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汪海峰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陇中在宋金元时期就是民族战争拉锯的战场,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域。虽然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文学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影响。纵观宋金元五百余年,陇中很少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人大家,除了张炎词作外,也只有邓千江、刘錡的传世孤篇。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诗文缺如,但这一时期却有许多重要的碑刻、碑文保存了下来,这些记人叙事的碑文,也构成了陇中文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巩昌汪氏相关的碑文、诗文,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陇中洮河流域出产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为之激情流溢,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文。

【关键词】陇中巩昌定西文学宋金元

陇中的概念,最早是清末左宗棠提出来的。1876年他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说。现在我们说的陇中,其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地域文化概念。其主要地理区域在陇山以西,秦岭以北,黄河以南,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陇中以现定西市六县一区即安定、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榆中、会宁、靖远,武山、甘谷、秦安、静宁等县。这些县域在地理、文化、民俗等方面有许多共性,属于同一个文化板块。

陇中在宋金元时期就是民族战争拉锯的战场,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域。虽然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文学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影响。纵观宋金元五百余年,陇中很少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人大家,除了张炎词作外,也只有邓千江、刘錡的传世孤篇。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诗文缺如,但这一时期却有许多重要的——————————————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XZW00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海峰,男,汉族,1958年生于甘肃陇西,现任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陇中文化研究。

碑刻、碑文保存了下来,这些记人叙事的碑文,也构成了陇中文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巩昌汪氏相关的碑文、诗文,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陇中洮河流域出产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为之激情流溢,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文。以上就是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大概,本文试从这个范畴列举综述。

一、宋金元时期陇中词人及其作品

陇是甘肃的简称之一,因为在历史上有过著名的陇西郡,同时陇也代表着陇山以西的甘肃省辖境。在中国文学言语中,与陇相关的词汇,具有苍凉悲壮之感,是有特定感情色彩、地域蕴含的意象性词汇。汉唐盛世,曾有很多陇中文人创作了许多伟大作品,不时领时代风气之先。但从安史之乱后陇中陷入吐蕃以来,随着此起彼伏的宋、夏、吐蕃、金、蒙之间的战争,随着丝绸之路的萧条,中原文化也日益远离陇中,陇中成了“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落后地区。因此整个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发展日趋衰落,作家作品寥寥无几。

在陇中文学整体衰落的前提下,南宋陇中成纪人张炎作为宋词的最后作者,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大量词作。金代的邓千江写了一首被推为“金人乐府第一”(杨慎《词品》)的千古绝唱《望海潮》,也算是这一时段陇中文学整体黯淡无光中的亮色。虽有张炎、邓千江的出现,标志着陇中文学仍有一定成就,但从整体高度和地域特色而言,陇中文学已日益远离全国主流文坛。这一时段,除了张炎、邓千江,还有南宋陇中静宁人刘錡有一首《鹧鸪天》传世。此外,因资料缺如,当时即使有文人进行了创作,也无可搜罗了。

(一)南宋格律派词人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籍陇中成纪,寓居临安。他是南宋最后一位著名的格律派词人。著有《词源》《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作为南宋遗民,他的词作苍凉哀痛,述说家国之伤,黍离之悲,代表着宋末元初的时代之声。他的作品长于咏物,以清空之笔写个人哀怨,时代印记鲜明。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

月下笛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

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

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

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月下笛》是”遗民”张炎艺术风格的代表作。此时南宋已亡,张炎流寓甬东一带,“孤游万竹山中”“因动《黍离》之感”。运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反映其家国之恨。整首词的悲凉凄楚,含蓄深厚,代表了张炎当时的心态。

(二)邓千江及其他陇中词人

邓千江(生卒年不详),陇中临洮人,金代初年士子。金初张中孚镇西边时,邓千江献了一首《望海潮》,此词遂誉满天下,奠定了他在金代词坛上的地位,其词也仅存《望海潮》一首。明人杨慎《词品》卷五谓“金人乐府称邓千江《望海潮》为第一”。元好问编《中州乐府》收录此词,小题“上兰州守”,注“一作献张六太尉。”张六太尉即张中孚[1],天眷初,为陕西诸路节制使知京兆府,亦可称陕西六路节制使,太尉是对武官大员的尊称。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

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

瓯脱昼空,兜鍪夕解,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这首词写的是金和西夏对垒背景之下名城皋兰的重要位置,以及战斗的激烈、战场的苍茫,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境界苍凉辽远,格调沉雄悲壮。张中孚《蓦山溪》一词有“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之句,与此词“襟喉百二秦关”同用一典,内容相关,都形容西部地势险要。邓千江以孤篇名世,被后人排在“宋金十大名曲”的行列,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游国恩等也认为邓千江的《望海潮》“风格豪迈雄壮”,“颇能代表金词的成就。”[2]此词堪称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品,历来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除了邓千江的《望海潮》之外,还能提及的就是刘錡的《鹧鸪天》。

刘錡(1098年~1162年),宇信叔,宋代德顺军(治今静宁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刘錡也留下了一首词作:

鹧鸪天

竹引牵牛花满街,

疏篱茅舍月光筛。

琉璃盏内茅柴酒,

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且开怀,

平生赢得笑颜开。

三千里地无知己,

十万军中挂印来。

此词写英雄失意,报国无门,吴钩闲置,处境索寞。词应作于刘錡被主和派排挤、罢兵知荆南府之时。词的上片描写闲居之时村舍环境优美、生活安适,由此安慰自己“休懊恼,且开怀”。下片抒怀,最终不能忘情金戈铁马,以昔衬今,以闲逸生活的无奈抒写理想受阻的苍凉,悲寂之情用安逸之笔写出,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二、宋金元时期陇中碑志文学

所谓碑志文,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各种文辞的总称。碑志文是中国古老的文体之一,历代文人均有涉猎,像庾信、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陆游等人就写过许多碑志文。碑志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志墓文体在历史上曾经被广泛的使用。传统的碑志研究一直属于金石学的范畴,研究的思路大多以证“史”为主,对于碑志文学特性的探讨则相对较少。[3]文学性散文样式的确立与完善,是碑志文体真正成熟的表现。唐宋大家的创作,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这一文体的活力,成就空前绝后。[4]

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整体较为暗淡,但留存在陇中或与陇中人物相关的碑刻众多,这些碑刻铭文不仅是陇中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陇中文学的生动体现,具有很高的文献和文学价值。陇中地区由最早的陇西郡到金、元、明、清时期的巩昌府、临洮府,一直是甘肃乃至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才逐渐将这一中心移到兰州。时代的变迁,政权的更迭,这些在碑志文中都有真实的反映。记人叙事的碑志文也不乏生动的描述,碑志文中的纪实散文,不但充实了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陇中碑志文篇目浩繁,以下仅举几例以窥端倪。

(一)宋岷州广仁禅院碑

唐“安史之乱”后,陇中陷入吐蕃,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

持下,王韶熙河开边,收复陇中部分地域,算起来前后300年左右陇中不在中原文化控制范畴。宋神宗元丰年间,宋王朝曾在岷州(今岷县)修建一禅院,赐名广仁禅院,并立碑刻文记其事,这就是“岷州广仁禅院碑”。广仁禅院建于种谔知岷州期间,此碑文记叙熙宁、元丰年间,宋朝开拓熙河,收回岷州后,修建佛寺之事。对于吐蕃部落的出家制度、坐禅方式等都有较详细的描述。“其诵贝叶傍行之书,虽侏离鴃舌之不可辨,然其音琅然如千丈之水赴壑而不知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西北吐蕃诵经方式描绘得形象生动,反映出这一地区历史上藏传佛教的特色。文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写岷县在宋代的山川形胜、今昔对比,历历如在目前。文中海渊即是当时吐蕃高僧,也是宋代在岷州进行民族融合的重要人物。总之,该碑文不仅反映了宋朝对吐蕃的民族政策,蕴有珍贵的藏传佛教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在文学上也颇具民族与地方特色,是宋朝开拓西北的历史见证。

新修岷州广仁禅院记(节录)

王师既开西疆,郡县皆复,名山大川,悉在封内。惟是人物之未阜,思所以繁庶之理;风俗之未复,求所以变革之道。诗书礼乐之外,盖有佛氏之道大焉,乃敕数州皆建佛寺,岷州之寺曰广仁禅院。

岷州,故和政郡。通吐谷浑青海塞,南直白马氐之地,大山重复以环绕,洮水荡橘于其中,山川之胜,可以言天下之壮伟。前日之颓垣废垒,今雉堞楼橹以卫之;前日之板屋聚落,今栋宇衢巷以列之,又得佛宫塔庙以壮其城邑,凡言阜人物,变风俗者,信无以过此也。

西羌之俗,自知佛教,每计其部人之多寡,推择其可奉佛者使为之,其诵贝叶傍行之书,虽侏离鴃舌之不可辩,然其音琅然如千丈之水赴壑而不知止。又有秋冬间聚粮不出,安坐于庐室之中,曰坐禅,是其心岂无精粹识理者,但世莫知之耳。

元丰初,予以市国马数至其郡,见海渊首其事,其后继之,则见其功之半;

今年遂自来,告其功毕,请予记其终始。予谓海渊既能信其众,又能必其成,复能知其终,必以示后皆非苟且者,乃为书之。

这篇碑文由北宋名家王钦臣撰写。王钦臣是北宋藏书家,领国家藏书、校书之职。[5]宋朝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在新占领区建立佛寺,是因为佛寺及其僧侣具有巨大的教化威力,具体有两点:一是迎合并拉拢蛮人之心。吐蕃俗“尊释氏”而“重僧”,宋朝为之修建宏伟壮丽的佛寺,并请高僧主其事,这无疑会大大地拉近宋朝与吐蕃民众的心。高僧海渊来到岷州后,“老幼争趋,或以车致,或以马驮,健者则扶持而至,人大归信”,佛寺及其僧侣征服了武力所无法征服的蛮人之心。二是变革风俗。变革风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同化,变革吐蕃风俗,纯粹中土式的“诗书礼乐”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此,“求所以变革之道”,“诗书礼乐之外,盖有佛氏之道大焉”。[6]

(二)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德神道碑

王德(?~1155年),字子华,宋通远军熟羊砦(今陇西县)人。他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与金兵鏖战近30年,坚守着南宋王朝的东部防线,战功卓著,成为彪炳史册的抗金英雄。由于战无不胜,金兵闻风丧胆,称王德为“王夜叉”。王德一生,战功卓著,诚如傅雱在碑文中的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国士无双,诚类乎韩淮阴。求其忠劲特立,抗志不回,过信远甚。”绍兴二十五年(1155),王德在南京逝世,葬于今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下庙村伏家桥。王德以战功拜清远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充荆湖北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荆南驻札、陇西郡开国公,赠检校少保,谥威定。墓前石碑刻王德生平事迹,为知韶州军州事傅雱撰,共5千多字,铭文如此之长的碑刻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陇西县首阳镇也有王德将军衣冠冢。《宋史》立有《王德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历代著名军事人物》立有王德条目。

碑文描述王德体貌性格:“公讳德,字子华,代为熙河著姓,占籍巩州。公体貌雄伟,少有大志,慷慨喜任侠,不拘细节。世保赐田籍,习骑射,射必命中。居西陲,距虏不远,故虏畏之,莫敢犯塞。”寥寥数语,写出他体格魁梧,性格豪放,武艺高强。他从小生活在战火纷飞的西部边陲,常习骑射,素有报国鸿志。

“燕云之役,诏天下武勇,公求用于熙帅姚公古。时古提军与宣抚折公彦质遇怀、泽间,患谍者多诈,遂遣公往,尽得虏情,斩虏酋一人,持其首还,以功

补初等官。古复命公俘生口,将亲诘之。公引十六骑疾驰入上党,手擒伪守姚太师以归。”作者描写王德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战役的大背景下投军从戎,实现其报国衷心,初战即不同凡响。既斩虏酋,又率领十六骑敢死队突入上党,亲手擒获伪守姚太师,出入万军丛中如入无人之境。其过程细节肯定是惊心动魄的,王德的神勇于此可见一斑,作者择其要述之,以朴实笔法塑造其生动的形象,符合碑文叙事简略的特点。

绍兴十一年,兀术帅九万精兵南下侵宋,取东路而进。东部战场为张俊(循王)、杨沂中、刘錡和韩世忠等人驻守。此时,王德是张俊手下都统制。此次战役,张俊指挥有误,致使宋军先胜后亏。但在战斗中,王德的神勇再次凸显。“十一年春,金人率步骑大入淮淝,江东震动,咸请分兵守江。公曰:‘敌远来趋战,强弩末势,当其未定,济师急击,以折其气。若弃淮守江,则唇亡齿寒矣!’遂率所部涉采石,循王督军踵之。至中流,众闻贼盛,莫敢前。公首登岸,约循王明旦会食历阳。循王宿江中,公夜袭历阳,拔之。晨迎循王,悉如公料。又败北军于万岁岭,乘胜克昭关,追至柘皋。酋帅兀术率铁骑十余万,分两隅夹道而陈。公谓诸帅曰:‘贼右隅皆劲骑,吾先为破之,遏其奔冲,然后诸军奋击之。’公麾军渡桥,贾勇先登,薄其右隅,贼陈动。一酋被铠跃马,指画部队,公引弓一发,酋应弦堕马,叱左右斩其首还。公大呼驰击,贯贼阵。诸军鼓噪乘之,贼大败,辎械被野,俘斩万数,遂复合肥。”料敌如神,指挥有方,不畏强敌,奋勇当先,这就是王德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柘皋战役宋军大获全胜,王德功不可没。作者傅雱对王德的描述,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突出了王德的英雄气概,是碑志文学的典范。

(三)、元代巩昌汪氏相关碑刻

汪世显家族是一个历金、元、明、清四代,鼎盛于元代,且在元代政治、军事、社会各方而都有重大影响的家族。巩昌汪氏作为西北的望族,除了对国家统一的贡献之外,对以陇中巩昌为中心的广大地域的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西部地区的安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受到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尊重和拥戴。

汪世显、汪德臣、汪惟正三王的神道碑文均出自当时一流的文章大家之手。汪氏三王神道碑碑文留存了下来,但石碑现仅存“总帅贞肃公汪惟正神道碑”,

此碑原在甘肃省陇西县教师进修学校院内,后移置陇西仁寿山碑林。

下面着重以金蒙之际文学家、河南路廉访监榷征收课税所长官杨奂撰写的“总帅义武公汪世显神道碑”碑文以及汪氏门人冉南翔所撰“万卷楼记”碑文为例,来看看汪氏碑刻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汪世显(1195—1243),宇仲明。巩昌盐川(今甘肃漳县)人。“王名世显,字仲明,巩昌人。仕金以战功擢千夫长,累迁巩昌府便宜总帅。金亡逾年,始属国朝,职仍旧,赐金虎符,伐蜀有功。癸卯岁卒,年四十九。”汪世显本是金朝旧臣,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直至金朝灭亡之后,郡县风靡,汪世显依然率部坚守。面对元蒙军队的反复进攻,汪世显告诉大家:“宗祀已失,吾何爱一死,千万人之命悬于吾手,平居享高爵厚禄,死其分也。余者奚罪?与其自经于沟渎姑殉一时之节,孰若屈己以纾斯人之祸乎?”作者杨奂的这一段语言描写,说明汪世显在封建时代“臣节”的矛盾中作出降元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金已亡,无所归依,一方面是为了保全阖城军民。汪世显降蒙元,舍弃自己的名节,保全数十万人生命,使陇右地区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浩劫。而会州(今甘肃会宁)守军将领郭虾蟆顽固抵抗以致屠城,百姓遭殃,相比之下汪世显的选择是顺应天下之变的明智之举。降元之后,因功高被封陇右王,不能不说汪世显是很有政治眼光的。“会皇子顿兵城下,率僚佐耆老持牛羊酒币迎谒焉。皇子曰:‘吾征讨有年,所至皆下,汝独固宁,何也?’‘有君在上,卖国市恩之人谅所不取。’皇于大悦,敕其下,丝发无所犯,盖乙未冬十月四日也。但诣随行帐,宠之以章服,职仍故云云。”1234年金朝灭亡,郡县望风款附,世显独守城,1235年皇子阔端驻兵城下,始率众降。皇子曰:“吾征四方,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对曰:“臣不敢背主失节耳。”又问曰:“金亡已久,汝不降,果为谁耶?”对曰:“大军迭至,莫知适从,惟殿下仁武不杀,窃意必能保全阖城军民,是以降也。”皇子大悦,承制锡世显章服,官从其旧(《元史?汪世显传》)。归降元蒙之后,即从蒙古军南下攻宋,断嘉陵江路,捣大安军,入武信。元太宗窝阔台于十年(1238年),进军葭萌,取资州、嘉定、峨嵋。十一年,从都元帅塔海绀卜略地东川,破开州。十二年,攻重庆。十三年,从阔端攻成都,杀宋蜀帅陈隆之。汪世显南征北战,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为元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幸于四十九岁时疾作而亡。“癸卯春,公且疾,忽被召,即戒途。既见,

赐虎符,擢便宜都总帅。手札付秦、巩、定西、金、兰、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叠、西和二十余州事,无巨细,惟公裁决。”元初于巩昌府(治今陇西县)设置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作为元代西北地方军政官府,辖地包括今甘肃省大部分地方。这也说明巩昌汪氏作为军功世家对稳定西北局势的重要性,以及朝廷对巩昌汪氏的信任与重视。

碑文最后,杨奂用富有感情、叙议结合、整散相间的笔调对汪世显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喜儒术,闻介然之善,应接无少倦。羁人寒士,解衣推食。生馆死殡,各得其所。……士卒必同甘苦,如父兄之于子弟。然临阵整肃,无敢干者。……燕居逸游,若不胜衣。遇敌先登,刈旗斩将,勇冠三军。虽古之名将无以加矣。”

此碑原在甘肃省陇西县城,今已不存。元代文学家、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卷六·总帅汪义武王》主要据此碑文。

1964年4月,陇西县城西门内城墙下出土了一块元代《万卷楼记》碑刻。该碑刻记载了汪氏祖孙搜罗图书文物,建万卷楼陈设的过程,是关于巩昌汪氏的一块重要碑刻。历任巩昌便宜都总帅的汪世显、汪德臣、汪惟正祖孙三代,屡次受命南征南宋治下的四川。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文化发达,“文物繁夥,户有诗书”。汪世显在战火纷飞中不看重金玉财帛,却看重书籍、绘画等文化遗散物,并于兵火中尽力抢救搜罗,运抵巩昌。汪世显去世后,二儿子汪德臣袭任其父之职,数度从征四川,在战火中又抢救出许多孤本珍品。德臣子汪惟正袭巩昌总帅时,对书籍十分笃爱,对先祖获得的这批文化遗物倍加珍惜。他于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在府治东南择地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书楼。楼中除陈列书籍外,还陈设了大批搜罗来的字画、文物等珍玩。各类书籍分门别类,设架置放,造册编目,存典籍二万卷,故称万卷楼。

汪氏藏书经三世而成,可以想见,万卷楼在当时西北地区是规模最为宏大的藏书楼兼博物馆。汪惟正在史家笔下也是全国有影响的著名藏书家和文化传播者之一,与耶律楚材、张文谦、张柔、贾辅、庄肃、张雨并称元代七大藏书家。

万卷楼记

国家创业以来,披舆地图,启土西南。越岁丙申,惟我陇西义武汪公,佐命之初,总戎先驱,比岁浑入蜀。承平日久,文物繁夥,户有诗书。于是,诸将士争

走金玉财帛,惟公所至,独搜典籍,捆载以归,常曰:“金帛世所有,兵火以后,此物尚可得耶?吾将以遗子孙耳!”

厥后,仲子忠烈公世其官,补所未足,雅欲创书院,集儒生,备讲习,以建、油、益昌戎事倥偬,未遑也。

舣斋相公方妙龄,袭祖父爵任,于书尤笃好而宝藏之。凡遇善本,又极为收致。既而,即府治东南隅隙地,摒瓦砾,铲荒秽,因城闉,建书楼。列架于中,签整排比,条为之目,经史子集,亡虑万余卷;图画、琴剑、鼎砚、珍玩横列其间,皆希世宝。扁颜曰“万卷”。万,取盈数也。

昔杜兼聚书至万卷,每卷必题其末曰:“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夫兼之用心远矣,惜子孙无闻焉。公今创斯楼,可谓克念厥绍,而无忝乃祖矣!

然公之于书,非惟藏之,而实宝之;非惟宝之,而又详读之、明辩之,克之于行已治政,非直为观美而已。敢请刻诸坚珉,以示将来云。

至元四年岁强圉单阏相月七日,门人素斋冉南翔谨记

清真老人书碑文作者冉南翔为汪氏门人,生平待考。碑文不仅记述了汪氏搜书、藏书的过程,并且用唐代杜兼题卷后诗的事例,委婉地希望汪氏子孙能够珍惜万卷楼珍藏。“万卷楼”毁于何时无考,但因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辖地广阔,万卷楼的图书资料在元代及以后应该流布陇中及西北地区,无疑对陇中乃至西北民风、民俗、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陇中各地遗留了宋金元时期的大量碑刻,参见《陇右金石录》(张维著,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本),《西北民族碑文》(吴景山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陇西金石录》(汪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这些碑刻不仅会为我们讲述逝去的历史,同时作为记人叙事的历史散文,也充实了陇中文

学的内涵。

三、外籍文人记述陇中诗文

陇中悠久的历史文化、苍凉广阔的山川形胜,使不少客陇文人驻足。因而陇中文学的历史长河里,有本土作家的创作,也有外籍作家的创作。但在整个宋金元时期,旅陇作家很少。陆游有一首诗作表现了陇中金戈铁马之声。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揭徯斯诗作,既是对陇右巩昌汪氏的称颂,也是对这个显赫军功世家的总结和评价。王恽与汪惟正有交情,曾赠诗称赞他。这一时期外籍文人以吟咏洮砚的诗文最多,苏轼、黄庭坚、张耒、陆游、洪咨夔、范成大、冯延登等都从不同角度赞誉陇中洮砚。由于他们大多没来过陇中,因而诗文范围和生活涵盖面不广,并没有深入陇中生活。这种现象与当时陇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关系。

陆游《陇头水》抒发陇上边关将士报国无门的情景: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

临洮县城东岳麓山上有一超然台,宋元丰中,知熙州蒋之奇登县城东岳麓山凤台眺望,因易名超然台,并有《寄超然台故友》一诗:

超然台上望超然,一别悠悠路八千。

春水满濠花满谷,不知今此得依前。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王恽曾赠诗《寄赠总帅便宜汪侯》,称赞汪惟正在西北地区的贡献:

陇西名将相山东,与别诸侯总不同。

陇右风尘天一柱,将坛恩礼汉元戎。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揭傒斯写了一首与巩昌汪氏相关的长诗《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7],诗题中的汪司徒是汪世显曾孙、汪惟正次子汪寿昌。汪寿昌先袭任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后在陕西、四川、江南等行省以及朝廷担任过重要官职。顺帝时,汪寿昌见朝政日非,深感宦海浮沉,为官不易,且自己又早已过了致仕年龄,正当急流勇退。于是上疏,恳请告老还乡。顺帝见其言词恳切,又离家数千里,遂准其以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的正一品衔致仕还乡。这首诗是揭傒斯写给汪寿昌的送行诗。诗中盛赞巩昌汪氏“父子穹百战,祖孙勤四征”,追述了汪氏家族的显赫战功和开发建设西北边疆的丰功伟绩。诗中还表达了“愿公与终华,永为西人正”的希望,祝愿汪氏家族继续在西部建功立业,将祖上的功业发扬光大。

汪氏起秦陇,世总西方兵。赫赫大圣朝,独擅勋与名。

父子穹百战,祖孙勤四征。智勇侔造化,忠孝通神明。

雷电避韬略,风云随旆旌。勒铭望帝国,走马镇王城。

一顾青海晏,再顾流沙清。三边罢斥堠,四海收经营。

建国余百年,以身为重轻。至今论兵力,劲节莫与并。

司徒蹑世胄,弱岁彯华缨。出即拥旄节,入则持钧衡。

脑绝函谷隘,气直金天晶。文尚存治体,武贵锄奸萌。

服义贯夷险,施仁齐死生。方深省台寄,忽辞轩冕荣。

天子为之叹,百辟为之惊。命契美虞廷,饯疏陋汉京。

眷德追祖烈,临轩注皇情。锡爵超五等,延赏懋群英。

因之劝臣工,岂独尊老臣。及此春正月,发轫方启行。

祖帐充路衢,轩盖集公卿。赵女合奇舞,燕姬扬妙声。

东日红杲杲,西云白庚庚。共叹君子去,何由赞隆平。

秦人闻公还,牛酒出郊迎。夏人闻公至,瞻望如父兄。

耄耋或垂泣,军士皆光精。愿公与终华,永为西人正。

诗中说汪氏起于秦陇,坐镇巩昌,概括写其祖孙几代对元代建国及稳固的重要功绩。接着从文、武、义、仁等个人品质方面,写汪寿昌本人继承先祖功业,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汪寿昌告老回乡的请求,天子叹,百官惊,无奈之下准其所请,这都说明汪寿昌的人品和能力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揭傒斯这首诗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概括全面,情感丰富,是关于巩昌汪氏不多见的重要诗作。

由于陇中洮河出产洮砚质地优良,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唐代开始开采,至宋鼎盛,因而宋金元时期有许多外籍文人写了大量吟咏洮砚的诗歌。限于篇幅,以下仅列举几位诗人诗作。

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赞誉洮砚质地,可磨刀枪,终为文房珍宝:

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

郡洮岷,至中国。弃矛剑,参笔墨。

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

黄庭坚酷爱洮砚,他有一首著名的诗《刘晦叔许洮河绿石砚》:

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这首诗不但赞誉洮砚色泽美丽、质地优良,更是借题发挥,抒发了文人的豪迈之气。他还在《谢王仲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诗中运用浪漫文笔描写洮砚色泽:“洮砺发剑贯虹日,印章不琢色烝粟。”在《以团茶洮州绿石砚赠无咎文潜》诗中盛赞“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可见自唐代开采以来,到了宋代,洮砚已普遍被文人所认同,成为文人的珍宝。

大约是洮砚碧绿的色泽引发了文人无穷的想象,发而为诗,句皆精美。张耒《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陆游《休日与客燕语既去听小儿诵书因复作草数纸》:“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洪咨夔《洗研》:“自洗洮州绿,闲题柿叶红。一尘空水月,百念老霜风。”范成大《嘲峡石》:“端溪紫琳腴,洮河

绿沉色。”诗人每将洮砚与端砚、歙砚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深邃优美的意境。

冯延登《洮石砚》更于细微处见文人的雅静情愫:

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

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

诗用“鹦鹉”“清辉”“翠微”意象,写洮河石其润如玉,其色如碧,令人神往。尤其后两句写诗人整日独在书斋无人打扰,写作枯坐,静看砚池里浓墨如乌云漫天,砚池外洮石似山色青翠,一方小小洮砚,引发了诗人将人文融于自然的情怀。

以上所引诗作充分说明,陇中洮河流域所产“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在宋代以来受文人青睐、珍视的程度。但是陇中地域在宋金元时期战争频仍,民族矛盾突出,导致了这一地域经济文化落后。再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历代文人很少亲临陇中。陇中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在当时并未受到主流文化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蒲向明. 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魏宏利.北朝碑志文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刘绚蓓.中国古代碑志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曾枣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廖寅.传法之外:宋朝与周边民族战争中的佛寺僧侣[J]中国文化研究.2014(4)

[7]揭傒斯.揭傒斯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189-190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体物大赋 2、汉赋四大家 3、纪传体 4、《史记》的互见法 5、《汉书》 6、《古诗十九首》 7、建安七子 8、建安风骨 9、左思风力10、潘陆11、玄言诗12、颜谢 13、田园诗14、《文心雕龙》15、《水经注》16、《诗品》 17、徐庾体18、《玉台新咏》19、永明体20、《世说新语》 21、宫体诗22、骈文23、志怪小说24、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 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4、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和手段。 5、汉乐府诗有哪些艺术成就。 6、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8、简述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9、简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说明陶渊明诗的风格特色。 10、简述陶渊明的词赋、散文创作。 11、鲍照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哪些特殊的贡献? 12、简述“永明体”新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诗人。 13、以江淹《别赋》为例具体分析骈赋的形式特点。 14、简析《搜神记·干将莫邪》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15、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情况。 三、举例论述题 1、举例论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2、班固评述司马迁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试加诠释与简要评价,并举例说明此种写作原则在《史记》中的体现。 3、举例论述《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在反抗封建礼教时的异同之处。 4、试比较三曹诗歌创作的不同。 5、举例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6、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7、南朝民歌语言运用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之。 8、举例论述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9、举例论述《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四、作品 《项羽本纪》《上邪》《孔雀东南飞》《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归去来兮辞》《蒿里行》《短歌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郁郁涧底松》《少无适俗韵》《结庐在人境》《种豆南山下》《野外罕人事》《精卫衔微木》《登池上楼》《对案不能食》《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西洲曲》《敕勒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宋元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全面精致版)

文学史复习 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白体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锴,徐铉,王禹偁。他们的诗歌模仿元白,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这派诗人作诗不事雕琢,造语自然,常常率尔成章,追求抒情的率真,因而诗意较为显豁,缺点是意尽语浅,气弱格俗。 3晚唐体 在太宗真宗朝,有一批所谓“晚唐派”诗人,大多是隐士或僧人,代表人物有寇准,九僧等。这一派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多些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诗境狭窄,偏爱五律,重中间二联,可以锤炼颈联,力求精警动人,但工巧有余,混成不足,甚者流为琐屑。炼句不炼意,有句而无篇。 4西昆体 因真宗朝杨亿《西昆酬唱集》得名。因神话传说西方昆仑山上有藏书的“册府”,故以西昆代指秘阁。代表人物有杨亿,钱惟演,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力图以此矫正诗界平弱浅露之习。起特点是寓意深邃,含蕴丰富,词章艳丽,用事精巧,对偶亲切。 5半山体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韵味深永,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代表作品:《泊船瓜洲》《北陂杏花》《出郊》 6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7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学习杜甫,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此时江西诗派正是定型,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 8易安体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9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因宋室南渡中兴,故名。陆游多爱国诗篇,充满慷慨昂扬,为国立功的壮志和以身报国的牺牲精神,也反映了民生疾苦,描写了自然山水和日常生活;他的诗以现实主义为主,也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杨万里的诗主要是写景,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风趣,语言通俗活泼,独具一格。范成大的诗题材广泛,以田园诗最为突出,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尤袤在当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他未能自成一家,作品大都已经散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中国古代文论参考资料(2012)

《中国古代文论》参考资料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点: (1)教学目标: 1、能简述中国各历史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文论著作及其主要内容,解释一些重要的理论术语(包括出处、词义及理论意义)。 2、能简述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时代思潮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能用所学内容,解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分析和研究文学现象,提高理解力和鉴赏力。 (2)教学要点: 第一讲先秦文论 1、孔子的“思无邪”、“乐而不淫”、“尽善尽美”和“兴观群怨”说及其影响。 2、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说及其影响。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静”。 4、庄子论言意关系、技道关系、“虚静”、“物化”说。 第二讲两汉文论 1、《毛诗序》对诗的产生、诗的教化、美刺作用的论述。重点掌握诗“情志”说、 “六义”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2、司马迁“发愤著书”、王充“疾虚妄”。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论 1、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文体说、“文章不朽”说。 2、陆机《文赋》“缘情”,尚巧、贵妍、重声,审美五标准“应、和、悲、雅、艳”。 3、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原道、神思、体性、风骨、知音。 4、钟嵘《诗品序》“滋味”说、“性情”说、“直寻”说。 第四讲隋唐五代文论 1、陈子昂“汉魏风骨”与“兴寄”说。 2、王昌龄“诗有三境”、殷璠“兴象”、皎然《诗式》“取境”。 3、白居易“为时”、“为事”,“泄导人情”、“补察时政”。 4、韩愈“气盛言宜”、“不平则鸣”说。柳宗元“文以明道” 5、司空图“韵味”说及其影响。 第五讲宋金元文论 1、欧阳修“穷而后工”,苏轼“有为而作”、“简古淡泊”。 2、严羽“妙悟”说、“兴趣”说。 3、黄庭坚“点铁成金”、吕本中“活法”、“悟入”. 4、李清照“别是一家”、张炎“雅正”、“清空”。 5、元好问“真淳天然”、“雄浑刚健”。 第六讲明代文论 1、谢榛的“情景”说。 2、李贽的“童心”说。

大纲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第一节 辽代文学 辽代诗歌:诗人多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 识记:耶律倍及其《海上诗》 耶律倍:曾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好读书,不喜射猎,从汉族文人张谏学习汉文化,知音律,善书画,能为五言诗,博学多才。《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是一首失意的悲歌。 识记: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 辽道宗耶律洪基有诗文集《清宁集》,他的《题黄菊赋》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 理解:寺公大师《醉义歌》 寺公大师:《醉义歌》,长达一百二十句,是辽诗中最长诗篇。全诗写得慷慨,气势流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耶律楚材《醉义歌序》将它称之为辽诗的“绝唱”,以为“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 理解: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醉义歌》原为契丹文,经耶律楚材译为汉语后流传于世。诗人以饮酒为契机,纵情放歌,自比陶渊明和李太白,脱形迹于醉乡,杂糅儒、佛、道思想以求解脱。 虽然所有事典和思想旨趣均来自汉文化,采用的也是汉诗歌行体的抒写方式,但融入了契丹民族刚健质朴的粗犷气质,体现着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识记: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 萧观音:契丹族女诗人,懿德皇后。曾应制赋《伏虎林》诗。 萧瑟瑟:聪慧娴雅,工文墨,善诗歌,作《讽谏歌》。 识记: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 除契丹族作家外,辽代还有一些汉族诗文作家,只是从诗人作家的人数到作品 的数量,都不及契丹族。比较有成就和影响的有赵延寿、王鼎等。 第二节 金代文学的发展 识记:金初文坛作家构成 金初文坛由两部分人组成: 1、由辽入金的文臣,他们很少有作品流传。 2、活跃于金初文坛的是由宋入金的文士。 理解:金初主要诗文作家(名字+代表作) 1.初期:借才异代

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

开来。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韩愈力主古文运动,成为两面鲜明的旗帜。晚唐司空图总结了唐朝诗创的经验,继承皎然,对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韵味说”。宋代文论比唐代更丰富多样,产生了词论和戏曲理论,出现了评论诗歌的新样式:诗话、词话。李清照卓越地区分了诗词之别,提出词“别是一家”。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建安以来诗歌作了系统的论述。 明清是古代文论的成熟期。明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口号以对抗“台阁体”。通俗文学理论如戏曲、小说理论空前发展,涌现了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文论家。清代文论显出了集大成的气象。金圣叹、李渔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诗论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文论中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词论中有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大都注重对艺术美学方面的探讨。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有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作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

7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

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00539) 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F,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3、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叻等为代表,以自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涛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4、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体”。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婚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涛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捕,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0、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11、三苏: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12、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13、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4、《沦诗绝句三十首》:这是金代著名诗人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作的一组沦诗之作,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的文学观。 15、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讲唱一个长篇故事。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16、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入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17、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汉魏六朝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 摘要:《古诗十九首》蕴含着汉末文人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他们不平凡的魅力,一字一珠间显真情,他们用不同的心境看待生活,对待悲欢离合,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键词:乐府觉醒精神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汉末诗人的关注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 如在《行行重行行》之一、《青青河畔草》之二、《凛凛岁云暮》之十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诗中,无不流露出思妇的相思之苦。拿《行行重行行》来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想到了胡马和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三、《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生存时代的联系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