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中国开始了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大动作,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这个华北平原上普通的村庄(温泉屯)随着风云一时的女作家丁玲名扬天下,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它的名字叫“暖水屯”。记者分别奔赴当年土改中的样板村,实地探访“土改第一村”60年的今昔变迁。温泉屯的60年,像一册未经编纂的历史底稿,散乱地记录着居于庙堂之高的政治理想作用于农村世界时的真相,丁玲只是给它开了个头,却始终无法抑或是不肯续写。……它所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两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1)这个触及“农之根本”的大动作是什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什么文件实施这一“大动作”?

(2)随后,温泉屯农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这一“大动作”的实质变化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揭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的?

【答案】(1)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2)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温泉屯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国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

(3)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

【答案】(1)变化:农民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食物丰盛、吃饱、吃好;政策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变”: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不变”: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

(3)建议:①对农业发展予以补贴;②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③推广农业高产技术;④政府出台相应农业优惠政策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可知,农民生活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1978年后食物丰盛、吃饱、吃好。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根据材料二“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方面实现的“变”指的是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不变”指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对农业发展予以补贴;②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③推广农业高产技术;④政府出台相应农业优惠政策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得出土地改革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从而得出土地改革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意义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材料二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

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哪些。

(3)综上所述,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1)变化:农产品总量整体增长;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增长快。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加强了城乡的沟通和联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

(3)大力改革;大胆创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一的“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可以概括处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情况是农产品总量整体增长;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增长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据材料二的“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材料二的“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说明中国发展乡镇企业加强了城乡的沟通和联系。中国发展乡镇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

(3)综上所述,可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大力推行改革,大胆进行创新。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规定:“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1)材料一中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

(2)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具体含义。

【答案】(1)文件:《共同纲领》。

(2)标志: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含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规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规定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根据“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所以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饮食、穿着方面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在就业方面,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出现了哪些新的就业模式?

(3)根据材料三,我国建立起哪些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1)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铁饭碗,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食方面的变化体现在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就业方面,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增加了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等新的就业模式。

(3)根据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立起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

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7.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根据“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可见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根据“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可见当时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根据“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见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8.材料一: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

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材料三: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认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目前中国对“台海”局势的掌控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试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变化的原因。

【答案】(1)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掌握了主动权(或由被动到主动)。

原因: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防实力和军事装备的提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可知,“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依据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依据材料二“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可知,中国对“台海”局势掌握了主动权(或由被动到主动)。

原因: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国

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防实力和军事装备的提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9.如图,结合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发放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最早开放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和。

(2)说一说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答案】(1)深圳海南

(2)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最早开放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和海南。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高。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重返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在(国家)的操纵下,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经过长期努力,1971年10月,(会议)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交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