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摘要: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知常曰明、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为切入点,探讨道家代表人物老庄哲学中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键词:道家;生态哲学;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非常重视,道家思想体系中蕴涵着朴素、丰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道家主张以尊重的心理、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生态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和《庄子》之中。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老子从对自然界的洞察入手,探究自然之道,最早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老子生态自然观的核心范畴是“道”,可以说,老子全部的思想体系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先天地生”而且“为天地母”的东西,这就是“道”,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在老子的笔下,“道”是“万物之母”“天地根”“玄牝之门”“万物之宗”,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无处不在,无形无象,无初无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道”

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天地万物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尽管我们并不确切地清楚这里的“一”、“二”、“三”具体指什么,但通过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表述,可以将“道”理解为最初是一种无规定的混沌性存在,它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混而为一,一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合和又生出万物,这是万物创生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始终贯通于万物之中,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它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天地万物由“道”产生,又从“道”那里获取自己的形体和性能,所以它们的本性和“道”是一致的,它们的行为都以“道”的法则为规范。

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的哲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庄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宇宙的始源是周流不虚的“道”,“道”最先形成没有形体的混沌元气,它孕育着阴阳二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由“气”构成的,甚至鬼神都是“道”的产物。“道”不仅是自然万物的本原,同时“道”创造了宇宙万物有其内在的秩序、规律和演化趋势。“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整个宇宙尽管广大无边,但无论在哪里“道”给予它们的生化机会都是均等的;万物尽管种类、数量繁多,但在“道”的作用下都遵循生、旺、衰、灭这一规律,没有例外,整个自然界是一个不能分

割的整体,万物相互蕴涵,人与自然可以互通、互化,“物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即“道”生万物,“万物归一”,皆归于“道”。

二、“道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

“老子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哲学,即老子哲学是一种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的哲学。”[1]在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有关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是很丰富的。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万物同源,人与天地万物同为“道”所派生,人在自然中并没有特别的地位,万物与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万物各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道”“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在自然之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如果人类将自己与自然界对立起来,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肆意掠夺自然,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最终必然会毁灭自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而行。他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就在于道和德无为自然,它们不干涉万物的生成活动,顺任万物自我化育并按照自然规律去生长。对此,老子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表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道”“天”“地”“人”都是自然的存在,人以地的法则运行,地以天的法则运行,天以道

的法则运行,而“道”要以自然为归宿,以自然为法则运行。对人说来,“法天”,“法地”,归根结底还是要“法道”,而“法道”就是要求人类应遵循自然法则爱护万物,用仁爱之心善待生命,顺应自然而行,使万物各得其所,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

道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同样认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本性,人应效仿“道”,尊重生命的价值,站在“道”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万物,顺应自然,践履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万物不伤”的主张,并且明确表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人和万物的本原都是“道”,万物从“道”的角度看并没有差别,人和万物是彼此相通、相互平等的,无贵贱之分的。既然大自然赋予了万物生命,人类就应该尊重每个生命个体,不应该对己有用就随意摧残扼杀其他的生命,如果人类出于自身需要对自然肆意践踏,其结果不仅会破坏自然,而且会伤害人类自身。可见,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老子是一脉相承的,生命既然由自然所赋予,就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存活下去,所谓“有用”与“无用”,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划分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蛆甘带,鸱鸦嗜鼠”(《庄子·齐物论》)。人吃肉类,麋鹿食草,蜈蚣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吃老鼠,人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大至展翅万里的鲲鹏,小到蝼蛄、朝菌,形体虽各有大小,生命虽各有长短,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在“道”的面前都是平等的,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

天地自然保持一致,遵从“天道”、“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进而实现“天人合一”。

三、“知常曰明、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

“知常曰明”是老子生态实践观的重要内容,《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老子》第十六章)“常”是指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知常曰明”即指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自然规律,人才不会莽撞行事。老子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我从中看出其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纭茂盛,最后都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回归到本根叫做由动到静,由动到静叫做复命,这就是自然万物运动的规律。老子不仅强调人要在思想上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同时强调人要在行动上遵循规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掌握自然运行的“常”,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不知常”,不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就会胡作非为、轻举妄动,最终招致灾难。与“知常”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知止”,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老子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多索取,过多地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必定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满足才不会招致危险。人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上,要“知足”、“知止”,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大自然,才能使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足”、“知止”呢?“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无为”是老子哲学的又一个核心范畴,“无为”的本意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为”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即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规律,任何“人为”的乱来和“天地主宰”的行为都是违反自然本性的,“无为”说到底就是要求人类的行为和活动要“辅自然”、“顺自然”。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适可而止,认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东西。庄子从“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出发,在实践观上最突出的主张就是坚决反对人类无限制地向大自然去索取,认为人类不能主宰自然,只能“顺物自然”并以“顺物自然”的方式去开发利用自然,即“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也就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依循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让其自然而然地发展,顺应事物的本性最终以达到“万物不伤”的境地。庄子在其名篇《齐物论》中对人类的无节制的贪欲发出了感慨,他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庄子·齐物论》)人对外物的贪欲在心中像野马一样奔驰,到死都没法停下来,

这不是太可悲了吗?终生为心中的欲念奔忙却总是觉得不满足,到了疲惫不堪奄奄一息的时候,还不知回头,这不是太可悲吗?人像这样活着,即使精神不死,又有何用?在庄子看来,人类的欲望是应该节制的,不能任贪欲无止境地膨胀下去,“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不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要贪得无厌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应尽量做到适可而止,把握适度原则。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警示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和最终的家园,人类对自然界应该心存敬畏与谦卑,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摒弃对自然的功利主义观念,要认清自然万物的开发利用是有其限度的,要尊重自然的价值,保护自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人类家园。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把自然与人类看成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反映了农耕文明尊崇自然、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共生的价值追求。道家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出发,提出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的观点,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这种古老的生存智慧,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虽然这些观点不能为解决现代人所面对的生存困境提供现成答案,但是对于纠正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谋求建构和谐生存世界仍是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承袭的有价值的理念。美国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依我看,道家提供了最

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2]。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依归,发掘和弘扬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一方面可以引导现代人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同时也可以为我们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

[1]耿加进.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

[2]葛荣晋.道家文明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