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一、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简介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是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成立于1908年4月)主办的。1966年,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时,他建议单独为数学教育召开国际性大会,会上有大会特邀的报告,也有个人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就是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开始.

ICME每四年举行一次,是全球数学教育界的大型会议,参加大会的各国学者中有大、中、小学水平的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数学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和科研人员(包括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哲学专家).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将于2008年7月6日至13日在墨西哥举行.

二、第一至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概述(对新数运动的反思)

(一) ICME 1——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开始

ICME 1于1969年8月在法国里昂举行,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代表参加。会议的主题是:学科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大会的程序中主要有19个全体会,邀请知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专家作讲演,还有6个分组会。此外有书籍展览、课程设计展览、专题讨论会等。

(二) ICME 2——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定型

1972年8月, ICME 2在英国埃克塞特举行。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人与会,会议的主题是:新数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为了适应参加者的多方面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参加活动,全体会减少为7个,组织了39个专题研究组。根据会议的要求,于1972年出版了第一期《ICMI 通讯》。此会后, ICME每四年举行一次, 恰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年举行,走上了规范化。(三) ICME 3——分课题组展开工作

ICME 3于1976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与会代表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人,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与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消除在数学教学中对女性的歧视;中小学的几何教学。大会的议程包括5个全体会和13个分组会。分组会的议题涉及到数学教育的各个领

域。每一个课题分组都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框架,以后各届大会都采取这类模式。(四) ICME 4——对新数运动的深刻反思

1 概况:

1980 年8月10日至16日, ICME4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期间,举行了6次全体大会(开幕式,闭幕式和四次大会讲演),130多个分组会。会上有四五百人发了言,没有发言的人的论文有三百多篇以小字报形式张贴出来。

会议的内容从小学数学教育到大学数学教育,从课程、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训等。此外还展出许多研究报告、课程设计方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数学教学影片、教具等。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也在会上展出。在会议期

间,还有一些地区性的活动(如非洲数学联合会会

议),专题研究组的活动(如数学教育刊物编辑会议、

国际数学竞赛会议)。

中国派了华罗庚(中国科学院)、丁石孙(北京大学)、丁尔升(北京师范大学)、曹锡华(华东师范大学)、曾如阜(华南师范大学)等五教授赴会。会上华罗庚教授作了题为《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经验》的报告,丁尔升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数学教育简介》的报告,

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2 四个大会讲演的主要内容:

2.1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他强调数学教育应当从幼儿开始;他认为当前数学教育应着重研究:人怎样学习,怎样教人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采用先进的模式化和公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断开辟洞察的源泉;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的态度;如何按照不同的水平来确定数学学习的结构;为了学好数学如何创造合适的体系;如何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等。

2.2 日内瓦大学教授辛克莱尔——《儿童如何学会语言和理解数学》

她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学习语言和算术的过程和特点,认为语言同数和运算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学时要帮助儿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以便互相促进。她还强调只有当儿童抓住数和形的意义,才能学会算术。

2.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帕波特——《作为数学文化的传送者的计算机》

他认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正在开始引起文化的变化,对数学教育的研究的最大挑战就是去理解这些趋向,并且设法转向这方面,使数学思维便于发展。他介绍了在这方面已经采取的理论步骤和初步试验结果。

2.4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华罗庚教授——《在中国普及数学方法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

他谈到普及数学方法的原则,即明确“为谁”,目标是什么;普及什么技术,注意选题的群众性,每个方法的实践性,以及理论性;推广时要亲自下去,从小范围做起。他还介绍了向工人推广优选法,统筹方法,统计方法等的经验。

3 对新数运动的反思

与会代表对新数运动作了认真的回顾,认为新数运动的主要缺点是:①中小学数学新增的内容分量过重;②片面强调理解,学生缺乏必要的数学基本技能训练;③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中下学生的学习需要;④ 师资缺乏培训,不少教师感到力不胜任。

三、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概况(实现数学课程大众化阶段)ICME 5——探讨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对大众数学的探讨成为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主流。对广大学生在数学上有较高的期望,让他们在数学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各国数学课程的共同目标,性别数学问题,民族数学问题,成为数学课程关注的热点。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以争取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平等发展机会为其宗旨。

ICME 5于1984 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得雷德举行。来自70个国家20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① 问题解决的进一步研究;②民族与数学

教育;③ 多文化的数学教育。其中“大众数学” 的提法也是在这届ICME上正式形成。我国大陆无人到会。

四、第六届,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介绍(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一) ICME6——技术与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的发展既是数学课程的动力,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关系加强了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关系逐步成为数学课程发展的热点问题。

1988年7月27日至8月3日,ICME6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2414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① 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② 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我国有张奠宙、丁尔升、蔡上鹤、曹飞羽、孙树本、叶其孝、袁传宽、王长沛等8人参加会议。此会上,我国开始了与ICMI的两项合作任务。第一,在北京召开ICMI-中国的地区性数学教育会议。此会已于1991年8月在北京举行。第二,翻译出版ICMI的研究系列丛书。李秉彝、张奠宙、丁尔升等将三本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影响》、《90年代的中小学数学》、《作为服务性学科的数学》中的一部分译出,以《国际展望:90年代的数学教育》为题,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对ICME 7的介绍

ICME 7于1992年8月17日至23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省会魁北克市拉瓦勒(Laval)大学召开。此次大会由国际数学联合会(IMU)与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组织,受加拿大数学会等单位资助举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2671人参加会议。中国大陆9人,台湾8人,香港6人参加大会,其中大陆的9人为:裘宗沪、丁尔升、关成志、凤良仪、孙明复、胡清林、刘意竹、唐瑞芬及张奠宙。

此次大会展示了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分不同层次介绍了数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活动主要有大会报告,工作组会议,专题报告,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图片、大字报以及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的展览等。与会者对数学教育领域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学术报告有:

1.四个大会报告(Plenary lectures)

1.1 G.Howson(英国Southampton大学教授,前任本会秘书长):《关于数学教师的教育》。

1.2 M.Klawe(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论中等教育中的数学研究》。

1.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11728812.html,borde(法国Grenoble大学教授):《论几何教学的持久性与革命性》。

1.4 B.Mandelbrot(美国IBM公司Watson研究中心物理学家):《论经验几何学与分形几何学》。

2.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课题组报告会(ICMI studies):

大会安排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三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报告。即《计算机和信息学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影响》、《数学的普及》、《数学教学及其效果的评估》。

3.三个研究组织分组会议(Study Groups):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有三个官方研究组织,即数学教育心理学国际研究组(PME),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法国际研究组(HPM)和数学教育与妇女国际组(IOWME)。大会期间每个组织各有四段90分钟报告会。内容有: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环境、代数与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小学数学的地位等。

4.四十个大会讲演(Lectures):

大会安排了与数学教育理论及最新进展有关的分会场演讲。题目主要有:离散数学新进展、数学哲学新进展、数学教育新观念、美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新进展、直观和逻辑、数学是一种语言、为大众的数学、数学学习与数学猜想等等。

5. 工作组分组会议(Working Groups):

大会共23个工作组,每组有四段90分钟的分组会,目的是通过小会讨论参与数学教育研究的某个方面并了解该方面的最新进展。各组的内容是:改良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和兴趣;数学

课使学生富有创新精神的评估;未来公民所需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数在中学和中学后教育中的地位;几何在普通教育中的角色;微积分在中心课程中的地位;数学课程安排的技术;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论等等。

6.十六个专题组分组会(Topic Groups):

大会安排了专题研究分组会,每个专题组有二段90分钟的报告会,内容包括:数学竞赛、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社会背景与数学教育、数学教育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数学教学中的技术、数学游戏与智力测验,等等。

7. 计算器和计算机小型会议(Miuiconfence):

这种小型会议旨在推动课堂教学中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分5-11岁学生、 11-16岁学生、16-18岁学生、大学生、数学教师五组进行交流,会议形式有模拟课堂,简短发言和展示,为与会者提供收集信息、学习参观的机会。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课程原则与标准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如何使用此书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借鉴和参考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没有消化地照搬、照抄。新加坡的学生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中,名列前茅。美国的教育部长去年访问新加坡时,也盛赞新加坡的教育。美国的一些学校同时直接采用新加坡的教材,但在具体使用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是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同样,尽管此《原则和标准》在美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也确实包括了许多新的有关教学、学习、评估、课程,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观点,但如果照搬、直接采用,同样也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为了便于国内的前辈和同行们参考,现就我们知道的关于美国数学教育界“出台”标准作一点简单的历史回顾。 简单历史回顾 美国各州及学区(school district)有权决定使用教材,因而教材种类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美国没有高考,只要经济上许可,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可进不同种类的大学深造,进人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是SAT或ACT的考试成绩(SAT和ACT不是全国统考,而是由美国两个考试中心具体实施)。另外,美国没有专门培养(或培训)教师的师范院校,但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师范专业。总的来看,美国教育制度大多由当地部门作出决策。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由于美国各地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何来评价他们的学生已经达到了相应的要求呢?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要求呢?80年代前后,美国参与“第二次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Study)”,在参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排最后几位,特别是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学生的成绩都好于美国。他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成绩最好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全国(或全地区)统一的大纲或课程,而美国没有。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民间的专业团体的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提出一些标准。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89年出台了《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要求的作用,引起了较大反响,表现在:(1)该标准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已于1994年出版了中文本);(2)其他学科纷纷仿效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如,美国的科学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中文版);(3)美国各州也相应形成了各自的数学内容框架;(4)此成果获全美教育研究会颁发的奖项;(5)美教育期刊中的许多文章引用了这一文件,被引用率首屈一指。 随着这些标准的相继发表,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培训教师,让他们熟悉标准中的观念,掌握其要旨,懂得如何付诸于教学实践。于是,人们期待美国数学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然而,事与愿违,“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表现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其中,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测试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四年级也只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因而批评意见纷沓而至。纽约大学的FranCurcio教授认为以前出版的这些标准足以让人产生如下几种误解。 1.忽视基本计算。 许多人认为基本计算技能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基本计算的培养不应被忽视,学生仍需要掌握关于加法与乘法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尽管学习这些基本事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学习这些事实对学生解决那些有意义的、与他们相关的和有趣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这些基本事实的学习可通过游戏或其他一些活动有意义地重复、轻松地进行,而不是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同时,通过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问题,学生有机会培养和应用那些有助于他们学习这些基本事实的思维策略。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A 经验符号 B 非形式化 C 实践活动 D 逻辑和推理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A目标 B 内容 C 学具 D 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所分的四个领域分别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 A 解决问题B符号感 C 推理能力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划分的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 A 发现学习 B 知识学习 C 技能学习 D 问题解决学习 5、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 A 接受知识的过程 B 数学活动的过程 C 传递数的过程 D 解题训练的过程 6、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 A 准备原则 B 活动原则 C 个别适应的原则 D 需要原则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8、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 A 定义 B 抽象 C 符号 D 外延 9、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几何学习内容与原来相比增加了()。 A 对称与平行 B 面积与体积 C 图形与变换 D 实验与证明 10、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 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D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二、填空题 1、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等三类。 2、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反思评价等。 3、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等。 4、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及等。 三、判断题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2、“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4、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四、简答题 1、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2、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3、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五、论述题 1、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

国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国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本章内容简介: 在国内外的数学教育领域中,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始终在进行着。作为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师,系统地了解中学数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加深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此,本章首先对国外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内容包括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近代化运动、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世界各国近20年来中学数学教育与课程改革简况以及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点等内容。 §1.1 国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概况 一、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近代化运动 数学教学改革的近代化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由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克莱因(F.Klein,1849-1925)、英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J.Perry,1850-1920)、美国的慕尔(1862-1931)所发起和领导的。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克莱因——贝利运动. 1908年,在罗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成立了改革数学教育国际委员会,克莱因任主席。委员会就中学数学教育应当改革的问题拟定了基本方向。 这场改革的出发点是变革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克莱因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观点发表在他的名著《中学数学教学讲义》(1907年)和《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1908年)中。克莱因主张用近代数学的观点改造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应以函数概念为核心,重视图像教学,进一步丰富空间几何教材,把解析几何纳入中学数学内容。《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书中主张加强函数和微积分的教学,借此改革充实代数,主张用几何变换的观点改造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同时数学教学应强调和提倡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克莱因的数学教学思想和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普遍的重视。 贝利的观点是1901年在题为"数学的教育"的报告中提出的。他主张数学要从欧几里得的束缚中走出来,提出重视实验几何、几何应用,重视测量和计算的口号,建议尽早开设微积分。贝利针对当时英国数学教学忽视实际应用的弊病,强调了数学的实用性价值,提出数学教学要强调应用;他主张改革几何教育,加强实用计算,并提出把微积分早日渗透到中学数学中;应肯定数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让学生自已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联系实际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等等。贝利的数学教育思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得到部分实施。

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论数学教育及其研究》 摘要:数学教育学是以数学的课程论,数学论与学习论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理论学科。本文探讨了数学科学的作 用和研究对象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在国际、国内的教育领域内,数学教育始终是最活跃的一个学科。数学组织林立、专业会议频繁,各种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研 究队伍不断扩大,其中不仅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育工 作者,还包括其他专业,如心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真 可谓一派兴旺的景象。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下面三点: 1、数学科学的作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由于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语言,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 要借助于它来模拟、研究和预测,因此,数学不仅它的内容、意义 和方法,而且它的思维方式,对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 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都有极大的作用。既然数学如此重要,那 就有一个如何使人们更快、更好地学好数学的问题,这就是数学教 育的问题。 2、数学学科的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里,数学是一种工具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2)具有数学特 点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对于学生的劳动和职业培训是必要的;(3)数 学对个性、道德品质的形成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3、数学的特点.数学除了上面说到的具有广泛用性以外,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而后两个特点反正映着人们 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特别是数学的形式化和简练给研究思维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具体模型,这正吸引者心理学者,特别是研究思维

的人员把数学作为特别感兴趣的对象的理由之一.而数学的这种条理性,也常常吸引着研究计算机软件的人的兴趣。 这样就形成了从多种角度去研究数学教育的局面: 一、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 现在中国通行门提出,要建立中国是的数学教育.但现在要问数 学教育学是什么?或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美国的 TomKieren在一篇题为《数学教育研究—三角形》的文章里,对数 学教育的研究作了形象的比喻和描述,他把西德的H,Bauersfeld 在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上描述的数学教育的三个研究对象:课程、教学、学习比作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对应于三种人:课程设计者、教师、学生。数学教育学有三个研究方面,这就是课程论、教 学论、学习论。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很难独立地进行研究, 他们的关系就相当于三角形的边,研究一个顶点对其他两个顶点的 研究也会发挥作用。 从拓扑观点看,三角形应有内部和外部。有关备课、教学和分析课堂活动的研究,以及教学实验和定向的现象观察,都属于数学教 育研究三角形的“内部”。数学、心理学、哲学、技术手段、符合 和语言等,都属于数学教育研究三角形的“外部”。 由这段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课程论、教 学论、学习论。 (2)三论是以实践经验为背景的,而且研究结果会直接,间接的 提高,丰富这些经验。这说明数学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科学。而且数学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 (3)数学教育学是涉及到数学、哲学、心理学、技术手段、逻辑 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4)它的研究手段可以通过备课、数学和分析课堂活动。实验, 定向观察,这就证明要结合实际来研究。

数学教育学课件

数学教育学课件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教育学 第一节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 数学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培养的专业人士。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大小小的官吏、僧侣和文职人员 西方:数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心智,<七艺教育: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b5E2RGbCAP 中国:古代算学以测量田亩、计算税收等为目的,主要用于国家管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地位不高。(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p1EanqFDPw 进入19世纪,数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方——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 中国——西方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但数学未普及。 Jeremy Kilpatrick<杰瑞M·克伯屈)《一份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19世纪末,人们意识到,教好数学需要既懂数学又懂教案法。DXDiTa9E3d 20世纪,数学教育开始成为一门专业 ⑴1911年,F·Klein指导的第一个数学教育博士Rudolf Schimmack毕业。 ⑵隶属于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

有两门学科对数学教育研究有过根本性影响的,而且继续发挥影响:数学和心理学 此外,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不断影响数学教育领域,尤其是人类文化视角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认识。RTCrpUDGiT ⑴数学——Felix Klein,首任ICMI主席,热心倡导数学教育改革,一再强调: ①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观点——掌握或了解数学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及数学教育演化的经过; ②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空间直观、数学应用、函数概念非常必要; ③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应该以函数为中心将算术、代数与几何综合起来。 总之,数学影响教案内容的选取。 第三节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改变 第二节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对象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中学→两头;校内→校外 第三节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范围在拓展。 宏观:课程→教师教育→学习问题→课堂教案问题→社会、文化、语言问题以及评价问题 微观:符号化与形式化、问题解决、应用与建模、证明与论证、各个学习领域的教与学、各个层次的数学教育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长期从事高段数学的教学,必然会遇到接班的情况。每接一个新班,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上课和作业的习惯。 第一、课堂学习习惯; 重点教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班额较大等原因,一些孩子上课摸摸索索、精力分散,不会听课。接班后我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课。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听算,即老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列式或写得数;再如听后复述,在重点部分讲解时,我会时常让学生站起来重复等。用这类方法训练学生注意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借助手势引导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会想教师多设计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给学生动脑的机会。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人人都要思考,准备回答。提问学生我注意了层次性先让差一点的孩子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

答。这样既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对于课堂上或作业中,同一道题,不同思路,我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我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哪怕是不成熟的或错误的见解,都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的理解与表达。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我会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探索钻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会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说”的培养和训练,采用了以下做法 1、大声发言。接班第一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就开始了。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大声说出自己的姓名,并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 2、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独自说,同位练习说,小组互相说等,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使用数学语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在学生叙述中注意规范表达的准确性,最后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4、给学困生发言权。我把接班后的前几节课作为争取学困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学困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 一、问题提出 纵观百年来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次教育改革,基本都以科技的发展为背景,以课程的改革为核心。譬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的“问题解决”以及90年代的反思,新世纪到来之际爆发的“数学 战争”,再次强调基础,均是从课程开始改起的,并且是以数学课程改革作为导火索或者突破口。数学学科一直是世界各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其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始终是数学历次课程改革的最基本问题,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选定的课程内容各部分如何分布?在各个年级如何分布?前后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需要进行研究取证,找到部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层面上。 课程内容在各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年级安排,如康?h媛对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统一课程标准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thematics研究分析,“数与代数”在1-10年级分布都是最多的;刘长明,孙 连举曾对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康?h媛,曹一鸣对中 英美三国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内容总体分布等做了量化分析;曹一鸣、严虹以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南非12个国家最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其他共五个知识领域中对于标准的内容条目进行统计比较。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是宏观架构思考与设想,并且在各个国家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差异悬殊,其规定详略也不一致。相对而言,数学教科书中对课程内容表述更为详细具体,对其研究更有意义。 代数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代数面临的困难,是世界各国数学教学具有共性的问题。因此对各个国家教科书代数内容进行量化比较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我们曾对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与俄罗斯十国的现行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包括测量)、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进行了比较,初步了解分布状况。代数作为“数与代数”领域核心组成部分,需进一步整体与局部进行细化研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国家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国外主要数学教育期刊 1.《数学教育研究》(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荷兰)ISSN 0013 0013—1954,季刊,1968年创刊,D.雷伊代尔出版公司出版,克吕韦尔学术出版集团销售中心发行。刊载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教学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论文、述评报告、书评以及IMO消息、试题。是国际性的刊物,主要用英文发表。 2.《数学教育》(L′Enseignement Mathematique)(瑞士),510LG004。ISSN 0013—8584,季刊,1899年创刊,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机关刊物,日内瓦大学数学研究所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学研究文章,供大学数学系师生阅读的文章以及新书介绍等。用英、法或德文发表。 3.《数学杂志》(Mathematical Gazette)(英国),ISSN 0025—5572,季刊,1894年创刊,英国数学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初等、中等数学知识及教学法方面的文章与简讯。4.《数学杂志》(Mathematics Magazine)(美国),512B6001.ISSN 0025—570X,年出5期,1926年创刊,美国数学会编辑出版。刊载有关大学、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兼登简讯和书评。 5.《国际科技中的数学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 nce and Technology)(英国),510C0058.ISSN 0020—739X,双月刊,1970年创刊,泰勒和费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数学教育理论文章、书评、经验介绍与有关会议报道等。 6.《结构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uctural Learning)(英国),ISSN 0022—4774,季刊,1 970年创刊,戈登和布里奇(Gordon and Breach)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刊载研究数学概念与学习过程方面的理论、模型、语言、逻辑等复杂结构研究的文章。 7.《学校数学》(Mathematics in School)(英国),512C0052.ISSN 0306—7259,年出5期,1971年创刊,朗曼集团(Longman Group)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主要介绍数学教科书、教学法、趣味数学和数学词汇等,是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刊物。 8.《数学教学》(Mathematics Teaching)(英国),512C0053.ISSN 0025—5785,季刊,195 6年创刊,英国数学教师协会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讨论中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文章,介绍数学教具、教学设备等。 9.《数学教学及其应用》(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英国),ISSN 0268—3679,季刊,1982年创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刊载中等和高等学校数学教学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 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

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 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一一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

《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摘记

《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摘记 (2009-02-16 14:44:13) 转载▼ 分类:且行且思 标签: 教育 按: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郑毓信教授的《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还把电子书传给了我(可惜不能复制内容)。因为一直很敬佩郑教授,于是,边看边做一些摘记。呵呵,也许读书是应该留下一点痕迹的吧! 引言:数学教育研究之合理定位 我们首先应特别关注关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研究,因为,从根本上说,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或教育教学研究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数学教育研究才有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才可能真正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 【数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更进一步说,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这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2002年10月于香港召开的国际比较研究会议上,美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丁格勒就曾提及,在先前美国数学教育界通常较为注意学生的方面,而现在则已认识到了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就如何改进教师的工作而言,人们在先前往往比较注意如何招募更为优秀的人材来充实教师队伍,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现在则开始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如果这种强调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出现“主体性神话”现象。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予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是必须强调的。】 第一章数学教育的国际进展及其启示 美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斯丁格勒在前面所提及的那次香港会议上曾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可以被看成改进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而我们中国在这一个方面显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 验。P22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doc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 一、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新世纪,教育必须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他必须懂得和他人相处,他要独立自主而不随波逐流,他能察省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而加以发扬和克服;他会欣赏美的事物而有健康的身心;他还具备创造思维、批判反省以适应变迁的能力。因而他是一个能自律、自强而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这就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潮流下要求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显然,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教育改革又当以课程改革为要,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之需要,提供学生最适切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作法则相同。大体说来,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主要是: 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韩国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 研究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对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发展的启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黄荣金 近十年来,在“一纲多本”原则指导下,我国数学教育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首先,随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面临着“让更多的人学习更多的数学”(Hoyles,1999,的困惑;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从以技能为基础转变为对信息的处理(Wong,1997);再次,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本身指出了挑战,如此等等。因此,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视角,来分析一下我国数学课程的现状及特点,探讨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1.简要分析我国此文中的“我国”或“中国”,仅指中国大陆。数学课程发展的发展概况;2.从第三次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来看我国数学课程一些特点;3.从九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学课程的标准来分析我国数学课程成功及不足;4.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 1.我国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数学课程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全面学习前苏联模式期间;改革、巩固期间;文革期间;精减、增加和渗透期间:“一纲多本、多纲多本”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Leung,1992;Liu,1996;黄和孔,1998,见表1)。 表1数学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综观历史,我国学校数学有如下主要特点(Liu,1996,: ·强调计算能力为基本的能力; ·高度重视逻辑能力和问题求解; ·在中小学不断地引进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内容;

中国与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的差异

中国与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的差异 07初教数学班 段金志 一 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国际上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国际上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特别是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国际上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尽管教材有计算器的介绍,但教师总担心学生会依赖计算器,因为考试时学生是不允许带计算器的。然而在国际上,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使用很普遍。国际上一般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我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而国际上的教育则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国际上学生比不过我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我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国际上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我国的教育卓有成效,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国际上的教育更胜一筹。 有人认为,国际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国际上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国际上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现在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这点。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对国际上数学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 (一)教材编排──难度虽浅,但涉及面宽

【2019-2020】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议简介-范文模板 (2页)

【2019-2020】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议简介-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议简介 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议简介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议于1986 年7月20日至25日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三十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代表共280多人。会议采取全体会议讲演,分组介绍研究报告,进行课 题研究和专题讨论,小字报和图书资料陈列等多种方式。中国代表三人应邀参 加会议并在全体会议上发了言。代表们向会议提交的研究报告有八十多篇。报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和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具体课题(如算术运算、有理数、立体图形、解问题等)的特点和规律,另外一些则是 通过某一课题的教学研究数学教育心理的一般规律或专门问题,如学生的认知 能力与课程的认知要求之间的配合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超认知(metacognition)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数学成绩的评价,计算器、计算机(重点是LOGO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等。 大部分代表分成八个课题研究组,着重研究以下几个课题:16岁以上至大学学 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能力和几何知识,几何中的表象、概念和几何概念的形成 的理论;数学教育的认识论的研究;表述(representation)对获得数学知识 的影响;教学设计(teachingdesign)的原理;比和比例的理解;数学教育心 理和数学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社会的动机,社会的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认知)。 另有部分代表则就以下一些专题交换经验和看法:数学教师的准备和发展;探 索数学课录象带;性别与数学;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变化;培训数学教师的 心理学等。 大会主席柯列斯教授回顾了1976年召开第一届会议以来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情况,指出最初强调“研究要联系数学的学习过程”,“对改进教学 要做出更有效的贡献……”,现在已经使这方面的一些需要得到满足。但是他 也指出,在大多数会议中认知理论还是一个没有充分表述的领域,而近年来认 知理论的发展表明,有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用于数学学习是很有益的。现在 需要数学教育心理研究工作者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细心地使这些理论有血有肉,能直接应用于数学教学及其研究工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帕波特强调,数学经验是一种复合物,必须从多种观点去理解。首先要区分数学的观点和心 理学的观点。在心理学的观点中还要区分认知的和情感的。情感不单是对数学 的爱憎,而且推动着智力的发展。因此要注意研究数学的认知以外的其他方面。 第十一届会议计划于1997年在加拿大举行。

论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论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 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产生差异所涉及的方面、调查所得到的结论、对形成性别差异的归因以及对消除性别差异的建议六个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在该方向的研究提出了“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该方向的研究”等六条建议。 [关键词] 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研究 从国际范围看,自上世纪的七十到九十年代,对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从九十年代后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显著地减少。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所进行的几项大的国际数学教育比较(如TIMSS和PISA等)以及数学教育研究中一些新视角(如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的出现,使得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仍然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出现了不少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国内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批不错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质量,也大大缩短了中外数学教育中对性别差异研究的距离。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在该方向上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研究上的水平。 一、对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研究的总结 通过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的检索,近十年来所发表的涉及到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论文共25篇。其中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论文有2篇,《数学教育学报》上的7篇,高师院校学报上的4篇,其它期刊上发表有12篇。以下就对这25篇论文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除非特别说明,下文中所提到的“研究论文”即指这25篇论文)。 1.研究方法 除了少数几篇单纯的思辨性文章外,大多数研究论文都涉及到实际调查,其研究模式比较固定,大致上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实际调查、结论、归因和建议。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范围涉及面很广,研究的重点在初中和高中的男女生数学学习,少部分论文关注的是小学、中专和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些研究论文还对特定学生群体(重点中学和高中文科)在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3.研究产生差异所涉及的方面 在研究论文中研究者们考察了男女生在数学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观念、认知方面(如感知、思维)、非认知方面(想象、意志、态度、兴趣、方法等)所产生的数学学习性别差异。 4.调查所得到的结论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得到了如下两点: 其一是男女生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其二是女生对数学的喜欢程度在各个年级都比男生高,而三年级是男女生对数学喜欢程度的转折点和高峰。 对初中和高中生数学学习调查得到了较多的结论。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方面即数学成绩、数学能力以及方法、思维和兴趣等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第一是数学成绩方面:男女生的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有研究得到的是男生的数学成绩略高于女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女生数学成绩的波动比例要高于男生。第二是数学能力方面:初二男生比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略好、女生在形式抽象能力和运算推理能力方面要优于男生、在认知要求较高的任务中男生显著优于女生、男生在直观想象能力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男生在数学建模能力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第三是在方法、思维和兴趣等方面:比起男生来说,女生更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35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 一、教学游戏的意义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游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是“教与学”“讲与练”等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游戏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样的游戏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教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教学中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游戏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亲身参与、亲自动手、努力思考,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贴近于学生的现状,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范围,培养其计算能力与审美创新意识。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加法知识进行延伸与创新,组织“拼图”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小图案构成的,鼓励大家积极发言。随后,将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去充分观察与思考。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图形代表的数字,引导学生计算整体的数字之和,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教学箱,里面放置各种游戏图案的组成部分,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每一个图形上面附有文字,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大赛游戏,看哪一组拼出的图案最丰富、数字之和最准确等。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游戏的有机设计和创新设置,能够较好地将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教学游戏的互动性、娱乐性等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与数学意识。经过教学游戏的创新与延伸,原本比较抽象与复杂的数学模型,也会变得更为亲切、简单,学生爱上数学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作者:莫小英工作单位:来宾市忻城县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