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时隔六十五年之后,老家常州蒋湾桥的《(爱莲堂)周氏宗谱》第十一次续修即将大功告成,可喜可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溯源,访古认祖,乃人之天性。“盛世修谱”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家谱是一种历史: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它也是一种文化:谱牒文化、姓氏文化、血缘文化、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蒋湾桥《(爱莲堂)周氏宗谱》创修于清初顺治四年(1647年),经十次续修,最后一次修谱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活字本共十八卷。上面详细记载了从北宋哲学家、道家的先驱者周敦颐一直到笔者父辈的嫡传世系。后从有关谱牒中查实:周恩来和鲁迅(周树人)的先祖也都是周敦颐。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他也是一位文学家,脍炙人口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出自他写的著名散文《爱莲说》。

那么,周敦颐之前的列祖列宗又是谁呢?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做这一寻根溯源的考证工作,查阅古籍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和家谱),并到各地寻访,还和一些周敦颐的后裔通信交流。从历史传说中比较确切可靠的黄帝的先祖少典氏(炎帝神农氏之父)算起,至今刚好大约五千

年。限于篇幅,以下仅作直系世系的扼要概述,详细的可参阅笔者编撰的《五千年周氏家世:从黄帝到周恩来和鲁迅(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一书。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传说中的华夏人类始祖。古籍记载:“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但考古发现,伏羲氏所在的年代距今七千至八千多年前,不可能是少典之父,只可能是少典的直系远祖。关于少典、炎帝和黄帝的关系,古籍中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当初少典国君娶诸侯有蟜氏之女,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后世代相传;次子则世嗣少典氏为诸侯,也是世代相传。至炎帝榆罔氏这一代,当时的少典国君娶妃附宝生子黄帝。寻绛史传,探源溯本,周姓祖先,首推姬姓的黄帝(公元前25世纪前后在世和在位)。他是父系氏族后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通过战争联合了中原各部落,并做了许多好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造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今陕西黄陵县西北的桥山有著名的黄帝陵。玄嚣,黄帝长子,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所生。蟜极,玄嚣之子。帝喾,“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蟜极之子。《史记》称赞他:“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在位七十年崩。弃,即后稷,帝喾长子,古代周族(部落)的始祖,也被后人奉为

周姓的始祖。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以为不祥,曾弃之于冰上,故名弃。一只大鸟以羽翼救护,得以不死。其母以为神异,抱回养育,后稷后来成为周人的田祖农神。他从小喜农艺,善于种植,因培植了稷,而被人们尊称为后稷。稷即谷子,又叫粟,其米即小米。古文“周”是鸟与田粟的合文,是大鸟救弃的图腾记述,后成了周姓的标志(见图)。台玺,弃之子,继后稷之官,继承弃的农植事业。叔均,台玺之子,仍为夏之稷官,被尊为田祖。叔望,叔均之子,仍为夏之稷官,娶姞氏,生子不窋。在不窋时代,部落已改称为周部落。不窋之后,经鞠陶、侯亚、孙子都、公孙仲四世到了公刘。公刘,公孙仲之子,是古代周族的著名领袖。晚年的公刘率领周族迁徙至泾水中游的豳(今陕西彬县东北、旬邑西南),开垦种植,安定居处,大力发展了农业。《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之后,经辟方、高圉、侯侔、侯旅、亚圉、景伯公父、云都、太公、组绀、诸盩、公叔祖类十一世,到了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公叔祖类之子,古代周族的领袖和祖先,他所在的年代正值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47至1113年)。《史记》云:“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避免西北方游牧民族的攻掠,他带领亲族迁到关中平原西部岐

山下的周原,建立臣属于商的国家,国号为周;并带领人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日趋强盛,被后人尊称为周太王。娶妃太姜,生子太(泰)伯、仲雍、季历。季历娶太任,生子姬昌,即周文王。姬昌娶太姒,生十子,次子姬发,即周武王。姬昌,商末周族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周国不断强大,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与商王朝的关系也从附属国变为与之对抗的独立国家,“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灭商建周的基础,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后被尊称为周文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文王次子,即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继承先父文王遗志灭纣克商的战绩,在《史记》和许多古史籍中都有详细记载。经长期研究考证,已将公元前1046年认定为武王进行牧野决战、翦纣灭商之年,也即西周王朝的起始之年。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长安)。武王先娶妻太妊,继娶吕尚之女邑姜为妾,生子姬诵(成王)。从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至周幽王被杀,西周共历十一世十二王,计276年,十一世的直系世系表为: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繄扈)—懿王(姬囏)—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涅)。其中懿王与夷王之间另有孝王(姬辟方),为懿王的叔父,孝王卒后仍由懿王之子夷王继位。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即周平王,幽王之子,春秋

时期东周的第一代国王。幽王被攻杀后,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烈,即姬烈,周平王少子,受封于汝南,封为汝南侯,始改姓周,被后世尊为周姓始祖。《百家姓考略》认为:周姓起自“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及《古今姓氏书辩证》(宋·邓名世撰)记载,周烈之后至周燕的直系世系表为:周烈—周懋—周文—周昇—周兴—周晏—周安—周弘(宏)—周明—周隐—周寿—周容—周休—周雄—周晖—周宽—周员—周成—周邕—周秀—周仁—周球—周应—周道—周约—周燕。其中周仁在世时,汉灭秦,汉武帝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让其续周嗣,复封汝坟侯,赐号正公。周燕,周约之子,仕汉宣帝时郡决曹掾(掌管郡中罪法决狱诸事的佐吏)。周燕有五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都以儒学传家。燕以后的世系传承为:燕长子膺朝(子兴)—周南—周询—周嘉—周隆—周学—周珪—周福—周尚(宜)—周裴。此时,周氏祖先这一支系已从河南迁至今山东省西北部的古青州一带。从古文献记载和众多周氏宗谱中认定:魏晋时的周浚、周顗父子“世家青州”,是周仁、周燕的裔孙;南迁始祖归仁公“原籍青州”;周敦颐的先祖也是“世居青州”。有一些周氏宗谱中关于周敦颐直系先祖的记载中毫无根据地攀附一些周姓

历史名人(如周勃、周瑜、周处等),以至列出的世系表往往时序颠倒,郡望地域混乱,相互抵牾,明显有违史实,因

而笔者不予采纳。周浚(?—公元289年),周裴(斐)之子,曾任晋扬州都督,封安东将军,爵为武城侯,为晋室重臣。周顗(公元269—322年),字伯仁,周浚长子,袭父爵武城侯,后任晋吏部尚书,正史《晋书》中有关于周顗事迹的详细记载。查古代地理志,那时的武城即在古青州这一带。“顗生子闵、恬、頣;頣生子琳、璨;琳生子文;文生子漳、淳、沄;沄生子表;表生子才卿。”“燕裔孙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侯,生归仁、怀义。”归仁仕唐为襄阳刺史,封息国公。归仁公即宽饶公,字归仁,“世家山东青州,”为周氏这一支的南迁始祖。归仁公以下的直系世系为:归仁—贵珠—文颖—安时—如锡—弘(宏)谦—崇昌—寓(禹)—惟简—瓖—彥朴—虞宾—从远—智强—辅成。周崇昌,周宏谦之子,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荣归湖南道州宁远县大(太)阳村。周辅成(公元984—1030年),原名怀成,周敦颐之父,历官多善政,任终贺州桂岭县令,以子贵,赠谏议大夫。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原名惇实,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次子,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出生于道州营道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著名北宋哲学家程頣称他为“汝南周茂叔”;南宋魏了翁说“先生之先,世居青州”。历任郴县、桂阳县令,南昌县知县,合州

判官,虔州、永州通判,郴州知府等,屡有治绩。周敦颐一生爱莲,在自己所筑书堂前凿池种莲,将书堂命名为“爱莲堂”,并撰写了著名散文《爱莲说》。卒后葬于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莲花乡东城村周家湾。去世后,先后赐谥号元公,追封汝南伯和道国公。生二子:寿、焘。这次续修的蒋湾桥《周氏宗谱(爱莲堂)》,如以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为一世祖,这一千年来,按直系世系传承到笔者的顺序为:1.周辅成2.周敦颐 3.周寿(周敦颐长子,母陆氏,登进士,善书法,亦能诗,生子六) 4.周季仲 5.周兴裔(周季仲长子,官至武功大夫,后御金虏,对垒殉节王事,殁于福山,敕葬常熟虞山东麓) 6.周昺7.周玙8.周才9.周文华(授常州府学学正)10.周景凤(迁居常州城南蒋湾桥)11.周灿(字茂芳,迁常州城南十里之蒋湾桥池墩村,为始迁之祖)12.周明13.周泽14.周筠溪15.周釜16.周从礼17.周曰簠18.周胜祖19.周复祥20.周世禄21.周文耀22.周龙润23.周庭桂24.周仕通25.周滨泉(笔者的祖父,曾两次参与续修宗谱)26.周瑞金(周明,笔者的父亲)。从鲁迅(周树人)和周恩来的家谱中仔细查找以及参考有关鲁迅和周恩来家世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鲁迅和周恩来同为周敦颐十世孙周澳的后裔,他俩各自的祖先周德和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鲁迅家和周恩来家六百年前是一家。至于我家,从族谱上看是从周敦颐的长子周寿传下来的(鲁迅

和周恩来的共同祖先是周敦颐的次子周焘)。因此,我家与鲁迅家和周恩来家九百年前应是一家。根据浙江绍兴鱼化桥《越城周氏支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绍兴宝祐桥《周氏破塘祖莹祭薄》、《老八房祭薄》等记载,参考《周恩来家世》(主编李海文,副主编张能耿、周秉宜、秦九凤)一书中的研究成果,现列出从周敦颐到周恩来的直系世系表如下:1.周敦颐 2.周焘 3.周絪 4.周靖 5.周亥 6.周谨7.周恪8.周文郁9.周茂林10.周澳11.周完一12.周文惠13.周茂14.周万15.周寿16.周庆17.周叔庄18.周宗19.周富20.周顺21.周錤22.周廷孝23.周懋章24.周汝相25.周熙祚26.周步超27.周应麟28.周文灏29.周元棠30.周光勋31.周起魁32.周劭纲33.周恩来。根据鲁迅家族的《越城周氏支谱(宁寿堂)》等宗谱记载,以及参考《鲁迅家世》(张能耿、张款著)一书的研究成果:周敦颐十世孙周澳生长子德,德生子希贤,希贤生子景芳,景芳生子宗瑞,又传几世到鲁迅家族的始迁祖周逸斋(始在绍兴城定居)。以下的直系传承世系为:周逸斋—周南洲—周子信—周怀—周绳祖—周煌—周绍鹏—周渭—周宗翰—周珄—周以埏—周福清—周伯宜—周树人(鲁迅)。周恩来曾几次提起自己和鲁迅的血缘关系,称自己是“鲁迅先生的本家”,不过是很疏远的关系,按辈分鲁迅要长一辈。1969年他对鲁迅三弟周建人说:“建老,

我已查过了,你是绍兴周氏二十世孙,我是绍兴周氏二十一世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喽。”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肯定绍兴鱼化桥周氏为周敦颐后裔,他在自己的履历中写道:“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旧时,鲁迅家黄色灯笼罩壳上所写的也是“汝南周”三个黑字。据了解,周敦颐的后裔广泛分布在江、浙、湘、赣、粤、闽等省并移居繁衍至海外,仅在港、澳、新、马、泰等地的周氏后裔就超过了三十万人。2007年丁亥端午,在江西九江庐山北麓隆重纪念先祖周敦颐诞辰990周年暨濂溪墓园重修工程竣工庆典。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章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周敦颐 一、周敦颐生平与著作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少而孤,养于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家。景祐三年(1036年),二十岁,以其舅父郑向“序例应荫子,乃奏补,康定元年(1040年)母丧除服,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后长期任州县小吏,善断狱,作风精细严谨。《宋史·道学传》: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爱其山水之胜。“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宋史·道学传》)于溪上建濂溪书堂。故学者习称他为濂溪先生,其学称之为濂溪之学或濂学。 《宋史·道学传》称周敦颐: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二、濂溪先生之人格风貌与思想地位 (1)寻孔颜乐处 《宋史·道学传》曰: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亡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者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言子亚圣。 (2)窗前草不除——生生之德与自然情怀 《宋元学案·卷十二》: 周茂书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佛法金汤编》: 佛印住鸾溪,敦颐谒见,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3)思想地位

《爱莲说》赏析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

刘基其人简介

刘基其人简介——(《刘基大传》读后)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出身于书香名门,祖父刘庭槐更是博览群书,很 有学问。父母非常重视对刘基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天资聪慧,这样,其到束发(古礼:男孩长到8岁就要束发,即成童。以后就要上学了)之时,一部《诗经》差不多 背过一遍了。8岁后,父亲将其送到南田私塾读书,课后就读家中的藏书。读书之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攀山、牧羊、捉迷藏,山水风光也就陶冶了其性情。 14岁时,为了更好地学习,听从父亲安排打算到县府求学,可是儒学署告知其名额已满。于是就到县衙找县令商议,县令看刘基天赋异禀同时饱读诗书,甚是喜爱, 于是推荐其到州府就读。就这样,刘基就师从博学多知的郑原善。郑先生对濂学、洛 学造诣很深。(注:濂学,北宋周敦颐一派的学问,因周家乡是濂溪得名,专研《周易》而得,是一套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事万物的宇宙化理论;洛学,程颐及其哥哥一派的学问,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因二程家主洛阳而得名。)郑先生对刘基非常看重,并将其毕生所学皆授之。三年后,刘基也就学问小有成就了,便开始和朋友一起游学。到元至顺四年,刘基参加科举考试,中在三甲第二十名。26岁时,受命任高安县丞。一干就是三年多,之后又到江西行省任职一年多。五年的做官时间,虽然其勤于政事,然而依然充满坎坷,对官场也有失望之感,随于元顺帝至元六年秋辞归故里。 回家乡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了一年半的远游,看到了中原名不聊生之景, 之后又是做官辞官。期间又有方国珍起义。之后各地都兴起了战火。已隐居的刘基分 析天下大势,估计能就大业者只有陈友谅和朱元璋耳!而陈的猜忌又使刘基对其印象 大减。之后,在朱元璋的再三邀请后,才出山相助,这一点和诸葛亮相似。 之后的刘基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 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 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责编:王军霞 考点透视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讲解 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多为两则,偶有三则。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例: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 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题目: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题思路:由题干可知,两文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由我们熟知的《送东阳马生序》,写宋濂家境的贫寒和少时求学的艰辛这一内容,可推知另一段文字的内容。为确保准确,还可以从这则课外文言中的“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等语句得到证实。 答案: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二、同中求异 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 例: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 横渠先生。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 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 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 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 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 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 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 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 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 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 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 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 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 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 是假象的观点。 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 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 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 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 渠易说·乾卦》)。

《爱莲说 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2)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2)文章来自: 3.爱莲说周敦颐(八上)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 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 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 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 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 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 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 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 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 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益】益慕圣贤之道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 【清】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清荣峻茂回清倒影 【净】风烟俱净亭亭净植 【宜】诚宜开张圣听宜乎众矣 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

《爱莲说》详细解析

爱莲说 ————宋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

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 中文名称: 朱熹 又名: 号晦庵字仲晦字元晦紫阳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130~1200 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ò8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朱熹,祖籍歙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以上今皆属福建)两县。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二十一年,铨试及格,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归乡,被差监潭州南岳庙,拜李侗为师。一再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宋孝宗淳熙间(1174~1189),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宋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秘阁修撰、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宋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庆元六年,病死。嘉定元年(1208)谥“文”。 朱熹最初积极主张北伐抗金,后来变为“合战、守之计以为一”,最后成为坚定的主守派。做地方官时,在福建、浙东实行社仓法,在漳州推行经界法,企图补救时弊。朱熹早年研习儒家经典外,还学佛教禅学、道经、文学、兵法等,无所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人,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更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周敦颐在世仅57年,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248字,但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夫之曾称赞道:“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周敦颐的思想包括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养心亭说》及《爱莲说》等著作当中。究其一生,周敦颐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周敦颐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创理学一脉。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以承接韩愈的“道统说”为引,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革新活动。周敦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这说明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学说的人,他打破了“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放光明。周敦颐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张栻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伟大贡献。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提供了核心和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鼻祖。 (二)开湖湘新风。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的文化基础。关于其起源,许多人认为其源于周敦颐的濂溪学。清代大学问家王闿运曾作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就点明了湖湘文化与濂溪学的渊源关系。著名学者梁绍辉先生曾说:“湖湘之学源自濂溪,创于胡宏而盛于张栻,流于明清而接续近现代,形成了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跨时代人才群体。”周敦颐的思想对湖湘文化及湖湘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立诚成圣”思想。周敦颐认为,无论是做官,还是学道,都必须先立“诚”,要无私无欲。历史上的湖湘志士,不管政治立场如何,都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1. 可:值得。 2. 蕃:多。 1.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 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 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3.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 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 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 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 一作“甚”。 4. 予(yú):我。 5.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6.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7. 染:沾染(污秽)。 8. 濯(zhuó):洗涤。 9.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0.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1.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2.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3.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 距离大。益,更,更加。 14.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15. 可:可以。 16.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7. 玩:玩弄。 18. 焉:助词。 19. 谓:认为。 20.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 就隐居避世。 21.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2.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3.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 爱”、“牡丹之爱”同。 24. 鲜(xiǎn):少。 25. 闻:听说。 26.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7.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 然的意思。众,多。 爱莲说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9课《爱莲说》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通用)

《爱莲说》课文解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陆:地上。之:助词,的。甚:很。蕃(fán):本义是茂盛,引申为多。]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因不满政局,辞官隐居,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唐朝为“李唐”。牡丹:著名观赏植物,有“花中之王”之称,花色鲜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的品格),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之: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没有堵塞。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节。益:越发,更。亭亭净植:挺挺地洁净地树立着。亭亭,直立的样子。植,树立。观:观赏。亵(xiè):亵渎,不尊重。](①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莲花的?) 【段析】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要写之花。 “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其中一个“独”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态度。 “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中通 外直”比喻君子行为正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美名远扬,“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 操,“可远观而不可亵远”比喻君子受人敬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2016部编新教材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练习 (一)〖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 因(趁,乘)竞走 ..取之(争相)(跑) 2.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 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 ..(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 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 2.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爱莲说周敦颐(最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

爱 莲 说(答案)

《爱莲说》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下列词语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三、按课文填空 3、《爱莲说》用来比喻君子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整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 2、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使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至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独爱菊指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独爱莲指的是洁身自好的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独爱莲表明作者即不想像世人那般庸俗,但也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个人的品味是独一无二的。唯有对莲的喜爱有一层非常丰厚的情谊。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6、写出莲花的别称两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 7、给句子标出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本文从香气、体态、气质、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 《陋室铭》

《爱莲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爱莲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可:值得。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亵(xia):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助词。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