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新党发[2011]1号

(2011年1月7日)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天山南北创造新的人间奇迹,必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带动和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加速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发展滞后是当前新疆的突出矛盾,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不仅与东部差距拉大,而且在西部不占优势。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我区的主要差距在工业。我们必须高度认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新型工业化建设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依托新疆的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迅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抢占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为实现“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区工业“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明显、集约型不足。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大转换,是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化。我们要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推进的原则,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立足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到集约、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促进全区经济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化解新疆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脆弱,结构性缺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都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坚持优势优先的原则,推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率先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南疆三地州的特殊扶持,统筹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要加快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加速新型工业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全面落实《2010-2020自治区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加速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新型工业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推动形成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新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基本原则

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下七项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坚持以项目配置资源,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优势优先原则。推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跨越发展。支持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加大对南疆三地州的特殊扶持,带动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加快发展。优先谋划、加快推进煤炭资源转化和延长石油石化下游产业链。优先扶持一批优强企业、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各种优势的倍增、放大、叠加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抢占制高点原则。抓住关键,找准定位,在产业发展上勇于占领行业、市场、技术、效益、规模的制高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煤炭资源转化和石油石化下游产业延伸,高效集约推进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抢占现代煤化工产业、石油深加工产业和矿产高效加工利用的制高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疆长远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有序进行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确保资源集约高效开发,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提高资源开发的环保准入门槛,推进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

——惠及民生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让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人民。从各地实际和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全民创业,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就业。

——项目带动原则。尽快布局一批国家战略上有需要、产品有市场、对加速新型工业化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坚持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积极推动相结合,促进产业和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发展。

——协调融合原则。推进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轻工业与重工业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兵地融合、军民产业融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提出“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要求,力争

2015年,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工业经济效益实现平稳增长。2015年,工业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

——到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突破。

——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建成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园区,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园区2个,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园区5个,100亿元至500亿元的园区5个。

——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扩大到300家。

——原有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有所降低,新上项目环保标准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碳技术广泛推广应用,节约用水水平明显提高。

——铁路货物发送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降低到20%左右。

三、重点工作

(一)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产业体系。继续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加大在新疆油气资源勘探投入,确保油气产量稳步增长,紧紧盯住石油石化下游产品不放松,选准项目,加快布局,着力打造石油石化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全力推进“疆电外送”特高压电力通道建设,努力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着力打造煤—电一体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氯碱化工,着力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条;依托煤、电等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快形成以钢铁、电解铝、铜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体系,着力打造煤—电—冶一体化产业链条;积极开发生产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级光伏发电产品和电子级产品,着力打造煤—电—硅—太阳能一体化产业链条;加快煤炭产业发展,在运力允许、能够有效防止污染的情况下,具备优势和条件的地区适当推进疆煤外运。加快各类油气管道、陆路设施建设,形成连通内地、周边国家和疆内的能源大通道体系,形成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

2、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继续加大勘探力度,争取在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带上有新的突破;加快发展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和重要稀有金属的深加工,形成以矿招商、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纺织业“两城七园一中心”建设,有效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实现从原料输出向成品输出的转变,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纺织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绿色食品以及清真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打造具备独特区域优势和良好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电、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编制《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现有基础和市场前景,着力发展新兴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信息、清洁燃料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树立信心、不甘落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排头兵。从研发经费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补助、

企业研发经费税金抵扣、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自主知识产权抵押、风险投资补贴、贷款担保补助等方面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建设区域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内外贸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综合性交易市场。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提升新疆工业设计水平,大力发展会展、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企业策划、劳动力培训等,进一步降低我区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积极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发展覆盖全区、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经营机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二)推动各类企业加快发展

5、支持优势企业、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自治区从大企业中选择100户带动能力强、优势突出的优强企业,从中小企业中选择100户有前景、扩大就业明显的成长型企业,全社会给予关注和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优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格局。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500至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5户以上,100至500亿元的工业企业20户以上。各地要选择一批有影响力、有前景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6、加快推进全民创业步伐。支持全民创业,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对各类创业企业给予土地、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各类人员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鼓励进疆大企业吸纳新疆籍劳动者就业。

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开放。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以资本、技术为纽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进企业低成本扩张,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8、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重点,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与治理水平提高。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lO]27号),切实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从战略高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9、加快重点项目审批进度。按照差别化产业政策导向,适当放宽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纺织、轻工、煤化工、多晶硅、食品等行业准入限制。对涉及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项目要坚持高层推动、紧盯不放、主动工作;对新疆具备资源优势、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自治区投资主管部门要及时核准或备案,土地、环保、建设等相关部门要主动帮助企业在限期内办理或补齐手续。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

10、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自治区建立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库,每年从全区层面选择100个重大项目,从各行业、各地区选择1000个项目重点支持,加快推进。凡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各部门、各地州市要按照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部署,积极配合,量化推进,协调落实好项目建设在土

地、环保、建设、电力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优先保障铁路运输、用电、用地、用水、用气等重要生产要素需求。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通过政府网站、简报等形式定期通报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和部门服务情况。

(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11、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步伐。按照“产城结合、突出重点、政策引导、统筹兼顾”的方针,加快推进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尽快落实土地、税收、进出口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进驻特区投资兴业,力争早日把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我国西部边陲的两颗“明珠”。国家级各类园区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投资密度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自治区级园区要强化专业分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以园区为载体,借助对口援助机制,加快对口援疆园区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园区,不提倡县县办园区。

12、推动园区产业聚集发展。高水平编制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各地州市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创新园区建设模式,鼓励企业办园区、商会办园区,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发展机制。按照“一园一业”的发展理念,围绕龙头企业沿产业线方向整合聚集相关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五)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13、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集中用好技术改造资金,拉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给予优先安排。对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要求,但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企业,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规模和水平。

14、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创新型企业奖励制度,培育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快实施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对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战略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开展重点行业技术标准达标活动。

15、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聚集区,支持建设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积极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自治区及时足额给予配套支持。在重点产业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大学科技园、各类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提升自治区产学研展洽会和中科院——新疆——兵团科洽会办会水平和影响力。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技术联盟和企业技术中心奖励制度。

16、实施品牌商标战略。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新疆品牌。建立中国驰名商

标、中国名牌产品和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奖励制度。在政府采购中不得歧视本地企业和本地产品。

(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7、建立“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自治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指导意见》,制定和完善促进“两化融合”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两化融合”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组织编制“两化融合”指标评估体系和行业信息技术指南,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

18、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升新疆软件园聚集效应,推动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在线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和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商务营销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示范,支持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贸易、在线交易。

(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19、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壮大出口优势产业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特色轻工、纺织、机电、建材等出口加工基地,发展面向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外向型产业。借助“中国——亚欧博览会”平台,扩大新疆地产品向西出口。组织、引导企业通过在周边国家举办展会,推介产品,展示形象,推动出口,提升本地企业知名度,对参展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加强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支持鼓励新疆企业到境外从事能源资源开发合作。

(八)积极扩大招商引资

20、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来疆投资。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来疆创业投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优势资源真正形成优势产业。

21、强化产业招商和项目招商。充分发挥展会招商引资平台作用,围绕我区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引进有利于优势资源转换的项目,以及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区建立高端设计、技术研发基地,提升优势产业研发水平。

(九)推广应用低碳技术

2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上项目要有碳捕获或低碳技术应用规划。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鼓励引导石油石化、煤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依法推行清洁生产。

23、积极推进行业能耗对标。推进建材、化工、有色、钢铁等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耗对标活动。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4、配强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力量。充分发挥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领导,建立相应领导机构,确保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25、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制度》,在考核评价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两化融合”,更加注重安全发展、社会和谐。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据考核评价的结果实行绩效奖惩和行政问责。

(二)提高经济运行保障水平

26、加强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落实自治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及时制定解决影响经济运行重大问题的应对方案。强化对经济运行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把握经济运行趋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27、加强重点生产要素的统筹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重点企业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统筹协调。、加强煤炭运行监测,做好煤炭的产运需平衡,确保重点企业煤炭需求。积极推进竞价上网和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的直接交易试点,努力形成新疆电价优势。进一步加大铁路运输协调力度,争取铁道部的支持,缓解出疆物资铁路运输紧张局面。推进实施“天然气利民工程”,确保民用天然气正常供应、工业用天然气合理利用。扎实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应急物品储备工作,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三)强化人才支撑

28、加强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坚持市场化和职业化方向,支持企业以市场规律面向全国或全球招聘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充实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开展企业家培养工程,通过举办高层次培训班、组织企业家赴国内外访问考察、安排我区企业家到内地大企业挂职,全面提高本土企业家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企业家来新疆创业。大力实施“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海外智力援疆工程”,培养和引进新型工业化领军型高端人才。各级政府相关重大问题决策要注意征询企业家意见,提高企业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自治区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奖励制度。自治区每两年表彰一批优秀企业家。 29、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我区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四)优化发展环境

30、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我区的特殊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土地利用、税收、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各项优惠政策。细化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省市、大企业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自治区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出台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

3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治区视财政收入情况,逐年扩大支持产业发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园区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规模。通过财政贴息、奖补、设立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适当加大对新型工业化财政支持力度。

32、强化金融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农牧业产业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新疆企业全面开展跨境贸易。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工业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

排、重点支持。加强对企业上市融资的协调服务,指导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的企业多渠道募集境内外资本。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投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

33、积极推动兵地融合发展。统筹兵地发展规划,发挥生产建设兵团集约化水平高、组织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优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在参与新疆能源资源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特色轻工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应将兵团企业与地方企业同等对待,形成政府协调推进、对口援疆紧密结合、产业企业联合发展的兵地融合新格局。

34、进一步优化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要少说不行的理由,多想解决的办法,不断提高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建立企业缴费登记卡制度,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进一步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调控和监督管理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推广、行业自律、诉求反映等方面的作用。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提纲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阶段特征 (2)突出特点 (3)不利因素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收回“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中国改革报 11月23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新中国60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4.4%。而建国后的60年,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占80%多,而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是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粗钢、煤、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95%。我国还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7%,而目前7.6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2019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18年工作总结及18年工作安排 18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湘办发[2007]2号文件精神,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以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特征、彰显比较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度新增规模企业52家,规模企业达612家。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96.12亿元,同比增长38.6%,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88.18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居全省前列。省300家**市20户重点能耗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2.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6%。全市612家规模工业企业单位产出能耗下降4%,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612户规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55亿元;实现利税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5%、53.0%。 一、2007以来的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魏太平为组长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制度、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4个市直部门分别出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措施。全年共组织督查活动52次,工业形势分析会90次。全市上下掀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高潮。 (二)调查研究,制定目标 18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市经委等相关部门到十大行业、40个重点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六大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和十大发展重点。 六大目标:①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1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5.8%;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万元/人年。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18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28:40: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③工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到2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选择。目前,**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经济区建设、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自身区域协调发展、国际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等重大战略机遇。如何抢抓重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化”互动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一、科学统筹,引领“两化”互动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推进“两化互动”,首先就要克服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不相衔接,各自为阵的弊端。一是要在理念上体现互动。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将促进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聚集,从提升就业和增强带动力等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在制订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在规划上体现协调。不仅要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上实现科学统筹,同时应结合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经济区建设、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给全市带来的新机遇、新变化,主动对接,及时修编,使当前的规划变得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布局上体现科学。全市“七山两丘一平”的地理特征促使我们在推进“两化”互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合作发展。彝区应通过政策强有力的扶持,推进扶贫攻坚,改善交通条件,培育特色农业,逐步推进工业化;通过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和输出,促进彝区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山区则重点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建设一批生态型、旅游型、农林产品加工型小集镇。坝区则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主城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城镇集群发展,打造**最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区域。丘区可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一批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小集镇。 二、工业引擎,助推“两化”互动 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工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坚持以“高端”为切入点,朝着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方向,突出扩大增量调结构、提升层次增效益,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强市和新兴产业大市。一是优化工业布局。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特征,逐步形成“两江一区”工业布局,把

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1898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发展的陷阱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曲折性的再探讨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世界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嘎然而止,东亚奇迹转入危机。人们为危机所震撼,危机促使人们思考。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东亚的金融、经济危机所提出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能否最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而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东南亚的危机促使人们重新探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规律问题。 一、发展的“钟形曲线” 战后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辉煌的成绩,也有痛苦的失败。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实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高速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以来为停滞——衰退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留下了一条“增长——衰退”的钟型曲线。这条钟型曲线集中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是我们研究与认识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规律时必须首先承认和尊重的基本前提。 第三世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在1956—1960年为4.9%,1961—1965年为5.1%,1966—1970年为5.6%,1971—1975年间为6.6%,1976—1980年为4.5%,1980—1990年为2.6%,1990—1994年竟为0.11%。第三世界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5年,这是奇迹般的15年。

但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陷入了停滞和衰退。80年代对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是“失去的十年”,对98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统计表明:80年代中有10个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10.2%。90年代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更加严峻。在被统计的102个第三世界国家中有35个在1990至1994年间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34.3%。(WorldBank,1996)最近,巴西全国经济开发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80年代的巴西经济》(1999)中指出:从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7%,比“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的年增长率2.9%又进一步下降了。90年代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将意味着又一个“失去的十年”。 从“奇迹的15年”到“失去的20年”,一条钟型曲线,赫然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曲折与艰难,它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为什么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的是一条先增长,后衰退的道路?其中的规律性是什么? 二、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条件的转化 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制约。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不足是我区当前的主要矛盾,工业发展不足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大的不足,xx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我简要谈谈我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现xx经济新跨越。 一、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发展路子。近年来,我区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差距,深刻剖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纵观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一)工业基础薄弱。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偏低,二产在三大产业中比例偏低。xx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 6、9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 5、2亿元,二产增加值39亿元,三产增加值11 2、7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 3、3:2 4、9:7 1、8,二产比重比三产低4

6、9个百分点;而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 4、1:42:4 3、9 ,二产和三产基本持平。而且,我区二产中,工业只占GDP的1 5、2%,建筑业占 9、2%。 (二)工业骨干企业少。xx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43户,产值超亿元的只有17户。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6 1、46亿元,同比增长1 1、6%,而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 7、87亿元,增长2 3、8%,虽然在增速上超过了市的增速,但在总量上只占全市的 6、8%。 (三)工业科技含量低。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9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少,接替产业增长乏力,资源粗加工企业多,深精加工企业少;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整体竞争力不强。同时,企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在吸纳和培养人才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人才缺乏,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ost By:2009-8-23 20:50:00 穷乡亲 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 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正如毛泽东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宣布的:“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部署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国工业化建设出师大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胜利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以156个大项目为中心,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694个。到1957年底,全部投产和部分投产的分别是428个和109个。固定资产新增492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其中有许多大项目大建设,如: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练铁炉开工生产;马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新建施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并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洛阳)始建;第一座飞机制造厂建立并

中国工业化现状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 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后起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先行工业化国家有区别,出现拐点的时间也有偏差。 三是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2017)》的通知 各市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有关产业园区,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导重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聚集,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2017)》。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9月1日

附件2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2017)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六年九月

新一代信息技术 1、AMI系统关键通信技术研究——宽带载波与双模通信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1、宽带载波通信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2、双模通信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3、高精度同步技术;4、信道估计技术;5、信道编解码技术;6、电力线信道特性研究;7、G3-PLC与RF混合路由算法;8、IPv6技术。 技术性能指标:1、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其性能指标:通信频段2MHz~6MHz;发射功率谱密度不高于-45dBm/Hz;接收最小信号幅度为0.305mVpp时,物理层丢包率小于0.1%。2、双模通信技术,其性能指标:G3-PLC发送电平115dBuV~120dBuV;G3-PLC接收灵敏度≤50dBuV;G3-PLC信噪比≤-15dB;RF接收灵敏度≤-108dBm;低压集抄系统中的通信成功率≥99%。 2、薄膜淀积设备工艺腔内等离子体仿真与精细控制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1、直流等离子体状态模拟仿真与控制技术;2、射频等离子体状态模拟仿真与控制技术;3、

中苏工业化进程比较

作业论文 中苏工业化进程初期的大饥荒 研究生姓名徐鸿 指导教师姓名陈国林 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题目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学号2010232058 日期2010年12 月20 日

摘要 中苏两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建国初期都采取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两国在都过于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轻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甚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在这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中,两国所遭遇的规模巨大的饥荒由于其所带有的相当程度的“人祸”性质,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中苏、工业化、饥荒 在中苏两国的工业化进程初期,两国都采取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苏联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中国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其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两国都发生了由于政策失误而带有“人祸”性质的严重的饥荒。 苏联 1932-1933年饥荒(主要在乌克兰)归结起来,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有:天灾:1931—1932年的粮食歉收。在1931、1932两年粮食产量有较大下降,发生旱灾是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数字证实,1932—1933年,在乌克兰旱灾导致的粮食歉收比1931年严重得多,1932年乌克兰谷物收获量仅是1930年的35.8 % 强。也就是说,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饥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灾。“人祸”之一:集体化中的冒进招致农民反抗,富农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苏联在20年代末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集体化过程中,剥夺富农财产,“消灭富农”,对富农进行强制搬迁,引起富农的不满,一些中农也不愿意将私有财产交到集体农庄中。于是,以富农为代表的农民开始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集体化的头几个月中,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和牡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最早屠宰牲畜的是富农,……为了不让集体化工作人员把他们的牲口赶到公共的牲口圈中,他们宰杀了牲畜,把自己的仓房装满肉,以便饿死自己的敌人。”为阻止富农“糟蹋”粮食,苏联政府加快了集体化的步伐,1930年春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同时对富农进行惩罚。一些富农被枪决,多数被举家流放。被流放的富农成了“特殊移民”,他们有的死在流放的路上,有的因不适应流放地的气候而客死他乡。“特殊移民”的死亡成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死亡者的一部分。而那些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也没有完全顺从,在放弃单干的同时,为给新建立的集体农庄以打击,他们“无度地挥霍”自己的财产,大量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消极怠工”,用这些方式同苏维埃政权展开“无声的较量”。农民与政府对抗的结果,是农民面临“……长期可怕的饥饿:集体农庄没有马匹,没有种子。乌克兰和俄国欧洲部分的集体农庄庄

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产业承接步伐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产业承接步 伐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产业承接步伐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调研目的: 1、分析形势。针对全球金融风暴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新动向,研讨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对策。 2、促进工作。对照年初提出的目标任务,督促检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找差距、订措施,鼓干劲、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促进各项工作争先创优。 3、谋划明年。按照省市"一化三基"战略和有关会议要求,集中大家的智慧,探讨XX年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的工作怎么抓、怎么干。 一、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今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县的锻铸造和煤炭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沿海产业,既是对我县发展策略

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发展信心的检验。围绕年初提出的"承接珠三角、争先大开发"的主题,切实向前看和向后看,县委认为,辩证分析当前形势,我们有信心、有基础,也有机遇加快我县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1、前三个季度的发展成效坚定了我们的信心。1-9月,全县GDP增长%,排全市第6;财政总收入增长%,排全市第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排全市第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排全市第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排全市第2。这说明,克服冰灾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一些骨干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这是我们完成年度任务、加快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坚定信心。 2、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带给了我们机遇。近段时间,国家为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出台"组合拳"。按温家宝总理的讲法是:出手要快,出拳出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两次降息,放松中小企业贷款管制,今年紧急注资1000亿元发展见效快的经济项目,明后两年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和内需拉动。这些政策信号,归结起来就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投资拉动。对于我们直接出口不多、投资拉动为主的内陆县来说,是一次走出困境的机遇。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应国家的政策,在产

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及思考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及思考

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及思考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及思考 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及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根据十六大和富蕴县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对新型工业 化的认识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处理各种关系的新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

单劳动力大量富余等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对怎样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第一,要转变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我们应当把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当作“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取舍的最终标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

中国民企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民企的工业化进程 [摘要]这是一场区别于建国初国家依照苏联模式完成的一次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过程,因其发生背景、发动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意义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二次工业化”。在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自觉思考和行动。我们初以为他们只是这场甩卖国资的盛宴里最有胃口的入席者而已,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为理性,并且充满洞察力。 一个中国家庭抚养着3个儿子:大儿子叫农业,很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吃苦耐劳地工作以贴补家用;二儿子工业曾被当成光宗耀祖的希望,但后来默不作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三儿子叫服务业,最调皮捣蛋最不成器却被寄予了最高的期望。但这一次,恰恰是二儿子让这个中国家庭瞠目。 自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间,中国的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共才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但自2000年以来,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2003年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长达11.8%。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50.2%上升到2002年的51.8%,2003年上半年又跃至57.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则处于波动徘徊状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姚景源1月20日在北京说,工业增加值对于2003年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1%,在9.1%的GDP增速中,工业就占了6.5个百分点。在整个2003年,高烧不退的房地产热和汽车热,也加热了产业链上游的几大重工业产业,钢铁、建材、机械、能源等领域出现投资热、生产热和消费热,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在2003年坚挺无比。

在这些面无表情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自觉思考和行动。他们几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潜行水下,屡次试探政府管制的容忍度和默认程度,在重工业领域悄然布局。我们初以为他们只是这场甩卖国资的盛宴里最有胃口的入席者而已,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理性,并且充满洞察力。 这是一场区别于建国初国家依照苏联模式完成的一次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过程,因其发生背景、发动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意义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二次工业化”。或许20年后,我们将有能力指出这些民营企业家今天的愚蠢和自负,但在此刻,就像每一个故事的开头一样,我们有理由为他们的大胆和勇气喝彩,并耐心等待他们接下来的演出。 一、民企的工业化自觉 这份名单越来越长。在渐次浮出水面的投资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中,有一些是早已熟悉的面孔:刘永行、郭广昌、唐万里……但也有一些“神秘嘉宾”:李河军、张新、王林祥……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并非是看到近几年中国重工业价格上扬、利润回归后才作出的投资决策,有的甚至早在1996年左右,就开始有意识地“谋篇布局”。 他们既显得雄心勃勃,但又不盲目和冲动。 李河军最早是在北京做贸易生意,1996年,他开始带领自己的私营企业华睿集团涉足电力能源领域。除了到全国各地收购和兴建一些中小水电站外,还广泛参与火电和风力发电项目。2003年7月20日,华睿集团出资12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黄河上游尼那水电站整体资产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一宗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能源资产的交易,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鸦片战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发展。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本讲的主线索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短暂春天到日益萎缩的过程。三个重点知识: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影响;洋务运动及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意义。总体上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知识点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出现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 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和保守性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 的发展,自然经济日趋衰弱。鸦片战争后,在外 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的通商 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企业是在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中国的自然经 济受到冲击。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 种反应,不是自发的。

知识点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工业化的起点,主要由地主阶级领 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工业化有所发展。 1.背景 (1)清政府内部的分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 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慈禧对洋务派的支持。 (3)总理衙门的推动。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 结,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 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3)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 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4)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破产。 5.影响 (1)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 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 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 张;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 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 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 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经营管理腐败。 如何理解近代化? (1)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主要标志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上的近代化等,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3)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化就是工业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