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河南卫视新闻节目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1)

(一)媒介生态环境的概念 (1)

(二)河南卫视的媒介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

二、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2)

(一)新闻节目内容缺乏深度 (2)

(二)新闻节目模式单一 (3)

(三)新闻节目缺乏品牌特色 (3)

(四)新闻节目受众范围局限 (3)

三、对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的思考 (4)

(一)加强新闻深度报道 (4)

(二)创新节目模式 (4)

(三)创建特色品牌节目,培育有代表性的节目主持人 (4)

(四)构建社区信息网,扩大受众范围 (5)

参考文献 (5)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卫视新闻类节目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河南卫视新闻节目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总结了河南卫视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响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河南卫视;新闻节目;生态环境;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news programs were studied aiming at problems in Henan TV.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nan TV news program;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Henan TV news programs. And respons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Henan TV; News program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asures

一、河南卫视新闻节目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一)媒介生态环境的概念

“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各种信息传播单元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经济环境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媒介行业的发展不仅要考政策的推动更要考经济的拉动。社会文化环境可以说是媒介行业健康成长的保障,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媒介内同的走向。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介生态环境不同,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度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社会系统所决定的。

(二)河南卫视的媒介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在如今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河南媒介系统还是整个中国的媒介系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由于我国媒体行业发展较晚,各种制度、及相关规定,甚至是行业默认的行业规定都不是很完善。所以上面的提到的媒介生态系统对当前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河南卫视这样的主流媒体影响是非常大的。

1.河南卫视媒介的经济环境

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起步,河南卫视正从事业单位想企业单位转变;传媒从原来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传媒业也从传媒事业、传媒行业向传媒产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河南卫视与全国乃至世界媒体相竞争,这是媒介行业的大势所趋。

2.河南卫视媒介的政策环境

现在中国媒介行业对政府的政策诉求非常大,尤其对于河南卫视这种地方媒介,不仅受到中央政策的限制还受到地方政策的制约。长期以来,受政府管制的影响,河南媒介业“条块”分割,形成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壁垒。从“条”的方面来说,就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强调纵向的“归口管理”;从“块”的方面来说,就是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这种条块限制,

使得跨媒体的经营很难进行,也使一些实力雄厚的传媒无法向外扩张。这是河南乃至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河南卫视媒介的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媒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整体上彰显一种特有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

而在当今媒介行业中充斥了各种文化元素,出现了一种浮躁、媚俗、非理性的现象。用依据网络词来形容就是“非主流文化”。当然河南卫视的媒介行业也逃不过这种现象。总的来说就是媒介多元化、大众化、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二、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河南卫视新闻节目是河南卫视媒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南新闻联播反映民生、聚焦热点、讲述事实,对受众的观点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新闻节目的优劣对于一个电视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过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在当今媒介大生态环境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新闻节目内容缺乏深度

纵观我国电视的几档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及评论类节目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有深度有特点有内涵有质量的新闻评论已经越来越少,有的节目逐渐退出了竞争激烈的市场,有的走向新闻夹杂娱乐节目边缘,有的虽然依然坚持在新闻这方阵地,却已经呈现出僵化之态。浏览河南卫视新闻节目的一些问题,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是新闻节目有时缺乏深度,从形式上来看没有突破长期以来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模式。虽然从内容上是符合新闻节目的新闻性、知识性和服务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随时捕捉、分析和解读观众关注的重要的新闻、热点新闻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还只是存留在对新闻进行播报的基本层面。往往没有能够直接反映广大听众和观众的想法和心声。对于优秀的新闻节目应该做到观看节目后不仅能够了解新闻而且还要觉得当时的评价和意见是合适深刻的。应该对一则新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横向的比较,增加

新闻的立体感和接触感。不要只局限在过去节目中的一些形式,例如:全部都是长篇大论的报告词汇、语音语调平实无奇,主持人服装语言呆板不变等等。应该突出节目的整体风格,具有饱满的内容,对于一些小的新闻或者是人民的身边事,不能一带而过,要从中看出深意,去探查和追踪其背后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二)新闻节目模式单一

节目模式比较单一,没有能够区别不同档的节目。各档新闻节目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往内容,并没有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新闻在不同节目中进行处理。新闻节目同质现象严重,众多新闻节目相似度高,节目形式单一,一直在走老路子,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形成了众多节目演一台戏的状况。

(三)新闻节目缺乏品牌特色

对于地方台来说,应该充分反映当地特色,反应当地群众关心的新闻内容,突出地方特色。有很多节目都是借鉴了其他电视台的节目架构和模式,缺乏原创性,没有能够很好地吸引本地观众。地方台应该不断探索自己的风格定位,应该义不容辞的担当起大力弘扬悠久历史、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例如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华豫之门》等综艺文化节目就很好的突出了地方特色。而新闻节目也要勇于大浪淘沙,确立自己特有的品牌栏目地位。要基于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基础上办栏目。这样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四)新闻节目受众范围局限

通过一些调查和公布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关注度正在慢慢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就是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新闻的需求也在改变。传统的编排好的新闻节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观众只能选择被动观看,而不能对自己关心的新闻节目进行挑选。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新闻节目多元化,例如可以开通网上或者移动媒体新闻,结合当地实际,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新闻需要,扩大新闻节目的普及范围,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

三、对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的思考

(一)加强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在当下已经失去了新闻时效性的优势,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问题性报道,是现在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下,大量的信息碎片使得观众在众多选择中无所适从。仅仅碎片化的信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卫视需要通过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和深度的信息呈现在电视上。

(二)创新节目模式

在这个浮光掠影的时代,人们在阅读、观看甚至参加各种社会体验,越来越渴望新奇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的刺激。电视新闻栏目要吸引观众,在形式上如何创新就显得很重要。

新闻栏目最大的创新形式是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室。演播室直播可以更好的实现与观众的同步交流,也方便节目开展互动。突发事件的连线直播,能使得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迅速反映在屏幕上,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增加现场感,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另外,如果能实现新闻的滚动播出,则更能强化新闻的时效性,可以补充最新消息,或者不同角度报道,弥补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增大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可以以从栏目的播报方式、编排包装、台网互动等方面探寻创新的可能。

(三)创建特色品牌节目,培育有代表性的节目主持人

打造特色品牌最终也是为了获取效益,由于栏目拥有的无形资产在重复利用中是不耗成本的,所以只要有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利用好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电视栏目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品牌延伸的理性扩张,首先要为自身栏目品牌提炼一个具有包容力的品牌核心价值,这样等于预设了品牌延伸的方向,如在《罗米的故事》这套节目产品的开发初期,就已经预设好了后面节目发行、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其次,时机对于品牌延伸扩张,

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时机不成熟或是错过时机都不利于品牌延伸。再次,品牌延伸的风险也要充分考虑,要对市场有正确估计,有效回避风险。最后,延伸产品也要有利于强化品牌核心价值,提升自身品牌资产。

(四)构建社区信息网,扩大受众范围

网络社区作为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舆论引导和信息互动传播的主要阵地,网络社区使人们突破了地理空间距离的限制,拓展了交往空间,以低成本丰富了交往的内容,为人们提供共同感兴趣的主题以及互动和交流平台。建立社区信息网,会扩大受众的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河南卫视的新闻节目,为新闻节目为更多人知道提供了渠道。同时,由于社区信息本身的优点,更容易做到与观众的互动,吸引观众。

河南卫视目前的改革的成绩已初步显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也很尖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收视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新闻卫视频道与其他省级台相比,到达率、忠实度以及竞争实力也不具有突出优势,专业频道之间的又略差异显著。为了扬长避短,在未来的电视业占有一席之地,河南卫视新闻节目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黎斌,蒋淑媛.《中国电视广告经营模式创新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体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3]吴信训,金冠军,李海林.《现代传媒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6]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刘广第.质量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李晓春,曾瑶.质量管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11]余取民,余捻宏.质量管理基础教程: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龙东飞.戴明管理与企业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3]马林.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新一版)[M]叫.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新媒体新闻写作与制作

网络新闻业务与传统新闻业务1、新闻资源的全面利用2、层次化、网络化的新闻组织方式3、实时的文字报道4、多媒体采访与报道5、新闻报道中各种层次的互动 网络新闻编辑的四个层面1、网络新闻的选2、网络新闻的加工3、网络新闻的整合4、网络新闻的延伸 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特点1、网络新闻编辑的主动性与被定性2、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整合性和原创性3、把关人角色 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趋势1 、多媒体内容编辑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网络新闻编辑分工不断细化3、网络新闻编辑新闻加工向高层次发展4、从面向单平台编辑向多平台编辑发展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采集相同点是什么1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变2对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坚持不变 网络新闻采集的优势在哪里1、网络新闻作品的多层次写作2、全时与互动3、新闻资源的利用4、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影响网络新闻采集的因素1、政策环境2、法律环境3、著作权法4、经济环境5、技术环境因素 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判断1多源求证2内容分析3调查核实4技术判断 网站策划指1、根据现实的情况与信息,判断市场变化的趋势,针对未来网站建设做当前决策2、对网络媒体的规模、结构、形象进行整体设计3、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网站策划解决的问题1网站战略发展策划2网站内容策划3网站形象策划4网站市场行销(如何提高访问量)5网站品牌形象推广6网站内部人员安排 网站策划的原则1指导原则2全面原则3个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迅速原则6团队原则 调查分析阶段1网站的服务对象2社会环境3竞争对手4自身条件分析 属于内容的构成要素1网页名称2标题3正文4图表5标语 一个网站的网页构成:主页(homepage)首页(frortpage)新闻文章页(news articles) 属于造型的构成要素1标识2文字3图标4插图5动画6背景7声音 网页编排设计原则1网页编排首要原则@主页以占用空间和带宽小的静态文本和小图片为主@避免占用空间大的背景、图表、视频、动画在主页上出现@建立合理的网站布局,链接点不要太多太杂2版面布局原则:统一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对比性原则、节奏性原则、视觉冲击中心 新闻网页设计注意原则1简化新闻信息的阅读路径2网页的设计应以功能为先3借鉴报纸版面编辑方法原则4利用新技术,方便网络新闻的打印 新闻栏目与内容的规划1依据新闻来源的特色2依据报道内容的特色3依据与其它媒体合作形成的特色4依据新闻延伸形成的特色5依据对传统新闻栏目分类的借陈出新 网页框架布局的设计1框架模式2文字的编排3字体的运用4网页设计中的色彩 主页的功能1对网站内容的介绍2引导浏览者到他们要去的地方3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新闻网站的一般结构1分类新闻2新闻服务3多媒体新闻4地方性新闻网站 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特点1题文分家2慎用长题3大多单行4宁实勿虚 网络新闻单行题的制作1、一句话题2两(三)句题、一条新闻3两句题两条新闻4标题+摘要4标题群 标题群:是围绕某个主题或事件,在一个大标题统率下,由多种传播符号(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构成、即时滚动播出多个存在相互关联的新闻小标题的集合标题群写作形式:1标题群的小标题一般是加“[ ]”标志2在一些网站也采用“大字号标题+小字号标题”的方式,“小字号标题”一般是作为副题,“大字号标题”作为主题标题群形式优势1大标题将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最新、最重要的事实突出2将不同的新闻事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动态性和新闻事件间的相关性3既突出了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又为普通用户梳理出事件发展的脉络4展示出立体化的传播思维和空间层次感,形成一种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样式 网络标题的加工原则1准确2客观、真实3掌握分寸4导向正确5言之有物6生动形象 锤炼标题文字12删去可有可无的字3改变叙述方式4适当运用约定俗成网络新闻内容整合编辑的手段1依据新闻素材组织新稿件:综编、缩编、拆编2编辑引导性内容:为引导阅读而撰写导读、加小标题、加注点评3 相关内容的编辑1配相关内容1)同一事件的相关内容2)类同事件3)配资料4)有关服务2、 2)全文切入3) 关键字超级连接3、把握好尺度(1)注意关联性(2) 坚持正确导向 热点事件的报道一段时期内,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 灾难新闻报道1客观的报道2报道事故的同时,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新闻知识(2007.06)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本刊特稿? 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观点,社会就像自然界中的有机体一样,由各种功能不同的社会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保持协调、稳定的互动关系,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与平衡。同样,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信息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关系的总和构成媒介生存、发展的背景,即 “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的各个构成要素、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互动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媒介—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1]媒介生态环境与媒介生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借用清华大学的崔保国教授的观点,[2]媒介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相对中观的概念,媒介生态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前者着眼于媒介环境的整体,而后者侧重于媒介彼此之间以及媒介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种良好的生态平衡关系:适宜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媒介充分的发挥其作为信息子系统的信息功能,大众媒介通过信息产品将各个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客观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各子系统不断调节、优化自身结构与功能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为媒介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并促使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与媒介的和谐互动构成了媒介生态的平衡,最终使社会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发展与循环。媒介生态视角下的舆论监督就是研究作为媒介的基本功能以及社会政治文明与社会进步标志的舆论监督在媒介与媒介生态环境的互动之中,对媒介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生态平衡的构建所起的关键作用。 一、舆论监督与媒介生态、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所谓舆论监督,其广义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著名记者)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本质上讲,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公众。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庞大化,作为分散存在的公众对监督的前提--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因而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借助大众传媒,通过传媒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而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突出的传播优势正可承当此重任。所以,现实操作中大众传媒通常被视为舆论监督的主体。[3]因此,从广义上来讲,舆论监督的对公权的监督以及对腐败、不公、丑恶以及异动现象的披露与鞭笞,更具有社会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功能。在媒介—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平衡的循环生态链中,媒介的舆论监督是必须扣紧的关键一环。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媒介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表现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媒介、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与社会生态从失衡到恢复平衡的过程。非典初期,地方党政领导封锁消息,主流媒体集体失语,致使疫情向全国蔓延,谣言四起,引发社会的极大恐慌,国家形象受损,媒体的权威受到质疑。在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动的时候,主流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丧失,信息流通不畅,媒介生态发生失衡。后来中央审时度势,力挽狂澜,及时公布疫情,随之抗击“非典”迅速在全国展开。媒体开始如实的报道疫情,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媒介的舆论监督的功能开始恢复,信息渠道恢复畅通,流言得以遏止,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媒介生态与社会生态得以恢复平衡。自“非典”事件以后,政府的透明度建设出现一大飞跃,各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都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重大疫情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公告制度。这些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拓宽、优化了媒介舆论监督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 二、舆论监督的媒介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媒介的舆论监督在揭露腐败、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客观地讲,近年来,媒介舆论监督的媒介生态现状却不能使人乐观,如果说“急性的”媒介生态危机(例如抗击非典中的媒介生态)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那么“慢性的”的媒介生态失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 夏 冰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努尔兰·胡斯曼 来源:《新闻传播》2020年第18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与传统传播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的媒体习惯等方面。可以说,这些变革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既是冲击,亦是机遇。如果能够顺应传播时代变化做好改革创新,新闻记者等工作人员将会在新媒体时代赢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反之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对此,探索新闻记者各项专业业务,如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就成为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进而从采访与写作方式两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路径。 [关键词]采访写作;新闻记者;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是以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迅速普及而诞生的一个全新传播时代,其“新”主要体现在媒体技术新、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内容新以及媒体传播理念新等等。可以说,涉及媒体传播的各方面要素都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变化,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受众媒体习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的变化。在受众媒体习惯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更为习惯于新媒体的使用,且在信息浏览与获取上日渐碎片化,受众传播互动的要求也日渐强烈,这是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最主要特征。在传播渠道上,依托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开始逐渐成为传播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当下传播媒体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这是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上的显著特征。而在传播内容上,信息内容的网络化、融合化趋势开始明显,这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体量更大。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这些特征也是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影响最大的因素。 (二)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冲击 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众媒体习惯变化使得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不再适合受众的阅读浏览需求。传统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主要面向传统媒体传播,其内容模式固定统一、缺少变化,且内容篇幅通常较长,语言运用书面化。这种采访写作方式固然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但却无法满足

浅论当今社会生态在新媒体作用下的全面变革

浅论当今社会生态在新媒体作用下的全面变革 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媒介改变世界的图景。他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这个理论,意在表明我们要发掘潜藏在媒介中的巨大能量——对社会结构、组织甚至心理的完全改变的能量。麦克卢汉表示:“任何媒介施加的最强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人的关系与活动,使其形态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作为人的延伸,媒介是人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的适应机制,而媒介对社会的反作用往往又加剧了这种复杂状况。以至于到了电子社会,电子媒介彻底将人类的神经系统延伸出来,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的“感知到”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它替我们感知,而且我们还受其控制。所以研究媒介本身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麦克卢汉写作本书的1964年,电力社会(麦克卢汉想表达的实为电子社会)刚刚形成雏形,但他准确预见到了未来人类社会的总趋势——在多元媒介影响下麻木且自我截除的人类将对外扩张逐渐转为逐渐的内爆收缩,最终形成一个内敛的,原有资源极大整合互通的社会。这就是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研究媒介得出的结论。今天,电子社会以高度成熟,麦克卢汉所形容的新型媒介已然出现。所以我们结合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社会生态正发生的全面变革,重新审视新媒体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态是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状态。新媒体的发展,重新分配了社会地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动员,广泛联系了社会各群体。当然,在这里新媒体就不能再被看做几种数字或网络技术的综合或简单地理解为全媒体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解,是人神经系统的延伸,一个内涵丰富的讯息。所以,新媒体作为一种讯息对于传统社会生态的变革会大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印刷文化将延续升级,印刷文明将逐渐消亡,人的意识状态将发生转变。 自15世纪古登堡发明西方活字印刷术后,人类就经历了大约四个世纪的印刷时代。印刷术在西方产生出来的极大作用是促使了拼音文字的广泛转播。拼音文字和印刷术一起构建了印刷文明。拼音文字是麦克卢汉所推崇的极大改变了人类思维结构的媒介:麦克卢汉提出:“唯有使用拼音文字的文化,才掌握了作为心理和社会组织普遍形式的、连续性的线性序列。将各种经验分解为整齐划一的单位,以产生更快的行动和形态变化(应用知识)。……拼音字母使一切情景一致,以实现转换和控制。”而拼音字母在印刷中的有序的排列和产生的逻辑意义带动了整个西方文明走向齿轮和符号所组成的的工业时代。对此,麦克卢汉评论道:“从社会角度看,印刷术这种人的延伸产生了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识字和教育的普及。因为印刷品表现出可重复的、准确的形象,这就激励人们去创造延伸社会能量的

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媒介的性质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七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把握新闻事业的共性、个性和特性,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共性、个性、特性,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基本属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基本属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难点是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有关提示: 共性、个性与特性。双重属性所产生的要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主要设计: 由一般事物的共性、个性导入对新闻事业的共性、个性和特性的讲述。 提问:中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带来了什么变化。 为何要强调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中社会效应第一,经济效应第二,最好是两者统一。 讲稿内容: 注意关于共性、特性、个性的说法。从一般到个别。 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特性指一类新闻媒介较之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个性指一家新闻媒介较之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旅游新报>案例 《旅游新报》是在重庆市政府主导下,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旅游文化传媒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重庆市唯一专业旅游报媒,被誉为重庆旅游“十个一”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和重庆旅游“5+1”宣传推广平台之一,《旅游新报》每一期都会送达市级领导,以及各区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手中,是全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了解重庆旅游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媒体。2008年5月,因用汶川地震做噱头刊登违背社会公德的内容而停刊。 严重违背社会公德《旅游新报》被停刊整顿 重庆日报5月20日报道 5月19日出版的第60期《旅游新报》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刊发了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报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昨日,市新闻出版局根据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旅游新报》停刊整顿的行政处罚。 与此同时,《旅游新报》的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对《旅游新报》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决定免去该报社社长职务,撤销该报总编辑和副总编辑职务,并对相关直接责任人予以除名。 据悉,旅游新报社已通过网络发表致歉信表示,尽管该期周刊系提前编印,但报道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亵渎了神圣的民族尊严,伤害了崇高的民族情感,在全社会造

也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学海纵横 一.新兴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是近年来刚起步发展的事物,它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为传输载体的,互动式、数字式复合媒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文化传媒起到的一次革命的推动作用。新媒体通常包括数字广播网络,无线传播网络,互联网社区,以及融合性网络载体。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借助信息时代强大的网络传播链路,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同时浏览者也更方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媒体传播的最广泛的工具,还包括商业地带的电子大屏幕,公交站亭的液晶显示屏等。新媒体的传播无处不在,外延更是在不断的拓展。文明发展至今,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直至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而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影像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是新闻和新媒体有可能发生联姻的时代。并在其为基础上诞生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报、移动电视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下的新闻写作 新媒体新闻写作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结合起来,来表现一个个完整的、立体的、人们“喜闻乐见”又不失其深邃的新闻故事。新闻写作者们可做的事情更多,也更为有趣。 通过视频,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希望可以看到尽可能全面的、可以自由选择关注的重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认为他们“应该知道”的,放上一小段视频往往可以让受众感觉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真相。 曾几何时,也许你还记得乔布斯结束最后一次苹果媒体见面会后倚靠在妻子肩头的那一刻,罗伯斯用他的左手盖住刘翔右手的那一瞬间,一场灾难过后留下的废墟里蒙尘的一张全家福。要知道,仅用言语是不足以表达这些转瞬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瞬间的。数据与信息的可视化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在平面媒体新闻写作中运用数据可视化手段,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事件的脉络进展,还能够让人出其不意地眼前一亮。 “9·11事件”时世贸大楼倒塌的那一瞬间给人以大片般的震撼,通过声音有多少人能够在听到遇难者与亲人最后的对话时能忍住眼泪?通过这强化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增强受众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粘性。 文字与新闻写作者的友谊最为长久深厚,新闻写作者们通过文字来向公众传递自身所见所闻所思之中有认为价值的内容。在新媒体新闻写作中,我们有了更多的好帮手来展现事实,文字更适合作为辅助解释,以及表达适度的、理性的观点和评论。 三.新媒体新闻写作的融合趋像 新媒体新闻写作的工具各有其利用价值,为了做出“更好”的新闻,我们要做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真正的融合。 微博的出现为现代新闻传播增加了一种新渠道。具有独一无二的便捷性,使人人都是新闻发布的源头。微博对于用户的要求较低,只需进行简单信息发布,不必像博客的相关博文进行一定的语言组织及文章结构安排。微博的更新非常迅速。现代新闻传播通常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等渠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门户网站也逐渐成为新兴的新闻传播载体,而微博正是技术与时代结合的重要产物,它通过自身的便捷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传播速度,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依赖,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垄断现象消失。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用户随时随身携带,所以,手机报编辑可以将新闻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省去了报纸的印发环节,而且和电视、电脑相比,它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 总之,新媒体加强了与新闻的相融,以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为基础,对数字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强化了对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重视网民对报道的推动,采取多种创新策略,以互动、共创的报道为业务目标,把新闻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重视传统媒体力,全面多样合作发利用的新闻资源。新老媒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的相互作用、影响,乃至融合,需要我们在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要监管好,维护好我们的文化环境。这样新媒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越来越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与写作》高钢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彭兰著新华出版社. [3]《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也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罗 霄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 湖北省咸宁市 437100 摘 要:新闻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之一。.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发展更新,它正在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和市场格局.新闻的写作正不知不觉的呈现多种新的融合,新媒体让我们的新闻写作趋于更加时代感与新鲜的活力。本文就新媒体环境的新闻写作新趋向作一个小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写作;融合 203

新媒体文本写作技巧及方法

新媒体文本写作技巧及方法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呈现信息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用户浏览新闻的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新媒体新闻文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随之发生改变。下面,为大家分享新媒体文本写作技巧及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突出关键词 新媒体用户点开网站主页的相关标题进入正文后,会在正文标题下面看到一小段话,一般100字左右或更短,这就是内容提要。有一些网站的内容提要直接放在主页新闻标题下面,例如英国BBC网站;还有的网站采用弹出式标签技术,当鼠标滑过某条新闻标题时弹出文字框显示该条新闻提要,移动鼠标后文字框自动消失。内容提要的作用是解释或补充标题的内容,报告新闻事件最新的动态,文字要简练,尤其要注意突出关键词。关键词是一个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揭示稿件最核心的内容,以吸引用户,提高文本的检索率和利用率。一般来说,关键词包含在新闻5W中,关键词的数量不宜过多,三至五个即可。 正文:语言简洁,内容平实 1.简洁。新媒体新闻文本一般保持一个屏幕长最好,最长不要超过两个屏幕;每句话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段落简短。

2.语言平实。文本用最简单、准确的文字告知信息即可,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抒情议论,要避免花哨难懂的词汇,多采用通俗平实的文字。记住用户浏览新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追求文学性。 3.一段表达一个意思。用户在阅读新媒体新闻文本时大多是跳跃式阅读,因此,文本最好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便于用户搜寻式阅读和跳跃式阅读。 4.多用小标题。过长的新媒体新闻文本要善于用小标题将文本分成几块,便于用户搜索和选择信息阅读。 5.重要信息优先原则。文本要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无论是整个文本写作还是文本中的某一个段落写作,都要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新媒体用户绝对不喜欢在文字堆里艰难跋涉,他们希望在开头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这与传统新闻写作中要求的“倒金字塔结构”完全一致。 注重事件背景介绍 新媒体新闻文本写作中背景使用非常重要,有时候用户对背景信息的关注高于新闻本身。文本中多运用事件背景可以让用户对新闻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也有利于用户围绕新闻获取拓展性信息。并非所有事件背景都要写进文本,要选择能说明问题、紧扣报道主题、用户有兴趣了解的事件背景,注意背景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_新媒体事件的视角

第10卷第3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0No13 2010年5月Jour nal of 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y2010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 新媒体事件的视角* 周葆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采用/新媒体事件0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0的概念脱胎于/媒体事件0,强调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媒介事件新的传播机制。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本文具体 探讨了突发事件中的舆论载体、主体、过程及影响,指出突发事件的舆论生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的整体媒体生态系统中运作,呈现出非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特征,其个案意义与长远影响取决于事件是 否具有体制性变革的潜在方向。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新媒体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169(2010)0320016205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突发事件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和影响如何?新旧媒介分别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又将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新媒体事件0的理论视角出发加以具体分析。 一、媒介化社会中的突发事件 在2007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6中,将/突发事件0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0。从这个定义中可见:首先,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0,即事件的产生、发展与公共利益有关;第二、突发事件的产生包括自然因素)))如以地震、水灾等为代表的环境灾害,但更主要地与人为因素有关)))从微观的操作不当到宏观的制度缺陷,即使是表面看上去与人无关的/自然灾害0,也往往隐藏着/人祸0的影子。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0高发的年代,仅就/群体性事件0而言,1993年以来的13年增加了10倍[1],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全国共发生了近9万起群体性事件,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海南东方暴力袭警事件、江西南康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新疆七五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从类型和性质方面分析,因维权引发的事件占80%以上,而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件均有所增加[2]。 突发事件的增多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场景密切相关: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加速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最集中地表现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官员腐败、权钱勾结、/GDP崇拜0、环境破坏等问题上,更在诸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过程中剥夺了相当多群众的利益,造成了民怨,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相当大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进程,公众对私有产权和私人利益的维护意识在不断上升,行动资源和表达平台也在不断增多,从而造成了/事件0的凸显和丛生,并带来了突发事件中舆论生态的活跃。 *收稿日期:2010201221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XW00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7CXW011)作者简介:周葆华(1979)),男,江苏南通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播理论、新媒体。

媒体和媒介有何区别

1、媒体和媒介有何区别?信息和资讯有哪些联系?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提问者采纳 媒介是一个基本称谓,指的是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可以传递信息的物体,比如小纸条:) 区别:媒介和媒体就是两个互相联系名词,媒体是一个主题,媒介是媒体利用某个方式才传递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简单点说就是电视台是一个媒体,然后网络,记者采访的途径属于媒介,属于采集信息。电视也属于媒介,传输信息。 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 资讯是用户因为及时地获得它并利用它而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资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它必须被消费者利用;并且“提供-使用(阅读或利用)-反馈”之间能够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CS链,具有这些特点才可以称之为资讯。 联系:资讯是信息的一种。 2、教学媒体与新闻媒介有何联系?什么是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教学媒体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 新闻媒介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联系:教学媒体也可当做新闻媒介传递信息。 信息素养是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

(广告传媒)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

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 邵培仁(2003-07-17) 观念是思想的结晶,行动的向导。媒介生态观念是当代媒介生态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建立人—媒介—社会系统的和谐关系和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作出的新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确立正确的媒介生态观念,对于迎接市场经济的考验,与西方媒介巨人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化解媒介生态危机,正确而科学地管理媒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媒介生态整体观 媒介生态整体观是人类面对媒介残酷竞争、信息生态恶化挑战的最佳对策和生存智慧。在信息社会里,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对此媒介生态整体观不仅主张充分考虑媒介系统与外部世界复杂的有机联系,而且强调重视媒介经营管理中由各种要素和资源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就是说,不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媒介生态学所要研究的都不只是支撑传播活动的几种要素(如信息、媒介、受众)和某些重要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而是要研究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生态系统。 这种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观,要求研究者和管理者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何种矛盾,都要从媒介与环境的整体特点和全局关系出发考虑问题或提出对策,而不只是局限于传播或管理中的单个问题或矛盾本身。对于信息传播和媒介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来说,若割断它与其他要素、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复杂联系而孤立地加以分析和处理,通常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被割断联系的游离整体的孤立的要素或问题是无法认识、无法把握、无法支配的。 不仅处理传播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要有整体观,制定媒介发展战略也要有整体观。科学协调多元管理要素,合理配置各种媒介资源,制定卓越的媒介发展战略,以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许多媒介领导者都试图达到的目标。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见到:有的媒介忙于向外拓展,而忽视本地资源的开发;有的媒介急于多角发展,而误了新闻传播的主业;有的主管部门随意组合媒介集团,结果貌合神离、形不成一个拳头;有的媒介缺乏主见、见异思迁,结果顾此失彼,收效甚微。这些都是缺乏媒介生态整体观念的表现。正确

新媒体写作复习期末资料完整版

1、填空题(10道) 2、ps操作题(1道/共20分) 3、名词解释(4道) 4、简答题(4道) 5、论述题(2道) 那么,何谓新媒体传播?(提问:新媒体有哪些?) “新媒体”或者“新媒介”并非一个科学的概念界定,只是在与“旧媒体”的对比中产生的时间性概念。 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新媒体的核心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时代,不仅是新的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媒体,新的软件开发,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的推出都可以称之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 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媒体是新媒体,但对于网络媒体便是“旧媒体”。每一次媒体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技术更新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外延更是不断地拓展。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新媒体分为四类: (1)基于互联网: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络视频、博客、播客、sns(解释一:社会性网络服务解释二:社交网站)、微博、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等。(2)基于数字广播网络: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公交电视等。 (3)基于无线网络:如手机电视、手机短信、手机WAP 等。 (4)基于融合网络:如IPTV等。 可以肯定,今天的新媒体在未来同样被归为“旧媒体”的范畴。 为什么新媒体写作要独立成课,与众不同?(未背) 从网络出现的早期开始,最普通的写作形式是曾经被标准化为电报或新闻的写作的形式。因为很多传统的新闻媒体都将它们的旧媒体内容直接转移到了网络上。还由于在很多地方,网络写作的规则同纸质媒体写作的规则正好想通,或者只有少许差别。 有三种力量将新媒体写作推离了旧媒体。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 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 (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 《环球时报》 办报宗旨 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 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宣传》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宣传 课程背景: 天天都在接触新闻,但我们真的了解新闻吗?经常都会采编新闻,可我们真的会写新闻吗?好不容易在新媒体上发了一篇新闻,但关注的人却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总算引发别人关注了,却发现辛苦写就的新闻又被迅速地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这该怎么办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新闻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和潜在的经济功能。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通过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增加知名度,从而使社会和市场注意力最大化,由此获得声誉或营销的成功;同时,也有助于赢得社会的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其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无数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作为一项长远任务来规划落实。如何捕捉新闻?如何让新闻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何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新闻讯息?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课程收益: ●熟练掌握新闻的策划和传播策略; ●熟练掌握新闻的采编和写作技巧; ●熟练掌握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公关的策划技巧; ●切实理解新媒体的属性,强化新媒体背景下的宣传工作能力; ●熟练掌握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有效进行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特色: ●专业——讲师是专门研究新媒体写作的博士,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格局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作者,有着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对新媒体写作有较为深切的理解和研究; ●通透——追根溯源,将新闻写作和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实用——课程汇总了诸多新闻写作经验,提供了诸多写作案例,拿来即用; ●有趣——讲故事、做游戏、看电影,让新闻写作与新媒体传播课与枯燥说拜拜。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生态位研究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生态位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升级与受众接受度的提高,网络视频产业中形色各异的内容产品纷纷涌现,网络制作剧、直播、短视频轮番上演,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视频生态环境。抖音、美拍、秒拍等移动短视频孕育于此,在“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的时代里,顺时而生、顺势而起。抖音短视频是其中的佼佼者。2016年9月上线,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以音乐短视频社区的定位引爆网络视频行业市场。在网络视频新的媒介生态环境里,以抖音为例的移动短视频火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借用媒介生态学、媒介生态位的相关观点,将移动短视频火爆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宏观维度上,移动短视频的生态位情况是如何的?(2)微观维度上,以抖音为例的移动短视频,引起广大网络视频受众的关注与追捧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从以上两个思考角度出发,本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等。通过媒介生态学、媒介生态位的理论综述,确定研究范畴;通过移动短视频的文献综述明确国内短视频已有研究维度,确定本文的研究立足点。第二章是移动短视频的生态位分析。一方面,进行媒介生态系统、媒介生态位的相关概念界定,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的媒介生态位位置;另一方面,从宏观维度上分析了移动短视频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用户生态位、广告生态位、内容生态位”的现实情况。并通过描述移动短视频的外部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与媒介生态系统间的影响机制,探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移动短

视频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角色的重塑和“传播者-受众”关系的改变。第三章是抖音短视频的生态位现状。通过梳理2008-2017的网络视频十年发展进程,结合抖音短视频的媒介生态位现状,指出抖音受众心理“满足-效用”的研究意义。第四章是抖音短视频受众心理“满足-效用”的实证研究。梳理“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及核心思想,并参考其已有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抖音短视频的受众心理“满足-效用”的问卷设计及验证。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描述分析受众心理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社交需求”、“满足机会”。第五章是移动短视频的发展问题及生态位规划建议。分析移动短视频行业的发展通病,并结合问题以抖音短视频为例,进行长远发展的生态位规划建议。

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

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的重塑作用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其是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重塑着传统媒体的格局。本文通过解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拓展、优化和整合的各个环节,分析了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群体人际关系等生态子版块重塑的作用,并阐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重塑的价值,为构建新媒体生态结构平衡提供借鉴。 关键字:新媒体;传统媒体;生态系统;重塑作用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作为媒体而言,其是价值信息的载体,具有价值性、原创性、效应性和生命力几大特征。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正在逐步冲击和替代传统媒体,给传统媒体的带来了巨大挑战。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体技术井喷式的发展,使媒体系统重新构建,并逐渐重塑媒体生态系统。 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优化、拓展和整合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各传统媒体板块逐渐出现了新媒体的影子,并不断为之所取代。但新媒体并非要对传统媒体进行割裂和完全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介中进行拓展、更新,通过对传统媒体的优化整合,凸显出新媒体的价值。 1.1新媒体的拓展功能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人的感官和精神意识的拓展,其能够按照意识或人类大脑的意愿进行有效沟通或传播。新媒体同样满足以上特点,其也是人类感觉和器官的拓展。传统媒体中,报纸和杂志是针对人类的视觉进行拓展,广播是对人类听觉进行拓展,电视和多媒体是对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拓展。对于新媒体而言,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能够实现人类生产生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拓展。从某种意义上将说,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拓展,其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更高层次的眼神。 在媒体功能拓展上,新媒体还能实现自我转化的功能。即将一种媒体转换成另一种媒体进行应用。这也体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说明媒介的形态并不是保持稳态不变的,而是持续创新,在变化中不断前行。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字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等,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其对传统媒体的拓展功能表现的更加突出,但总体来说,其派生的主体依然是传统媒体,如数字电视是电视媒介的延伸,手机报纸是对报纸的延伸。比起电视而言,数字电视的频道多大几百套,数字信号优于无线传播信号,从而表现出画质清晰,视觉和听觉效果良好的效果。此外,数字电视还能够实现信号与数字画面的双向传到,可以由观众决定播放的时间、进度等,使媒体更人性化和舒适化。数字电视是数字技术与无线电信息传递技术结合的产物,其拓展的是电视功能,是对电视的延伸。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传统媒体是人在交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在新媒体中,抢到了人际交往的范畴,在时效性、交互性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成就。 1.2新媒体重塑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正在对媒体界的生态进行重塑,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下,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媒体进行了重塑,而表现出新的媒介生态形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不再习惯对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等进行观看,而是习惯了在网上观看视频、网络电视,这是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种替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