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岛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的算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小棒、计数器、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青岛海底世界去看一看,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两组信息)

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左边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2.右边的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3.黄色的鱼一共有多少条?

4.两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要解决的问题。

提问:要解决左边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5+28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海底世界情境,引入“水族馆”展厅,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了应用意识,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1)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谈话:15+28等于多少呢?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也可以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让学生把研究的过程说给小组同学听。

(3)全班交流,分析算理。

提问:谁愿意到前面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让摆小棒研究的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们有没有要问的?

学生可能会问:原来是3个整捆的,现在为什么是4捆呢?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提升,使学生明确:把单根的5根和8根里的5根凑成10根,满了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这样就多出1捆,一共是4捆。(课件演示用小棒操作的过程)

提问:谁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算的?

让拨计数器研究的同学展示交流想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们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问:个位上没有8个珠子了怎么办?或者为什么十位上多了一个珠子?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因为8个一可以分成5个一和3个一,5个一和原来的5个一合成一个十,个位满十就可以在十位上再拨一个珠子,十位上就比原来多了一个珠子,个位上还有3个珠子,就成了4个十3个一,也就是43。(课件演示计数器计算过程)

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让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展示讲解计算过程。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问题要问?

学生可能会问:十位上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为什么是4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提升:个位5+8=13,个位满10就向十位进1,十位上又多了一个十,就是4个十了。板书: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谈话:请同学们看小棒图,计数器贴图,竖式里的这个“1”是指哪捆小棒?哪个珠子?让学生指一指。(课件演出示小棒图,计数器图和竖式)

师追问:这个“1”为什么写在这里?

学生可能回答:它表示的是一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跟数学家的想法差不多,数学家在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就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

提问:大家想不想亲自写一写试试?

全班学生尝试写竖式计算15+28。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可能出现:从个位加起,从十位加起两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一位加起比较好?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从个位加起比较好。

1 5

8

+2

1

4 3

提问:观察今天学的这个竖式,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今天学的个位满10了,要向十位进1。教师适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仿例练习。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觉得你们可真聪明!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学的竖式计算自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和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指导。

同位交流算法。

展示交流,集体纠正,提醒注意的事项。使学生达成共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1。(课件演示竖式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动手实践验证结果,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索,展示交流,质疑讲解的过程,就搭建起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桥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质疑互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由学具操作提升算法,突出算理教学,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思想。

三、沟通优化,灵活运用

1.课本73页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集体

纠正。(课件出示答案)

2.火眼金睛辩对错。(课件出示)

5 6 2 7

+2 7 () + 6 5 ()

7 3 9 2

全班交流错误的原因。

谈话: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判断个位上的数相加是不是满十,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不满十不能进1,希望同学们养成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3.课本73页,自主练习第2题。(课件出示图)

学生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数学

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

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反思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吧?(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反思

1. 学生可能回答:我参与很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教师适时追问:你在哪个环节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吗?(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同时红苹果收进篮子)

2. 学生可能回答:同学合作真好。教师适时追问并用课件出示:合作中你从同伴那里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将“合作”绿苹果变成红苹果,同时红苹果收进篮子)

3. 学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学生可能会说:我问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课件出示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同时红苹果收进篮子)4.学生可能回答:我动脑思考了。(课件“会想”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教师适时追问:你感觉自己哪些想法真好?学生可能会说:前面我们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就知道两位数家两位数加法怎样算了。个位上的小棒相加满了10根就捆成成一捆放到十位上;个位上的珠子相加满了10个就向十位多拨一个珠子;用竖式计算,个位相加满10就向十位进1。课件出示文本:个位相加满10就向十位进1。将“会想”绿苹果变成红苹果,同时红苹果收进篮子)

5.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解决实际问题了。(课件“会用”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教师适时追问:你会解决什么问题了?学生可能会说: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会用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会用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将“会用”绿苹果变成红苹果,同时红苹果收进篮子)

……

谈话: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吧。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左边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右边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15 + 28 = 43 (条) 23 + 27 = 50(条)

1 5

8

+ 2

4 3

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 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 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 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2.数一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香肠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例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组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4)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5)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2、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平均分(1)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并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的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学会平均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1、例2”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例1、例2通过学生动手分食物获得平均分的概念及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学内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中第一题、第四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香肠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平均分 学校:高埗低涌宝文学校姓名: 一、设计理念: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根据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制定了“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方案,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者、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科书P8例1,是关于平均分的内容,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属于重点知识之一,所以也把它编排在比较前面的位置,这节课的内容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有了对平均分一定的了解,对以后除法就有较好的教学。而且平均分在实际的运用中有比较大的用处,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发奖品,分物品等都能用到平均分。学生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要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份要一样多的才是平均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举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也是人人平等的意思,要让学生树立起人人平等的思想。 所需课时1课时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此课时的学生正是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 七、八岁,还是属于儿童阶段,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于学习这件事还是比较不重视。我可以根据他们爱玩的这种特性,来实行玩中教学,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过这个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大多数同学思维活跃,脑筋转动的快,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应能力。2.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优选.)

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广西河池天峨县实验小学翟红涛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学情预设: (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 方法多?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操作的不同情况。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的结果同样多。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平、公正、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糖果、橘子图片。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热身、齐背乘法口诀。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糖果,请你们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最后老师把糖果送给你们。 2、两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老

师总结,得出结论。 3、随堂练习: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 4、教学例题1 找同学读出例题的内容。 找出已知和未知, 小组进行讨论,摆一摆。 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摆的结果。 然后组长去黑板展示本小组的结果。 请同学们观察每个小组分的结果发现了什么? 我们从观察能发现哪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平均分。 5、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课堂作业。 8、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这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习除法,首先要理解“平均分”。教材提供了很多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亲自的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

人教版二年级下《平均分》教学设计公开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3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共同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 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1)辨析练习 判断给出的情境图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2)基本练习 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深化练习

201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梨”的活动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意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可以分完;也可以有剩余。 教学重点: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分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一分梨。老师这里有6个梨,准备把他分成两堆,你会吗? 板书:3、3;1、5;2、4;4、2;5、1。 师:你们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小结:每份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2、练习,判断平均分:出示图 请你判断下面这些场景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可

以和同桌讨论。) 反馈:你认为这四个场景中哪一个不是平均分?说说你的理由? 概括:通过刚才的观察、讨论,大家都认为图1、3、4是平均分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平均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平均分的含义)不管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1、小组合作,分梨 师:那你们会平均分吗?(会) 板书:把6个梨平均分成 下面我们要同桌两人合作进行平均分,动手之前请大家听清楚要求:两个人,一个动手分,另一个要记录下你们分的方法。记录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可以写字,也可以用圆或三角形等符号表示。听明白了吗? 好,现在拿出6个学具梨,开始分。比一比,哪个小组平均分的方法多。 师:很多人已经有一种分法了,想一想,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好,停下来。请把位置坐好。刚才大家分得很认真,而且方法也很多,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2、反馈交流 方法1:直接摆出 000 000 师:是这样分的请举手。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 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请同学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了有两只熊猫还有十个竹笋。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拿出圆片代替竹笋,说说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两只熊猫,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1:给大熊猫7个,小熊猫3个,因为大熊猫吃的比较多。 生2:两只熊猫个5个,因为这样一样多,最公平。 生3:给小熊猫8个,大熊猫2个,因为大熊猫希望小熊猫多吃长得快。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同学们分的都很好,现在仔细观察,有一种很特殊的分法。最公平的分法,其他 的都是一边多、一边少,揭示平均分。 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课件出示主题图,5只小猴子分20个桃子,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看看怎样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20个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分组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组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5份,每份4个。 组2:两个两个的分。 组3:先三个三个的分,剩下的三个一份一个 生4:我是每次拿4个放在一起,再拿4个,拿5次。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桃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只小猴4个桃子,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优质课评选教案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 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一)》教学设计

平均分(一)。(教材第7、第8页)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图片(糖块)。 师:同学们,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了,看看他们在忙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这些同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他们准备了糖块、苹果、果冻等很多好吃的。他们正在分这些好吃的,可能是想知道够不够吧。 ·他们还把整理好的东西放在了箱子里。 …… 师:是啊,他们的准备工作很认真。其中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例1。 师:我们来看看这6块糖,如果要分成3份,该怎样分呢?拿出你的图片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生1:我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也是1块糖,第三份是4块糖。 生2:我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是2块糖,第三份是3块糖。 生3:我分了三份,每份都是2块糖。 师:同学们都按要求把6块糖分成了3份,其中有的同学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就叫平均分。

2.教学“做一做”。 师:你看下面的分法哪些是平均分?(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生:第一幅图中的每份都是3块,同样多,所以第一幅图的分法是平均分。 师: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汇报: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为学生经历实物分法的探究后抽象出用画图表示分法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A类 把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能分到( )个松果。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B类 把下面的球平均分到两个盘子里。 ●●●●●● ●●●●●●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 B类: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四册P12-14例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3、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5根小棒、长方形纸一张 教师: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 一、平均分意义的学习 1、情境:班级开联欢会要买东西,小明和小芳买了6包食品,

怎么拿?哪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 2、如果小刚也去,每人拿的一样多,怎么拿? 3、买了8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一样多,怎么分? 学生尝试分 交流 小结: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判断练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进行平均分的尝试,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从不完整逐步清晰为“只要是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让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意思,是一种“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进步。 二、平均分方法的研究1、把15个桃子平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 反馈学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个1个分的;有可能是3个3个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的的情况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三、巩固延伸 1、举例。 2、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把12个橘子平均分,可以怎么分? 3、练习 4、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可以怎么分?从一些数量平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科目数学教学对象二年级主备人杨丹丹 课时1课时使用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过程和方法: 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措施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糖果和橘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激趣引入,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 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3位同学, 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教学例题1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 什么? (2)、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 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 教师板书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自己取名。

出示课题、理解平均分1、“平均分”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 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 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 它平均分? 2、观察主题图 二(1)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 备什么?他们怎样把食物进行分配?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想办法,让 不平均分的变 成平均分。 同桌互相说一说: 他们的食物平均 分成几份,每份是 几? 新课讲授 ,学习平均分教学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1)、论分配方 案。 (2)、各小组动 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 分法。 (4)、你喜欢哪 种分法?为什 么? (5)、总结方法。 尝试练习,巩固平均分1、分一分: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应 是多少盒? (1)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 每份应是多少盒?”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 每份应是多少盒?让学生体会“平均分”。 2、我当设计师 师: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 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 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 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 合作探讨。 学生动手分一分, 认真独立完成习 题。 学生填写,说说 填写的理由。 学生尝试解决,可 寻求小组帮助。

最新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