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基础部分30%--40%(第一章

—第三章、基础+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诊断、理论、技能15%(第

四章+三级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心理诊

断技能)

第三部分:心理测量30%(第五章+三级

第三章、心理测量+心理测验)

第四部分:咨询20%(第六章+三级第二

章、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1.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人)的心理现

象为研究对象。

2.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心理特征:需要和动机。

3.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

4.心里是(脑)的机能。

5.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多选)感

觉、知觉、思维萌芽

6.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类自己。

2)心理是能动的反应、主观性。

3)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

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心理学创始人(冯特)

7.学派: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

1)、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主张意

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环境决定

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

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

科夫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和父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8.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

三势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爱和归

属、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现的需

要。(前两个为缺

失性需要、后三

个为成长需要)

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

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

器官、运动器官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

一根根神经,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

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

突)三个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

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3.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4.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

对脊神经。

5.躯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

(运动器官)的神经。

6.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

脏器官的神经;来自(脑神经)和(脊

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8.(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

的部位。

9.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

延脑(呼吸)和(心跳)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

醒)的神经结构;

丘脑:除嗅觉器官以外的重要中枢。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自主神经和植物性

神经)

胼胝体:把大脑两半球连接起

来。

额叶:最大;颞叶:听觉;枕

叶:视觉;顶叶:感觉;额叶:运动;

边缘系统:内脏功能和机体内

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单侧化。

左抽右形:左半球言语功能;

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中等强度、倒U

形曲线)

1.感觉:直接作用、个别属性。最常见:

幻听;

痛觉:既是外部感觉又是内部感觉、

分布最广。

2.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

差。

3.韦伯:△I/I=K

费希纳:S=K lg R

4.感觉适应:持续作用下;最典型:对

暗的适应(红色眼睛)和对光的适应。

感觉后像:停止作用后。正后像、

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例子:红

花绿叶、万绿丛中一点红联觉:两种

以上感觉

5.视觉:380—780纳米

视觉神经细胞:锥体和杆体;锥体(中

央窝及其附近)白天工作,杆体(视网

膜边缘)晚上工作

色觉差异:明度、遗传、男多

6.听觉:16—20000赫兹;1000—4000

赫兹的声音最敏感;高频声音听觉先丧

失;

感觉对比:声音的掩蔽;

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

(音色)三种特性。

音调:频率决定;响度:振幅决定;

音色:波形。

嗅觉:最古老。

最基本的味觉:甜、酸、苦、咸四种。

尖:甜;前:咸;后:酸;根:苦。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

联系。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痛觉对机体有保护性作用;痛觉具有

生物学的意义;痛觉最难以适应。

7.知觉: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客观物

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对

象和背景)、恒常性(知觉变化,映像不

变)、理解性(用经验加以解释)

距离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

觉)吉布森视崖实验。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

索。(立体摄影的道理是一样的)

8.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听觉

最高。

似动现象:运动错觉;

错觉:(多选)歪曲知觉;固定倾向;

无法克服。

第四节记忆(5—9为重点词汇)

1.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

内隐记忆:无意识;陈述性记忆和程

序性记忆(多次识记才能获得、不需要

意识的参与)

记忆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先快后慢。

2.表象:形象在头脑中。

表象的作用: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

定性;可操作性;(想象的素材放大、缩

小、翻转)概括性。

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超过1秒,不会长于4秒。

短时记忆(信息经过复

述)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

长时记忆(有语义编码

和形象编码)1分钟以上

长时记忆的遗忘:自然的衰退;干扰

造成;(干扰分前摄抑制-首因效应和倒

摄抑制-近因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1.思维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

象思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原型启

发(瓦特、鲁班、牛顿)、定势的作用(心

理准备状态)

1)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语言;

2)言语则是心理现象;3)言语离不开

语言。

2.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布表、威接、

枕读、前写

左半球额下回:布洛卡中枢---表达

性失语症

颞叶: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

枕叶:失读症

中央前回:书写中枢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1.意识(多选)是人类大脑(特有)的

反映功能;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对

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和、管理和调节

的作用。

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的行为。

睡眠的四个阶段:?

梦: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是在做梦。梦

境: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不确定性,

认知的不确定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多选)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的广度:5—9个项目注意分配:

一心二用

注意的起伏:正常;品质是注意的分

散—要克服;

注意转移:有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

对象上去的现象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1.兴趣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2)兴

趣的广阔性;3)兴趣的持久性;4)兴

趣的效能。

无意识动机---定势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安、爱、

归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

的需要

“存在焦虑”“存在”和

“责任”的冲突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以人的需要为中

2.表情:先天和后天都有

3.情绪理论:詹姆士的情绪外周理论:1)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2)强调植物

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中枢神经

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

时发生。

沙赫特的情绪认识理论:外界环境刺

激、机体的生理变化、认识过程。

情绪和情感有(两极)对立的特性;快

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4.心境:微弱、持久、具有弥漫性

激情:强烈、爆发、时间短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遇到危险情景

(塞利分三个阶段:警觉、搏斗、衰竭)

双趋式冲突:又想、又想双避式

冲突:又怕、又怕

趋避式冲突:又想、又怕双重趋

避式冲突:又想又想、又怕又怕

5.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暗示性、武

断从事

和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

鲁莽草率

和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

执拗

和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

第九节能力和人格

1.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必

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液体能力:先天晶体能力:后天

二因素理论:测G的量值(瑞文测验

就是测量G)

能力发展水平:正态分布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

提)

环境和教育条件决定了在遗传的基础

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希波克

拉底: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

型学说的人。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兴

奋和抑制。

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条件

反射。

气质(先天)的特性:(多选)感受性

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

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不

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

的效率。

性格(后天)的静态结构: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部

分。

3.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G.W.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

人;人格特质两类:共同特质、个人特

质(首要、中心、次要)

卡特尔:因素分析、16PF

艾森克:EPQ E:外倾、N:神经质、P:

精神质(L:测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诞生标志——罗斯 E.A.Ross 《社会

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F.H.奥尔波特——两特质——社会心

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

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

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

所影响。

2.勒温 B=f(P,E) B指行为行为是

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3.美国学者霍兰德社会心理学的发

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

与(时政分析)三个阶段。

德国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

(“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

孤。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

期。

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

理障碍的价值观念,咨询师应该进行进

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5.社会心理学起源于(行为主义)。

6.社会学习论看,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

即(联想)(强化)与(模仿)。

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

(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的“符号”包

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

(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

鲁默)。

7.荣格——集体无意识集体潜意识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

方面。

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就是一种(再

社会化)的机制

2.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

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3.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

述:生社心

1)性——生 2)性别——心 3)

性别角色——社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

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

状态)。

社会角色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

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

突)(忠孝不能两全)、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最严重

5.詹姆士自我概念——主我与客我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

我概念

罗杰斯——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

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社

6.身份特点——(1客观性)(主观性)

(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

7.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

我评价的结果。

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重要

- 1 -

社会心理学当中,社会心理影响的因素一般为多选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田忌赛马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1.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生与(近因效应)亲二光环效应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四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4.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模式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往往采取(自我暴露、附和、献媚、施惠)等手段

5.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6.控制点——罗特提出

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三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三高→外因两低一高→内因一高两低→情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隐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社会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与调节功能

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根据调查,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亲和)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亲和起源于(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压力越大亲和动机越强;2情绪因素→焦虑不亲恐惧亲 3出生顺序→先亲后不亲4.抱负水平→成就动机高,抱负水平高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多选)——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5.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

6.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

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

侵犯越可能发生。

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8.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重要)?

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他人在场、利他对象的特点如有吸引力的人)

9.社交焦虑→第三大危害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嫉妒——别人比我强

嫉妒情绪的特点(多选)

1)针对性 2)持续性 3)对抗性 4)普遍性

内疚——错罪自己羞耻——生自己的气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警报器”)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重要1.态度的特点——对内稳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2.态度的ABC模型——C认知 A情感

B行为倾向重要

(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3.强度——态度的维度指态度倾向于

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多数人格量表涉

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4.态度形成——

1)依从行 2)认同情 3)内化知

5.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多选)——

1)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

说服的效果越好。

2)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

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

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

因非法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3)能唤起人们(中等强度)的微距的信

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4)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的(说

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

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

较好)。

5)(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效果好。

6.海德——平衡理论——“如果三种关

系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

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

状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

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

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7.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

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8.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

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

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大众沟通)也称(传媒沟通),是一

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

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全通道式→最满意(如图161页)

2.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

3.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

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

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与

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

为(深刻)。

社交距离——120~360cm——咨询师

与来访者的距离

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

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其特点包括(多选)——1)个体性2)

直接性3)情感性

5.(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

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

分为四个水平。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

第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第三是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情况),第

四是(隐私方面)。

6.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

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7.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

情)。

熟悉和邻近两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

频率有关。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型曲线)。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安德森——受喜爱最高的人格品质—

—真诚

8.人机互动的形式——合作→有你有我

竞争→有你无我

第七节社会影响

1.从众的定义——压力自愿被动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

产生从众行为。

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

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

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2.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第一,结伴效应→两个小朋友一起吃饭

第二,观众效应→人来疯

3.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三个和

尚没水喝

4.模仿的定义——无压力、自愿、主动

塔尔德——“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

是模仿。”

→三个模仿率——1)下降率2)几何级

数率3)先内后外率

5.社会感染的特点——

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

的(科学)

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的种系发展 2)心理的种族发

展 3)个体心理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

亡)

2.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

杜拉)→主要方式——(观察学习)和

(替代性强化)

3.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文化历

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

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

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

3)学习的最佳期限→某些心理特征处在

开始形成而尚未成熟的地步时。

4.皮亚杰——

1)图式即认知结构

2)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

两种方式进行的)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的

源泉。

4)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

素进行了分析,四个基本因素——(成

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5.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

段的特点必考)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

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

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

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

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

具有发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

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

者。

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时

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

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

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

跃。皮亚杰之处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

特点:

①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

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

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②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

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

认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用“三山实验”

说明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

③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

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

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

不同的类别④思维不可逆⑤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守恒、

脱自我中心、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0~2):任务是获得信

任感,希望

2)婴儿后期(2~4):任务是获得自

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

3)幼儿期(4~7):任务是获得主动

感,目标

4)童年期(7~12):任务是获得勤奋

感,能力

5)青少年期(12~18):任务是形成

角色同一性,诚实

6)成年早期(18~25):任务是获得

亲密感,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任务获得繁

衍感,关心

8)成年后期(50~):贤明

6.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1.动作:手的抓握技能、独立行走;从

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的近

远原则、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

原则

2.感知觉: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

(最先成熟);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

练的最宝贵时期3.气质:容易抚养型、

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4.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

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婴儿

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类型:1)

安全性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

型依恋;2)和3)是不安全依恋。

5.自我意识飞越:1)婴儿自我的发展过

程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客体我自我

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

次飞跃。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主导活动象征性游戏

2.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岁):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

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记忆策略:视觉“复述”、复述、特征

定位策略

4.提问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5.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高自尊——生活满意;低自尊——生

活不适应、缺少人际交往能力)

6.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比他大

7.第一逆反期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1.学习:童年期主导活动

2.注意

3.思维:童年期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

变的过程;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

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度。

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形象抽

象、抽象水平

数的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

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岁,面积守恒和

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

恒在11—12岁掌握

4.道德发展:皮亚杰对偶故事(皮偶)1)

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对行为

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不根据行为

者的动机)3)自律道德阶段

5.同伴交往:1)受欢迎的儿童;2)不

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3)受忽视的儿

童(退缩、安静、依赖)

6.记忆策略:复诵、组织、系统化、巧

妙加工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心理上的成人

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成人感)2)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3)心

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

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记忆:少年期的短时记忆达到个体一

生的最高峰;

3.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越:少年期是自我

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越期

4.情绪特点:1)烦恼增多2)孤独感、

压抑感增强;

5.第二逆反期: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由

内而外)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3)

观念上的碰撞;

6.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

的原意不同;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思维:(帕瑞)1)二元论阶段(非黑

即白)2)相对性阶段3)约定性阶段;

2.道德发展:(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柯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1.智力:晶态智力在中老年期仍呈一定

的上升趋势;

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遵奉者水平、

公平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最高

水平)

2.人格特征:1)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

性2)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3)中年期性

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

3.自我:成年期的自主水平(最高)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1.老年丧失期观点、毕生发展观

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

2.记忆障碍:1)信息提取困难2)编码

储存、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3)较

少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4)文化因

素对记忆影响显著。70岁记忆衰退关键

记忆减退理论:1)加工速度理论(减

慢)2)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3.人格(稳定性):1)不安全感2)孤

- 2 -

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5)回忆往事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

1、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2)行为主义;3)人本主义

人类的生物本能:性本能、营养本能。

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合理度过“性心理”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2、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冲突;2)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3、马斯洛:“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保准化的区分:1)医学标准;2)

统计学标准;3)内性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2、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

一性原则;“自知力”“自

知力不完整”是对自身状

态的(错误反应)或“自

我认识”“自我实现”统一

性的丧失。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

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的原

则。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1)知、情、意;(2)量变(神经症)、质变(精神病)

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多(2)感觉减退;少(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与幻想同时存在)

内脏性幻觉:明显、具体部位。

2、思维冥想:(思维化声)(1)特殊形式;(2)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3)多见于精分

感知综合障碍(多选):“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非真实感”“窥镜症”

3、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量变):语量多、语速快;(2)思维迟缓(量变):语量少、思维活动慢;(3)思维贫乏(质变):无反应;(4)思维松弛:答非所问;(5)破裂性思维(质变):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语词杂拌;(6)思维不连贯(质变):语词杂拌,意识障碍情况下;(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毫无意义、多见精神分裂症;

4、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特点:无根据,坚信不移自我卷入性;

内容: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配偶)、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反复出现违背意愿、多见于强迫症;

(3)超价观念:(量变)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是片面的

5、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是伴随着注意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先天;痴呆:后天6、自知力障碍:精神科用来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7、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量变):

1.情绪高涨(量变、多);

2.情绪低

落(量变、少)3.焦虑(多、无缘

无故)4.恐怖(有回避行为)

8、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质变):

1.情绪迟钝(少)

2.情绪淡漠(无)

3.情绪倒错(反了)

9、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增强(量变、

多)2.意志缺乏(质变、无)3.意

志减退(量变、少)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

强迫动作:明知没有必要,不得不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的常见精

神障碍、无意识障碍、起病慢。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起病快、

好得快。

2、心境障碍:感性精神障碍、明显而持

久、常常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

躁狂发作(多)、抑郁发作(少)、

双相障碍(都有)、持续性心境障碍(都

有程度不够)

3、神经症:两有:1.有负性生活事件,

变形的。2.有个性缺陷。两无:1.无明

确的器质性疾病为基础。2.无精神病性

症状。两完好:1.自知力完好。2.社会

功能相对完好。

适应障碍:一个月内起病;

表演性人格障碍:过分夸张;强

迫性人格障碍:过分完美

睡眠障碍:梦游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1、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如有多

选,就全选):

(1)心理活动强度(2)

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

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

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2、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

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心理异常: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1、事件:一般人能遇到重大事件

(例:失恋、婚变)

2、时间: 2个月内 2—6

个月

3、情绪反应:不是痛苦

4、理智:能控部分

失控

5、是否泛化:否是

区分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冲突

是否变形

严重心理问题:常形(两有)、(1)现实

有关、(2)道德意义;

可疑神经症:变形(两无)、(1)现实无

关、(2)无道德冲突;

第六节心里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干预两大类:非专

业支持、专业咨询;

心里不健康状态:人口学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1、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应

压力源:(1)生物性压力源、(2)精

神性压力源、(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社会再适应量表:重大生活事件

知觉压力的测评:超出个人能力的事

件、习惯性或慢性的压力;

按强度压力分为三类:(1)一般单一

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

中介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认知系

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

亲密的和可信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

(缓冲器)

压力由中介系统进入临床阶段后,有

两类:(及时型症状)(滞后型症状)

咨询心理学要点:

1、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罗杰斯

威廉森(A B)

2、心理咨询的定义:心理咨询师协助求

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3、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中

的限制性观点:感情职责时间(一周

一次一次50—60分钟短1-3周中

3月以内长3月以上)目标(双方定)

4、理解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

5、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品格、自

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善于容纳他人、

有强烈的责任心、自知之明

6、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是力比多即性

本能和营养本能

7、性本能的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8、沃尔普——行为治疗

9、行为治疗的7个步骤:对靶行为进行

功能性分析;对靶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

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制定并实施干

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

监测干预计划的实施并根据情况进行调

整;结束阶段;检验阶段

10、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系统脱敏法、

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

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

—行为疗法

11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精神正常,遇

到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精神正常,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特殊对象(康复和

预防)

12、应对现实的反映:感性反应(情绪

化应对)、理性反应(成熟)、悟性反应

(无所谓、超脱)

13、幼儿、儿童期的心理咨询:心理发

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心理障碍以行

为障碍为主(多动、缄默、多余动作、

攻击或退缩)

14、少年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学前

家庭不良教养、成人的错误对待

15、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压力能否变

为动力的问题

16、中年人的心理咨询:社会、家庭和

自我的需求

17、人类的性特征:性的普遍性;功能

多样性;选择性和排他性;责任性;文

化—社会制约性

18、现代性道德的特点:严肃性、平等

性、科学性

19、性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性行为失

调、性行为障碍、性行为变态

20、几种常见的性心理问题:性角色问

题、性动机的偏离、性对象的偏离、性

能力问题

测量心理学要点:

1、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

加以确定。

2、测量要素:参照点、单位

3、测量量表:命名量表、顺序量表(无

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

级、心理量表在此阶段)、等距量表(可

加减不可乘除、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

点)、等比量表(可加减乘除、有相等单

和绝对零点)

4、心理测量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

客观性(刺激是客观的、量化是客观的、

推论是客观的)

5、比内-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

的心理测验

6、常模团体是由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群

体或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7、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不低于30

或100个;全国性常模2000~3000人。

样本的大小要适当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

8、取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

分组抽样、分层抽样(最常用)

9、常模分数即原始分按一定规则转换出

来的导出分数

10、发展常模也叫年龄量表

11、最早的范例是格赛尔发展程序表

12、比内-西蒙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

13、百分位常模:百分等级、百分点、

四分位数、十分位数

14、百分等级应用最广,85的百分等级

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的人比这个分

数要低

15、十分位数:1%—10%为第一段,91%

—100%为第十段

16、SD为样本标准差

17、常见的标准分数:T分数(平均数

50标准差10)、标准九分(平均数5标

准差2)、标准十分(平均数5.5标准差

1.5)、标准二十分(平均数10标准差3)、

离差智商(平均数100标准差15使用最

广影响最大)

18、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之

比。避免小数,商乘以100

19、比率智商不适合年龄较大的受测者

20、常用分数的表示方法:转换表法(最

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也叫常模表)、剖

面图法

21、信度—一致程度(受随机误差的影

响)

22、重测信度间隔时间一般两周—四周,

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23、确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rxx<0.

70时不能用,0.70≦rxx<0.85时可用

于团体比较,rxx≧0.85时才能用

24、95%的概率水平的置信区间:X-

1.96SE<XT≦X+1.96SE

25、样本团体异质会高估测验信度

26、测验难度存在某些测验中:智力测

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

27、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

数越大

28、效度—准确性

29、效度的性质:相对性、连续性

30、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专家判断法

(最常用)、统计分析法、经验推测法

31、效标效度—有效性程度

32、效标效度的评估方法:相关法(最

常用)、区分法、命中率法

33、干涉变量:年龄、性别、教育水平、

智力、动机、兴趣、职业

34、难度—通俗性

35、难度(P)=通过人数(R)÷全体

受测人数(N)×100%,P值越大,难

度越低

36、对于选择题来说,P值一般大

37、最好是测验中难度在0.50±0.20之

38、项目区分度—鉴别力

39、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以鉴别指数

(D)为例,样本中通过某一项目的人数

比率为1.00或0,说明高分组与低分组

在通过率上不存在差异,D为0

- 3 -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三个方面? 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大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人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用。能动性,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持一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 用。注意,推理,自我控制。 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无意识现象及行为 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现象: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儿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无意识存在的有力证据。. 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行为:人的一些本能和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身体局部或全部发抖,大小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大忽小,持续二十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十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入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 前四阶段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 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 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是,就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从而抑制与此不相关的对象。 5.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选择重要信息,排除无关刺激。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 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 ?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这 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 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 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 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总而言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三个主要 方面。 7、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描述与测量: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解释与理解 ?预测

心理学复习教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15分,每个3分)选择(15分,每个1分)简答(30分,每题5分)论述(第1题15分,第2题10分,第3题15分,共40分) 一、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3、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4、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6、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7、创造性学习: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所具有和获得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征。 8、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9、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10、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11、幼儿社会性:指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 选择题:第一章 二、简答及论述: 1、幼儿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请谈谈你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看法。 萌芽时期 时间:18世纪---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特点:思想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和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还未能摆脱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痕迹。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初创期 时间: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特点:各种幼儿教育方案层出不穷,幼儿教育心理学已转向对幼儿学习心理的关注。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 代表教育方案:直接教学方案、认知主义 教育方案、建构主义方案等 发展期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人们为纪念冯特对 心理学的贡献,把他位于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构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术铁钦纳。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体现了华生认为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4、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 分析的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5、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而不能离开心理 过程而单独存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 6、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者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转移时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地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8、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中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连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下降,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子:冷暖色调的对比。 2、补偿:感觉补偿的作用是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的触觉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作记忆。 11、记忆的三种系统(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例子: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 12、德国著名学者艾宾浩斯对遗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的。 13、当学习程度达到150%,遗忘的速度就会变慢。 14、再认和回忆,回忆又称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 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1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再现和回忆是我们提取信息的两个过程。 15、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分为: 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子:家电修理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器故障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福建省高教自考《心理学史》课程考试大纲笔记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心理学史》是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西方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掌握心理学发展的思想、理论以及历史规律,提高考生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考生重点掌握考试用书的绪论、第一篇(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内容),教材其它内容只作一般了解,不作考核要求。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如果说普通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横向展开,那么心理学史则是从纵向探讨心理学思想或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规律问题。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关系;初步了解心理学史的范围与内容;认清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明确关于心理学史的编撰学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识记:(1)普通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横向展开,那么心理学史则是从纵向探讨心理学思想或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规律问题。 (2)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 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前科学心理学时期 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二)心理学史的范围与内容 识记:本书涉及的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西方心理学史(研究西方国家中作为主流心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心理学史(包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和苏俄心理学史(包括苏联和俄罗斯的心理学,包括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苏联时期及现在的俄罗斯的心理学) (三)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应用:(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高了一种整合力量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 (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精神 (四)心理学史的编撰学原则 理解:(1)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 (2)现实主义与历史主义 (3)内在历史观与外在历史观 第一编西方心理学史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古代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思想;明确近代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思想;初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职业心理学-复习大纲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王锋 email: fw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2224600.html, 职业心理学 第一讲:导论 ●Work /job 工作 ●Occupation 职位/职业/岗位 ●Career 职业/生涯/事业 ●V ocation 使命 一、职业与职业的特征 1.什么是职业? ●工作(job):有目的,有结果(价值)的,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而且持续一定时间的活动。 ●职业(occupation):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某一类确定的独立于个人的工作活动。 ●职位、岗位(position):指在一个组织中个人所从事的一组任务,有一系列重复出现或持续进行的任务相伴随 的一个工作单元。 ●生涯(career):是一个人工作、职位的变化及职业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终生职业经历的模式。 2.职业的特征 (1)同一性(2)差异性(3)层次性(4)基础性 (5)广泛性(综合)(6)时代性 生涯特点(金树人2007):1、方向性2、时间性3、空间性4、独特性5、现象性6、主动性 3.个体的生涯心理结构: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 导向系统(职业价值观、世界观、职业伦理);动力系统(职业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功能系统(气质、性格、能力) 二、职业心理学与职业心理咨询 1.职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与人们选择、从事和改变职业有关的个体差异和特点的一们学科。 内容:职业选择与职业平衡,职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选拔、指导与咨询。 2.职业心理咨询: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为个体提供寻找职业以及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适应性问题的建 议、信息与帮助的互动过程。本质:互动过程 三、职业心理学的发展 1.职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908年美国弗兰克·帕森斯(PARSONS)教授开设波士顿地方职业局,标志着职业心理学诞生,帕森斯因此被誉为职业心理学之父。 2.职业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三大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个体自我发展;心理动力阶段:关注个体需求、性格、价值观;非直接阶段:提供全面信息 3.我国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第一,社会分工变革在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新职业种类涌现出来。 第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职业比重继续不断增加。 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将发生变化。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 4、认知结构: 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 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 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咨询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咨询基本特征:一种助人自助的帮助过程;借由心理问题而达成人生指导过程;一项专业性的服务 2、适应:心理的安定和协调状态 3、咨询的目标:人的发展和成长 4 5 ●相同:两者基本一致,运用相同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理论、方法、目的;核心原则 都是相信来访者的自主权 ●异:最大的差异在于:心理咨询很多是由非专业的志愿者所实施的,而心理治疗则必须由专业人员来担 当。而且心理咨询很多是在教育领域开展的 6、心理咨询的对象: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它有别于极健康人群,也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有 所不同。 7、心理咨询的任务: ●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如成长之路) ●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如择友标准) ●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感性、理性、悟性 ●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如各种冲突) ●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如不卑不亢) ●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学会真实表达) 8、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F.Parsons)于1908年率先开展起来的。 9、比尔斯(C. M. Beers)在1908年出版了自传体著作《我寻回了自己》(A Mind That Found itself),标志着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10、在30年代,最为有影响力的事件是由威廉森(E. G. Williamson)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咨询理论的诞 生,即“以咨询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 11、20世纪40年代被称为“心理治疗年代” 12、心理咨询的服务领域

13、团体咨询 ●定义: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 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形式:1-2名指导者;3-5人到十几或几十人;最佳8人左右 ●作用:为个人提供一面镜子 成员可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 成员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并给予帮助 团体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机会 团体情境鼓励成员作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 团体中的互动行为,帮助成员了解他们在工作上,家庭上的功能,并显示出如何追求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成员得到归属的满足 ●团体咨询中常用技术: 团体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一种向心的、将各个成员联络、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力量。 传递信息:治疗小组是信念传递的媒体,成员之间的坦诚交往、信任沟通和亲密的气氛会促进特殊儿童的自我理解、交往能力、情绪改善和内省。 利他性:在治疗过程善于抓住帮助他人的机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受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 情绪宣泄:营造一种把内心的苦楚或怨气想别人诉述、发泄的气氛,能把自己长久积蓄的负性情绪向小组成员表露出来,而不会被批评、嘲笑,并可获得适当的关心、安慰和支持。 相互作用:治疗时的互谈经验、相互讨论,很容易发现其他小组成员会有与自己相同的心理感受、自卑感和负疚感。 14、个体咨询 ●方式:咨询师与求助者两者发生的单一交往,而与求助者的社会、集体及家庭毫无关系 ●内容:着重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 ●优点:1 求助者可以进行充分详尽的倾诉,形式直接、自然 2 咨询师可以对求助者进行直接观察 ●个体咨询中常用技术: 解释:要用通俗,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让被治疗者明白无误。 指导:目的在于帮助被治疗者正确认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调整自己固有的认知观点,掌握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必要能力。 鼓励:当被治疗者因为疾病本身或者在康复中遇到困难等情况而表现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悲观失望时,积极鼓励是一种良好的治疗策略。 支持:无论你在治疗过程中崇尚何种心理治疗理论,施以什么样的治疗模式,支持都是不可少的。 保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保证是解除被治疗者面对疑虑和难以决断所表现出的多虑、紧张、束手无策等症状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