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

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

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授法、设疑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如鹤发(比喻白色)、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

二、研读第一段

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

明确:有关。写到放鹤亭

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

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驯: 驯服如—去焉—它或—有时

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

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

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解释: 麓—山脚明年—第二年

⑵环境优美。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问:从四周环境看,有何特点?

环山围绕。当——适宜。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问:大家想想,优美的环境,或者说人们很喜欢的环境都有共同的特点,所学的文章能否列举?

明确:《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问:环境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对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小结: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2、齐读第一段

三、研读第二段

1、请一组学生齐读

2、问:第二段有写到鹤,有请找出,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清高、悠闲、自由、深沉、安静,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问:第一段中鹤的描写与这段吻合吗?

明确:旦……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都具有共同特点:清闲洒脱,自由自在。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

问:第一段写景、写鹤的作用是什么?

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台,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为下文议论发感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

四、布置作业:1、翻译课文2、第二段采用什么写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翻译句子⑴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⑵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明确:⑴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⑵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2、而→⑴甚驯而善飞并列

⑵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转折

⑶暮则傃东山而归修饰

⑷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承接

二、研读第二段

1、问:第二段写鹤采用什么写法?

明确:象征,比喻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即隐居者

2、引用《易经》《诗经》上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就鹤说史,引用《易经》《诗经》的描写可以丰富明确鹤的内涵。

3、这段还采用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对象对比点对比结果目的

对比隐居者好鹤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当权者好鹤则亡其国

4、这样照应本段哪句话?

明确:苏轼“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5、本文是写鹤,为什么写到酒,采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写法,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作用:衬托“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以酒衬鹤,推理言志。这句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

6、重点词解释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乐——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全.其真而名.后世: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传名,名词用作动词

好——爱好虽——即使南面——面向南易——交换

7、学生齐读本段

三、研读第三段

1、请第三、四组同学读

2、问: 安排“歌以咏志”一节有何作用?

明确: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

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走近了苏轼。

3、重点词

有是哉,是——这个道理适——适合的地方形容词用作名词

四:小结

《放鹤亭记》特色有三:(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二)议鹤说酒妙用对比而主旨显豁,借题发挥而情理兼备。(三)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

五、作业

练习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ィ素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选白《放鹤亭记》)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④陂(bēi):水边。⑤ィ素(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②作亭于其上

③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④故名之曰“放鹤亭”

2.下列句中的“于”与“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翻译下列句子。)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4.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D.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年②建造③早晨④命名(各1分) 2.B

3.山岗山岭四面环绕,隐隐约约看上去像个大圆环。(意思对就行。)

4.A

本文极言隐居之乐,即使是“南面之君”也不能享受到;用春秋时卫懿公因好鹤亡国、西晋时刘伶。阮籍却以嗜酒全真来证明。叙事,主,议论,次序井然;结尾仍有招隐之意。

六、参考译文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在于理解作者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去理解。

七、参考资料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

(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仙鹤虽为人驯养,但可以朝出暮归,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活脱脱一派闲云野鹤的清远闲放风致。“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鹤的清新俊美、飘逸脱俗。白鹤晾翅,绿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风光;白鹤展翅,翻飞云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飞,各有千秋,停则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飞则高蹈尘外,别有天地。毫无疑问,作者借鹤写人,描绘了一种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

仙鹤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所以亭也命名为“放鹤亭”。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台,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为下文议论发感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

(二)议鹤说酒妙用对比而主旨显豁,借题发挥而情理兼备。苏轼的亭台偻记,从来都不是为记而记,而总是由此及彼,点化议论或抒发感情,而且叙议结合,以叙衬议,凸现主旨,本文也是这样。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骋怀,一切都那样令人怦然心动,所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作者触物感兴,由此情此景联想到文史典故,借题发挥,生发议论。纵观全段(第二自然段,文章的主体和重心所在),议论推理有三个逻辑层次:一是就鹤说史,对比言志。鹤,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易经》上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鸣阴暗,纯正清雅,众鹤共鸣;《诗经》上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鸣低洼,清脆高远,直穿云霄。古人都把鹤比作贤人君子,而贤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娱遣兴,怡情冶性,对他们来说,好鹤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于修身养性,“宜若有益而无损”,但南面之君却永远不能享受这种乐趣,不但如此,“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可见,南面为君之乐不及隐遁山林之乐。二是就酒说史,对比言志。与鹤一样,酒出是隐士的好朋友,纵酒狂歌向来是隐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卫武公等人都认为

“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好酒贪杯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罪莫大焉。他们分别作有《酒诰》、《抑》来训诫后人,规劝别人,警醒自己。可是“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风流名士,狂歌纵饮,逃避现实而全身远祸,守真养性而名扬后世。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三是以酒衬鹤,推理言志。文章列举史实,通过对比、引用、对偶等方法,从“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进而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又在本段从“饮酒斯亭”引出纵酒来陪衬烘托,反反复复,曲折迂回,越来越鲜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这段文字,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哎,做君主的人,即使是清高闲适得像白鹤这样的玩物,都还不能喜好,喜好就会败身亡国;而隐居山林,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这样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声,扰乱事务的东西,都还不能对他们起破坏作用,更何况(清远闲放)的鹤呢?把酒临风,举杯痛饮,有刘伶、阮籍为师;游目骋怀,临风放鹤,有张君山人相伴。此等逍遥自在,此等痛快淋漓,不也如闲云野鹤一样,令人心醉神往吗?

(三)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自然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此节由作者的两首即兴歌咏之辞构成,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细细体味,我发现,文后附歌,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走近了苏轼。

有关鹤的诗文、文化

在道教中,鹤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说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座骥。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

象征。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

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除此之外,鹤在中国的文化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关系。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鹤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据说,鹤寿无量,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

鹤也常和松被画在一起,取名为“松鹤长春”、“鹤寿松龄”;鹤与龟画在一起,其吉祥意义是龟鹤齐龄、龟鹤延年;鹤与鹿、梧桐画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画着众仙拱手仰视寿星驾鹤的吉祥图案,谓为“群仙献寿”图。鹤立潮头岩石的吉祥图案,名叫“一品当朝”。两只鹤向着太阳高飞的图案,其吉祥意义是希望对方高升。鹤、凤、鸳鸯、苍鹭和黄鸽的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五种社会关系。其中,鹤象征着父

子关系,因为当鹤长鸣时,小鹤也鸣叫。鹤成了道德轮序的父鸣子和的象征。

白居易的咏鹤诗

鹤白羽朱顶、体瘦胫长,飞则出于五云,唳则闻于九天。古往今来,它常常被看作非凡之物,呈祥之鸟,无论好说神异灵怪的神话故事,善讲仙风奇迹的道教传说,还是爱抒高洁情怀的文人诗赋,其中都有鹤的频频出现。

白居易一生爱鹤。他多年养鹤,屡次迁居而鹤始终相伴相随。好友裴度乞鹤,他开始"爱而不舍",后终与之,特作诗相送,"夜栖少共鸡争树,晓浴先饶凤占池"(《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俨然慈父叮咛离家儿郎的口吻。经年之后仍念念不忘,"别有夜深惆怅事,月明双鹤在裴家"(《问江南物》)。出于这种发乎内心的喜爱,白居易写下了大量咏鹤诗句,其诗集中有26篇以鹤为题,106首对鹤有所涉及。不仅为数颇丰。而且笔下之鹤形象不同,寓意各异,大大超出前人吟咏范围,寄托着诗人繁富的情感,成为有着多重内蕴的独特意象。

超凡去尘、耿介不群,是鹤一贯的文学形象。白居易也写不群之鹤,而能别有发明:

洛阳寡族类,皎皎唯两翼。貌是天与高,色非日浴白。(《代鹤》)

松际雪相映,鸡群尘不侵。(《刘苏州以华亭--鹤远寄,以诗谢之》)

吾爱栖云上华表,汝多攫肉下田中。(《池鹤八绝句》之《鹤答乌》)

惭愧稻粱终不饱,未曾回眼向鸡群。(《题笼鹤》)

鹤冰清玉洁,傲然独立,纵然不得饱餐,也不屑与鸡鹜争食,真颇有君子之风。在写鹤之介然不群时,诗人常以青松衬托其雅洁,以尘鸡衬托其清傲。除上文举例外,另有"鸡在中庭鹤在云"(《寄陆补阙》)、"乱鸡群里有风标"、"带雪松枝翘膝轻"(《池鹤二首》)、"吾整羽仪松上栖"(《池鹤八绝句》)等。这是因为,松不竞芬芳、不畏雪霜,正与鹤的精神相契合;而鸡整日忙于觅食争窝,更反衬出鹤的不俗。

鹤不甘与杂鸟同群,是因为它有高飞之志,冲天之才:

终宜向辽廓,不称在泥涂。(《答裴相公乞鹤》)

鸡鹤初虽杂。萧兰久乃彰。(《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池鹤二首》) "青田"一典,据《初学记》卷三十引郑缉之《永嘉郡纪》:"有洙沐溪,去青田九里。此中有一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唯余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后人多以"青田鹤"喻指有才之士。鹤渴望清唳高飞,池庭泥涂不是它的终老之所,鸬鹚鹦鹉不是它的同志朋伴,长鸣冲天方显其英雄本色。这两首诗约作于大和二至三年(828-829),正是朋党之争再次呈现白热化状态的时刻。李德裕因裴度推荐召为兵部侍郎,还准备任为宰相,而吏部侍郎李宗闵因有宦官之助,捷足先登同平章事,并对李德裕、李俊、元稹大加排挤。诗人

面对如此污浊、黑暗的官场,深感失望,自觉有济世之才而无施展之时,"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题旧写真图》),是以发出"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感慨。

身处才识无人赏、功名难成就的境地,诗人采取了远离纷争的态度:

乌鸢争食雀争窠、独立池边风雪多、尽日踏冰翘一足,不鸣不动意如何?(《问鹤》)

鹰爪攫鸡鸡肋折,鹘拳蹴雁雁头垂。何如敛翅水边立,飞上云松栖稳枝?(《代鹤答》)

尔争伉俪泥中斗,吾整羽仪松上栖。不可遣它天下眼、却轻野鹤重家鸡。(《池鹤八绝句》之《鹤答鸡》)

乌鸢鹰雀,喻指争权夺利的群党:不鸣不动稳栖松枝之鹤。喻指处于党争之外的诗人自己。其时,政局动荡不安,"甘露之变"流血涂地,而诗人在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任上得以免祸、深感庆幸:"麒麟作脯龙作醢,何似泥中曳尾龟。"(《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年事日高,诗人渐渐失去了早年抗争之勇,但依然不蹈泥淖、不群奸小,甘与野鹤共澹泊,实属难能可贵。

诗人另有《失鹤》一首,值得玩味:

失为亭前雪,飞因海上风;九霄应得侣,三夜不归笼。声断碧云外,影沉明月中。郡斋从此后,谁伴白头翁?

这里,人与鹤不再融合,而各自独立存在。唐人文喜亦有《失鹤》诗,中有"一向乱云寻不得,几回临水待归来"一联。相较之下,文喜失鹤后既"寻"且"待",盼其早归;白居易虽失爱鹤,却料想它已九霄得侣,海上乘风,故自怜郡斋无伴之余,颇有为鹤欢喜之意。鹤虽离开了主人,却也离开了杂鸟俗世,得以高天畅游,这何尝不是诗人因夙愿难遂而面对重上霄汉之鹤生出的欣慰与羡慕呢?

诗人喜爱鹤的高洁不群、自由独立,但有时也让鹤以无可奈何的被囚者形象出现:

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虎丘惭客问,娃馆妒人过。莫笑笼中鹤,相看去几何?(《题笼鹤》)

很明显,笼鹤即是指时任苏州刺史的诗人自己:一方面是公务繁忙,再无风情之乐;另一方面只是治理地方,难成大功。这正如笼中之鹤,徒有劲翮而不得翱翔青天。大和七年(838),诗人再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作《代鹤》诗:"…… 主人诚可恋,其奈轩庭窄。饮啄杂鸡群,年深损标格。故乡渺何处?云水重重隔。谁念深笼中,七换摩天翮!"此处更突出了鹤的痛苦处境:囿于轩庭,杂于鸡群,远离故乡,标格有损。这里的咏鹤,实为自咏--分司东都等于养老,诗人素有兼济天下之志,怎能安于"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的处境呢?

白居易不仅描摹了许多品行高尚、志向高远之鹤,还塑造过一些不称君子之名的鹤意象。《秦吉了》中,"亦有鸾鹤群,闲立扬高如不闻",鹤自持清高,对"鸢捎乳燕一窠覆,鸟啄母鸡双眼枯"的惨剧视若无睹,不加理会。《题谢公东山障子》中,"鹰饥受缚从难退,鹤老乘轩亦不还",用卫鹤乘轩一典,自嘲虽欲隐而犹仕,"多见忙时一衰病,少闻健时肯休闲"。《感鹤》一诗更描述了鹤因生欲念而变节落俗之事:

一兴嗜欲念,遂为矢曾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不惟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惟恋主人,兼亦狎乌鸢。

昔日清白之躯而今混迹鸡鹜之群,怎不令爱鹤人痛心!《唐诗别裁》评云:"元微之晚年亦蹈此患。"这大概是说白居易好友元稹一改年少时的"锋锐"作风、依附权臣严绶、崔潭峻以求进用之事。诗人闻讯,不胜感慨,便作此诗,以鹤喻人,希望好友及时悔改。从元稹《和乐天感鹤》中"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期君长善救,勿令终弃捐"几句来看,元稹已经读懂了《感鹤》的深层意蕴,并感激白居易对他的规劝。

古人常常龟鹤并称,认为两者都是长寿的表征。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吟咏了伤病之鹤:

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但作悲吟合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病中对病鹤》)

白鹤伤了翅翎,虽精神不损而难摩霄汉:诗人初放州官(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虽胸怀大志而难谋国是。不过,鹤病仍可"嘹唳","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身隐而名著"(《艺文类聚》卷九十"鸟部上"。),而诗人的"悲吟",却无法上达于庙堂。诗人与鹤固然是同病相怜,但诗人的悲哀恐怕还要更甚一层。再有《劝病鹤》:"右翅低垂左胫伤,可怜风貌甚昂藏。亦知白日青天好,未要高飞且养疮!"名为劝鹤,实为慰己:翅垂胫伤不必忧,只要昂藏之志

尚存,必有飞上白日青天之日。此时诗人已年近六十,犹能发此铿锵之语,也堪比为人中之鹤了。

通观白氏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很多时候是把鹤当作宠物乃至家庭成员对待,怜爱之情、亲密之况颇为动人。三年杭州为官,诗人视东南繁华若过眼烟云,只道"万里归何得?三年伴是谁?华亭鹤不去。天竺石相随。" (《求分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迁居洛阳,为给爱鹤寻一个理想住处,不惜 "且脱双骖易",终于"东南得幽境",心满意足安顿下来。(《洛下卜居》)闲居期间,诗人"晴引鹤双舞"(《晚夏闲居,绝无宾客,欲求梦得,先寄此诗》),"闲遣鹤看船"(《忆洛中所居》),"枕前看鹤浴"(《府西池北新葺小斋,即事宾客,偶题十六韵》),"薄暮引鹤归"(《西风》)。睡则"伴宿双栖鹤"(《自题小草亭》),病则"鹤伴临池立''(《病疮》),只须与鹤相伴,便可数旬闭门不出(《不出门》)。而鹤似乎也适应了家居生活,成了可亲可近的家禽:

鸳鸯怕捉竟难亲,鹦鹉虽笼不着人。何似家禽双白鹤,闲行一步亦随身。(《家园王绝》) 人与鹤彼此依靠,相亲相爱,鹤的烟火气日重,人间性渐增,已迥然异于早期那个仙风飘飘的形象了。到了白居易笔下,鹤被大大世俗化、人性化了,它不仅有凌云之志,劲直之节,还有了故乡之恋,囚禁之苦,伤病之痛,稻粱之谋,保身之虑,解情之心。总之,白居易丰富了鹤的情感世界,深化了鹤意象的内蕴,咏鹤诗在这里柳暗花明,于是情趣更浓,韵味更长。

我本海上鹤,偶逢江南客。——白居易《代鹤》

盘空野鹤忽然下, 背翳见媒心不疑。——陆龟蒙《鹤媒歌》

主人一去池水绝,池鹤散飞不相别。——王建《别鹤曲》

晓鹤弹古舌,婆罗门叫音。——孟郊《晓鹤》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白居易《感鹤》

羡尔瑶台鹤,高栖琼树枝。——李白《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莫笑笼中鹤,相看去几何。——白居易《题笼鹤》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12509116.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