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认识院系: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系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 2011级

姓名:郭玉婷

学号: 201100919

2013年4月24日

浅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认识

郭玉婷

摘要:作为一名刚接触建筑设计的学生,面对这些设计我们总会一头雾水,通过学习本学期的《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对建筑设计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同时我们在设计时就可以利用到这里面的知识。面对当今日益更新的世界,面对不断改变的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我们要时时刻刻携带一颗观察世界的眼睛,要把建筑设计原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功能空间空间形式贝聿铭香港中银大厦立体支撑体系在最近的一年里,我们也略微的开始接触到一些设计,从开始的抄绘,到简单的茶室设计,再到现在的别墅设计,在这些设计中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抄图中,我们学会了平面图中的粗细线划分;在茶室设计中,我们了解了基本的功能部署和最基本的设计知识,也让我们懂得了查阅资料的重要性;在别墅设计中,我们的功能分布得到进一步提升,造型也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在抄绘中,我们学会怎样去更好的处理平立剖面。本学期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让我们了解了建筑的分类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规则,我认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一门课程。

首先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公共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其本身具有艺术的含义,是建造房屋与设计的科学与艺术,即通过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结构、装饰、色彩、造型、设备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同时,建筑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公共建筑设计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性、艺术性),反映地域性的风土人文(全球化中的地域文化概念),反映社会现象(大众参与设计,增加对建筑环境或者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公共建筑设计是把想象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重合过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综合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公共建筑设计,其范围大到区域和城市规划,小到室内和家具设计,贯穿宏观和微观世界。现代社会的结构非常复杂,现代人的生活则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之外,现代社会还为人提供各种娱乐、健身、美食、购物、旅游、展览、比赛、演出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核心主体是主要功能空间,它提供明确的功能、承担主要的建筑价值。从统一的设计原则来说,公共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①满足具体使用时的舒适感;②满足空间安全的需要;③发挥主要功能空间的审美和象征等心理作用;④提高主要功能空间的效能。

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思考的方式,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也是一样,它的语言无非就是空间、形式、比例、尺度等等,通过这门学科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的语言,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对建筑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面对建筑设计时便不知道怎么下手,而这个课程就介绍了建筑设计过程的一般步骤、原理和表现形式,可以说此学科是开启初学者学习建筑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学科。《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让我们了解到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建筑设计不仅仅有立面外观的表现,还要具有内部功能的实用性,它的功能布局很重要,这就决定建筑的使用性质。我们所居住生活和活动的环境与范围都是建筑空

间,建筑设计就是把原有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部分作为人们的生活居住空间。

在空间与形式的认知中,“空间”一词在书里得到了最完全的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凡是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它均匀或匀质的分布和弥散于实体之间,是无形和不可见的,同时也是连续和自由的。建筑的空间使用墙面、地面、和顶面或顶棚等平面实体所限定和围合起来的空间,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就是由基面、顶面和垂直面来限定的。建筑空间是具有某种目的的、某种属性和某种尺度的空间。空间的设计是要带给人们居住活动的舒适性,而空间的舒适性需要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最主要的空间设计师考虑到房间的朝向、方位、开窗大小等基本要素。形式的概念包含了事物内在的诸要素结构、组织和讯在方式,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或抽象的认知。建筑的形式有时也会通过对比来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对比中产生微小的差别,这样就能把一个建筑的形式有突出的重点,就会更好的吸引别人的眼光。

在形式与空间构成中,讲到建筑设计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某种有用的功能空间。通过测量和控制那些标志着他们存在的因素来推断他们的影响和形成过程。建筑师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的进展是通过控制和组织标志空间存在的某些因素而取得的。这些因素来自形式领域,包括形状、形象、尺寸、尺度、色彩、质感等因素。它们是建筑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图式语言,也标志着建筑空间存在的视觉属性。视觉属性可以从形状、尺度、方位、恒常量四个方面来讨论研究。形状是形式的主要可辨认特征,或者说是人们认识和辨别空间形式的基本条件。它是由物体的外轮廓或有限空间虚体的外边缘线或面所构成;尺寸则是人们在一种食物于另一种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对比关系(其中也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方位包括位置和朝向两个重要要素。方位是影响形状重要性于含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我们对某物体的熟知程度越高,对该物体的感知恒量就越大。

在我们设计作品的时候,常常使用重复或对称的手法,在建筑构图中,韵律和节奏均是由于构图要素的重复而形成的,重复的类型有两种:韵律的重复和节奏的重复。若只是重复,建筑就会显得单调而无完结,这就要借助于“对比与微差”的关系了,利用微差处理的手法,节奏序列与其相邻的形式特点之间可以产生和谐过度的关系,从而使节奏序列自然得结束。而通过对比,则可以使节奏序列产生明确的中断。建筑物都是有三个面构成的,因此,基面、顶面和垂直面就是空间界面的三要素。垂直要素是空间的分隔者和背景。一般而言,垂直要素分为垂直面要素和垂直线要素。由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间中,“封闭性”和“开敞性”是空间的两种基本特征。

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我们明白了原理与方法是我们正处于的状况。像我们刚接触城市规划专业,对专业的知识接触甚少,略知皮毛,造成思路不清晰,也表现在设计的作业中。刚拿到任务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分析找出明显的和一些潜在的地形条件,遵循“公共限制”条件和图样条件。在脑中有了形象之后,我们要学会把立体空间平面化,建筑方案设计又以建筑平面图设计为基础,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三个方面的要求。作为我们来说,现在设计的步骤就是“由内到外”,先将里面的空间先分布好,在考虑建筑外部形象的“立意”。但是实际上转译的过程还有一个是“由外到内”,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强调从场地分析和功能模型分析入手进行设计,其关键就是“抓大关系”。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

广州,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七十层楼,高一百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的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

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

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

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立面在严谨的几

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

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

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

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

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

表长城,代表中国。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

建材更增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

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

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

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

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其共同点是都具有采光的效果。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其中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筑的顶屋是机械房,而贝聿铭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

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

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4.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角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楼拥人挤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贝聿铭曾说过,分析建筑杰作之外,不忘畅叙音乐与艺术修养、园林与中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人文关怀:“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到人类生活中,并提升到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这门课让我们向建筑师迈进了的第一步,说起建筑是个无形的东西,当时我们只知道街道上那一幢幢房屋,商厦就是建筑,能遮风避雨的封闭的房子就是建筑,从未想过对于这样的抽象的东西还有划分,还有进一步的分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出现在图纸上的错误,知道怎么样去改正。从老师课件里经常看到一些著名的建筑设计,使我们的眼界得以扩展,老师分析的很多东西给我们设计指明了方向。我们才发现自己曾经的设计有多么外行,对一些硬性规定是多么生疏,才知道我们设计的幼稚。

这里讲的很多东西让我们受益匪浅,深刻记忆在脑海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圈正自己的设计。书上是编写的很规律的理论知识,有时候自己看起来会有点模糊,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很容易的接受了它们。课堂上总会有我们从未知道的见闻,使我们眼界开阔了很多,对我们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老师讲过的好多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新鲜的,所以听起来感觉很有意思,也让我们更想接受,更想继续在设计与欣赏中丰富和提高自己。

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建筑最难得就是建筑方案设计,但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环节,不过我相信万事开头难,通过这一学期对《公共建筑设计

原理》的学习,不再是个无头苍蝇难道设计无从下手,这本书对于我们建筑初学者真的是一本良书益友。但我相信现在仍然还有初学者对建筑设计的条件、方法和原理的无知,还有对建筑设计起点的忽视甚至无知。很多情况下,许多原理并不是来源于空想,而是来源于那些实实在在的、对于我们来讲又常常忽视的场地条件,建筑的场地条件分析既是实际过程的开始,同时又是建筑思维的开头。在一个建筑方案的开始,老师都会发一个任务书,里面就有我们所设计的地形图,但往往我们都没有充分分析利用过地形图,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而且我们还经常改造场地,从方方面面都看出来我们的无知和对场地条件的漠视或无所谓的态度。

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只是肤浅的认为所谓建筑即供人类所居住而建造的庇护的空间,我们学习的建筑学也就是单纯的设计出好的供人类栖息的理想家园。当然这种想法不置可否,但远远不止这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大致对建筑有了模糊和整体的认识,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建筑对于人类家园的重要性。作为这个行业的人,我们现在还刚刚起步,希望自己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当多了解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艺术,这一切需要我们专业的理论基础,还有我们平时的大量积累,博取众长,关心文化,关注文化,关爱环境,关注城市。人类的思想、心理及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都不断地改变,建筑也与其他所有的文化在变,尤其随着人与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建筑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更多的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而且现在的建筑和环境越来越紧密联系,许多仿生建筑也涌现出来,作为学习建筑的我们更应该了解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这样我们的建筑行业才会不断地注入新鲜的事物。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带给我们很多快乐,面对建筑方案是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深刻的了解了建筑,学习了建筑,也充实了自己。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老师详细的讲述,每节课都让我们很充实,知识吸收进来然后应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看到自己的作业再进步,我们充满信心的继续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学习并成长。

参考文献: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天津大学张文忠主编

[2]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皱德仲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建筑形式语言》罗文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作业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题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考试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