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 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

2.用简单观测方法。

(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

(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1)表现;(2)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

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

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

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

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

2.简易测听;

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

3.采用吸音设备;

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在幼儿园,可组织专I'liJil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采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

(2)痛觉阈限;

(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

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念;记忆与知觉的发展,与想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与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发生的指标、时间;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记忆的特点;记忆的保持、遗忘及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

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

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能力增强;

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乙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l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

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

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二、l~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l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I)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I)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

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

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诃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

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

(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

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1.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2.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再造想象的特点、意义、发展;幼儿想象的夸张性;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想象的特点。

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

(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

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情绪是指个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反应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间的关系,具有调节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功能。人们通过情绪表达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并在情绪基础上产生对人、物的关系体验,调节与他人间的社会距离。新生儿已能够利用哭来表达生理需要,其后的情绪体验逐渐向复杂、稳定发展,能辨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情绪体验是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短暂、冲动而不稳定的心理体验,常以面部表情,姿势表情和语音、语调来表达。 1.先天性情绪新生儿有喜、怒、惧等三种先天情绪体验。当母亲温柔地轻拍或抚摸时,婴儿会产生一种泛华的松弛反应,展开手指和脚趾、发出咕咕等声响;若限制其运动,会产生身体僵硬或乱砍式动作,或发出屏息、尖叫等;听到突然巨响会表现出吃惊。 2.诱发情绪的情境各种情绪都可由人与人间,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引起。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易引发儿童伤心、愤怒的情绪;日常环境事件易引发高兴与惊奇;想象或幻想则多与害怕相联系。 3.文化对情绪的影响任何文化背景下的小儿,对微笑与愉快,皱眉头、嘴角下垂与悲伤,双目圆瞪与愤怒间的联系,都有相同的理解。但是,这种先天联结受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文化均有独特的表情规则。儿童通过社会交往逐渐认识

这些规则,并在情绪表达上出现相应的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众哭泣不合适,故儿童当着别人的面哭的情况会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常采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悲伤。 4.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情绪和理解语言一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情绪的能力。出生后2天的新生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时,比他在安静环境中更易哭。6个月前的小儿已能通过声调辨别母亲是愉快、悲伤或愤怒。6-8个月的小儿开始注意面部的细微变化,对面部表情产生精细的认知并作出相应反应。其后儿童不仅能分辨他人的表情,而且变得善于以他人表情作为自己的参照,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什么事情而快乐?又会因为什么事情而伤心? 讲授新课: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及作用 1、定义。情绪和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喜、怒、哀、乐等就是人类的一些常见的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反映。 (2)认识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3)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其区别在于: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3)从表现形式看,情绪相比,情绪不稳定,一般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4)从表现形势看,情绪一般发生的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 3、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2)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情绪和情感过程则是反映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4、情绪和情感与机体变化。 (1)机体的生理变化。(2)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5、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1)从性质上看,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 (2)从强度上看,情绪和情感强弱是不同的。 (3)从紧张度山看,情绪和情感有紧张和轻松之别。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适应作用 2、动机作用 3、调节作用 4、信号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 1、快乐 2.、悲哀 3、愤怒 4、恐惧 (二)情绪的基本状态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4、挫折 (三)高级的社会情感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着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说课讲解

高二年级学前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 情绪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与主要特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因此,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利用案例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补充讲解。运用层层递进的师生问答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 2.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小组讨论,案列分析,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案例。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承前启后(5min) 教师:情绪、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学前儿童健康的三大指标是:幼儿身体健康、情绪安定愉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见,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情绪、情感的基础知识。 教师提问: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举例补充讲解,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关。 (二)教师讲解,导入新课(10min)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新生儿有情绪吗? 学生回答。 教师:刚出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例如,饿了、不舒服了会哭并且四肢划动,而吃饱了,舒服了便会安静下来。这就是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原始情绪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 教师:随着婴儿的不断长大,原始情绪开始分化。教师出示图片,讲解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出现的时间。 教师提问:有了情绪我们就要表达情绪。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有四个功能,是哪四个? 学生回答。 教师:为了实现信号功能,婴儿就用哭和笑来传递信号。通过举例和音频生动地讲解婴儿的“哭”和“笑”。 (三)自主阅读,引起思考(10min) 教师:随着婴幼儿慢慢长大,他们的情绪情感也在跟着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幼儿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的内容,读完之后请回答两个问题: (1)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的具体表现? (2)幼儿情绪表达发展的主要表现? 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举例补充讲解。 (四)小组合作,攻破重点(15min)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上课讲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 觉和知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 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课件 作业或思考题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后记 由于本章普通心理学这部分材料丰富, 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 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 能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 的专业知识 第一章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人值得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觉开始。人类的认识无论来自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l 9 5 4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感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它却给高级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基础,没有感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中,因此,人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 情绪是天生的,但这种天生的情绪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发展,否则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即等同于动物情绪的阶段。所以,我们要认识儿童情绪的发展阶段,并且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培养其情绪能力。 人生来就有情绪,所以情绪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体验阶段,即情绪体验。这个阶段是婴儿期,即0到1岁。婴儿受到外界刺激之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然他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情绪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调节阶段,即情绪调节。这个阶段即幼儿期,1到3岁。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走路,有了自己的意识,会被一些好玩的东西吸引,主动接近,这就是受惊奇的情绪作用进行的自我调节。而当他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婴儿就会主动离开。这个时候,婴儿已经形成了对成人的依恋,主要是妈妈爸爸等,他会主动去寻找妈妈爸爸,并且呆在他们身边。当然,这种情绪调节带有本能的意味,还比较简单。 情绪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思考阶段,即情绪思考。这个阶段在学前期,3到5岁。孩子学会了语言,就能思考情绪了。孩子不仅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思考情绪。他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通过观察判断他人的情绪。这个阶段很重要,是情绪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转折阶段,从情绪他控走向情绪自控的重要阶段。 情绪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管理阶段,即情绪管理,或情绪控制。这个阶段在儿童期后期,即5岁以后,可能会持续整个小学阶段。这个时候,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到了一定的阶段,对情绪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孩子的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又是相互作用的。正是因为有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情绪,思考他人的情绪,而且能够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即怎样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合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7个月后个月后C.一岁左右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个月个月个月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 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完整版)学前儿童言语和情绪情感的发展练习题

1、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 A 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 B 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 C 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D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2、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3、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 3岁—4岁 B 4岁—5岁 C 5岁—6岁 D 6岁—7岁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A 快乐和愤怒 B 快乐和厌恶 C 快乐和恐惧 D 快乐和痛苦 5、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会慢慢自己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 转移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6、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A 2种 B 3 种 C 4种 D 5种 7、幼儿看到故事书种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A 丰富化 B 深刻化 C 稳定性 D 冲动性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是() A 0个月—6个月 B 6个月—12个月 C 1岁—1.5岁 D 1.5岁—2岁 9、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情绪的表现,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是() A 想象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10、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A 怕、怒、爱 B 恐惧、惊奇、喜悦 C 怕、乐、爱 D 痛苦、愉快、厌恶 11、1岁半---2岁半的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 电报句 B 单词句 C 多词句 D 复合句 12、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口语的发展 B 书面语的发展 C 阅读的发展 D 书写的发展 13、婴儿睡眠中自然出现的笑,应属于() A 诱发性的笑 B 自发性的笑 C 无差别的笑 D 有差别的笑 14、儿童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年龄是在() A 1岁左右 B 2岁左右 C 3岁左右 D 4岁左右 15、在幼小儿童身上,喜与怒、哀与乐等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到了幼儿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这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日益() A 丰富化 B 社会化 C 自我调控化 D 深刻化 1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是() A 3岁以后 B 4岁以后 C 5岁以后 D 6岁以后 17、婴幼儿“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 3—6个月 B 6—12个月 C 1岁—2岁 D 2岁—3岁 18、2—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该时期儿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 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测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测试题及答案 1. 某托儿所训练刚入所的孩子早上来时向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所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孩子早上不愿与父母分离。这是() A 情绪的社会化 B 情绪的分化 C 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D 情绪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 正确答案 ) 2. 高兴时语调激昂 , 节奏轻快 ; 悲哀时语调低沉 , 节奏缓慢。这属于() A. 面部表情 B. 身段表情 C. 言语表清 ( 正确答案 ) D. 肢体表情 3. 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新异感 , 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慰体验等属于() A. 理智感 ( 正确答案 ) B. 道德感 C. 责任感

D. 美感 4. 关于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 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 ( 正确答案 ) B. 当人们回忆学业和事业的成就时会产生愉快情绪体验 , 这是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C. 单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产生情绪和情感 D. 与认识过程相比 , 情绪和情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5. 微笑表示满意、赞许和鼓励 , 怒目圆睁表示对事物持否定态度。这体现了情绪和情感的()。 A. 适应作用 B. 动机作用 C. 调节作用 D. 信号作用 ( 正确答案 ) 6. “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明儿童的情绪情感具有() A 、不稳定性 ( 正确答案 ) B 、可控性 C 、深刻性 D 、社会性 7. 下列选项中属于情绪状态中应激的有()。 A 、某人失去亲人后长时间心情郁闷状态 B 、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 ( 正确答案 )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周盼盼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教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到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补充】动机是一种心理倾向性,踢易拉罐的孩子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情绪对认知的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很大特点是“无意性”,无意性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 情绪对识记和保持的作用。美感情调色彩VS恶感情调色彩的词不同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儿童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甚至改变词序。 【自学】孟昭兰的实验研究P287-288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情绪状态及其智力操作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恐惧之间游动。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 心作用的是兴趣。 ?恐惧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治理活动的最佳 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意识发展的作用 伊扎德等研究者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可以说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即所谓的内向和外向、主动和被动的个性等等。比如,一时的焦虑,成为焦虑状态,而经常出现稳定的焦虑状态,则形成焦虑品质。 【补充】心理咨询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二)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以后乃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的行为。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观察婴儿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测评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测评 【学习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测评标准和方法,初步学会正确测量和评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 【学习内容】 情绪和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幼儿行为的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情绪和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教师和父母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情感信号,例如,幼儿对父母、教师和同伴持有什么态度,孩子是否紧张、焦虑,等等,从而了解幼儿情绪发展是否正常,发现孩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以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测评标准和方法,初步学会正确测量和评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是我们学前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 (一)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测评标准 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测量与评估,可以围绕情绪的表达、情绪的控制和高级情感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测评项目A 能用多种正确的方式(语 情绪的表达言、表情、动作)向周围人 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对情绪情感会加以合理 情绪的控制的控制,会把握情绪情感表 达的分寸,能顾及他人,顾 及后果

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 荣誉感,萌发爱自己的家人 高级情感和幼儿园小朋友、老师的情 感;爱探究周围的世界,喜 欢问“为什么”;有较高的 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有初步的道德感,能评价 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对周围 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 “是什么”;有初步的感 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 绪情感,但不太稳定,有时 能顾及他人的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较差,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表达情感 道德感主要依赖别人的评价,能初步判断个别行为的好坏;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探究的积极性;喜欢美的事物或现象,但表现美的能力较差 B 逐步学会用多种方式表 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C较多运用表情和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测评方法 (1)观察法。可在幼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要求得到满足时、获得成功时进行观察幼儿情绪的稳定性、可控性、外显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表现,粗略估计幼儿情绪发展的水平。

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重点: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论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 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 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 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 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 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 情绪所左右。 (3)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 伊扎德等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 的功能。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斯皮兹指出,最初 几周的婴儿,其知觉发展水平还不能提供足以产生意识的信息。因此,最初的意识是由饥饿、疼痛引起的痛苦,或温暖饱足及母亲的 抚慰产生的舒适、欢乐、探究兴趣等体验组成。 (4)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在 5 岁以后,儿童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再加上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 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 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例如,某些成人经常对幼儿抚爱,总是使幼儿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良好的情绪反应; 另一些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厉声斥责,总是不能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 于是引起幼儿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样,经过日久的重复,幼儿便对 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情绪态度。同样,由于成人长期潜移默化地感染 和影响,幼儿形成了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情感。 (5)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在学前儿童与人交 往的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 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 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 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 不下于语言。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精编资料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 简答题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 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 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02-4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04-7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保和度 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 7 A.2岁时 B.3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名词解释: 视觉敏度弱视 简答题: 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 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 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 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 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 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 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 09-7 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减轻疼痛的方法有: ①改善外部环境。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6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 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 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 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 简答题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 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 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02-4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04-7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保和度 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7 A.2岁时 B.3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名词解释: 视觉敏度弱视 简答题: 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 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 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 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 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 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 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09-7 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减轻疼痛的方法有: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与触觉 (一)视觉的发生发展 1.胎儿有视觉吗? 答:有,人的视觉在胎儿4~5个月时就发生了。 2.新生儿有视觉吗? 答:有,在出生后的第一分钟,新生儿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能用眼睛追随刺激物。 3.什么叫视力? 答:视力又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4.什么叫颜色视觉? 答: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辩色力。 5.新生儿能看见什么颜色? 答:黑、白、灰 6.儿童命名颜色的顺序是什么? 答:红、白、黑、黄、绿、蓝、橙、紫。 7.如何发展儿童的视觉? 答:成人要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多接触各种颜色,指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并经常教育他们做精确的辨认。 (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1.胎儿有听觉吗? 答:有,胎儿耳朵的构造大约在妊娠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可以感受到声音。 2.新生儿有听觉吗? 答:有,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已有了听觉反应。 3.新生儿喜欢听什么声音? 答: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 4.如何发展儿童的听觉? 答:从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开始,妈妈就可以给宝宝玩一些能发出柔和声响的玩具。 柔和、缓慢、优美的声音会给宝贝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宝宝产生安全感。 进行听觉训练,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和乐于收听音响的动机。

(三)触觉的发生发展 1.什么是触觉? 触觉的地位 答:触觉:即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也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地位:触觉是人体发现最早,最基础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 2.1岁前的儿童的主要触觉器官是什么? 答:口腔的触觉。 1岁之后人的主要触觉器官是什么? 答:手的触觉。 3.儿童从什么时候有触觉? 答: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4.1岁前的孩子吃手、咬东西要不要阻止? 答: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刺激孩子的触觉,手指能够运动得更加灵活,未来会变得更加灵活。 5.手眼协调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个年头。 6.如何发展儿童的触觉? 答:胎儿出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如抓握反应。在此之后还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触觉活动,如顺着被子边缘摸,这属于一种早期探索活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视觉指导,使其能够准确地抓握物体。 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 1.定义 答:方位知觉是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 2.儿童何时有方位知觉? 答:婴儿出生后就有。 3.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 答:三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七岁儿童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