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约瑟夫_奈_软实力_概念的解读_蒋英州

对约瑟夫_奈_软实力_概念的解读_蒋英州

对约瑟夫_奈_软实力_概念的解读_蒋英州
对约瑟夫_奈_软实力_概念的解读_蒋英州

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

蒋英州 叶娟丽内容提要:从目前来看,中国学术界对软实力的相关认识与研究问题上,可能存在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的误解与滥用,进而分解出一些软实力的子概念。对奈的一些相关论著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奈赋予了软实力的政治、国家与道德三个维度以及外向与内向、现实与未来四个向度,也会发现他并没有延伸出软实力的一些子概念。这说明软实力的子概念并不符合奈的思想。而对软实力的误用与滥用可能会致使作为一种国家软性合力的软实力支离破碎,导致它的国家战略地位的降低。

关键词:软实力;维度;向度;子概念

政治思想家的名字往往会与他提出的最为人所共知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①、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这种简化在便于记忆的同时却掩盖了他们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约瑟夫·奈也不幸在此之列!因为他首倡的软实力概念常常陷于误用与滥用之中。奈说:“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一术语(指软实力———引者注)成为公共话语,被美国国务卿、英国外交大臣、亚欧的政治领袖和专栏作家等广泛使用。与此同时,我深感沮丧的是,这一术语常常被误用,甚至被贬为仅仅是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影响力。”②而在另一面,奈对拉姆斯菲尔德等美国鹰派人物大谈软实力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软实力,总是认为那种类如国家声誉的事情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不会对美国造成长期的影响,因而在采取行动时往往从单边主义观念出发。同样,在中国,软实力不仅被误读,还被滥用,如衍生出一些诸如军事软实力、经济软实力、科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子概念。消除这种误读与滥用,需要我们对奈的相关论著进行文本考察,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奈对软实力所赋予的特定意涵,同时还需要对误读与滥用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分析。

一、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概念的释义

1990年最初提出“软实力”概念时,奈说:“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规定导向、建立环境与使具体某国产生变革是同等重要的。力量的这一面,即:使人随我欲,可称为间接的或同化式的实力表现。”③稍后奈又说:国家实力的“第二个方面,出现在一国能使他国按其意愿行事·

114·*①②

③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07J Z D 0003)s o f t p o w e r 是翻译为“软权力”、“软实力”还是“软力量”更为准确,在与吴晓辉、钱程进行交流时,约瑟夫·奈认为“软力量”的译法能比较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221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尽管三者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各不相同,但三者只是翻译不同,其内涵应该是一致的(《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第23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使用“软实力”这种译法,而在引文里则保留其他译法。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第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25页,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之时,可称之为同化力或软实力,并与命令他国按照其意志行动的硬实力或强制力形成对比。”①1998年,奈与基欧汉说:“软实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你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②2002年,奈说:在国际政治中,一国拥有的“这种力量———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称之为软实力。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③2004年,奈说:在国际政治中,一国的“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④。尽管存在概念定义上的变化,但综合奈的相关论著来看,他对软实力概念所赋予的维度与向度上的特定涵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软实力的三个维度:政治、国家与道德

从上述相关解释来看,奈对软实力有两个明确的限定:一是将软实力定位在国际政治中来讨论,即在政治维度上使用这个概念;二是软实力的实体是国家,其载体或曰来源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国内外政策等,即在国家维度上使用这个概念。因此,从政治维度与国家维度上理解软实力概念比较符合奈的原意。换句话说,软实力就是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除政治维度与国家维度的限定外,从奈对软实力概念的阐述来看,它还隐含道德维度上的要求。奈区分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差异,指出硬实力可以依靠对他国的命令、制裁、威胁等强制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软实力只能依靠影响、吸引与说服等软性力量来达到人随我欲的目的。也就是说,软实力应具有一种道德感召力。奈明确地说:“当其他国家看到我们的(软)实力建立在道德基础上时,它才更有效。”⑤从国内软实力来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本身就是民族凝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同时,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制度蕴涵道德的合理性才会有感召力,从而获得民众的热爱与忠诚。从国际来看,道德不仅是国家调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还是一国形成外部软实力的要求。这种道德要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软实力的传播国在其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上的道德感召力和传播手段上的道德性;二是软实力的接受国或受众对他国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制度在本国传播的道德判断,只有符合该国或其公民道德要求的内容和方式才可能产生软实力。奈之所以认为美国某些对外政策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原因除了国内党派之争外,还在于对外政策中表现出的虚伪与霸道。他说:“我们的价值观是软实力来源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被看作是自由、人权和民主的灯塔,把其他国家指引过来以便追随我们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未能践行我们声明过的准则而像是一个伪君子,以致其他国家不乐意追随我们。”⑥他直接批评了美国的一些外交思想,尤其是体现在外交政策中的一些政治文化传统。他说:“恢复以单极、霸权主义、主权和单边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政策,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执行这种政策所造成的美国的傲慢形象必将损害我们的软实力,而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时,这种软实力经常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定不要让帝国的幻觉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软实力日益增长的重要性。”⑦

奈之所以批评美国这些损害其软实力的政治文化,原因在于它们损害了美国的道德形象,以致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在奈看来,要使软实力深入人心并持久地发挥效用,只能使其他国家及其公民认为美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是可欲与可行的。这种道德形象借助于美国·

115·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

⑦J o s e p h S .N y e ,J r .,S o f t P o w e r ,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 ,I s s u e 80,F a l l 1990,p .166.R o b e r t 0.K e o h a n e a n d J o s e p h S .N y e ,J r .P o w e r a n d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i n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F o r e i g n A f f a i r s ,V o l .77,I s s u e 5,1998,p .86.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9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前言,第2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J o s e p hS .N y e ,T h e P o w e r We M u s t N o t S q u a n d e r ,T h e N e wY o r k T i m e s ,J a n u a r y 3,2000.J o s e p hS .N y e ,T h e P o w e r W eM u s t N o t S q u a n d e r ,T h e N e wY o r kT i m e s ,J a n u a r y 3,2000.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前言,第10~11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在国际社会中所树立的典范与榜样来建构。只有他国及其公民自愿服从美国的领导,美国才会真正地领导世界,同时只有依靠软实力的扩展,美国在通向世界领袖的过程中才会代价最少、阻力最小。因而,奈要求“软力量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亦非金钱)来促进合作,即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乃为实现这些价值观做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①

软实力在他国产生的可能性是复杂的,并不因为它自身的内容和传播手段符合道德的要求就自动地产生软实力,还取决于他国及其公民对它们的道德判断。奈说:“如果我国的政策在他人看来是合理的,我们的软力量就自然得以增强。”②这种他者的合理性判断隐含着一种道德上的不同标准。因此,软实力隐含的道德维度一方面要求软实力传播国在传播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制度时应该是那些富有道德感召力的内容并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手段来实现,另一方面软实力的接受国也会运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考量传播进来的软实力载体,在二者的互动中软实力才可能产生实效。奈说:“那些因蔑视虚伪而蔑视我们的人不大可能帮助我们实现政策目标。”③忽视软实力的道德维度会在软实力的形成与扩展中埋下许多隐患。正如奈说:“美国政治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其外交政策往往有着道德表达的要求。一个时期对这一点的忽视将导致随后一个时期的夸大。外交政策的专业学者试图摒弃道德观,却因此放弃了道德观训导符合清晰、一致和因果分析的标准的责任。”④

(二)软实力的四个向度———内向与外向、现实与未来

对于软实力的表现方式,奈说:“软实力不仅仅是影响,也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经常导致默许或模仿。软实力很多产生于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通过我们的文化、我们在国内所实行的政策以及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⑤结合上述奈的论述来看,他是从国际政治而不是国内政治的视角来解释与规范软实力的,并把它视为一种战略思维工具。因此,软实力的一个力量指向是对他国或他者的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即软实力的外向性。但同时,奈没有忽视软实力的内向性,因为软实力来源于并受制于一国内部的文化和政策等。奈就曾抱怨“国会中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大多只热衷于某些特殊的国内问题,常常把外交政策仅仅当作国内政治的延伸。国会试图为全世界立法,如果有人不服从美国法律,就粗暴加以制裁”⑥。因而“政府的国内外政策会加强或削弱我们的软实力”⑦。虽然奈也比较重视国内问题对软实力的影响,但他重点在于讨论美国如何发挥软实力的问题,即重视软实力的外向性。其实,软实力首先来源于一国内部,然后才会在对外交往与传播中向外辐射从而产生影响力与吸引力。如果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价值观对内部社会的民众都没有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绝对不会对外产生多大的软实力。这就是软实力的内向性。软实力的内外部分就如同皮与毛的相互依存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国家没有内部的软实力就不可能有外部的软实力。

软实力作为一种政治分析的概念,需要解决现实的国际国内问题,因而无疑需要在软实力运用与建设上凸现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同时,软实力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那么在建设软实力时又必须面对未来。从这个角度看,一国的软实力建设需要有一种对未来社会的追求与关怀。尽管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无法准确预测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但在组建制度上依然需要民族的理·

116·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5期①

⑤⑥

⑦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7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前言,第2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56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第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前言,第6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7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性与理想。正如恩格斯说:“非理性的民族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合乎理性国家的组织。”①从美国的实例来看,在1787年那时,“美国宪法的缔造者根本不可能想象到21世纪美国的生活。他们的世界是马车和蜡烛的世界,而不是喷气式飞机和电脑的世界。但是,他们确实想到了一种治理制度,该制度足以灵活到可以回应变动时代变动中的需求。坚持这种制度超过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制宪者的远见,以及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寻求联邦、州和地方权力之间的联合,从而实现其治理需求的意愿。”②因此,美国的政治模式是一种根据理想和原则塑造现实社会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怀着同样理想、信奉同样原则的人来说是可以追求的、开放的,因而是充满了吸引力的。这是美国软实力的真实所在③。

二、国内对“软实力”概念误读与滥用的一些表现

在奈看来,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社会制度、国内外政策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有的资源产生的效力可能比其他资源产生的效力要大,但无法独立支撑起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那些极为特殊的小国,如梵蒂冈依靠作为基督教的世界中心而拥有无与伦比的宗教影响力。对大国来说,软实力是对各种软性资源的有机整合,必然蕴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军事等各种资源成分。但建构相应的软实力子概念可能与奈的软实力概念及其特定意涵相悖,是对软实力的误读与滥用。

(一)误读与滥用的表现之一———“军事软实力”

奈虽然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但也没有忽略军事与经济力量在国际政治和实现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所有这三种力量———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作用。”④同时,“军事和经济的威力往往能让他人转变立场”⑤。不过奈一直将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作为硬实力而与软实力相对照。他说:“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密切。这一方面可以认为是软力量,它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力量形成对照。”同时,军事力量的国内外的使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军事力量会直接与政治联系起来,但它却更经常的是一种不公开亮出,但又一直在政治家们心理掂量的砝码。”⑥也就是说,军事力量的使用受政治的支配。对于军事等暴力形式,拉斯韦尔说:“把暴力作为一种权势工具而加以合理使用有赖于把暴力行为作为全局中一个方面来看待而对它作出清醒的估价。把它作为一种全面毁灭工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它只是到达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⑦。因而军事力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政治的附属物,它的形成与展现取决于政治当局对总的政治形势的判断。而现实政治中一国军事实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更多情况下则取决于政治上的要求与目的。

奈强调军事经济力量是硬实力而非软实力,就在于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强制、威胁与诱致的力量,与“软实力的获得靠的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确立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别国意·

117·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第665页,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5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25页,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哈罗德·D .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愿的政治导向的能力”是相悖的①。那种认为“奈把军事实力作为硬实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军事实力同样也有硬、软实力之分”的观点未能准确地把握奈对软实力的阐释②。如果以此建构出“军事软实力”的话,肯定不是奈所言的“软实力”而只是一种附会。无论军事外交怎么有思想、文化与技巧,达到的目的仍然不是军事本身,而是建立起政治上的互信与合作。

(二)误读与滥用的表现之二———“经济软实力”

奈对“经济实力是软实力”的观点予以了否定的回答。他说:“成功的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吸引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现实世界里,有时很难区分一种经济关系中的哪部分构成硬实力还是软实力。”③这在于美国的经济实力扩张已经招致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和怨恨;奈担心美国对它的过度使用终将损害美国的软实力。国外其他学者也基本上不把军事与经济实力视为软实力。新加坡学者认为军事和经济属于硬实力,而政治的、社会的和智力的属于软实力④。美国也有学者认为:“至少在一种分类法上,实力有三个维度: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和军事维度的实力不再像往常那样能获得他国的亲和,这越来越明显。许多人认为使用软实力是一种弥补由经济和军事维度所造成的亲和不足的有效工具。”⑤

如果说“经济软实力”是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全部经济资源来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的话⑥,与其说这是经济上的软实力,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的软实力———国家与政府使用和调动经济资源的能力、效率与观念。

首先,经济提供的软实力源于经济的制度与文化的效力。从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来看,只有让多数人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经济上的活力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这种制度与政策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从而在一国内部生成软实力。这种具有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制度与文化,才可能使他国学习、借鉴与仿效,从而产生软实力。一种低效或无效的经济制度及其文化,不管创造了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产生真实长远的软实力。因而真正形成并制约一国经济上提供的软实力并不一定在于经济实力本身,而在于经济运行的国家制度和文化环境。

其次,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软实力形成又受到文化上的制约,表现为财富观念、经济思想与理论、企业精神、竞争意识以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等方面的无形力量。没有经济制度效力以及这些文化力量支撑经济的发展,充其量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投入、低产出与对国民收入的高积累、低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经济实力不等于经济提供的软实力。

最后,经济上的实力最终需要提炼到文化层面,才能在精神上激发国人的自豪感,才能形成与展示一国的软实力。有学者在解释日本两次经济腾飞时都将其原因归结为日本文化的成功⑦。赖肖尔也持同样的看法。他在讲述日本企业时曾说:“日本企业家的兴趣不在于获得很高的利润,而在于他们经济帝国的规模、他们的公司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们的发展速度。”⑧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之所以与企业为国家贡献的能力往往交织在一起,在于将国家经济发展置·

118·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5期①

⑤⑥

⑦⑧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25页,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汪红伟:《论军事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军事外交》,《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顺便指出该文中“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软实力概念”是不准确的。J o s e p h S .N y e .T h i n kA g a i n :S o f t P o w e r .F o r e i g nP o l i c y ,P o s t e dF e b r u a r y 2006,h t t p ://w w w .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 .c o m /s t o r y /c m s .p h p ?s t o r y i d =3393S h e n gL i j u n ,C h i n a a n dt h e U n i t e dS t a t e s :A s y m m e t r i c a l S t r a t e g i c P a r t n e r s ,T h e W a s h i n g t o n Q u a r t e r l y ,v o l .22,N o .3,1999,p .163.T h o m a s M o l l o y ,E n g l i s hL a n g u a g e T r a i n i n g a s a P r o j e c t i o no f S o f t P o w e r ,T h e D I S A M J o u r n a l ,S u m m e r 2003,p .101.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第69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的民族精神》,第196~29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第20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于企业利润之上是日本大企业家的民族精神。日本学者之所以把日本经济的腾飞归结为日本文化的功效,在于一方面掩盖日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功效,另一方面是要凸显日本文化的优越。奈也认为,“日本的文化所鼓励的是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改善政企关系和劳资合作,不断追求长远的目标。”①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总量超过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后,日本国内在对此进行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同时,更把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归结为“大和民族优秀”、“日本文化优秀”,强调日本式经营管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是优秀的国家,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文化是最好的文化。因而在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各种鼓吹“日本民族优秀”论的出版物层出不穷②。

因此军事上、经济上的实力如果要与软实力联系的话,体现出来的也不是军事与经济自身的软实力,而是制度、文化与政治上的自信心或软实力。正如亨廷顿说的那样:“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③

(三)误读与滥用的表现之三———“文化软实力”

科技上的软实力归类到文化上的软实力也许更为贴切,因而这里暂且不讨论。但“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也值得商榷。如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还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④。这里的矛盾十分明显: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在同一概念解释里自相矛盾。“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首先碰到的难题就在于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因为“文化实有的内容太复杂了,复杂到非目前的语言技术所能用少数的表达方式提挈出来。”⑤

对于文化产生的力量,有学者仔细地将文化力分为21种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生的力量在层次与属性上是不同的,而且文化力也并非总是正面的促进力量,还包括反面的阻碍力量。进一步说,文化只是一个中性词,既包含人类在适应自然与改造自身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优秀的成分,也包含腐朽堕落的成分。那么,究竟是哪部分或类型的文化在何时何地才会产生软实力的确是一个斩不断理还乱的难题。同时,这位学者认为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可以从七个不同的维度来考证和辨析⑦。从这七个维度看,一方面,文化产生软实力是有特定限度的,即只有对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社会稳定与发展等产生积极或正面的影响力时才可能生成软实力;另一方面,这种软实力指向的仍然在于政治方面。事实上,相对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对人的震撼力而言,政治思想对人才具有深入灵魂的、持久长远的影响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⑧他的这句话点出了苏美竞争的本质所在。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四个方面来看,要解决的仍然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

119·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

⑧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第139页,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刘建飞主编:《政治文化与21世纪中美日关系》,第95页,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89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韩振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中国改革报》,2008年4月2日。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第39页,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参见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占祥:《文化力》,第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第114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政治上的归宿。因而,文化只是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来源,并且文化的力量要上升到软实力的层面时就不能不具备政治的特性,因为“软实力取决于拥有制定影响他人优先选择的政治纲领的能力”①。

奈在谈论软实力层面上的文化力时重点指出它的外向性和政治性。他说:“与流行文化所展示的政治重要性相比,高雅文化交流对政治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②同时,“学术和科技交流对增强美国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算当时美国的一些怀疑论者害怕苏联的访问科学家和克格勃间谍会`肆无忌惮地窃取机密',他们没注意到这些访问者在摄取科学秘密的同时,也吸取了政治思想。许多这样的科学家成为了苏联国内人权和自由化的先锋。”③因为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感触也许并不是文化自身,而是创造出这些文化的政治制度及其文化。只有在政治观念上能顺其意愿的改变,一国文化才会产生深远的软实力,而不是转瞬即逝的软实力。同时,喜爱一国的文化并不等于该国就对它产生了软实力。没有政治观念上的改变很难说文化产生了软实力。亨廷顿明确地说过,“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大麦克'④。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名年轻人满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美国飞机。”⑤2001年“9·11事件”就是极好的例证。因而“文化软实力”概念碰到的第二个难题在于它内含的矛盾性:一是文化有优秀与腐朽的双重因子,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也未必会产生软实力;二是一种文化对该国内部会产生软实力,但未必会对他国或他者产生软实力,即使人们接受某国的某种文化也未必就能说这种文化产生了软实力。奈的软实力的核心理念是“人随我欲”———不管是他国的人还是本国的人都会自愿跟随一国的意愿发生思想与行为的改变。只有那些人们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的文化才意味着它产生了软实力。换句话说就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会产生软实力。

三、“软实力”概念的滥用与误读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有学者认为,中国战略界普遍性的观点是,中国软实力的现状和未来均令人忧虑。从国内来看,尽管中国领导人已经明确意识到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尽管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硬实力发展受制于软实力而支撑不够的窘境,但国家建设模式的路径依赖决定了战略调整的滞后性,甚至不重视软实力建设的情况依旧比比皆是⑥。在一定程度上说,对软实力概念的滥用与误读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建构软实力子概念可能会割裂软实力的整体性并降低它的战略地位

从奈的相关论述来看,一国的软实力由主要软性资源的共同效力即合力所构成,若其中的某一个要素发挥了相反的作用都会部分抵消其他要素的效力从而削弱该国的软实力。奈批评美国的一些外交政策,就在于那些单边主义、出尔反尔的做法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这就是软实力的整体性。如果建构软实力的子概念,就会使人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可以从经济、军事、文化、科·

120·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5期①

④⑤⑥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9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48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47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大麦克”即“巨无霸”(B i g M a c ),为知名速食连锁店麦当劳的主要产品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两个拥有麦当劳的国家根本不会互相宣战,这就是“金拱预防冲突理论”的基本假定。金拱即为麦当劳的商标。弗里德曼的这个假定多少有些夸张,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软实力的强大。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45~46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技等单个方面出发,只要将其做大做强就可以增强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或者将单个方面的软实力推向极致就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软实力建设。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一条可能有比较优势的路径是以政治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整体推进的模式。而子概念的建构既割裂了软实力的整体性,也使中国在建设软实力时由于条块分割而往往顾此失彼、步调不一。这一方面降低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使其中某个要素建设的成就被其他要素建设的滞后而消解。这就是中国目前软实力建设之混乱和裹足不前的一个原因。

在这些子概念中,“经济软实力”往往被等同于经济实力,进而异化或简化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实力固然对中国增强和提升软实力有重要的作用,但经济实力不等于国家软实力。正如有学者在评价《大国的兴衰》一书时曾说:在某种意义上,肯尼迪可以在中国找到最热心的读者,因为整整一个多世纪的中国人都相信,只要完成了物质上的成功,我们就将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但是,肯尼迪在重点强调经济的时候,对于同样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民族士气、道德力量、文化创造力、政治能力、军事组织、动员能力、教育程度只字不提。这些复杂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在历史关头扮演支配性的因素①。事实上片面重视经济建设的做法至少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已经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否定。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就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发展,放在软实力的角度就是软实力建设的整体性。

有学者认为,奈所说的软实力其实可以视为文化软实力②。如果说二者等同的话,那么就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这对软实力研究与建设毫无益处。奈说过“软实力就是文化力”的观点只是“部分正确”③。他说:“有些分析家简单地认为软力量就是流行文化的力量。他们错将软力量的行为与有时有助于产生该力量的文化资源划等号。他们混淆了文化资源与吸引的行为。”④既然奈自嘲地说他的软实力概念甚至被贬为仅仅是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影响力,那么这种把软实力低俗化或庸俗化的现象一定存在。奈在讲产生软实力的文化时对文化有两点限定:一是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⑤,二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⑥。站在软实力的角度,奈重视的是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不注意这两点,就可能使人认为只要是文化,不管它是哪方面的,也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只要大力发展文化,中国就会产生“文化软实力”。这种严重的误读与滥用,导致文化产业化政策的出笼。产业化能解决经济效益的问题,未必能解决人的素质问题。在借用美日韩等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案例时,人们看到的多是它们文化产品的出口总值,而少以看到这些文化产品中蕴含的创造精神与文化精髓。在市场化取向的支配下,那些既不能短期见效又要大力投资的人口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在表面上获得重视却鲜见有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行为。

(二)软实力的误读与滥用可能会忽视国内软实力建设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人们强调软实力的外向性多于内向性,兴奋于中国如何影响世界。这虽然符合奈对软实力的国际政治的定位,却多少含有误读成分。奈之所以不强调软实力的内向性,是因为他要解决的是美国如何领导世界而不是如何处理国内事务的问题,即解决美国如何发挥软实力而不是软实力如何在内部生发的问题。奈之所以批评政府的一些国内问题就在于它们影响了美·

121·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

⑥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推荐序一兴衰的秘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第78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J o s e p h S .N y e .T h i n k A g a i n :S o f t P o w e r .F o r e i g nP o l i c y ,P o s t e dF e b r u a r y 2006,h t t p ://w w w .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 .c o m /s t o r y /c m s .p h p ?s t o r y i d =3393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11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11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J o s e p h S .N y e ,J r .,T h e C h a n g i n gN a t u r e o f Wo r l dP o w e r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Q u a r t e r l y ,V o l .105,I s s u e 2,1990,p .182.

国的软实力。

中美两国现代化程度处在不同的层次上,自然软实力也处在不同层次上。在相关研究中,国内一些学者重视软实力的外向性而忽视它的内向性,虽谈不上滥用,但至少是力不从心,因为中国首先要解决软实力如何在内部生发的问题。

软实力尽管重在向外发生作用,但首先在一国内部生成,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增强国家内部的软实力是问题的关键与重点,对外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软实力的向外延伸和一种技术操作的经验积累。有学者认为,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软实力的“内功”,国际形象构成软实力的“外功”,而国际制度是联结并跨越两者而成为中国展示和建构软实力的主渠道①。国家形象的构建并不完全是一种国际行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更多的是国内政治和国内事务的延伸②。对中国而言,严重的社会法律问题、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不仅使得中国在西方主流媒体中正面形象小于负面形象,就是在国人自己看来也不满意。一国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是国内形象,是一个能否让国内民众满意的问题。如果一个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威信很高,那它的国际形象也一定很好。国内民众不满意,却有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不可能。国内民众满意,而外国人不满意,既不大可能也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首先是对国内民众负责,把国内问题处理好了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只有创造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使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对国内外产生真实而长远的软实力。这才是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要旨所在。奈就说过,“一个国家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获得所期望的结果,是因为其他国家仰慕其价值观,模仿其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从而愿跟随其后。”③不理解此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就可能是空洞无实,不知从何着手。

软实力建设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对外关系议题,而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两个舞台上如何展示自己魅力的问题。也就是说,软实力不完全是单向度地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发展模式和外交理念带到世界上的问题,还有一个我们自己如何做、如何在国内塑造我们自己、构建我们自己新的身份的问题④。奈与基欧汉说过,“在更多的情况下,软实力是一种无心插柳的结果”⑤。我们不必太在乎国外对中国的评价或太在意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而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问题的解决以建立强大的内部软实力才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之道。

(三)软实力的误读与滥用可能会忽视政治制度及其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性

奈曾这样评价柏林墙的倒塌:“柏林墙早在1989年倒塌之间就被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如果不是多年来西方文化形象在柏林墙倒塌前就对其进行了渗透和破坏,锤子和压路机也不会管用。”⑥尽管从今天德国解密的档案来看,柏林墙的倒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意志民族内在的统一渴求,然而西方文化的的确确加速了它的倒塌。但这并不是流行文化本身的威力,而是它们背后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关于民主、人权、自由、权利等的思想,因为它们才能在性质上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亨廷顿说:“第三波的一个成就就是使西方文明中的民主获得了普遍性,并促进了民主在其他文明中的传播。如果第三波有一个未来,这个未来就在于民主在非西方社会的扩·

122·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5期①

⑤⑥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5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门洪华主编:《中国:软实力方略》,第16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 o b e r t O .K e o h a n e a n dJ o s e p hS .N y e ,J r .P o w e r a n d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 i n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g e ,F o r e i g n A f f a i r s ,V o l .77,I s s u e 5,1998,p .87.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51页,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展”①。因此,美式政治文化的全球传播成为美国软实力扩张的核心内容。这是奈的软实力思想的核心。因为民主、自由、权利的政治文化比其他软实力资源更有吸引力与说服力。奈说:“我国经济实力和软实力有助于促进民主价值观,而与此同时,我们对人权和民主的信念又帮助增强了我们的软实力。”②“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会在许多方面受到其国家历史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恐怕要算是这个体系的政治文化了。”③既然政治文化能深刻影响一个国家,自然能对其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当前人们重视的是表层的软实力,因而在谈论和研究中,政治文化对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被忽视或隐蔽了。

同时,在软实力研究中,部分学者满足于对它的量化研究和建立指标体系。其实,软实力既有弹性,又很难测量,所以我们很难在软实力与国家行为的效果得失之间建立逻辑上的因果联系④。如果沿着数字化目标所设定的路线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增强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的话,这可能只是一种愿望而事实未必如此。因为这种倾向忽视了政治制度对软实力其他要素的制约因素。

从历史来看,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政治或文化会在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与经济相同,甚或比经济更重要的角色⑤。诺思认为“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⑥。这说明一国经济的状况,除了自身的资源禀赋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政府安排经济制度及其发展经济的能力。这种两种能力充分发挥的前提则是政治制度本身的效力如何。因此,2009年威廉姆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说明了制度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意义。现在“人们正日益认识到,制度构成着关键的社会资本:可以说,它们是导引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软件'。实际上,我们正发现,软件通常要比硬件(有形事物,如物质资本)更重要。”⑦事实上“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过程的理智方面和政治方面,依赖于知识的增长和政治领导动员资源的能力。”⑧从另一方面看,那些成功地取得并维持了世界强国地位的国家莫不是向世界提供了某种文化和制度⑨。在这些文化和制度中又以政治制度和关于民主人权自由的政治文化最为重要。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应重视政治制度及其文化的改革与建设,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也应如此。

四、结论

在奈的软实力思想里,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都只是为政治上的国家利益服务,同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就回归到软实力的政治属性与国家属性的维度上。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都只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建构出它的子概念———建构概念是为了分析问题而不是模糊问题或刻意制造问题。而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概念与奈的软实力概念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建构这些概念就割裂了软实力的·

123·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

⑨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序第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65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15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门洪华主编:《中国:软实力方略》,第11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道格拉斯·C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21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第7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C ·E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第2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剑荆:《“大国热”冷思考:软实力致胜》,《人民论坛》,2007年第1期。

整体性而使其支离破碎。当然,不妨碍我们从这些方面深入研究软实力。此外,对软实力的误读与滥用使它成为一个乾坤袋,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放进去。这种软实力的低俗化使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打折扣。因此,如果软实力这个概念使用不慎,就会沦为一个大而无当、空洞无实的概念。在严谨的学理分析中,最忌讳就是概念太大、太宽泛,一个概念如果无所不包的话,就意味着它可以与任何事实结果建立相关性,换言之,它可以解释一切,但进一步说,因为它能解释一切,也意味着它可能什么都没有解释①。

与美国相比,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国内的发展,因此中国学者倾向于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界定“软实力”概念。国内学者不仅关注一国为达到目标而影响他国的能力,还考虑到了它整合、动员国内各阶层、各集团意志与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国内学者更强调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并重的“软实力”②。他们认为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③。

从软实力的层次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划分为边缘层次的软实力、中间层次的软实力与核心层次的软实力。边缘层软实力来源于人们对一国的科学、技术、文艺、公民素质、政府能力、人物、活动、器物、自然等的认知所产生的表面的、一时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这种软实力来得快也去得快,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中间层软实力主要来自于一个国家的制度与规范对人们的影响力与说服力。这种软实力之所以高于边缘层软实力,在于它开始引导人们追问产生边缘层软实力的制度原因,这种软实力比较持久。核心层软实力主要来自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原则与精神、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民族精神等形成的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之所以这种软实力居于核心地位,在于它深入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内核与建构人类组织及其制度的指导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软实力产生于人们对人类社会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主要体现为对民主、人权、正义、公平、自由等的探求。

从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如何增强与提升软实力的路径设计来看,许多建议的现实性有余而未来性不足,从而使软实力建设失去战略上的意义而只是一种策略考虑。既然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构建行为,就需要具有一种未来的导向,即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作出制度与文化上的回应,就像奈所说的那样———“美国现在应利用我们的实力去塑造这样一种制度,让它在促进国际秩序过程中为我们的长远国家利益服务。”④

作者:蒋英州,重庆行政学院(重庆市,400041)

叶娟丽,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市,430072)

(责任编辑:刘 杰)·124·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5期①

④门洪华主编:《中国:软实力方略》,第11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第5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乃风、孔琳:《“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报道》,《国际公关》,2001年第2期。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7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

(完整版)国际法简答题论述答案

简答题 1、简述公海自由的内容。 《公海公约》列举了四项自由:(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4)公海上空的飞行自由。《海洋法公约》增加了两项,即:(5)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6)科学研究自由 2、简述国家管辖权 (1)属地管辖权。指国家对在其所属的领域以内的人和物或者发生的事件,除了国际法规定的外交特权与豁免以外,有权依本国法律实行管辖。(2)属人管辖权。指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管其居住在国内或国外。在实践中,各国一般均采用犯罪人国籍原则。(3)保护性管辖。国际法承认,为保护一国及其公民的重大利益,国家有权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以外所犯的某种罪行实行管辖。保护性管辖适用的范围一般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犯罪行为。(4)普遍性管辖。依国际法规定,对于某些特定的国际罪行,由于其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不论犯罪行为发生于何地和罪犯具有哪国的国籍,各国均有权对其罪行实行管辖。 3、简述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1)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人限于国家,任何组织、团体或个人均不得成为诉讼当事人; (2)国际法院管辖的案件主要包括: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联合国宪章》或现行 条约及协定中所特定的一切事件;关于条约的解释、国际法的任何问题、任何事实的存在如经确定即属违反国际义务者;因违反国际义务而应予赔偿的性质及其范围等四类争 端,以当事国声明接受强制管辖为前提。 4、当被指称的犯罪在缔约国领土内,而该公约国未按第八条的规定将此人引渡给本条 第一款所指的任一国家时,该缔约国应同样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犯罪实施管辖权(辅助性管辖)。 《蒙特利尔公》-- 《海牙公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犯罪行为发生地国的刑事管辖权 8、什么是国际法上的承认?法律上的承认的效果是什么 概念: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效果:1 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 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条约或协定;3 承认被承认国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4 承认被承认国在国际法院进行诉讼的权利及其本身或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5 一国一旦承认被承认国的新政府,就撤销了对被承认国前政府的承认;6 承认具有溯及的效力。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 作者为我国国际法领域的权威李浩培先生。这样一本很薄的书似乎不足以用来诠释今天有关国际法的相关概念,但是书中有关对于国际法的理解诠释都是作者本人的思索的结果,并且很多东西对于今天的国家法来说依然是正确的,正是由于这种学者独立性的思考,时至今日,这本《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仍然是学习国际法必读的教材。 李浩培在《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一书中从权利义务关系的角度出发,引用了几个个人承担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例子,从而说明了个人是部分的国际法主体,同时,我们不难看出,这也与他关于国际法的定义是相一致的。正如李浩培先生所说:“国际法是向前发展的,国际学说也应随着国际法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这里还须指出,我们肯定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同时,仍然肯定主权国家是国际法原始和主要的主体,个人的部分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依赖于各主权国家的意志:由于一些主权国家以条约规定个人具有部分的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个人才能取得这种地位。” 但是不管对于国际法的渊源如何理解,或者对于国际法渊源的概念一词的存废有所争议,所有的国际法的学者在论及国际法的渊源时,都毫无例外地引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1款的规定。该条款规定法律在审判时应适用:(1)一般或特别国际条约;(2)国际习惯法(3)文明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以及(4)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的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的公法学家学说。虽然该条未提及“渊源”,但它一般被认为是国际法渊源的完整表述。 李浩培先生认为国际法的渊源包括了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裁判和学说、单边法律行为、国际组织的决议,并对每一个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第一章讲概念,第二章讲渊源,虽然没有涵括国际法的全部内容,但是在概念和渊源这两块所做的论述,一直是学习国际法必看的经典。 和其他国际法学者相比,李浩培先生认为单边法律行为也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国际法渊源,而这种说法在王铁崖先生的书中是找不见的。李浩培认为“独立的单边法律行为作为国际法的渊源,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中并无规定。它的效力的根据主要是保护一方对他方意思表示的信赖的一般法律原则(或称为善意原则),但是有时尚有国际习惯或条约作为根据。从而它是国际法的第二位渊源。”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将国际法中的单边法律行为与国际关系中的单边主义行为明确区分开来。一般地,国际法中的单边法律行为是在国际法的准据框架内作出的,因而大部分行为是合法的行为,因此一般也是有效的行为。但是,国际关系中的单边主义行为一般是一种国际强权政治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视国际法准则的非法行为。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国际法

国际法 国际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一、国际法的概念和演变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是一个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它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国际法与国内法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完整的法律秩序。国际法一词准确地反映出了其所覆盖的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调整对象。英国法学家边沁最早引入“国际法”一词,后被广泛采用。有人使用“国际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一词来称呼这一法律体系(其传人中国早期,也被称为“公法”),强调的也是其调整国家(政府)与国家(政府)间关系的这种特征。此处“公”的含义与当代有些学者在国内法研究时所使用的“公法”一词中“公”的含义或范围有所不同。从法律体系上看,国际法体系是与整个国内法体系相对应的,而不是与“国际私法”一词所指代的内容相对应。后者的主要内容属国内法范畴,虽然在其内涵和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争议(参见国际私法编)。国际法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古代社会就有关于条约、使节等方面的一些规则和制度的雏形,但它们是零星的、小范围的和萌芽性的。近代国际法诞生于欧洲,是以独立主权国家兴起为基础的。1643~1648年结束欧洲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和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一批近代主权独立国家的出现,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起点;同时它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始。同一时期,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了《战争与和平法》(1625),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国际法的规则和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努力使国际法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部著作对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近代国际法学奠定了基础。格劳秀斯因而被称为“近代国际法学之父”。在此后的200余年间,国际法主要在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适用,并且随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产生了包括“不干涉内政”在内的一些进步原则,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而以后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对外掠夺和扩张相适应的诸如“领事裁判权”、“租借地”等规则和制度,则对国际法的进步产生了消极和破坏作用。18、19世纪,国 际法开始从欧洲传到美洲及亚洲的一些地区。中国近代较早运用国际法的人是林则徐,他在广东禁烟时就请人摘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文和国际法著作的片断。李鸿章也曾希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适用国际法规则,并专门请人翻译了西方的国际法著作。但当时的西方列强认为,整体上,国际法只适用于西方“文明国家”,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是“非文明国家”或“野蛮民族”,基本没有资格适用国际法。那时的国际法不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而仅仅是欧洲列强支配下的国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2001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1 V ol.28.N o.1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宋瑞芝,宋佳红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K 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82-04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宋瑞芝(1942—  ),女,北京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 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公元6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19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的 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 ? 28?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俄罗斯人的性格

简要说明俄罗斯人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 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既慷慨又苛刻。慷慨的是无边无际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极为富饶的资源。这有助于在俄罗斯人中培养出一种豪放开朗的性格。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并非只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写就,在政治、饮食和卧具上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性格温和的人喝酒时不紧不慢,喜欢精酌细饮;直率、开朗的人喜欢痛饮,一醉方休。俄罗斯人喝伏特加酒总是大口杯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口饮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爽。俄罗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复活节那天,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弹起七弦吉他,妇女们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小伙子姑娘们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大家相互邀请,男女老幼同时登场,展现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 苛刻的是严寒的气候。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俄罗斯人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劳动是艰难辛苦的,但却培养了俄罗斯人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敢的性格。 这一个特点是世界出名的,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并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以后跨台。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无论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还是在列宁格勒被围的900个日日夜夜里,俄罗斯人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都让世界为之惊叹。俄罗斯人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平时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他们出过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统帅。俄罗斯人有很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孩子跟大人一起步行,而不像我国背着或抱着。 此外,俄罗斯人还有极强的文明礼貌。 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尤其是圣彼得堡人,在各种场合均可以看到,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的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嘱咐: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如在九八年金融危机时,俄罗斯卢布面临每天贬值近一半的时候,在银行门口排队的人群,仍然是安静整齐,没有任何人插队。当我们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能很自然的在上电梯、地铁时让女士优先,能注意自己的风度举止。不少家长曾很高兴的说他们孩子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在圣彼得堡人的家中,那怕是一般家庭,都布置的极有文化修养。 俄罗斯的这方水土,铸造了俄罗斯人豪放、顽强、勇敢、文明礼貌的性格。 参考文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840521.html,/share/248344300/301298284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840521.html,/s/blog_4b93de2f010006nw.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840521.html,/07/0319/17/39VC1PUD00011T1M.html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生产大分工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差异不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这一个不能整体反映一个国家真正经济实力,文化底蕴,政治力量的代码上。国家的软实力如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指国家的经济实力,设施设备等。软实力实则是指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软实力具体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0年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第10届亚残运会,2010年成功承办世界博览会到2011年的利比亚大撤侨,索马里海盗案,2012年的南海问题争端以及近日被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中菲黄岩岛对峙。再到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再到世界各国人民兴起的汉语热,海外孔子学府的成立,成龙,姚明等中国巨星在国际宣传的中国形象等。简而言之,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无不显示着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正与日俱增。虽然中国的成绩受世界各国人们所肯定,但是在中国发展中,在提升国家

软实力的进程中,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譬如(1)片面发展经济实力,忽视政治,文化的建设。近10年的中国,经济水平渐渐与世界大国接轨,但是国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不相称,国民参与政治管理仍然受到限制,所谓的民主,自由都只是浅层次的。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师资不足,设备不齐全,硬件设施明显落后等情况。文化建设投入相较与国际水平(即文化教育建设的投入必须达到国家财政支出的3%以上)仍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片面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为经济的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以牺牲生态环境,国民健康换取短暂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各个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部分甚至为虎作伥,成为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的庇护伞。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再到工业明胶毒胶囊,都无不体现着中国存在着目光短浅之嫌(3)中国文化软实力依旧不足。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文化产品出口甚至已经超过了它的工业,农业产品,它在利用经济冲击世界各国经济的同时也在采用文化渗透他国文化。中国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如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的暴留,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继承,对外来文化的筛选不够谨慎,导致许多国人有崇洋媚外的思维,特别是做为中国未来新生代的年轻人,长期的精神空虚致使他们沉迷于韩剧,美国电影中,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致使中国的文化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对于官场腐败现象整治不力,人民民主自由程度不及他国,致使中国国民对自己国家不够自信反而把眼光放在国外。还有

国际法

国际法 总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法的名称 一、近代观点 1、“国际法之父”,荷兰法学家格老修斯,在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中,万国法。 2、英国法学家边沁,18世纪末,国际法,《道德及立法原理入门》。 3、public——国际公法。privite——国际私法 二、现代观点 国际法的概念: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法的特点: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传统观点: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现代观点: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2、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以协议的方式指制定的。 3、国际法的效力及于整个国际社会。 4、国际法采取不同于国内法的特殊的强制实施方式。 第二节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一)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家间的协议 1、国家间的协议反映了各国协调意志。 2、各国达成的协议是各国作为国际法制定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定的法律文件。 3、各国之间的协议是各国强制执行国际法的根据。 (二)国际法的实在根据 1、各国的宪法 (1)规定国际法在国内适用。1987年韩国宪法第6条第一项:依据宪法缔结和颁布的条约和普遍承认的国际法规与国内法具有同等效力。 (2)承认国际法的优越性。1959年荷兰宪法第63条:如为国际法律秩序发展的必要,条约可与宪法相抵触。 2、各国的实践。1983年9月1日韩国民航机007号被前苏联击落。 3、国际条约的规定及国际组织的实践 (1)《联合国宪章》第四条规定加入联合国的国家要承认宪章中的义务。(2)各种国际法院是为直接适用国际法而设置的。 第三节国际法学说 一、传统学说 (一)格老修斯学派代表人物:德国的沃尔夫;瑞士的瓦尔特。 1、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依据自然法,是理性。 2、协定是国家的共同同意。 (二)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普芬道夫 提出所谓人类良知、人类理性、人类法律意识等一些抽象的自然法概念,作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三)实在法学派代表人物:荷兰的宾客舒克 国际法的效力依据,不是如自然法学派所说的“理性之所命”,而是由于国家的承认;国际法的规则不是依推理的程序来发现,而是用归纳的方法从国际交往中去推求;“公认”是国际法的唯一基础。 二、现代学说

俄罗斯民族性格浅析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浅析 段树伟 20050824033 (海洋学院 05食品) 我的家在黑龙江,可谓是全中国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地域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性格,我想我们这里的性格应该有一部分与俄罗斯民族相似。虽然我没去过这个过度,但我父亲在俄罗斯,从和父亲的谈话中,以及和从那里回来的人中,以及再选修课上老师的讲述,应该能看出一些他们民族的特点。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有时正义十足,又有时很迂腐不堪。这就是我总结的他们民族性格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固定的性格,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委婉含蓄、法国人浪漫多情、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无羁,就是指这个民族的民族个性。而俄罗斯无疑是个例外。是什么原因使得俄民族的性格那么摇摆不定呢?这就要从他们的历史、地理说起了。 在地理方面俄罗斯由于地处欧亚两个大陆之间,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人在面对东方的时候,强调它的西方特性,而当它面对欧洲时强调自己的东方特性。它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于东西文化之问。这种东西兼存的文化色彩深深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他们的性格里就有懒惰的一面,这和西方民族的性格是样的,而同时,他们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又深受东方民族的影响所以有些方面他们又很勤劳,尤其女性,似乎更受东方的影响。俄的上层社会由于集中在欧洲部分,相对比较发达,西方性格更明显,所以就比较懒,或者说好听一些,更依赖高科技、现代话。而在远东的劳苦大众,他们是很勤劳的。 在历史方面,俄罗斯有悠久的复杂的经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摇摆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

国际法上的时际法概念和规则辨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840521.html, 国际法上的时际法概念和规则辨析 作者:蒋圣力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5期 作者简介:蒋圣力(1989-),男,上海人,华东政法大学2012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航运法。 【摘要】国际法上的时际法,是规定国际法规范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的法律的总称,其功能是解决国际法在时间层面上的冲突问题。国际法在时间适用范围内的冲突包括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相应地,解决积极冲突的时际法规则应当为适用该法律事实发生时正在实行的国际法规范;而解决消极冲突的时际法规则则应当是在遵循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同时,根据特定情形做出例外的规定。 【关键词】国际法;时际法;法律事实;发生和存续;法不溯及既往 一、引言 “时际法”(intertemporal law)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法中,而后又随着国内法与国际法相互影响的不断加深而被引入国际法。至于国内法之所以设立上述时际法原则,以及时际法被引入国际法的原因,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李浩培先生认为,这是因为国际社会如同国内社会一样,既需要变革也需要法律的安全,同时还需要两者的权衡,以保障变革不致使按照旧法是合法有效的行为按照新法则一概被认为是违法无效、甚至是需要受到刑罚制裁的。所以,国际法亦如国内法一样,不可能没有时际法。[1] 在国际法上,有关“时际法”的表述首次出现在瑞士法学家马克斯·胡伯于1928年4月4日对帕尔马斯岛案所作的仲裁裁决中。自此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时际法越发成为国际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正如法国法学家保罗·鲁比埃所言,“时际法”这一用语是作为“国际法”的对应语而造出来的。[2]然而,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界对国际法上的时际法概念所作的定义尚不周全,还未能全然正确地厘清时际法概念与其原则之间的界限,因此也未能确立完备的时际法规则。故笔者认为,应当首先解决时际法概念与原则之间的混淆,从而结合国际法的实践情况对时际法概念作出周全的定义,而后再在此基础上确立与之对应的、完备的时际法规则。 二、国际法上的时际法概念 (一)时际法不是“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同义语 《国际公法百科全书》中“国际法,时际法问题”这一条目的释义为,“国际法中法律规则不溯及既往的原则,通常被称为时际法法理。”[3]根据该释义,所谓“时际法”的全部内涵仅限于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而时际法亦就成为了这一原则的同义语。对此,笔者认为,该释义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