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内容

二、社会化的途径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人的本性是什么?

?隔绝的孩子:Isabelle&Genie

?制度化的儿童: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互动可能对人的智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恒河猴的试验

结论: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语言、温暖与爱、互动

?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文化延续和传递(内化)

?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了解地位扮演角色发展社会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社会化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终身持续性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basic socialization

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

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

(二)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1、主动型

2、被动型

(四)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后喻时代的文化反哺

米德: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体的需要

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并独立生存

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二)社会的需要

1、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条件。

2、社会化与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目标的实现。

3、社会化与文化、社会的延续、发展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二)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三)人类具有学习能力

?认识和理解

?确立态度和行为模式

?意志能力

(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一)自我意识理论

(二)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四)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论

(五)生命历程理论

(一)自我意识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

?人格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二)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本我: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权衡轻重的理性,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服从社会成为社会的化身,遵循完美原则。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自我认同来自于对“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岁)

?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2——3岁)

?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

?勤劳与自卑(学龄时期6——11岁)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时期)

?亲密与孤独(青年期)

?后代关注与自我关注(中年期)

?完善与绝望(老年)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1、儿童期(0-12岁)初始社会化,是社会化的基础,古今认识差异大。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

认识世界,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鲍伦德:威信型是最适宜的家庭教养方式。中世纪儿童不被当作生命的一个特定阶段

2、青少年期(13—29岁):工业社会创造出的人生特定阶段。个体性器官趋于成熟,开始出现青春期性征,带来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工业化导致的青少年期的延长。

3、成年期(30—65岁):生理上完全成熟,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初始社会化完成,自我形象已基本确立,人格基本定型;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根据自己意志创造角色。“中年危机” 的出现

4、老年期(65岁以后)同样是工业化的产物:主要问题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59岁现象”和“65岁现象”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模仿、好奇

?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

?社会化主体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户籍制度、应试教育、城乡差别等等,造成机会差异和不公平。

代差(gap of generations)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代差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代差:

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偏差分析

?大学生社会化: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由校园转向社会的过程。

?价值偏差: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具体表现: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

选择标准上的矛盾性和双重性

造成大学生社会化价值偏差的原因

?现实社会的失范和价值多元化

?书本与现实的教育缺少一致性

?教育方式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

?自身缺乏正确的主体意识,不注重自我培养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价值偏差的矫正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

?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树立正确价值观

?培养素质和技能,形成正确角色意识和角色价值

?重视育人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中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掌握个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

首要内容。

?生活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主要在家庭之中完成。随着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生活知识

与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职业活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个性、完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三)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对个人的外定型即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确定的一套行为模式。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内容。

(四)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按社会结构的规定行动。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执行者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以及具体实施社会化的人。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5.邻里与社区

6.大众传播媒介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问题:你对虎爸虎妈式教育的看法

学校教育的功用

1)受教育者视角

学校教育首先获取一张文凭,而文凭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学校教育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

学校教育为个人习得价值观(修身)和必要的技能。

2)社会的视角

?将社会共同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以延续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量;(学校教育就是提供一种环境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智力倾向和道德倾向——杜威)

进行社会控制(在学校学习社会规范)

?进行人才筛选和人力资源储备(学校扮演鉴定人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角色);

?高等教育机构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促进社会发展和变迁。

中国学校教育的批判

1)中国初等教育中存在的制度冲突——以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小学和初中教育由于高中实施升学制度的干扰而彻底瓦解。

如基础教育中因为升学考试而出现的歧视制度—分班制度,这一制度在孩子们尚未理解社会基本含义的时候就已经被社会贴上了某种标签,似乎顺理成章、非常合理的分班制度,实际上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结构。

教育是一项高危的行业,危险的不是自己,而是这些无辜的孩子!!!

2)中国高等教育中的

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纳税人的钱为什么更偏向城市学生。失去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会使农村人口失去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和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机会,进而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格局和社会的不平等。

3)对学校教育制度另一批判是针对考试的

考试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成绩好能力不一定强,成绩差能力不一定弱,那为什么一定要考试?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替代考试的其它工具(不是最好的,但却最有效):在义务教育阶段,考试仍然是几乎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通用的约束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双方不滥用各自权利和检验知识传播效果的工具。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只要高等教育甚至高中教育以及“好学校”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稀缺资源,考试就仍然是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公平手段。

?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

?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的影响。

工作单位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个人经过一定发展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它是个人认识社会现实,加工社会影响,并使之转化为个人内部意识和内在素质的过程。1.模仿学习

2.主观认同:重要他人与参照群体

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

5.反思总结

上述五种内化方式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内化。

讨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二重生活世界: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现实世界的虚拟化?

虚拟世界的现实化?

积极影响与正功能

消极影响与负功能

正确对待与利用网络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失调

一、社会角色(social role)概念

社会角色是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是对应于一系列角色期望的、有赖于个体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一套行为模式。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二)角色是权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三)角色是对于特定地位的行为期待

(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角色丛(集) role set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角色集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如在图中提到的这位教师,他就汇集了十几种乃至几十种社会角色。

情况二: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里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在图二种,这位教师要同其他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校长等多种角色打交道,由此形成一个角色集。

角色集的解释力

?可以比较充分地解释社会关系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形成的原因。

?可能解释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的焦点以及解决这些焦点的复杂性。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提供依据。

二、角色类型

?获得方式: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achieved role& ascribed role

?承担角色的心理: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规范化: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目标: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性别、年龄等。

?自致角色(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职业、阶级等。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

开放型角色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如父母、夫妻、朋友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利益为目标,如商家。

?表现性角色,指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角色。

?现代社会表现性角色的变质和奢侈

三、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进行互动的时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表现

?角色的扮演

?角色距离

1、社会角色的确定

? 角色确定的意义

? 角色确定的艰巨性

? 角色确定不当

? 不能胜任角色

? 大材小用或此材彼用

? 选择了不当的角色

毛泽东见朋友

伊丽莎白与老公

?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

角色确定的长期性

2、社会角色的表现

? 布景与道具

? 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 台前、台后的表现

? 社会角色表现的配合

布景与道具

? 象征性布景与道具

? 实用性布景与道具

3、角色的扮演

? 角色期待

? 角色领悟

? 角色实践

? 角色差距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角色距离: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普遍存在。

四、社会角色扮演的失调

(一)角色紧张

(二)角色冲突

1.角色内冲突

2.角色间冲突

(三)角色不清

(四)角色中断

角色 角色 角色 期待 领悟 实践 外在的社会观念 内在的个人观念 内外结合的个人行动

(五)角色失败

(一)角色紧张(role strain)

(二)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有两类:

?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角色承担者自身内的冲突

一个人承担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

思考:学生干部与角色冲突

?学生干部是一种值得琢磨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接受学校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生干部的角色:帮助学校、老师管理、教育学生

?冲突的表现:管理学生OR团结同学

锻炼能力OR学习知识

一、学会放弃

二、不要追求“人人都说好”的境界

三、合理安排时间

四、以身作则

问题: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

男性最突出的角色冲突是什么?

女性最突出的角色冲突又是什么?

?男性:

角色目标与自我实践角色的冲突;

(角色目标的设计不能仅仅以他人为参照,角色目标应分为终期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女性:

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这是角色集最典型的冲突,保持各种角色的平衡是困难的,需分析什么是首属角色,以其为主,兼顾其他角色。)

(三)角色不清

?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是主因。

?思考: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正确扮演角色?

个体对角色认识不清引起的

角色混乱及矫正

?例证:“红顶商人”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汪斌有两个头衔:芜湖市财政局副局长、芜湖市建设公司副总经理。他把这两种角色融为一体:政府以其信誉、资产、土地资源为担保,公司为政府

“阳光”融资、理财。建设公司98年成立时注册资金1亿元,到2003年底

超速增至52亿,2004年的目标是100亿。“红顶商人”成绩斐然,

却招致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例证分析:

?汪斌的双重角色违反了国家公务员不得经商、办企业的公务员角色规定;(对自身角色要有正确的认知、理解。)

?“红顶商人”体现了官商一体、权钱交易,是角色异化的典型表现;

(对角色的实质要有准确的把握。)

?“红顶商人”的公司靠垄断出效益,是“与民争利”,必然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对角色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

“红顶商人”现象现代回潮的反思

(四)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指承担某种角色的人因主、客观原因,使本应当继续扮演下去的角色出现突发性的中途间断。

?由于人们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作好准备,如退休、未能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

案例:父女关系断,十年两茫茫

?2002年,重庆某大学教授的女儿小霞高考落榜,其父望女再考,小霞却私自外出打工。2003年小霞将在同一商场打工的男友带回家中,被拒之门外,其父声言断绝父女关系。

?2005年小霞结婚,父母没有到场。2007年父亲生病住院,小霞带儿子看望父亲,仍被拒绝。2008年父母搬迁去向不明

?2011年小霞托记者寻访父母。

利用社会角色和社会化相关知识分析:

教授父亲和女儿矛盾根源何在?

如何调和父亲和女儿的矛盾?

?父亲按自己的理想模式为女儿设计未来角色,并对其角色期望值太高。

(他人的角色观念需从对方实际出发,由对方内化为自我角色观念。)

?父亲对突发事件缺乏心理准备,不愿接受女儿新的角色。

(调整角色心理,加强角色适应。)

?父女之情未断,父亲却不愿表露出来。

(加强角色扮演的技巧运用。)

(五)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

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被迫放弃原有角色

?仍在角色位置上的角色失败者

案例:从大学生到流浪汉

小宇是贵阳市人,2006年考上

当地的重点大学,由于沉迷

网络游戏多门功课不合格,

2008年年底被学校退学。2009

年再考,被重庆某重点大学录取。他再次迷上了

网络游戏,常常通宵达旦,有时他会产生错觉,好像网络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中却是孤独、失意、虚幻的。2011年3月他再次被学校勒令退学。退学后,他每天在校园里捡破烂,维持着一天一顿的流浪生活。

——重庆电视台《龙门阵》栏目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当有独立的角色判断力,明确角色范围的临界点,加强自我角色的调控;(防止角色失败重在事前防范,自我调控。)?沦为流浪汉,说明小宇已丧失了重塑新角色的勇气;(角色失败后要认真反省,调整角色行为,塑造新的角色。)

?能上电视台,当众陈述自己的人生沉浮,可以看到小宇再生的希望。(社会要对角色失败者关爱,创造再社会化的条件)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社会化的涵义及类型(什么叫社会化?)

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为什么需要社会化?为什么能社会化?)

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化的内容和途径(人的社会化包括哪些内容?个体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哪

些?)

社会角色的涵义及类型(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扮演(人如何正确扮演社会角色?角色扮演失调有哪些表现?)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社会化再社会化“镜中我”

?2.简述个体社会化的特性。

?3.简述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4.简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论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6.联系实际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7 .社会角色的类型及划分依据?

?8..列举四种社会角色失调的现象。

?9.思考:大学生应如何认识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独生子女杜会化过程中的偏差

?基本生活技能差

?心理幼化,社交能力差

?吃苦耐劳的能力差

原因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角色身份的减少和关系的简化

?杜会变迁引起的家庭关系的巨大变化

?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化失范”

?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现代杜会对儿童的高度重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1、什么是人,人有哪些属性,其本质是什么? 答: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有肉体的需求。包括食、性、休息等,第二,人有体力与智力,第三,人有遗传和变异。人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它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其次,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阶级性。 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研究人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个人与社会又互为因果。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客观必然性支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又都是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3、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02简答)? 答: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导生存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医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一直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定义社会化的角度 1.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2.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这个界定表明: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既是社会将一个“生物人”(或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又是一个生物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强制性首先表现为父母对幼儿行为的硬性规定,后来则表现为周围的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并不总是完全被动第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地认识社会,加工、改造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他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动性即使在婴儿阶段也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对哭和笑的控制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心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三)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社会本身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个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因此,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社区”。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一)填空题 1.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2.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 3.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6.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8.马斯洛于1943 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9.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二)选择题 1.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3.“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三)名词解释 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的产生不完全是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本能 就是指人们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文化 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四)简答及论述题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 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

————————————————————————————————作者:————————————————————————————————日期: ?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关键期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另一类是非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 作为个体的人,不经过社会化就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更无法获得更高的发展。 个人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1、自理技能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初内容)——生存首要必需的技能。 2、谋生技能的社会化——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㈡行为规范社会化 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强制性。道德规范社会化:使人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角色社会化 1、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2、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 3、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应角色变化的能力。 4、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吴重光等人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 (四)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五)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类型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 培训、成人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 代。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

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社会化包括法律规社会化和道德规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然后,政治社会化是要人树立主体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使人在这些方面与社会要求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答:(1)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化研究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为社会化更是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了新发展: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其含义分别为: (1)初始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

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4)逆向社会化。即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答:(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使人类具有了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在这种长达十几年的依赖生活期内,个体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风俗、父母或抚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内容 二、社会化的途径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人的本性是什么? ?隔绝的孩子:Isabelle&Genie ?制度化的儿童: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互动可能对人的智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恒河猴的试验 结论: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语言、温暖与爱、互动 ?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文化延续和传递(内化) ?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了解地位扮演角色发展社会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社会化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终身持续性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basic socialization 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 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 (二)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1、主动型 2、被动型 (四)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后喻时代的文化反哺 米德: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体的需要 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并独立生存 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二)社会的需要 1、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条件。 2、社会化与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目标的实现。 3、社会化与文化、社会的延续、发展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西方: 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 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 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 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 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道德社会化 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 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二)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1.定义: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2.目的:经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三)法律社会化 1.定义:法律社会化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2.法律社会化发展三阶段:①先习俗阶段。关键在于服从。②习俗阶段。关键在于维持规则。 ③后习俗阶段。关键在于制造规则。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5章

本章需要及名称 第五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分类方法和基本类型;并且进一步把握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角色协调与控制。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与区别 2.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关系 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相对应的社会地位是指群体成员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或者说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社会位置。当然社会地位也同时被我们视为具有高低贵贱贫富差别的“分层”地位。 2、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和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拥有一定的地位,就享有该地位赋予的权利,承担该地位要求的义务。这些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权利规范和义务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由个人表现出来就产生了角色。所以说,没有地位,角色也就无从谈起。地位或社会位置,是社会角色的基础,什么人应遵守什么样的规范,即由他的社会所属地位来决定,社会地位必然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因为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是权利和义务的集合。 二、社会角色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角色: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2、社会角色的特征: (1)规范性。角色首先是一整套指导人们行动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人们担当一定的角色,就要按照相应的角色要求行事。在现实生活中,角色规范按其表现形式也不外分为权利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三种。权利性规范指特定角色赋予人们可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可以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的规范;义务性规范指特定角色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的规范;禁止性规范则指特定角色禁止人们作出一定的行为的规范。(2)期待性。即人们对处于特定角色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由于角色本身就是一整套行为规范,所以当个人处于特定角色位置时,人们自然就对处于该角色的个人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或寄托特定的期望。所以,某一角色是否成功关键看他是否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愿望。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要求和期望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同、接受的,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系列规范。这些系列规范无论他人是否在场都发生作用。这些被一般人认可、接受的期待和标准既可以包括特殊的风俗和规范性模式,又可以包括高度抽象的理想和价值,人们以此来规定他们的总的取向和生活目标。由此可见,角色期待是超越特定个人的要求而存在的,为同质人群所普遍认同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 (3)发展性。即角色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或者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角色的发展性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角色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角色的行为规范随着个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4)基础性。社会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角色发生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构造了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角色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离开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也就不复存在。

第3章 社会化

第3讲、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含义: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逐渐获得个性与人格、内化文化和社会角色知识的过程。 理解“社会化”的3视角:文化角度: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人格发展角度:获得个性与人格的过程;社会结构角度: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2、必要性: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遗传与环境对人类特征的影响有多大?——检验方式:拆散双胞胎分别抚养杰克与奥斯卡的例子:犹太教父亲+天主教母亲——离婚——分开抚养 杰克:父亲抚养,学到的是对犹太民族的忠诚和对希特勒与纳粹的痛恨; 奥斯卡:捷克队外祖母抚养,希特勒吞并捷克后,加入希特勒青年组织,学到的是崇拜希特勒并痛恨犹太人。 二人对战争、希特勒、犹太人的看法严重分歧;杰克以自己是一名犹太人而自豪,而奥斯卡自从知道自己是一名犹太人后再也不愿提到这事。 杰克:政治观点更自由,生活方面专心于工作; 奥斯卡:政治观点保守,生活定位上更喜欢休闲。 由于基因相同,他们行为表现的不同只能归结于环境。但环境是否解释了两人所有的社会行为呢? 两人运动方面有同样的优势,但数学都很差;两人有同样语速;同样喜欢甜酒和辛辣食物;使用厕所前同样要先冲厕所;同样喜欢在拥挤电梯里用打喷嚏吓唬人。 社会化的重要性体现在: 1)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通过“社会化”获得。 人类缺乏生存本能(由基因决定的复杂行为模式):躲闪、膝盖敲击后弹起等是单一性反射行为,不是社会学中的本能含义。本能指小马驹生下后就能站立并寻找食物,小鸭生下后就能游水。刚出生的婴儿若没有大人帮助,几小时即死。 2)对婴儿健康发育和成长至关重要的2个因素——语言和友好互动都是社会提供。 野孩或与世隔绝的孩子不会讲话;不同环境下讲不同等话,表明语言是社会环境下学会。 语言提供认识世界的符号,萨丕-沃夫假说证明语言和认知、思维的关系密切;人类学习语言有发展规律,一旦错过特定时间再学习非常困难。 互动——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性: 例1:心理学家H.M.Skeels & H.B.Dye 对爱荷华州一个孤儿院的研究证明,智商问题上社会互动可能是关键。实验方法:1)选13个智力严重迟缓,没人要多孩子(19个月大小),放在一个专为智障人设立的机构,分别交给13个智障女人(年龄在18—50岁,但智力水平5—12岁)抚养。这些女人很乐意照看,与孩子玩耍,甚至互相攀比看谁的孩子会先说话和行走。于是形成强烈的一对一母子关系。2)选控制组,12个智力水平比实验组高一些的孩子,放在孤儿院接受普通看护。2年半后测试智力水平,结果,控制组下降30分,实验组平均增长28分。21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控制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到3年级,只有2人结婚;实验组平均12年级,5个上过大学,1人读研。所有人都能自立成家。 此例说明:互动可能对人的智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例2:加州一个女孩叫吉尼,20个月大的时候被父亲关在房子里,绑在椅子上。13岁的时候被人解救,但智力水平只有1岁,后虽经过训练,但语言能力很差,不会与人相处,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 1、弗洛姆的定义 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 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 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 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 1、一般的定义: 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 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 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 1、上述观点的共性: 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 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2、本书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了解) 1、儿童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儿童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的过程。 大约3个月,婴儿能辨认照料者的面貌,必须开始发出和接收强烈的情感信息。12-18个月,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发展语言,理解符号。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与其它的动物物种相比,人类是以不成熟或者说未完成的个体形式进入这个世界的。人一出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复杂丰富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成了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归根到底,人正是在与周围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态度、价值观以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产物。试想,一个从小在与世隔绝环境中长大的人,他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吗?他能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保持与整体社会的一致性吗?本章将讨论这些问题,分析个人进入社会的条件、过程和特点,以此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一 社会化的含义 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等。这是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与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与此不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有着特定的内涵。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她)的社会化过程。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两个名字:一个男孩名与一个女孩名,名字的差 异体现了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刚出生的婴儿就背负着各种期望开始了他(她)的生物和社会成长过程。从咿呀学语到确立理想抱负,从不谙世事到人情练达,从家庭到学校到走向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接受塑造和影响,学习生存技能并学会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