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岛叶的特定功能

岛叶的特定功能

岛叶的特定功能
岛叶的特定功能

分析2 岛叶的特定功能

结合本例疼痛性的感觉先兆以及双下肢的分布特点,症状起始于SⅡ区或者岛叶的可能性比较大,影像学异常恰好位于岛叶皮层和颞叶鳃盖部,而非初级感觉皮层(中央后回)下肢的代表区。所以,考虑此病灶为致痫性病灶。

基于上述分析,本例没有放置颅内电极而直接进行了病灶切除,术后发作消失,也证实了病灶区域包括在症状起始区的范围内。

本例病变非常局限,并涉及岛叶皮层。“Insula(岛叶)”一词是1804年由Reil首先提出来,是指由额叶、颞叶、顶叶的鳃盖部所覆盖的位于外侧脑沟深部的部分。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诱发电位以及直接电刺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来自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资料均证实,岛叶主要负责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包括味觉、痛觉和其他情感、内脏运动和自主神经的控制,以及心血管功能(血压和心率的调控)和部分涉及听觉、语言功能的控制。在人类,岛叶还涉及到面部的厌恶表情、对疼痛的感知和对他人疼痛的同情。

因此,岛叶与其他脑叶一样具有特定的功能,并因此认为位于这一区域的致痫灶也具有特定的发作期的症状学。同时,岛叶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它作为一个功能结点在侧裂周围-岛叶、颞叶-边缘叶-岛叶、内侧额叶-眶额区-岛叶等多个皮层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岛叶位于大脑相对较深的部位,一般的颅内硬膜下电极很难真正覆盖到岛叶皮层。因此,对于岛叶癫痫症状学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岛叶限局性的病灶,其癫痫发作随岛叶病灶的切除而消失,则可以推定此病灶附近区域为症状产生区;(2)侵入性脑电图所记录到的发作期症状与发作期放电的关系,并且通过这些电极进行电刺激所诱发的反应,来确定症状起始区及相应区域的功能。

分析3 岛叶癫痫的症状学特点

近年来,SEEG在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使我们有机会更直接地了解位于大脑深部岛叶的功能和岛叶癫痫的症状学特点。

法国研究小组对发作期放电选择性地涉及岛叶或发作虽然起源于海马但是仅传导到岛叶而不涉及其他区域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病例都报告有感觉异常,为发热感、过电感或者疼痛感。

但是其体表分布形式与来自于SⅠ区的发作有所不同,或者涉及口周,或累及较为广泛的体表范围,可以为对侧、同侧或者双侧,或是更远端的体表分布,比如双下肢的感觉异常。咽喉部的感觉运动异常是另一个最常见的症状,比如咽喉部的紧缩感,其随后的发作可能类似颞叶癫痫,或者是额叶癫痫的一种发作形式。

总结

感觉异常时应考虑岛叶癫痫的可能

由此可见,感觉异常,尤其是体表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的躯体感觉先兆,随即出现外侧裂周围症状(口周、面部或者上肢的运动症状)、边缘叶传导(类似于内侧颞叶癫痫发作)或者内侧额叶及眶额叶症状(夜发性额叶癫痫的过度运动性发作),都应该考虑到以岛叶为症状起始区的可能性。并在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时对岛叶给予关注,根据其涉及到的相应皮层网络来设计颅内电极的放置。

此外,立体定向脑电图在癫痫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医生应引起重视。

最新人体结构解剖图---颈、气管、食道

人体结构解剖图---颈、气管、食道 颈部的上界为头部的下界,下界即胸骨上缘、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间的连线。该局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方的固有颈部和后方的项部;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区分为颈前区,颈外侧区及胸锁乳突肌区。颈前区亦称颈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颈外侧区亦称颈后三角,该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 颈部层次 颈部由浅入深(由前向后)层次结构十分明确,分别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浅、中层与深层间形成的鞘内,容纳通过颈部的气管、食管及血管。各层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颈部间隙。 一、皮肤: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 二、浅筋膜:浅筋膜疏松,内含皮肌、皮静脉、皮神经、淋巴结。 1、皮肌:皮肌为颈阔肌 platysma,薄且覆盖广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过人体中最早骨化的二个骨即锁骨和下颌骨浅面的全长,颈正中线和颈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盖。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皮静脉均行于肌的深面,该肌因之成为浅筋膜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 2、皮静脉与淋巴结:皮静脉有颈前浅静脉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颈外浅静脉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围有伴行的淋巴结。在颈根部两条静脉均进入颈深筋膜形成的两个间隙,即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并有横行的吻合支。

3、皮神经:皮神经为颈丛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这些皮神经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是寻找副神经的标志,而胸锁乳突肌后缘又是寻找枕小神经的标志。耳大神经垂直行向耳垂。颈横神经垂直横过胸锁乳突肌中部。锁骨上神经与副神经近似平行,但位于其下方。 三、颈深筋膜:颈深筋膜即颈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续,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颈深筋膜浅层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筑成了颈部诸器官活动的基本环境,成为保护颈部诸脏器的第一道防线。该筋膜并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 2、颈深筋膜中层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颈内脏筋膜):颈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 3、颈深筋膜深层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由颅底一直达第三胸椎。 四、颈部筋膜间隙:筋膜间隙有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 1、胸骨上间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于胸骨柄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静脉弓。 2、锁骨上间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于锁骨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浅静脉和颈外静脉。 3、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4、咽后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此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后纵隔。 5、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五、颈白线:由颈深筋膜的浅层于正中线形成,该局部层次简单,是进入颈部的最佳入路。 功能 颈部的作用就是把头部和躯干部联系起来。而所谓砍头就是在颈部将头部和躯干部分开。 由于颈部的联系作用,脑发出的各种指令得以传输到躯干和四肢,身体感受到的各种刺激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也可以传送到脑。在颈部,神经活动的传输通道是脊髓。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名科叶形叶序叶脉叶尖叶缘 银杏叶扇形簇生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 三节 状,中 间凹入 鹅掌楸叶马褂形互生网状脉截形(叶尖) 掌状半 裂 玉簪叶椭圆形簇生弧形平行 脉 急尖(叶尖)全缘

金钱松叶披针形簇生 急形异短尖 (叶尖) 铁树(复叶)羽片条 形 对生叶 序 侧出平行 脉 急尖(叶尖) 羽状全 裂 红花木倒形羽互生网状脉急形异短尖 (叶尖) 细锯状 苦楮披针形互生网状脉尾尖锯状 野生豌豆羽状复 叶 叶须卷 羽状全 裂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长周围水分的供应状况。因此,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叶子是花植物的一种主要进行蒸腾的器官,所以旱生植物的叶子为了减少蒸腾,其相适应的结构产生变化。水生植物的叶浸没在水里,在结构上与旱生植物迥然不同。可见不同环境植物叶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即使生长在同一环境,它们克

叶的组成部分

《叶的组成部分》说课稿 我的说课题目是《叶的组成部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叶的组成部分》是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科学基础第一版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叶作为绿色植物十分重要的营养器官之一。不仅对植物分类学及植物鉴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后面的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知识基础。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 我校农林专业的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于植物器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植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喜欢动手实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实践为指导,结合生活实例,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结构及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首先)知识目标:掌握叶的组成及叶脉类型; 了解叶形及叶缘类型 2、(其次)能力目标:能够说出典型叶和禾本科植物叶的组成部分 能区分完全叶和不完全叶 3、(最后)情感目标:通过叶的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对热爱自然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教学目标和考纲要求,将典型叶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叶脉类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禾本科植物的叶与典型叶的区别为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直观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法。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六、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课前需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挂图,采集不同植物叶片,绘制完成观察记载表。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多姿多彩叶的视频及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颈部肌肉解剖基础

精选文档 什么是颈部软组织损伤 发布时间:2008-06-06 16:55:17 来源:发布:上海西郊骨科医院一,骨科学对颈部筋膜颈筋膜包绕颈部肌肉、血管神经组织,系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于该处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可以引起颈部软组织疼痛,现将筋膜的分层简述如下: (一)颈浅筋膜位于皮下组织的深层,包绕全颈,在颈部前方围绕颈闷肌 (二)颈深筋膜可分浅、中、深三层,其中浅层及深层筋膜与颈部软组织疼痛有关连。 1. 浅层:也呈套状包绕颈部,并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舌骨下肌群,形成肌鞘膜。 2? 中层:又称颈内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 3. 深层:又称椎前筋膜,覆盖椎体及前方肌内的浅层,两侧达横突及斜角肌前面,并包绕臂丛神经。 (三)颈筋膜位于斜方肌菱形肌深面,盖住头夹肌、头半棘肌表面,向项部各肌之间,伸出肌间隔,构成肌纤维鞘。 二、颈部肌肉层次较多,但构成软组织疼痛症状的为。 (一)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及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乳突。一侧挛缩可形成斜颈。落枕等可引起该肌痉挛性疼痛,并可经筋膜延向附近组织。 (二)颈外侧深肌群前、中,后斜角肌,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有臂丛及锁骨下动脉通过该肌与第一肋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锁骨下动脉则通过前斜角肌与肋骨所形成的间隙,收缩时使颈前倾,并协助吸气。 (三)颈内侧深肌群I. 颈长肌:位于颈椎及第I? 3胸椎椎体前面,起于第1? 3 胸椎椎体、及第3? 6 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2~4 颈椎体及寰椎前结节,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侧屈。 2. 头长肌:在颈长肌上方,起于第3? 6 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枕骨底部,作用同颈长肌。

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

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 摘要:采用生态解剖学方法,分析滇西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 750、2 900、3 050、3 200、3 350、3 500 m)梯度内川滇高山栎叶片细胞解剖结构特征,探讨其对高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总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P/S值)等均呈增大趋势;而栅栏细胞的长径、短径等的变化呈降低趋势;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这种差异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上复杂的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川滇高山栎通过叶片细胞结构组织发生的变化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表现。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海拔;形态结构;适应环境 中图分类号:Q944.56;S792.18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195-04 收稿日期:2014-06-06 基金简介: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编号:31100292);云南省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校实验室共享平台资助;西南林业大学博士启动项目(编号:11032)。 作者简介:姜永雷(198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E-mail:10-29jyl@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2020306.html,。 通信作者:黄晓霞,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E-mail:huang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2020306.html,。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海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组织功能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等影响较显著,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1-2]。海拔对植物分布的限制归结于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因子,随着海拔的上升,平均气温下降,大气压及CO2分压降低,光强增强,UV-B辐射增加等,这些因素对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养分、含水量也都能极大地影响高山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叶片的组织结构发生差异。有研究认为[3-4],植物叶片组织结构的差异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叶片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 的器官,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因子如水分、温度、光照等的变化常会导致叶的外部形态及厚度、表皮细胞及附属物,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胞间隙、厚角组织和叶脉等形态解剖结构差异[5],这种差异与植物体的生态生理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密切相关[6-8]。不同海拔上植物叶片的组织结构差异都是植物对海拔梯度变化的 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因此,通过研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分析其组织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差异性,这对揭示植物的适生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本土植物对不同海拔梯度下环境变

叶子的组成

叶片的组成 一片完全的叶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叶片、叶柄、托叶。叶片为光合作用的主体;叶柄作为叶片的支持物连接叶片与茎节;托叶为叶柄基部两侧的附属物,在叶片幼小时,有保护叶片的作用,一般远较叶片为细小。这三部分构成了一片完全的叶, 但在我们所常见的植物中,它们的叶并非都具有这三者,不乏缺一、二的,最多是缺少托叶,其次是缺少叶柄。有趣的是还有缺少叶片的,如相思树,除幼苗时期外,全树的叶均无叶片,只剩下扩展成扁平状的叶柄。有些单子叶植物的叶片基部扩大成叶鞘,并具有叶耳、叶舌等附属物,如禾本科植物的叶 1.叶片 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绿色扁平体,两侧对称,有背腹之分。在叶片上有许多可供我们识别植物的特征,除了叶形、叶尖、叶基、叶缘以外,我们还应注意在叶片上的一些附属物,特别是各种形态的毛被。某些植物叶片的叶肉中有许多透明的油点,如芸香科植物都有这个特点,其中不同的种,它的油点大小,分布疏密均有所差异;有些植物的叶肉中则生有不透明的黑点;有些在叶片背面覆盖上一层白粉;有些在背面密被一片亮晶晶的小珍珠状的腺体。更多的是在叶的两面或仅在背面生有各种毛被,如柔毛、茸毛、硬毛、刺毛、鳞片状毛,或者有分枝的向四面辐射的星状毛等等。也有许多植物的叶片是光滑无毛、无任何附属物的。叶的大多数内部组织分化成富含叶绿素的薄壁组织,使叶呈现绿色。在叶的薄壁组织之间分布着维管束,称为叶脉。叶脉起着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的作用。 2.叶柄 叶柄是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位于叶片的基部,上端与叶片相连,下端着生在茎上。叶柄通常呈细圆柱形或扁平形或具沟漕。不同的植物,其叶柄的形状、粗细、长短都有所不同。有些叶柄长达一米以上,如棕榈;有些叶柄仍短,近乎无柄,如金丝桃;有结叶柄极粗壮,如白菜;有些叶柄细长并能卷缠它物,如女萎;有些叶柄局部膨大成气囊,如水葫芦。有的叶柄基部形成膨大的关节,称为叶枕,可以调节叶片的位置和休眠运动,如含羞草;有的叶柄基部或全部扩大成鞘状,称为叶鞘,如伞形科植物叶的叶鞘;有些植物的真叶退化,叶柄特化成叶状称为叶状柄,如金合欢属植物;有些植物的叶没有叶柄,叶片直接着生在茎上,称为无柄叶。有些无柄叶植物的叶片基部包围在茎上,称为抱茎叶,如苦荬菜。如果无柄叶的基部或对生无柄叶的基部彼此愈合,似被茎所贯穿,则称为穿茎叶或贯穿叶,如元宝草。少数植物叶柄的着生方式很奇特,不是长在叶片其部,而是长在叶片背面中央,好像一把撑开雨伞的伞柄,这种称为盾状着生,如莲、千金藤。在同种植物中,当叶片长成后,叶柄的形态变化是不大的,长短虽有所不同,但总在某一幅度之内,因此,有时也用叶柄作为识别植物的特征之一。 3.托叶

人类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人类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基本结构: 人类大脑encephalon(或brain)位于颅腔内,在成人其平均重量约1400g,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一般可分五个部分: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延髓其中端脑和间脑合称前脑prosencephalon(或forebrain),后脑与延髓合称菱脑rhomben cephalon(或hindbrain),后脑metencephalon(或afterbrain)又由脑桥和小脑构成。依据其所处的位置,人们习惯上把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随着脑各部的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就在脑的各部内部形成一个连续的脑室系统。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以及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人类的大脑皮层平均厚度为~毫米,皮层表面高度扩展、卷曲,形成许多的沟和裂。下凹的叫沟,凸出的叫回、如果把皮层剥离下来并全部展平,形成的灰色物质层有四张A4打印纸大小。而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一张A4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大脑皮层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约120亿个神经细胞,在这些神经细胞的周围还有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的地方,是构成大脑两半球沟回的表层灰质。人的大脑皮层分为6个层次。 根据各层神经元的成分和特征,以及机能上,可以分为许多区。从机能上可以分为:大脑中央后回称躯体感觉区;中央前回称为运动区;枕极和矩状裂周围皮层称为视觉区;颞横回称为听觉区;额叶皮层大部,顶、枕和颞叶皮层的其他部分都称为联合区,它们都收受多通道的感觉信息,汇通各个功能特异区的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细胞除了在水平方向分层外,在整个皮层厚度内,神经元在与表面垂直的方向

头颈部常用解剖标志

第五章放射治疗常用解剖标志 一、头颈部常用解剖标志 1、垂体的体表投影 位于外眦和外耳孔连线中点上1.5cm处。 图5-1 2、松果体的体表投影 如图5-1所示,松果体位置相当于C点。 先作A(鼻额关节)与B(蝶鞍前与后 床突之中点)的连线,角ABC为135° ~161°,平均150°,做BC连线长约 3.4~5.4cm,平均 4.5cm。或由外耳孔上方 5cm向后1.5~2cm处。 3、听眦线 即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其上为蝶窦的底,其下约为鼻咽腔的顶,连线中点向上2cm 为下丘脑水平(图5-2) 图5-2 4、耳屏根部与人体长轴的平行线 其前缘是鼻咽后壁和咽后淋巴结的位置,也是第1颈椎的椎体前缘(图5-2)。面颈联合野照射后缩野时,照射野的后界可以至此线,以避免脊髓受到过量照射。 5、下颌角5-2)。 6、腮腺体表投影 腮腺上界为颧弓,下界为下颌骨的下颌角与舌骨之间,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前缘(图5-2) 7、颅底诸孔 (1)双下颌关节前缘连线:过破裂孔正中、卵圆孔与棘孔之间。 (2)双外耳孔后缘连线:过枕骨大孔前缘。 (3)双乳突前缘连线:过颈静脉后缘。 (4)双乳突尖连线:过枕骨大孔中心。 (5)双乳突后缘连线:过枕骨大孔后1/3(图)。 图5-3 8、Rouvieve淋巴结 乳突尖与同侧下颌角连线中点的深面(图5-4)。 图5-4 9、颈交感神经节和后四对颅神经走行(腮腺后间隙) 在Rouvieve淋巴结的侧方及侧后方,即中线旁2~3.5cm范围内,体表标志与上述Rouvieve 淋巴结同。 10、舌骨 舌骨的横截面是口咽和下咽的分界线,其前缘是会厌襞和会厌,后缘是颈二腹肌淋巴结和颈动脉的分叉(图-5)。 图5-5 11、甲状切迹 甲状切迹平勺状软骨尖,甲状切迹与环甲沟连线的中点平喉室(图5-5)。 12、颈椎 第7颈椎棘突平第1胸椎(图5-6)。

大脑的生理结构与工作方式

大脑半球的外形 1.三个面 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 2.三个叶间沟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3.五个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4.主要沟回 (1)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2)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角回、缘上回等。 (3)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等。 (4)内侧面:扣带沟、距状沟、侧副沟、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海马旁回等。 (5)下面:嗅球、嗅束等。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机能区 (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3)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 (4)听区:颞横回。 (5)语言中枢 ·听觉语言中枢:缘上回。 ·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2.基底核 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位于大脑基底部。主要包括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等。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基底核 基底核,埋脑底屏尾豆状杏仁体 尾豆合称纹状体协调运动及张力 3.大脑髓质 (1)联络纤维:连结同侧大脑半球。 (2)连合纤维:即胼胝体。 (3)投射纤维:主要是内囊。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由上行的感觉纤维和下行的运动纤维构成。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状,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 (1)内囊前肢:位于背侧丘脑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2)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视辐射等纤维束通过。 (3)内囊膝:位于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交汇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一侧内囊受损,可致对侧肢体深浅感觉丧失、骨骼肌瘫痪等症状。 大脑的主要构成

(完整版)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后部肌群分为五层: 第一层,最深层颈回旋肌,起于第1颈椎到第7颈椎横突. 止于各椎板上。颈回旋肌上层是颈多裂肌,起于第4到第7 颈椎关节突,止于第1到第3椎骨高度。都受脊神经支 配。如图(JH001)(JH002) 图(JH001)

图(JH002) 概况: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在颈部的回旋肌是不明显的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多裂肌跨越2-4个椎关节,只旋转一个或两个 关节。 功能: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使脊柱伸展.侧屈和旋转,实际上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辅助大的肌肉。这些小肌肉似乎主要参与个别椎骨位置小的调整。 第二层,颈半棘肌,头最长肌如图(JH003),斜角肌如图(JH004) ,肩胛提肌如图 (005)

图(JH003) 概况: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在提物和向前倾斜时参与支持头部。因而,它们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疼主要涉及的肌肉。肌连接: 1.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 2.上方,颈半棘肌至第2到第5颈椎的棘突;头最长肌恰好至头半棘肌的外侧。 功能:头最长肌:1.伸展头部,向同侧屈曲颈(侧屈)。2.当前倾时支撑头部。 颈半棘肌:1.伸展头部。2.侧屈颈部。3.使头向对侧旋转。 相关部位:1.头最长肌:头侧面带状区域,特别是顳部的前面。2.颈半棘肌:头后面(典 型的紧张性头疼)。

图(JH004) 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虽然它们明显的作用是使头向两侧旋转,我们也用其抬高胸廓,而且在反常的呼吸时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因而,斜角肌承受很大的张力,大部分人都存在这一肌肉问题。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浅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液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当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紧张时,它们可能在这一区域的某些点受到挤压。有时很难鉴别是斜角肌引起的疼痛还是臂丛受压引起的疼痛。注意:小斜角肌不是在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而且经常仅一侧有。虽然她可能有激发点,但很难用手法使其分开,它可以作为前斜角肌的一部分被治疗。 前斜角肌,起始点:第2~5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颈神经丛(C1-7,T1) 中斜角肌,起始点:第1~6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同上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将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医生(Korbinian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BrodmannArea1,BA1 BrodmannArea2,BA2 BrodmannArea3,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gyrus)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somaticsensory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 BrodmannArea4,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gyrus),中央沟(central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somaticmotor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homunculus)。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前)和BA3、BA2、BA1、(后)相连,同 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Homunculus)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homunculus)来表示。 BrodmannArea5,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Area7,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Areas---------SomatosensoryAssociation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Area6,BA6 位置:位于额叶(frontallobe),中央前回(precentralgyrus)前端区 功能:与BA8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指导感官运动;辅助运动区SMA(控制身体的近端和躯干肌肉)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叶脉就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名科 叶形 叶序 叶脉 叶尖 叶缘 银杏叶 扇形 簇生 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三节 状,中间凹入 鹅掌楸 叶 马褂形 互生 网状脉 截形(叶尖) 掌状半 裂 玉簪叶 椭圆形 簇生 弧形平行脉 急尖(叶尖) 全缘 金钱松 叶 披针形 簇生 急形异短尖(叶尖) 铁树(复叶) 羽片条形 对生叶序 侧出平行脉 急尖(叶尖) 羽状全 裂 红花木 倒形羽 互生 网状脉 急形异短尖(叶尖) 细锯状 苦楮 披针形 互生 网状脉 尾尖 锯状 野生豌豆 羽状复 叶 叶须卷 羽状全 裂

叶的外形和结构解剖

xx 叶的外部形态 叶形:根据叶片长度和宽度的比值,叶形可以分为针形、线形、披针形、长圆 形、卵形、倒 卵形、心形、肾形、椭圆形、圆形、菱形、扇形等 xx: 叶片的边缘叫做xx。常见的叶缘有全缘、锯齿缘、重锯齿缘、牙齿缘、波缘等叶缘凹凸程度大,可形成裂片,根据裂片程度分为浅裂、深裂、全裂、三 出裂、羽状 裂、掌状裂 xx:叶片的先端叫叶尖。常见的有急尖、渐尖、钝行、凹形、截行、倒心形等 叶基: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圆形、楔形、心形、箭形、截形等xx:贯穿于叶肉内的维管组织及其外围的机械组织叫叶脉 xx 在叶片中的分布样式叫脉序分为三种:叉状脉序、网状脉序、平行脉序叶序:植物的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有互生、轮生、对生等xx 镶嵌: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单叶: 一张xx 上只生一张叶片 复叶:

一个叶柄上生有3片或3片以上的叶片,从单叶演化而来,分为三出复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 区别全裂叶和复叶:全裂叶的裂片无柄、歌裂片形状不同、裂片基部互相 连接复叶的小叶片一般有柄、小叶片形状彼此相同、小叶片的基部相连叶 的解 剖结构 xx 植物叶的结构(以女贞xx 代表)表皮: 异面XX,具有上下表皮之分 表皮细胞一层,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外壁覆盖有一层连续的角 质层,上表皮的角质层明显较厚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由2个保卫细胞 +气孔组成叶肉:由上下表皮内的薄壁组织组成含叶绿体,是叶进行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主要场所 邻接上表皮的为栅栏组织,是叶内主要的光合作用场所邻接下表皮的为海 绵组织,是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的主要场所 分布于叶片组织内的维管束,由茎内维管束分出经叶柄通至叶片 维管束的上下两侧常有厚壁组织或厚角组织分布 木质部接近于上表皮,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下方,接近下表皮,中间常具有形成层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禾本科植物水稻为例) 表皮: 长细胞: 长轴与xx 平行,外壁角质化并含有硅质

大脑前额叶的工作原理

大脑前额叶的工作原理 对大脑前额叶的工作原理,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实际上它对我们人体健康,以及思维的运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每个人对它的保护工作也不可忽视,那么现在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脑前额叶的一个工作原理,希望每个人对他的这些常识,有全面的了解。 工作原理 脑前额叶与中枢及其它部位(如顶叶、枕叶、颜叶、丘脑、脑干等)有非常广泛的神经联系,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达到整个高级心理过程的机能统一。再由于人脑前额叶皮质在神经生理学上没有找到具体的、特定的功能,使它能够免受这些具体功能的拖累,这就保障它能全面分析考虑输入信息的意义,并据此进行主动的、有指向性的、有目的性的、有逻辑性的和有创造性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其结果就是形成了新的信息,由新信息再转化为具体活动,形成整体行为。

前额叶与丘脑背内侧核共同构成觉察系统,是精神活动的最主要场所。额叶的功能是交换产出样本,通过联结路径点亮丘觉产出意识。前额叶与丘脑背内侧核通过联络纤维建立联结路径,样本就是通过联结路径点亮丘觉的。 主要功能 已知的前额叶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 从脑前额叶的功能可以看出, 它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 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并且还有平衡激素水平的功能。 通过对某些前额叶损伤的病例进行的研究表明前额叶在双 语言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中和双语言语理解的词汇通达过程 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以上就是大脑前叶的一个工作原理,以及它的主要功能介绍,

第七章 叶的形态与结构

第七章叶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叶的发生组成和叶序 叶是先于根发育出现的结构,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重要场所,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之一。本章主要讲述叶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叶的发生、组成与叶序 一、叶的发生与生长 (一)叶的发生与生长 1.叶的发生 叶由叶原基生长分化而来。当芽形成和生长时,在茎的生长锥的亚顶端,周缘分生组织区的外层细胞不断分裂,形成侧生的突起。这些突起是叶分化发育的起点,因而被称为叶原基。叶原基是一团原分生组织细胞,将朝着长、宽、厚三个方向进一步生长,逐渐形成具有叶片、叶柄、托叶等结构雏形的幼叶,最终发育成为成熟叶。叶的这种起源发育方式称为外起源(图7-1)。 2.叶的生长 由叶原基发育成叶的过程包括顶端生长、边缘生长和居间生长三个阶段。 叶原基形成后,首先进行顶端生长,不断伸长,成为圆柱状的结构,称为叶轴。叶轴是尚未分化的叶柄和叶片。具有托叶的植物,叶原基上部形成叶轴;叶原基基部的细胞分裂较上部快,且发育较早,分化成为托叶,包围着上部叶轴,起到保护作用。具有叶鞘的植物(如禾本科),叶原基基部生长活跃,侧向延伸可以包围整个茎端分生组织。在叶轴伸长的同时,叶轴两侧边缘的细胞开始分裂,进行边缘生长(边缘生长进行一段时间后,顶端生长停止)。叶轴的边缘生长,使叶轴变宽,形成具有背腹性的、扁平的叶片雏形;如果是复叶,则通过边缘生长形成多数小叶片。没有进行边缘生长的叶轴基部分化为叶柄,当幼叶叶片展开时叶柄才随之迅速伸长(图7-2)。 当幼叶由芽内逐渐伸出、展开时,边缘生长逐渐停止,整个叶片进入居间生长,最后发育成熟。大多数幼叶叶片的生长基本上是等速生长,但有些幼叶各部分细胞的生长速度并非完全一致,因而在叶的生长过程中,便出现了不同的叶缘、叶形等。叶片在不断增大的同时,伴随着内部组织的分化成熟。 在边缘生长时期,叶轴两侧的边缘分生组织经垂周分裂产生原表皮,将来发育成为表皮;近边缘分生组织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交替进行,形成了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在一种植物中叶肉的层数基本是恒定的,是由平周分裂决定的。在各层形成后,细胞停止了平周分裂,只进行垂周分裂,增大叶片面积,但不增加叶片厚度。 一般说来,叶的生长期是有限的,这和具有形成层的无限生长的根、茎不同。叶在短期内生长达一定大小后,生长即停止。但有些单子叶植物的叶的基部保留着居间分生组织,可以有较长期的居间生长。如禾本科植物的叶鞘可以随节间生长而伸长,葱、韭菜等剪去上部叶片,叶仍可继续生长(即割一茬又长一茬),就是由于叶基部居间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 3.叶的发育、生长与调控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不同物种叶的大小、颜色、形状差别非常大,同一植物在不同阶段其叶形也可能完全不同。 (二)叶在植物系统进化与个体发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叶的生理功能和利用 (一)叶的生理功能 (二)叶的利用 (三)叶序 三、叶的形态多样性

叶的外形和结构解剖

叶 叶的外部形态 叶形:根据叶片长度和宽度的比值,叶形可以分为针形、线形、披针形、长圆形、卵形、倒卵形、心形、肾形、椭圆形、圆形、菱形、扇形等 叶缘:叶片的边缘叫做叶缘。 常见的叶缘有全缘、锯齿缘、重锯齿缘、牙齿缘、波缘等 叶缘凹凸程度大,可形成裂片,根据裂片程度分为浅裂、深裂、全裂、三出裂、羽状 裂、掌状裂 叶尖:叶片的先端叫叶尖。常见的有急尖、渐尖、钝行、凹形、截行、倒心形等 叶基: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圆形、楔形、心形、箭形、截形等 叶脉:贯穿于叶肉内的维管组织及其外围的机械组织叫叶脉 叶脉在叶片中的分布样式叫脉序分为三种:叉状脉序、网状脉序、平行脉序 叶序:植物的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有互生、轮生、对生等 叶镶嵌: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 单叶:一张叶柄上只生一张叶片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3片或3片以上的叶片,从单叶演化而来,分为三出复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 区别全裂叶和复叶:全裂叶的裂片无柄、歌裂片形状不同、裂片基部互相连接 复叶的小叶片一般有柄、小叶片形状彼此相同、小叶片的基部相连 叶的解剖结构 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以女贞叶为代表) 表皮:异面叶,具有上下表皮之分 表皮细胞一层,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 细胞外壁覆盖有一层连续的角质层,上表皮的角质层明显较厚 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由2个保卫细胞+气孔组成 叶肉:由上下表皮内的薄壁组织组成含叶绿体,是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邻接上表皮的为栅栏组织,是叶内主要的光合作用场所 邻接下表皮的为海绵组织,是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的主要场所 叶脉:分布于叶片组织内的维管束,由茎内维管束分出经叶柄通至叶片 维管束的上下两侧常有厚壁组织或厚角组织分布 木质部接近于上表皮,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下方,接近下表皮,中间常具有形成层 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禾本科植物水稻为例) 表皮:长细胞:长轴与叶平行,外壁角质化并含有硅质 短细胞:正方形或稍扁,分硅质细胞与栓质细胞 泡状细胞:位于近轴面 气孔器:保卫细胞,哑铃状,内侧 副卫细胞:外侧 分布在叶的脉间区域,长轴与叶脉相平行,叶上下表皮分布的气孔数目相近叶肉:均一的同化组织,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为等面叶 叶脉:在中脉与较大维管束上下两侧有发达的厚壁组织与表皮相连,增加机械支持力维管束外包围有1~2层维管束鞘细胞 C3植物:维管束鞘由2层细胞构成,内层为较小的厚壁细胞,外层为大的薄壁细胞 C4植物:维管束鞘仅由1层较大的薄壁细胞组成,与外侧相邻的一圈辐射排列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