮机械加工领域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把重点放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深入了解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引入工学结合实习,增进学生工作经验、着力推进课程开发中的工学结合等关键环节上,以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课程新体系。

目前学院与德州广顺模具制造厂、上海天宇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通过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课程是服务于机械加工领域专业群各岗位的核心技能课程,为60学时,授课对象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课程开设为第二学期。前修课为机械制图、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基础、模具钳工实训等,后续课为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

通过典型零部件绘制与造型、机床的操作等课程学习,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后,进行顶岗实习,主要岗位在生产车间进行机床的操作和产品零件加工等。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模具零件产品制造过程的相关技术、图样所赋予的制造信息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探研,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行动领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教学以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为度,实际生产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操作性等特点,并参照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中、高级技术工人等级标准,设计、安排实践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就业群,安排具体实践课程内容:比照生产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即生产任务做驱动;生产项目做导向,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教学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渐的形成职业习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

课程作用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是对专业核心能力系统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结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工作,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机床,以及正确处理加工精度的操作,制定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熟练操作各种电加工设备加工零件的技能,对机床进行日常维护并能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操作电加工机床;

2)培养学生编制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典型零件的能力;

4)培养学生特殊加工方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3)具有较强的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

4)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2)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3)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

4)具有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我院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后实施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模具的设计、制造行动领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采用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集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

本课程2007年列入我院重点建设项目,本专业教研室全体成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生在主要就业岗位上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与技能,改革了课程体系并进行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程组成员在2009年指导的山东省技能大赛高职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获得二等奖;

(2)课程组成员在2009年参与学院《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科研建设,得到学院专家的好评;

(3)课程组成员在2008年参加的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4)课程组成员在2008年主持编写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5)课程组成员在2007年指导的毕业设计《汽车门板冲孔落料模具设计》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

2、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提高就业导向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

(1)根据课程性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

(2)课堂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克服以往因示教而占去大量时间的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整体思维,逻辑思维,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 的教育观念,突出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

(4)将实践与工作过程结合,明确每一个实践任务的目的、步骤和要求及所需知识点,真正将教、学、做合一。

本课程前身是《机械加工实训》的一部分,属于实训课,侧重于实践操作,根据近年来调研发现,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电加工操作的岗位较多,市场需求量较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依此为据,将电加工内容独立成作为一个整体,丰富了理论知识,按照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改革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以5个源于企业的典型零件为载体,重构了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床的操作和典型零件的加工等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的做中学课程,并通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考核改革等方面,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1)课程建设的特色: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将工艺、编程、加工整合于具体零件的加工过程,以零件加工任务承载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系统改革。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具有如下特色:

① 学习内容来源具体任务:以具体零件加工任务承载学习内容;

② 学习过程贯穿于工作过程:以零件加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学习过程;

③ 学习资源力求丰富多彩:以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机床实际操作、网络等教学资源

支持学习;

④ 学习环境体现多样化特点:以多媒体教室(工艺分析)、一体化实训室(绘图、编程、

加工)、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等创建工作化学习环境;

⑤ 学习评价依据任务的产品:以零件加工质量评价学习效果;

⑥ 指导教师结构“双师”型:创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指导;

⑦ 人才培养过程的“素质化”:以职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为主题开展素质教育。(2)课程建设的创新:

①课程设计项目化

科学的课程结构设计,实现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课程设计基于完整工作过程。针对模具典型零件的电加工项目所需要的工艺知识、绘图、机床的操作等任务,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它基本涵盖了完成模具零件电加工所具备的所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通过这样科学的设计,以零件加工项目为导向,以加工任务为驱动,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课程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此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③学习评价依据任务化的产品

A) 学习成效评价:学生在完成零件加工的工艺方案制定、绘图、零件加工、零件质量检测的学习过程中,除教学中提供的零件加工实例外,学生都要以任务延伸部分中的零件加工任务为对象,完成相应阶段的练习,并提交实训报告,作为考核依据。

B) 生产性实训成效评价:在理实一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零件加工企业的工作形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生产实训中自己的零件加工任务的过程中,

进行充分讨论,并要求做好笔记,通过学生在小组中的各种表现,来评价学生对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学生的团结协作、团队意识。

C) 知识测验考核:理实一体课程把知识融于学习工作的实践中,通过知识测验,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与掌握程度。

④指导教师结构“双师”型

教学团队10人中,6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9人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4人持有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8人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已经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⑤人才培养过程的“素质化”

教学团队本着“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人才培养观念,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坚持为学生开展就业观、成才观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确定“立足一线成才”观念。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主要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系列实践专家研讨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电加工技术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与描述,明确了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如下:确定了3个主要就业岗位、5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就明确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如下表所示:主要就业岗位序号典型工作任务

机床操作工程序编制员机床维修1 教学情景1:断入工件的丝锥、钻头

2 教学情景2:圆周等距模具零件加工

3 教学情景3:车刀的加工

4

2.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制造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与课程开发模式的引入与内化,新一轮机械加工领域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把重点放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深入了解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引入工学结合实习,增进学生工作经验、着力推进课程开发中的工学结合等关键环节上,以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课程新体系。

目前学院与德州广顺模具制造厂、上海天宇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通过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课程是服务于机械加工领域专业群各岗位的核心技能课程,为60学时,授课对象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课程开设为第二学期。前修课为机械制图、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基础、模具钳工实训等,后续课为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

通过典型零部件绘制与造型、机床的操作等课程学习,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后,进行顶岗实习,主要岗位在生产车间进行机床的操作和产品零件加工等。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模具零件产品制造过程的相关技术、图样所赋予的制造信息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探研,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

三、课程方案设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1)具体性学习内容保证了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在企业专家研讨会的支持下,开发了5个典型零件的电加工任务,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内容。每一个零件加工任务,按加工工作流程划分为“制定工艺方案→编制加工程序→模拟加工验证→实际加工操作→零件产品检验”五个工作化的学习过程。学生从接到学习任务,到加工出合格零件,其加工对象、加工方法、使用设备、测量工具、环境条件等,与现实的工作基本一致。并且,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学生都会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针对专业的需求,做到“内容服务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不能是已学知识的重复或简单综合、拼凑,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趣味性。教学内容要以强化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适用创新人才的培养。

(3)与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后续发展能力相适应:课程教学中会安排学生资料搜集、整理、交流、讨论来培养学生的热爱专业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及自主学习、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工艺分析设计,合理选择机床参数,正确操作机床等内容的学习,及基本工艺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来提高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内容的组织:

①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课程的教学组织设计所追求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的是教学做一体化,体现的是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在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单元设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序原则,完成每一阶段的各个任务的加工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从“新手”到“熟练”再到“高手”的培养过程,学习情境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学生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了完整的工作方法,掌握了学习领域要求的专业技能,获得了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社会能力。

②按电加工机床的类型划分为线切割加工、电火花加工学习情境。

③按零件加工的复杂程度,每一学习阶段分别安排 3个和2个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加工学习任务。从各个学习任务中可以体现出机械零件的电加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都融合在本课程的5个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接受具体的工作任务,经历教学“六步法”等环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④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以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注意电加工技术课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应专业课的衔接,按照“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贯彻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要贯彻产学结合的思想,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

(2)内容的安排:

①课堂教学实践化。理论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情景下,学生以角色扮演法为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②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安排的5个项目内容均在电加工实训室完成,学生通过真实的加工软件和真实的机床操作完成任务。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上述5个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时,学习的任务难度,教师指导工作量,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将呈现以下图示规律:

教学模式设计流程图

2.教学方法:

《电加工技术及应用》课程为学生设置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并以多种形式的“学做一体”教学方式支持学生的该课程学习。

(1)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先提出专业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电加工理论相关知识→以理论作指导,对机床结构、机床面板功能进行认知→熟悉机床后,进行零件绘制及整体设计→分组对典型零件进行模拟制作加工→机床的实际操作→零件的检测。分组承担不同的岗位任务,以任务引领法详细了解本岗位的工作内容、方式及岗位责任,掌握本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项目引导教学法

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为:根据企业进行电加工产品加工的岗位设置,按照承接任务后的工艺设计(工艺员)→工艺确定后的程序编制(编程员)→工艺准备和操作加工(机床操作工)→加工完成后的质量检测(质检员)→加工结果评价、产品交付等工作顺序,分组承担不同的岗位任务,以任务引领法详细了解本岗位的工作内容、方式及岗位责任,掌握本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多个学习学习情境的训练并轮岗,实现角色演练的教学。

(3)角色扮演教学方法

进行多个学习学习情境的训练并轮岗,实现角色演练的教学。

一是扮演操作员和检验员:根据生产工作实际情况,模拟生产现场场景,一个学生可扮演操作工人、一个学生可扮演检验人员,操作工人向检验人员递交自己做的待检零件,检验人员根据工序检验指导书进行检测,向操作工人出具检测结论或者根据检验数据分析提出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地方,老师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观察,最后进行点评这一个工作过程。

二是扮演指导老师:在分组教学中,组和组之间交换后,前一组学生可为后一组学生做指导老师,指导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体现互助互学。

(4)讲授和演示教学法

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偏向于语言讲解,实践性强的内容偏重于示范或演示,融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原则于一体。对初次接触而又难以理解的知识采用先讲授后演示的教学法,对于容易理解的可一边演示、一边提问,最后再讲解。

3.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本课程的教学条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从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到实际机床加工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1)PPT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使用,能够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关注学习效果和实现互动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让教师以多种形式更全面技巧性地实施自己的教学思想,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利用实训室建立学习和操作可同时进行的教学环境,形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近距离接触;

(3)建立以能力为核心、技能为基础、开放式全程考核系统: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考核向技能倾斜,组织操作测试;实行开放式课程考核办法。

五、教学实践条件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并重的原则。近几年,学院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投资力度,建有机械数控实训车间,占地亩,建筑使用面积M2,已建设面积为500㎡,符合真实工作场景的电加工生产实训室与“教学做”一体的创新性教室。

目前车间配有“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4台,型号:DK7740

“电火花成型机”:1台,型号:EDM450;

在实训设备和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和生产岗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扩充校内实训基地,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计划再增加部分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个教、学、做融合、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其专业群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为适应地域经济及技术发展,本课程尚须不断开发新的技能模块,设置更多层次、更丰富的训练内容,多角度展示工业领域。

1.教学团队学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还需进一步丰富,高职的教育规律还需进一步探索。

2.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不断修订完善本课程教材,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3.注重工学结合的实用性与时效性、教学进度和生产进度的衔接。

4.课程组中的相关教师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水平,以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课程设计的理念

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最终体现在课程设置之中,而在课程设计中既要贯彻教育教学理念,又要贯彻高职教育理念。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的坚持以下理念:(1)根据课程性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

(2)课堂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克服以往因示教而占去大量时间的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整体思维,逻辑思维,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 的教育观念,突出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

(4)将实践与工作过程结合,明确每一个实践任务的目的、步骤和要求及所需知识点,真正将教、学、做合一。

课程设计的思路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岗位群职业要求设置课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与德州广顺模具制造厂、上海天宇模具制造中心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标准,构建适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课程定位和功能,根据行动导向开发课程内容。

(2)、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构架课程内容,建立以学生能力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用“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架课程内容,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电加工的实际工作岗位设置学习情境,以电加工工作流程作为教学主线,以真实的、典型的模具产品零件作为加工任务,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和控制面板的应用作为教学内容,将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流程引入课程内容,重构教学内容,工作与学习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搭建立体培养教学平台。

(3)、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4)、改变单一结果评价方式,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考评方式。过程评价,按照各实训单元技能训练要求在实训过程中进行,采用现场操作的方式,考查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平时学习、纪律、职业道德及随堂考核的成绩综合评价。

校企开发

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材料 院系: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经济系 教研室:会计电算化教研室 课程:基础会计 二O一零年六月

《基础会计》自被学院评为院级精品课程以来,在学院及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立足于本课程在学科中的基础和决定性地位,严格对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的指标内涵,以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并向省级重点课程迈进和靠拢为目标,从多方面入手对该课程开展了建设性工作。现对2010年的课程建设目标进行总结。 一、狠抓课程基本建设,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1.注重教材建设 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采用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以国家级重点教材及国外的优秀教材为扩充性资料,并配套有实验指导书。 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各教学环节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本课程进行了讨论式、研究式和演讲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学生串讲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的许多内容贴近实际,课程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安排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论文,既培养了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了相关内容在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授课中,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另外,课程组还实施了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目前已经上网的资源包括:基础会计课程简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录像;基础会计课程电子教案;基础会计课件;基础会计试题库等。 课程组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种试点,其中包括考试内容改革(例如,增加综合应用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试方式的改革(例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与撰写小论文或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等)以及采用了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 3.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优化学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认真贯彻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设形态,在世界上可供直接参考的范例并不普遍,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身已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因此结合国内外大学园区和大学城的发展状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它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江宁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案例 按大学城的发展沿革、模式和成熟程度等基本标准,研究共选取六个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及亚洲的国外大学城(大学园区)例子,包括: 日本筑波大学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英国牛津大学城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园区 马来西亚以及四个国内的大学城例子,包括: 上海松江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 . 国外大学案例研究 () 日本筑波大学城 日本筑波大学城座落于筑波科学城内,占地平方公里。离东京公里,距成田国际机场约公里。大学城内的公共设施采用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教育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向公众开放。筑波大学城是整个筑波科学城的心脏地带,不单提供了教育及科研设施,更带动了外围技术园的发展。筑波科学城能够由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日本一大科技研究中心和产业开发中心,全凭筑波大学城所发挥的功效。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赫尔辛基大学城座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东北面约公里,占地平方公里,南部大片土地及水体均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连接赫尔辛基大学城与其它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巴士为主,城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主。大学城的核心为科学园、商业设施与教学中心。芬兰有的高新科技公司和大学挂钩,赫尔辛基大学城是响应生物科技的急速发展而兴建的。大学城为生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大学与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 牛津大学城 牛津大学城位于英国南部,距伦敦约公里。牛津大学乃英国最早之大学城之一,它的起源不像近代大学城经过规划设计而成,而是源自于早期学术活动集结,知识分子汇聚而发展出来的。大学和城巿发展融为一体,大学内的公园、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均对公众开放,并为巿民举办讲座、展览、参观等活动。大学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商业、住宅、工业和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 () 史丹福大学园区 史丹福大学位于旧金山湾与太平洋之间的峡谷地带,拥有绿草如茵的丘陵所构成的宏伟背景及南面山湾的优美景色,沿公路向北行公里可直达旧金山巿.校内的所有设施——如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场、科学园、购物中心、信息中心由各院校共享。加利福尼亚州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及科技发展的焦点,高校区的发展是美国硅谷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史丹福大学作为州内首屈一指的学府,对硅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1)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餐饮服务与管理 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管理大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酒店管理类 所属专业名称酒店管理 课程负责人余璇 2012年5月10日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以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酒胆管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构建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力学教学资源库。经过2年建设,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的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形成体现工学结合、实践为先特色并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基础精品课程。 二、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与经费预算一览表

三、建设流程

(二)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措施 1、建设内容与目标 *1-1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与规划 (1)在院长为组长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 (2)拟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与具体措施; (3)在已实质性启动的院级精品课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地建设省级精品课程。 1-2课程建设经费 (1)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设立配套的专项建设经费; (2)经费必须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作到专款专用; (3)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要科学规划经费使用方案,保证经费能合理使用,建设效率高。 2、建设的具体措施 (1)由院长牵头,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拟订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动态管理的系列制度,建立起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问题。 (3)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使用、效益,制定一个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监督及效率评估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规划合理并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使用效率高。 二、课程目标 1、建设内容与目标 2-1课程地位与作用 (1)通过2年建设使《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在酒店管理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专业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中起到基础和桥梁的作用。 (2)对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酒水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酒店心理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述专业课程群的学习所需要的力学知识点、技能点。 2-2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1)《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目标与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要更加紧密,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素质目标应具体明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的实际。(2)《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职业岗位指向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具体。 (3)课程目标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设措施 (1)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负责人获奖时间国家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彭永臻2005年 2门环境保护概论王淑莹 2007年 化学与环境任仁 2004年北京市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彭永臻 2005年 3门环境保护概论王淑莹 2007年 教材建设 教材类别教材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备注 北京市精品课2002年北京市《化学与环境》任仁(1) 程使用教材精品教材国家精品课程2本 2004年《环境导论》王淑莹(1) 使用教材普通高等教北京市精品课《化学与环境》任仁(1) 2005年育“十五”、程使用教材“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国家精品课程彭永臻《水质工程学》 2005年材使用教材参编2本 高校推荐教材, 建设部“九《给水排水工程彭永臻(1) 2002年五”重点规划计算机应用》全国统编教 教材材或部委重 2002年获教育点规划教材《给水排水工程崔福义 2002年部全国普通高3本等学校优秀教仪表与控制》彭永臻 2006年 材二等奖 1998年获全国《给水排水工程彭永臻(1) 1998年 高校建设部优计算机程序设

秀教材二等奖计》 注,其他3本自编正式出版教材略 北京市教学获奖 获奖类别获奖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排序,时间 或负责人 《化学与环 境》精品课程一等奖任仁,1, 2004 的建设北京市优秀教 因材施教指导学成果奖学生进行科学 2项研究,完成课一等奖任仁,1, 1997 程论文的实践 与体会 北京市“首都 女职工创新之—王淑莹 2006 星” 第二届北京市 高等学校教学—彭永臻 2006 名师奖北京市教学奖 北京市教育创—曾薇 2005 (个人) 新标兵 5项首都高校社会 实践先进工作—高春娣 2005 者 北京高校第四 届青年教师教一等奖曾薇 2004 学基本功比赛 环境工程学科彭永臻,1,被评为“北京— 2005 本团队市品牌专业”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 [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 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 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二、各地建设大学城的模式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流程图

基建文件可按下列流程形成:

立项决策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有关立项的会议纪要及相关批示、项目评估研究资料及专家建议等。根据项目大小、投资主体的不同,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分别由国家、行业或北京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审批。 建设用地文件包括:征占用地的批准文件、国有土地使用证、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交易文件、规划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建设用地文件分别由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审批形成。 勘查设计文件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建筑用地钉桩通知单、验线合格文件、设计审查意见、设计图纸及设计计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等。建筑用地钉桩通知单、验线合格文件、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由规划部门审批形成。 招投标及合同文件包括:工程建设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及相关合同文件。 开工文件包括: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工程开工文件分别由规划部门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形成。 商务文件包括:工程投资估算、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结算等。 其他文件包括:工程未开工前的原貌及竣工新貌照片、工程开工、施工、竣工的音像资料、工程竣工测量资料和建设工程概况表等。 (一)立项决策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有关立项的会议纪要及相关批示、项目评估研究资料及专家建议等。根据项目大小、投资主体的不同,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分别由国家、行业或北京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审批。 (二)建设用地文件包括:征占用地的批准文件、国有土地使用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交易文件、规划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建设用地文件分别由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审批形成。 (三)勘查设计文件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建筑用地钉桩通知单、验线合格文件、设计审查意见、设计图纸及设计计算书、施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普通话口才训练》课被确定为学院的精品课程。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使精品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促进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拟制定本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将本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课程建设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教学原则,理论知识的讲解简明精要,达到为训练、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即可,主要加强学生的实训。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应用型教学要求,充分使用教材中的训练材料,教学中做到“不讲为什么,少讲是什么,专练怎么做”,努力将课堂变成学生今后工作的“第一现场”。以精讲多练、上口为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能够使用比较标准普通话进行人际交流。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通话口才训练》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标准流利、纯正娴熟的普通话交流思想,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素养,能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方法建设是贯穿始终的建设内容。 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和自我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在示范、训练、模拟等常规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普通话的环境。 具体教学方法设计: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实验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学(07)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生物科学类(0704) 课程负责人杨翔华 申报日期2006年4月28日 二○○六年四月

一、《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简介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是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教改后的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 微生物学即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现代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的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发酵工业、生物化工、生物农药、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抗生素生产等领域。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上述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专业和办学层次共8个,见表一: 表一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对象和学生层次统计 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课程组教师目前承担或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共5项,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及教改成果奖,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校院系共同努力之下,我校的《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具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采用综合与分散结合、抽象与形象结合、师生互动启发式等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任课教师以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具备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经验。在以后的课程建设当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效果的科学检测,不断完善和调整建设的内容和方法。该课程的建设对其它相关学科,如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艺学、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为我校以后申报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及博士点、生物化工博士点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 《微生物学》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全体教师一致认为教书育人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这是本课程组多年来形成的风气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曾多

完整版工程建设项目史上最完整的全流程图

工程建设项目史上最完整的全流程图,必收藏备用!2019-05-29 11:19 工程建设项目一直以来都是众人眼中的“老大难”,文中四大流程中的24 张图带你全面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的全流程! 一、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流程 1.1 工程建设项目基本流程 1.2 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建议书、可研)流程 1.3 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作流程 1.4 工程建设项目准备阶段工作流程 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流程 2.1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本流程 2.2 招投标基本流程 2.3 合同签订流程 2.4 施工准备流程 三、项目风险管理与信息管理流程 3.1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3.2 项目信息管理流程 3.3 竣工验收流程 四、工程项目监理工作基本流程 4.1 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的总流程 4.2 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流程

4.3 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流程 4.4 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控制流程 4.5 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流程 4.6 施工阶段安全监理控制流程 4.7 合同管理控制流程 4.8 信息管理控制流程 4.9 组织协调控制流程 4.10 工程质量问题及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流程4.11 工程安全事故处理流程 4.12 工程洽商控制及签证工作流程 4.13 工程竣工验收控制流程 一、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流程

1.1工程建设项目基本流程 可厅性研究 投资决策阶段 立项决策 初涉设汁及其*批 施匚图设计及其审批 施工许可 采购与施工Ffr e ! 主庐准备啜匸验收 竣匸结算与竣工决算殳付使用阶段 项打后评价

1.2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建议书、可研)流程 企业投资坝 目 編制妆卜1建谏书 F 报批项冃建魂H 1刪 违址勺按、Ml雪方 rOi'J 宾我得I地空用収 迪过招标?拍恩捷牌般 方式获 性 J - f Ml 鉴告土地出让普 网』克轴土ft出 止金”敢堰廉氏 冇i i吉 屈用权证》 血过 实施顶LI 1.3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作流程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促进我校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并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决定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在我院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我院拟在2012—2015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8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务处,学院教务处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精品课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级精品课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的检查、验收以及省、国家级精品课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学院精品课建设实行学院立项、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等工作。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我院精品课建设以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

职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职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等活动开支。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分三批划拨,第一批为启动经费20%,在项目立项后划拨;第二批为建设经费50%,在中期检查后根据评估结果划拨;第三批经费在验收后30%,根据验收结果划拨。实施本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与精品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 精品课程的建设采取精品课项目负责人制,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制定和实施

大学城考察报告

广州、深圳、上海大学城的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借鉴大学城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推动三星大学城的建设,特别是结合我镇大学城和我县新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先后专程赴广州、深圳、上海考察当地大学城的建设和管理等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广州、深圳、上海三个大学城的概况 1.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选址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设计总土地面积为4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35~4O万人。近期建设的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分为5个校区组团,将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O 所高校,共约l5万学生,于2005年9月前全部建成。大学城建设和运作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采取政府统筹、高校主体运行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统筹大学城市建设规划,高校负责校区教学科研设施的建设,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负责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投资。为协调省市各有关部门参与大学城建设,省政府成立了广东省广州大学城领导小组,广州市成立了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由广州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广州市市长任副总指挥,具体负责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组织实施。

2.深圳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坐落在深圳南山区西丽湖畔,总体规划土地面积为1O平方公里,计划用1O年时间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已在2005年建成,规划开发土地面积为3。8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现已启用。深圳大学城以高水平名校进驻为特色,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及其一流学科,面向国内外招生,主要发展以理工科为重点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兼顾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比例占7O% 。大学城现已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办学模式,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国内著名高校;采取联合投入的方式引进了南开大学。这些办学实体由教育部正式下文,分别命名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各院坚持“统一招生、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现已招生25415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973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2270人,本科生6172人。 3.上海松江大学城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区西北角,占地约8000亩。松江大学园区2001年启动,2005年基本建成,占地约7236亩,现已入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7所高校都已入驻。现有学生5.2万余人,教职员工约0.7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初探

淮阴工学院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作者: 张雅雯学号:1091403322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 建筑学 题目: 淮安大学城规划研究报告 朱文元 指导者: 2012 年 5 月

淮安大学城规划研究报告 摘要: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文化整合即各种文化要素或类型相互适应、协调,最终成为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大学城各高校之间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并逐渐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本是大学城文化的应有之义。各所高校由于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本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整合性。但事实上相互之间的文化共享与整合度却不高,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共享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调,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各种文化冲突。高校之间文化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资源的闲置,这种教育资源的闲置既包括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资源的闲置,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等资源的闲置。高校之间文化共享与整合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图书馆、机房、食堂等部分硬件资源的共享较易达成,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共享相对滞后,与之相关的教育理念、价值规范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共享和整合则更需时日。当然,大学城高校之间的文化共享和整合永远建立在各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之上,不可能也没必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整合,而在大学城建设的初期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文化冲突现象,可能也是中国大学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关键:大学城,文化,淮安城市规划,特征 Title Huaian College Town Planning Research Report Abstract Culture, as a system, is by the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hat is all kinds of cultural elements or type adjust to each, coordination, and ultimately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culture of the process. The university college through the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between the, mutual complementary, and gradually achieve the sharing of culture and integration, thi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ies have clear education purpose because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计划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交通运输大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公路运输类 所属专业名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课程负责人孔七一 2007年6月20日

(一)工程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以交通行业道路、桥梁、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施工企业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交通部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工程力学》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力学教学资源库。经过2年建设,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施工现场工程师、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的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形成体现工学结合、实践为先特色并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基础精品课程。 二、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与经费预算一览表

三、建设流程

(二)工程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措施 1、建设内容与目标 *1-1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与规划 (1)在院长为组长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2)拟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与具体措施; (3)在已实质性启动的院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地建设省级精品课程。 1-2课程建设经费 (1)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设立配套的专项建设经费; (2)经费必须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作到专款专用; (3)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要科学规划经费使用方案,保证经费能合理使用,建设效率高。 2、建设的具体措施 (1)由院长牵头,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拟订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动态管理的系列制度,建立起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问题。 (3)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使用、效益,制定一个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监督及效率评估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规划合理并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使用效率高。 二、课程目标 1、建设内容与目标 *2-1课程地位与作用 (1)通过2年建设使《工程力学》课程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专业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中起到基础和桥梁的作用。 (2)对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土质与土力学》《公路设计与施工》《桥涵设计与施工》《道路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原理》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述专业课程群的学习所需要的力学知识点、技能点。 *2-2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1)《工程力学》课程目标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要更加紧密,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素质目标应具体明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的实际。 (2)《工程力学》课程的职业岗位指向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具体。 (3)课程目标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 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 广州大学城总平面图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广州科教体系的完善广州大学城工程的提出,最直观的依据是源于现实的挑战:高校扩招——用地不足——外迁的可能与现实趋向。广州大学城工程的建设,更是主动、积极地因应发展的需求:从趋势与规划看,广州的高教科研事业应有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需要先行考虑发展的需求。通过广州大学城的建设,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知识化进程和城市的知识密集区域(知识产业区域)的成立,提升和强化广州作为华南教育与研究中心、华南知识产业中心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有利于新型办学和教育模式的探索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大学发展提供空间、用地与设施的支持,而且力图通过营造利于创新的校际网络,创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文

化多元化的大学发展新模式,并在开发、建设、经营、经管、税收、人口经管等各方面探索建立特殊体制、实施特殊政策、建设特殊区域,为全国高教改革寻求新的模式。 总体鸟瞰图 三、有利于促进学、研、产结合,推动大学成果产业化广州大学城顺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基本发展趋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作为高技术产业摇篮的作用,促进高教对经济、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学、研、产的结合特别是大学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空间环境。 四、有利于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广州大学城的建设顺应广州城市“南拓”的趋势,成为城市空间南拓的一个增长点,通过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档次,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推进大广州城市新格局的形成。 总体鸟瞰图 五、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跃升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通过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广州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均进入全国的前列,从而促进广州城市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选址基地建设条件分析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