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x疾控中心关于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xx疾控中心关于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xx疾控中心关于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xx疾控中心关于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XX区疾控中心关于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一、背景

2017年6月26日10:00时,XX区疾控中心收到y医院公共卫生科电话报告:该医院收治了3名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诉的病例,患者均来自同一家庭,有共同进食野生菌史,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XX区疾控中心收到情况报告后将此信息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区卫生计生委和区食安办。为查明可疑危险因素、致病因子及其来源,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和建议,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

二、基本情况

患者A付某(女,83岁)有四名子女(二女两子),平时由两名女儿轮流照顾饮食起居,24日和25日由小女儿杨某(患者B)照顾。25日下午付某两儿子(哥哥为患者C、弟弟为患者D)探望母亲,付某和子女共四人共进晚餐。餐后付某和两名儿子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并到y医院就诊。收治医院遂向XX区疾控中心报告,随后有关部门介入事件的调查处理。

三、调查方法

(一)流行病学的内容与方法

1.病例定义:2017年6月25日-27日期间,XX区y社区居住人员中出现腹泻(≥3次/日)、腹痛、恶心和呕吐症状之一者;病例尿液或血液标本中检出鹅膏毒肽者为确诊病例。

2.病例搜索:制定统一的病例搜索一览表,查看y医院和y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日志、询问医生和患者以及社区走访的方式搜索病例,同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网》在Z市搜索2017年6月1日至6月27日期间出现类似症状者。

3. 个案调查:采用现况调查描述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总发病数、罹患率、疾病临床信息、疾病潜伏期、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病例发病前72小时进食地点、食物和饮水暴露史、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情况等内容。

(二)环境卫生学调查内容与方法

通过访谈调查可疑食物或水的来源、加工过程、加工环节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对可疑食品进行溯源调查。

(三)实验室检测的内容与方法

采集病人的大便样品检测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霍乱弧菌),采集病人血样开展肥达试验。采集食品原料(野生菌),患者血样、尿样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和毒素检测。

四、调查结果

(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共搜索到4例病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分布于49-83岁,均为25日在病例A家晚餐就餐者,罹患率100%,患者A退休在家,患者B、C和D均为工人,患者C和D经常参加野外徒步活动,并有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经历。

病例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其次是腹痛、恶心和呕吐,腹泻次数中位数为20次/日(范围为10~20次/24小时),呕吐次数中位数为6次/日(范围为6~20次/24小时),部分病例还伴有耳鸣和头晕等症状,病例无发热(详见表1)。

表1 2017年6月XX区毒蘑菇中毒事件病例临床表现(N=4)

症状病例数百分比(%)

腹泻 4 100

腹痛 3 75

恶心 3 75

呕吐 3 75

耳鸣 2 50

头晕 1 25

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名患者发病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心脏和凝血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详见表2)。临床治疗采取抗感染、护胃、护肝、护心、降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危重病例予血液净化等治疗,所有病例均于发病8~15天后出院,平均入院治疗9天。

表2 2017年6月某省某区毒蘑菇中毒事件病例临床检查结果(N=4)

检测项目检测指标

检测值异常的病例

比例

(%)

检测值中位数和范围正常参考值

肝功能直接胆红素(DBIL)100 8.9(7.1~22.5)μmol/L 0~7.0μmol/L 血氨(AMON)100 159(30.2~201)μmol/L 9~30μmol/L

总胆红素(TBIL)75 33(23~51)μmol/L 3~22μmol/L

谷丙转氨酶(ALT)50 828(422~1233)U/L 13~69 U/L

谷草转氨酶(AST)50 621(504~738)U/L 15~46 U/L

肾功能尿素氮(BUN)100 15.4(10.1~30.2)mmol/L 3.2~7.1mmol/L 肌酐(Cr)50 175(124~225)μmol/L 58~110μmol/L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T%)

100 82.7(76.5~85.6)% 40~75 %

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100 81.8(42.3~200)s 25.1~36.5 s 凝血酶原时间(PT)50 15.0(13~16.9)s 9.4~12.5 s 凝血酶凝结时间(TT)50 140(80~200)s 10.3~16.6 s 纤维蛋白原C(FIB-C)50 185(161~209)mg/dL 238~498mg/dL D二聚体(DD)50 1725(690~2760)ng/mL 0~500 ng/mL

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50 645(634~656)U/L 125~243 U/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25 74U/L 0~25 U/L

以6月25日晚餐(17:00)作为暴露餐次,计算本次中毒的最短潜伏期为8小时,最长潜伏期为17小时,中位数为11小时。

首例病例于6月26日1:00 时发病,末例病例于10:00 时发病,首、末例发病时间间隔为9小时,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模式 (图1)。

图1 2017年6月XX区毒蘑菇中毒事件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间隔4小时)

4名病例均无发热症状,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和肝、肾、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提示本次事件可能为毒素中毒所致。由于病例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且发病前3天唯一的共同餐次为25日晚餐。25日晚餐中食品分别是:炒野生菌、山药炖猪肉、山竹笋炒熏肉和丝瓜炒鸡蛋,4人均食用了以上食品,其中炒野生菌为唯一特殊食物,故考虑25日晚餐的炒野生菌为可疑食品。炒野生菌原料由三种蘑菇组成,调查者进一步对患者食用野生菌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由于三种野生菌混合后做出的菜品极为类似,患者不能区分具体食用了何种野生菌。因食用晚餐的4人均发病,对患者炒野生菌食用量与潜伏期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食用量越大,潜伏期越短,详见表3。

表3 2017年6月XX区毒蘑菇中毒事件病例野生菌食用量和潜伏期关系患者野生菌食用量潜伏期(小时)

D 3-4片(约12~16克)8

C 2-3片(约8~12克)8

A 1朵(约4克)14

B 抿了一口(约0.5克)17

(二)食品卫生学调查

25日晚餐中的山药炖猪肉、山竹笋炒熏肉和丝瓜炒鸡蛋原料均从附近市场上购买得到,食用油、大米及调料等均为既往购买,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均为市政管网末梢水,所有人员均喝开水,同期周边居民及医疗机构未发现类似病例,提示以上三种菜品原料以及配料、大米和水源污染的可能性不大。

炒野生菌的原料来源:6月25日早晨,患者C和患者D以及2位好友,一行四人共同前往F国家森林公园游玩,其间共同采摘了三种野生蘑菇,各自将蘑菇带回家中。患者C和患者D将野生蘑菇带回患者A家中,由患者C进行加工,用食用油炒熟后食用,未添加其他任何配料。患者A家中的剩余饭菜均已倒掉,清洗干净,无留样。一同游玩的另外2位好友已将带回的全部蘑菇丢弃,未食用。

调查人员在其中一位好友指引下找到25日采集蘑菇的地点。调查人员在患者采集蘑菇的山坡共采集了8 种野生菌,经患者辨认,有三种与25 日晚餐食用的野生菌形态一致。

(三)实验室检验结果

调查组采集了病人10份血样、1份尿样和患者确认的3种食用菌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和毒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三种蘑菇分别为裂皮鹅膏(Amanita rimosa)、球基蘑菇(Agaricus abruptibulbus)和角鳞灰鹅膏菌(Amanita spissacea),患者血样/尿样中检出α-鹅膏毒肽(α-Amanitin),其他毒素未检出,具体情况见表4。裂皮鹅膏、球基蘑菇和角鳞灰鹅膏菌照片见图2。此外,病人4份大便样品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霍乱弧菌均未检出,4份血样肥达试验阴性。

表42017年6月某区毒蘑菇中毒事件病例毒素检测结果*

患者样品名称暴露时长检测结果

*毒素检测项目:α-Amanitin、β-Amanitin、γ-Amanitin、Phallacidin、Phalloidin

A:裂皮鹅膏 B:球基蘑菇 C:角鳞灰鹅膏菌

图22017年6月某区毒蘑菇中毒事件形态鉴定

五、调查结论

H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全省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其地理气候特点适合大型真菌生长。H省大型真菌报道种类有730余种,其中毒蘑菇33种,剧毒蘑菇4种,这些毒蘑菇多分布于海拔较低、人易到达的低山区阔叶林地,尤其是一些科、属的种类其有毒种类与可食用种类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被群众采集误食。

毒蘑菇种类繁多,从外观上难以鉴别,误食后易引起中毒,部分种病死率高。毒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多样,大体上分为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以及光敏皮炎型。其中,以急性肝损害型最为严重,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50%~90%。急性肝损害型主要是由含有鹅膏毒肽的鹅膏菌所引起,其中α-鹅膏毒肽是引起中毒的主要毒素。含有鹅膏毒肽的毒蘑菇中毒后一般有6~12h潜伏期,潜伏期后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此时肝功能指标一般正常,此阶段一般维持12~24h。此后开始出现肝肾功能损伤表现。

裂皮鹅膏,又名小白毒鹅膏,是2010年在我国发现的一个剧毒鹅膏新种,为急性肝损害型剧毒鹅膏之一,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2014~2016年以来相继在湖南、江苏、浙江和广东发生5起误食中毒事件,其中201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发生一家7人中毒、4人死亡的事件,该蘑菇子实体中致病毒素α-鹅膏毒肽含量为9.7mg/g干子实体。球基蘑菇为可食用无毒野生菌。角鳞灰鹅膏菌有毒,其毒素主要为β-鹅膏毒肽,临床表现与α-鹅膏毒肽致病的临床表现一致。

本次事件,罹患率100%,潜伏期中位数11h,病例临床首先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明显且肝肾功能正常;进食约24h后,病例陆续出现肝、肾、心脏和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以上临床表现与裂皮鹅膏中α-鹅膏毒肽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型毒蘑菇中毒临床表现一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日晚餐是可疑中毒餐次,剂量效应关系显示炒野生菌食用量越大,潜伏期约短,提示炒野生菌是可疑中毒食品。在病例采集毒蘑菇的地点附近采集的蘑菇样品经患者确认,实验室鉴定结果显示:本次患者食用三种蘑菇分别为裂皮鹅膏,球基蘑菇和角鳞灰鹅膏菌。患者血样和尿样中均检出裂皮鹅膏毒素α-鹅膏毒肽,未检出β-鹅膏毒肽,提示患者可能未采集角鳞灰鹅膏菌或患者均未食用角鳞灰鹅膏菌。

综合流行病学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和植物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毒物检测结果,认为这是一起因食用裂皮鹅膏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这是H省首次报道裂皮鹅膏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六、建议

W市作为特大城市,以往毒蘑菇中毒本地发生事件极少,相关监管部门要改变认识,提高毒蘑菇的管理意识。一方面要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除了通过新闻媒体向市民介绍正确的蘑菇食用知识以外,卫生、食药监、工商、林业、农业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在有毒蘑菇生长的山地和公园,树立食品安全警示牌,防止人员采摘毒蘑菇,防止有毒野生菌流入市场和进入餐桌,切实消除中毒事故隐患,避免此类中毒事件再次发生。另一方面,除了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别是毒蘑菇中毒病例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以外,还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对野生菌中毒的处置能力,接诊食用野生菌者时应警惕其假愈期,提高救治率。

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年7月15日

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日期:2013-08-09来源:健康界作者:王建秀 | 0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Public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 分析了我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目前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 俗话说,病从口中入。食源性疾病不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这项为期一年的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六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 此次调查共涉及39,686人,监测时间为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监测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监测点包括20个县(区),覆盖人口占2010年中国总人口的1%。研究发现,监测地区0-4岁儿童患病率最高(12.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该项目参与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艳表示,2010至2011年中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4.2亿人次因病就诊,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吃出急性胃肠炎的就有2亿多人。仅急性胃肠炎一项,共造成全国损失1.7亿工作日,消耗的医疗资源与社会资源更是难以估计。

这项研究还发现,中国急性胃肠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3.7亿人,比例高达5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甚至冬季高发的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患者也在盲目使用抗生素。 同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同一地区集中暴发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形式,容易识别,如四川眉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事件。但目前,跨地域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传统的被动报告系统很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警。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 对于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介绍说,国际上最有效、最简单易学的预防措施就是“WHO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其中生熟分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仍是发生家庭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WHO于199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发每年约有1/3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如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12.8万人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这一问题在

2019年食源性疾病培训试题

2019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试题 科室:姓 名:得分: 一、填空题40分(共8空,每空5分) 1、食源性疾病一般病例:由()或怀疑由()引起的 ()或()就诊病例,包括食物中毒病例和食源性传染病病例,不包括酗酒中毒病例和食物过敏病例。 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指出现()例及以上具有和的食源性一般病例或异常病例,或出现()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事件。 3、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4.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 ()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二选择题 60分(不定项选择题,每题6分) 1、食源性疾病不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2、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不宜食用( ) A.发芽的土豆; 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 C.发霉的花生; D.以上都是 3、下列防范食品污染采取的错误措施是() A.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B.吃饭前可以不先洗手,饭后洗也可以; C.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 4、食源性疾病基本要素包括() A.传播疾病的载体为食物; B.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为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C.临床特征主要为中毒性或者感染性等表现; D.食源性疾病起病均较隐匿 5、按照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定义,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包括() A.食源性共同暴露; B.多人发病,且症状相似; C.有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D.停止食用该食品后,发病不能停止 6、王某33岁,误食喷洒农药后的水果,出现腹痛、呕吐、大汗淋漓,随即到医院就诊,CT检查发现右上肺结核,该患者需要上报的报告卡包括 () A.传染病报告卡; B.农药中毒报告卡; C.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D.肺结核转诊卡 7、发现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时限为() A.2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8、食源性疾病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9、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A.国家法定传染病; 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 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 疾控中心临床实习时间安排、利弊认识以及学习方式、胜任力的自我评估,探讨全科医学生在医联体内临床实习的认同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1 20XX年7月4日——8月26日,我们XX大学XX级预防医学专业6名同学前往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了为期8周的生产实习。很荣幸学校和单位能够提供这样宝贵的生产实习机会给我们,在这短短8周时间内,我们也抓紧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认真踏实地进行实习工作,收获了很多知识经验,并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20XX年7月4日——7月13日,我们组在急性的传染病控制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疫情报告程序、某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年度防疫计划的制定、外来人口的卫生管理。我在XX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一周半的工作。初来乍到,XX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的使用方法,并示范了基本操作,让我们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她又详细地告诉我们XX市各区县的急性的传染病现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解决措施、应对方法。XX老师还将各种工作简报、工作文件等资料给我们阅读,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网络系统,协助她进行疾病的记录、审核和查重。 在工作过程中,XX老师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授我们,

让我们在很快的时间内学会了熟练操作网络系统和各种报表,并对科室工作很快适应,初步树立起了工作态度。7月11日,由于XX老师出差,我接替了她的科室工作,即接收从XX医院以及各县级疾控送来的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传染病的咽拭子样本,并填写相应表单,交往检验科送检。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一个人全权负责工作的感受,由于正值暑假, 天气炎热,各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不时有各地样本前来送检。XX老师临走前耐心地向我阐述了接收样品的步骤与程序,使我能够在一个人的工作中也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将一个个样品交接工作圆满完成。我非常感谢这两位热情耐心的好老师。 20XX年7月14日——7月22日,我们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艾滋病疫情管理与干预工作。我们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踏实、勤奋负责的好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必须和许多同志群体、性工作者及其他HIV高危人群打交道,面对这些感染者和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XX 老师深知只有感染者和家人、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共同携手起来,积极面对艾滋病防治,艾滋病的阴霾才会渐渐在感染者身上被驱散。 XX老师对于前来疾控中心的咨询者、检测者从来没有一丝歧视和厌烦,他不仅热情而耐心地解决咨询者的每一个疑问,普及防艾知识,还带着检测者做血清检查,并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在性艾科实习的一个半周,我对同志群体、HIV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惧和担忧。人类战胜艾滋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消除艾滋病歧视并不需要等待,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够完全接受艾滋病,但只要全社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

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省、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政府举办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开展正常业务所需经费和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条按照行政区划,原则上只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第五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规划、行业规范和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

防与控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 (三)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开展疾病监测,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 (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职业性、放射性、环境性等疾病的监测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 (五)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评价;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 (七)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职责分工依照《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执行。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规范使用国家统一标识。赴现场工作时应统一规范着装。 第二章内设机构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根据职责,结合职能分工和业务工作设置业务机构与综合管理机构。业务机构不得低于总数的70%,综合管理机构要从严控制,不得高于总数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其危害,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特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管理原则 属地管理,分级响应。 四、食品安全事故分级 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发生场所和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由重到轻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III级)和一般(Ⅳ级)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省及其他省(区、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3、国务院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 2、超出XX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 3、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4、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5、需要由省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内2个以上县(市、区),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 3、XX人民政府认定的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本市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镇(街道),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 组织体系和职责 2.1 组织体系 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XX疾控中心成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信息组、现场调查与处置组、检验组、后勤保障组、健康教育组。 2.2 职责 (1)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 (2)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全市一般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第二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明细表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收入决算表 三、支出决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明细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86年12月(原林芝

地区卫生防疫站),正科级建制,是林芝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下属单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实行独立核算,非二级预算部门。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一)部门职责 1.拟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疫情报告及预测、预报;拟定计划免疫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免疫预防接种。 2.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学生常见病等重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制定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职业病监测防控;负责开展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性危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疫情、事故的专业技术调查,并制定控制对策和措施。 3.负责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工作。 4.承担卫生预防监测检验和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卫生学评价,卫生防疫检验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承担相关单位的检验委托。 5.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基层预防保健工作,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工作。 6.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

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教学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2016年食源性疾病培训试卷及答案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技术职称: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2.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易感人群不包括() A.新生儿 B.孕妇 C.免疫缺陷者 D.健康成年人 3.食源性阪崎肠杆菌病的主要致病食品是() A.婴儿配方粉 B.生肉及肉制品 C.鸡蛋 D.蔬菜沙拉4.紫绀是下列常见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A.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B.食源性甲醇中毒 C.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 D. 食源性龙葵素中毒 5.食源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6.食源性菜豆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7. 食源性毒蘑菇中毒属于()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8. 食用发芽或表皮变为青绿色的马铃薯、未成熟的番茄可导致患()A.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B.食源性甲醇中毒 C.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 D. 食源性龙葵素中毒 9.食源性组胺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10.2015年我院的监测结果中,患者的职业未出现的是()。 A.医务人员 B.工人 C.婴幼儿 D.学生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包括、、、和、。 2. 按发病机制分,食源性疾病可分为和。 3.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对象包括、、、 和事件。 4. 2015年我院监测数据中,导致食源性疾病最多的食品种类是。 5.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发病人数在人及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6.引起食源性诺如病毒病的主要食品是,此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 共2页第1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机房精密空调原厂维保服务项目竞价要求 采购单位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精密空调设备原厂维保服务项目报价有效时间:3天 要求到货时间:2014年3月28 日 要求送货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院9号楼A座 项目联系人:聂妍 一、产品型号、技术参数 二、技术和售后服务要求 1.全包服务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简称“妇幼中心”)的机房专用空调进行包配件的服务方式。负责妇幼中心机房专用空调的正常使用,通过对妇幼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维修等服务手段,使妇幼中心设备正常、安全的运行。在合同期内,空调机所有零部件(如压缩机、电脑板、风机、膨胀阀、温度控制器、HP开关、LP开关、过流保护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继电器、接触器等)在使用中发生损坏,负责更换配件,并承担配件费用。 2.技术维护和保修内容 每月定期(一年 12 次)为妇幼中心提供全面的阶段性巡检,维护保养,内容包括:(1)控制系统:检查显示单元是否正常,各设置参数是否正确,查看报警记录对报警内容进行分析消除隐患。 (2)空气过滤器:检查空气过滤器洁净程度,及时清洗空气过滤器。 (3)室外机: 检查冷凝器是否清洁,如需清洁需用专用的清洗工具清洗室外冷凝器;

●风扇:检查风扇转动,有无异常噪声,运行电路是否正常; ●检查室外机的电源开关,工作是否正常,绝缘是否可靠,电气接点是否紧固; ●调速器:检查调速器的工作状态,控制是否灵敏。 (4)室内风机: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噪音,并且轴承发热情况。 (5)电路: ●检查主电源及各支路的各相电压,电流; ●检查所有的接触器,接触是否可靠、检测吸合的瞬间电流,对各接点进行紧固,确 保安全; ●对24V控制线路进行检测,确保控制的灵敏; ●对各种的系统保护功能进行检测,(例如高压保护,低压保护,过热保护,相续保 护等)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 (6)制冷系统: ●检查制冷系统运行压力(高压,低压)是否正常,并根据当时的室外环境对压力进 行适当的调节; ●检查压缩机的三相绕组是否平衡,绕组的绝缘是否可靠; ●进行过热度的测试,判断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指定的性能指标; ●压缩机工作时的声音是否异常,以判定系统的润滑程度。 (7)排水系统: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排水泵工作情况。 (8)每次巡检完毕后需填写巡检报告由双方工程师签字、备案(双方各执一份)。四、资质要求 1.提供对艾默生原厂服务承诺书(需加盖厂家公章),确保设备的原厂售后服务。 2.投标供应商须提供艾默生代理资质。 3.已通过2013年工商年检并能开具正规发票的单位。 4.为保证服务质量,供货商需具有中央政府采购网协议供货商资质。 5.需提供政府采购验收单。 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申请人投标。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工作职能及科室设置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座落于江阳南路34号,江阳区大山坪大梯步旁,紧邻市委、市政府,为江阳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一、主要职能职责 (一)承担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监测、控制和疫情处理,并进行质量、效果评估。 (二)完成政府指令性和非指令性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实施预防接种,负责预防用生物制品的使用和管理。 (三)保障人群健康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测、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 (四)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及有关公共卫生信息的报告、管理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并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五)负责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指导技术规范和技术措施的实施,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

(六)开展卫生防病检验和实验室控制,受区卫生局委托承担卫生监测检验、预防性健康检查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选址、竣工验收进行卫生学评价。 (七)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防保健信息,健康咨询和预防医学诊疗等专业技术服务。 (八)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任务。 二、科室设置(负责人),工作职责 中心下设行政管理科、疾病控制科(内设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免疫规划科、艾滋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治科、慢性病防治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财务科。 中心主任:康涛,电话:3194036 主持中心全面工作。负责行政管理科、财务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工作。 中心副主任、工会主席:卢维,电话:3191420 负责免疫规划(接种门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人才培训、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会工作等。 中心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李奕,电话:3192429 负责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行政效能、支部工作。负责传染病管理、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消杀灭及他临时交办等工作。 (一)行政管理科 科长:刘梦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621968.html,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知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27——2009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0 年3月1 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27——2009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 (3) 第四章建设用地 (5) 第五章规划布局 (5) 第六章建筑标准 (5) 第七章仪器设备装备及其他相关指标 (6) 附录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7) 附录二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 (9) 附录三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2)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决策水平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他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功能用房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项目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实施的重要尺度。 第四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从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安全卫生。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避免重复建设。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应根据其基本功能定位、机构人员编制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由房屋建筑、配套设施和场地组成。 房屋建筑由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和行政用房等部分构成。 配套设施由供配电、弱电、空调、给排水、消防等各地区建筑基本要求且必须配备的设施,以及属于根据当地气等候条件特殊配置固体废弃物处理、采暖锅炉、蒸汽锅炉或热交换设施、废水处理、公共浴室等设施的,或根据城市规划、节能或环保要求而需要特殊配置的设施构成。 场地由道路、绿地、停车场等部分构成。 第九条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和行政用房建设规模应遵循满足基本功能、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确定。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应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另行设置。 第十条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按照节约、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之令狐文艳创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令狐文艳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卡.

附件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 *发生日期: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发生地区:市县/区*发生场所具体名称: *发生场所类型:□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宾馆饭店□街头摊点□食品超市□家庭□快餐店□送餐□不明□其他 *引发事 件原因(可多选)产生环节:□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其它 因素:□加工不当□存储不当□原料变质□交叉污染□误食误用□投毒□加工人员污染□设备污染□原料污染□原因不明□其它 *发病人群: 暴露人数:人(男人,女人)发病人数:人(男人,女人) 住院人数:人(男人,女人)死亡人数:人(男人,女人) 人均医疗费用:元 发病人群年龄: 0-5岁:人 6岁-15岁:人 16岁-60岁:人 60以上:人 发病详情: 1.中毒症状: 恶心: 人金属味: 人苍白: 人色素沉着: 人虚脱: 人脱皮: 人 脱水: 人口渴: 人指甲出现白带: 人呕吐: 人贫血: 人肿胀: 人 发绀: 人肥皂味: 人唾液过多: 人面部潮红: 人足/腕下垂: 人 2.肠道感染症状: 腹痛: 人腹泻: 人寒战: 人便秘: 人发热: 人里急后重: 人 3.一般感染症状: 咳嗽: 人淋巴结肿胀: 人乏力: 人尿量减少: 人背部/肾区疼痛: 人 浮肿: 人头痛: 人黄疸: 人食欲减退: 人不适: 人肌肉痛: 人 出汗: 人颈部关节僵硬:人 4.局部感染症状: 耳: 人眼: 人痒: 人口: 人皮疹: 人皮肤破损: 人 5.神经疾病症状: 视力模糊: 人眼睑下垂: 人言语困难: 人麻木: 人瘫痪: 人针刺感: 人昏迷: 人抽搐: 人谵妄: 人吞咽困难: 人呼吸困难: 人晕眩: 人复视: 人其它症状: 具体描述: 其它: 人 时间信息: *首发时间:年月日时末发时间:年月日时 潜伏期最短:小时潜伏期最长:小时潜伏期中值:小时 潜伏期: 0h-12h:人 12h-24h:人 1天-2天:人 2天-7天:人 1周-2周:人 2周-4周:人 1月以上:人 病程最短:小时病程最长:小时病程中值:小时 *可疑食品信息: 可疑食品名称:*食品所属分类: 产品商业名:生产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