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度职校诊改工作报告

2017年度职校诊改工作报告

附件 2

2017

(院校使用)

院校名称

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盖章)

联系人及电话黄善坚 180********

填报日期 2018、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制

—9—

一、诊改工作年度数据表

—10—

二、诊改工作年度概述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文件精神,切实履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构建完善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我校扎实开展内部诊断与改进工作,形成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内部诊断与改进工作。本年度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完善了诊改体系的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认真进行了诊改。

一、我校完善了组织体系、目标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等诊断方面的建设

1、组织体系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诊改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统筹安排部署、协调推进学校诊改工作。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诊改日常工作。

2、目标体系

我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制定工作,以及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子目标发展规划,各子目标发展规划要与学校的质量保证理念、质量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相一致,制定各项目科学、可行、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内部质量提升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诊改工作项目任务分解表》,对诊改工作的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责任科室和责任人。

3、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信息采集管理、信息使用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听课制度、实施第三方评价工作制度、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程序及规范、教学监控管理组织工作职责等,逐步形成与学校质量目标相一致且实际执行效果明显的、不同层面相对独立的、网络化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和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

4、标准体系

我校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建设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操行评定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列入标准中,建立完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

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诊改

1、专业建设

由各专业科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我校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据,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情况,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建设战略,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11—

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诊改机制,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重点建设符合社会需求、学生特别喜爱的专业,计划新增特色专业:高铁乘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食品深加工专业、休闲旅游专业。

2、课程建设

由专业科、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诊改(包含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主要通过与最新职业标准、行业需求和岗位规范对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建设体现以下几点:(1)符合社会经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3)突出实践能力的要求,提高技能操作标准;(4)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教师发展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测评标准、考核机制,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动手能力强、视野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团队,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保证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远程培训、脱产培训的力度,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中职“区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培训,为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提供平台。组织了我校教师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诊改调研或考察学习10人次;参加全区诊改委组织的培训5人次;学校自行组织的诊改培训2次;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诊改培训250人次。

4、学生发展

完善学生全面发展保证机制。完善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及相关工作制度,逐步完善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等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质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适应社会需要,鼓励学生考职业技能证书。

—12—

三、诊改工作的特色与亮点

平南县职校从学校管理,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老师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诊改,效果显著,亮点突出。

1、学校扁平化及垂直化管理改革

学校成立年级管理委员会,设年级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分别由校级领导担任,成员由年级任课的行政领导、团委及工会领导、年级骨干教师代表组成。各年级的事务原则由年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落实年级常规管理责任。

探索专业学部制的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设专业学部管理团队,构建专业学部管理架构。首先在学生人数较多、专业教师较充足、实训条件较完备的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进行。

2、以赛代测、以赛促教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赛代测,以赛促教,每个月开展一次专业技能实操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选拔培养一支参加市、区职业技能大赛的竞技型的学生、教师队伍,通过技能竞赛获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学校师生2016-2017年获自治区级奖励共5人次;获市级奖励120多人次。麦敏杰等教师团队获市汽车维护类教师技能比赛第一名。

3、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平南县职校实行“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双证书”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习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用工相结合,学校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如全国有名的石峡龙眼产业、余甘果产业、六陈肉桂产业、世界最大的雄森熊虎养殖旅游山庄、传统工艺“三利”小刀等,拟申报增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高铁乘务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食品深加工专业、休闲旅游专业。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力度。

平南县职校加快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鼓励及推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师向专业技术教师的转型;二是开展校本培训、远程培训、脱产培训的力度,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中职“区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培训,为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提供平台。三是与高校合作,引进顶岗实习生,补充专业教师不足;四是培养专业学科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创建学校名师工作室,引领学科专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五是组织学科专业教师申报中职教育科研课题,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路子。

5、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历史、区域文化、区域人文、区域经济、区域环境等因素,重新凝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构建学校文化,走文化强校之路,形成学校“瑞雁”文化,实现文化自觉、文化引领、文化熏陶;大力营造校园的中职文化氛围,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13—

四、诊改工作思考

审视我校现状,当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尚未合理

一方面,部分专业老化迹象明显,如农村电气技术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由于如今电子电器厂家三包服务越来越完善,学生毕业后出路较窄,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校所在区域拥有较好的交通便利资源,但学校目前由于专业受限,未能充分利用好这一当地资源优势。

2、课程建设尚未令人满意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是我校比较薄弱的环节,部分课程未能根据区域用人需求和学生的文化知识底子、理解接受能力作出有的放矢的修改,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未能与有关企业密切沟通、高效协作和共同开发出针对性强的实用课程和培养学生形成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教脱节。此外,宥于经费不多,尽管开设的课程不少,但并未真正形成号召力强的精品课程和拳头产品,社会对我校的接受度不大,因此,历年招生均是踉踉跄跄走过来。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尚不够

目前,我校在编教师多,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进一步“深耕细作”众多专业课程的要求。学校已竭力动员部分文化课教师进行转型,但由于转型时间仓促,而专业教师功课也多,工作繁忙,尚未形成令人满意的“传帮带”局面。此外,我校“双师型”教师比较少,部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时间不长,疑难问题解决能力尚有待提高,也进一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4、资源建设状态欠佳

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大,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部分课程根本无法大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实操实训,阻碍了书本知识向实际技能的有效转变,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由于实操条件不足,我校学生“双证率”不高,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社会就业竞争力不强。

综合考虑,拟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逐渐淘汰老化、落后专业,拟申请开设高铁乘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食品深加工专业、休闲旅游专业。。

2、进一步改善课程建设环节,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探讨合作,争取在2020年左右形成一至两个凸显区域优势的精品课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增加师资建设投入,除增加非实名专业教师的招聘人数外,通过校、市、区等各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养更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4、向上级争取更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配比合理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办学方向的需求。

—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