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_以世系_仕宦与婚姻为中心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_以世系_仕宦与婚姻为中心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_以世系_仕宦与婚姻为中心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_以世系_仕宦与婚姻为中心

第46卷 第4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46 No.42006年7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 (Socia l Science)Jul.2006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

)))以世系、仕宦与婚姻为中心

马玉臣1,杨高凡2

(11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21河南大学法文化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宋代郑州管城毕氏家族是宋代诸多家族中的一支,自毕士安而下六代,以科举起家,以恩荫久宦,以婚姻维系,具有宋代世家大族/世宦0、/世婚0的特征和兴衰的一般模式,但也有其世显以材、

不蓄家产、科举稀疏、高官不多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宋代;毕氏家族;官宦;婚姻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4-0010-09 收稿日期:2006-03-06

作者简介:马玉臣(1972-),男,河南卢氏人,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博士后;杨高凡(1975-),女,河南镇平人,河南大学法文化研究所助教。

近年来,家族史研究是宋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有

不少论著问世。1但对宋代郑州管城毕氏家族的研究则极为薄弱。o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其世系、官宦

与婚姻等有关问题略陈管见。

一、宋代以前毕氏家族的基本概况关于毕氏在宋代以前的情况,5宋史6卷2815毕士安传6记载很少。据毕仲游5西台集6卷165起居

郎毕公夷仲行状6和刘挚5忠肃集6卷115宋毕文简神道碑6记载,周文王之子高/封于毕,以国为氏0,故有毕姓。自西周至汉千余年间,或因失载,或因不昌,毫无显闻。东汉末年,兖州别驾毕谌居山东兖州东平,毕氏始为东平人。关于毕谌,史书有零星的记载。据5三国志#魏志6卷1,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初为官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变,劫持毕谌的母亲及其家人。曹操以毕谌老母在张邈手中,劝其归张邈。毕谌顿首感谢,表示/无二心0,曹操以其忠心而/嘉之、为之流涕0。但是,毕谌/既出,遂亡归0。曹操挫败吕布,活捉毕谌,未追究其罪,反以为/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0,仍以毕谌为/鲁相0。

毕谌之五世孙毕众庆,为南朝刘宋政权大中正。毕众庆之五世孙毕憬,在唐代武则天时为司卫少卿、许州刺史。毕憬之子毕构与毕栩:毕构,河南偃师人,少举进士,为户部尚书,谥景公;毕栩,为鄷王府(或说荆州)司马。

[1](P3113)

毕构之子毕炕,天宝中官至广平太守,拒安禄山被害。毕炕之子毕垧与毕增,毕垧为王屋县尉,毕增为河北从事。毕垧之子毕镐、毕钅丕、毕钅求、毕锐,皆不仕。

毕栩之子毕凌,为汾州长史。毕凌之子毕匀,为协律郎。毕匀之子毕诚,字存子,郓州须昌人。少孤贫,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端悫好古,交游不杂。太和中,进士及第,又以书判拔萃。唐懿宗时擢为宰相。毕诚谨重,长于文学,尤精吏术。在相位,以同官任情不法,固辞而免,君子美之。其子毕绍颜、毕知颜,登进士第,累历显

官。

[1](P4609),[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景公毕构之四世孙毕叔文,官至左金吾卫长史。毕叔文之子毕桢,为振武、天德营田判官。毕桢之子毕宗昱,为云州云中令。/是时,毕氏居代州已数世矣0。

[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

故史称毕氏/代州

云中人0。

[3](P9517)毕宗昱之子毕球,时值唐僖宗、昭宗时黄巢农民大起义,/不仕,脱身游京师0。黄巢攻陷京师,掠为属军。毕球不肯为黄巢所用,遇敌不战,反护送衣冠子弟出关。后伺机逃跑,藏匿7年不出,号为处士。毕球之子毕义林,亦不仕,与扈彦珂交游甚善。后汉高祖时,扈彦珂荐其为滑卫支使,迁鄜州书记。毕义林不乐,弃官而去。周世宗时丞相范质复荐其为观城令,卒于观城。毕义林,即毕士安之父。

综观宋代以前毕氏世系,虽繁衍不断,但显赫者

10

不多,除唐代其家庭有四进士一宰相外,其他别无显闻,也未形成/世举0、/世宦0的现象。在魏晋隋唐世家大族兴盛时代,作为庶族的毕氏,若无奇才异能或盖世功勋,很难与士族抗衡,以争得更多的崭露头角机会。又遭遇唐末五代绵延兵火,毕氏家族生存极为困难。因此,/毕氏自居代、云中,时贫无产0。[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

二、改变毕氏家境的毕士安

毕士安(938-1005年),字仁叟,3岁丧母,由继母祝氏抚养。毕士安少时好学,颇有远见的祝氏以为/学必求良师友0,[3](P9517)携毕士安先后至澶州、宋州、郑州求师。在郑州,/得杨璞、苏利用、王嘏、韩丞(丕)、王延之、刘锡、韦文化七人,与(毕)士安游0。毕士安/博综群经,通诸子百家之言,究极古今治乱得失、君臣父子忠孝仁义、治民行已之本末。0[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5丞相文简公行状6),[3](P9517)历后晋、后汉、后周而入北宋,毕士安与大多数寒族一样,迎来改变个人乃至整个家族命运的佳机。宋初推行所谓/右文0政策,实行较为公平的科举选官之制,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族长期垄断仕途的局面。好学博古的毕士安,获得入仕的机会。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年近而立之年的毕士安,举进士第三,被邠州帅臣杨廷璋辟为幕府,掌书奏。他在宋太祖、宋太宗朝仕途较为顺利,有一定的政声,甚得宋太宗赏识,先后两次被委以皇子僚属。尤其是后一次,彻底改变其仕途走向。淳化五年(994年)十月,寿王(即后来的宋真宗)将为皇太子,先为开封府尹,朝廷慎选府僚,颇为宋太宗青睐的毕士安和杨徽之(921-1000年),以谏议大夫充开封府判官。宋制,开封府判官在开封府仅次于府尹或知府,地位很高。[3](P3942)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寿王立为皇太子,置东宫属官,又诏令杨徽之兼太子左庶子[3](P9868,P10080), [4](P767),[5](P799),毕士安兼太子右庶子、迁给事中。他/出入辅导,咨访谋画,从容与皇太子议论。阴为天下之赐者甚众,而慎重周密世莫得而闻也0。[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这一段仕历,使他获得了新天子的宠爱。

在宋代,天子潜邸旧人往往获宠,并将大用。毕士安的经历,或可窥其一斑。宋真宗即位后,遂授其尚书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宋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0。[6](P251)宋真宗以毕士安权知开封府,实际意味着已经得到重用,并将会大用。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庚寅,授其为参知政事,八月己未升宰相。[3](P5437)/未阅月0,[3](P9519)两超迁,升迁之速令人吃惊,这恰与他不凡的经历有关。

当然,毕士安亦非等闲之辈,更不完全凭恃其特殊的经历。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军大举入侵,/北州大略皆警0。毕士安与寇准一起/始议请上幸澶渊亲征0。[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当时有大臣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毕士安和寇准力陈不可,坚持认为天子应亲征,而宋真宗/卒用(毕)士安议0,/乃驾幸澶渊0。[3](P9520)前线得知天子临幸,士气高涨,一举挫败契丹军而签订和约。后人对此肯定曰:/至今九十余年,北州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多出公(按,指毕士安)计议及荐寇准同为宰相之力也。0[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元朝史臣评价曰:/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计。毕士安荐寇准,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拒)敌。及议岁币,因请重贿,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牵制之谋,随亦内附。景德、咸平以来,天下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0[3](P9534)这些评论或为一面之词,但大敌当前、国难临头,宰相毕士安表现出临危镇定、敢担风险、决策果断的气魄和机智,在当时尤值得肯定。

在宋真宗和时人心目中,毕士安显然立了大功,奖赏在际,可惜天不假年,惊魂甫定的宋真宗还未来得及褒奖他,毕士安便死去。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乙酉,毕士安暴疾而卒,享年68岁。宋真宗/车驾临哭,废朝五日0,诏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以皇城使卫绍钦治葬,有司给卤簿。所享礼遇,非同寻常,可谓恩宠一时。次年,葬郑州管城马亭卢村之原。[7](P225)

毕士安死后,宋真宗思念之绪犹不能释怀,对宰相寇准等说道:/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遽此沦没,深可悼惜。0[3](P9522)宋真宗的追思或基于个人的感情,而/深可悼惜0一语正是他对毕士安功勋的认同。后人则以/名相0称赞毕士安曰:/公以雅望耆德,被遇三圣,出入禁省,庄靖慎密。及在大位,知贤能荐,谋虑国事,惟几惟深。辅政虽才逾年,而克有勋烈,中外安,郡国丰登,刑罚衰减。忠清之德,有始有卒,天下至今称为名相。0[7](P230)

毕士安为官30年,得幸天子,交游名宦,/凡交游无党援,唯王祐、吕端见引重,王旦、寇准、杨亿相友善,王禹、陈彭年皆门人也。0[3](P9521),[7](P229)又贵为宰相,勋业昭著,从而改变了毕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为其后代入仕、婚姻、交际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毕士安还改变了毕氏家族的籍贯,/毕

11

氏望出东平,而自唐末五代以来世居代之雁门,为代人。至太原文简公(按,指毕士安)始葬其父太师(按,指毕义林)于郑之管城,子孙从之者五世矣。故雁门之毕,今多为郑人0。

[2](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8](P7565)

毕士安娶骆氏,封陈国夫人。生两子:长子毕世长,毕士安薨时为太子中舍,后终卫尉卿;次子毕庆长,毕士安薨时为大理寺丞,后终太府卿。孙9人,曾孙18人。[7](P225),[9](下卷45毕文简公士安传6)

三、盛极而衰的毕世长、毕从古两代

魏晋以来的门阀世族,到了宋代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史称:/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至本朝绝无闻人。自祖宗以来,故家以真定韩氏为首,忠宪公家也。0[10](P15)但宋代也存在世代高官厚禄、世宦人数众多的所谓/世家0,例如/本朝一家为宰执者吕氏0, [10](5前录6卷25本朝父子兄弟为宰执者二十余人6,P13)/相继执七朝政0,[10](5前录6卷25本朝吕氏一家执七朝政6,P13)只是宋代的世家与前代有了许多不同之处。[11](P187)宋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0,[12](卷325贡院乞逐路取人状6) /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0。[3](P10387)因此,科举是宋代世家(皇族除外)形成的最主要途径。/名相0毕士安开创了宋代毕氏/盛极0的局面,可惜子孙两代科第不中,难续家业,仅借毕士安荫资,才使/衣冠不绝而常为士类0。[13](卷95何秘监语6,P104)

11毕世长与毕庆长

前文提到,毕士安有两子,长子为毕世长、次子为毕庆长。史书无两人传记,有关记载十分零乱,兹据零星记载,勾勒大概如下。

毕世长,生卒字号不详。40岁时犹不出仕,[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景德二年(1005年),毕士安死,录之为太子中舍。[3](P9522)庆历二年(1042年),毕世长已官至少府监,年过70,/耄昏不任事0,遭御史中丞弹劾。[5](P3276)后官至卫尉卿,以司农卿致仕,年90,居住于濉阳。时宰相杜衍、兵部侍郎王焕、兵部郎中朱贯、虞部郎中冯平,亦老居于濉阳。五人交游甚欢,时称/南京五老0。[14](5前集6卷455司农卿致仕毕世长九十四岁6)毕世长有三子,其中二子名毕从益、[15](卷105故大府卿毕世长男试将作监主簿从益可授守将作监主簿制6)毕从古,有女嫁宋绶。[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宋绶(991-1040年)进士出身,官至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3](P9735)

毕庆长,生卒字号亦不详。景德二年(1005年)毕士安死时,为大理寺丞。宋仁宗时,谏官王素(按,王旦之子)上言:/澶渊之役,寇准之劳居多。(寇)准之为相,毕某之所荐也。有功愿录用其子孙,而公之次子为光禄卿,十年不自言有司还官。0于是,乃特迁少府监。终官太府卿。寇准深感毕士安举荐之恩, /两女皆嫁0其次子毕庆长。[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杜大珪5名臣碑传琬琰之集6(上)卷2、孙抃5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6也记载,寇准第二、三女,皆适太府卿毕庆长。毕庆长还有一室曰赵氏。毕庆长有6子,其第6子名毕从周。[2](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

21毕从古、毕从周兄弟

毕氏/从0字辈9人:毕从善,官至光禄寺卿。毕从古,终驾部郎中。毕从厚,早卒。毕从诲,终检校水部员外郎。毕从简,终惠州博罗县令。毕从道,终殿中丞。毕从范,终山南西道节度推官。毕从益,终太常寺太祝。毕从周,曾为朝散郎、知洋州。[7](P230),[9](下卷45毕文简公士安传6)而史载较详细者惟毕从古、毕从周两人。

毕从古(1002-1059年),字几道,毕世长之子。景祐元年(1034年),监南京粮料院,后历任将作监主簿、太常寺太祝、殿中丞、兖州通判、虞部郎中、寿州通判等官。终父丧,迁驾部郎中,累阶至朝请大夫,勋上柱国。嘉祐四年(1059年)七月四日卒于寿阳,享年58岁。毕从古先娶梅氏,为翰林侍读学士梅询[3](卷3015梅询6,P9985),[9](中卷365梅给事询墓志铭6)之女,封永嘉县君。再娶陈氏,为枢相陈尧叟之孙女,封冯翊县君。有子6人:长子毕仲达,通直郎、青州录事参军。次子毕仲容,[8](P7565)?卭州临卭主簿,早卒。毕仲达、毕仲容二子梅氏所生。次子毕仲偃,承议郎、应天府谷熟县主簿。次毕仲衍、毕仲游兄弟,后文将论之。次子毕仲愈,宣德郎。毕仲偃以下四子皆陈氏所生。有女4人:长女适进士孔宗尧;次女适通直郎、大理评事田辅卿;次女适通直郎、右侍禁李调;次女尚幼,未出嫁而去世。[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4](P955-956)孙子12人,分别为毕彦、毕况、毕举、毕完、毕纯、毕亮、毕骞、毕逢、毕慧、毕寀、毕沂、毕老。毕彦、毕完用起居毕仲衍遗奏补太庙斋郎。孙女12人,其中长孙女嫁进士苏象先。苏象先,宰相苏颂之长孙。[4](P955-956)毕从古为人洁廉有智略,善筹大事,不喜为少年进取。仕宦30年,竟无田宅居。平生好读书,善诗文,有诗200篇、文50余篇,今散佚。

毕从周(1039-1110年),字师圣,号千乘公。毕庆长第六子。长而孤,伯仲皆易之。初,以父任荫补,试将作监主簿,后迁至奉直大夫,积勋上柱国、千

12

乘县开国男,食邑300户。历任涟水军涟水尉、河南县知县、洋州知州、凤翔府知府、卫州知州等地方官,入判登闻鼓院,以崇福宫官致仕而终。毕从周仕宦历五朝,无过失。为武、兴、洋知州与东阳、岐、卫太守,所至见称。因毕从周之恩,赠其父太府卿毕庆长为司徒,其母赵氏为荣国太夫人。为官40余年,知交(如韩缜、张噪)满朝,若欲藉以进取甚易,而不为之。娶赵氏,生三子二女。三子:毕仲渊,儒林郎;毕仲文,从事郎;毕仲庄,将仕郎。二女,适昌黎韩公辅、河南赵倣。有孙11人。每年为寿,毕从周坐于堂上,三子十一孙成列,再拜于前,笑而颔之。晩节之慰,不可胜道!大观四年(1110年)八月九日,终养于西京之里第,享年72岁。政和四年(1114年)正月二十日,以郑之世墓无地可穴,乃改卜于河南府河南县洛苑乡司徒之原。[2](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自毕士安、毕世长、毕庆长至毕从古、毕从周三代,毕氏家族发展特点有三:一是人丁兴旺,繁衍不息,至毕仲游时已/百口0。[8](P7570)这是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也与社会稳定发展有关。二是族聚地的变迁。文天祥曾曰:/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捐亲戚、弃坟墓。0[16](卷105跋李氏谱6)文天祥概括了当时(甚至包括宋以前)士大夫之家/以官为家0频繁举家迁徙的特点。毕氏家族由宋以前的代州云中,入宋后迁到郑州管城,其中毕世长老居濉阳,其子孙定居濉阳,故有/今为濉阳人0之说。[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三是入仕途径、走向不一。毕士安靠科举步入宦海,平步直云,位极人臣。在宋代,/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0[17](卷下5王琪韩亿子弟6,P90)很少,毕氏子弟也未能摆脱这一入仕的途径。毕世长等人依靠恩荫入仕,跻身官户之列,衣食无忧,/绝不为生产计0, [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但迁转缓慢,以至为光禄卿10年不迁官,[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最终也未进入馆阁、侍从等清要之地,更别提两府重地,所任卿、监之类只是代表地位和俸禄的闲散(在元丰官制改革以前)官职。这符合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的常规。当然,即便为低级文官,也享有荫子的特权,保证了下一代有一官半职,且享有比寻常百姓优越的受教育条件,这为毕仲衍等科举入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四、有望复兴的毕仲衍、毕仲游兄弟

宋代名相王旦曾曰:/族盛者骄惰恣放,多以侈事相夸逐。0[18](卷155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6,P190)此言反映了当时家族衰败的内在原因。毕士安、毕世长、毕庆长至毕从古、毕从周三代的盛衰浮沉历史,无不应验之。前文已提到,毕世长靠父荫为官,不思进取,/耄昏不任事0,遭御史中丞弹劾。[5](P3276)致仕后,居住于濉阳,更是放纵不拘,/吟醉相劝0。[19](卷415五老会6,P540)父业沦丧自此而始。毕从古、毕从周一代,亦仅靠恩荫来维系官户门第。宋制,官愈高,荫补范围愈广、次数愈多、初补官级别也愈高,经济状况亦相对丰裕;反之,亦然。靠恩荫入仕的毕世长、毕庆长至毕从古、毕从周两代,官位日趋不显,家境每况愈下。到毕仲衍一代时,困窘的局面已经出现。嘉祐四年(1059年)七月四日,毕从古死于寿阳,时诸子犹未冠,家故贫匮无所归,徒/余一马,卖以为棺殡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宋代毕氏/仲0字辈共18人,[7](P225)、[9](下卷45毕文简公士安传6)在关键时刻,毕仲衍、毕仲游兄弟,同中进士,一改此前两代恩荫入仕的尴尬局面,颓势家境有望转机。这里介绍一下毕仲衍、毕仲游。

11毕仲衍

毕仲衍(1040-1082年),字夷仲。嘉祐四年(1059年),其父毕从古卒于寿阳,时毕仲衍/年才十八九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初,以其祖卫尉卿毕世长的恩荫补太庙斋郎,治平二年(1065年),[3](P5482),[5](P4978)?调许州阳翟县主簿。熙宁三年(1070年),[20](卷285题毕西台墓志后6,P624),[3](P13721)?与弟毕仲游同登进士第,补颍州沈丘县令。时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知蔡州,吕公著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颍州,[5](P5165,P5095)皆知之,交荐之。迁著作佐郎、知蔡州遂平县事。未至,改签书大名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至入京师为司农寺主簿,迁丞。宰相吴充[3](P5489-5491)引为检正中书户房公事,任期自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21](P93)前后4年。时王珪与吴充并相,关系不和,以毕仲衍系吴充所荐引,留滞不迁/四年0,[2](P9523)乃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置局定官制,被任命为检讨文字官。[5](P7475)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由承议郎、秘阁校理、群牧判官擢为朝奉郎、守起居郎。[5](P7827)、[22](职官二之一四)后因暴疾而卒,享年43岁。

毕仲衍为官20年,以吏才见长,涉足司法、经济、外交礼仪、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具体事务,其中一些事务/如定学制、帐法,为北朝信使、馆伴高丽使人,皆先帝(按,指宋神宗)自选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可见,毕仲衍/被遇先帝(按,指宋神宗)0。[3](P9526)而毕仲衍/详慎精密0,曾任中书户房检正公事,/户部文书千万计,君区别分类,损益删补曲当,虽户部老郎吏不能

13

窥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凡从中问其事,必须(毕)仲衍然后报,他人不知也0。[3](P9523)宋神宗以此/自擢0其为起居郎,[3](P9523)并不时/叹息称善0褒奖他。毕仲衍由是而感恩自奋,/以夜继日0,至劳累献身。[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毕仲衍死后,宋神宗/悼惜久之。翼日,遣中使刘援抚问其家,赐钱五十万,遗恩当补子一人为官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

毕仲衍奉命修撰5中书备对6,10卷。此书/集内外事物纲目0,/以知官吏流品、户口、钱谷之数,以知礼法文物、军兵名额之数,以知刑罚赦宥之事、夫役之数,小大精粗,无乎不备0。[23](卷15中书备对6)有称: /天下之事,尽在其中。及奏篇,先帝(按,指宋神宗)叹息称善,而今士大夫家争相传录,以为不可无之书也。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宋神宗还/诏中书、门下各录一本纳执政,仍分令诸房揭帖0。[5](P7456)足见5中书备对6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毕仲衍妻室简单,惟有张氏一室,可谓/既娶亦稀0。张氏,故职方郎中公度之女,封瑞昌县君。子二人,长子毕完。元丰五年(1082年)毕仲衍死,遗恩当补子一人为官。而宰相王珪犹以平昔芥蒂,不肯执行者达5年。及司马光入朝,旧相或死或罢去,始得补其子毕完为太庙斋郎。次子毕宷,尚幼。女二人,长女适承务郎苏如晦,次女在室。[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4](P956)

21毕仲游

毕仲游(1047-1121年),字公叔,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少孤力学,以求自致。熙宁三年(1070年),与兄毕仲衍同年登第,调寿邱柘城主簿、罗山令、环庆转运司干办公事。毕仲游十分精干,元丰四年(1081年)从高遵裕西征,负责运粮,/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挽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0。[3](P9523)元祐初,司马光等人为政,毕仲游迎合时政,积极反对新法,故/受知于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尤知之0。[3](P9524)学士院召试,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路刑狱,故相韩缜称其/真清0。改秘阁校理、知耀州,救灾有方,使179000人免离其乡。[24](卷下5毕仲游救荒6)宋哲宗亲政,绍圣党人得势,亲善元祐党人的毕仲游失势遭难。元符二年(1099年),坐党祸,落秘阁校理。[5](P12045)宋徽宗时,历知郑、郓二州、京南淮南转运副使等职,入为吏部郎中。但不幸坠入党籍,坎懔散秩而终。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西京洛阳,享年75岁。南宋初,偏爱元祐党人的宋高宗,下诏追赠其为直徽猷阁,/以党籍故也0。[25](卷44,绍兴元年五月己未)毕仲游/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议论有余0,/为政刚明有断,而应卒遇变从容详悉0。文章、学问、政事、德义、文学,/可谓兼之0。[8](P7569、7570)有文集70卷,[8](P7569、7570)而传世的5西台集6仅20卷。

毕仲游娶张氏,光禄卿张铸之女,封太和县君,先毕仲游20年而卒。子4人:毕大纯,宣教郎、永安军使,陵台令;毕大亮,登仕郎、均州司理参军;毕大能,迪功郎、监南岳庙;毕大极,将仕郎。毕大亮、毕大能皆好学,早逝。毕大纯、毕大极俱有才名。有女3人:长女适承议郎苏处厚,次女适通直郎郭体让,次女适进士范淑而卒。孙子6人:毕少章,将仕郎,卒;毕少雅,将仕郎;毕少膺,举进士;毕少仪,将仕郎;毕少诚、毕少虎,尚幼。孙女4人:长女适迪功郎薛居安,次女适承奉郎安自强以卒,其余未嫁。[8](P7570)

毕仲衍、毕仲游兄弟两人科举入仕,有才有识,政声显异,颇为当政者赏识,出典一方、入为馆职,升转迁任亦渐入佳境,祖业复兴在望。但遭遇不世,难能实现。毕仲衍/被遇0宋神宗,惜英年早逝。毕仲游怀才不遇,/始司马温公(司马光)、吕申公(吕公著)最为知0之,/皆不及用公(按,指毕仲游)而薨。范丞相(纯仁)平生期公(按,指毕仲游)可大用,比登庸,公(按,指毕仲游)持太夫人(按,指毕仲游母陈氏)丧归郑。服除,范公(纯仁)已出牧。0故毕仲游/元祐间不极其用,又不当言路,于国之大政无所预。0[8](P7569)宋哲宗也曾/知公0,[8](P7570)未及重用之而卒。毕仲游与蔡京/为布衣交,有同年之好0。宋徽宗时,蔡京/擅国0,欲引其/助己0,而毕仲游/谢绝之0,/遂坐党入籍0。但蔡京无加害之意,/数寄声通殷勤0,但他/终不答0,/以此坎壈竟不得试0,[20](卷285题毕西台墓志后6,P624)宣告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结。家族中同辈中其他成员,毕/仲达而下若干人,官多至郎、大夫,入文馆、省、寺,或出为郡守使者,世以为盛0。[7](P230)而依赖恩荫进入宦海,升迁大用机缘不多,更难担当复兴家族的重任。

毕仲衍、毕仲游辈的后代们,子辈毕彦、毕况[8](P7565)、毕举、毕完、毕纯、毕亮、毕骞、毕逢、毕慧、毕寀、毕沂与毕老等12人,靠荫补为官,均无显状;[4](P955-956)、[8](P7570)孙辈毕少章、毕少雅、毕少膺、毕少仪、毕少诚、毕少虎等,惟毕少膺举进士,其余或年幼无官,或恩荫入仕,为官不高。靖康兵火之后,北方沦丧,/世以为盛0的毕氏家族成员流散,已混同于寻常百姓。

宋代毕氏六代,或由科举,或由恩荫,珠连为官,这是不同于前代毕氏家族之处。但是,与同时代的

14

一些累世公卿、高官辈出家族相比,宋代毕氏家族颇为逊色,仅能维持宋代世家大族/世宦0的特色。

五、宋代毕氏家族的主要婚姻

影响一个家族的延续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婚姻、交际是两个重要方面。毕士安官至宰相,为毕氏家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封妻荫子0的特权,还有与士大夫联姻、交游等重要的平台。史称: /文简公景德初以德望相真宗,为时名臣,门风家范,世载厥美。0[4](P955-956)毕士安成了士大夫攀缘的对象,/王祐、吕端见引重,王旦、寇准、杨亿相友善,王禹、陈彭年皆门人也。0[3](P9521)而毕氏子弟亦成为/攀缘0的主要目标。前文已提及,毕世长老居濉阳,而故相杜衍、兵部侍郎王焕、兵部郎中朱贯、虞部郎中冯平,亦老居濉阳,五人交游欢甚,时称/南京五老0。毕从古,/贵人之知公者杜衍、范仲淹、包拯、田况、刘湜0等五人,[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皆时之贤者。毕从周/仕宦四十余年,知交满朝0,如韩缜(王旦外孙)、张璪等官至副宰相,/尝论公为人0,并积极举荐。[2](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毕仲衍受知于宰相吴充,吴充/素不识君(按,指毕仲衍),一见大喜,即以君(按,指毕仲衍)为中书刑房检正官,俄迁户房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毕仲游,/受知于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尤知之0。[3](P9524)毕世长等人交游圈子的形成,或与自己努力有关,但更与已故的毕士安名望影响有关。

在婚姻方面,毕士安子弟是当时名门追逐的对象,男娶名臣之后,女嫁中第进士或望门子弟。史载可考的宋代毕氏六代中,明确联姻对象者并不多,主要有以下几家。

11毕、寇联姻

名相寇准(961-1023年)感恩毕士安举荐,两女皆嫁其次子毕庆长。[2](卷165丞相文简公行状6)据杜大珪5名臣碑传琬琰之集6(上)卷2、孙抃5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6记载:寇准四女,长女适枢密使、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曙;次女适太府卿毕庆长;次女又为毕庆长继室;次女适司封员外郎、直史馆张子毕。寇准与毕士安同朝宰相,/毕士安荐寇准,又为之辨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钜(拒)敌,,景德、咸平以来,天下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0[3](P9534)二人齐心协力,共济大业。相门联姻,可谓匹配。

21毕、宋联姻

宋代毕、宋联姻,与毕士安和杨徽之同僚有关。前文已言,毕士安和杨徽之先后为宋真宗即位前尹开封府的府僚和东宫旧人。[3](P9868)二人同僚,为其后代联姻奠定基础。杨徽之无子,惟有一女嫁宋皋。杨徽之死,遗恩奏补宋皋直集贤院、外孙宋绶为太常寺太祝。[4](P769)宋绶进士出身,官至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赠谥宣献。[3](P9735)宋绶/以文章道德显赫两朝,佐佑仁皇,再登宰政,号令风采为时宗工,虽德业所基本乎世阀,而绪风克绍,抑自外门0。[4](P769)宋绶娶毕士安孙女、毕世长之女,有三子在熙宁三年(1070年)同年登科;而长子宋敏求(1019-1079年)又娶毕士安曾孙女、毕从善之女。毕、宋两代蝉联为姻,/室则姑子,家则妇姑0。[4](P776,777)宋敏求,赐进士及第出身,为龙图阁直学士,修宋仁宗、宋英宗朝的正史。他/约清惇纯,而敏于记学。其为文章训辞诰命,皆有程范。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议,必就取正而后决。宋元宪公在河南每咨以故实,欧阳文忠公致手简通问,则自处浅陋,而以鸿博名。公家藏书三万卷,日集子孙讨论翻绎,以为娱乐0。宋氏子孙也颇昌盛,宋敏求有九子七孙、二女六孙女,子孙多为官,女儿、孙女嫁官宦。[4](P777)毕、宋两代联娅,至亲至密,对毕家子弟成长不无影响。毕、宋两家同居郑州管城,来往交流方便,相互学习影响。后宋敏求兄弟3人和毕仲衍、毕仲游兄弟2人同年中第,同朝为官。

31毕、梅联姻

毕从古/自为子弟时,甚修可爱0。梅询(964-1041年)[3](P9985),[9](中卷365梅给事询墓志铭6)见了他以后,对毕世长说:/宋为宰相者多矣,毕相向有阴德在子,其后子孙宜有兴者。君中子无乃其人乎?0于是将女儿嫁给了毕从古。[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梅询如此坦言选婿,道出不少官僚愿意与毕氏联姻的心声。而翰林侍读学士梅询,/好学有文,尤喜为诗。为人严毅修洁,而材辩敏明,少能慷慨。见奇真宗,自初召试,感激言事,自以为君臣之遇。0[26](卷275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6,P412)梅氏子侄也很盛,儿子梅鼎臣、梅宝臣、梅得臣、梅辅臣、梅清臣等5人[9](中卷365梅给事询墓志铭6)与侄梅尧臣、梅正臣、梅彦臣、梅禹臣、梅纯臣等5人,[26](卷285太子中舍梅君墓志铭6,P434), [27](卷135故朝奉郎守殿中丞梅君墓志铭6)其中有8人入仕。其中梅尧臣/有名当世0,[26](卷285太子中舍梅君墓志铭6,P434)为著名诗人。毕、梅结好,无疑扩大了各自的社会圈子。

41毕、陈联姻

毕士安与陈尧叟,景德元年(1004年)、二年(1005年)同在宰辅,毕士安在东府,而陈尧叟(961 -1017年)在西府。[3](P5436-5438)在国事上,政见相左。澶渊之战,宰相毕士安、寇准力主宋真宗亲临前线,

15

积极抗辽,而同知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3](P9530)最终,宰相的意见占了上风,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国家大事,政见分歧,纯属常事,不妨碍个人关系甚至家族之间的往来。毕士安孙子毕从古再室陈氏,系陈尧叟的孙女,毕、陈遂结为姻娅。宋代阆中陈氏非同他族,这里多介绍一些。

宋代四川阆州阆中陈氏,是科举大户、状元大户,显宦之家。父陈省华,登进士高科,曾知开封府、官至左谏议大夫。陈尧叟,端拱二年(989年)同登进士甲科,为状元,[3](P9581)?官至枢相,卒赠谥文忠。弟陈尧佐(963-1044年),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卒谥文惠。弟陈尧咨,咸平三年(1000年)科举中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卒,赠太尉,谥康叔。同族兄弟陈尧封与子陈渐,淳化中同中进士,陈渐/辄辞不就,愿擢其父0,宋太宗许之。[3](P9589)陈尧叟/兄弟子孙同时贵显,称为盛族0。长子陈师古,赐进士出身,后为都官员外郎;陈希古,至太子中舍,坐事除籍;陈知默,字子思,能文善诗,不受恩荫赐官,科举屡不中,遂/之汝居灵泉山,治宅种田,往来于山中0,卒年38岁。[2](卷65陈子思传6)孙子陈知言、陈知章为将作监主簿。史书描述陈氏盛况说: /景德中,(陈)尧叟掌枢机,弟(陈)尧佐直史馆,(陈)尧咨知制诰,与(陈)省华同在北省,诸孙任官者十数人,宗亲登科者又数人,荣盛无比。宾客至,(陈)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0[3](P9587)/方其家盛时,子孙仕宦满朝,至监司郡守者数十人。治甲第京师,车马衣服声伎之奉,时无比者。0[2](卷65陈子思传6)陈尧叟、陈尧佐与陈尧咨兄弟3人/若子、若孙、若曾孙六十有八人。女若孙、曾五十有四人。而仕于朝者,多以材称于时,,可谓盛矣。0[26](卷205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铭6,P326)与陈尧叟这样家族结亲,显然会提高毕氏门第。更重要者,陈氏家教很好,门风淳朴,为毕家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陈氏家族/自蜀来京师遂显,而居郑0。[2](卷65陈子思传6)与/郑人0[2](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毕家同处一地,子弟交往学习甚便,故毕仲游兄弟学诗于陈知默,至能/诵子思之诗0。[2](卷65陈子思传6)毕仲衍母亲陈氏(1019-1092年),/幼聪慧,知书史0。六七岁时,随其祖母入参禁中,章献太后见其/姿貌异,指而问之,赐以茶茗0。年20岁,嫁给毕从古。/能尽孝敬,人有称之0。[4](P955-956)陈氏/治家严而有恩,常勉其夫子以义而安于贱贫0。其夫毕从古叹曰:/使吾无不足于小官者,夫人之助也。0嘉祐四年(1059年),毕从古卒于寿阳,时诸子犹未冠,家故贫匮无所归。[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而毕仲衍/年才十八九,家余一马,卖以为棺殡0。[2](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濉阳族人欲招之为妻,陈氏答曰:/吾夫平生未尝有秋毫取于人,今死未久,岂以妻子诿族属耶?0竟不肯往,遂/躬亲纺绩以自给,又教其子以经史文章法书及近代名臣善言懿行,以资其学,久益不倦0。其后两子毕仲衍、毕仲游并举进士登科,被遇两朝,擢任要职。其余几子/皆有闻于时,出入台阁,荣禄及亲,迭侍膝下,流裔益广。于是人知毕氏之有母也0。元丰初年,毕仲衍预检讨官制,因奏事便殿。宋神宗问曰:/闻卿母能治家训子,今年几何?0毕仲衍具以实对,宋神宗/称叹久之0。陈氏/动二圣之识赏0,足见其妇德行义绝非一般。除其能治家教子,陈氏还礼义谦让。毕从古两室,嫡夫人梅氏,继室陈氏,始从夫封,后用子荫进德兴、寿昌二县太君。及毕仲衍兄弟登朝,赠其父官四品,又请以所迁官为其母改郡。陈氏曰:/汝必欲以此为孝,当先嫡夫人。0故诸子用其言,封前母梅氏为永嘉郡太君,陈氏之号冯翊县君未改。元祐七年(1092年)终于京师,享年74岁。[4](P955-956)

陈氏出自名门,知书达理,治家教子,一改依靠毕氏恩荫入仕和贫以卖马/棺殡0、家道衰退的境遇,使两子同中科第,而毕/仲达而下若干人,官多至郎、大夫,入文馆、省、寺,或出为郡守使者,世以为盛。0[7](P230)由此可知,婚姻对于宋代士人社会地位的维系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毕士安成才离不开有远见的继母祝氏,[28](卷925为子求师6),[7](P236)而毕仲衍、毕仲游成才,与其生母陈氏细心培养息息相关。

宋代毕氏子孙很多,与其他家族联姻也很广泛,不仅仅是上述几例。如,毕仲衍孙女嫁进士苏象先。象先,宰相苏颂之长孙。[4](P955-956)毕、苏两家遂联姻。由于遭受/靖康之难0之浩劫,北宋昌盛一时的家族率蒙摧残,而史书所记零乱,有关毕氏子弟婚姻的详细情况,难作系统梳理,颇为缺憾。但从上述几例婚姻来看,宋代毕氏几代与名宦显门联姻,具有宋代家族(尤其是世家)制度所具备的/世婚0特征。

六、宋代毕氏家族的特点

毕氏家族仅仅是宋代众多家族中的一例,它有宋代家族(尤其是世家)制度所具备的/世宦0、/世婚0、/世举0与/同财共居0等一般特征,[11](P187-212)但也拥有其自己的特点。

11以科举立家,但不/世举0

前文已言,宋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

16

不得美官0,[12](卷325贡院乞逐路取人状6)/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0。[3](P10387)因此,科举是形成宋代世家大族(皇族除外)的最主要途径。和诸多宋代世族起家的渠道一样,毕氏家族亦是依靠科举入仕改变门第和地位的。宋初毕士安由科举入仕并入驻宰府,一改前代家族数世不昌的局面,而且奠定了宋代毕氏/世宦0、/世婚0的基础。但综观史载,确凿的宋代毕氏六代数十人的仕历,由科举步入仕途者,仅有毕士安(第一代)、毕仲衍、毕仲游(第四代)与毕少膺(第六代)等三代4人,并未出现宋代所崇尚的/世科者、累举不乏人0[29](卷1055朝请大夫史君墓志铭6)现象,也未出现一代多人中举的现象,因而亦未出现诸如吕氏、韩氏累代将相名卿的局面。

21不蓄家产,难于久远

宋代土地私有制空前发展,土地所有权转换极为频繁,有/千年田换八百主0之说。[30](卷35最高楼6,P278)因此,宋代官宦之家一般都置地蓄产,[31](P18-22)以保证自己乃至家族的经济基础,进而巩固其政治、文化地位。但是,毕士安/仕至辅相,而四海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0,至/使其家假贷为生0。[3](P9522)、[7](P230)/自丞相(按,指毕士安)以来,绝不为生产计。公(按,指毕从古)仕宦三十年,竟无田宅居。0[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正由于此,毕从古死后,/家故贫匮无所归0,[2](卷165尚书郎赠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6)以至于卖马买棺营葬,至毕仲游为官时,家境依然困难。史载:毕仲游曾/夺女资以嫁0侄女,/为府官,俸尚薄,兄弟群从百口,至鬻衣质旃以给。复官登闻,俸益薄,群从益众,比持丧以归郑州,资用乏绝0,遂/称贷鬻田0以葬族人。[8](P7570)毕仲游而后几代,官益小、俸益薄,生计更加困难,衰落则是在所难免。但其世代廉洁的家风,值得赞赏。

31/世显以材0

宋代不少显赫一时的家族,或以宦显,或以儒显,或以义显,或以材显,途径各异。毕氏家族虽靠科举起家,但立足于世者,既非依累代将相名卿,又非恃儒学或/义门0,而是凭吏材。毕士安若无才干,则难履相任,更难一言而结宋、辽百年之盟;毕从周仕宦历五朝,无过失,屡任地方长官,所至皆以吏治见称。[2](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前文已言,毕仲衍老于吏事,曾任中书户房检正公事,/户部文书千万计,君区别分类,损益删补曲当,虽户部老郎吏不能窥也0。毕仲游/为政刚明有断,而应卒遇变从容详悉0。他曾负责前线运粮,/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挽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0。足见,宋代毕氏颇具政治才能,代代多有杰出人才,为宋代历史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注释:

1如徐扬杰:5宋明家族制度史研究6,中华书局1995年版;

王善军:5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张邦炜:5宋代婚姻家族史论6,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贵录:5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6,齐鲁书社2004年版;刘焕明:5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6,齐鲁书社2004年版;邢铁:5宋代家庭研究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邹重华、粟品孝主编:5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6,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汤江浩:5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这些研究,或从宏观,或由个案,探讨了宋代家族主要成员的仕宦、交游、婚姻、学术、家庭管理制度、家族发展演变规律、特征及其原因等。

o目前无专门研究毕氏家族者,有涉及其主要成员毕仲衍者,如李伟国:53中书备对4及其作者毕仲衍6,载5上海师院学报61981年第2期,第59-62页。5全宋文6卷2107 5毕仲衍6(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1-12页)中附有曾枣庄先生所作的小传,亦可视作对毕仲衍的初步研究。?5西台集6卷145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6。又见5永乐大典6卷20204,引5宋毕西台先生集#毕子庄墓志铭6(以下所引同出5永乐大典6者,仅标页码),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第7565页记载,/其先东平人,自文简公显,始去代(州)徙郑(州),今又居濉阳0。而5宋史6卷2815毕士安6(第9517页)、5忠肃集6卷115宋毕文简神道碑6(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第226页)记载:毕义林死,继母祝氏携士安求学入郑,卜居于此,因为郑人。二者所记有异,当考。

?据5永乐大典6卷20204,引5宋毕西台先生集#毕子庄墓志铭6记载,毕仲容(1031-1059年),字子庄,濉阳人。以荫任太庙斋郎,资性明爽,勇于为善,平居与弟昆相进于学,期以文章取仕,不幸早亡,时嘉祐四年,年仅29岁。

按,传世5西台集6未收录5毕子庄墓志铭6一文。

?5西台集6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记载,/调许州阳翟主簿。而故相张昇阳翟人也。由枢密使出判许州。0按, /张昇0疑为/张昪0,5宋史6卷318有本传。张昪由枢密使出判许州,据5宋史6卷2115宰辅二6(第5482页)和5长编6卷205(第4978页)记载:治平二年七月庚辰,张昪自枢密使、吏部侍郎,罢为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

由此,毕仲衍调许州阳翟县主簿是在治平二年。

?毕仲衍登第时间,5宋史6卷281本传和5西台集6卷165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6均不详。但5宋史6卷2815毕士安传6,第9523页记载,毕仲衍与弟毕仲游同登进士第,而毕仲游和与蔡京/为布衣交、有同年之好0(据5永乐大典6卷20204,引西水胡寅5斐然集#题毕西台墓志后6,第7571页。又据胡寅5斐然集6卷285题毕西台墓志后6,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第624页),检5宋史6卷4725蔡京

17

传6(第13721页)可知,蔡京于熙宁三年中进士第。由是可知,毕仲衍、毕仲游和与蔡京同在熙宁三年中进士第。?5宋史6卷2845陈尧佐传6,第9581页,记载为端拱三年,误。据5宋史6卷55太宗二6,第84页、5长编6卷30,端拱二年三月,第678页,改之。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毕仲游.西台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洪迈.容斋续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刘挚.忠肃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解缙.永乐大典[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9]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本,1983.

[10]王明清.挥麈录[M].上海:上海书店,2001.

[11]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

[12]司马光.传家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13]费衮.梁谿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祝穆.古今事文类聚[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1983.

[15]蔡襄.端明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16]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1983.

[17]庄绰.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苏舜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0]胡寅.斐然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1]裴汝诚,顾宏义.宋代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制度研究[A].

宋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3.

[22]徐松.宋会要辑稿[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7.

[23]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遗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1983.

[24]董.救荒活民书[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2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1983.

[26]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7]杨杰.无为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28]彭大翼.山堂肆考[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29]楼钥.攻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3.

[30]辛弃疾1稼轩词编年笺注[M].邓广铭,笺注.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78.

[31]朱家源,王曾瑜.宋朝的官户[A].邓广铭,程应.宋史

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阎现章]

On B-i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Focus on Genealogy,Officialdom and Marriage

M A Yu-chen1,YANG Gao-fan2

(1.Resear ch Centr e f or Ancient Chinese H istor y,H enan Univer sity,K aif eng475001,H enan,China;

2.R esear ch I nstitute of L aw Culture,H enan Unv ier sity,K aif eng475001,H enan,China) Abstract:B-i family lived in Guancheng count y of Zheng zhou,w as o ne of many clans in the So ng dy nasty.Six g ener atio ns fro m Bi Shi-an to his descendants,g ro uped and thrived by imperial civil examinat ion,became officials co nt inuo usly in means o f pr otectio n by ancestor s,and developed by ma rr iage with off icial families.B-i family not o nly had general characters,such as being officials and mar riag e with official families generat ion after generat ion,and a mo de o f the pro sper ity and adversity,but also had such par ticular ities as outstanding administr ative wo rk o f g over nment o fficials,and no saving-up family pr operty, and spar ing in imper ial civil examination and fewer higher-ranking off icials.

Key words:So ng Dy nasty;B-i family;genea log y;official and mar riage

18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我的家族史作文

我的家族史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修家谱有何的作用 (天长市内省堂_朱氏家谱) 天长市仁和中学朱庆文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 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 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 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 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 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少代呢?世代 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

的风化,也就失去了立碑的作 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 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 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 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万里江水,源起何 处?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特别我们 朱氏家族,已有半百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 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 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

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 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 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 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 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 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 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 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 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朱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5-28 [返回主页]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旧谱记载:源明公至广传公为一百四十七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刘墉、展程、方正、和平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得)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刘歆)——21咏[月八](刘泳)一一22相承(刘淋)——23全福(刘麓)——24美勋(洪周)——25钊[月宁](刘申)――26昞宽(茂高)——27文盛(道山)——28锦遥(叨亮)——29升吉(刘先)——30瑞明(刘坤)——31先柱(案临)一-32源传(智和)—-33维宗(刘绘)——34新兴(元远)——35建[月吕](观榜)——36宝招(文祯)一-37晨禄(刘符)——38任玉(九龄)——39添桢(道总)——40树鸿(伯亿)——41登贵(笃庆)——42俊通(楚阳)——43彦武(刘弼)——44标林(刘勇)——45德朋(建平)——46朝良(刘经)一一47廷声(照燃)——48元振(之雄)——49胜海(刘茂)——50杜伯——51隰叔——52士蒍——53士谷——54士会——55拱照(刘康)——56报联(刘定)——57致禄(刘献)——58文公一-59士云(刘桓)——60仓模(宗仁)——61荣信(大化)——62封诰(闵鸿)——63大禄(刘晋)一-64富仙(刘畅)——65贵文(鸣甲)——66刘得(刘松)——67璋秀(文先)——68金盛(柏仲)——69榜照(盛臣)——70显科(梦清)一一71思泷(刘乔)——72恩盛(刘丰)——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不疑——91刘惠——92刘雄——93刘弘——94刘备——95刘永——96刘晨——97干清——98文琥——99刘俊——100刘熹——101重辉——102刘麒(麟)——103振河——104刘雅——105瑾升(洪举)——106淳震(继明)——107坤仁(若宰)——108大宇——109刘冰——110刘显——111新贤——112刘丹——113刘昞(刘光)——114珍胥(楚之)——115于政(刘点)——116刘虬(友珪)——117之遴(刘祓)——118刘桢(子疆)——119子翼(运隆)——120可寿(官位)——121尚文(宏谋)——122学易(刘浙)——123刘洪(刘晋)——124曙道——125刘逊——126刘贿——127刘祥——128天锡——129刘沐——130龙图——131刘任——132若还——133参常——134德洪——135月清——136刘梅——137富山——138福高(刘韐)——139子翚——140刘瓒(刘玶)——141源远——142刘诏(刘爚)——143宗臣——144贵盛——145刘龙——146开七——147广传。 旧谱记载:从源明公——广传公为一百三十六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泰总谱、潮州桃坑谱、兴宁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21咏[月八]一一22相承——23全福——24美勋——25钊[月宁]――26昞宽——27文盛——28锦遥——29升吉——30瑞明——31先柱一-32源传—-33维宗——34新兴——35建[月吕]——36宝招一-37晨禄——38任玉——39添桢——40树鸿——41登贵——42俊通——43彦武——44标林——45德朋——46朝良一一47廷声——48元振——49胜海——50试集(杜伯)——51长远(隰叔)——52华封(士蒍)——53禄源(士縠)——54星亮(士会)——55拱照(照)——56报联——57杜伯(致禄)——58叔隰(文公)一-59士云——60仓模——61士蒍(荣信)——62士縠(封诰)——63士会(大禄)一-64士燮(富仙)——65贵文——66刘得——67璋秀——68金盛——69榜照——70显科一一71思泷——72恩盛——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达公——91不疑——92刘惠——93刘雄——94刘弘——95刘备——96刘永——97刘晨——98干清——99文虎——100刘麟——101振河——102刘雅——103瑾升——104淳震——105坤仁——106刘丹——107刘昞——108珍胥——109于政——110刘虬——111之遴——112刘桢——113子翼——114可寿——115尚文——116学易——117刘洪——118曙道——119刘逊——120刘贿——121刘祥——122天锡——123刘沐——124龙图——125刘任——126若还——127参常——128德洪——129月清——130刘梅——131富山——132春田——133贵盛——134刘龙——135开七—136广传。 本人经综合考证后,从肇姓始祖源明公——广传公(132世)的世系,作了初步整理,谨供研究参考: 01肇姓始祖源明公(或监明,或丹朱)一-02永河,字秉正——03济乐,字天申——04岁纪,名西山——05正坤,字名山——06长历,字万年,号东山——07德尧,讳乾泰——08仁宏,名启明一-09廷光,号秦贞一一10爵南,号长庾——11 行矩,名景生——12复旺,讳德顺——13茂清,字光万一一14孔阳,号景丰——15日永,讳元洪——16德荣,字仁、洪道——17聚义-一18刘累,字华美——19昌益,讳佑,名馗,字云、诚伯,号泰宜一-20信盛,讳歆,字锡命,号日明——21詠[月八],讳泳,字梅桂,号统一一22相承,讳淋,字虞、又字峰,号玉拔、万泰——23全福,讳麓,字开瑶,号明启——24 美勋,讳洪周,字桓,号丙乾——25钊[月宁],讳申,字乾元,号迪升、文正――26昞宽,讳茂高——27文盛,讳道山,字正义——28锦遥,讳叨亮,字明亮,号太常——29升吉,讳先,字先江,号通材、远名——30瑞明,讳坤,字坤成,号鬻化——31先柱,讳案临(案喜),字茂常,号予昭、东明一-32源传,讳智和,名浪,字殷献,号东山—-33维宗,讳绘,字贤,号元申——34新兴,讳元远,字朋琳,号腾——35建[月吕],讳月清,字观榜,号虔——36宝招,讳文桢,字陈一-37晨禄,讳符,号明万——38任玉,讳九龄,字景—39添桢,讳道总,字秉新,号名山——40树鸿,讳伯亿,字栽——41登贵,讳笃庆,号万明——42俊通,讳楚阳,字启兆,号绵——43彦武,讳弼,名略,字子熊,号兔统——44标林,讳勇,字实,号积传——45德朋,讳建平,字夏,号道明——46朝良,讳经,字敬典,号鉴发,又号苗一一47廷声,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48元振,讳之雄,字福立,号日宋——49胜海,讳茂,名芳炳,字林枝,号淋之——50杜伯,名平环,字致禄,号伯——51隰叔,字良,号阐叔——52士云,讳桓,名维纲,字诚光,号将——53士洪,讳仓模,字广庭,号永明——54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傅,号太光——55士谷,讳封诰,名禄源,字昌允、伯钦,号青山——56士会,名星亮,字万忠、千秋、又字季,号柏元——57士明,名拱昭,字忠信,号士球——58士远,名报联,字福——59士阳——60宗仁,字广定一-61大化,字富,号太光——62闽鸿,字燮,号士伯——63刘晋,字皋,号臬一-64富仙,讳畅,字璜、美荣,号鞅——65贵文,

晋国六卿家族完整世系

xx六xx家族完整世系 【xx、xx氏、xx】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 xx(xx夙之弟)、xx(xx之后) 第二代: 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三代: xx朔(xx盾子)、xx旃(xx穿子) 第四代: xx(xx)、xx(xx旃子) 第五代: 赵成(xx)、xx、xx午(xx) 第六代: xx(xx)、xx(xx)、xx父 第七代: 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第八代:

xx周(xx伯鲁子)、xx嘉(xx无恤子) 第九代: xx浣(xx) 第十代: xx(xx)(【注】: 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之人) 【xx氏、xx、xx】 xx氏出于xx。晋初xx: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第一代: xx突 第二代: 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 xx溱(xx毛子)、xx(xx偃子)第四代: xx鞫居 【xx、xx、xx、xx氏】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 xx犨、xx

魏颗(魏犨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三代: 魏绛(魏悼子子)、令狐颉(魏颗子)、吕相(吕锜子) 第四代: xx(xx嫡子)、xx(xx) 第五代: xx(xx)、毕游 第六代: xx多(xx) 第七代: xx(xx多子)、豫让(xxxx) 第八代: xxxx(xx驹子) 【xx、中行氏、xx、辅氏、xx】 荀氏之先为晋公族。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氏黯,别为荀氏。后逝敖生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弟曰荀首,其后为智氏,故中行氏、智氏实出于一宗 第一代: xx 第二代: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下面是为大家的山东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欢迎参考! 各地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曲阜。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贺,是快乐旅行团的一名导游,以后大家叫我小贺就行啦!不用客气! 言归正传,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曲阜的孔府。我在车上先和大家说一下注意事项,我们的集合、自由游览时间已经公布了,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他人,另外,请大家认清我们快乐旅游团的标志,看!我们的标志是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只鸟儿。请大家认清标志,不要走丢。谢谢大家的合作! 大家看!这就是有名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居住在他旁边的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的门就是孔府的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现在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03齐国君主世系(田齐)(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齐国君主世系简介(田齐)田齐君主世系图

田氏齐国,史称田齐,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姜姓齐国为大国,最强势时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春秋末年,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大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221年为秦所灭。 妫姓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太公田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齐桓公午临淄置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前353年,齐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 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国实力极盛。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之。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国、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前286年,齐湣王乘宋国内乱,于是出兵灭宋。由于齐国独自霸占宋国国土,引来其他各国不满,秦国于是与赵楚等和好,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序幕。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魏、楚、燕、赵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齐国(田齐)君主 (一)陈氏宗主 1.田敬仲完 田敬仲完(前706年-?),妫姓,陈氏,后又为田氏,名完,为陈厉公儿子。谥号敬仲。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齐国田氏家族第一任首领。 陈厉公佗,为陈桓公鲍之弟。陈桓公死,厉公佗杀陈桓公之太子免而自立。陈厉公二年,陈完出生。适逢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周易筮之,得卦象为:“是为观国之光,利用賔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陈厉公即位后,娶蔡国女子为妻。妻子和蔡国人通奸,所以常返蔡国,厉公也常回蔡国。 桓公鲍之太子免有三弟,长为公子跃,次公子林,次公子杵臼。前706年八月,三人怨恨厉公杀其父兄,就让蔡国人诱骗厉公并把他杀死。陈厉公被杀后,公子林等拥公子跃为君,是为陈利公。然利公立仅五月就去世,公子林继立,是为陈庄公。庄公林立七年卒,弟公子杵臼立,是为陈宣公。 利公、庄公、宣公之时,公子完继续住在陈国。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年),陈宣公杀死太子御寇。公子完与太子友好,恐怕受到牵连,便立即逃离陈国到齐国,事齐桓公,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至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陈完娶大夫国懿仲的女儿为妻,生田稚孟夷,陈完去世之后,世袭工正之职。 2.田孟夷稚 田孟夷,名稚,系本作“夷孟思”,字孟夷。齐国田氏家族第二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完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夷死后,儿子田孟庄继位。 3.田孟庄湣 田孟庄,名湣,一作“田孟芷”,系本作“闽孟克”,又称孟庄。齐国田氏家族第三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夷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庄死后,儿子文子田须无继位。 4.田文子须无 田文子,名须无。齐国田氏家族第四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庄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文子是齐庄公的大夫,晋国的大夫栾逞作乱,来投奔齐国,齐庄公厚礼相待。晏婴与田文子劝谏齐庄公不要这样,齐庄公不听。田须无死后,儿子桓子田无宇继位。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关系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关系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它的种族一起淹没在汹涌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国姓氏和家谱文化,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姓氏和家谱文化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和家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姓氏是家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姓氏的产生、演变和传承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而家谱则是姓氏繁衍续存的重要载体。姓氏出现在前,家谱出现在后;姓氏区分个体,家谱记载世系。 1、姓氏是家谱之本,家谱因姓氏而生 中华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大量姓氏的产生是在夏商至秦汉这一历史阶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随着大量姓氏的产生和世系的延续,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带来的人口激增,家谱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等,而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就是用文字记载一个家族的姓名及关系,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家谱在命名时,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如《张氏家谱》、《李氏家谱》等。姓氏稳定,家谱也就稳定,姓氏的包涵内容发生变化,家谱记载也随之变化。姓氏信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家谱以前侧重于姓氏及关系,随着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始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历史上,姓氏级别的不同,也决定了家谱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谱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姓氏的家谱成世本,记载普通姓氏的家谱称家谱或宗谱等。 2、家谱理顺了各姓氏家族横的关系和纵的脉络 作为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联结起了以血脉关系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人们。各姓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延续和传承。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了横向许多新家族,在家谱里面各新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也必须理顺。 姓氏在家谱里排序,从奠基始祖或始迁祖开始,依次排列世系顺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谁?他们有几个儿子,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妻子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贵贫贱,入谱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孙后代等,纵向一代续一代,中华姓氏几千年来,就这样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谱里理顺并记载了下来。 3、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要靠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许多人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渊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谱,这样自然就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样说,家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这方面有着最权威的记录。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约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 (梁金河考证) 梁氏是远古黄帝世系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黄帝世系1—48世后,梁姓的1世康伯公诞生,他是黄帝系第49世孙。 梁氏1世:康伯夏阳开基,被分封到夏阳少梁之邑,立为梁国,后人以国为姓(梁姓的鼻祖康伯公诞辰于西周的周宣王5年,即公元前822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史已经达2832年)梁氏5世:梁益耳(官徙河东,公生于周惠王2年)梁氏9世:梁鱣(音shan,叔鱼公,公生于周灵王21年,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许多支脉梁氏由此而来,公在孔子72贤中列32位,墓在山东东平梁家林)梁氏11世:梁宪(梁鱣之孙,另有喜、戈、鸢、式、乾等5个孙子,梁鱣的这6个孙子,是梁姓主流世系发展的骨干脉系,后繁衍传世各地)梁氏20世:梁禄(梁宪之后,公生于汉高帝9年)梁氏23世:梁褚(梁宪之后,公生于汉武帝元狩4年,安定一世)梁氏24世:梁桥(梁褚之子,安定系开基之祖,公生于汉武帝51年)梁氏25世:梁汉梁氏26世:梁延梁氏27世:梁统梁氏30

世:梁商(公生于汉明帝永平13年)梁氏31世:梁冀、梁藉梁氏35世:梁芬(公生于晋武帝太始元年,梁姓南迁之始祖,率梁氏族群最早到达浙江钱塘、广西合蒲)梁氏36世:梁策(公生于晋惠帝永兴2年)梁氏41世:梁德仁(公生于北魏太武帝真君5年)梁氏41世:梁德义(德义公发展成为另外一支,见后)梁氏44世:梁毗(德仁公之后,公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有玄侃、玄德、玄策、玄莫、玄掫、玄修、玄珍、玄粟等8子)梁氏46世:梁诞(公生于陈宣帝大建13年,45世玄侃公的长子)梁氏46世:梁嘻(公生于唐高祖武德3年,45世玄粟公的长子) 梁氏51世:梁文仲(梁诞之后,福建象运梁姓始祖)52世梁直辉,东渡台湾56世梁绅,61世梁仲义,62世梁永昭、永寿、永仁、永敬66世梁必遂,71世永福、安德、由仁(闽、浙、台、赣、粤、新加坡等)梁氏51世:梁文臻(梁诞之后,公生于唐玄宗开元10年),59世梁蒲(广东梅州),60世梁文有、文志(迁福建)61世梁格(潮州)62世梁熙学(入粤)64世梁登(拱)(珠几巷、南海、东莞始祖)64世梁克家(福建) 梁氏51世:梁约(梁嘻之后,公生于唐德宗贞元17年)52世梁孟涓(东平开基)54世梁通55世梁文度、文捷(61世梁帮美、63世梁应星,湖北新县)56世梁颢57世梁固57世梁适59世梁子美(梁适之后)59世梁焘(梁固之后)60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杨氏远祖世系

杨氏远祖世系 (2011-02-10 13:17:19)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的分布。杨氏之远祖者,天下杨姓的共同先祖也(包括两个杨氏授姓的传说)。此文实为您寻根问祖及清谱的重要资料…… 一世: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生二子,昌意、玄器。 二世:玄器,名挚。卒后葬于云阳,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生子,乔极。 三世:乔极,生子,帝喾。 四世:帝喾,名麦嗣位,卒后葬于顿丘。生子,后稷。 五世:后稷,名弃,别姓姬氏。生子,不窟。 六世:不窟,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鞠。 七世:鞠,生子,公刘。 八世:公刘,虽于戎狄,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生子,庆节。 九世:庆节,国于豳。生子,皇仆。 十世:皇仆,嗣位豳国。生子,差弗。 十一世:差弗,生子,毁陯。 十二世:毁陯,生子,公非。 十三世:公非,生子,高圉。 十四世:高圉,生子,亚圉。

十五世:亚圉,生子,公叔祖。 十六世:公叔祖,生子,古公亶父。 十七世: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止戎狄扰于岐下。生三子,太伯、虞仲、季历。 十八世:季历,为王季,修古公遗道,笃仁义,诸侯顺之,卒葬鄂县南山。生子,姬昌。 十九世:姬昌,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崩于商纣53年(前1122),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生子,姬发。 二十世:姬发,灭商建周为武王,卒葬父陵旁。生二子,姬诵、叔虞。 二十一世:叔虞,字子平,周成王(姬诵)之弟。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被尊为周代晋国始祖。生二子,燮父、姬杼。 二十二世:杨杼,名姬杼,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生于周成王20年(前1085)七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周穆王23年(前999)四月初八日丑时,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周康王6年(前1050)被封于杨邑,为杨侯,以食采于杨邑为姓,尊被为“杨氏授姓”始祖。配姒氏,生二子:伯沃、仲沃。 二十三世:杨伯沃,袭杨侯。生于周康王23年(前1045)三月初三日子时,卒于周孝王元年(前953)五月十四日,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子庚。 二十四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前1022)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11年(前954)十月十六日卯时,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贲氏,生子三,文、宜、亭。 二十二世:燮父,叔虞长子,改唐为晋,为晋侯。生子,宁族。 二十三世:宁族,为武侯,生子,服人。 二十四世:服人,为成侯,生子,福(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