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特征、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教学重点: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党的基本路线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穿插课堂讨论

教学步骤: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列宁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如下图所示:

-----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

未来社会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列宁的发展发达的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又把社会主义社

会分为前后相连的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后,没有深入分析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开创了超越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的先例。他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到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斯大林由于对生产关系变革过于急躁简单,过早地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斯大林的这种做法,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各国不同程度地犯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

以苏联为例,1936年宣布社会主义建成,1938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预计这一任务的实现10-15年。以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暂阶段的观念。赫鲁晓夫上台后,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推向了极端。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宣布,”二十年内我们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提出到1980年我们这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安德罗波夫认为,”发达社会主义的入口处”将建成论改成了起点论。戈尔巴乔夫又提出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来快速右滑,走向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葬送了社会主义。总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都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超越阶段的冒进,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初期探索

从50年代起,我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正确的。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提出社会主义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巩固。提出了建立和建成的观点。虽没有提出阶段的问题,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是比较清醒的。1957年6月反右斗争前的探索是有益的,反右斗争之后开始走弯路,但50年代末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后,曾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读书笔记中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前一阶段比后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它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中国共产党对迅速到来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又缺乏深刻认识和科学研究,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和试点的基础上就非常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也产生错误的估计,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大刮”共产风”,当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上看的过于简单,以为不考虑物质基础,单凭人民群众的干劲和热情,就可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发展。提出十五年赶英超美的口号,生产关系方面”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就是全民所有制,分配上实行供给制就是按需分配了。过高地

估计了中国的发展程度,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超阶段的冒进遭到严重挫折后,才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的重要性。

那么毛泽东又强调阶级斗争,认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要坚持阶级斗争,出现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马克思曾谈到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政治上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这一时期从上下文,而且列宁也在《国家与革命》中都可以看出指的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由于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时期”相混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认为共产主义之前都属于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实行无产阶级下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堵塞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深刻反思,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探索而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新开始探索。他谈到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注意的两个特点,即”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已揭示了我国当时所处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的国情特点。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初级阶段”概念。

刘少奇事件平反,北京召开万人大会,那样的会议邓小平参加了13次,面对历史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态度坚决,有错必纠。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涵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是中国发展的前提。有人提出过渡时期与初级阶段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过渡时期没有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经济上兼有两种性质经济,且哪个也没有占据主体地位。第二,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不完善,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第一、我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显著特点。我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这一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只能在人民革命胜利后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来建设。

这里有一个什么可以逾越,什么不可以逾越的问题。我们说,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但是,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这样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达到这样的基础的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则是不可逾越的。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即补生产力的课。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跨越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段很长历史时期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我国现实条件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中放言: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最后危机的书。妄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和信条将不再与人类发生什么关系。在新时期,他又说:”与在东欧遭到的肌体的排斥不同,共产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前景是,这个国家悠久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将会对它进行有机吸收,”他认为,”在今后的数十年中,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中国可能在世界政治、经济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曾经把中国和原苏联领导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较,”中国领导人露面时,都象征性地穿着各式各样裁剪得十分考究的西装,(不象苏共政治局里的同事们穿的衣服都是集体定做的,)并且在与西方新闻界接触时,举止十分大方,好象一群太平洋周边国家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但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没有摆脱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从两方面分析: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表现在:

——生产能力不强。呈现”三元结构”(手工劳动、机器生产、现代化生产)。

——国民收入偏低。1999年我国人均GNP才780美元,而美国是30600美元。2008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美国是45594美元。

96年我国统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650美元,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水份论”人均78-89年我国是280-310美元,考察后说在1500美元以上。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我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能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的产品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单位能耗高,九十年代是日本的6、美国的5、韩国的4。5倍。

——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不平衡发展突出。呈东、中、西部”三级梯状”分布。

——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5,但从业人员却有3/4,即从事农业的人口太多,重复建设严重。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即劳动者。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比重2000年国家统计年鉴统计,还在60%以上,农业产值比重15。9%,美国是3%,英国是2%,日本是9%。。资金技术缺乏,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2002年中国青年第六期有资料讲,我国文盲达到8507万人,其中两千万为壮年,文盲的主要原因是贫困,世界不足十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其中90%在农村,50%在西部,70%是女性。统计表明,北京有文盲60万。同时北京等大城市又流行豪华教育,02年3月初,一著名大学管理学院开业典礼,租用的是三星级的饭店,内部绿荫环绕,有商务中心,康乐中心等,与此同时,教育进饭店价格当然不菲,清华大学举办的哈佛培训班一周开出的价码是6500美元。

——科技在经济增长中含量不高。只占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了70%。

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现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起步,不成型。

改革的三个阶段,浅滩区、浅水区、深水区。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相当影响。

第三、我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求不一样。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也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举例我国的现代化从”三转一响”到新”三转一响”再到今天的现代化多重校准。

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水平和标准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的说,是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水平,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21世纪

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我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我国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从这些分析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是比较中肯的。应该看到,”至少”两字表示一百年只是一个下限,初级阶段可能更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和思想准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教材根据党的十三大划分为九个方面(参考教材P68——70)。我们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来认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和现实起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科学设想的创新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认识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认识本国现实的国情,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错误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讲的左右,左是超越实际,右是落后于实际。邓小平讲左在当前的表现是固守以往的错误,右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二者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特别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因为我国长期犯左的错误,而且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历史上有”越左越革命”的说法。

我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从根本上讲,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在认识上或者超越;或者落后。

第二节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主要矛盾的内容及确立的依据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确立依据是: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并且多层次、不平衡。因而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2、正确认识主要矛盾的意义。

只有正确认识主要矛盾,才能正确把握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只有正确认识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其他社会矛盾。比如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但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且有可能激化。

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基本路线的形成

1、概念:基本路线,又称总路线,是指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总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在党的历史上78年前曾经形成过5条基本路线:

第一条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条正确的路线指引下,我国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论上正确,实践上是成功的。

第二条是1952年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正确的路线指引下,我国找到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上正确,实践上是成功的。

第三条是56年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关于主要矛盾的确定和我国的根本任务。在党的文献中把这些正确的路线称为八大路线。——理论上正确,实践上没有坚持下去。

第四条是1958年提出的大跃进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路线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理论上是错误的路线,

实践上是失败的。

第五个是上世纪62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九大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使我国陷入更大的错误之中,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理论上是错误的路线,实践上是失败的。

在前两条正确的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取得了两大胜利,即革命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条路线理论上正确,但实践上没有坚持下去。

第四、五两条错误路线指导下,中国陷入了错误之中,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逐渐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段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议》还重申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明确的概括。

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二)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基本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是三位一体的全面的现代化,反映了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是基本路线的的核心内容。

第三,实现目标的领导和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实现目标的基本方针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它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变我国面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基本方针。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把握以下方面: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是指导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纲领。邓小平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近二十年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能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只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践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②三者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握的总原则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并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

1、内容(基本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基本政策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1、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基本政策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人代制”)和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1、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基本政策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为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发展生产力增强和谐社会和物质基础,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政治保障,发展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最高纲领与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统一

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奋斗目标以及行动路线和方针的集中概括和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制定了自己的纲领,并且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2、如何二者的统一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战略,军事术语。是基于对战争全局分析判断而作出的筹划和指导。战略左右战争全局,决定战争胜败。

经济发展战略又叫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是指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

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第一、战略目标:如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战略部署:如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曲”的每一步安排。

第三、战略重点: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第四、战略措施:即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做法。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选择的过程

1、1953年的”一五”计划

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基本建设,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战略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2、1958年大跃进战略

战略目标——用十五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实现”赶英超美”。

战略方针——以钢为纲的高速度发展。

脱离实际,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损害。

3、60年代初调整时期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4、1966年文革的”备战”战略,陷入更大的错误之中。

提出以备战为中心的,高指标,低效益。

割裂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联系,大批工业”钻出,进洞”,搞”三线”建设。

5、76-78年徘徊时期“左”倾错误未彻底肃清,仍急于求成。

76-85十年规划,要求在八年时间里用过去28年的基建投资总额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工程,10个大庆,10个鞍钢等。

战略方针:是放手利用外资,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

重复了大跃进的做法,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状况更加恶化。我国选择发展战略的曲折过程说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设计了分”三步走”(”大三步”)的战略步骤:提出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收入1000美元)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4000美元)

1982年党的十二大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设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曲”的每一步都包含生产目标和生活目标两个目标。第一步战略部署在1987年提前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也于1995年提前完成了。到2000年,我国的GDP达到约9万亿元(折合1万多亿美元),2002年约为11。76万亿元。GNP就更高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全国总体平均实现小康初始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小康生活五项基本标准的实现程度分别为: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都为100%;物质生活为96%;人口素质为90%;生活环境为92%。全国约有74。8%的人口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

(二)新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又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

第一步:2000年——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NP)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2010年——2020年,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2020年——2050年,到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前二十年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小康的概念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

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

我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新的含义。

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起始于是20世纪7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邓小平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中国现代的小康是社会主义小康,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

邓小平用”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指出小康水平就是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后来确定为1000美元)

江泽民发展了小康的内涵。江泽民把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规定:到2020年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在这一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用大体20年的时间,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在这一奋斗目标中,还蕴含了十项具体的指标体系。这十项指标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超过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以上;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我国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

主要表现:第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①我国经济从78年开始到2000年每年经济增长9。5%,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是GDP8。94万亿人民币,是78年的7。4倍。排在第六位。美日德法英。

②长期困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紧缺的状况已为相对过剩市场繁荣所取代。

③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农业比重由28。1%下降到15。9%,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由70%下降到50%以下。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与此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建立和健全。

第三,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消费水平提高速度均居世界前列。恩格尔系数分别由改革开放初的57。5%和67。7%下降到2000年的39。2%和49。1%,总体低于50%。显示出居民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显著特点,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温饱型的农产品消费向小康型的工业品消费转变。

第四,但总体上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的小康。国家统计局公布2000年小康程度达到95。6%。但按人口与地域看并不乐观。据统计2000年底为止,全国市辖县区以外的两千多个县级单位中未达到温饱线的22。8%。居温饱和小康之间的63。2%。从全国的人口看达到小康的只有74。84%,接近的12。8%。还有12。3%没有达到小康。

不全面的小康,主要偏重于经济方面,而且也主要处于物质性的生存层次上,而以精神消费为特征的发展层次不够。主要偏重在个人消费,而以制度为保障的小康不够。主要局限于个人自身消费满足,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距离。

不平衡的小康,城乡间,东部与西部间,收入水平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等存在着较大差距。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比目前总体小康具有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地在确立十六大目标的基础上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8页。

参考资料:

邓小平重要论述

江泽民重要论述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怎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3、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怎样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近几年考研政治题本章出过的题目介绍

一、单选题

二、辨析题

33.(03年试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05年试题)31 --33 小题,每小题6 分,共18 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3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 美元,达到3000 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折这一观点。

答案要点:

(1)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 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