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

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 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

(1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 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

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

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14、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改变,但基因表达却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等

1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6、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17、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18、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19、一次污染物: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

20、二次污染物:指经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与原污染物理化性状、毒性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

21、环境污染物迁移:环境污染物在空间位置间相对移动过程。

22、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 自净方式:

(1)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化学作用

(3)生物净化:生物氧化、生物拮抗、生物降解、光合作用、生物吸收等方式

23、物质蓄积:指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24、功能蓄积:指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25、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 生物转化过程:

(1)第一阶段反应(降解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作用。

(2)第二阶段反应(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机体内源性小分子结合,利于排泄。

* 生物转化后果

(1)解毒作用: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

(2)活化作用: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

26、毒性: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

27、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28、环境毒物: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毒物。

29、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引起毒效应的所需剂量越小,该毒物的毒性越大。

30、致死剂量或浓度:指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包括:

(1)绝对致死量(LD100/LC100):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2)最小致死量(LD01/LC01):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或

浓度,低于此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非致死量(LD0/LC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高于此量即可出现死亡。

(4)半数致死量(LD50/LC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

31、(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NOAEL/LOAEL:)规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2、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动物)产生效应(有害效应或非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

33、常见安全限值(制定安全限值以实验或人群调查而获得的LOAEL/NOAE为基础)

(1)最高容许浓度

( 2)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4)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34、生物标志物:指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连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暴露环境因素所引起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分类:

(1)接触生物标志物: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一污染物危害监测和鉴定的重要指标,及定性污染物与暴露效应的关键参数。

(2)效应生物标志物:机体内可测定的生理、生化、细胞结构或功能改变的标志物。( 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个体反应能力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的指标,可发现易感者。

35、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1)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

多数人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负荷量T-正常生理调节-生理代偿状态一代偿障碍—病理状态

( 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 3)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 急性危害: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以大气污染常见。

2) 慢性危害: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以慢性中毒为主。

3) 致癌作用:人类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

4) 遗传毒性: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和遗传过程的改变。

* 突变类型:

(1)基因突变:DNA碱基配对或排序改变

(2)染色体畸变:结构改变(染色体型、单体型)

(3)基因组突变:染色体数目畸变

5) 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

①生殖毒性:指外源性化学物对雄性或雌性生殖功能或生殖能力的损害及对子代的有害影响。

②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致畸作用:妊娠期接触外界环境因素而引起后代结构或功能异常,即胎儿畸形。

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②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③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7) 干扰内分泌功能

(4)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源性疾病

36、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2)剂量或强度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例如:CO浓度与血液中HbCO含量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来表示。例如:有机磷吸收量与死亡率的关系、吸烟量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3)暴露时间

①急性、亚急性、慢性暴露

②作用持续时间决定体内蓄积水平

③蓄积量还受摄入量(环境水平)及生物半减期(t1/2)影响

(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类型:

①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2+3=5)例如:两种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汽油、乙醇、乙醚的麻醉作用;CI2、SO2的刺激作用

②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2+2=20)例如:CCI4与乙醇的肝毒性;石棉⑸ 与吸烟(11)致肺癌(55)③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可使其毒作用增强。(0+2=10)例如:异丙醇(0)与CCI4(2)的肝毒性(10)

④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其机制可以是功能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或受体拮抗。(4+6=8或4+ (-4)=0或4+0=1)例如:BAL与金属络合解毒

(5)个体感受性

*影响个体感受性的因素: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能状态、遗传因素、个人行为(吸烟等)

*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由于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卫生标准要保护该人群。

37、室内小气候:指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是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38、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或性状发生了改变,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污染物

39、大气污染的来源

( 1 )工业企业:燃料燃烧、废气

(2)交通运输:石油制品燃烧而产生的废气

(3)生活炉灶:煤、液化气、煤气燃烧

40、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烟雾事件;生产事故。污染物浓度高,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而致(2)慢性危害:眼和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如结膜炎、咽喉炎、气管炎、COPD (3)变态反应: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甲醛、石油分解产物等具有致敏作用

(4)致癌作用:大气污染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死亡率与PM10 B(a)P浓度关联

(5)降低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儿童机体免疫力降低,非特异性疾病患病率增加

41、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

(1)气候改变:紫外线减少,病原微生物生长

(2)形成酸雨(pH5.6以下的降水):慢性炎症、土壤和水体酸化、腐蚀作用

(3)温室效应:大气中CO2 CH4 03氯氟烃吸收长波辐射,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影响大气质量,病原体易繁殖

(4)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形成空洞,紫外线强度

(5)形成大气棕色云团:大气棕色云团(ABC指以细颗粒物为主、悬浮于大气对流层中的大片污染物。

42、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

43、颗粒物分类:

(1)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0.1卩m ~100卩m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

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2)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w 10卩m能进入呼吸道,又能长期漂浮。

(3)细颗粒物(PM2.5):粒径< 2.5卩m悬浮的时间更长,易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肺泡,还可入血,吸附有机物、重金属。

44、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四项基本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应经消毒,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和末梢水消毒剂余量要求

45、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46、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谁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47、: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48、混凝沉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49、过滤: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

50、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成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

51、微量元素::少于人体0.01%,人体需要量少于每日100mg

52、必需微量元素:生命和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元素。

53、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元素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如果这种区域性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动物、植物及人群发生特有的疾病,称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 化学性地方病的特点

① 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② 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有关

③疾病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 反应关系

54、碘缺乏病(IDD):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多种疾病形式。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则是碘缺乏的最明显的表现形式。

55、地方性氟中毒: 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56、土壤污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2017年最新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与要求内容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1)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完整版)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环境应激:是指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2. 生物节律:动物由于光照时数的周期性变化,其生理状态、生化过程、行为习性也呈现周期 性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3.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或升高时,引起机体代谢率开始提高时的环境温度,分上限和下限,一般指下限临界温度. 4.动物福利:维持动物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和正常生长所需的一切事物。 5.尘肺病:微粒侵入到肺组织的淋巴间隙和淋巴管内,并阻塞淋巴管,淋巴液潴留,导致结缔组织增生,肺组织坏死。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 2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 3.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4.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5.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6.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7、水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和降水三大类。 。 8.根据外围护结构的封闭程度,畜舍可分为开放式畜舍、半开放式畜舍、封闭式畜舍等类型。 9.畜舍横向机械通风的方式有负压通风,正压通风、和正负压联合通风。 10. 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气候与大气候的不同在于个别气象因素的差异。( X )2.高山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缺氧所致。(∨) 3.高纬度地区,家畜发情的季节性不明显。( X ) 4.正常人耳听不到0分贝的声音。(∨)5.增大风速,能促进散热,对家畜有利。(X )6.凡产热少,散热易的家畜临界温度低。( X )7.大肠菌群指数越小,说明水质越好。( X ) 8.采光系数大,畜舍自然采光效果一定好。(∨)9.白肌病是汞中毒所致。(X)

2017年最新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完整word版)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家畜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 1.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 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 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 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 10.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 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 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 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单(检验)

附件7(7)医院环境卫生学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环境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33环境类别监测结果(cfu/m)执行 标准(cfu/m)采集位点:Ⅰ类≤10 下标本(空气)Ⅱ类≤200 撕请目的:Ⅲ类≤500 致病性微生物: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 送检时间: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号联 附件7(8)医院物体表面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 检验号:科别:22环境类别监测结果(cfu/cm)执行标准(cfu/cm)环境类别:Ⅰ类 Ⅱ类Ⅲ类Ⅳ类Ⅰ类≤5 采集位点:Ⅱ类≤5 下Ⅲ类≤10 撕标本:物体表面请Ⅳ类≤15 目的:致病 性微生物: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 号送检时间: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 联 附件7(1)医院消毒剂、灭菌剂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采集类别:消毒剂灭菌剂类别监测结果(cfu/ml)执行标准(cfu/ml)使用天数:消毒剂≤100 下标本名称: 0 灭菌剂撕请致病性微生物:目的: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_ 送检时间:年月日:号报告日期:年月日联 附件7(4)医院诊疗器械检验报告单(参

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监测结果执行标准类别采样 类别:进入人体接触粘膜接触皮肤22(cfu/100cm)(cfu/100cm) 0 进入人体采样方法: 接触粘膜≤20 下标本:医疗用品撕请接触皮肤≤200 目的:致病性微生物:送检者: 报告者:_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_ 送检时间:年月日:号报告日期:年月日 联 附件7(3)医院灭菌器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灭菌器类别:低温(EO、 HO)22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枯 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指示菌株压力蒸汽(脉动真空、快速、下排气)温度(℃)时间( h)温度(℃)时间( h)对照组灭菌时间:灭菌温度: 下撕试验组部位:请目的: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 核对者:_____ 报告日期:年月日送检时间:年月日:号联 附件7(5)医院透析用水、透析液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类别:类别监测结果(cfu/ml)执行标准(cfu/ml)制备时间:透析用水≤200 下标本:透析用水透析液透析液≤200 撕请致病性微生物:目的: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 核对者:__________ 报告日期:年月日送检时间:年月日:号联 附件7(6)医院洁净手术室(病房)空气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监测结果(沉降法执行标准(沉降法环境类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个/30min·φ90皿)个/30min)等级·φ90皿手术区周边区手术区周边区采集地点:0.2 0.4 Ⅰ下 0.75 1.5 Ⅱ标本:洁净手术室(病房)空气撕2 4 Ⅲ请目的: 5 Ⅳ对照组送检者:致病性微生物: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⑴I、U类科室及相关科室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 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 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 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Im 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2)结果判定 I类区域:细菌总数w 1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U类区域:细菌总数w 2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川类区域:细菌总数w 5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 分钟后进行采样。

(完整版)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要求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要求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 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I、U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 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米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 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Im 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 送检。

环境卫生学重点(参考优选)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5. 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 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 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 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 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 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 朗,紫外线强烈 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 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 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0.水体污染的来源:①按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②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11.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过程极其缓慢②污染渠道多样③自净能力极差④污染难以治理。 12.水体污染的自净机制:①物理净化过程:稀释混合,吸附沉淀②化学净化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③生物净化过程: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 13.戒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14.饮用水细菌指标:①细菌总数:规定不超过100 CFU/ml②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菌群:标准限值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15.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必须遵守的规则:①取水点周围半径不少于100m的水域内,不准

年度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汇总分析

2015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汇总分析 本年度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监测共采集标本714份,合格618份,合格率98%。其中,院感科抽查共采集232份,合格220份,合格率96%。 本年度标本合格率较低的为手卫生采样,其中医护人员手98%,卫生手消毒96%,外科手消毒96%。 医院抽检环境卫生学统计表 监测项目标本总数合格标本数合格率 空气120 120 100 物体表面220 216 96 消毒内镜24 24 100 消毒液65 58 93 透析液30 30 100 透析用水30 30 100 工作人员的手280 273 97 769 751 98% 医院感染管理科抽检环境卫生学统计表 监测项目标本总数合格标本数合格率 空气24 22 98% 物体表面23 23 100% 消毒内镜 4 4 100% 消毒液8 8 100% 透析液 4 4 100% 透析用水 4 4 100% 工作人员的手24 21 94% 91 86 95%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院通过对空气、压力灭菌器生物监测、血透室透析液监测、内镜消

毒后监测合格率均达到卫生部标准。 2、工作人员手及物表监测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一部分工作人员手卫生依 从性差,未按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和洗手指征进行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3、消毒液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及时更换消毒液:通过用化学监测的方法对科室体温计浸泡的消毒液进行含氯化学试纸监测,全年共56份,合格52份;合格率93%。 二、整改措施 1、对化学监测中的消毒液4份,不合格的样品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消毒剂浓度不够。通过对灭菌及消毒液的更换,再次进行化学监测,均达不到要求浓度。 2、洗手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也最经济的一次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但检查发现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不高,因此应该对全院工作人员加强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和加强检查监督,提高全院工作人员手卫生规范,特别要求医务人员按照规范认真执行手卫生。 3、要求各临床科室及部门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曰常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随时或定期抽查其洁净度。 三、效果评价 通过对四个季度的监测可以看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有所提高,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化学监测合格,物体表面特别是病历夹等物表均符合要求。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世界哪些地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 环境卫生学定义; 3. 环境因素的种类; 4.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 5. 环境的分类(按是否受人类活动影响); 6. 生态平衡、生物富集作用定义; 7.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8. POPs、总暴露量、吸收率、改变作用靶定义; 9. 化合物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10.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11.联合作用类型、健康效应谱; 12.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常量、微量元素) 13.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14.硒的抗癌机制学说; 15.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的定义; 16.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17.慢性危害影响因素与根本原因; 1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9.生物标志物和效应标志物; 20.环境化学致癌物与其分类; 21.人类出生缺陷; 22.环境致畸因素、基本特征; 23.水俣病 2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来源; 25.生物标志。 第二、三章 1.大气的结构; 2.大气污染来源; 3.常用空气动力学直径表示颗粒物大小; 4.污染物分类(按形成过程); 5.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6.两种烟雾事件发生对比; 7.慢性影响; 8.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9.大气质量标准基本概念; 10.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制定方法和标准; 11.大气卫生的防护措施和监督管理; 12.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13.水体污染主要来源;

14.水体污染自净极其机制; 15.生物富集、生物放大概念; 16.生物性污染危害(水俣病); 17.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18.水环境功能区划; 19.介水传染病; 20.饮用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 21.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制定原则; 22.集中式给水; 23.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24.氯的杀菌机制、加氯量和余氯量的关系; 25.读书报告题4选1(可能) 1. 何为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土壤的环境容量、腐殖质,其意义如何? 2. 痛痛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3. 与土壤的特征相结合谈谈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4. 简述农药污染及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5. 如何对土壤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6. 简述土壤污染的来源、方式及土壤的自净过程。 7.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是什么? 8. 土壤化学物质背景值在制订卫生标准中的重要性。 9.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10. 土壤重要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性 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 缺乏身体活动? (2) 人群膳食结构? (3) 工作和生活压力等精神因素? (4) 遗传因素? 生产生活硬件设施? 健康与安全生产意识?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 更加洁净的空气、水源和食品卫生状况? 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以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由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和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组成。环境介质: 是指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可以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2化学因素3物理因素4社会心理因素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急性微生物藻类毒素植物毒素真菌毒素人为污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