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

周剑/何建坤

【英文标题】EU 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Its Economic Influence

【作者简介】周剑,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何建坤,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内容提要】欧盟气候变化政策随着《京都议定书》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向前推进。在这一进程中,它对欧盟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构成了挑战,但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现阶段,欧盟低碳经济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具体表征是低碳转型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多层次与多渠道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欧盟在低碳领域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外推广低碳理念及规则标准的强烈意识,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欧盟/气候变化政策/低碳经济/碳交易/碳金融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在欧洲越来越受到重视,已从环保组织关心的问题演变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治议题。在国际舞台,欧盟还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主要外交议程。欧盟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一直以“领导者”自居,并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产业推广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随着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其内外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一、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演进

欧盟自1993年成立起就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各成员国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应对政策,欧盟层面也开始协调成员国政策,统一行动。从20世纪末开始,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围绕《京都议定书》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向前推进,在全球和欧盟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其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4年,欧盟积极推动《京都议定书》生效。《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细则”,其目的是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欧盟对该《议定书》一贯持积极立场,并极力主张全部发达国家都加入这一全球性的制度承诺,希望以此约束各国基于高碳化石燃料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从而扭转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此,欧盟在区域内通过统一认识,加紧协调各成员国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立场和步调,以保证欧盟在国际气候变化议程中的“一个声音”。欧盟于1998年底举行了环境部长理事会会议,出台了《欧盟关于气候变化的战略》文件,以此表明欧洲对《京都议定书》的基本立场、态度和意见。为兑现京都会议的承诺,欧盟还在区域内为《京都议定书》生效做了政策准备。2000年,欧盟启动欧洲第一个气候变化方案(ECCPI)。在该框架下,欧盟及其成员国以及各利益相关集团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成本效益的减排措施,如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交通部门推广使用生物燃料、改善建筑物能效等。迄今为止,欧盟各方已实施了35个减排措施,其中包括建立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进行相关立法。2002年,欧盟通过了第六届环境行动方案(6th Environmental Action Programme),该方案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视为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将它列为4个优先环保行动领域的首位。②从此,减排要求开始纳入欧盟农业、能源、区域和科研等政策领域。与此同时,欧盟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由于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大国美国的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为借口

于2001年3月退出《京都议定书》,随后澳大利亚霍华德政府也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陷入困境。为化解危机,欧盟运用了其所有的外交力量动员其他国家支持和参与《京都协议书》。一方面,欧盟在与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G77国+中国的谈判中表现出较为灵活的态度,促成了“波恩政治协议”(2001年7月)和“马拉喀什协定”(2001年11月)的达成;另一方面,欧盟以支持俄加入世贸组织为条件,拉俄参与《京都议定书》。在欧盟的积极推动下,《京都议定书》最终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07年底,欧盟积极推动《京都议定书》各项条款措施的落实。在区域内部,欧盟的政策重点是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承诺期内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成本—效益解决方法。为此,2005年10月,欧盟启动了第2个欧洲气候变化方案(ECCP Ⅱ),其主要提议包括:从2011年起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制订降低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关法律,审核现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并在2013年修订,制定安全运用碳埋存技术的立法框架等。2007年3月,欧洲理事会提出了一项能源和气候一体化决议,该决议在欧盟气候和能源政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核心内容是“20-20-20”行动,即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若能达成新的国际气候协议,欧盟则将承诺减少30%;设定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的约束性目标,包括生物质燃料占总燃料消费的比例不低于10%;将能源效率提高20%。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建议各成员国应加大能源外交的力度。欧盟的最终目标是“把欧洲改造成高能效、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在全球层面,欧盟倡导以多边方式推动各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比如,欧盟强调通过规则和标准,以双赢和伙伴关系形式解决各方分歧和矛盾;强调与各战略伙伴在可持续发展、环境、能源和其他资源领域加强接触;主张对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采取更开放的态度,根

据不同约束力的规范标准整合共同利益,确定各方都可行的解决方法,等等。

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欧盟为后京都谈判积极准备。《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截止于2012年,如何构建之后的国际气候制度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及相关安排,国际社会应该在2009年12月丹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新的国际协定。2008年1月23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的新立法建议,也被称为欧盟气候变化扩展政策。③2008年12月12日,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一揽子计划,12月17日,欧盟议会正式批准这项计划。欧盟气候行动的一揽子计划既是2007年决议的具体落实,也被认为是全球通过气候和能源一体化政策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基础。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更为积极:其一,扩展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加大温室气体控制范围。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欧盟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的主要基础和途径,它覆盖了欧盟当时25个成员国,包含近1.2万个排放实体,占欧盟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现在该体系正处于第二阶段(EUETS-Ⅱ,2008-2012年),包含了10个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电站及其他燃烧设施、炼油、炼焦、钢铁、水泥、玻璃、石灰、制砖、陶瓷、纸浆和造纸)。EUETS-Ⅲ(2013-2020年)行业覆盖范围扩展到石油化工、制铝业和制氨业。其二,突出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通过对成员国设定约束性目标(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至20%),欧盟委员会将可再生能源置于欧洲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心地位。欧盟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助于改善气候变化问题,而且还具有丰厚的经济收益和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可靠安全的能源供给。其三,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表现出一定灵活性,以此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向前发展。欧盟跳出了美国与中国、印度等国在减排责任方面的冲突困境,大胆提出“捆绑目标”方案:欧盟承诺,若其他发达国家以及排放相对较少、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

据自己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对全球的努力做出足够的贡献”,欧盟则将自己的减排目标提高到30%。欧盟这一立场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定的调整行动空间,另一方面对美国等国施加了政治压力。

二、欧盟气候变化政策与经济转型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对其传统的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增长模式构成了挑战,但从长远看,它也为欧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尤其推动了欧盟低碳经济的发展。所谓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基于化石燃料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追求以低碳或零碳能源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欧盟国家中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DTI 2003),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白皮书指出,不能让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性影响;英国应该发展可靠的能源供应,这是实现总体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后,低碳经济概念在欧盟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同时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将其视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目前,欧盟区域内这场革命正在悄悄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欧盟国家经济结构出现了低碳转型趋势,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以及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欧盟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采取了“萝卜与大棒”政策,既强调外部性约束又强调通过经济手段来推动产业部门升级和转型。前者主要通过相关管制政策实现排量“达标”,如2007年2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修订《燃料质量指令》的立法动议,为用于生产和运输的燃料制定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后者主要借助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碳税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建立碳排放成本管理机制。④2007年底,欧盟还推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为企业提供了未来技术发展和技术

创新思路。在此形势下,欧盟传统产业部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或加大低碳技术和能效改善技术的投资力度(见表1),或将产业向碳排放成本低的领域转移。⑤

在能源结构方面,欧盟气候变化政策推动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及洁净能源服务业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现已成为欧盟的支柱性产业,在国际上处领先地位,也是欧盟最有能力与美国竞争的领域之一。据统计,在全球前十大风力设备生产企业中,欧盟国家的企业占了8个;欧盟生物柴油产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该行业生产商现在几乎遍布全欧洲,其总生产能力在2006年达到了70亿升/年。另外,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刺激了企业对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需求,作为发电设备供应商的电气公司和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工程公司开始积极转型,向客户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第二,欧洲碳交易市场获得长足发展。欧盟为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是近年推动欧洲乃至全球碳市场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挪威点碳咨询公司(Point Carbon)统计,2006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为16亿吨,2007年增加到27亿吨,增长了64%。欧盟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占全球总量的62%,交易金额占全球的70%。2007年,欧洲碳交易量达16亿吨,交易金额为280亿欧元,相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62%和55%。⑥Point Carbon 公司估计2008年欧洲碳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交易量达到26亿吨,交易金额为630亿欧元。⑦(参见图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在其气候变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体系运行4年来已取得较好成效。从目前情况看,企业的履约率较高,

其中英国企业的履约率超过99%。在国家层面上,除爱尔兰、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和丹麦外,其他欧盟国家都已基本完成目标。英国斯特恩爵士2008年4月提出的《气候变化全球协议的关键要素》报告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2008年6月提出的《我们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都充分肯定了碳交易在推动欧盟低碳经济转型中起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欧盟下一步应考虑将世界上现有的碳市场进行对接,形成未来的全球碳市场。

第三,欧洲碳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资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低碳经济转型的“血液”。碳金融是基于碳交易而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欧盟为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建立了多渠道、多市场的“造血”机制,积极推动各类资金(包括私有部门的和公有部门的)进入低碳产业。(见表2)

三、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全球影响

环境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欧盟早就意识到仅其在全球气候保护行动和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欧盟不能单独达到能源和气候变化的目标”⑧,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欧盟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的思路是基于功能多边主义,在一个松散机制化的伙伴关系中,将欧盟与世界其他地域的政治意愿转变为有约束力的跨地区政策机制。其具体做法是“输出”,包括推广其法规性合作的成功经验、低碳产业结构转型经验,追求低碳能源需求外溢效应,加强碳交易规则及碳市场管理的国际合作,加强碳金融服务的全球渗透等。欧盟在环境气候问题上的积极行动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长远影响。

首先,推动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倡议。欧盟是低碳经济模式的积极倡导者,英国和德国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利用担任

欧盟和G8集团双轮值主席国之机,不遗余力地推进气候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呼吁全球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该报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在具体行动上,欧盟倡导以多边方式在欧盟与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中确定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实施目标⑨:与俄、中、印等重要双边伙伴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将能源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双边对话议题;进一步推广欧盟法律框架至欧盟邻近地区;在G8集团内部达成一致针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在全球气候变化联盟内发展非洲—欧洲能源伙伴关系,帮助非洲低碳技术发展,使非洲大陆成为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者,进而打破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南北僵局等。

与欧盟的积极立场相呼应,国际社会近年开始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根据自身的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提出了行动方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2007年5月提出将低碳社会作为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同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正式将低碳社会作为日本政府在2050年前的重点发展目标;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一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愿作为的美国在2007年7月由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草案。澳大利亚于2008年7月由其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部长黄英贤在《推动澳大利亚进入低碳经济》中提出了减少碳污染、扩展可再生能源的行动建议。印度总理辛格在2008年6月30日公布了印度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8个核心的“国家使命”(在2017年前),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此外,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也纷纷提出对低碳经济的展望,世界经济论坛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2008年6月20日发布了《首席执行官对2008年7月八国集团领导人的气候政策建议》,对未来低碳经济前景进行了详尽阐述。

其次,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国际需求。欧盟气候变化行动和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扩大了欧洲国家对低碳产业的需求,而且由于政策的溢出效应,刺激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需求。挪威点碳咨询公司2007年1月、4月及2008年1-3月的调查表明,全球至少2/3的被调查企业已经采取了降低排放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燃料替代或提高能效方面。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网络公司估计,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需求不断攀升,其主要表现:一是可再生能源装机投资扩大,2007年全球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投资约达710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是德国、中国、美国、西班牙、日本和印度;二是新建可再生能源工厂及新设备的投资增加,2007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生产厂商和设备制造商的投资额达100亿美元,生物燃料生产投资超过40亿美元;三是相关研发投资逐年增加,2006年的研发投资额为160亿美元,2007年超过了这一水平。⑩从总体看,低碳产业投资需求呈国际性趋势,尽管目前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和中国,但新兴市场的需求正不断增长(特别是巴西和印度)。

第三,占据碳交易领域的“制高点”。作为碳交易量与交易金额的双料冠军,欧盟将很可能在未来形成的全球碳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市场份额方面以及欧元对碳排放交易的定价权方面。目前,世界上的碳排放市场主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的新南部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挪威体系、英国体系、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和加拿大的亚伯达省气候变化和排放管理法等。(11)这些碳排放交易体系仍处区域级、国家级或省(州)级,相互间尚未实现对接,整体呈群雄纷起状态。尽管各市场的交易对象和规则不尽相同,但它们交易单位的最基本要素都是碳排放权,因此未来各交易体系的竞争焦点也将集中在碳排放权上。这种竞争现已出现一些端倪,如近来全世界大量金融机构开始积极进入碳交易市场,美国的对冲基金似乎对期权和长期经核证减排量(CER)具有偏好;2007年底,全球最大的实物期货及期权交易所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宣布将发行其自身的二氧化碳

排放产品。相较而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最为令人瞩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国界的排放交易体系,并在交易规则设计及市场管理方面相对完善,再加上其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第一的地位,欧盟显然已在碳交易领域占据了“制高点”。无论如何,市场份额(交易量)、交易活跃程度,交易金额、交易规则完善程度等因素将是决定各碳交易排放体系在未来全球碳市场中地位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交易金额除受交易量影响外,还取决于碳价及结算货币。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碳市场在2006-2007年期间出现萎缩,尽管它们的总交易量几乎未变,但交易金额下跌了63%,跌至1.86亿欧元。(12)这种下跌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市场的碳价下跌及美元贬值所致。由此可以预期,若某一货币能长期保持在碳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势必在未来碳价定价权上掌握话语权。

第四,通过欧元定价碳交易,带动相关金融服务并向全球进行金融渗透,挑战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高盛全球经济研究主管吉姆·奥尼尔认为,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美元作为全球头号储备货币的地位在逐步削弱,美元是一种不断走下坡路的货币。

(13)随着上世纪末欧元的启动,欧洲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一直稳步增长,加上近年来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进一步推升欧洲金融资产规模。据统计,到2006年,欧洲金融市场资产总值为53.2万亿美元,已经接近同期美国金融市场56.1万亿美元的资产总值。从金融机构的国际排名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到2007年,以一级资本计算的全球前25家大银行中,欧洲银行有14家,且有4家进入前十名。(14)欧盟因实施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大力推行碳交易在碳金融方面取得了飞速进展,其管理的基于欧元的碳金融资产也随着碳交易数量和金额的增长而迅猛发展。相反,美国拒绝参加《京都议定书》意味着其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参与不断成长的碳市场和碳排放交易体系,包括《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从而错失碳金融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注释:

①1997年12月,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其核心内容是以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对6种温室气体平均减排5%以上、发展中国家无需承担量化减排义务。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上所承担的减排目标是2012年相对1990年基准减排8%。

②环境的4个优先领域是:气候变化,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与健康,自然资源与废弃物。参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en//environment/article-117438.

③EU, "20 20 by 2020 Europe's Climate Change Opportunity",COM(2008) 30/final, Brussels, 23.1. 2008.

④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与启示”,《环境保护》,2008年11月,第70-73页。

⑤杜娟:“新一轮欧洲产业转移特点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第43-46页。

⑥Point Carbon, "Carbon 2007: A new climate for carbon trading", published at Point Carbon's 4th annual conference, Carbon Market Insights 2007 in Copenhagen, 13-15 March 2007, 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

⑦Point Carbon, "Carbon 2008: Post-2012 is now 11 March 2008", published at Point Carbon's 5th annual conference, Carbon Market Insights 2008 in Copenhagen, 11-13 March 20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

⑧EU, "An Energy Policy for Europe", COM(2007)1/final, p.18.

⑨[德]白小川:“能源安全:欧美中三角关系中的一大难题”,《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8页。

⑩REN21(2008), REN21 Renewables 2007 Global Status Report.

(11)另外,已正式公告的体系包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联邦体系、新西兰的提议体系、瑞士排放交易体系;正在拟订的体系主要包括2006年底以来美国国会提出的各种法案、美国西部各州的倡议、加州温室气体限额与交易设计草案报告。

(12)Point Carbon, "Carbon 2008: Post-2012 is now 11 March 2008", published at Point Carbon's 5th annual conference, Carbon Market Insights 2008 in Copenhagen, 11-13 March 20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

(13)“全球经济降温催生国际金融新格局”,《上海证券报》,转引自新华网,2008年8月20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fortune/2008-08/20/content_9529661.htm.

(14)连平:“次贷危机加速国际金融格局嬗变——中国金融资本赢得快速崛起的契机”,转引自和讯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17539217_d.html.^NU1

2020年中国经济8项政策措施

2020年中国经济8项政策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明确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梳理发现,明年以下这8项政策措施将会影响你我的钱袋子,也有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炒房行为将严格受限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表述引发高度关注,可以预期,明年想要投资投机性购房,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炒房行为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住房属于居民最基本的耐用消费品,功能是居住,基本属性不是投资品,不是用于投资和投机赚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意味决策层清醒认识到房子的定位,不容忍投机的泛滥,如果采取措施真正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未来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挤出泡沫,显现真实的

供求关系,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养老保险将迎顶层设计 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动作频频,今年首次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涨6.5%左右。人社部在10月25日透露,养老金并轨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 在专家看来,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出台非常必要。 减税、降费将加大工作力度 ——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有望减轻 会议提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回顾2020年,官方减税、降费的措施不断,包括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普通化妆品取消征收消费税,16种不动产登记收费减免,等等。而近期又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气候变化经济学 -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2017年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 课程简介 《全球变化导论》授课教师:宫鹏、杨军 本课程总括了全球变化的知识体系,既是全球变化辅修专业的入门基础,又可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提高对包括地球自然演化过程、生物起源及进化、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大气成分变化与全球变暖等全球变化中的基本过程和原理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对人类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状况与地理大发现、世界人口动态及地理分布、技术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人为活动对全球变化的推动作用,以及绿色革命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变化背景下等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理解,能够奠定认识全球变化的科学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将来参与全球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候变化》授课教师:罗勇、张建松 本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全校性选修课程。本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伦理等内容。本课程将采用课上讲授、课下慕课(MOOC)自学和专题讨论(Panel Discussion)的教学方式,通过大班授课与小组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和同学间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每个主题均附有思考题,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本课程还将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模拟谈判、气象局实地参观和模拟碳交易等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气候变化经济学》授课教师:蔡闻佳、王灿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经济学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和主

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IS与LM曲线分别表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必须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的组合。IS曲线描述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I指投资,S 指储蓄;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正向变动关系,L指流动偏好,M指货币存量。IS或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会发生变动。 IS曲线的移动: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等于增加投资支出,因此,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因为一笔税收的增加,如果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则会使投资相应减少,同样,如果是增加了居民个人的负担,则会使他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他们消费支出相应减少。 LM曲线的移动: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就减少,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推动IS或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越有效;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有效。 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不仅收入会变动,利率也会变动。 ①当LM曲线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仅收入提高,利率也上升。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即是总支出增加。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不变),所以,人们只能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从事交易增加所需货币,这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 ②当LM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 ③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移动时,收入提高,利率下降。这是因为,LM曲线右移,或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在IS 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M曲线右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 ④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会使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⑤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而定。如果IS向右上移动,LM同时向右下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税收,这两个政策会对IS曲线产生影响,具体来看主要是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导致IS曲线向外移动,与曲线形成新的均衡。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也可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能力,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此时,总产出将会增加。而税收政策的变化表现为,税收的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投资的减少,从而使总产出进一步减少,IS曲线会向内移动,此时与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 鉴于我国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知道,政府期望通过增加购买和投资的方式达到刺激市场总需求,并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利用减税政策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收益,使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够增加,希望利用消费政策带动市场总需求增长,使国民收入曲线向外移动。 货币政策是为了达到变动实际总产出的目的,政府也可通过增加(减少)货币供应来实现。相对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货币政策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增加货币供给,会使LM曲线右移,LM曲线右移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一方面刺激私人消费,另一方面,可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精)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 国经济的影响 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美国作为和英国、中国、前苏联同一阵线的同盟国,参战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二战对于整个世界格局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1、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2、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战争中确立的霸主地位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 4、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常规武器最强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 二战前,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无论政府如何努力都无法挽救日趋颓势的美国经济。二战爆发,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 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

浅议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税收措施

浅议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税收措施 [摘要]欧盟遵循从源头控制污染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针对能源产品、电力、公路运输工具等实施了一系列税收措施,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欧盟通过建立欧洲排放标准等,将税基与CO2及其他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进行―挂钩‖,通过经济压力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盟;气候变化;税收 欧盟在国家和国际层面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税收措施是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 对污染环境、影响气候变化的商品、所得、财产和行为等进行征税,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①―污染者付费‖原则规定在《欧盟运行条约》第191 条第2款第1项:―欧盟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在充分考虑联盟各地区情况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对环境的高水平保护。该政策应基于预防性原则,以及下列原则:采取预防行动、优先处理破坏环境的源头,以及污染者付费原则。‖税收也是污染者承受的经济负担。税收可以迫使污染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其开发研究新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一、欧盟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税收措施 (一)能源产品和电力税 对能源产品和电力税作出规定的重要文件是2003年10月27日理事会的指令——《重构欧共体能源产品和电力税框架》。②根据原《欧共体条约》第249条第3款(现在的《欧盟运行条约》第288条第3款),指令所要达到的结果对任何其针对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但在形式和方法上则由各该国当局选择。③ 上述指令规定,能源产品和电力仅在用于动力或加热燃料时才被征税(第2条第3款),当它们被用作原料或者在化学反应、电解和冶金过程中使用等情形时不被征税(第2条第4款)。该指令为动力燃料、工商业动力燃料、加热燃料和电力的使用设置了最低税率,成员国的税收水平不得低于该指令设定的最低税率。成员国在遵守该指令的前提下,可以在个别情形下设置不同的低税率,比如公共交通、救护车、残疾人、公共行政、军队使用等。该指令还规定了成员国可以对某些情形下的能源和电力使用减免税收,如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电力减免税收等(第15条第1款)。 因此,通过设置最低税率,有利于防止在能源产品和电力方面的恶性竞争带来的市场扭曲。同时,该指令也鼓励成员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对进口能源产品的依赖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外,对科技进步和新能源使用的鼓励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论天气变暖对经济的影响 袁婧妍 税务学院

税务0977 010******* 摘要: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文章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切入,通过阐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政府和企业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的反应,从而提出中国应对这种“市场失灵”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神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神州家,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经济分析必须是覆盖全球、着眼长期的,把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摆在中心,并考虑发生重大的、非边际化的可能。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是必要且紧迫的。 1、气候变化——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 1.1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市场失灵现象 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气候变化之所以可以看作是市场失灵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气候变化问题是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的,而且负外部效应是大于正外部效应的。气候变化问题直接造成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例如,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在过去50年中,北极夏季海面浮冰的面积缩小了10%甚至更多,冰的厚度则减少了40%。亚洲和非洲的干旱更加频繁剧烈。世界上许多珊瑚礁遭到与海水升温有关的破坏。动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围和行为有所改变。极端天气情况可能增加等等。 其次,全球大气环境资源(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正是由于全球大气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没有产权的划定,各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大,使得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反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更为严峻,而对高纬度地区的影响则是初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继续严重,消极影响逐渐大于积极影响,这就造成了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 因此,将气候变化理解为市场失灵现象是有利于进行经济上的分析的。 2.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严峻影响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维系人们生命的农业中的粮食生产,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特朗普经济政策

浅析特朗普的经济政策 北京时间11月9日下午,2016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随着特朗普的当选,其在未来4年的经济政策也引起各方的关注。 在此前的的民意调查中,众多的美国民众将经济议题作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经济议题上,两党的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提出了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政策看法。特朗普的经济主张体现在对内全面减少赋税,对外征高关税消除贸易逆差,振兴美国制造业。特朗普的经济主张中包含有反对自由主义的原则,有很浓的贸易保护倾向。相反,希拉里在其对于经济议题的阐述中拥有相对自由的贸易主张,支持对科技的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希望凭借此进行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的发展。 首先,特朗普在经济主张的最主要部分也同时也是最吸引美国选民的税收政策,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以下几点: 1.所有人减税。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他承诺“将减免中产阶级和其他多数美国人的税负”并透露将对很大一部分美国人实行“零税收”。在中产阶级日益减少的当下,特朗普的主张吸引了众多中产阶级的选票。按照特朗普的税改计划,现有的七档个人所得税税率将被压缩为三档,最高税率将从 39.6%下调至 2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为 25000 美元,夫妻所得税起征点为 50000 美元,从而意味着数百万家庭将免缴个人所得税。 2.简化税法,削减企业税。企业税税率要由 35%大幅削减至 15%,虽说从大公司到夫妻店都囊括,但此建议更多还是为了吸引企业回流美国。正如在被问及如何看待美国大型企业广泛寻求税务倒置的行为时,特朗普表示,只要美国税收政策不改变,企业面对高税负必然出此下策,但如果他上台便要修改法律,让美国公司不能借着并购把公司总部搬到其他国家享受较低税率。 3.对回流的美国企业,其海外盈余将被课征一次性赋税。特朗普认为自己削砍美国企业所得税的计划将为美国政府带来一笔横财。税率调降后,将吸引移师海外的美国企业重新回到美国,促使美国企业将大量的海外盈余汇回国内。他将允许企业把海外资金带回美国,按 10%的税率一次性纳税,这将给美国财政带来新的收入。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x 邓 翔1 瞿小松2 路 征 3[内容摘要]近年来,欧盟环境政策的改革和发展备受关注,在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即 将结束之际,欧盟又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规划,包括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生 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环境合规性援助计划、资源效率路线图、海洋战略框架、绿色公 共采购等。本文对上述欧盟环境政策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整体政策效 果做出了评价,最后指出了欧盟环境政策对我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治理;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邓 翔(196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瞿小松(1989)),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研究方向:欧盟经济。路 征(1982)),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都一直将环境政策作为其共同政策优先考虑的议题,并且,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欧盟也是建立全球气候变暖政策的最先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欧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各项环境指标稳步提升。从1973年欧共体发表5第一个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6以来,欧盟至今已完成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最近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0 (规划期:2002年6月22日至2012年7月21日)也已到期(EC,2001)。[1]总的 来讲,欧盟环境行动计划从最初只涉及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然后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并注重环境法律的执行,最近则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重大环境问题的治理,这一演变过程表明欧盟在不断加强环境行动计划的应用性,也更加注重各成员国的具体实践。最近,欧盟提出了其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欧洲20200(EC,2010),[2]目标是将欧盟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性、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体,从而帮助欧盟和各成员国促进就业、提升生产率和社会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欧盟环境总局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计划,其内容涵盖了生态创新、资源效 论文得到了四川大学/让1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0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173149)的资助。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王东风张荔 2012-08-14 14:49:35 来源:《经济学家》(成都)2011年11期 【内容提要】气候变化经济学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渊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含义,温室气体减排手段的经济分析,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以及气候变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经济学碳排放温室气体减排 一、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悲观的人口理论,而且,长期以来,人口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与人口问题相伴而生的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由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强烈刺激了人们对人口、资源及环境担忧的神经。而近20多年,随着全球升温速度的加快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出现,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推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1988年成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展开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评估,分别于1990年、1996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在国

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达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主要工业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出了量化减排标准;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尽管没能达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会议还是在国际社会及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是气候变化经济学发展的原动力,而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共物品特殊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艰难的国际谈判则为气候变化经济学注入了能量强大的推进剂。气候变化经济学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作为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而存在,研究领域集中在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气候变化治理的经济分析以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进展的综述: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含义,温室气体减排手段的经济分析,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以及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二、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在由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为“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和

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决策的三个要素

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决策的三个要素 潘锐娄亚萍 2013-1-29 22:03:47 来源:《和平与发展》(京)2008年3期作者简介:潘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上海市美国学会秘书长;娄亚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内容提要:对外援助政策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国家利益是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驱动力,但利益集团因素以及决策者的个人认知、能力、价值观、背景、个性和党派特征影响国家利益的取向,进而影响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只有综合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才能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全面考察。 关键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国家利益利益集团决策者 对外援助政策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提供的无偿或优惠的货物或资金,用以解决受援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困难或问题,达到援助国家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①毋庸置疑,任何国家在制定对外援助政策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利益色彩,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战略考量。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同样如此。 本文试图从决策层面对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制定的要素进行研究。我们认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驱动力虽然是国家利益,但利益集团因素以及决策者个人的认知、能力、价值观、背景、个性和党派特征影响了国家利益的取向,进而影响到对外援助政策的决策。只有把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我们

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本文将从国家利益、利益集团和决策者个人三个角度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分析。 一 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只要世界政治还是由国家所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本质以及全部政治学说的基本问题。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构成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一切政策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国家利益。对外援助政策也不例外。一个国家是否向另一国提供援助、提供多少金额的援助、是何种条件的援助,不取决于后者的经济需求或道德优劣,而取决于援助国能否通过对外援助获取预期的政治、经济和战略上的利益,以及利益的大小多少。②摩根索进一步认为:对外援助政策和外交、军事、宣传等政策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国家“军械库”里的武器装备。无论何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其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他并列举了6种对外援助形式:人道主义援助、生存援助、军事援助、名望援助、贿赂、经济发展援助。在摩根索看来,除了人道主义援助外,其余都是政治性的,即带有政治上的动因或政治收益的。③实际上,即便是人道主义的对外援助,其政治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潜在的政治经济含义在于:表明一个国家和政府对于某类国际事件的态度;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为自己今后获取同样的援助铺垫道路。④肯尼斯?华尔兹在其著作《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到,对外援助政策就是霸权工具。“(美国)军事援助直接服务于加强两极世界的安全体系,而经济援助则是给这个安全体系争取盟友和朋友,与行贿没有差异,也是为了增强援助国的国力,特别是遏止共产主义,建立合适的世界秩序的工具”。⑤ 美国对外援助常常被人为地罩上一层人道主义和无私的光环,但事实上,美

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049344.html, 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 作者:邵冰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1期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旋与博弈。日本试图在具有技术和制度优势的环境能源领域发挥领导力,在国际上开展气候外交,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在国内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 关键词:日本;气候外交;京都议定书;减排 中图分类号:K3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11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日益加深,大国对环境气候领域事务主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纷纷利用这个舞台展现其实力与影响力,一直被视为“低级政治”的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变得与“和平与安全”同等重要,上升为“高级政治”问题。作为全球性议题,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日本作为环保大国和最早推行环境外交的国家,出于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考虑,積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对日本而言意义重大。 一、日本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实践与进程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能源大 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各国要求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试图在国际社会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日本国内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成功地解决国内环境问题后,也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外部的环境问题。1984年日本政府倡议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9年日本主持在东京召开地球环境会议,并提出“地球环保技术开发计划”。1989年,日本外务省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除重复过去日本的安全保障、为世界经济健 康发展作出贡献和推进国际合作这三大课题外,还增加了“对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对策”这一新的课题,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作为日本外交的课题之一对待,开始将其纳入到日本对外战略框架之内。而国际气候谈判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与影响力的绝好机会,日本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环境事务中。 1990年,联合国决定发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国际气候谈判正式拉开序幕。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并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一、气候变化的特征 在过去的30年中,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平衡正在受到破坏,这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全面和长期的重大影响。很多研究者利用一些相互独立的数据观测到外力导致的气候变化,发现过量燃烧化石燃料①破坏了大气平衡,并且导致了全球变暖。这些研究证实了IPCC②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的结论,即“50年来的全球变暖很可能应该归因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然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会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否会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以至于必须采取控制和减排措施,曾经在很长时间都有争议,这种争论甚至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Schelling(1992)就认为,越是放眼长期,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就越不确定。他还就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无法对长期影响做出准确预测,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依赖气候的产业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将有限。但是目前Schelling等提出的这类争议已经不复存在,气候变暖会对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破坏这一点被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在学界也已达成广泛共识。 据研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0.3-0.6℃。Hansen 和Lebedeff(1987-1988)每5年取一个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从1880年的-0.5℃上升到1980年的0.2℃。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4-5.8℃。就像Dickinson(1986)指出的那样,实际的均衡气温上升幅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复杂性的变化,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由“通货膨胀”转变为“经济下行”,虽然我国没有改变2011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仍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的重视中可以看出,中央正在对当前经济进行精细化的扩张性操作,且现行的稳健货币政策不同于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的货币政策其实是稳健甚至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现行的货币政策已经适当放宽松。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已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3.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通货膨胀压力减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根据这一趋势,确定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思路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里的“稳”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 在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学原理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在总结西方流行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前提下,回顾了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结果,特别分析和强调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特点对经济模型和政策设计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基于市场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一、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7a),近百年来,全球表面的气温升高了0.74℃。如果在2000年到2030年间依然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增加25—90%,预计未来20年间,气温将每10年增加0.2℃。科学证据表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累积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发生的频率加大、风暴的密集度增加、大气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这些自然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根本的影响,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能力和人类财富的安全。 经济学家WilliamsNordhaus1982发表了题为“HowFastShallWeGrazeTheGlobalCommons”的文章,开始应用经济学研究气候变化,从此气候变化经济学就将焦点落在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供积极的针对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政策分析。虽然和环境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有重叠,但气候变化经济学更多的是利用气候变化的鲜明特点,即温室气体影响的长期性、气候问题产生和影响范围的全球化、政策的效益和成本的不平衡的分布等,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多个侧面。通过模拟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趋势,检验和分析技术选择对气候变化进程和减排成本的影响,选择控制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如碳税和碳交易等)。 气候变化经济学已经建立了其研究领域和基础要素,并在经济学界达成了共识。1997年,美国2500名经济学家,包括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共同发表了一项声明,指出最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是通过基于市场的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控制措施,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导致世界随着气候系统的变化经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相信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能够利用大量的证据和量化的风险评估提供的信息来帮助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气候变化的损失和减缓的效益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现象频率发生、降水模式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这些生物物理系统要素的变化将对人类的福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学家通常将气候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分为两类:市场和非市场的损失。市场的损失(marketdamages)来源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市场产品的价格波动和数量的变化给福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生产量的变化受气候变化要素的约束。研究者通常应用气候依赖型的生产函数来模拟气候变化的福利影响。例如,小麦的产量是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函数,因此可以直接估算由于气候要素变化导致的小麦产量的变化。生产函数法还被用在森林、能源服务、水资源利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等产生的经济损失。有学者认为生产函数法忽视了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于是享乐价格法(hedonicapproach)则成为估算气候变化损失的另一选择。例如Mendelsohnetal.(1994)将享乐价格法应用到农业,基于选择最大化地租的假设,利用跨部门的数据检验自然、物理和气候变量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非市场的损失(no—marketdamages)包括由于不利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直接效用的损失、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的福利的减少。这些损失的价值不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观察到。例如,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没有和价格的变化有任何明显的直接联系,也观测不到需求的变化。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是最有争议也是最为广泛被采用的评估非市场损失的方法。BerkandFovell(1998)利用支付意愿法研究了美国加州不同地域的公众为阻止当地的气候变化每月愿意支付的价格。结果表明冬季人们为阻止当地气候变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