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从最早原始社会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局部的生物资源从而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到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或手工业者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的污染;再到工业革命之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与各种公害事件的出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资源的稀缺与枯竭,照成的局部区域的生态失衡现象;在到最后的当前世界的范围大难防范的威海中的全球环境危机,都反映着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的越来越严重,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人类总是迟钝的,任何事物只有严重危及到他们的安危,以至于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应为如此,环境问题被人们真正当一个问题予以讨论,重视的则是从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生产对于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之后才出现的,自工业革命之后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平时观念里典型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环境问题。对于它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经济根源、宗教根源、哲学根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经济根源:

应为人类的生产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负外部性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也存在着非排他性,使得环境问题的产生变成了一种必然。

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例如: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法人资源存在的非排他性则更是加重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的严厉程度。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我们个人不需要对自己对于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买单,而在造成的这一部分危害则会平摊在政府,社会,甚至其他完全与利用这部分环境资源不相关的人身上。用一句比较有趣和话来形容这就是,“光上车、不买票”。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百分百的利润就不惜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不惜上绞刑架,而正是由于环境这种共有资源的对于个人的低风险性,则贪图便宜的资本家蜂拥而至,则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也在意料之中。

宗教根源:

西方的基督教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基督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解释是:惟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统治万物的权利。根据这些教义,传统基督教认为,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

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旧约全书·创世记》的第1章第28节说,“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世记》的第9章说,“神就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对他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

正式在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的超然与自然地地位的强调,使得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利用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找一个适当的限度,完全是一种支配一切的世界统治者的姿态去面对环境,所以人们从心理上不会对自然有所敬畏,夹杂着利用环境资源蕴藏的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也就不可能有着对于这种行为可能照成的后果的考量,从这一点看出现现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必然。

哲学根源: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反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西方世界“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主客二分”思想之先河,近代的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特别是笛卡尔,对“主客二分”式的机械论哲学的最终确立和占据统治地位,做出了最有成效的努力。

在著名的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他在精神和肉体之间划出了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他“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态度,从物质本性中剔除精神的每一丝痕迹,留下一片由惰性的物质碎片杂乱堆积而成的、没有生命的疆域。”

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对于以人类的纯粹的理性去征服改变世界妄想,使得人们盲目的相信通过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改变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以至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存在的必然性,还妄想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完善最终可以克服自然的反作用。

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大体感知到当代社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用一个模式来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来说,我想用佛家的一个因果关系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对于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不是通常意义做了“好事就会有福报,进天堂,做了恶事就会入地狱”的简单的单线因果关系,这是被世俗庸俗化了的佛教哲学。原始佛教上的善恶报应之便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使得人们难以正确选择其中的多样化的利益关系。

以环境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做山上有着一片稀疏的树林,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可以被人利用,现在你和你的朋友来到这片山上,你们有两种选择,善的方向是你们可以在这座山上广泛种植花草树木,这样做的结果是山林变得郁郁

葱葱,鸟语花香变成一片人间天堂这算是你们善行的善报;还有一种选择是砍伐山上所有的树木,这片山头的生态从此被破坏,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原,这就是你们恶行的恶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会选择善行还是恶性?

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选择的是善行。现在我们继续看看这个问题,你要种植花草树木把这片荒地变成人间天堂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以及漫长的的时间,而当你的不断地付出,快要或者已经要得到福报的时候,你已近死去了,虽然你的行为时造成的福报可是这种福报并不是落在你的身上,而如果你砍伐所有的树木,把这些变卖,你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然后你离开了这片山林,去其他的地方,可能你拿着这笔钱做生意发了一大笔财,虽然还是会有这片山林变成荒原从此被完全破坏的恶报存在,可这样的恶报与你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可能会落在其它人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是会选择辛辛苦苦一场,到头来却为他人做的嫁衣裳的善行呢,还是选择虽然会让其他人受到危害而自己却走向完美生活的恶性呢?

善恶行为与报应之间的不对等,造就了这样选择的纠结,似乎没有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上,则是以完全理性人作为他们建立学说的主体,所谓的理性人就是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按照他们学说的选择则是选择作恶行而自己得福报,而把恶报转嫁给他人的身上。在这样的学说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二.环境法的产生与效用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面对这样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如何消除这些负外部性对我们带来的损害?我们都知道,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建构在一些列法治原则下运行的,那么人们在解决棘手问题的时候,第一想到的还是走法律途径。于是乎环境法则由此产生,这也是历史发展上的必然。

环境法产生问题的辨析:

对于环境法的产生,不少人认为这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其实这样的提法有所不妥。

首先,古代社会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较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来的更加激烈。许多人只是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看作是二者矛盾的表现,其实,自然对人类近乎"残忍的"反作用也是这对矛盾的重要表现啊!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近代以前,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总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一个灾害发生,动辄数万人的生命丧失,而我们却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而现在虽然面对环境的反作用,至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大还是以前大呢?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且古胜于今,现在的矛盾相对于以前来说是减轻了的。

既然环境法或许不像多数人所说的那样——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源于什么而产生?依我浅薄的见解,它还是是人与人

的矛盾的产物!

我们可以顺着以下的思路展开:

人类为什么要制定环境法?是因为要保护环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不保护,环境会恶化。环境恶化又有什么后果?环境一旦恶化,人类自身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使得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又是谁?是人类自身。

仔细分析从以上的因果关系链,可以看出,制定环境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而环境法由人类制定出来以后,又是规范谁的行为呢?毫无疑问,还是在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简单地说,从环境法产生的原因、环境法的制定者、环境法产生后规制的对象、环境法实施后的受益者等诸方面来谈,这些统统只和人类自身有关!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换言之,法律是由于人与人的矛盾而产生的。环境法的产生的确源于一对矛盾,但是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倒不如说是人与人的矛盾更恰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家到底在争些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利益,用法律语言来说,是一种权利,即人类对自然所享有的权利。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在行使这种权利。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当然人口也比较少,无论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又多么尖锐,人类的这种权利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其实这个时候人类只是行使了可行使权利中的一小部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行使这类权利的能力增强了,诸多人行使权利时,矛盾就产生了:你行使了这些权利,就很有可能侵犯了我的权利,比如你有权在这块草地上放羊,以前我可以去别的地方;现在人口膨胀,资源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我去哪里放羊?单独个体之间、各个群体之间,对环境利用权力的争夺使大家迫切需要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大家合理、公平地行使这种权利,使大家在行使权利时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于是,大家在一起制定了各种规范,我们给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总和一个气势恢宏的名字——环境法!

马克思诉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这单一的决定论存在着一定可商榷的空间,但是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普世性的。我们现在的环境法的立法观念与其运行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发展模式之上的,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创造的市场经济制度而维持的,虽然对于其奢望能调和当下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现在似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我敢妄加断言,这样的环境法的调整,不可能取得任何的实质性的效果,更本没法妥善解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环境的威胁。

道理很简单,你想维护现有的制度,但是又想极力消除这种制度的副产品,这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这就如何朱元璋想肃清吏治,但贪官越杀越多的道理一样。

环境问题中的超稳定结构:

上次听了王加卫老师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剖析,感触良多。于是

在整理这个报告的时候呢,不自觉的与那超稳定结构的那套概念去套这个论题,居然找到了一定的契合点。

按照超稳定结构的说法,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又三个方面的组成,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放在环境法问题上,经济制度自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而意识形态方面则是以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三大资本主义思潮所建立的,对于广泛自由和纯粹理性的鼓吹;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又是以法治为核心,强调私法自制的权利本位论,和民主制度。是的这三者联系起来的,则是作为掌握了当代社会话语权的企业或资本家们。他们渴望建立无线的私有制,与广泛的自由,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当资本家们掌握了政治权利之后,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来维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迫使更多的人接受他们意识形态的洗礼。

然而超稳定结构中有一种无组织力量的蔓延,是的原本设计好的完美路线出现了异化,这种无组织力量就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生产的负外部性,由于资本主义对与生产力的无限制的要求解放,则这种负外部性不断的累积,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越发严峻,众多的生态资源被完全的破坏而人们却束手无策,从而种种公害事件频发。

当然,资产阶级也不是傻瓜,他们意识到这种负外部性的难以可克服之后,开始吧这种风险向外转嫁,而这些发外部性引发的风险的承受者,也就是对于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我国为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数额是最大的。很多人感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优美,远远没有像我们中国的污染如此严重,从人认为那些发达国家在各种制度上非常健全,他们的环境法实践取得了重大的实效性。其实这都是表象,发达国家环境清洁的更本原因,只不过是他们把生活必不可少的,附加值不高的,但却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放到了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污染的量少了,治理自然也方便,而他们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上,从而以低成本,低风险赚取高额利润。所以不是说发达国家的污染由于治理而减少,而只是他们把自己该承受的污染所转嫁了。

这种转嫁自然是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自然界是一个共同体,不断增加的负外部性终将会蔓延到世界的某个角落,现在的全球性气候事件,正是这种境况的反应。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和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最终还是会波及那些罪魁祸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凡此种种全部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从中蕴含着颠覆这种超稳定结构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颠覆的危害性却不是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的颠覆这么简单,这是破坏的地球整体的稳定,这样的颠覆后果,我们还不能明确的获悉,但是从2012中也可略见一斑了。三.打破超稳定结构——中国当代的努力

面度这样的危机,我们能做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依我浅见,最重要的是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而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最重要的则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产发展方式的改变。用具又红又专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是这种中国特色不是指当下的柔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标准的经济体制,不是现在即民主又集中的政治制度,不是现在的一颗红心向着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可为中国民众广泛接受的,含有西方思想精髓的一种博采众长的制度。

这里的话说的已近有点大了,而且很空泛,有点夸夸其谈的味道。但就环境问题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传统取经,在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对于自然地亲近感,与尊崇感是独特的。我们有着丰富和天人合一的体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到“形神凝视,与万化冥合”,我们骨子了那种对于自然地向往与追求者在西方人是不曾有的。而早在我国西周在颁布《伐崇令》中就有:“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的规定,这些规定本为军事纪律,但是它却包含了生物资源保护的内容。夏代规定(据《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亦有如此的理念,而这在外国传统中式不曾有的。

中国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远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激烈,我们的环境问题的计划,也是在接受了资本主义理念的洗礼之后才出现的。虽然我们在出现近代环境问题的早期就提出了对于环境问题要注重防御,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却倒现在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其原因不仅是在于大家说烂了的中国立法效力低下,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效用低下者,更重要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层面上,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翻版,并没有多少真正特色的成分。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在环境问题上的弊病,我们无法克服,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中的部分劣根性与中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多种顽疾的竞合,是的在面对环境问题上我们遇到更大的苦难。要从根本上结局环境问题,我觉得应该先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不是拘泥于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

某禅宗大师所言:老衲三十年前尚未修行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略有修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修行在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段话本是修身之言,这里我用来概括今天我想要表达的理念。我们创造了五千年的绚烂文明,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度不曾有了,我们传统挂念里必然有着很多远超西方世界的优越性,到了近代我们被迫卷入了近代化,工业化,西方化的洪流中去,备受压迫和欺凌,而现在的中华名族终于站起来之后,我们所需要的是重新审视一下我们面临的当今社会,洞悉西方制度的弊病与我们经历挫折的原因,回顾我们的传统,在传统中寻找我们的出路,达成那个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最终境界。

话题讲到这里,已经太过空泛了,也该就此打住,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了,今天我所做的不过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仅此而已。

谢谢大家!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环境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与分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健康的你和我,同样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污染已把我们层层包围。空气、水、食物污染无处不在,污染被人们称为“疾病的元凶、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呼吁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成为现实! 一、环境污染物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1、化学污染物包括: (1)、燃料的污染;(2)、烹调油烟的污染;(3)、吸烟烟雾的污染;(4)、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5)、装饰材料的污染;(6)、家用化学品的污染;(7)、VOC的污染;(8)、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9)、其它污染物的影响;(10)、臭氧的污染。 2、物理污染有: (1)、噪声的污染;(2)、电磁波的污染;(3)、噪光的污染。 3、生物污染有: (1)、尘螨的污染;(2)、宠物的污染。 二、各种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 1、甲醛的污染: 甲醛无色易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是制备酚醛树酯、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建筑人造板、胶粘剂的重要化工原料。居室中的甲醛主要是由建筑人造板或胶粘剂中挥发出的,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会刺激眼睛引起流泪;浓度再高时,将引起咽喉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和肺气肿;当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便能致人死亡。人们长期低剂量吸入,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使妇女月经紊乱,影响生育并引起新生儿体质下降和染色体异常,甚至可诱发鼻咽癌。1987年美国环保局已将它列入可致癌的有机物之一。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模拟试题一、二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模拟试题一

四、名词解释 1.环境预测: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2.责令重新安装使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未经同意而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污染物又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单位,责令其重新安装使用。 3.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4.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控制所作的规定,是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 5.“举证责任转移原则”:是指有权要求致害者赔偿损失的单位或个人,不必提出关于致害人有过错的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证据,而只需要提出致害者已有污染行为或可能有污染行为的表面证据,赔偿损害的案件即可成立,如果致害者要否认污染行为和危害后果,就必须提出反证,这就是所谓由原告举证转移到由被告举证的“举证责任转移”原则。

1.简答限期治理的概念及实行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 限期治理是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1分) 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 (1)该制度是推动企业治理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强大动力(2分) (2)该制度是集中利用资金和时间,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有效措施(1分) (3)限期治理制度是改善政府和群众、厂矿企业和群众的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一项有效措施。(2分) 2.简答ISO14000系列标准的作用 (1)推动了环境管理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1分) (2)标准使组织的环境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促进了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2分) (3)推动了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分) (4)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1分) (5)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1分)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与法规

环境管理与法规网上作业2 一、单选题 1. (5分)企业环境监督员的职责不包括 ? A. 负责制订企业环保计划、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 ? B. 检查企业污染的设施及运转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 ? C. 确认监测数据、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与联系 ? D. 承担所有法律责任 ? E. 发生污染事故时,负责采取应急措施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2. (5分)以下5种环境法律溯及力的国际惯例中用的最多是 ? A. 从旧原则无溯及力 ? B. 从新原则有溯及力 ? C. 从旧兼从新,不溯及既往,处罚从新

? D. 从新原则轻处罚 ? E. 从旧兼从新原则,上溯及既往,从旧轻处罚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关于森林保护的规定方面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和生态故益补偿基金制度 ? B. 征收育林费制度和木材综合利用及代用制度 ? C. 建立护林组织、预火救灾、防治森林病虫害 ? D. 森林使用权不得转让 ? E. 禁止毁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环境质量标准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有 ? A. 在建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作用 ? B. 在企业生产活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 ? C. 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 D. 以上都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以下是《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 国家环保部 ? B.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 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纠错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教案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2.表现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管理的重点,近些年来,由于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项目的开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存条件。虽然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一些问题,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文章对于建设项目和园区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对于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由此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对建设项目和园区规划进行治理,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共同提高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所以建设项目的开展单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浪费和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所以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1.3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加强管理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2.园区的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滞后,园区综合功能差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环境-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与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

论项目环境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论项目环境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主要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提出的要求与准则进行论述,提出了相关贯彻实施项目环境管理的建议。 标签:项目环境管理;一般规定项目;文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消失、沙漠化、资源枯竭现象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生态环境。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建筑行业长期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然而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发现大多数的建筑公司对于国标提出的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都很不到位。很多商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项目环境管理,不得不说,这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更为重视,但这还远远不够。就建筑行业来说,严格按照国标进行施工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号为GB/T50326-2006),项目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一般规定、项目文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项目环境管理一般规定的主要内容为:项目组织单位应根据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报告,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及主要指标,并在各个阶段贯彻实施。项目经理负责现场环境管理的总体策划和部署,建立项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相应制度和措施,组织培训,使各级人员明确环境保护的意义和责任。 由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定得出:国家对于项目管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重视,其相关规定、准则十分健全。其中有明确的项目管理程序,有项目确立前、项目进行中、及项目完工后,根据项目自身特点的合理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项目管理活动中,目前一些项目在施工中仍然存在重效益、重质量、轻环保的短视行为,由于项目管理组织环境保护意识浅薄,导致对环境管理理解上不到位,不能把贯标(贯彻ISO14001标准)与现场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能把项目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来抓,贯标只是为了应付内、外部的审核,结果导致审核前突击编造假资料,以致忙乱中谬误百出。 项目环保施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作业环境卫生整洁,创造有序的生产条件,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其内容为规范场容,进行现场文化建设。国家标准项目环境管理提出了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的对于项目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近年来由于基坑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开挖环境越来越复杂,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日益增多使得深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开挖措施失当或缺乏有效的降水支护手段,引起各种破坏性事故,如管涌、流土、基坑突起、基坑底隆起、甚至围护系统被毁等状况,将严重危及地下管线和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使其使用功能受到负面的影响,造成通讯中断、停电、停水、停气等状况;甚至导致道路坍塌、开裂,建筑物开裂、倾斜、倒塌,影响正常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不仅会贻误工期,破坏环境,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文明施工可以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模拟试题一、二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模拟试题一 —、单顷送督题(本大题糕4卒小题,毎牛选项1分,共10^>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旌 项中*有一卒选顷是苻 台懸盍晝求的,把的字母塔在最后的轄号内,多迭或少选,均不 得分】 1. 环境餘护注僅责甘的主体具有怎样的特虐?() A.軒泄 ?B.单一性 匚?广爰性 D.特定槿 2. 县级坏慌保护行政三肯邵门有权处以參夬数劇曷詡? () ?At 一万元以下 E-五万元以下 C- +万元以卩 D.二+万无以下 3-第一次将彌礎戢展联碇来的报告是() €匸里瞻言 氏人类那愷宣言 c-對牍同的耕 山二十一世纪谊程 取范国呂前征收排走賈舱依据是( A-临收排污黠仙谢 I. 船排污謝正收使用管獰条舸沖 c.約K 看染防渝融麵飪则# 片?坟崖谕顶目环燼借护節里余例 5. 环境鉴测网昱< ) A.—般的业劳协作纽铁 山行政管理生级 C,民目字术团依 .D. 帝有一定行瞰賞理馬語的业务也作组無

6.在我国,当事人对坏憤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提起坏境行政1议的时效期间为() ?A.汨内 O B. IS日内 门C?300p] ?. D. 60日内 T-在人类社会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企业行为 B.市场行为 Oc.政府行为 C D.公公行为 8.《中华人民共和国坏憤保柏法}}规走,对本辖区坏境质里负责的是() ◎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 ?I.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逢i殳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9?为控制温室气体而制定的国际环墳条约是<) ?_ A. {〈巴塞尔公约}} O B.《气價殳化框架公约〉〉 O c.《斯薦哥尔摩公约” Or.《蒙特利尔议定书》 m?在人与环墳之间的物质?能重和信息三种交济关系中,基本的是()O A.物质的流动 ? B.信息的交捉 ?C.人口的生产 ?D-能里的流动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九章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一、環境系統的發展及環境問題 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采的物質基礎和活動舞台,但人類在誕生以後很長的歲月裡,只是自然食物的採集者和捕食者,它主要是以生活活動,以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主要是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即使發生環境問題,那主要是因為人口的自然增長和像動物那樣的無知而亂採亂捕,濫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活資材的缺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餓荒,為了解除這一環境威脅,人類就被迫擴大自己的環境領域,學會適應在新環境中生活的本領。 隨著人類學會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逐漸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是一次重大革命。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也往往由於盲目的行動,而受到自然界的應有懲罰,產生了相應的環境問題,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壞草原,引起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只是在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生產規模不大的時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尚不明顯,環境問題不具有普遍性,沒有引起重視。 人類歷史初期,使用簡單的勞務工具,人對自然界的作用是有限的。可以說,這時人還是自然界的奴隸,在許多方面還和動物一樣是不自由的,寒冷、飢餓、野獸的威脅、疾病和死亡等受大自然的支配,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遇到了許多困難。為了渡過這些困難,人們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憑籍簡單的石器和木棒工具,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但即使是這樣低水平的勞動,也引起了人類最早的環境問題--第一個環境問題由於過度的採集和狩獵,往往是消滅了居住地區的許多物種,而破壞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失去了進一步獲得食物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這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最早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生存危機,人類被迫進行遷徒,轉移到有食物的地方去,同樣的方式破壞了那裡的食物來源,又會被迫再進行遷徙。這時,地球上人口數量很少,一個地區停止人類活動之後,生命維持系可以慢慢地自行恢復。因而古人類總是可以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使其採集、狩獵和遷徙的生活得以維持。但是,遷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與自然界的上述衝突。 (一)農牧時代的環境問題 新石器時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磨製石器如石犁、石鋤的使用,產生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這就是人類農業革命的興起。例如,在西亞一些國家首先發展起農業,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文化遺址表明,當時已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2.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2 环境保护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 3 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学对环境管理的意义:1.环境管理属于公共行政学的范畴,有利于提高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2.有利于提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环保管理人才。3.有利于推进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4 三种生产理论的意义: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5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共赢:共赢原理。控制: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协同:冲突协同原理 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1)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2)对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提出了超前的污染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3)促进了国家环境科学技术、监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4)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 7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作用:(1)它是进行总量控制、有效管理总量目标的重要措施;(2)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工业布局;(3)有利于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4)有利于强化环境管理;(5)有利于实现污染总量在区域范围内的宏观调控。实施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规划分配,审核发证,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8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原则1) 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2) 坚持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3)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4)必须坚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5)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限期治理的范围1)区域性限期治理2)行业性限期治理(3)污染源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重点(1)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治理后对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厂群矛盾,保障社会安定有较大作用的项目(2)位于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区、城市上风向等环境敏感区,污染物排放超标、危害职工和居民健康的污染企业(3)区域或水域环境质量十分恶劣,有碍观瞻、损害景观的区域或水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污染范围较广、污染危害较大的行业污染项目。(5)其它必须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9环境信息公开的目的:提供激励和惩罚机制,促使污染者改善环境行为;促进公众参与,鼓励全社会融入环境管理之中;便于政府管理,充分利用管制、经济及信息手段的三位立体管理;提供充分信息,改善政府部门、污染者及公众的决策;维护社会公正,保护信息缺乏者的利益。 9 现有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局限性:(1)管理制度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2)管理制度与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3)管理制度之间不协调、不统一;(4)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 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加强宏观环境管理;加快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保障机制,制定综合决策的管理程序、规范和办法,实现综合决策的规范化;要使综合决策的设想成为一种可以遵循的制度,还需做的工作。①要得到法律的支撑,使其具有强制性;②要建立有效的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