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引言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虽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目前广西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2005年全区GDP为4075.8亿元,2006年全区GDP为4828.51亿元,在全国GDP排名中处在中下游位置。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落后。三大产业中第一、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似乎与配第-克拉克理论相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广西是旅游较发达,服务业还很落后;同时第二产业还不发达,所占比重不大,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32.8%,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了十几个百分点。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广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最直接且最有决定意义的方式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华南、西南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促进经济的发展,应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本文重点探讨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吸收和承接。

1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性

1.1 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或竞争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动机等差别,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1]。

那什么产业发生转移?产业为什么转移?回顾一些产业转移理论,将较好回答这些问题,对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有更深刻的理解。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2],该理论对区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做出了系统描述和理论总结。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新产品阶段,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在成熟产品阶段,企业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60年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它是一种提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的理论。赤松要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过程进行考察后得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其理论模型在图表上酷似飞行中的雁阵。然而该理论存在缺陷,该理论所倡导的产业分工结构实质上属于典型的垂直型分工,处于雁阵低梯级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将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而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通过对劳动密集塑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探讨后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可见,在阿瑟·刘易斯看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3]。该理论认为:产业输出国应该从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很明显,小岛清十分强调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比较劣势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劣势产业仍然存在的某种潜在优势。应该说,小岛清的观点反映了日本战后经历的“引进现代产业部门——创造了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向外转移”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梯度转移理论[3],所谓梯度转移是指无论在世界或一国范围内,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社会历史基础等原因,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的梯度,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地区间是不断转移的。通过产业转移,低梯度地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高梯度地区则可以为本地区发展其他新型产业提供更大空间,避免资源抢占和浪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上述的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和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可以认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动因进行了解释: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只能进行产业转移。

1.2 现实可能性

1.2.1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随着该地区人工费、土地使用费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使原来依靠外商投资,依靠低素质人力资源来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低成本的优势和比较利益也越来越少。珠三角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增强。加上普遍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等生产要素短缺、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也直接遏制了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与成本不断上升,不断促使珠三角

传统产业向外梯度转移。

1.2.2 产业结构梯度性

珠三角与广西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梯度,梯度差异是产业合作的前提条件。珠三角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广西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差异反映了工业化技术结构的差异和资本结构的差异,进而为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省区市之间提供了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合作空问。结合三次产业构成分析,产业梯度的划分与经济差异层次划分极为相似。利用产业梯度,广西可以承接来自珠三角核心层的辐射。

1.2.3 广西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性[4]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珠三角产业的转移是加快工业化步伐的重要途径。经过近几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工业发展具有了一定基础,处于起步阶段。然而总的看来,投资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基础设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拥有潜在的市场优势和丰富资源,经济却处在一个发展缓慢的尴尬境地。为更好的利用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增长方式,必须优化升级自身产业结构,创造条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走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

2.1 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显著[5]

目前,以沿海港口为龙头,南昆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水运、航空和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出海大通道框架已形成。湘桂、南昆、黔桂、焦柳等四条铁路汇集广西;重庆-湛江、衡阳-昆明、内蒙古-北海、汕尾-清水河等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以及南宁-广州、南宁-友谊关、桂林-梧州等高速公路纵横广西;拥有南宁、贵港、梧州等主要内河港口,沿海防城、钦州、北海三大港口年吞吐能力2000多万吨;已建成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五大航空港,开通航线100多条;同时广西将成为沟通中国内地与东盟各国的最便捷、综合效益最佳的国际大通道。广西具有沿海区位优势,有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等港湾;沿边优势,有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沿江优势,珠江水系的西江,纵横广西境内,东经广州出海,梧州下航至香港、澳门为400公里左右。

2.2 自然资源丰富

广西具有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优势。广西是国内水、土、热资源配合较好的地区之一,物产丰富多样,有中草药4623种,在全国排第2位;广西是全国最大的松香、松节油产区,松香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广西是世界10大产糖区之一,甘蔗种植面积900万亩左右。广西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十大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特别是铝土矿,探明储量6.8亿吨,远景储量超10亿吨。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电力充足,到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这些资源条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提供了保障。对发展制药工业、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业和电力工业等有的得天独厚条件。

2.3 劳动力资源充足,土地价格低廉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25万人,15-64岁人口3284万人,占66.67%,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还是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土地、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对普遍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等生产要素短缺的珠三角来说,广西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的福地。

2.4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2.5政策环境较好

广西是中国五个治区之一,享有国家给予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许多优惠政策;同时广西还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还有特殊区域的优惠政策和沿边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如最近国家批准外商到广西办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既涉及减免税,也有财税返还上的优惠;广西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总的来看,国家和区政府都加大了对广西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这些优惠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国外、区外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有较强的吸引力。

3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对策建议

珠三角将在新的战略定位中推进经济转型,必将有些产业进行转移,想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仅仅只有广西,有湖南、江西及西部各省等都想能承接部分产业。认为珠三角产业的转移与广西承接是否成功,取决于广西能否具有较其他地方的吸引力。广西应以积极的姿态和良好的承接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接受转移。对次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3.1创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6]

以强化政府效能建设为核心,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转变观念可以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一些政府具有一种地方利益的观念,是一种短视行为。应该以多赢的角度来看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产业转移的物质人员的流动提供方便渠道,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越的条件;大力发展教育、金融、信息等软件产业,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产业转移的接纳和吸收转化能力。

3.2发挥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功能,提升其产业承接力

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也是企业区位调整的过程,企业迁移或者产业转移最终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同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资源把握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协同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企业应进行

资源的整合来提升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地位,同时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对接链提高产业承接的能力。此外企业进行承接产业转移还需要注意整合,包括管理整合、文化整合和技术整合。产业转移对于转入区的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与同类转入企业竞争的同时又有和其相关联企业合作的机遇,需要在竞争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技术,在合作中学习经验和提高效率,主动提升承接力。

3.3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转移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之一[7]。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转入方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迎接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利用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管理技术溢出效应、资金要素注入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等实现后发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准确定位,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这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以便充分利用转出地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等来促进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且还应提高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水平,从而为本地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来增强后发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吸收所有的转移产业,而是要根据自己要素禀赋实际情况,找准本地区既有比较优势又有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承接。

3.4统筹安排,协调发展,避免产业承接转移过程中不必要的内耗

由于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各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现在把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政绩考核指标;于是有些地方的领导,急于出政绩,盲目引进项目,不管引进项目的发展前景,也不管项目是不是符合环保标准。市与市之间缺乏产业协调,导致了很多产业门类上的雷同和低层次竞争,为了一个项目几个地区相互竞争,相互拼优惠政策,土地“零地价”甚至是“负地价”转让,对税收进行减免甚至全额返还等相互提高优惠条件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而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巨大,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内耗。所以各地需统筹安排,规划协调,结合各地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区位优势等,有重点地进行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优化布局和协调发展。

3.5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消除地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行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同时继续发展和完善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创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积极实施体制改革,完善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的流动,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3.6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广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寻求发展的当务之急,产业转移是双刃剑,要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饥不择食,见商就招要摒弃”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承接产业项目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正确的区域产业发展决策,凡是不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项目一概不能承接。为此,政府要审慎行事,积极做好宏观

决策,为项目引进把关。

4思考

产业转移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要认为一转移就发展,需持审慎态度,还要考虑产业的水土是否相符等问题;发挥本地区现有的优势,平稳地过渡,实现转入产业与本地融合,才能提升本地产业结构。现在各市县依然存在着恶性竞争、重复建设、注重局部利益的“诸侯经济”,认为需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外,还需积极进行人事考核方式的改革,消除某些地方领导人为追求自己的政绩,盲目引进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自身的创新能力,引进产业只是做到第一步,引进以后需吸收创新提高,否则永远落在别人的后边。虽然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在有些地方引进产业或项目时环境考虑较少,以后应需重点考虑,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馥伊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0期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日益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高标准自贸协定的签署和疫情防控有力加强了越南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从目前看,向越南转移的企业主要是追求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的东亚企业。需要防范全球产业向越南转移可能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建立健全产业转移信息跟踪预警机制、对外迁企业完善预案,通过提升产业质量增强我国产业链粘性。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约出现了五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五次产业转移(2010年以来)中部分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而其他产业大规模向越南等地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0世界投资报告》,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下降5%的情况下,流入东南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至1560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占全球FDI流入的比重与2018年持平;其中,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吸引了80%以上投资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 一、越南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国 (一)越南发展独特的出口导向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自1986年宣布“革新开放”后,越南就以吸引外资为导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至2018年底,越南已拥有工业园和经济园区共326个,入园项目累计15500个。其中,外资项目占比51%,外资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450亿美元。2018年,越南工业总产值中一半由外企创造,70%的出口由外企贡献。当年,越南位列全球20大直接投资目的地第18位;其吸引外资的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印尼,但其外资增速高于印尼近5个百分点。短短30年,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使越南从农业社会跨入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社会。 (二)越南吸引外资较其他东南亚国家优势明显 和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相比,越南发展起步较晚,但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例如,越南有更年轻、更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越南还拥有其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越南共产党通过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使得越南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生产链,在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成为了东南亚最主要的承接国之一。 (三)高标准自贸协定推动全球产业向越南的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计划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基本要求 (2) (一)总体思路 (2) (二)实施原则 (2) (三) 示任务 (4) (四)战略定位 (5) (五)主要目标 (6) 二、承接转移发展的重点产业 (10) (一)原材料产业 (10) (二)机械装备工业................................... XX (三)轻纺化工 (13) (四)高技术产业 (15) (五)现代服务业 (17) (六)现代农业 (19) 三、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 (21) (一)总体布局 (21) (二)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24) (三)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25) 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28) (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8) (二)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0) (三)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31)

五、保障措施 (33) (一)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 (33) (二)创新体制机制 (33) (三)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35)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6) (五)完善支持政策 (37) (六)加强区域合作 (39) (七)加强组织实施 (40) 附件一 (42) 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工作分解 (42) (一) 加强组织领导 (42) (二)科学规划布局 (42) (三)完善产业政策 (43) (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3)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4) (六)加强财税扶持 (44) (七)加强金融支持 (46) (八)保障土地供给 (46) (九)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7) (十)强化科技支撑 (47) (十一)加快保税区建设 (48) (十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48) (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49)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 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中西部产业转移能力的干扰体

中西部产业转移能力的干扰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从此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电荒”等现象,以及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和交通拥挤等问题,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腾笼换鸟”把部分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与此同时,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也无不希望承接产业转移,藉此快速大规模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有关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提出,经大来(Okita,1985)、Vernon(1966)和小岛(Kojima,2000)等人不断完善的雁型模式理论,该模型指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特征(Vernon,1966)、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是雁阵式的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1]刘易斯借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同样把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

联系,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指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由于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邓宁(Dunning,1977)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上述理论分别从产业、产品、企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转移的原因,其实质是反映了新古典分析框架内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更加关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并存的现实世界中的产业转移现象,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相互作用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微观机制,他们强调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是决定区域产业转移的关键变量,认为运输成本的下降也能促进产业的集聚、扩散和转移。[3]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间经济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上述理论虽然多为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理论,却可以作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借鉴,如蔡昉等(2009)提出大国雁阵模式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4],刘志彪等(2008)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内迁入中西部地区。[5] 产业区际转移作为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以某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2. 结合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 3.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概念学习】 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 【原理探究】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产业转移方向产业转移类型产业转移原因 1978—1994年 探索起飞阶段 1994—2003年 快捷提升阶段 2003以来的调 整转型阶段

【问题探究】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 巩固练习: 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据此完成l~3题。 1.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 A.劳动力价格较低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D.资金较雄厚 2.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B.交通运输C.研发能力D.环境质量 3.甲国边境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 A.乙国的劳动生产率B.甲国的环境质量 C.乙国的就业率D.甲国的城镇化水平 (2016全国卷2)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l 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5.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1802440.html,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蔡叶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不断加速以及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各省也纷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柱,如何在这波浪潮中建立有效、合理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对于其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转移承接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概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产业转移热潮,我国东部沿海产业以及部分国际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机。湖北省政府在这轮产业转移热潮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总量相对较少,呈现了空间分布集中、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武汉吸引了绝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其他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近年来,武汉以外的省内地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宜昌、襄阳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资分布失衡的情况。从行业分布来看,湖北省外资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及制造业,两者所占比例接近80%。随着相关政策调整及引导,外商对湖北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有所加大,但服务业投资依然有待加强。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周边其他省份,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起步较晚,所以在外资利用方面与其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直以来,湖北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积极性。尽管湖北省具备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但在产业承接竞争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在部分大型投资项目上争取不够主动。[2]近年来,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引起了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政府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整体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投资软环境有待完善。从当前状况来看,投资软环境是制约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皖发[2010]2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1 【实施日期】2010.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掘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倔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

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掘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由于曲靖是能源保障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县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滇东北开放重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县情出发,剖析现状、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状及特征 **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冲破思想藩篱,树立开放意识,“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县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投

资5亿元的众诚爨玉石材有限公司、投资亿元的丰瑞油脂公司、投资亿元的原乡酒业、投资亿元的**县磷化工公司、投资亿元的**县南磷电冶公司、投资亿元的新海丰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户**特色工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近期已签订协议项目有福建省莆田市湄艺实业公司的旅游工艺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秸杆发电项目。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沿黄泥河与贵州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是云南进出沿海地区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2016年9月建成通车,距离出海口广西防城港公里,昆明至**高等级公路提质改造2016年开工。南昆铁路、国道324、省道曲西公路横穿境内。距昆明机场220公里,距兴义机场90公里。县内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通路率分别达100%。 3、资源优势: (1)、水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水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一、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 第 2 页共 41 页

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县地处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5号),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年2月1日,中共省委、省人 第 3 页共 41 页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老稿)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区域经济学江朦朦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关键字: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承接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其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从微观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宏观上看,它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将产生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在现实经济中,为争夺各种有利资源,吸引企业迁入或防止企业迁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近年来也日趋激烈。 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 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49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

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 题调研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 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 (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 (2) 江西省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 第一,“以项目吸引投资”。政府规划项目,申请项目,吸引珠三角商人前来投资。由于项目己经规划,节省了企业主搜寻项目的相关成本;政府申请的项目一般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可行性比较强,降低了企业主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因此,这种引资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对方采纳。 第二,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各种招商、展销活动,寻找合资伙伴。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外资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江西省吸引珠三角直接投资会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主动去寻找资金,而珠三角的招商、展销活动可以作为江西省与珠三角资金拥有者正面接触的平台或者桥梁。由于江西省企业主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局限,政府有必要组织企业,组织各部门参与招商,架起两地资金流动的桥梁。 第三,设立招商点。在珠三角诸大城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积极引进。一个地区吸引外资除了依靠资本利润差额以外,靠的是地区的良好形象。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除了脚踏实地的营造之外,与恰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珠三角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区域形象是必要的。

第四,通过中介代理。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聘请大中城市的中介机构或利用政府及本地大集团驻外机构牵线搭桥,拓宽引进产业转移的渠道。为了保证信誉,通过中介代理引进外资也是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途径。 第五,以商引商。通过率先投资至本地的客商,现身说法,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外商的亲身体会是对于一个地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可以直接打消外商的犹豫念头。 第六,实施优惠政策,净化投资环境。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理论,生产成本最低或者预期利润最高的国别或者地区易于成为跨国或者跨地区的投资地。政策优惠往往成为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投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年年引资,年年来了又走的局面。 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1) 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模式目前仍然不失为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种好的范式。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江西省企业克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参与了珠三角的生产分工,发挥江西省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江西省许多设备落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引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参与改制、改造,输入先进技术,可以直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江西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江西省与珠三角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来到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 (二)外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从投资量上来说,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从2006年的18.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2.47亿美元。从整体规模上来评价,外商在河南的投资规模处于扩大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简介

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投资环境简介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5月,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顺应产业转移大势,设立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2012年12月,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作出东向发展部署,调整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扩容升级。 发展理念:园区遵循“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优越,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区位交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140平方公里,西至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合肥市界,北至沪陕高速,南至沪汉蓉城际铁路。园区地处合肥经济圈,距合肥市区约30公里,是六安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合(肥)六(安)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312国道(长江西路六安段)双向八车道改造完成,沪陕、合武、济广、济祁高速通达八方,宁西、阜六、沪汉蓉城际快速铁路交汇于此,合六轻轨穿越园区。具4E级新桥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 空间结构:科学规划“一核双轴两片多脉”的空间结构。

一核,集政务服务、商务办公为一体的东部新城核心区;双轴,即新城大道发展轴、皖西大道发展轴;两片,由淠河总干渠自然分割而成的南北城市组团;多脉,横贯东西的淠河总干渠、纵穿南北的天然水系、万亩自然生态园林,凸显滨水、绿色特色! 产业定位: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板块。实行二三产同步发展、同产业模块化引导发展,逐步集聚“层次高、品质优”的二产项目和“牵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三产服务业项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新区。 服务环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通讯、燃气、排水、排污、消防等生产性配套充分满足入园企业的需求,学校、医院、商场、酒店等生活性配套同步跟进,土地资源和指标充足,重大项目土地可实行点供。对落户园区的项目实行市、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切实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环境。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共批准设立了 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本文对各示范区之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六大示范区基本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示范区属于中部地区,广西桂东和重庆沿江示范区属于西部地区,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横跨中西部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3省。 ——广西桂东。2010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梧州、贵港、贺州、玉林4市;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0.2%;2010年末总人口17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4%。 ——皖江城市带。2009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舒城县、金安区;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4%;2010年末总人口3079万人,占全省45%。 ——重庆沿江。2011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区县;土地面积0.6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010年末总人口550万人,占

全市16.6%。 ——湘南地区。2011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3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2010年末总人口1797万人,占全省25.3%。 ——荆州地区。2011年12月设立,范围包括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5市;土地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2010年末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省22.5%。 ——黄河金三角。2012年5月设立,包括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人。 二、六大示范区发展现状 从各示范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一是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截至2010年,广西桂东、皖江经济带、重庆沿江、湘南地区等4个示范区工业化率分别为42%、47.3%、47.6%和41.4%,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市多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湖北荆州示范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二是都重点围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进行承接。各示范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十分注重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承接区域的

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总结

一、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办好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2005年以来,我县以基础设施与长三角接轨为出发点,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初步建成了9平方公里“七通一平”的开发区。形成了一个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3个特色工业园为补充的投资平台,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包括土地、税收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洼地”效应明显。 (二)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抓手。针对长三角地区资本外溢的机遇,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实际工作中坚持“三个不变”,即全民招商不变、分解任务不变、考核奖惩不变,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在长三角重点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各乡镇拿出1/3人员抓招商、1/3人员为招商搞服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07年全县到位省外资金18亿元,是2002年的7倍,今年预计将完成内资27亿元、外资2200万美元。 (三)有选择地将重点产业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攻方向。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导向,我们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产业招商上。通过研究长三角资本的流动及投向,确定把机电产业板块、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产业板块作为主攻方向,编制了重点产业招商引资目录,出台优惠政策,以促进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以优质的服务和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在努力改善硬

环境的同时,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投资者”的理念,全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县行政便民中心建成行政审批办证、招投标交易、“二个平台”,提供快捷、高效和方便的“一站式”全程服务,帮助外商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和投诉受理服务,坚决为外商在*******发展保驾护航。此外,还出台了“鼓励引荐外来投资兴办奖励办法”、“******优惠政策18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公开承诺让利于商、取信于商。真诚的服务、丰厚的投资回报和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二、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和高通胀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面临滑坡,呈现衰退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沿海中小企业因原材料成本、汇率上升而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出现倒闭或停产,也影响到外地客商在我县投资项目的进展。从今年9月和10月投资情况看,9月份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30.2%;10月份4.91亿元,增长29.6%,环比和增幅均呈现下降态势。金融危机直接降低了客商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从而延缓了其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影响到已投产企业的效益,降低了投资者信心。 三、进一步做好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园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完成开发区一期规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期开发建设步伐,设立电子产业园区;继续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拓展开发空间。 (二)紧抓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的资源、产业、体制的比较优势。继续推进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