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湖居听书》的妙中之妙

《明湖居听书》的妙中之妙

《明湖居听书》的妙中之妙

《明湖居听书》的妙中之妙

读过节选自《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人,无不为刘鹗酣畅淋漓的笔姿而折服,作者运用通感修辞,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的描摹了白妞的演唱技艺,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潜心研读课文,越咂越有味,体会到了个中妙中有妙,不禁为刘鹗的高超技艺而叫绝。

如课文中描写王小玉的演唱“声音初不甚大,但有一种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段描写不仅妙在运用通感化听觉为内心感觉,写出王小玉声音的柔和悦耳,更妙在通感本身。谁也没有用熨斗熨过五脏六腑,谁也没有吃过仙果人参果,当然也就无法感受到如何畅快伏贴,而作者正是用无法具体感受的感觉,最大程度的引发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要比把他定格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的某种感觉更能表现出“妙不可言”的情境,与文中的说不出意境相符,这一通感的运用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独具匠心。

再如文中写王小玉越唱越高,突然拔了一个尖,但在极高处尚能回环转折,节节高起,描摹这个特点的时候,作者把他比作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情景,初读我们体会到作者用登山一峰高于一峰的体会来写王小玉唱腔层层翻高的特点,通感比喻可谓新颖恰当。细细品味更有妙在其中。作者用登泰山而不是别的山,正是他的用心之处,泰山是五岳之首,素以高险著称,登泰山而小天下,正因如此,作者用登泰山这个通感比喻,则使读者不难领略到白妞在极高处(泰山顶)尚能回环转折的难能可贵,以及每一层都有新的境界,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让读者很好的感受到了王小玉演唱的出类拔萃,非同一般,可以说非泰山无以达到这一效果。

再如写王小玉的唱腔突然陡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间周匝数遍”,此时作者运用通感化唱腔为一条飞蛇,顷刻间周匝数遍,写出声音的婉转、轻快、流畅、形象生动。细细品味,妙不仅在此,作者由泰山转入黄山,泰山以高峻著称,黄山以秀美而闻名,黄山三十六峰错落对峙,景象万千,把王小玉的唱腔比作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种穿插,不仅能表现出声音的婉转流畅,而且正是通过在黄山周匝数遍,如同浏览风景,无限美景尽收眼底,由此又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仔细研读大家之作,深感作者描写手法妙中有妙,韵味无穷。不仅在于本文运用通感修辞化无形为有形,更在于通感内容选择的妙不可言,只有挖掘它的深层妙处,才能真正的鉴赏这个作品。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doc_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doc_明湖居听书 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一一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 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

们也不例外; 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 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 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 “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明湖居听书 练习题

明湖居听书练习题 1.作者介绍。 《明湖居听书》一文节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笔名__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2.清朝四大谴责小说分别是:《老残游记》——刘鹗;_______——李宝嘉;_______——吴沃尧;_______——曾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周匝数遍:环绕一周。 B.歌喉遽发:急速,骤然。 C.以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意思是好到极点,表示极度赞美。 D.于我心有戚戚焉:惊惧的样子。 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词语。 (1)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健谈而动听。() (2)抑制呼吸,聚精会神。() (3)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寂静无声。() (4)打着节拍赞赏,常形容对别人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5.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②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③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④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⑤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⑥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A.③⑥①⑤④② B.①⑥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④⑥② D.①③⑤⑥④② 6.文章开头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1.对小玉开始说唱时给听众的感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不出来的妙境。 B.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C.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D.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教学目的 1、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重点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 讲授课。 教学课时

4课时。 板书设计 一、导论——中心论点 二、本论 概说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分论(一)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 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 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 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结论。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中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练习题(含答案)

十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复习指导: 1.作者是______,___代学者,云南洱源县人,白族。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出自《________》,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作者借用为题,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拈.断(niān)钦.佩(qīn)蕴藉(jiè)茎.(jīng) B.木屐.(jī)李煜.(yù)蛰伏(zhé)汀.(tīng) C.造诣.(zhǐ)瑰.丽(guī)羌笛(qiāng)迥.(jiǒng) D.哽咽.(yàn)携.手(xié)砧杵(chǔ)戌.(wū) 2.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句。 (1)“吟安一个字 .....”,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拈断数茎须 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语言大师们的手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铁成金 ....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有这些诗句的情致,都在这“一”字,如果易.“一”为“几”、为“数”, 则兴趣索然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B.字典上的字,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使用,但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的笔下,却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C.我们只要稍为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D.由一而知万,这可以是数学计算的结果,但在文艺中,这个“一”必须是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才能以少总多、以一当十,获得艺术审美的效果。 4.下列诗句中,“一”字不具有“以少总多”“以一当十”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B.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一声啼鸟禁门静,满地落花春日长。 5.根据课文,下列对“一叶知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九年级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8(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明湖居听书》教 案8(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8(示范文 本) 一.教学目标: 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2.通感 3.中华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文学家的创造性 二.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学习目的 创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说,是

极具创造性的语言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杰作。从学习该文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成功方法,提高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意的能力,而且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学习《自读提示》,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读两分钟。 2、同学们自学关于作者刘鹗和《老残游记》的知识,完成一篇短文,简介刘鹗和《老残游记》,400字,独立完成。 3、学习第二段 ①请一位学生读②请一位学生概括文段的两个要点: 《明》一文的艺术特色和学习重点 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都是为了表现白妞的精湛技艺。 (三)课文研讨: 一、正面描写: 1、根据提示,找出6-9自然段。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 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方法】 故事激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学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 ....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 余音绕梁戚戚 ..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用PPT 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琴师:外貌丑陋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不同凡响 黑妞:外貌装束朴实演唱叹为观止,精彩动人 作用: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侧面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绝伦。 3、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别人?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观众:开场戏园挤满了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慕名来看白妞演唱白妞出场——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静 演唱后的评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技艺的精湛。正因为如此才让这么多人为之沉迷。4、总结: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写,为的就是在白妞出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渲染出白妞的风采。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千呼万唤始出来”,读到这里,大家肯定迫不及待想揭开那层神秘面纱,看看白妞究竟是何许人也?别着急,白妞出场了! 1、听老师范读白妞出场、演唱两段(第四、五段),圈划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谈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3篇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本文结构图: 时间: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明湖居 人物: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听书(唱书)、听书前: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十点钟 台下:拥挤热闹(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台下:更拥挤热闹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十二点半钟 台下:叫好不绝 听书时: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白妞更好、映衬对比)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声音和语言文字)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 妙的语言。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但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这就不禁让我们发问,如何用语言文字将音乐的美传递出来,《琵琶行》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范例,今天我们来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摹艺术。(板书) 二、激情配乐朗诵“大弦嘈嘈如急雨”至段末(一位学生朗读 和全体学生齐读,教师做指导): 三、鉴赏《琵琶行》第二段音乐描摹部分: 讨论:所用手法(比喻、侧面烘托手法)、乐曲的起伏变化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投影: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四、比较《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 篌引》,探讨描摹重点(提示:是除了描摹音乐或声音还描摹了什么)和手法的异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清。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 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 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 三、分析第一部分——导论 1,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2,引出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 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四、分析第二部分——本论 1,第一层次(第3—4段)概说。 用了什么例证? 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列举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 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二层(5-10)第一分论点 一方面: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 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具有什么特点呢?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能达到什么效果?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课 本 《明湖居听书》是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第二回的一部分,汲入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准备好教学设计呢?接下来,就和大家 ___河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

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优质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优 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从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语言艺术家们反复推敲的写作态度!(二)展示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通过研读本文,理解作者的见解,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了“最美的意境”。(重点)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拓展学习。(难点)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诗词审美》,作者张文勋,云南洱源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著有《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积累字词 瑰丽(guī)盎然(àng)蓓蕾(bèi lěi)柴扉(fēi ) 屐齿(jī)李煜(yù)一汀(tīng)迥然(jiǒng ) 蕴藉(yùn jiè )晏几道(yàn jī )蛰伏(zhé) 哽咽(gěng yè )羌笛(qiāng )砧杵(zhēn chǔ ) 4.解释词语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峭拔:(山)高而陡。也形容笔墨雄健。 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屐齿:鞋。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苏教版必修4)(通用)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详叙事)(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东明实验中学代秋娥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 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本专题选取的都是流芳百 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 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 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课文的亮点是情景动人,细节点透露着深刻的含义,作 者的语言描绘恰当贴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还原情景, 整体感知内容情节。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点,一是音乐的文学呈现,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的归因 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 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 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 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 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 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自主学习】

首先诵读明意,这篇文章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导学案上设置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另外补充描写音乐的文章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写音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弹琴时,琴声雄壮高昂,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而琴声转为清新流畅时,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无尽的流水。不管

第6课明湖居听书教案冀教八级上

《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 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教学方法:赏析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 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 年8 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 号 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上发表至二十回,成单行本,后又续九回。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为“老残”。 “四大谴责“小说: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 四、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3.写琴师丑为什么? 明确:先抑后扬,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笔。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 “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明确: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说书的反应:(见课本)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欣赏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播放视频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我们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整体感知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课程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 课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 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方法】 故事激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学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 ....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 .. 余音绕梁戚戚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琴师:外貌丑陋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不同凡响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word版本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 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教学目的 1、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重点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 讲授课。 教学课时

4课时。 板书设计 一、导论——中心论点 二、本论 概说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分论(一)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 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 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结论。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