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掌中宝-你懂得)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掌中宝-你懂得)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掌中宝-你懂得)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掌中宝-你懂得)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 .中国

B .埃及

C .希腊

D .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 .斯巴达

B .埃及

C .希腊

D .雅典 (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 .希腊

B .埃及

C .斯巴达

D .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 .希腊

B .埃及

C .斯巴达

D .雅典 (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 .希腊

B .埃及

C .斯巴达

D .雅典 (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 .古代

B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 .近代

D .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 .古代

B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 .近代

D .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 .古代

B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 .近代

D .现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 .古代

B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 .近代

D .现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 .《学记》

B .《论语》

C .《礼记》

D .《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墨翟

D .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墨翟

D .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C .墨翟 D .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 .有教无类

B .兼爱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 .有教无类

B .兼爱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 .兼爱

B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 .兼爱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 .有教无类

B .兼爱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 .有教无类

B .兼爱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 .《学记》 B .《论语》C .《礼记》 D .《中庸》 ( A ) “学不躐等”出自

A .《学记》

B .《论语》

C .《礼记》

D .《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 .教育

B .教育学

C .教育论

D .德育论 ( C )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 .夸美纽斯

B .康德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康德 D .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 .洛克 B .卢梭 C .康德 D .裴斯泰洛齐 (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 .《大教学论》

B .《爱弥尔》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 .卢梭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赫尔巴特 ( D )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教材中心

D .课堂中心 (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 .白板说

B .做中学

C .儿童中心主义

D .实质教育派 (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 .教师中心

B .儿童中心

C .课堂中心

D .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布鲁纳

D .维果斯基 (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 .50年代

B .60年代

C .70年代

D .80年代 ( B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布鲁纳 D .维果斯基 ( C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布鲁纳 D .巴班斯基 ( B )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 C )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 D )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 皮亚杰 ( C )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 )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 D )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 B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 C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3.1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 B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 C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 C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孟子

B 墨子

C 孔子

D 荀子 ( D ) 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 格塞尔 ( B )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 D )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 B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 D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 A )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 B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 B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 C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 C )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4.1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 B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 A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 D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 C )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 D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 A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 D )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5.1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 D )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C )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 基础 ( A )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 D )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 B )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 C )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 D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 B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 B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 A )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 C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 D )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 A )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 B )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 D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6.1)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途径改革 ( C)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 教师

B 学生

C 班级

D 课程 ( D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 B)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课程类型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 A)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 读、写、画 B 读、画、算 C 画、写、算 D 读、写、算 ( D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 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 B )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地方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知识性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 ( A )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 学生中心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 D )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国家课程

B 工具性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 ( B )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 社会中心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学校课程 ( A )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 C )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 C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科目

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A )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 课程目标 B 教学目标 C 教学计划 D 教学大纲 ( D )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 B )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 讲授提纲和讲义

B 教科书和参考书

C 教科书和讲义

D 讲义和参考书 ( C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 基本要求

B 基本原则

C 基本手段

D 基本途径 ( D )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 安排课程表

B 分析教学任务

C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 组织教学活动 ( D )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7.1 ) A 课外活动 B 实践活动 C 教学活动 D 班主任工作 ( C )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 基础地位

B 中心地位

C 主要地位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2

D 重要地位 ( B )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 注意力

B 观察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 C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 A )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凯洛夫 D 夸美纽斯 ( D )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凯洛夫 ( B )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 重要力量

B 主要力量

C 内部动力

D 外部动力 ( C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 基本部分

B 基本内容

C 基本途径

D 基本阶段 ( D )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 B )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 熟悉教材

B 分析教材

C 概括教材

D 理解教材 ( D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 教学目的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 教学方法 ( C )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 A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 D )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 温故而知新

B 不陵节而施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 学而时习之 ( B )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8.1 )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 课外辅导 ( B )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

C 教学规律

D 教学原则 ( A )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 布置作业

B 检查作业

C 课外辅导

D 课后练习 ( C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 信度

B 难度

C 区分度

D 效度 ( D )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 A )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 教学程序

B 教学步骤

C 教学组织形式

D 教学阶段 ( C )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 分组教学

B 个别教学

C 道尔顿制

D 班级上课制 ( B )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 斯宾塞 B 卢梭 C 洛克 D 夸美纽斯 ( D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 ( C )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9.1 )

A 德育目的

B 德育原则

C 德育规律

D 德育目标 ( D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 ( C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德育内容上

B 德育规律上

C 德育原则上

D 德育方法上 ( A )

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 内容

B 层次

C 结构

D 方法 ( C )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 A )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 D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 关键

B 基础

C 内容

D 途径 ( B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 疏导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导向性原则

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C )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 方法 B 手段 C 内容 D 途径 ( D )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 A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 榜样法

B 说服法

C 陶冶法

D 锻炼法 ( C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 说服法

B 榜样法

C 锻炼法

D 陶冶法 ( C ) 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 A )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 B )

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 柯尔伯格

B 皮亚杰

C 麦克费尔

D 班杜拉 ( D )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10.1) A 共青团组织 B 教导处 C 总务处 D 班级 ( D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 埃拉斯莫斯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卢梭 ( A )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 班级公共财产 B 班级信息 C 学生 D 班级资料

( C )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 A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 C )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 常规管理

B 目标管理

C 平行管理

D 民主管理 ( D ) 二、填空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 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

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 六艺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 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

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法国启蒙主义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 课程结构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育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 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3.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

所谓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 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3

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 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

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的矛盾。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0.1)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 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三、简答题

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1.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2.1)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 、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 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 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 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 同伴群体的影响;

(3) 师生的交互作用; (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 社区的影响。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4.1)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4

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1)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 (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6.1)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5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学生年龄特征; (3) 学科的特性; (4) 教学的时空条件。 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3)严格要求。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如何备课?(8.1)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德育的意义有哪些?(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第三,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

1. 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6

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 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

2. 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3. 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0.1)

1.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

怎样才能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 一定的组织结构,这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是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第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第二, 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

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四 论述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1.1)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

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

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

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

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

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

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

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

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

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

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

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 变化。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

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

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

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

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

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 展的程度。

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

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

度和教育的体系。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

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

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 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

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

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

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

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

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

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

的运用,也

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

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

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

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 科学成果。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 面 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

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 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

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5.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 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 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学)

7

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 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 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

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

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

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 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

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 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

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

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

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

法等。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

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

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

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

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 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7.1) 1. 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

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

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 举例,略。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 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 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

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

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

1. 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

中,直到课的结束。

2. 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

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 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

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 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 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

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 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

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

效果。

4. 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

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 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

好。

6.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

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9.1)

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

断和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

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

矛 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

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

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 举例说明(略)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1)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

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

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

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古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近代 1840-1919

2021年山东省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山东省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证试题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取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最符合题意) 1.罗森塔尔效应是指。 A:教师表达能力影响学生 B:教师外表影响学生 C:教师盼望效应 D:教师人格效应 2.能自我控制”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3.让学生按照各自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教学办法属于。 A:高兴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情境教学 D:抱负化教学

4.如下属于问题解决是。 A:做白日梦 B:回忆刚吃东西 C:穿衣服 D:解出应用题 5. “无意义音节”是创造。 A:奥苏伯尔 B:马斯洛 C:艾宾浩斯 D:布鲁纳 6.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为小朋友人格发展每一阶段均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发展危机。例如12—18岁阶段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积极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7. 中、低三个年级段,这遵循小朋友心理发展规律是。 A:同一年龄阶段小朋友心理年龄特性是相对稳定

B:发展是跳跃 C:发展是平均进行 D:发展是有个别差别 8. 有系统地收集关于学生学习行为资料,参照预定教学目的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过程,叫做。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9. 长时记忆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度 C:非常之小 D:为7±2个组块 10. 提出认知构造迁移理论心理学家是。 A: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

11. 依照研究,如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核心期?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12. 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3. 语文成绩好,语文自我概念强,这阐明。A: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有较高有关 B: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不有关 C: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互相干扰 D:自我概念决定学习成绩 14. 知识直观重要涉及。 A: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想象直观 B:实物直观、言语直观和抽象直观

山东省2018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题库(800题)

一,单选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 基础性 B. 专业性 C. 人文性 D. 科学性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A. 主要目的 B. 最高目的 C. 主要目标 D. 最高目标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 A. 高级教育 B. 人文教育 C. 科学教育 D. 专业教育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 A. 交叉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融合学科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内涵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 基础学科 B. 分支学科 C. 重点学科 D. 理论学科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内涵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 学者 B. 高级技术型人才 C. 高级专门人才 D. 研究型人才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C. 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D.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A. 专才教育 B. 通才教育 C. 自由教育 D. 高等教育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A. 专科教育 B. 本科教育 C. 研究生教育 D. 博士后教育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 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任务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美洲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 反主流文化 B. 反多元文化 C. 反传统文化 D. 反校园文化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特殊性 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 北京大学 B. 南京大学 C. 厦门大学 D. 山东大学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历史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历史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1.发展学生的智力; 2.发展学生的体力; 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

2016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6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篇一:2016上半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部分真题汇总 2016上半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部分真题汇总 一、结构化:1.有人觉得集体教学不重要,只看中游戏教学,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2.一个孩子很孤僻不爱和别的孩子玩,和他沟通怎么也不理你,你会怎么办? 试讲题目:弹唱(考生抽到的两个题目都是弹唱,另一个题目忘记了) 要求:1.完整演唱。2.根据是将内容设计一个游戏。 答辩:1.游戏属于什么领域,要注意些什么? 2.你为什么想做幼儿园老师? 二、结构化:1.幼儿园工作平凡又琐碎,你怎么看? 2.有小朋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你会怎么办? 试讲:故事 三、结构化:1.搭积木的时候有小朋友吵架,老师把小朋友拽到了一边,你觉得老师的做法对吗? 2.小明发现厕所的地漏堵了,地上流了很多水,小明打开地漏把里面的垃圾掏出来,地上的水也就没有了,时候小明也没有告诉老师,老师知道后把这个故事画成了漫画,请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请你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 试讲:题目一:看图编儿歌,(大概内容有:小狗、月亮、太阳、花草??) 题目二:儿歌

要求:1.十分钟完成试讲。 2.给儿歌配一副插图。 答辩: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备注:考生反映考场管理很松懈,考试第一天考官自己也没搞清楚几点考试,备课20分钟结束后,考生又在考场外等待了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时间很充分,考试时一共有四个备考室,考生可以带自己的资料进入备考室,没有老师管,并且备考室里面有信号,有的考生还在备考室里用手机百度,备课纸可以带入到考场里面,考生自己可以看,没有老师管。当天有很多人抽到弹唱,还有不少儿歌是直接看图自编自讲儿歌) 四、试讲:绘画 五、试讲:折纸 六、结构化:1.有个小朋友拍皮球拍到你身上了,他跟你说了对不起,过来一会儿你发现他还在原地,你过去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老师,你还没有跟我说“没关系”,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2.教师这个职业总是坐着一成不变的工作容易产生疲惫感,对此你怎么看? 试讲:题目一:设计一个手指游戏。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容易出现儿歌和手指不同步的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来解决? 题目二:绘画正方形,认识正方形。要求:教师画出不低于五个正方形的图案 七、试讲:题目一:弹唱。题目二:剪纸 八、结构化:1.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经常打闹,并且经常打别的

山东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与答案:教育知识与能力

山东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与答案: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名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线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 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A.知行统一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 D.疏导原则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考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高频考点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1.教师观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互动统—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记忆秘籍:看别人,看自己,多训练,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概括水平)。(3) 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 3. 学习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种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千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模块二:课程知识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国家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 (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 (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普及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三、发展性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合打印版)

简答简述题(教学法) 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1发展性2情感性3主体性4多样性5技术性 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和学习性质、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学原则5依据教师的素质条件6依据教学目标7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8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1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位中心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意学生的内部动机。7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简述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一堂设计完成的启发式教学课应该包含连续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温故导新,提出问题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2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足起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2“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学目标3建立新型 师生关系4“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过程观 简答教学模式的功能1构造 功能2解释功能3启发功能4 推断功能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 的问题是什么?1综合性2 发展性3递补性 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 循的基本原则。1创新的原则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3全 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4突 出学生主体原则5开放的原 则6实践探究原则 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 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 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 题情境2尝试——探究知识 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 纳入知识系统4变式——变 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回 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 解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 的回授调节 简要回答暗示教学模式的教 学策略。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 部环境2学前动员3采用各 种暗示手段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 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 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 为主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 些?1读书学习法2讨论学习 法3调研学习法4实践学习 法5循环学习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 些?1读书要明确目的2读书 要学会使用工具书3读书要 动脑筋4读书要不耻下问5 读书要学用一致5读书要有 创造 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 方面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 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进行 体育锻炼)2心理调节的方法 指导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4 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5学 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概要说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 念1互动观2目标观3师生 观4形式观5情境观 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 哪些方面1课前准备(用品、 知识、体力、心理)2专心听 3仔细看4善于想5敢于问6 勤于解7重点记 简要回答教学技能的特点1 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2 教学技能的形式是以知识经 验为基础3教学技能是学习 与训练的结果4教学技能具 有可操作性 备课包括哪些内容?备课的 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 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 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 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 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 划、课时计划。 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 内容?1通过整个课程标准, 保证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2 了解相关的课程标准,了解 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3精 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 么?1教学目的要写得具体 明确,切忌空洞抽象。2有创 造性,即依据教科书。3要反 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 则?1目标性原则2启发性原 则3明确性原则4适宜性原 则5多样性原则6普遍性原 则 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 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1在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 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 围2引出部分答案3提供与 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4指 明思考问题的方向5把一个 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 的问题6从难度较大的问题 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等 方法进行提示 简要回答课堂结课的意义与 作用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 化、条理化2具有强化主题, 明确要旨的作用 3能使学 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4提 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5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6训练 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中学基本的评价方法有哪 些?1纸笔测验2课堂观察3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1 体现多维目标2适当确定各 学习领域的比例3试题选择 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 哪些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 态2学生的交往状态3学生 的思维状态4学生的情绪状 态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如何实施课堂观察?1明确 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2确定 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 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 基本步骤1确定评价目的和 目标2选择记录的工具3收 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 形成性反馈 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 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 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 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 系。教学日益多煤化、综合 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 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 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 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交互 性强3共享性好 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 2 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 材中的难点和重点3网络教 学促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 构的变革4网络教学可以节 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综合应用题(教学法) 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 小学教学改革的新要求。1 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 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 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 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主要纲目: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三节教学策略基本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课的类型、课的结构、课外辅导、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探2 ?列举教育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演变历史: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探3 .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广泛运用的原因)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要求改革的原因) (常识: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19 世纪中叶普遍采用,我国最早采用是清朝1862 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广泛推行)。 4 .什么是个别教学?其主要优缺点有什么?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 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5.什么是分组教学?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 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6.什么是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和完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 工作方案" 。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主张"个别化"教学,取消班级授课制,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由1-2 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师生双方每月签定"学习合同" ,然后学习、作业、研究讨论、考试测验甚至游戏,记载学习进程并公布,如此循环。只有经过考试及格后方能签下个月的合同。 这两种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刻板模式,20 世纪30 年代后没有发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017年最新山东省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1)如果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在办公室吵起来了,然后老师该怎么办? 答: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不能袖手旁观,先劝说两位冷静下来,吵架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然后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老师的苦心和爱心,体谅班主任的不易。劝说班主任要设身处地体谅家长,把握家长与教师目标的联系点,沟通联系,求得统一。必要时可以找教导处主任出面调解 (2)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其中一个把另一个小朋友推倒了而且这个去老师那里告状了你是老师怎么看? 做为一名教师,不能认为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视而不见或者随便批评了事,先检查受害小朋友身体情况,然后耐心询问事情发生的过程,如果把推到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只是闹着玩,就让被告方道歉并争取受害方的原谅,告诉他,被告方不是故意的,他就是跟你闹着玩的,朋友之间难免有无意伤害,要互相包容。如果被告方是故意的,那就应该了解他的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好好进行道德教育,告诉他,故意伤害同学不是好孩子,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3)班长和不良少年有交流中班主任,你怎么看? 答: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优秀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良少年身上存在许多品德不良问题,而青少年之间容易相互影响。班长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典范,如果班长的思想行为不正会对整个班集体产生不良影响。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视而不见,应该和

班长用心沟通,了解他与不良少年交流的原因及内容,如果存在班长受不良少年不良行为影响的问题应及时纠正,树立班长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班长与之交流的目的是想帮助他,那么鼓励班长这种充满正直感,责任感的行为并与班长一起制定方法措施,帮助不良少年。(4)高科技进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你怎么看?答: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的普及加快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高科技进校园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比如:3D打印,智慧课堂,平台这些高科技都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存在不利影响,比如:有些同学上课不集中以搜索学习资料为名,上网玩游戏,有些学生利用手机搜索课后作业答案,甚至有学生浏览不良网站。总之,高科技进校园有利也有弊我们要辩证看待它。(5)小明口吃,同学的嘲笑,班主任怎么看? 答:在班级中,不免会出现因先天条件不好而受到嘲笑排挤的弱势学生群体,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若出现上述情况,我会积极解决,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首先,心理疏导。对于受嘲笑的学生,我会单独约他在轻松的氛围中详谈,了解他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会慢慢将话题引导到本次聊天的主题,告诉他口吃阻挡不了自身

2017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培训教师资格证所有科目全套题库

高等教育学题库(800题) 单选题共385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 基础性 B. 专业性 C. 人文性 D. 科学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A. 主要目的 B. 最高目的 C. 主要目标 D. 最高目标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 A. 高级教育 B. 人文教育 C. 科学教育 D. 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 A. 交叉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融合学科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 基础学科 B. 分支学科 C. 重点学科 D. 理论学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 学者 B. 高级技术型人才 C. 高级专门人才 D. 研究型人才 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C. 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D.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A. 专才教育 B. 通才教育 C. 自由教育 D. 高等教育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A. 专科教育 B. 本科教育 C. 研究生教育 D. 博士后教育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美洲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 反主流文化 B. 反多元文化 C. 反传统文化 D. 反校园文化 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 北京大学 B. 南京大学 C. 厦门大学 D. 山东大学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北京大学 D. 燕京大学 15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A. 谢冰 B. 洪秋雨 C. 潘懋元 D. 孟宪承 1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 A. 纽曼 B. 洪堡 C. 亚里士多德 D. 费希特 17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A. 唐末 B. 元末 C. 明末 D. 清末 18()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A. 1922 B. 1937 C. 1945 D. 1978 1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了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中学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 2011-2015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题,每小题 2 分,共 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邱老师经常梳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策略,邱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C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D?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1. 【答案】 A。 答题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教师的职业角色,题干中指出该老师经常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刻苦钻研,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 2. 康老师经常在班上开展“成语知识竞赛” “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营造运用语文知识的情境。康老师的做法有利于 A?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B?发展学生的互补性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2. 【答案】 A。 答题解析:本题考察教师某项教学行为的优点,答题的关键点是能找出“运用……的情境”,当看到此时,大致可以判断出该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3. 期末考试要到了,数学老师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吴老师把课时让给他上数学课,吴老师欣然同意。他们的做法 A?合理。体现了教师双方的意愿 B.不台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C?台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D.不合理。违背了团结协作的要求 3. 【答案】 B。 答题解析:该考题通过常规行为判断应为错误行为,排除选项A、C。剩B、D两个选项 再进行二次辨析。题干中明确指出原本的社会实践课程被数学课所剥夺,也就是单纯的以学 科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择B。因D选项为体现出团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