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十一学校跟岗学习总结

北京市十一学校跟岗学习总结

北京市十一学校跟岗学习总结

我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最初了解,主要是来自网络和同行的谈论中,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赴海淀区跟岗学习,给了我直接了解十一学校的机会。

在十一学校学习了两周,已经习惯了踏着晨曦入校,映着余晖离校,虽有不舍,但必须开启新的征程。十一的育人理念、课程设置、全面育人模式、扁平化管理、选课走班制度、分布式领导、责权利对等、团队创新精神、行动纲要、诊断与评价机制等等如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十一学校的两周,给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和讲座,名家讲堂、盟校参观、理念分享、“私房课”传授,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充盈了思想。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充盈了思想。

前往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十一学校是当下基础教育的巅峰,是全盘复制还是科学嫁接?是望而却步还是迎难而上?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十一学校学习了两周,但还是感觉到时间太短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也只能就如何学习借鉴的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应从精神和专业两个层面来思考。

一、从精神层面来讲,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1、先进的教育理念。校长讲: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一学校制订了自己的《行动纲要》,而且每三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同时,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修订。《行动纲要》涵盖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

要求、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纲要》中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生关系的阐述、家校协作的界定等,同时,对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改革,科研的规划都有明确的要求。

可以说十一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颠峰,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给每个学生装上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发现、唤醒和帮助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平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听,增加说与做;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的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让人耳目一新。

2、育人理念

十一的校训: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行为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种理念在十一学校随处可见,以校训命名的教学楼、艺术楼、规划的以校训为中心的养成教育课程、各种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口号容易喊,难在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3、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十一学校学习期间,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希贵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十一学校为什么能成为名校?十一为什么能走出去那么多优秀的盟校校长和名师?最终悟出的结论是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据说李希贵校长即使是在火车上,飞机上也在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他舍弃了教育部官员的岗位,还是回到学校担任校长,因为他觉得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批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在学习期间,我几乎问及所有讲课的老师们,问他们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他们的回答几乎也是一致的,就一天而言,早晨七点多钟到学校,晚上很晚才回家,中午几乎不休息;就一周而言,周一到周五基本上与学生在一起,周末才能做自己的事情,这里所谓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指私事,而同样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当我们问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问题时,他们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4、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前副校长在给我们讲课时说到,如果说中国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的话,主要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这种担当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秦校长虽然已近花甲之年,但仍站在教育的前沿,在探究,在创新,在他的讲座中提到了教学文本的撰写,这不同于以往的学案,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复习,我自己也决定尝试一下。

二、从专业层面来讲,需要学习借鉴的主要是“两改”和“两转”

1、“两改”即“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课堂改革的本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提前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二是让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班主任的权力和责任相对集中,实行走班制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就平等了,老师们真正地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们不断地给老师提出新挑战、新课题,老师们自然无法懈怠。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两类,即理科方面的分层教学和文科方面分类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们已经设置的课程高达300余门,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想而知。编制学生的课程表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据说一个高中年级的课表,需要一个学理的博士借助于软件加人工一周的时间排出来。十一学校专门设置了课程研究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制订自己的课程表,为此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张课程表。

2、“两转”即“教师转型”和“组织转型”。教师转型必须建立在观念更新上,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李希贵校长先后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学生第一》,一本叫《学生第二》,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看过以后才知道,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其实也是教师转型的理论依据。

教师转型在十一学校也是个痛苦的过程,实行选课走班制,全面育人,每个

教学班最大容量为24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指挥棒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实行课堂改革以后,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就得要时刻准备应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人要对付20多人,即使教师的知识储存量再大,恐怕也是难以应付的,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深层次的还有“师道尊严”的问题,过去教师们的职业尊严来自于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如今讲台被“撤”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新的权威如何树立,这也需要教师们认真应对。

教师转型还体现在课堂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观察十一学校的教室时感到很奇怪,一个课堂里有两个老师、一个在台上讲,部分学生在听,一个在后面角落的办公桌前与几个学生轻声交流,还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看书,既不听讲,也不发问。由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科课堂,教师拥有自己的专门教室,但有时可能是两个教师共同拥有一个教室交叉授课,教师变成某间教室的主人了。当教师成为教室的主人后,教室的布置也就五花八门,物理化学的教室兼有实验室的功能,生物课教室最为漂亮,里面有花花草草,甚至鸟语花香。

组织转型是服从于教师转型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本质是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其组织形式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地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为此,他们副校级领导都要兼任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服务第一”、“师生导向”。

此外,十一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了评价诊断机构,并确立了诊断服务于组织的健康发展理念。诊断区别于评价,而且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诊断结果。诊断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作业、学生、教师、年级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诊断。

以上是两周时间内,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的十一的专业理念。跟岗学习虽已结束,但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走出去才能发现“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未

来的教育生涯还很长,学习十一人的创新、拼搏、努力、进取、团结、协作,服务于教育教学,开创自己的新纪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