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教育改革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越来越大,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合作,需要人们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科学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要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水准,提升人类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加强法治以外,最实际、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教育。由于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虽然不完全是社会的一方净土,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相对于社会公共环境和多数社会机构来说,高等学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富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养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或人文素养。因此,社会总是希望高等教育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价值导航。

三、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路

我国高等教育受我国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政府是惟一的办学单位和教育资源分配者,大学成了政府的附属品。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教育体制逐渐被打破,开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盲目夸大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也不能照搬经济学的模式、经验来管理教育,用经济领域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教育。

(一)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的态度。大学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与政治、经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市场信息设置学校和专业,根据市场趋势确立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教育规模、层次和质量;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现代经济所提出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不是社会经济的“温度计”,不可能一味地适应,而对社会的每个冷热现象都予以反映;它也不是社会经济的“风向标”,不可能一味地迎合,而完全反映市场经济风向。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坚持独立批判的态度,批判经济领域里的消极因素,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坚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 批判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为高等教育“坚持人文立场,发扬学术精神”创造环境。

(二)必须树立高等教育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终身化的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人才观上,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相对自由地发展。其次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要培养学生果断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和开拓精神。第三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第四要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观念。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意识。要调整结构,创建现代教育体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三)要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本科生、研究生大

量扩招,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以及高考年龄的放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可喜表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应是多样化,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模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层次的办学需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和大学后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通过提高教学质量、采取对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抢占国际教育市场,提高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争取逐步达到10%~15%。

(四)必须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为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我们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因为它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科技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潜力,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而造成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势在必行。国家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同时也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正常发挥,既重视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重视它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中国[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波平勇夫.高等教育全球化与日本大学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朱人求,王玲莉.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简答题

1、直方图与条形图的不同点首先,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其次,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数据型数据 2、茎叶图与直方图相比有什么优点?它们的应用场合是什么?茎叶图类似于横置的直方图,与直方图相比,茎叶图既能给出数据的分布状况,又能给出每一个原始数值,即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而直方图虽然能很好的显示数据的分布,但不能保留原始数据的数值。在应用方面,直方图通常适用于大批量数据,茎叶图通常适用于小批量数据。 1、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众数是一组数据分布的峰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不具有唯一性,一组数据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数据偏斜程度较大且有明显峰值时应用,众数主要适合作为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数据分布偏斜程度较大时应用,主要适合作为顺序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平均数是针对数值型数据计算的,而且利用了全部数据信息,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集中趋势测度值。其缺点是易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对于偏态分布的数据,平均值的代表性较

差。对称分布或接近对称分布时应用。 2、标准分数有哪些用途?作为一种相对量数,用途很多。首先是比较不同单位和不同质数据的位置。其次是和正态分布结合起来,求得概率和标准分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有就是在假设检验和估计中应用。 3、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方差和标准差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值的大小一方面受原变量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就是与变量的平均数大小有关,变量值绝对水平高的,离散程度的测度值自然也就大,绝对水平低的离散程度的测度值自然也就小;另一方面,它们与原变量值的计量单位相同,采用不用计量单位的变量值,其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也就不同。因此,对于平均水平不同或计量单位不同的不同组别的变量值,是不能用标准差直接比较其离散程度的。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程度。 1、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一类错误是原假设Ho为真却被我们拒绝了,犯这种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所以也称α错误或弃真错误;另一类错误是原假设为伪我们却没有拒绝,犯这种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所以也称β错误或取伪错误。 2、两类错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对于一定的样本量n,不能同时做到犯这两类错误的概率都很小。如果减少弃真错误,就会增大犯取伪错误的机会;若减少取伪错误,也会增大犯弃真错误的机会。 3、解释假设检验的P值P 值就是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概述 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于1999年起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2001年高校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8年高校招生人数创新高。在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还提高了民族地区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其二者间的不协调将会导致一些问题。各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等不同,综合评估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本文利用1998年和2012年这两个时间点的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高校扩招政策前后八个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二、选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此处的高等教育特指普通高等教育,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块,高等教育规模(学校数、在校本专科生数)、教师投入(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生师比)和资金投入(生均公用经费、生均教育事业费)。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块,经济规模(各地区的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财政收支(各地区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三、实证分析 (一)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要检查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的适当性,即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 (二)相关矩阵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与综合得分 1998年和2012年都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大于0.5为原则来提取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培贵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170) 【摘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一方面,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源远流长,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观点有三:其一是先行或超前发展,其二是平行或同步发展,其三是滞后发展。在当代,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促进因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也为经济发展的历程所证明。但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有着另一方面性质,即若不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教育有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并无促进作用。(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优势。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优势,教育是科学知识传播与再生产的场所,它在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建设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直接与间接的贡献。从教育的角度说,基础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虽然是间接的,但各产业部门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和训练都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上的,因此劳动者的训练程度、劳动技能和技巧以及劳动速度都与基础教育相关联。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的作用则更加直接。(2)教育与经济需要协调发展。虽然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就越好。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上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因此,只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经济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障谈教育的发展那就是纸上谈兵。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状况,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制度。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国家吸收了这样的观点,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作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措施。事实说明,欠发达国家各个教育层次的扩展,确实促进了经济的进步:造就了一支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富有效率的劳动力队伍;为教师、学校工人、建筑工人、教科书和纸张工人、学校服装的制造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批受过教育的领导者,使政府、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等各方面的管理得以正常运转;传授技术和知识,形成现代化的态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熟练的工人队伍,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基础。(2)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典型地表现为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受教育的程度标志着劳动者的发展水平,良好的教育意味着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可以用于生产和提高生产率。教育增加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增加效率和收入。掌握技能较多的人可以更快地学会工作,更有效率地做好工作,在同样的时间里,他们可以更准确、更聪明地和更多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面临新的工作,他们的适应能力会更强。教育使他们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3)教育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具有综合的和多方面的效益,这些效益将会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人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表现出直接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还释放出综合的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具有多种效益,这些效益超越了受教育者本人的意义。其一,代际价值。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的孩子将会获得较大的益处。其二,雇主收益。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可能会获得较多的利润。其三,社会收益。教育发达,将减少失业和犯罪。其四,国家收益。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将会相应地受益。其五,公平效益。在初等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具有向穷人进行财产再分配的效果。这种情形在欠发达国家特别明显。在发达国家,在中等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具有相同的性质。 总之,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就这意义上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教育活动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胡西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政经视点 35 企业导报2012年第13期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排名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1、专业概况 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 2、就业前景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在教育领域,偏重于管理的热门专业,毕业后多进入教育机关或部门从事教学在教育学中相对而言是比较好的专业。 3、研究方向 知识与人力资源管理,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研究。 4、主要课程 管理经济学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基本理论及前沿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学大学制度与学术权力学术管理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发展与教学专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测量与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研究、教育财政学、行政与组织理论组织变革、规划与发展、督导理共事业管理研究、行政法研究新公共管理研究、高等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研究 5、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北京师范大学 A+ 2 北京大学A+ 3 华东师范大学A+ 4 华南师范大学A+ 5 华中科技大学 A 2008,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

其中: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 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北京师范大学: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22864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938 北京大学: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22864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135 华东师范大学: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22864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7472 华南师范大学: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22864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9971 华中科技大学: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2286447.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11834 有该专业的部分院校分数一览 2008年录取分数线: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 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 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文化经济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1)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从通货紧缩到经济衰退存在一个较大的飞跃。但是,通货紧缩的确有推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2)通货紧缩与财富缩水。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就其总额来说是上升的,但通货紧缩却意味着财富总额打了一个折扣,即通货紧缩会减少社会财富。(3)通货紧缩与收入再分配。一般来说,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变化所受到的影响有所差异,其消费倾向,即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当发生通货紧缩时,收入会从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转移。此时,被分配到更多收入或资产的高收入阶层不愿消费,而愿意消费的低收入阶层所被分配的收入或资产又较少,因此,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 2.试分析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债券发行利率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稳定物价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因为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工资;而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便会产生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关系。通常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并无大的冲突。因为,只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稳定物价,经济增长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但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齐头并进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以至于信用扩张和投资规模过大,有意或无意地以通货膨胀为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出现矛盾。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在现代技术进步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就业人数,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更有可能排斥非熟练工人的就业机会。从长期趋势来看,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保证扩大就业,特别是在人口增长率较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答:(1)债券的期限。(2)债券的信用等级。(3)有无可靠的抵押或担保。(4)当前市场状况。5)债券利息的支付方式。(6)金融管理当局的有关规定。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有的国家规定地较严格,有的国家则规定地较宽松甚至对债权利率水平不加任何限制。 3.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答:设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进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从货币政策开始启动到最终目标发生变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差。一般来说,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时间差都在9个月到一年左右。如果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变化再来调整货币政策工具,那么有可能已经时过境迁了。这样,在跟踪目标和校政工具的过程中,就会使中央银行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不能有效地使货币政策达到理想的境界。为此,各国中央银行都设置一些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并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的指标,作为自己随时观测和控制的目标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教育对经井发展起着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催生科学技术,直接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适当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台理的教育结构、陈旧的教育内容和保守的教学方法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并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缘于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改变、提高而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 一)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认为,当代经济的增长,国家财富的构成,主要是人力资本带来的结果。而教育担当着促进进人力资本优化的重任。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靠科学技术人才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劳动来发挥作用;高水平的生产、经济效率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因为,教育培养人们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总之,教育作为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活动,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及健康素质,使劳动者的德、智、体发展水平及其创造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面经济的发展只不过是劳动者素质提高所带来的果实而已 ( 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人力成为经济增长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教育无疑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平等的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人权之一。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原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要使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供给,主要依靠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对教育目标、办学条件、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均有制约作用。 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的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经济总产量、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金的增长和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和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与经济关系。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二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

(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 7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