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项羽——性格即人生

项羽——性格即人生

项羽——性格即人生
项羽——性格即人生

项羽——性格即人生

近日,我抽空读了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写的《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一书,王先生不愧为当代史学名家,对《史记》中项羽的解读十分精准、到位,我刚读了几页就深为震憾,心情很沉重,为项羽这位盖世英雄所犯下的一些低级错误而扼腕叹息,不忍卒读。

整本书共从九个章节来阐述西楚霸王项羽短暂、辉煌、悲情的一生。这几个章节分别是:“霸王出世”、“项羽入关”、“鸿门宴”、“西楚霸王”、“生死决战”、“荥阳会战”、“自毁长城”、“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这9个部分贯穿了项羽的一生,也涵盖了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本书是王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解说词,所以说必须得符合广大受众的收听需要,这可以看作为具体的叙事线索,实际上王先生还有一个总的叙事架构,那就是从项羽从事业的巅峰迅速走向败亡的角度来阐述他的一生。即从“政治幼稚,军事被动,性格弱点”三个方面来阐述项羽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王先生从这三个方面来切入阐述项羽,是非常正确和全面的。的确,项羽这个人政治上十分糊涂,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军事上日渐被动;性格上刚愎自用、残暴、不宽容等。可以说他的情商极低,这三原因决定了项羽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俗话说:性格即人生。我更倾向于从项羽的性格弱点上来查找和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首先说一下“政治幼稚”。项羽的政治幼稚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认为根本上还是他的性格弱点造成的。项羽是什么性格呢?项羽为楚国贵族,身高1.84米,有千斤之力,相貌奇特,而且是将门之后。韩信曾说,项羽一发怒,可以吓瘫1000个人。有如此武功太厉害了,所以说武功盖世的项羽更倾向于用武力、暴力来夺天下,来解决问题。而不屑于或不会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是“物无美恶,过则伤身。”优点过了头就会变成缺点,再者说马上可以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说要想得天下,治天下不实行一定的政治手段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走向失败,退出历史的舞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和集中表现,万不得已才付诸于战争。还有一个原因是少年得志,缺乏必要的人生挫折和历练。项羽24岁起兵反秦,27岁便打赢巨鹿之战成为分封天下诸候的总盟主,人生如此顺畅,导致他脾气暴躁,好冲动,嗜武力,独断专行。还有就是性格多疑,不宽容。正是这性格缺陷才导致项羽爱慕虚荣,政治短视,犯下了一系列的政治幼稚错误。比如项羽入关之后弃关中而定都彭城,把劝他定都关中的说者“烹”了,以后谁还敢给你提建议啊。鸿门宴上错失杀刘邦的良机,轻信刘邦而中分鸿沟,无知多疑驱逐范增,心胸狭窄逼反黥布,任人唯亲重用项氏宗亲而接连误大事,还有在分封诸侯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不知道自己的最大对手是刘邦等重大而低级的政治错误,说到底都是在于项羽的性格弱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刘邦手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而项羽手下只有一个二流谋士范增,大将也屈指可数,重臣悍将周殷、黥布在关键时刻,居然背叛了项羽。可以说项羽的一切失误几乎都祸根于他的性格弱点,正是这些性格弱点导致项羽一错再错,战略优势日渐其少,最终兵败身亡,历史的车轮是不可能让一位性格不完善的政治幼稚的人来驾驭的啊。

其次就是军事被动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上是一个战略全局问题。“谋全局者不囿于一域”。项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战术家而非战略家,是一位名将而非名帅,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能征但不善战,他非人主之才而居人主之位,被用之人而成用人之人,孔子说:“德薄而位尊,灾祸近矣。”项羽精于兵法、剑术,身高力大,借助叔父项梁给他提供的高起点平台,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军事天才,在巨鹿之战中一举歼灭了秦军主力,从而登上了秦亡汉兴之际掌握国家命运的历史舞台。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应该说项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此高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但是由于他的致命的性格弱点和缺乏统帅素质,战略眼光,而迅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实际上早在项梁被杀之后,项羽的主要竞争对手刘邦就出现了。当时,项梁战死,项氏集团的势力大为削弱,楚怀王心乘机打压项羽,大力扶持刘邦集团,更为要命的是怀王命项

羽为副将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救赵,命刘邦西取关中,并约定“先入关者,王之”。这客观上导致了刘邦先行入关,最终取得了关中王的地位。“得关中者得天下”。这也同时埋下了项羽毁约,杀义帝背信弃义的祸根,在这里我着重说明早在这个时候,其对手刘邦已经崭露头角了,如果项羽头脑清醒、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很强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刘邦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尽早予以铲除。但是项羽看不到这一点,其后刘邦入关而拒绝项羽入关,其争天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项羽十分恼怒,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但是项羽的恼怒不是出于对刘邦与自己作对争王关中的清醒认识,而是出于一种对刘邦先行入关的心理不平衡,使项羽很没面子,伤了他的自尊,因此,此时项羽仍然没有看清刘邦的真实面目,仍然未认识到刘邦才是自己称霸天下的最大敌人。接下来项伯泄密,刘邦鸿门宴顺利逃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其他还有刘邦在败逃的路上策反了黥布,导致项羽的西楚国失去了东南屏障,韩信经营北方,逐渐统一了黄河以北,及至攻掠齐地,基本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项羽才惊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破天荒地派人去说服韩信拥兵自立,但是韩信也是一位军事巨人、政治株儒,他拒绝叛汉自立,这基本上宣告了项羽灭亡的命运。而韩信、陈平等名将良士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黥布是项羽的得力猛将,而最后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死敌,正是韩信、黥布才最终使刘邦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这些人生悲剧,这些军事上的被动都缘于项羽的缺乏战略头脑,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当时天下大势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日益被动,最后被围于垓下,自杀于乌江之畔。这是项羽本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历史也是无情的,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此,我想起了毛泽东的两句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不愧为大战略家、大军事家,对项羽的评价非常精当,假如项羽当时知道这个道理,不虚荣,不手软,除恶务尽,还轮到刘邦唱着《大风歌》衣锦还乡吗?呜呼,悲哉!

如果非要说点逆鳞之言,我觉得王先生把范增建议立楚王心为王导致了项羽政治被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项羽的失败负有很大责任。我觉得这样认为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公平的。首先我们看一下立怀王的积极意义,在陈胜兵败被杀之后,范增主张立怀王以号令天下,在当时人心不稳定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良策。它利用楚王室的招牌为凝聚人心提供了一个载体,也顺应了当时六国遗民的灭秦复国的愿望,使项梁项羽集团找到了精神支柱和道义诉求,从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及至项梁败亡,怀王心便扶持刘邦,极力打压边缘化的项羽,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本来怀王便是项梁的招牌和傀儡,而且他还胸怀大志,不甘心做傀儡,因此,他便扶植刘邦集团来制衡项羽,这使刘邦避开了秦军主力而先行入关,使项羽北上救赵错过了入关而王的大好机会。常言说“事在人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怀王对项羽集团的消极作用还很有限,并非致命的。因为项羽也收获不小,北上救赵的胜利使项羽成为诸侯的总盟主,等到项羽分封诸侯,尊怀王为义帝,项羽做得还可以,没有什么大错,但是接下来项羽由于怨恨怀王,把怀王逐出中原迁至长沙,更要命的是在途中由于怀王及大臣有所不满,项羽便命令把他们全部杀死抛到江中。使项羽背上了逐杀义帝的恶名,聪明的刘邦抓住把柄,大张旗鼓地为义帝发丧,打出了为义帝复仇的旗号,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刘邦真是太幸运了,怀王活着时帮助刘邦,就是被项羽杀了,仍然帮了刘邦一个大忙啊,莫非这就是得道多助吗?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怀王心给项羽带来的巨大障碍甚至灾难,作为统帅的项羽应该担负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而范增的责任只是一个“始作俑者”。怀王心能起到好作用或坏作用,如果项羽采取正确的策略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完全可以玩怀王于股掌之上。大家可以想一下,刘邦是如何利用义帝的,还有后来的曹操是如何利用汉献帝的,还有三国后期司马氏如何控制曹魏的。项羽完全可以软禁并控制住怀王,让他按自己的意志来行事,“挟义帝以令诸侯”,趋利避害,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服

务,等到诛杀刘邦,扫平各路诸侯,统一天下之后,再解决怀王心的问题,这样不是很好吗?但是他是崇尚武力、政治幼稚的项羽啊。项羽想不到这一点,所以说我认为在立怀王心这个问题上范增的罪过并不像王先生所说的那么大。

另外,本书各章节之间罗嗦重复之处较多,这可能与电视讲座的特点有关,还有就是正如王先生在书的附录中所说的这二年又是教学,又要赶制节目,十分繁忙,从而来不及仔细梳理吧。

总之,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很大的,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保持清醒头脑和大局意识都有很大的震动和启示,掩卷沉思,心潮难平,收益良多,乃赋诗以记之:

天下苦秦民怨生,陈涉首义天下应。

巨鹿鏊战奠霸业,群雄纷争扬威名。

精于战术疏战略,沽名纵火径向东。

机会失尽何惋惜,千古空留别姬声。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 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 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其后,

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生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作文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

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 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 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

一 项羽性格分析讲解学习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 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 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论项羽的性格

论项羽的性格 谈项羽的性格 历史被如沙的岁月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凝视那些岁月的时候,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抚摸和聆听那些尘封的记忆的时候,总有一大串名字在历史大漠的朔风中盘旋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一个被人所景仰,被人所惊叹,被人所憎恨,被人所叹惋的一个名字——项羽。他有如一颗彗星,一闪而过,死时只有三十一岁,但他的事迹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 从响应陈胜、吴广,和叔父在吴县揭竿起义到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成为群雄霸主,项羽一步步崛起;从西楚霸王,风光无限到自刎乌江,身首异处,项羽一步步失势,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吸引着我们后人不断地去了解,揣摩,我要谈的是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也正是他这种矛盾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所以家庭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并因具有优越感而形成了一种高居人上的性格,遇事特别好强,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其目的一旦实现,便会骄傲。同时,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先辈们的许多性格如英勇、果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项羽,使他性格中又具有不拘小节、 特征。后来,项氏家族因国破家亡而亲人离侠义直爽、以大局为重等方面的英雄

散,九岁的项羽那时便随其叔父项梁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这一切使项羽内心充满了对秦王朝的仇恨,萌发了复仇意识;同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项羽又是个磨练,因而他具有英勇、坚强的英雄品质。另外,项羽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于是项羽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又有仁慈的一面,对弱者具有同情心。 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项羽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项梁传给他的,史书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我们可知,少年的项羽是倔强和任性的,项梁对此虽为恼火,但仍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引导并满足他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助长了项羽任性性格的发展。所以,项羽的性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早年的项羽身上性格的矛盾性并没有十分显现出来,他还是个率直爽朗,坦荡淳朴的年轻人,表现在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当车子行到眼前的时候,项羽便毫无顾忌的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豪爽率直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年轻的项羽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吴中的青年们都很敬佩他。 24岁,项羽随着叔父举兵反秦,率领八前子弟兵渡江,在江边面对吴中的父老,他如负重担,他对这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节,也正是由于他内心对这份土地的热爱,有了他后来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随叔父四处征战两年多,项羽面对了太多太多的权谋,机变,背叛,离间,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掠夺,血腥。他性格中暴躁,残忍的一面慢慢被激化出来。 直到项梁去世那年,项羽26岁。可以说项梁的去世对项羽是最致命的一击,他失去了从小相依为命的亲人,也失去了在反秦道路上的掌灯人,从此,他要独自担负起反秦大业,从此他也正式拉开他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生涯。在项梁惨死乱

试析项羽性格性格的复杂性

摘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这一形象之所以为后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和复杂性,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从英雄气概来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政治短视;从儿女情怀来看,项羽虽然重情重情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关键词:项羽;人格魅力;英雄气概

Abstract Xiang Yu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controversial a historical figure. This image is to talk, lies in its personality charm, heroic feelings and children of the rich and complex personality cha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ang Yu, although one was blind confidence and ability, From the heroic spirit, though they are brave Xiang Yu political shortsigh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ang Yu though children feelings, heavy sentiment ErNvQingChang too heavy but kindness. These three, the tragedy of psa. Xiang Yu magnific Key words: Xiang Yu; personality charm; heroic feelings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评项羽人物性格

评项羽人物性格 我从以下三件事入手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三件事反映了项羽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鸿门宴》中,项羽在击败秦军主力之后竟“不得入”函谷关,此时的项羽已是怒火中烧,再加上曹无伤的话以及范增的“煽风点火”,可谓火上浇油。此时的项羽已是失去冷静,不假思索地下令“旦日击破沛公军”,显示了他盲目自负的性格。 在宴上,刘邦谢罪的一席话令项羽推心留饮、前嫌顿释。而对项庄舞剑,项羽却默然不应,显示出其胸襟坦荡以及没有政治头脑。而当樊哙慷慨陈词,项羽被他数落得“未有以应”,但他却不为自己编造任何谎言,甚至不为自己辩解,显示出他个性中的豪爽直率。等到项羽垓下被围,被逼到乌江边时,他“笑曰”,这里的“笑”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人之勇,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显示出他的淳朴、真挚、重义深情。 但项羽乃“西楚霸王”,他也是凶狠残暴的。《淮阴侯列传》记载:不能任属贤将、都彭城、以亲爱王、失天下心、逐义帝、所过无所不残灭。集中道出了项羽吝惜封爵、任人唯亲、滥杀无辜的弱点。 项羽是一个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英雄。但是打天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罗曼蒂克的。国力的根本是生产,而项羽是贵族军人,如同中世纪欧洲的骑士那样鄙视生产,他所带领的是一群飞扬跋扈、好战敢死的江东吴兵,在他们集团中没有人会抓生产,也没有人想抓生产。在《项羽本纪》中曾多次出现“兵罢食绝”“兵少食尽”的字样。项羽以暴抗暴推翻强秦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靠的是生产,绝非暴力的持续延伸。所以当项羽的抗暴行为发展到坑降卒烹说客的残暴程度时,项羽以暴抗暴的统治时代也就接近尾声了。司马迁以复笔引述写出项羽以暴抗暴的发展: “破秦军……大破之……再破之……大破……” “破”字的复笔写尽了项羽早期征战中攻城破垒、所向披靡的破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和项羽的为人处世之道!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 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烈士封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刘邦谦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500字精选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500字精选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500字篇1 性格,可以是先天继承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性格可以是懦弱、胆小、刚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 当上帝要想成就一个人,必定先去磨练他;魔鬼想毁灭一个人必 先放纵他。巴尔扎克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句话。巴尔扎克可以说一 生都在一个小阁楼度过,阁楼咫尺见方,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冷嗖嗖。他的生活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更没有娱乐,总是不停的在书写。在与书商打交道时也常常被骗。他一生出版了90多本书但却一生贫苦,他曾经说过:如果不是我的母亲赋予我忍耐的性格,我就不会 成功出版这么多书,而且是在黑书商人的压榨下。 性格决定人生命运,拥有好的性格就会拥有好的命运。假如,你是懦弱的性格又怎么会有前途的命运呢?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历程中 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然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 灭它,但无论怎么样,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然显露。" 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非常的骄傲自满,而造成这样性格的是他的父亲对他的极其溺爱。从不对富兰克林的过错斥骂。而最终是他的 一位好友对他严厉批评,使得富兰克林能够改过。富兰克林性格是 后天形成的,最终也成就了富兰克林的辉煌。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人如何使天降任于斯人?也必须拥有一个好的性格。而怎么成就好的 性格?不是被动承受,是主动迎接。面对这负担,这苦与劳,无论多 么冗长有痛楚,无论要经历怎样的伤害与诽谤,无论有多少次心灰 意懒。都务必坚持到底。而在完成之前,只字不提。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500字篇2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四句话如果有人可以做到,那么他就会成功。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那是因为在我的乒乓球之路上,甚至在我的 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最大的“拦路虎”--发脾气。它已经把我次次 打倒,而我却没有次次克服,我不知道我是多么的任性,任性到什 么地方。现在我已经认识到我的任性和幼稚,我已尝到不发脾气好 处和发脾气的坏处。但我还是不知道改正,总爱发脾气,总有一天 会被发脾气毁了,也会被社会淘汰,从小就可能被别人虐待,欺负,这都是无能的表现。我现在打比赛并不是在讲输赢,而是心态,如 果心静了,什么都可能发生,但心静没有什么兴奋点,也打不出来 漂亮球。 比如我和梁明栋大哥哥打球,在大局2:2的情况下,我的兴奋 点高,拼的也好,如我和大哥哥打了一个拉球,他个子比我高,力 量比我大,又在后台打,我的状态好,我打上台几率高,打出了超 水平,我就赢了。接下来教练让我和王当打,他和我一样大,教练 为了锻炼我的心态,让我每局让他3分,也是在我和他打到大局2:2时,在最后一局没有把握好心态,就输了。这是因为在最后一局3:0他领先,我有些急,他发了一个侧旋球,我反手挡过去,然后他 轻轻挡个短球,我有点不耐烦了,瞎抡一拍4:0他领先,然后5:0,我们换位置,他发了一个自杀,6:1然后7:1,我发了两个球,他吃了两个球,7:3接着心更慌,死发力。就这样一局下来,11: 3输了。 我如果能够将输赢看淡些,心态上去,不慌不忙,轻重处理好,打球上兴奋点,不丢士气,那么我就不会输的那么惨,我也就可以 克服我的拦路虎了,站胜一切,我的命运也会因此改变! 我要克服困难,牢记性格改变命运的教训。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500字篇3 现在常听到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简单点-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演讲稿

性格决定命运演讲稿 是什么造成项羽最后自刎于乌江的悲剧?有人说是因为项羽的刚 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但是一个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人怎能 在听完樊哙咄咄逼人似乎不太礼貌的陈述后,仍能赐酒,赐肉,赐座?有人说是因为项羽的寡言轻信,曹无伤的一句“沛公欲王关中” 便使他下定决心杀刘邦,但后来项伯的一句“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却让他改变了“击破沛公军”的主张,立场如此的不坚定,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但是试问,项羽是否只听了项伯的劝说后便 完全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呢?答案是否定的,从项庄舞剑欲杀沛公时,项羽并没有阻止便可得知。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项羽最后输给了刘邦?我认为,问题并非出现 在项羽的缺点上,而是出在他的优点上——项羽太过讲义气了。回 顾历史,我们都知道,项羽是一个十分重感情,讲义气的人,从 《鸿们宴》中项伯私自把军事秘密泄露给敌军,但项羽知道后仍没 有以军法处罚他便可知道。毕竟,项羽和刘邦曾经相处过一段时间,所以对于刘邦,项羽也同样要讲讲义气。虽然重情重义在一般人身 上是一个良好的品质,但是在项羽身上却成了他的致命伤,他的重 情重义却成了他人眼中的妇人之仁,并导致他最后错误地放走了刘邦。正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一样,农夫好心地把蛇带回家却最后 被蛇咬死。 项羽的故事很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而我从里面也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我们在做人处事时应用全面的眼光审时度势,正确地评估 了解自己,不要让自己的优点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以其崭新而爽朗的风格备受后世关注。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为代表,各位作家成就非凡,各 领风骚。其中最负盛名者莫如曹植。曹植,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 母弟,累封为陈王,谥为“忍”,世称陈思王。曹植文学才华在其 兄曹丕之上,政治才干却比不上,加上性格的率性纯真,导致在政

刘邦项羽分析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摘要:楚国灭亡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项羽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厌倦了书法诗歌和武艺的项羽,因一句“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便开始了他习兵法之路。项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年青时便有凌云之志。在一次秦始皇于渡浙江出巡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后越战越勇,所向披靡。于此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魂不散。 关键词:项羽性格项羽本纪 正文:鲁迅曾这样称赞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后,开始写《史记》,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共历十余年。朝代更替,历史兴衰都通过不同的人物事迹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司马迁的笔触,让这些英雄变得有血有肉,支撑着历史的骨架,还原给我们一个最真实的历史。这其间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在秦汉之际为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就是这样一位英雄。项羽虽说最终归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失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然而历史的成败决定于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项羽其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就奠定了他注定不凡的基础。 心怀大志却浮躁粗疏。项羽曾这样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年少时便有如此凌云之志,却单单止于浅尝辄止、略知其义,又不肯继续学下去。对一件事没有足够的专注力,使得他不能成为一个军事家或者文学家。他虽粗疏浮躁,但这种性格却使得他豪迈不群、富有野心,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颇有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豪言壮志,也使得他在巨鹿之战中初露头角。 勇武善战却谋略不足。巨鹿之战、东城快战中都对项羽进行了泼墨。他审时度势、果敢坚毅,善于决策的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东城快战中,他仅持二十八名骑兵,便杀出数千层敌兵的层层包围之圈。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这样临危不惧,所向披靡却不善于政治经营。“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一 项羽性格分析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 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 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