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发性肝癌简介

原发性肝癌简介

原发性肝癌简介
原发性肝癌简介

原发性肝癌简介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病理学上大体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组织学上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癌。本病多发于40~49岁的男性。

病因

目前认为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变、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饮用水污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症状

早期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当典型症状出现后多数已属晚期。常见症状:

(1)肝区疼痛: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刺痛,可放射到右肩和背部,早期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内自行缓解,随着肿瘤增大,疼痛程度日益加重,缓解间歇期也日渐缩短。

(2)消化道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常见。

(3)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4)肝外转移症状:如有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肝癌可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治疗

肝癌确诊后,手术切除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小肝癌和早期肝癌应尽早手术,中晚期肝癌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如发现肿瘤已不适于切除,术中可考虑作肝动脉插管进行局部化学药物灌注治疗,还可考虑作肝血流阻断手术。此外可采用介入疗法、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导向治疗(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中药与化疗、放疗合用时可提高疗效。此外补充营养、酌情应用止痛剂、防治并发症等也是重要的措施。

预防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肿大者,应及时检查。

肝癌的治疗原则

对于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来讲,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几乎是唯一的愿望,这除需要患者能够早期就诊以获得早期诊断外,还需要医师掌握好治疗原则,也就是中医学上讲的"辩证施治" 的原则。

肝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癌肿手术切除、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生物学治疗、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和肿瘤局部治疗等。肝癌的局部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包括瘤内激光治疗、瘤内微波治疗、瘤内射频治疗、高功率聚焦超声治疗等。外科手术切除术在近半个世纪内近展较快,在肝癌的治疗中仍起着不可

或缺的作用。从这些方法可以看出,肝癌的治疗既要靠不同手段的综合应用,还要靠不同时期的序贯治疗。

肿瘤的任何治疗应以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首要目的和评价指标。肝癌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情况、肝功能储备和病人的经济能力等,慎重取舍治疗方案。

一般认为,对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如肝功能储备好,应力争手术切除,但对合并严重肝硬化、肝萎缩明显者则应慎重。对不能切除的小肝癌,可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或采用多弹头射频毁损治疗、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等局部治疗。

对肝功能储备好的大肝癌应力争根治性切除。对合并较严重肝硬化或因切除后剩余的肝组织少而无法耐受根治性切除者宜采用二期切除方案,通过一次或多次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先使肿瘤缩小,争取二期切除。

对已有肝内播散的大肝癌,可行肝动脉置管化疗或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大肝癌肝功能失代偿者,只宜行免疫治疗、生物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合并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如果放弃治疗,

容易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功能衰竭、顽固性腹水或肿瘤自发性破裂,导致数月内病情急剧恶化或死亡。对这部分患者,如果肿瘤能切除,可行肿瘤切除加门脉切端或门脉主干、分支切开取栓术。对肿瘤无法切除者,可考虑行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术,但不宜结扎肝动脉。对无法耐受手术探查者,可行多弹头射频毁损治疗、B超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化疗或经皮门静脉内置管化疗,也可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则宜慎用。

出现黄疸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手术了。有一部分肝癌伴有黄疸的病人,黄疸的原因是由于胆道内的癌栓造成的,这部分病人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手术治疗,也常常能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肝内复发或出现单个肺转移灶时,宜积极行再切除,不能或不宜切除者可行各种局部治疗。对术后腹腔内种植而能手术切除者,为防止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也应考虑行种植灶切除或合并肠管切除。

目前,对晚期肝癌仍无有效治疗,但为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仍应采用止痛、心理调节、中药调理和其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给网友写这篇颇为专业的短文,其意并不在于让肝癌患者或其家人自己选择治疗方案,主要愿望是想传达给您们这样一个信息,即肝

癌的治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选择的方法也不少,但最好、最正确的治疗方案却往往是唯一的。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外科

孙文兵

肝癌能预防

近日,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主要当事人、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王明成因患癌症去世。17年前,王明成之母正是因为得了肝癌,疼痛难忍,才使王明成下决心为母亲实施安乐死。

“肝癌患者在临死前都是非常疼痛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邵永孚教授说,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已基本明确,主要与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感染关系甚密,肝炎病人应积极治疗。

肝癌的高危人群

邵永孚教授说,40岁以上的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及有慢性肝炎病史者都为肝癌的高危人群。

原发性肝癌98%的病人都合并有乙肝,乙肝容易转化为肝硬化再转化为肝癌。其中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3—4倍。因此,邵永孚教授建议:“对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检测和B超检查,这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早期发现肝癌的方法。”

此外,儿童脂肪肝患者增加,也成为潜在的危险人群。脂肪肝也会转为肝硬化,再由肝硬化发展为肝癌。邵永孚说:“脂肪肝与吃高脂肪食物,又缺少运动有关。这类人群要少吃脂肪:肥肉、肉类食物,应多吃纤维类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还应增加运动,消耗脂肪。”

五点预防措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王建璋教授和邵永孚教授告诉记者,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均明显下降。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积极治疗。

他们认为预防肝癌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要预防肝炎,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但估计需几十年时间才能见到效果。除注射乙肝疫苗外,还需注意其他传播途径的控制,如饮食、手术、输血、注射、针灸和理发等。

肝癌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由病毒引起的,要预防乙肝病毒还要从饮食卫生、生活习惯着手。要勤洗手,分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肝炎者不能当厨师。

二是不能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这类食物含有黄曲霉素,这种物质致癌。吃发霉的食物也容易引发肝癌。还有免淘米,王建璋教授说,“我觉得就不一定好,在塑料袋里如果遇到高温,粮食里的温度高,水分大于16%,就会发霉。发霉的食物一定要晾干,例如:玉米、花生、花生油、花生酱等是容易发霉的食物,这些食物要注意保管。”

三是饮水卫生不要污染,有化学物质饮用水容易让人长癌。自来水也不一定干净,5层以上的高楼楼顶有水箱,水箱应有专人清洁,最好进行二次消毒,水箱的箱体也应使用不会污染水的化学物质。

四是适当补硒。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

五是减少亚硝胺摄入以及戒烟,戒酒。吸烟、喝酒也对脂肪肝不好,喝葡萄酒、啤酒、少量的酒可以活血化淤,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酒精对人的身体有害。胃里的胃粘膜对人体有保护作用,酒精能够把胃粘膜消化掉,胃的细胞受伤,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就容易被胃吸收。这样就容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炎,降低肝脏的免疫功能及全身的免疫功能,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喝酒的人解毒功能差,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

欧盟公布“防癌十二条准则”

欧盟委员会昨天在米兰“欧洲肿瘤研究所”公布了最近制定的一份防治癌症文件。这份文件确定了2015年前将欧盟的癌症死亡率减少20%的目标。此目标如能实现,每年将挽救30万人的性命。文件并要求各成员国和所有公民遵循“防癌十二条准则”。

“准则”的主要内容是:

一,吸烟者应当戒烟。如果不能戒除,则不可在不吸烟者面前吸烟。

二,避免肥胖。

三,每日锻炼身体。

四,每日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量。

五,节制饮酒(白酒、啤酒、葡萄酒中所含酒精均有利于癌细胞生长),男人每日限于两杯,女人限于一杯。

六,避免过多晒太阳(11点至15点之间儿童应当避晒)。

七,在有致癌物的工作场所和其他环境中,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

八,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检查,确保早期诊断:局部肿胀;伤口(包括口腔内的伤口)不愈合;痣变形变色;各种非正常出血;持续咳嗽、嘶哑及胃酸过多;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和大小便失常。

九,妇女从25岁起定期做子宫颈检查。

十,妇女从50岁起定期做乳房检查。

十一,所有50岁以上的人都要定期检查直肠。

十二,所有人都须参加“乙肝疫苗计划”。

研究发现4~7月份为肝癌临床易表现期

据江西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余万霰报告,他们的课题“不同经纬度肝癌临床特征年周期余弦曲线拟合参数对比”证实,4~7月份为肝癌

临床易表现期,同时,如果慢性肝病患者在该期间加强临床检测均可提高中早期肝癌的发现率。

据悉,这项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它根据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理论中的场方程定律,以验证肝癌临床年周期特征。此外,在气候差异大的不同经纬度地区,肝癌的临床易表现期是否同期?余万霰主任和他们同事们从“弯曲时空”理论中寻找自然周期与生物时间相关性理论的探索思路。

根据《场方程定律》,他们将三个不同经纬度地区肝癌临床特征用余弦函数的最小二乘方拟合成年周期余弦曲线,使之具有场方程曲率运动原理,通过对比峰值时相等相关参数来证明这三个参照系是否为同等视点上的运动状态,而确定气候差异大的不同经纬度地区的肝癌临床年周期特征是否为同时性。

研究结果表明,三地区肝癌患者的36个项目峰值时相出现在-90.1°~-207.5°,位于年周期1/3同等范围,按360°=12个月推算位于4~7月份。其中症状起始、影像单块、谷胺酰转肽酶三地区全部峰值时相出现在4~5月份,13个项目振幅与均值的比值呈现明显节律特征,按95%可信区间推算,可确定这三个地区的肝癌临床易表现期出现在4~7月份时段范围,早期在4~5月份。研究提示在4~7月份,尤其是4~5月份,加强临床检测可提高中早期肝癌发现率,上述时间概念在不同气候地区具有通用性。研究还发现肝癌病例中乙

型肝炎病毒感染5个项目的峰值时相全部出现在4~7月份,尽管振幅度较小,但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该期间出现肝癌机率最高,因此每年4月份进行肝癌检查可能更具有科学性。

吃什么能防癌

癌是致人于死地的第二杀手,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就有130万人。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不少食物对癌症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望诸君多吃常吃这些食品,以防不测。

(一)绿色蔬菜:包括菠菜、韭菜、甘蓝和深绿色的莴苣等。这些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叶酸和黄体素等抗氧化剂。科学家们指出,颜色越深的蔬菜,含抗氧化剂越多,抗癌力量越强。

(二)葱属类蔬菜:这类蔬菜包括大葱、大蒜、洋葱。据科研分析,这类蔬菜含有辣素、微量元素的硒和栎皮黄素,不但能杀灭大量病菌,更能有力杀灭细胞。硒能清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自由基,对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柑桔属类水果:包括桔子、葡萄、柚子、橙子、柠檬。这类水果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天然抗癌物质,对预防胰腺癌尤为有效。

(四)十字花科蔬菜:包括卷心菜、菜花、甘蓝、萝卜等。这类

蔬菜中含有一种强力抗癌物质——一种用硫磺成分刺激细胞内的临界酶,能形成对抗瘤的膜。还含有一种能抗肿瘤抗病毒的物质,能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有预防食道癌、胃癌、鼻咽癌和子宫癌的作用。

(五)粗粮:粗粮中都有一种名叫“肮酶”的抑制剂,据美国营养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抑制剂有阻止皮肤癌扩散、抑制肝癌、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我国医学家发现,长年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人,长寿者多。玉米中含胡萝卜素多,被人体消化后,能转变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对肺癌、胃癌、食道癌有抑制作用;大豆中含强抗氧化剂,绿原酸、异黄酮和微量无素钼,都能抑制癌基因的产生;米糠中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成分更多,美国纽约医院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两次、每次吃一盎司麦粥的人,连吃六个月,其癌前病变———结肠息肉全部萎缩。

(六)低脂牛奶:专家们认为,经常喝低脂牛奶的人,患口腔癌、胃癌、直肠癌和宫颈癌的可能性要比不喝牛奶的人低。这可能是低脂牛奶中的钙、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在发挥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全脂牛奶中被抵销了。

(七)绿茶:绿茶中含特殊的酚类:多酚、五羟黄、培原酸、绿原酸等,对肝癌、肺癌、皮肤癌和消化道癌有预防作用。

(八)牛肝:日本药学研究所人员发现,牛肝中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对肺癌早期病变有治疗作用。他们从牛肝中提取这些成分,对35名肺气管中的早期癌变的人进行治疗试验,让这些患者每天服用10毫克叶酸,0.75毫克维生素B12,结果其中21名癌变消失,另外14名病情也大有好转。(生活时报马庆华)

吃出来的癌症

食物和饮食习惯与人体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因此,主动控制摄食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抗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哪些食物成分和饮食习惯可能诱发癌症呢?

动物脂肪

若摄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可诱发大肠癌和生殖系统癌。因此应少吃肥肉和动物油脂,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和植物油。

黄曲霉菌素

黄曲霉菌素是由粮食、花生米等发霉时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常可导致胃癌、肝癌及食道癌的发生。因而要特别注意粮食的贮存和保管,防止霉变。当粮食等的胚芽处变绿时,

就绝对不能吃。

亚硝酸盐

动物实验证实,它可诱发食道癌和胃癌。亚硝酸盐存在于腌制的食品中,如咸菜、咸肉、火腿、酸菜等,尤其是这类腌制食品发霉、变质时,亚硝酸盐将成倍地增加。所以,食用腌制食品的习惯要逐步改变,绝对不吃变质腐败的腌制品。

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物质。经过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煮焦的食物、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因此,经多次高温使用的植物油炸出来的油条、油饼、炸糕之类的食品都不能吃。

需要指出的是,细胞癌变的过程除了上述致癌因素的作用外,还受诸如生活环境的改变、机体防卫能力的盛衰、营养物质的增减、精神创伤等因素的干扰,并受其他致癌因素如吸烟、某些疾病的恶性变或癌前病变等的影响。因此,有的细胞发展为癌细胞,有的则可停止或递转为正常细胞,这就是在同样饮食的情况下,有的人得了癌症,有的人则健康无恙的道理所在。(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1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筛查和诊断

2.1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3]。 2.2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2.2.1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 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灰阶超声可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可鉴别其是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并观察肝内或腹腔内相关转移灶、肝内血管及胆管侵犯情况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观察病灶内血供,同时明确病灶性质及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超声造影检查可提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鉴别诊断不同性质肝肿瘤,在评价肝癌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即刻评估疗效方面具有优势。超声联合影像导航技术为肝癌的精准定位和实时微创消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4](证据等级3)。术中超声及术中超声造影检查能更敏感地显示肝内直径约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题型(总题数:13,分数:13.00) 1.下列因素中,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促进因素的是______ (分数:1.00) A.油腻食物 B.乙型肝炎病毒√ C.亚硝胺类化学物质 D.酒精肝 E.吸烟 解析: 2.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不包括______ (分数:1.00) A.病毒性肝炎 B.肝硬化 C.黄曲霉素 D.亚硝胺类致癌物 E.肝脓肿√ 解析: 3.原发性肝癌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______ (分数:1.00) A..骨 B..脑 C..肺√ D..胃 E.胰腺 解析: 4.原发性肝癌肝区疼痛的特点是______ (分数:1.00) A.间歇性隐痛 B.持续性胀痛√ C.阵发性绞痛 D.压榨样疼痛 E.烧灼样疼痛 解析: 5.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症状是______ (分数:1.00) A.腹水和黄疸 B.贫血 C.上消化道出血 D.肝区疼痛√ E.干燥进行性肿大 解析: 6.对原发性肝癌确诊率高而又简便的检查是______ (分数:1.00) A.甲胎蛋白测定√ B.乙肝五项

D.肝功能 E.磁共振 解析: 7.对直径<1cm的小肝癌的定位诊断,以下哪种检查方法最好______ (分数:1.00) A.B超 B.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C.CT √ D.X线 E.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 解析: 8.早期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 A.肝叶切除术√ B.肝移植术 C.肝动脉栓塞化疗 D.免疫治疗 E.基因治疗 解析: 9.肝癌患者术前准备措施,为改善凝血功能,肌肉注射______ (分数:1.00)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K1 √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解析: 10.肝叶切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______ (分数:1.00) A.吸氧3~4天 B.半卧位 C.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D.早期禁食、胃肠减压 E.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解析: 11.肝叶切除术后患者不宜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分数:1.00) A.防止肝断面出血√ B.防止肝性脑病 C.有利于患者恢复体力 D.有利于患者伤口愈合 E.防止伤口裂开 解析: 12.原发性肝癌患者突然主诉腹痛并伴腹膜刺激征,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______ (分数:1.00) A.癌肿破裂出血√ B.上消化道出血 C.急性腹膜炎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0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及therapy、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肝细胞癌占到85-90%,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1 筛查 1.1 辅检 ①超声检查:略; ②CT:常规使用CT平扫+增强,检出及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MRI。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③MRI: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系临床肝癌检出、诊断、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快进快出”是肝癌CT/MRI扫描的诊断特点。) ④DSA:侵入性创伤性操作,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等。 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优势在于:1、对肿瘤分期,可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再分期: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3、疗效评价:更敏感、准确;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⑥肝穿刺活检:1、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2、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意义重要。 1.2 肝癌的血清学分子标记物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ug/L,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怀孕等。 约30%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其他:α-L-岩皂苷酶、异常凝血酶原等。 1.3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化检查: 常用的肝细胞性标志物有:Hep Par-1、GPC-3、CD10、Arg-1及GS等; 常用的胆管细胞标志物有:CK7、CK19、MUC-1等。 余略。 2 诊断 2.1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行一次超声检查及AFP检测,发现: ①肝内直径≤2cm结节,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及普美显动态增强MRI四项检查中,至少两项显示有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的

2015 NCCN 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指南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 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 年版)。 近五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 年4 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制订专家会议。 并于2015 年1 月召开定稿会,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了能基本反映我国现阶段肝癌病理诊断技术水平的《指南》,以期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和引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肝脏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肿瘤。病理检查方案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材、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规范化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为临床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远期预后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大体标本的处理 (1)标本固定:a. 手术医生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标注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对手术切缘、可疑病变以及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标记,对切除小组织标本及淋巴结等应单独放置容器内并贴好标签说明;b.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应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 min 以内送达病理科切开固定;c. 病例可接受标本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切取新鲜组织冻存于组织库,以备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 做一个剖面,并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常温下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4~5 倍于标本体积固定12-24 h。 上述处理基本能够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2)标本取材:根据目前对肝癌异质性和微环境特点的认识,肝癌的外周区域是肿瘤异质性的代表性区域,是高侵袭性细胞群体分布的集中区域,是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形成的高发区域,也是影响转移、复发和预后的高风险区域。 为此,应特别重视在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以便在相互对照中客观评估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推荐以下肝癌标本“7 点”基线取材方案(图1):a. 选取出血坏死少、组织完整的剖面,分别在12 点、3 点、6 点和9 点的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癌与癌旁肝组织的比例约为1:1,以着重观察肿瘤对包膜、微血管以及邻近肝组织的侵犯情况;b. 在肿瘤无出血和坏死的部位至少取材1 块,以供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对质地和色泽有差异的肿瘤区域还应增加取材;c. 对距肿瘤边缘≤1 cm(近癌旁肝组织或切缘)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16T15:36:13.4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王文杰[导读]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王文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450-01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40~49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2~5):1。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测定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自行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其主要表现有: 1.1 症状 (1)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肝区疼痛,常局限于右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痛与肿瘤的迅速增长使肝包膜被牵拉有关。当肝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可引起全腹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全身症状: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3)转移灶的表现:如发生肺、骨、胸腔等转移,则可产生相应的症状。(4)其他:由于肿瘤本身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红细胞增多、低血糖、高血脂、高血钙等。 1.2 体征 (1)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触之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齐,常有压痛。(2)黄疸:晚期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表现。 1.3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因肝癌多合并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则可发生呕血、黑便。晚期可由于胃肠屏障功能减弱及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致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并发症,病死率高。(3)癌结节破裂出血:表现为急腹症症状,有10%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而致死亡。(4)继发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及进行放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等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继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2 临床护理 2.1 疼痛的护理肝癌晚期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且较为持续,难以忍受。在护理上,除了给予关心、疏导外,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利于休息的环境。评估其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注意遵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同时,可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放松、分散疗法等非药物方法止痛。 2.2 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少量多餐等方法促进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进食少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道内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必要时还可静脉给予白蛋白。腹水严重的患者应限制每日水、钠的摄入,准确记录尿量。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对蛋白的摄入应减少,甚至禁食。 2.3 心理护理本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现多已是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使其接受患病事实,乐观对待疾病。做好疾病相关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增加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如疼痛、恶心、厌食等,应积极协助处理,避免对患者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对那些对疾病有极度恐惧易发生危险行为的患者,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控,以免发生意外。 2.4 并发症的护理鼓励患者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对出现感染的患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索治疗,并观察疗效。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及体征,出现肝癌结节破裂时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且在肝癌高发区HBsAg阳性者发生肝癌的概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病有关。另外,近年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与肝癌发病相关。作为导致肝癌的直接病因,目前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不能被证实,但能肯定它们是促癌因素之一。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原发性肝癌患病总人数的50%~90%,病理检查以大结节性肝硬化多见。肝细胞的恶变是在肝细胞受损再生的过程中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多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黄曲霉菌污染的花生及霉米经动物实验证明可致癌,是由于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肝癌高发区,粮油、食品受黄曲霉菌污染较为严重。 确诊肝癌并进行治疗后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及家属进行有关肝癌自我护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的知识教育,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对部分需分阶段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确定下次进行治疗的时间。积极宣传普及肝癌预防知识:如积极预防治疗病毒性肝炎;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对肝癌高发人群,高发地区定期普查等。参考文献 [1]叶胜龙.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6(3):10. [2]陈小玲.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护理[J].海南医学,2004,15(3):90-91.

乙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有黄曲霉菌,酒精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最常见为病毒性肝炎,尤为乙型病毒(HB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密切,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首要病因。国外资料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 在染色体上的整合及整合后染色体的重排有关[1]。HBV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整合于染色体上的HBV - DNA是不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HBV - DNA整合后引起肝癌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HBV - DNA整合后通过激活癌基因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而引起细胞癌变,通过整合基因片段研究封闭HBV X或Pre - s基因对阻断HBV后肝癌发生尤为重要[2]。 1 ItBV感染与HCC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 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极少例外。慢性HBV感染区与HCC发生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1I ,在低HBV感染的区域HCC的发病率也比较低[3]。还有另外一个证据支持HBV感染与HCC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那就是80%HCC患者都伴有HBV 的感染,无论这些患者是否生活在高HBV感染的地区,在他们的血液中检测到了HBsAg 和抗一HBc阳性。此现象说明HBV感染与HCC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4]。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大约有60%左右的人群感染过HBV.其中10%的人群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1.2亿),l 200万为慢性肝炎患者。每年有80~100万人患急性肝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癌及肝硬化[5]。我国肝细胞癌患者的HBV感染指标阳性率很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有70%~90%的PHC病人HBsAg(+),其中约1/3可以PCR白血清中检出HBV—DNA,提示仍有低水平病毒复制。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原发性肝癌与HBsAg携带者的发生率相平衡;②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常有HBV感染抗原抗体之一种和数种,其中以HBsAg与抗一HBc双阳性最为常见.近年发现抗一Hbe阳性亦多见;③原发性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亦见于HBV感染聚集的家庭;④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其癌旁组织的细胞内亦可检出HBsAg;⑤组织培养的人肝癌细胞可分泌HBsAg和AFP;⑥肝癌患者的癌细胞内有HBV—DNA整合。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HBV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其组合模式多种多样,各项指标不同阳性与HBV复制及疾病不同阶段有关[6]。本文研究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8.6%,表明本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与近期文献报道相似,近年有研究证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 1.61倍,这说明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BV是部分双链的DNA病毒,含有S、c、P、x。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7]。肝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显示肝癌细胞中,存在HBsAg、AFP,两者都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提示AFP产生与HBV感染直接相关。提示AFP产生与HBV复制无直接关系,可能与HBV - DNA整合有关[8] , HBV - DNA与肝细胞DNA的整合可引起肝细胞遗传特性异常,推测肝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引起AFP调控基因的改变,在其他因素如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影响下,带有AFP调控基因改变的肝细胞再生,AFP合成再次活跃,从而合成大量AFP。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乙型肝炎病毒前 C 区变异可发生在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之前、之中或之后, 但前C 区的变异不是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的必须条件[2]。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 3岁以前较少出现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 每年仅有2% ; 3 岁以后, 这种自发转换率逐渐增加到每年5%[9]。虽然HBeAg 阳性是病毒复制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1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 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碘对比剂),其检出和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磁共振成像。目前除常见应用于肝癌临床诊断及分期外,更多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同时,借助CT的三维肝体积和肿瘤体积测量、肺和骨等其它脏器转移评价,临床应用广泛。 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对比剂Gd-DTPA),因其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参数成像,并具有形态结合功能(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临床肝癌检出、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若结 2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40~49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2~5):1。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测定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自行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其主要表现有: 1.1症状(1)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肝区疼痛,常局限于右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痛与肿瘤的迅速增长使肝包膜被牵拉有关。当肝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可引起全腹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全身症状: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3)转移灶的表现:如发生肺、骨、胸腔等转移,则可产生相应的症状。(4)其他:由于肿瘤本身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红细胞增多、低血糖、高血脂、高血钙等。 1.2体征(1)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触之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齐,常有压痛。(2)黄疸:晚期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表现。

1.3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因肝癌多合并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则可发生呕血、黑便。晚期可由于胃肠屏障功能减弱及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致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并发症,病死率高。(3)癌结节破裂出血:表现为急腹症症状,有10%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而致死亡。(4)继发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及进行放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等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继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2 临床护理 2.1疼痛的护理肝癌晚期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且较为持续,难以忍受。在护理上,除了给予关心、疏导外,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利于休息的环境。评估其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注意遵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同时,可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放松、分散疗法等非药物方法止痛。 2.2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少量多餐等方法促进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进食少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道内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必要时还可静脉给予白蛋白。腹水严重的患者应限制每日水、钠的摄入,准确记录尿量。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对蛋白的摄入应减少,甚至禁食。 2.3心理护理本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现多已是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精编版】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一、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

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 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1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 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 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对国际肝细胞癌诊疗指南与共识的评价 由于肝癌中大多数是肝细胞癌(HCC,临床处理涉及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科和医学影像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于肝癌规范化诊治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以便为患者在确诊后选择最适合的首选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目前国际上已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肝癌治疗指南,主要包括:①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肝癌临床实践指南;②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 HCC临床治疗指南;③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治疗指南;④美国外科学院(ACS制定的共识。 肝细胞癌的分期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本病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或者以转移病灶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应予注意。 1.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是因癌肿生长过快、肝包膜被牵拉所致。如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如癌肿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从肝区开始迅速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时可导致休克。 2.肝脏肿大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肌抬高而肝下缘不下移。 3.黄疸一般出现在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疸。前者常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或肝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而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所致;后者可由于癌组织肝内广泛浸润或合并肝硬化、慢性肝炎引起。 4.肝硬化征象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有基础病的临床表现。原有腹水者可表现为腹水迅速增加且具难治性,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因肝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少数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5.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6.转移灶症状如转移至肺、骨、脑、淋巴结、胸腔等处,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有时患者以转移灶症状首发而就诊。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本病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或者以转移病灶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应予注意。 1.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是因癌肿生长过快、肝包膜被牵拉所致。如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如癌肿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从肝区开始迅速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时可导致休克。 2.肝脏肿大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肌抬高而肝下缘不下移。 3.黄疸一般出现在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疸。前者常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或肝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而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所致;后者可由于癌组织肝内广泛浸润或合并肝硬化、慢性肝炎引起。 4.肝硬化征象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有基础病的临床表现。原有腹水者可表现为腹水迅速增加且具难治性,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因肝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少数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5.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6.转移灶症状如转移至肺、骨、脑、淋巴结、胸腔等处,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有时患者以转移灶症状首发而就诊。

7.伴癌综合征伴癌综合征系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其他罕见的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等。

140系统精讲-肿瘤-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60岁。原发性肝癌早期。行部分肝切除术,术后24小时内护士应该给病人安排 A.自由体位 B.高半卧位 C.侧卧位 D.绝对卧床休息 E.低半卧位 【答案】:D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术后护理。手术后病人若血压平稳,可给予半卧位,为防止术后肝断面出血,一般不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引起术后出血。 2.患者男性,50岁。慢性乙肝8年,近期发现AFP>400μg/L,B超检查未发现肝占位性病变,怀疑为小肝癌或微小肝癌。应继续行下列哪项检查 A.彩超 B.CT C.肝穿刺活检 D.X线肝血管造影 E.放射性核素肝显像 【答案】:B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CT和MRI检查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小肝癌,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3.患者男性,45岁。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方法是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手术治疗 D.中医治疗 E.免疫治疗 【答案】:C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早期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4.患者男性,50岁。慢性乙肝8年。教育其预防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低盐、低脂饮食 B.防止粮食和食品霉变 C.戒烟、酒 D.积极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E.不吃腌制食品 【答案】:A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健康教育。预防原发性肝癌,应注重诱发的因素,常见诱发因素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其他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硒缺乏、遗传因素、嗜酒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细胞癌。 5.原发性肝癌病人最突出的体征是 A.腹水呈血性 B.腹膜刺激征 C.肝进行性肿大 D.黄疸与发热 E.腹壁静脉曲张 【答案】:C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肝常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最突出的体征。 6.患者男性,55岁。原发性肝癌晚期,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上腹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查有腹膜刺激征,应考虑 A.肝癌腹膜移位 B.肝癌结节破裂 C.急性胃穿孔 D.急性胆囊炎 E.急性胰腺炎

日本的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

Fax +41 61 306 12 34E-Mail karger@karger.c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8647224.html, D ig Dis 2011;29:339–364 DOI:10.1159/000327577 M 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Japan: Consensus-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Proposed by the Japan Society of Hepatology (JSH) 2010 Updated Version M asatoshi Kudo a Namiki Izumi b Norihiro Kokudo c Osamu Matsui d Michiie Sakamoto e Osamu Nakashima f Masamichi Kojiro g Masatoshi Makuuchi h for the HCC Expert Panel of Japan Society of Hepatology a D 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Kink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 saka , b M usashino Red Cross Hospital, M usashino , c D 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University of Tokyo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T okyo , d D epartment of Radiology, Kanazaw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 Kanazawa ,e D epartment of Pathology, Keio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 okyo , f D epartment of Pathology, Kurum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K urume , g D epartment of Kurum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K urume , and h D epartment of Surgery, Japanese Red Cross Medical Hospital, T okyo , Japan consensus of an expert panel on HCC, the Japan Society of Hepatology (JSH) published the Consensus-Based Clinical Practice Manual in 2007 and updated in 2010. In this article, the 2010 updated version of this manual, especially issues on prevention, surveillance, pathology, diagnosis, staging, and treatment algorithm are summarized. C opyright ? 2011 S. Karger AG, Basel Introduction F 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in 2001 [1] ,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AASLD) pub-lished th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H epatology in November 2005 [2] and updated in 2010 [3] . I n Japan, the origina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HCC were published in 2005 [4]and updated in 2009 [5] , disclosed on the website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Hepatology (JSH) [www.jsh.or.jp/], and then widely used for liver cancer treatment in Japan. An ex-K ey Words C 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manual, consensus-bas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evention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taging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rveillance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tic algorithm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ment algorithm Abstract H 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 not only in Japan but also worldwid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HCC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2001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follow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AASLD) published in 2005 and updated in 2010. However, these guidelines have proven to be somewhat unsuitable for Japanese patients. In 2005, supported by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HCC were compiled in Japan. In 2009, a revised version of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was pub-lished. Based on both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and the M asatoshi Kudo , MD, PhD D 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K ink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377-2, Ohno-Higashi, Osaka-Sayama, Osaka 589-8511 (Japan) T el. +81 72 366 0221 ext. 3149, E-Mail m-kudo @ med.kindai.ac.jp ? 2011 S. Karger AG, Basel 0257–2753/11/0293–0339$38.00/0 A ccessible online at: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8647224.html,/ddi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