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讲义 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讲义 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讲义  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讲义  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什么是“人”?

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

(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

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

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

按行为内容: 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

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

皈依行为(生息行为)

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

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

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生物生理层面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

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

心理层面

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社会层面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

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

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

(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三种:市场、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

(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

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复合性变化性多样性累积性

3.社会环境

(1)环境:环境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有因素和条件

(2社会环境: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义的活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关键点:指出了与人类行为的联系,指明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社会环境内容诠释:

1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2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体系,也包括纳入人类

活动视野的、经过或将要被人类活动影响或改造的部分自然环境体系。

3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关键:是否被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过

社会环境的构成

物理环境(改造后的自然界、人工世界)

社会组织(家庭、群体、社区、关系网)

社会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制度等)

4、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

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的的需要;

是熟悉社会工作过程步骤的需要;

是研究社会问题训练思维的需要。

社会工作: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

社会工作的中心:社会环境中的人核心问题:人类受社会环境影响巨大

社会工作者服务途径:

直接帮助: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应对能力

协调关系:协调案主与公私组织机构间的关系

影响政策:联系人与组织,帮助获得资源机会

(2)社会工作基本步骤

1研究问题和情境

2选择介入的目标

3制定具体的计划

4实施实际的介入: 向个人提供咨询协调、沟通组织影响其改变政策

5有序地结束介入

马加爵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提示:

家庭、学校、暗恋的女友、寝室同学、社会救济保障、就业系统、文化氛围

王瑞鸿先生观点:

生理因素是基础(行为的生物基础)

心理因素是核心(行为动机和动力)

社会因素是根本(决定性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方式

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和影响力量

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时代参照和标准

人类行为的个人问题往往源自深层社会原因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

2、心理发展阶段论: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氏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征期(3—6岁)潜伏期(10—12岁)生殖器期(青春期—死)

4弗氏还提出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5.对弗氏的批评:

A 许多假设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充足的实验证据。

B 泛性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

(1)弗氏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而埃氏则注重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

(2)弗氏强调人的本质的动物性成分,而埃氏则认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只在人类成长的早期很重要,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被自我所控制。

(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

(4)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而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5)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

对埃里克森的批评

A 其发展模式太偏向于中产阶级的经历,没有考虑到社会阶级、种族集团以及不同机会的差别。

B 理论本身很含糊,对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提出充分的解释,如导致人类成长的原因是什么?危机的解决是如何影响人格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

毕生致力于对儿童认知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反应的方式和过程的研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皮亚杰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但关心的不是认知的内容,而是认知如何形成、智力和思维如何发生发展等,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思想创立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胚胎时期。认知的不断发展是由一系列具有质的差异的阶段所组成,通过这些不同的阶段,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便会从以条件反射为主转变为成年人的复杂的逻辑思维。

1、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

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1)图式: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

(2)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面对外界信息,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

顺应指的是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并适应新的情况。(3)平衡:,指的是图式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人)

3、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对皮亚杰的批评

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其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一个木匠可能只需要具体运算能力。而一个建筑师则需要形式运算能力。

另外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过高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层次,并细分为六个阶段。

对科尔伯格的批评:

(1)第六阶段不是采用经验的方法,而是一种假设的和推理的结果。

(2)他的道德阶段划分是否普遍,不可更改?

(3)他的道德理论反映的仅仅是西方的自由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男人的价值观。

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美国)

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

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他赞同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

否认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发生公式是刺激(S)—反应(R)

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

人类成长不象弗洛伊德所讲的阶段性,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美国

1斯金纳接受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又把其向前推进了一步。

2斯金纳最早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可以操作外在的环境,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将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批评:过多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而忽视了认知过程中注意、记忆、反思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强调认知在人类学习中的高度地位。:

1、观察学习

2、认知的重要作用

3、替代强化

4、交互决定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

张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同的心理学学说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的另一著名的概念。

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又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

第六级:自我超越需要

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其一,认为马斯洛等人所描绘的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太单纯、太理想化了。

其二,人的需求层次并不一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发展,这一点在穷困潦倒但却矢志不渝的伟人身上尤其突出。

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库利(1864—1929)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批评:有人指责他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

分割,而忽视了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

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 米德他认为,社会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赛。

1、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 主体我和客体我。

2、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

(1)模仿阶段这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主要任务是模仿。

(2)游戏阶段这主要发生在2到4岁之间。在这里,儿童能够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能够实践他们所扮演过的角色。

(3)比赛阶段这主要发生在4岁之后,在这个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表现是能力的提高,儿童可以参加同时有很多参加者并且有组织秩序的游戏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行为?人类行为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2.什么是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哪些层次?

3.怎样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4.人类行为有哪些层面?如何理解?

5.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第二章性别

第一节性别差异

社科领域用“性”一词来指男性或女性的生物学状态。用以区分男女两性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其他生物生理特征。

“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定义。它描述了一个社会性建构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必要条件的本质事实。

一、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别: 基因差异荷尔蒙差异身体差异

二、男性与女性的心理差别

1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个性、行为和脑力上。心理差别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被人们观察和研究。

2为了避免社会环境因素对男女心理差别的影响,研究者选取婴儿作为研究重点。通过研究发现,男婴与女婴之间存在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

3在男性与女性的心理方面的确存在着普遍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过程中,生理因素的作用很难被彻底否定,社会因素更多受到重视。

性别角色双性化:直观地是讲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女性拥有男性的独立。

“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

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三、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差别(交叉文化研究)

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年)一书,对西方社会中的性别议题投下炸弹,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女权运动者,米德以这书奠定性别的文化决定论。

米德得出的结论是,男性与女性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生理因素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节性别社会化

性别角色:指的是作为男人或者女人相关联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即与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作为女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表明了对男性或者女性的期望,当人们不能按照这种性别角色期望扮演角色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性别社会化可以向我们揭示出男人和女人如何形成了对自己性别的想象,以及这种关于性别的想象又如何作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内化于每个人的头脑中,进而影响到男女两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同时,性别社会化也可以向我们表明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机构

一、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性别老师

家庭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首要动因。父母不同的对待方式导致婴儿产生出不同的反应,最终结果就是不同性别角色的逐步形成和确定。

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他人。婴儿的性别社会化首先从父母尤其是同性父母的模仿开始的。

二、学校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在学校里通过多种方式得到强化和推进。其中,最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来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在学校里,老师对待男女生的态度和期望被称为是一门隐性课程。

三、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电视伙同广播、报纸等媒体共同为我们描绘出男性和女性的模范。

虚拟社区——网络对大众的影响几乎超过了其他媒体。

四、同龄群体

1布朗把群体定义为“小型的、通过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以实现某个目标的人的集合。”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龄群体始终对人的行为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青春期。

3同龄群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最终作为一种模式被固定下来,性别的社会化很显然页只能在这种同龄群体既定的框架下进行。

五、职业

1从狭义上说,职业的存在导致了个人自我和身份的确认,才导致了个人对社会的有效参与,个人社会关系的维持和拓展,个人成就感的实现。这些影响同样也发生在人类性别的社会化上。2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职业或社会分工主要建立在性别划分上。在这种职业区分里,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质的差别,这种差别为后来的性别歧视提供了基础。

3在这种男女有别的假设基础上,男性和女性分别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性别社会化。

为什么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会成为人们偏爱的恋人?

首先,我们看看构成女性化特质的特征。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察觉别人的需要。女性化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情。正是这个原因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喜欢找这样的人倾诉。

第二,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意并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果断性。配偶表达能力强、敏感性高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因此,双性化的人会是最好的伴侣。

第三,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因此他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他们对对方的情感和需要更加敏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和缺乏这些特质的人相比,他们与人相处得更加融洽。

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斯:

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

创造力需要

1敏感的女性特质。

2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男性特质

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女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

因此,教师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按照不同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女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使儿童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性别歧视

歧视:是指基于某种特殊性质而对一个人抱有成见或者偏见。歧视经常建立在生理特征或文化特性的基础之上。

性别歧视:如同年龄歧视和种族歧视一样,也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的意识形态。性别歧视主要通过对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的、生理的差别的强调和夸大,来宣扬男性优越于女性的合理性。

一、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

1.性别歧视的理论出发点,即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者往往过分夸大性别间的差异,尤其是生理差别。而现代社会更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2.逻辑上偷换概念,性别差异不能等同于性别不平等。

性别歧视者为自己辩护的工具有两个:两性之间的差异和社会分工不同。

但是他们不能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在人类社会演进中,虽然男性曾经长期占主导地位,但是也有母系社会的存在。

2)性别歧视者常常从男女不同的家庭分工出发证明性别歧视的合理性。

其实,女性照顾孩子和家庭并不是他们不能做好社会工作,而是出于照顾孩子的需要。而且,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家务劳动也成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二、男性性别歧视

相对于女性所受到的歧视而言,男性所受到的歧视是一种积极的歧视,主要表现为,社会在为男性提供了更高地位的同时,也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强加到男性身上。男性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

成功的压力

事业有成已经成为社会衡量男人的重要标准。

责任的重负

对事业、对家庭都要负责任。

情感的压抑

不能轻易在别人面前显示出自己脆弱的感情。

三、女性性别歧视

1.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2.工作中的女性歧视

3.婚姻中的女性歧视

第四节性别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秩序和均衡,强调人类社会有一个趋于平衡的基本趋势,这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

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性别社会化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社会分工,其二是侧重于家庭分工。性别角色的差异及相应的社会化必须要确保社会和家庭的平衡和有序。

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是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确立的。性别的家庭分工,结构功能主义者提出了工具性领袖和表意性领袖的区别。

2.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强调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不同,因此,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不可能一成不变。,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导致的。

柯林斯把家庭看成是性别冲突的场所,认为在传统的家庭中,男人通常是权力和资源的拥有者,故女人受男人的支配,并屈从于不平等的待遇。现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控制权,因此他们可以对抗男性的控制,争取自己的平等地位。

冲突理论家认为,不平等来自于某些群体获取权力的能力优于别的群体。

冲突理论认为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其实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和主宰,这是建立在男女两性之间利益冲突基础上的。女人的顺从,确保了男人的优势地位,而男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优势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应当鼓励和促进女子与男子在必需的程度上发生冲突,最终取消社会角色性别的类别。

二、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女权主义和后父权制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女权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以男性为参照系来认识女性自身的过程,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取代了传统的抽象的男女平等观。

女权主义主张,由一种多元的整体构造主义的,由大家庭的温情组成,消除冲突、对抗和权力等男性统治话语,推进爱、温情、友谊,以性别差异为基础,把男女平等看成是承认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女性与男性的具体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女性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标准来要求女性的权益和衡量女性的解放,而是女性以其自身为标准而努力做好女人,并从众多不同方式中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解放。

第三章家庭

第一节家庭概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家庭的社会特征

家庭具有历史性

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

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

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三、家庭的形式

按照家庭成员所担当的身份的演变,分为养育家庭和生殖家庭

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规模,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重点划分类型)

按照婚后夫妻居住地点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从男居、从女居以及新居制

根据家庭中权力分配不同,可以分为父权、母权和平权家庭

按照婚姻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

四、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杜瓦尔)

杜瓦尔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一个基本思想: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有生命周期,家庭同样也应该有生命周期。另一个基本思想是:家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包括生理需求、文化规范、人的愿望和价值观。家庭的发展任务是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否则将导致家庭生活的不愉快,并给家庭自身发展带来困难。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社会工作意义:

对该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认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最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永远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根据家庭发展理论,残障者家庭因为有特殊需求,因此社工对于这种家庭的介入,就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现状,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五、家庭功能

1.家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文化。家庭是人们活动的最基本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文化生产的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家庭是文化存在的首要场所。

2.情感的慰藉

家庭由夫妇和子女组成,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就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二者共同的基础是情感。夫妻关系主要因爱情而缔结,虽有其他因素介入,但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也是其他关系无法相比的;父(母)子(女)亲情因生命的延续而相衍,比爱情更为恒定,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家庭生活是人生首先经历又贯穿始终的社会生活。

3.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1)家庭养老是养老保障的基石

(2)对性的管理

国家对性的调控方式一种是用法律来强制,一种是用道德来监控,第三种是用舆论来引导。最深入最彻底也最具影响力的调控方式则是通过家庭来实现。

(3)子女的养育问题

第二节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的特征:

1.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

2.家庭关系以婚姻和血缘为发生依据;

3.家庭关系具有明显的代际性;

4. 家庭关系贯彻人的一生

5. 家庭关系的亲密性、一体性

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最基本的是家庭人数和家庭的结构类型。

在家庭关系中,存在普遍而且影响深重的主要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

一、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其他家庭关系都是围绕夫妻关系展开的。夫妻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既有夫妻双方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问题,同时,也有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对爱情的理解对家庭的理解其他因素影响)

二、父母子女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家庭中的基本三角

父母与子女的双向互动作用。

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

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

专家指出,平等型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关系。平等型的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有较充分的民主权。凡是要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都征求子女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在这种关系中父母起主导作用。

调查显示,在平等型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情感健康,不偏颇也不冷淡,能理解人生各种正常起伏。此外,孩子心态更健康,懂得尊重别人,拥有良好的集体生活能力。这种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自己决定自己的风格、学习方式、未来理想。同时,孩子更有幸福感,感恩心、怜悯心。

三、婆媳关系

一个人经由婚姻与配偶的父母产生姻亲关系,由此而产生了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很多人认为,婆媳关系算是所有家庭关系中最微妙也是最难处好的一种。

(一)婆媳关系难以调和的原因:

微妙的心理原因

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

婆媳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理和心理问题

第三节家庭问题

一、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这种暴力伤害主要表现为肉体上、心理上以及性方面的伤害。

(一)儿童虐待

1.儿童虐待,或者对儿童的恶意对待,指的是违反社会规定的照料、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方面的一系列情况。例如身体虐待、身体漠视、教育漠视以及精神虐待。

(二)夫妻虐待

传统观念下,丈夫与妻子元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家庭地位以及让会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直接导致了让会和男人对女人的歧视。

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伤害主要原因井不在于体力上丈夫比妻子更强壮有力,而是在于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平等。

二、离婚――单亲家庭

华勒斯坦(1988)描述了离婚的三个阶段,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专注发展任务的能力:

尖锐阶段的特征是:父母吵架、冲突、抑郁以及开始实际意义上的分居生活。

过渡阶段,父母和孩子试图适应家庭重组后的新生活。这种过渡阶段通常要持续数年。

稳定阶段中,家庭一般都适应了角色的转变。

(一)单亲家庭形成原因及结构

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中的一方与其未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结构类型。造成这种婚姻类型的原因很多:离婚、一方死亡、一方入狱或者未婚生育。

(二)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

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长期的生活紧张、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缺乏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上的压力

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

子女的社会化问题

(三)单亲家庭的调适及辅导

1单亲家庭自身调适

2寻找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扩大社会网络

寻求专业的辅导

3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正常化

第四章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0-6或0-3加3-6岁)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关键时期,其突出特征是“种种简单反应整合为协调的、富有意义的行为模式” 。

第一节婴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随着婴幼儿社会化的进行,婴幼儿逐渐能够区分别人和认识自我,产生了带有浓重情绪性的社会行为,开始了社会发展的过程。

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出生至6个月)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是通过哭和笑进行的。6个月婴儿的社会化是通过对照顾者个别特征的整合来进行的。

2、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7个月-2岁)

①产生了明显的对最亲近的人的依恋行为

②主动追随依恋对象的能力增长。

③探索活动成为社会交往的中介。

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3岁)

依恋—婴儿期发展的阶段性焦点

依恋是人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表现

依恋,是指个体与其他特定个体之间所形成的持久而强烈的社会----情感联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关爱及寻求保持亲密关系。

依恋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适应的结果,主要目的是维持生存与获得安全感,并激发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更精心的照料后代。

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鲍尔比: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玛塔斯:依恋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二、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它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以及语言能力的限制,自我意识

只能表现为自我知觉、自我认知和自尊方面的发展。

2、在1岁以前,婴儿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他们将这两者看作是同样的物体。

3、从1岁起,婴儿才逐渐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世界区分开,即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时的婴儿在提到自己时,还不会用“我”来代表自己的名字。

4、到2岁以后,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①具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

②能表达自己的主张。

③出现了自尊心。

5、从3岁开始,自我意识的内容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

①自我评价的发展。这时,幼儿的自我评价仍然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②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是人对自我所做的情绪体验,包括生理性体验和社会性体验。

③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

性别认同是指人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1岁左右时,婴儿就开始注意到性别的差异

从2岁起,婴儿的性别化行为就开始初步表现出来

3岁以后,幼儿的性别化行为更为明显,一是对活动方式和玩具的选择,二是对交往同伴的选择。

具体来说,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性别具有差异性。

②性别具有稳定性。当被问到“你现在是男孩,长大以后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时,幼儿也能做出正确回答。

③性别具有恒定性。即幼儿知道穿着打扮即使是异性的,自己还能正确做出性别判断。

2、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

性别角色是指根据性别而来的社会分工、权力和义务,即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或定位。

对幼儿来说,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就是成人对他们的性别行为期望,即成人通过对幼儿行为的鼓励或限制,使其掌握相应的社会角色行为。

在这一时期,当幼儿根据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时,通常会产生性别刻板化印象。

3、对父母的认同

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是通过对父母世界观和价值观和认同来增加对父母的敬重感和亲近感。之所以幼儿会改变行为以变得和父亲或母亲更相象,其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害怕失去爱

②与攻击者的认同

③为了满足权力需要而进行的认同

④为了增加知觉到的相似性而进行的认同

4.对性别角色的偏爱

在婴幼儿时期,婴幼儿对性别的偏爱,是指他们对性别化游戏或同性游戏伙伴的偏爱。婴幼儿对性别角色偏爱的原因主要有:

①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

②对父母中与他同性的那一个的喜爱程度。

③社会环境。

第二节婴幼儿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婴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为解决满足自身各种需要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之间矛盾的一

种活动。

在婴幼儿期,儿童非常渴望参与社会生活,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无法参与社会生活。而由于游戏的虚构性、具体性、趣味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使婴幼儿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得到满足,从而成为婴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游戏的分类

1皮亚杰根据认知心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区分了几种不同的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practice play)

象征性游戏(symbolic play)

结构游戏(constructive play)

规则游戏(game-with-rules)

这三种游戏分别对应着三种由低到高的认知发展阶段。

2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的不同,将游戏分为六种:1.空闲游戏、2.单独游戏、3.旁观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3其他,如创造性游戏。根据儿童创造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累计性游戏、幻想游戏和假定游戏。

二.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样。

2.游戏的形式越来越复杂,游戏的规模越来越大。

3.游戏所需要的技能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

三.游戏的意义

1.快乐经验的获得。

2.认知能力的提高。

3.社会性的发展。

4.性别的社会分化。

第三节婴幼儿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一、拒食

婴幼儿拒食常常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他们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求得照顾者对他们的注意或者作为对照顾者报复的一种手段。

预防性的方法:照顾者自己要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婴幼儿独立吃饭的习惯;养成婴幼儿定时、定量、定地点吃饭的习惯。

出现拒食现象的婴幼儿,提出如下矫治方法:

改变婴幼儿不愿意吃的食物的形状。

采用激励方法引导。

二、心理自闭

预防和矫治婴幼儿心理自闭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照顾者一方面应增加与婴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另一方面还应该多为他们提供与同伴玩耍的机会。——香港大学陆兆銮《自闭症的研究与治疗》

三、攻击

学龄前期(3-6)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他们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它包括工具式攻击行为和语言式攻击行为两种形式。

儿童的攻击行为除受男性荷尔蒙影响外,从本质上看还由一些社会性原因引起,其中主要有:1.受惩罚。

2.对父母行为的模仿。

3.电视中的暴力镜头。

一般而言,在4岁以后,当学前儿童的协商技能提高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了。

四、沉溺电视

布朗芬.布雷纳评论说,电视之所以产生负面影响并非因为电视提供了什么,相反确因为电视阻碍了什么。他认为,电视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交互活动的时间。

电视因为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受到了批评:

1、批评认为,它使人变得更为被动,因为它不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方法。

2、另一种批评认为,电视强化了与真实生活格格不入的非现实的观念和期待,例如电视剧中神话故事般的结局。

3、第三种批评认为,电视助长了攻击性行为,并且时常标榜随心所欲的性行为。

4、最后一种批评认为,电视强化了以陈规角色来看待妇女、老人和少数人种,经常把他们视为不受欢迎的受害者、反面人物、罪犯以及无能者。

观看电视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班杜拉(1965)是首批研究该问题的人物之一。在他的实验中,一组孩子观看了一部暴力电视节目,另一组则没有。他发现,与那些没看过暴力电视的孩子相比,接触过暴力电视的孩子之后更可能做出如下举动,即连续不断地击打一个玩具。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即电视暴力提高了学前儿童玩耍的攻击性行为水平。

弗里德里克和斯坦(1973)证实了如下情形:即,对那些在看电视暴力之前就有过更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说,电视暴力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强烈。那些起初没有攻击性迹象的孩子则几乎不会受到电视暴力的影响。因此,尽管电视暴力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它只是诸多影响因素的其中之一。

第五章儿童期

从时间上说,儿童期(7-11岁也有的划分6-12岁),也成为学龄期、青春前期,是从幼儿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虽然儿童的生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仍然持续发展,但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因此,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儿童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生物生理维度

在儿童期,身高和体重的发展是最为明显和迅速的两个方面。

一、肥胖问题

当一个人的体重超过了与他的年龄、性别和体形相当的标准体重的20%时,我们通常认为,他已经偏胖了。

2.导致肥胖的原因:

(1)遗传的影响。

(2)对肥胖的错误理解。

(3)父母的误导。

(4)偏食和贪食。

(5)运动的减少。

3.解决办法:

首先,父母应该对肥胖问题有一个科学认识;

其次,合理安排孩子饮食;

第三,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避免沉溺电视。

第四,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第五,必要时寻求医学帮助;

第六,为肥胖儿童创造宽松环境。

二、脊椎弯曲

社区饮水中缺碘会导致呆小症的增加(一种慢性疾病,病状是身体畸形或异常矮小)。佝偻并因缺少维生素D引起的,它会给骨头带来永久性伤害,引发平胸、骨盆畸形或者驼背。三、近视、弱视

第二节心理学维度

一、心理危险

外化危险:包括反映“动作状态”倾向的行为,例如打架、叛逆行为和多动之类的攻击性行为。内在危险:包括反映“内在状态”的行为,如焦虑、孤独、害羞、社会交往内向以及抑郁等。

儿童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一种外化问题,以及抑郁,一种内化问题。

二、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

(一)多动症的表现

其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活动过多

2.注意力不易集中

3.冲动任性

4.学习困难

(二)多动症的原因

1.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2. 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3. 遗传因素

4、其他原因

(三)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 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意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 冲动任性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 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

(1.)坐立不安。(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四)社工的辅导介入

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

(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

(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

1.药物治疗

2.教育方法

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

(2). 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

(3).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4). 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5).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

4. 饮食疗法

三、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指儿童因焦虑而引起的一种紧张、不安和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易发年龄在5-10岁,女孩相对较多。其主要表现是焦虑、烦躁、恐惧不安,并伴有心跳加快、厌食、呼吸急促、出汗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

1儿童焦虑症的特点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焦虑症表现为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两方面。前者多见于女孩,他们往往胆小、敏感、多虑,缺乏信心,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如担心完不成学业,担心考试成绩差等;后者则是在与他人接触或谈话时会紧张、局促不安,害怕上学,怕见老师和同学等。

2.形成原因

过于苛求儿童;

过于溺爱儿童

教育方法不当

意外变故

3.矫治方法

1、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教师和父母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智力水平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既不苛求,也不溺爱,使儿童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2、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3、注意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4、心理治疗方法:根据发病原因,接触诱发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因素;引导儿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调整患儿的思维结构;家庭辅助治疗。

第三节社会维度

一、家庭

家庭优势是一个极大影响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概念。社工越来越关注的是为家庭提供发挥优势的机会。在挖掘儿童潜能从而促使其以健康的方式成长和发展这个问题上,家庭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育儿规训:霍夫曼(1970)提出了三种对儿童的规训策略:

权力肯定规训(包括身体处罚、惩罚威胁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

关爱取消(当孩子行为不恰当时,取消关爱);

最后是一种诱导,指试图通过解释和推理来影响孩子的思维。

2.社工介入

对孩子不服管教的父母来说,社工可以给他们开办父母训练班;还可以直接做育儿父母的工作。在美国常用的几种方法:育儿有效训练,父母参与训练(针对父母的现实疗法,威廉格拉瑟创立);行为矫正,以及有效育儿的系统训练(针对父母的阿德勒疗法)。

二、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有的称作同辈群体,有的研究者定义为: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同龄群体应根据其价值和目标来加以定义。通常,经常聚集的孩子都可以根据相似的社会偏见、言语及衣着方式来加以辨认。在群体内部,每个人都有某种角色和地位。

(一)群体形成

谢里夫:罗伯的夏令营

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阐明了合作与共同目标在内聚群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不再享有原有价值的独立群体能够形成负面感受并且歧视“外”群体。

其二,研究发现竞争与挫折会增加群体间的敌意。

其三,当共同目标被引入群体需要共同努力时,这类敌意会减少。

(二)同龄群体对儿童的影响

哈勃特概括了同龄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1差的同龄关系与下列问题相关:不适、焦虑以及总体上不愿意参与到环境中去。

2儿童能够在同龄关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

3在缺少同龄互动的情况下,不能够进行性别社会化。

4同龄关系与角色扮演能力、同情以及道德相互关联。

5被同龄排斥的儿童在以下方面会有更大风险:犯罪、退学以及精神健康问题。

同龄人提供了不能从大人那里学到的另一种知识和技能,友谊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掌握社会学习技能、启发群体归属感的机会。具体的影响如下:

儿童小社会的形成

儿童亚文化的出现。

同伴交往的增加。

友谊的产生。促进儿童社会化

三、学校的社会化作用

(一)教师

(二)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师期望的重要性

新的研究(1997)支持如下结论,即,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会影响学生的表现;低估学生的潜能会严重恶化学生的表现。

(三)学校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学校?

1.非常强调专业(对学生要求多,期望高,有规律地布置家庭作业,设定清晰的课堂目标)2.强调任务导向行为(强化好的工作,提供清晰的教导,不浪费课堂时间)

3.有效管理纪律问题(明确纪律,赏罚分明,避免身体惩罚或惩罚过度)

第六章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又称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通常被定义为始于约10-12岁终于21-22岁的成长阶段。

青春早期始于10-15岁左右,其特征是重大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变化。

青春晚期始于约16-18岁并且一直持续到22岁。青春晚期有两个重要的发展任务;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以及形成人格认同。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称为认同和认同混乱。

第一节青春期的生理维度

一、青春期过程

从生物学角度看,青春期伴随着生长突进、生理机制成熟以及第二特征――如男孩的胡须,男孩、女孩都会在这一时期发生生理上的重大变化。

生理变化给男孩和女孩的心理都会带来影响。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既会带来正面情感,也会带来负面情感。有的女孩会因为月经的到来而产生自卑、烦躁感。在女孩对于生理变化做出正面还是负面反应问题这个问题上,一个影响因素是,他们是早熟还是晚熟。

二.青春期的生理问题

1.营养需求与饮食习惯

2.超重问题

3.头痛

4.粉刺

第二节心理维度

(一)心理发展:

1.智力发展:在皮亚杰看来,青春期的认知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最后阶段,该发展阶段一般始于11岁或12岁左右,在这一发展阶段中,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而在该阶

段之前,孩子只能运用具体思维,尤其出现了两个特点:

(1)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

(2)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2.交流: 伴随青春期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少年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提高。例如:

3.态度与情感:情感强烈、易冲动

(1)青少年很容易动感情。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敏感性。(发展心理学奠基人霍尔将青春期特征视为“风暴和压力”)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内容、形成,十分丰富多彩而复杂。

4.社会认知与调节: 青少年处于个性形成并走向稳定的阶段,尤其是处于自我意识深入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1)自我意识增强

(2)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利克纳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以下看法:

使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谈论独立的价值

帮助年轻人择善而言

帮助年轻人理解自己

帮助年轻人观察受欢迎的程度

帮助年轻人摆脱对同龄群体的顺从

(二)心理危险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外化(社会化)障碍,对男孩而言尤为如此。在12-16岁之间,超过25%的男孩和女孩有犯罪或行为障碍问题。青春期的内在社会化障碍在于青少年抑郁,并且想自杀。

第三节社会维度

(一)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为了满足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诠释出来希望被社会所接纳与尊重,青少年在这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而这些都表现在了语言、服装、舞蹈、音乐、发型、吸烟、药物、性关系等各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少年次文化。

依Kohlberg理论,青少年处于顺从权威及法治观念异向时期,在是非判断上,已具有成人法治观念的基础,但却因为反抗意识强烈又缺乏生活经验,以致于无法对认知、道德作有效的判断,处于似是而非的阶段,这种无方向性使他们希望有团体接纳、承认他们,渴求一种心灵的慰籍,寻求独立自主以体现自我。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似乎忽视了青少年次文化的存在,常常以强制手段迫使青少年接受成人社会的规章、理念,使人觉得青少年次文化都是负面的、庸俗的、追求享乐的、反道德的,却很少反思成人社会是否给了一个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环境。

(二)同龄群体

案例:朋辈群体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1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三条重要的途径,一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纵向影响,二是兄弟姐妹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纯粹的横向或者纵向,在很多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种影响呈混合的交叉性),三是同辈群体的横向影响。

2现在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缺少了兄弟姐妹这一社会化途径以后,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所起的作用就愈加显得重要。

3青少年群体可以归结为两个类型。一,以一定形式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可以称为正式群体,如少先队,一个班级。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几个要好的朋友组成的固定团体,体育兴趣小组。

4青少年正式群体的影响主要是在主流价值体系下进行的,老师以及少先队的指导员等都是主流价值的代表。很多时候,这些群体拥有较多数目的成员,群体的凝聚力不是很强,青少年对这些群体的依附和投入程度不是很大。而非正式的青少年群体则是青少年自发组成的,他们会把较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这里面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里着重讨论非正式的群体。

1、小群体的形成

(1). 性格相似。

(2).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3). 年龄相当。

(4). 能力不能有较大的差距。

(5). 价值趋向有相似性。

(6). 家庭背景。

2、小群体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1. 小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

2. 小群体的规模和存续时间都有一定的稳定性。

3. 排他性。

4. 有一个具有领导能力和号召力的领袖。

5. 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

6. 成员的交叉性

3、小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 1. 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2.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

3. 训练青少年适应社会角色的能力。

4. 可以使青少年在互动中修正自己。

负功能:青少年本身具有边缘的性质,是价值不确定的群体,正因为这种价值的不确定致使他们有越轨的冲动。因此,当几个或更多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很可能使反社会的冲动加强,从而导致群体的反主流倾向产生。

4、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小群体

首先,家长应当弄清楚孩子所在群体的性质。

一般来说,青少年群体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积极型群体;二是消极群体;三是中性群体。

家长要通过观察和直接接触等方式来分析小群体的类型,以分别对待。

对积极型群体和中性群体要加以引导;对消极群体,家长应责令孩子退出,并联合老师或其他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节青少年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一、青少年问题概述

(一)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

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心理失调、精神病态、人际关系紧张、吸烟、吸毒、酗酒、沉迷网吧、少女怀孕、亚健康、暴力行为乃至犯罪等都是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表现。(二)解决问题的社会工作对策

根据社会工作的视角,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在于其人与环境的不适当互动,表现为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两个方面。

推动可变的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朝积极方面变化,是帮助青少年与社会环境达成平衡的根本手段。

(1)针对个人原因,一般可以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例如,针对心理失调,就可以采用肌肉松弛法、系统消敏法。针对越轨问题,如果是因为青少年没有认识到行为是否越轨,那就可以采用认知治疗法;如果是因为青少年不懂如何进行规范行为,那就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例如,如果人际关系不佳是源于青少年缺乏交往技巧,那就可采用社区工作手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进行交往知识的培训。

因此,针对可能的多个原因采用整合手法,以学校为基础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就是舒缓、解决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方法。

二、青少年越轨行为

(一)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含义:越轨行为,又称偏差行为或偏离行为。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规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简言之,越轨行为可以界定为违反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包括犯罪,但越轨不一定是犯罪,犯罪是越轨的最高表现形式。

青少年从越轨到犯罪,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影响越轨和犯罪的因素在多数时空区间是相似的,或就是同一种因素。

(二)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不成熟,而且青少年缺乏调适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的机制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中社会不良适应、个性发展障碍、心理失常、生理病变以及需求畸形是导致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

②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首先担任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当家庭的这种教化功能不能顺利实现时,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就会呈现增长的趋势。

首先,家庭结构残缺。

其次,家庭关系恶化,气氛恶劣。

再次,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失误。

③学校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干扰,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④社会因素: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冲斥其中,加之网络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不良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的败坏,青少年社会工作不到位等都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

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扬博士在她的报告《应对校园网络上瘾》中分析说,“青少年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包括:校园中几乎无限的免费上网的机会,大量的课余时间,网上行为没有监管或控制;逃避学习压力;与社会生活疏离,等等。”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

1.学习压力及学业不佳

2.代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

3.群体交往上的缺憾

4.价值观选择与发展的冲突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

1.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

2.改善青少年的人际环境

3.与孩子实现共同成长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专业考试.预习复习计划资料

消费者行为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共5小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共12小题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共5小题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共5小题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共2题 “消费者行为”复习要点 第1章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消费者(个体、群体和组织)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2、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Survey) 焦点小组座谈(Focus Group) 人员访谈(Interviews) 投影法(Projecting Method) 消费者日记(Consumer Diaries) 实验法(Experiments) 观察法(Observations) 固定样本(Panels) 数据库营销(Database Marketing) 第2章 1、消费者购买决策类型 扩展型决策、有限型决策、名义型决策(习惯性决策) 2、影响问题识别的因素 时间、环境改变、产品消耗、产品获取、个体差异 3、低度介入与高度介入下决策过程 4、冲动性购买的定义 有时被称为非计划性购买,它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入商店以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5、中国特色的消费行为

面子消费、关系消费、“根”消费、女性消费、独生代消费 第3章 1、需要过程 2、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3、动机的特征 动机的不可观察性和内隐性 动机的多重性 动机的实践性与学习性 动机的复杂性 4、人类精神的构成 ?意识—与直接感官有关的心理部分,即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为我们所感知的 要素或成分 ?潜意识—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由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人的 意识无法知觉的心理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能从潜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是人们能 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是前面二者的中介环节与过渡领域 5、麦克里兰的显示性需要理论 显示性需要理论侧重分析环境或社会学习对需要的影响,强调需要从文化中的习得性,因此也称习得性需要理论。 第4章 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一旦刺激物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失,感觉和知觉就都停止了 ?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但又不是简单汇总 ?感觉是天生的经验,而知觉则借助于过去的经验,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 因而比感觉更深入和完整 2、感觉阈限与韦伯定律 ?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极限阈限:这样一种感觉水平,在此水平上再增加刺激量对感觉不再产生影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卷)A 一、名词解释:(分)20 、消费者行为1 、感觉与知觉2 、消费能力3 、“顾客让渡价值”4 二、填空(分)20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各类消费者的()及其(1)和()的一门应用科学。 )和()两种。成、注意可分为(2 功的公关活动可以使消费者由(),)转向(

从而引发消费需求。 、消费者性格不同,消费行为也不同,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3即()型、()型、()型、() 型。 (、消费者决策过程可分五个阶段:)、()、4 ()、)。()、( 、消费流行是()在消费活动中的反映。随着5 )、(社会发展,消费流行发展趋势是( )、()。 三、选择(分)2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

、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都是理性消费。A 、生产消费多属专业化,而且缺乏弹性。B 、生产消费是从生活消费中派生出来的。C 、()是营销人员针对消费者购买主导动机指2 向,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使消费者购买动机强化,进而采取购买的过程。 、热情接待诱导、信息CB A (、)是指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3 满意度。 、总效用、边际效用、基数效用CBA )。、关于消费风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

、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不会发生风险。A 、企业应保证消费者没有风险。B 、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C 四、问答(分)40 、概括说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 、简述消费者的信息处理过程。2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卷)B 一、名词解释(分)20 、消费群体1 、注意2. 、消费需求3

、消费者的审美心理4 二、填空(分)20 、消费心理是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则是消1 )。一般消费理论用“(费心理活动的( )()()”的模式来表示消费---------- 行为的基本过程。 、消费需求的内容包括对商品()的需求,对商2 )的需求,对商品(品()的需求,对商品( )的需求。)的需求,对商品(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有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包括3()因素和()因素,外部因素包括()、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选择】显在购买动机:1.生理性购买动机2.心理性购买动机①感情型动机(情绪动机、情感动机)②理智性动机(求实、求廉)③惠顾性动机(偏爱、求信) 消费者需要与动机之间的关系:1需要时动机的基础2需要是购车动机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具有1发动和终止行为的功能2指引和选择行为方向的功能3维持和强化行为的功能4组合和对应的功能 消费者态度的构成要素:1感受2认同3行为倾向。构成层次:1标准认知层次2消极层次3经验层次。特性:1社会性2价值性3相对稳定性4差异性。功能:1认知功能2动机功能3价值观表现功能4自卫功能 逆反心理的表现:1感觉逆反2广告逆反3价格逆反4政策逆反。模式:过度刺激→相反体验→否定评价→重新探索→更新决策→逆反购买行为。 调整逆反心理及行为策略:1根据消费者的感觉限度,调节消费刺激和强度,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2及时采取引导和调节措施,力求在萌生阶段使逆反心理得到扭转3有意设计刺激诱因,激发消费者好奇的逆反心理,促成预期的逆反行为 【名词解释】态度: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观念等社会现象所持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总是针对客观环境中某一具体对象产生的,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态度。预期心理的含义:指人们在一定经济环境的作用下,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的信息,对自身物质利益的得失变化进行预测估计和判断,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消费对策和包括投资理财在内的经济活动的心理行为现象。【简答、名称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型: (原因)(消费者心理活动)(购物后反应) 消费者暗箱:是指在本过程中,一切都是消费者复杂的内部心理活动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是在内部完成的购买决策。 消费者假设:1经纪人假设(人被假定为能作出理性决策的经济人)2被动人假设(与经纪人假设相反)3情感人假设(认为在决策中起最大作用的是情感)4认知人假设(认为消费者是最大如何解决问题的人) 【简答】购买决策的解决问题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选择方案解决问题事后评估购买决策过程:认知需要信息搜寻评价过程购买行为购后评价 决策原则:1最大满意原则2相对满意原则3遗憾最小原则4预期满意原则5解脱原则6保持现状原则 【简答、选择】决策风险:1.类型—功能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 2.降低风险的措施—加强消费信息的获取、保持品牌忠诚度、购买知名品牌高的品牌、从信誉高的零售商处购买品牌、购买最贵的商品决策评估方法:1可补偿性方法2不可补偿性方法(标准淘汰法、标准优选法、逐项排序法)3综合方法 【简答】购后评价:1.购后协调2.购后不协调①影响因素:个人忧虑的的倾向性、购买决策的不可更改程度、购买决策对消费者的重要性、购买决策的难易程度、商品的价值量、弥补的难易程度②减轻不协调的措施:提供追加信息、加强售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导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 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什么? ①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内在因素: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观,态度,个性与自我观念。 ②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外在因素:文化,亚文化等 ③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趋势和问题---如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学等,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同 时,注意讨论中国社会中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点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消费者行为研究的 主要方法。 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①看p33的图2-2;②p34名义型决策分为:忠诚型购买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 1.特定需要与购买行为-1(考大题) 成就的需要(自我为中心,整个大社会群体公认的)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个体、高度重视个人成就,他们重视显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因为这些消 费项目反映了他们的目标的实现。能够显示成功的产品在这些消费者中大有市场。。具有高 度成就动机的职业女性更可能选择他们觉得利落整洁的服装,而可能对强调女人味特质的服 饰不感兴趣。 2.★重点P148感官阈限 消费者行为学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方法 假设证实主义解释主义现实的本质客观、实在、唯一社会构建的、复合的目标预测理解产生的知识不受时间限制,不依赖背景受时间限制,依赖背景 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存在真实的因果复合的,同时发生的具有形成条件的事情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相独立研究者是研究现象的一部分,与被研究者互动 ①绝对阈限:能被感觉通道识别的最低限度的刺激称为感觉通道的接收阈限。是指特定感觉 渠道所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吹狗哨的声音太高,人耳听不到;路边广告太小,乘车路 过者看不到) ②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觉察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够觉察到的两种刺激 之间的最小差别称为最小可觉察差别 例如Example:包装更新的变迁必须微妙到让人看不出,以此留住现有客户 P206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①对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产品品牌的影响;②影响消费 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P232--234态度的测量考小计算 P244个性与消费者行为(看书):①运用个性预测购买者行为(预测不到10%);②品牌 个性;③与采用创新产品相关的个性特征:④个性与决策。 P245笔记:网络技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①在线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②虚拟身份与现 实自我的关系 P252--253笔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心理描述法用途):定义目标市场、创造市场 新视角、为产品定位、更好的传播产品特征、发展整体策略、推广社会或政治观点。 P255--258看V ALS生活方式分类系统 重点看P258的图10--4表10--12(8种类别)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经验所涉及的过程。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过程 交易: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个人付出和取得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是营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消费者:就是在消费过程的三个阶段中产生需要或欲望、实施购买并处置产品的人。 最后,消费者可以是组织或团体。 二、消费者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一件好事。理解人/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关顾客的知识或数据: 帮助确认市场、确认品牌的威胁/机会 营销的基本观念认为,公司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存在的,只有当营销者比其竞争者更理解那些正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这些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消费者反应是检验一项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因此对消费者的认识应成为每个成功营销计划的一部分。消费者数据有助于组织定义市场,并识别对一个品牌的威胁与契机。而且,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变的营销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对消费者的认识还可以保证产品不断吸引自己的核心市场。 细分消费者(市场细分在今天更为重要,促销预算以进一步细化媒体,麦当劳对年轻顾客使用种族计划、女性博客和店内视频营销者通过追踪频繁使用者以建立品牌忠诚塔可钟为其忠诚顾客推出高热量的Chalupa)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1建立品牌忠诚度,识别最忠实的顾客或频繁使用者、 2人口统计量(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社会阶层与收入,民族和种族,地理位置,生活方式) 利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3关系营销: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维持终身的关系。定期与顾客互动,为他们提供与公司保持关系的理由。 4数据库营销:密切跟踪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根据这些信息设计适合人们欲望与需求的产品和广告。追踪特定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并根据人们的需求精确地定制产品和信息。 三、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角色理论:大部分消费者行为都同一场戏,每个消费者都有特定的台词、道具和服装,这样才能把戏演好。因为人们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需要根据当时所在的那出“戏”来调整消费决策。人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评价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营销者需要为每一个“演员”提供戏中所需的道具,帮助其扮演好所有角色;这些角色可能包括“积极进取的行政主管”、“尽职的医生”或“校园里的重要人物”。 人与产品的关系类型: 自我概念依附——产品有助于确立使用者的身份 怀旧依附——产品成为与过去的自我的一种联结 互相依附——产品成为使用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爱——产品成为引发温暖、激情或其他强烈情绪的情感纽带。 U2 一、知觉:是指在对这些感觉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因此,对知觉的研究就集中在为了给初始感觉赋予意义,我们在原始感觉上添加了什么。暴露、注意和解释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知觉的过程。 二、暴露:当一个刺激进入个人感觉器官的范围之内时,暴露就产生了。 三、感觉阈限: 心理物理学:专门研究物理环境如何与个人主观世界相互影响的科学。 绝对阈限:指特定感觉渠道所能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察觉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察觉到的两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成为最小可察觉差别。(例如,包装的变化必须非常细微,以保留现有客户)※用于定价战略中的差别阈限: ◎行为定价:价格是被感知和解释的信息线索高价格=高质量 ◎参考定价:消费者与实际销售价进行比较的价格原价和售价 政府法规须保护消费者免受欺骗性定价 四、阈下知觉:当刺激在消费者的感知水平之下时发生。(阈下广告的传闻很多,但几乎没有证据能说明其存在。多数研究者相信阈下技术在营销活动中的使用并不广泛。) 阈下知觉起作用吗? *个体的限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广告者不能控制消费者与屏幕的距离和位置。 *观众必须对刺激绝对注意。 *即使获得了预期效果,也可能只是个大概情况。 五、解释:指我们赋予感觉刺激物的意义。正如人们知觉到的刺激物各有不用,赋予这些刺激物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两个人看到相同的事情,但是他们的解释可以是大相径庭,这取决于他们对于刺激物的期望。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购买决策类型中消费者介入程度最低的是( ) A.有限型决策 B.冲动型决策 C.扩展型决策 D.名义型决策 2.下列不属于动机的特征是( ) A.直接性 B.多重性 C.学习性 D.复杂性 3.下列不属于消费者的知觉风险类型的是( ) A.功能风险 B.购买风险 C.经济风险 D.社会风险 4.假设这样的情景:当你发现朋友家的某种品牌的音响设备效果特别好,就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在自己需购置音响设备时, 不自觉的想到朋友家的音响,并形成某种选择或购买意向,这运用了消费者学习方法中的( ) A.观察学习法B.认知学习法 C.试误法 D.模仿法 5.下列哪种理论,认为消费者最终态度是由趋近和回避两种因素的相对强度来决定的?( ) A.认知相符论 B.认知失调论 C.诱因论 D.学习论 6.“消费者感到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指的是( ) A.社会的自我 B.期待的自我 C.理想的社会自我 D.实际的自我 7.消费者具有该群体成员资格,但对其行为标准、态度和价值观持否定或反对态度的群体,称为( )

A.避免群体 B.否认群体 C.接触群体 D.渴望群体 8.有些消费者会较其他消费者更频繁或更多的为他人提供信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别人的购买决策,这样的消费者被称为( ) A.影响者 B.倡议者 C.意见领袖 D.建议者 9.下列不属于遗忘的三种学说的是( ) A.动机说 B.痕迹衰退说 C.干扰抑制说 D.压抑说 10.一项关于减肥食品营养价值评价的研究中,互不相识的一组同学所作的判断,强烈的受到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霍金斯效应 B.海德效应 C.谢里夫现象 D.阿希现象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联合家庭 2.削弱型学习 3.角色超载 4.口传 5.狭义的消费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叫购买动机的冲突?它有哪几种类型? 2.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3.什么叫品牌忠诚?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有何意义? 4.什么是家庭购买决策?有哪些方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消费者是如何形成对产品质量的知觉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有什么

消费者行为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扩展型决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的购买决策,它一般是在消费者介入度较高,品牌间差异程度比较大,而且消费者有较多时间进行斟酌的情况下所作的购买决策。 2、有限型决策:指消费者对某一产品领域或该领域的各种品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对产品和产品品牌的选择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对某些特定品牌的偏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搜集信息,以便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较为满意的选择。 3、名义型决策:实际上就其本身而言并未涉及决策,消费者问题被意识到以后,经内部信息搜集,消费者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某个偏爱的品牌或产品,该产品或品牌随之被选择和购买。 4、冲动性购买: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入商店以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5、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在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6、问题认知: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7、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点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8、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9、知觉: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10、韦伯定律:个体可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量△I 和原刺激强度I之比是一个常数K。 11、学习: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经典性条件反射:借助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已有的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1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一个操作或自发反应出现之后,有强化物或强化刺激尾随,则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经由条件作业强化了的反应,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物的尾随,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减弱。 14、刺激泛化:消费者对某特定刺激所作的反应会扩大到其他相似刺激的反应中。 15、刺激辨别:消费者将某一刺激与另一类似刺激相区分的学习过程。 16、认知学习:是学习者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并不是有行为结果的奖赏或强化所决定,而是由个体丢目标的期待所引导的。 17、态度: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18、个性: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内在心里特征。 19、品牌个性: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是指产品或品牌特性的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对这些特性的感知。 20、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 21、文化:是某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习得和共享、用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俗的总和。30、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同拥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习惯。 二、简答题、 1、简述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访问法、投射技术 决策导向研究法、体验导向研究法、行为影响研究法 2、消费者行为学在市场营销战略制定中的地位如何?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1)市场机会分析:从营销角度看,市场机会就是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要。要了解消费者哪些需要没有满足或没有完全满足,通常涉及对市场条件和市场趋势的分析。 (2)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制定大多数营销策略的基础,其实质是将整体市场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子市场的消费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行为特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在需求和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3)选择目标市场:深入了解消费者有助于识别哪些个体更多地介入产品的获取、使用等决策。 (4)产品与店铺定位:营销人员只有了解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了解其品牌或商店是如何被消费者所认识的,才能发展有效的营销策略。 (5)市场营销组合:新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分销渠道的选择、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 3、试述消费心理过程——问题认识、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A 50%-59% B 40%-50% C 30%-40% D低于30% C C C D D 1.主题统觉测验属于消费者研究中的()方法 A 实验法 B 投射技术 C 访谈法 D 观 察法 2.需求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 得尔?斯密 3.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方面的认识属于()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现实自 我 4.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 A.单趋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 D.趋避冲突 5.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 造技术 B C B D B 1.主题统觉测验属于消费者研究中的()方法 A 实验法 B 投射技术 C 访谈法 D 观察法 2.我国古代“智子疑邻”的典故,就是典型的() A 第一印象 B 刻板印象 C 晕轮效应 D 心理定势 3.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方面的认识属于()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现实自我 4.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A.单趋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趋避冲突 5.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B D B D B 1.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阈限 B.注意点差异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2.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得尔?斯密 3.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方面的认识属于()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现实自我 4.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 A.单趋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趋避冲突 5.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D C B D B 单选 1.动机研究……哪一项?(选词填空) 2.对自己的……属于(社会自我) 3.刚刚能够引起……是(相对阀限) 4.根据……(50%-59%)为温饱 5.根据……叫(行为变量)细分 6.根据……在(低于30%)为富裕 7.记忆信息……以内的是(短时记忆) 8.情绪……和(扩散性)两种特性 9.我国古代“智子疑邻”……(心理定势) 10.消费者在购买……冲突?(趋避冲突) 11.需求……(马斯洛)提出的 12.以社会允许……机制是(升华作用) 13.在各个营销组合……是(产品) 14.在下列……社会因素的是(相关群体) 15.主题统觉……中的(投射技术)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题,总计30分) 试述性格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 的行为方式和心里特征,它是在购买行为中取核心作用 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之间不同的消费特点。也就形 成了千万别的消费行为,从购买行为方式角度看,可以分为 习惯性,慎重性,挑剔型,被动型。 解释非家庭住户。 是指一个人独自居住,或者同其他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共同 居住而构成的住户 文化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 1、影响因素论的架构:两因素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 消费者行为的三大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内在因素;市场营销因素。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 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 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 个人因素(个性和自我概念,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 心理因素(激励,知觉,学习,信念和态度)。 影响因素的清单: 外部环境因素:1,文化和亚文化(价值观、传统、宗教、民族) 2,社会消费基础结构(政策、消费基础设施、技术) 3,家庭(结构、生命周期、决策模式) 4,参照群体(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 消费者内部因素:5:社会阶层(年龄、地位、收入、职业、教育) 6:知觉、情绪、动机、态度、学习 7:个性和自我概念 8:世代和生活形态 营销因素:9:营销传播(广告、促销、公关、消费者教育) 10:营销要素(品牌、品质、服务、情境) 2、消费者行为综合模型(CTM):霍金斯模型 3、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DP) 5阶段模型:认知问题,搜寻信息,评价备选方案,选择与决策,购后评价。 7阶段模型:确认需求,搜集资料,购买前评估,购买,使用,用后评估,处理。 第二章消费者需求、动机与价值理论 1、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需要是个体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状态。它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者希望满足的需要被激活时,动机就产生了。动机是行为的原因。 需要的种类:先天需要和习得需要。 动机:被视为是一种个人内在的驱力,这种驱力促使个人采取行动。驱力主要来自因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积极动机、消极动机;理性动机、情感动机。 学习 2、动机过程模型 未被满足的需要、紧张驱力行为目标实现或需要 要求和欲望得到满足 认知加工 紧张缓解 3、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怎样应用于购买动机研究?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 根据五个需求层次,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 (1)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 1、人们的个性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商家的营销战略及决定,那么商家能从消费者的哪三个方面来决定正确营销战略?() A.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调节或者自我控制 B.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C.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调节或者自我驾驭 D.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2、需求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C )提出的。 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得尔?斯密 4、在广告上运用的词语,如““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哪个原理?(A ) A.刺激的泛化B.刺激的辨别 C.刺激的强化D.刺激的重复 6、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A )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D.单趋冲突 8、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9、你在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时的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已往的经验和习惯,较少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影响,在购买过程中也很少受周围气氛、他人意见的影响,你的购买类型属于(A ) A.习惯型B.冲动型C.疑虑型D.理智型 二、名词解释题 1、消费者需要:消费者的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2、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三、简答题 1、张先生现在使用的是18寸电视机,希望拥有一台29寸的电视机且具有购买能力,此时消费者处于何种状态?影响该状态的因素有哪些? 答:处于问题认知状态;影响因素有时间、环境的改变;产品获取;产品消费;个体差异 2、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有哪些? 答:消费者购买的是新产品或对所要购买的产品以前没有体验;以往在同类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购买中机会成本的存在;因缺乏信息而对购买决定缺少信心;所购买的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 四、策划创意题 中山一百货商场,为了改变其经营面貌,突出经营特色,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准备从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消费者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1、消费者:(广义):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得个人或组织。(狭义):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得个人与住户。 2、消费者行为:就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得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得决策过程。 (课堂笔记补充: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得定义:消费者行为就是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得动态过程,就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得行为基础。) 3、试述消费者行为研究得意义:一、消费者行为研究就是营销决策与制定营销策略得基础;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三、有助于消费者自身做出更明智得购买决策;四、提供关于消费者行为得知识与信息 4、消费者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问题认识、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 5、影响消费者行为得个体与心理因素有哪些: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消费者知觉;学习与记忆;消费者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6、影响消费者行为得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境;消费者保护政策与法律。 7、消费者行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1)萌芽时期(1930年以前) 重点研究产品销售,而非消费者得需求,局限于理论阐述,未广泛用于营销活动,未引起普遍重视。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社会学家凡勃伦《有闲阶级论》(1899)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 1901年12月心理学家斯科特(W、D、Scott)在美西北大学作报告时指出,心理学可以在销售与广告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普兰(M、T、Copeland)于1923年提出将消费物品分为便利品、选购品与专门品得分类方法部分建立在对三个方面得消费者行为得分析之上。 (2)应用时期(1930-1960年) 消费者行为动机研究、消费者品牌忠诚研究 1、环境 20世纪30年代得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世纪40-50年代消费者行为动机得研究 * 1950年,梅森海尔(Mason Haire)主持速溶咖啡得研究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关于动机研究成果 *美学者盖斯特(L、Cuest)与布朗(George H、Brown)于50年代初开始研究消费者对品牌得忠诚问题,以便找到促使消费者重复选择某一品牌得有效途径。 * 谢里夫(M、Sherif)、凯利(Harlod H、Kelley)与谢把托尼(Shibutoni)等人开展了对参照群体得研究﹡马斯洛得需求层次理论 (3)变革与发展时期(1960年至今) 消费者满意问题得研究;发展商标资产得研究;建立长期顾客关系得研究 跨文化消费研究 1、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这就是消费者行为学开始确立其学科地位得前奏。 2、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得恩格尔(James Engel)、科拉特(David Kollat)与布莱克维尔(Roger Blackwell)合作出版。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有答案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 2、食品的营养与卫生标准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要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消费着的此类担心均属于(B )风险的畴。 A 功能风险 B 物质风险 C 社会风险 D 心理风险 5、在广告上运用的词语,如““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哪个原理?(A ) A.刺激的泛化B.刺激的辨别 C.刺激的强化D.刺激的重复 6、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A )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D.单趋冲突 7、科尔曼地位指数法从哪四个方面综合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C )。 A.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个人收入 B.职业、道德、居住的区域、个人收入 C.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 D.职业、道德、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 8、人们的个性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商家的营销战略及决定,那么商家能从消费者的哪三个方面来决定正确营销战略?(B ) A.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调节或者自我控制 B.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C.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调节或者自我驾驭 D.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9、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 ) 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10、度假、孩子上学、购买和装修住宅一般是由什么方式的家庭决策来作出决定的?(D )。A.自主型B.丈夫主导型C.妻子主导型D.联合型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消费者行为具有(ACE )的特点 A 多样性B专业性C可引导性 D 引申性 E 复杂性 2、科尔曼地位指数法从(ABDE )方面综合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 A 职业 B 家庭收入C相关群体D居住区域E教育 3、现代动机理论包括(ACD ) A需要层次理论B驱力理论C双因素理论D显性需要理论E精神分析说 4、知觉风险类型包括(ABCDE ) A功能风险 B 物质风险C经济风险 D 社会风险E心理风险 5、态度的功能包括(ABCD ) A 功利功能 B 自我防御功能 C 知识(认知)功能 D 价值表现功能 E 识别功能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不少制造、销售伪劣商品的工商企业被曝光,消费者感到由衷的高兴。3月15日是世界消费者权益日,某大型零售企业为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向消费者发出意见征询函,调查容是"如果您去商店退换商品,销售员不予退换怎么办?"要求被调查者写出自己遇到这种事时怎样做。其中,有这样几种答案? (1)耐心诉说。尽自己最大努力,苦口婆心慢慢解释退换商品原因,直到得到解决。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消费者行为学 一、绪论(什么是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消费者行为学的产 生和发展、消费者行为学的科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范式、消费者行为的概念体系。) 消费者行为的特点:满足需要的手段、心理过程的产物、是一个过程(交换购买前、中、后)、需求通过交换过程而实现、包括许多不同的参与者(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个人消费者/组织消费者。 消费者行为(概念):是作为决策单位的消费者通过交换,为实现其一定目的而购买、使用、处置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市场细分、产品定位、营销组合策略(产品定价分销渠道、促销策略、新产品开发)。有助于消费者自身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微观经济学---效用理论、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炫耀性消费)、第二阶段(经济大危机---二战时勒温的研究---动机研究)、第三阶段(1960年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购买风险---参照群体)、第四阶段(消费者信息处理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情感过程) 消费者行为学科学基础、理论来源: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消费者行为研究范式:信息处理研究范式(消费者是合理的购买决策者)、经验主义研究范式(消费者为了获得情绪、情感上的快乐进行购买)、行为主义研究范式(消费者可能在外界环境的强烈影响下进行购买)。 消费者行为的概念体系:1.宏观消费者环境文化、社会阶层2.微观消费者环境、参照群体、家庭、信息流3.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1包括2、2包括3)二、消费者信息处理过程 暴露的类型:有意暴露(主动寻找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信息)、无意暴露(无意中接触到的营销刺激)。 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部刺激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1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转业军人学历教育本科 消费者行为学试题(A)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消费者行为 2.求美动机 3.消费者态度 4.能力 5.流行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很多,如实验法、、、、跨文化研究发法等等。 2.通常,消费者面临三种类型的冲突情形:、、。3.知觉风险主要包括功能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 4.卡茨认为,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即、、、价值表现功能。 5.生活方式的运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市场细分和市场识别、、、新产品开发。 6.在消费者市场上,消费者的购买活动通常是以为单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3.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4.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有哪些? 四、论述题(18分)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不少制造、销售伪劣商品的工商企业被曝光,消费者感到由衷的高兴。3月15日是世界消费者权益日,某大型零售企业为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向消费者发出意见征询函,调查内容是“如果您去商店退换商品,销售员不予退换怎么办?”要求被调查者写出自己遇到这种事时怎样做。其中,有这样几种答案? (1)(1)耐心诉说。尽自己最大努力,苦口婆心慢慢解释退换商 品原因,直到得到解决。 (2)(2)自认倒霉。向商店申诉也没用,商品质量不好又不是商 店生产的,自己吃点亏下回长经验。 (3)(3)灵活变通。找好说话的其他售货员申诉,找营业组长或 值班经理求情,只要有一人同意退换就可望解决。 (4)(4)据理力争。绝不求情,脸红脖子粗地与售货员争到底, 不行就往报纸投稿曝光,再不解决向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投诉。 问题: 1.1.这个调查内容能否反映出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 2.2.四种答案各反映出消费者哪些气质特征? 03军本商《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A)参考答案 03军本商《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2.求美动机: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3.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 4.能力(不考) 5.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1.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很多,如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发法等等。

消费者行为学资料

1、恩格尔和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关于消费者的意义? (1)恩格尔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为,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 (2)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的基础。 这包含了三层含义:(1)消费者行为是动态的;(2)它涉及了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互动作用;(3)它涉及到了交易。 2、影响消费者行为学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人口环境因素----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密度、人口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社会群体环境因素-----家庭,社会阶层,群体。 经济环境因素:国家经济;国家经济政策;消费政策和分配政策;价格水平;市场供求态势: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企业营销行为 个人因素:个性;年龄、性别;知识水平,技能状况;人生观,价值观。 3、研究消费者行为学对市场营销的意义? 有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1)市场不是抽象的,而是许许多多的消费倾向、消费需求、消费偏好互不相同的消费者的消费这和消费群体构成的,所以“先研究消费者,在研究产品”是企业营销的一个永恒的原则。 (2)在市场经济中,谁能把握住消费者,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研究和应用消费者行为学,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依据设计、开发、生产产品,才能取得经营的主动权。 (3)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表现在商品购进、储存、销售等环节。如果能在消费者行为学的指导下,购进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各类商品,按顾客心理改进布局、陈列、方式等。并根据其行为规律和特点开展活动,就能加快销售、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投射法、深度谈方法,除此以外还有跨文化研究法、各种心理要素量表法、语义极差法、统计数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1、消费者的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有哪些? 经济资源:收入;财产;信贷 非经济资源:时间;注意力;信任 2.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般规律性是什么? 为何购买(WHY);购买什么(WHAT);何处购买(WHERE);何时购买(WHEN);有谁购买(WHO);以何种方式购买(WHICH);购买多少数量(HAO MANY);以何种价格购买(HAO MUCH) 3、消费需要的分类及消费者需要的特征有? 分类:按起源,可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按需要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的形式,可分为生存需要、生展需要、享受需要;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 特征:多样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发展性;伸缩性和周期性;可变性和可诱导性 5、消费者需要的基本内容有: 对商品基本功能的需要;对商安全性需要;对商品消费便利的需要;对消费审美功能的需要;对商品情感功能的需要;对商品社会象征的需要。 6、简述马斯诺需要层次及其对市场营销的启示

消费者行为学重点

一、绪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 是作为决策单位的消费者通过交换,为实现其一定目的而购买、使用、处置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行为。 2、消费者行为的特点 ● 满足需要的手段 ● 心理过程的产物 ● 是一个过程 (交换 购买前、中、后 ) ● 需求通过交换过程而实现 ● 包括许多不同的参与者 —— ● 个人消费者/组织消费者 3、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 市场细分 (手表 、移动通讯) ● 产品定位 (直排溜冰鞋 、星巴克) ● 营销组合策略 ( 产品定价、一次性尿布、分销渠道、促销策略、新产品开发) ● 有助于消费者自身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 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消费者行为研究范式 ● 信息处理研究范式 消费者是合理的购买决策者 ● 经验主义研究范式 消费者为了获得情绪、情感上的快乐进行购买 ● 行为主义研究范式 消费者可能在外界环境的强烈影响下进行购买 5、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 ● 50年代,导入市场营销观念 ● 1968年恩格尔、科拉特和布莱克维尔出版《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 ) ● 1970年学术研究团体——消费者研究学会 ● 1974年专业研究杂志——消费者研究杂志 6、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微观经济学 效用理论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炫耀性消费 倡议者 影响者 决策者 购买者 使用者

第二阶段 经济大危机、二战时勒温的研究、动机研究 第三阶段 1960年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购买风险、参照群体 第四阶段 消费者信息处理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情感过程7、消费者行为学科学基础 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8、消费者行为的概念体系 二、消费者动机和卷入度 1、动机的概述 伍德沃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需要(need)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 需要——动机——行为 2、动机的类型 生物起源性的一次动机:饥饿、性、渴(生存) 心理起源性的二次动机:成就、归属、地位(社会) 有意动机营销中重视产品的实用性 无意动机营销中重视产品的象征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