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 2

第七章 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 2

第七章  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 2
第七章  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 2

第七章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概念

知识学习:普遍认同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即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

下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愿观念多是处于累的位置,而新知识多少处于从属位置,知识发生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也成类属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能直接陈述的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比如’中国唐代起始于哪一年”“中国的直辖市有几个”这种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称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又称为操作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为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

思考题

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普遍认同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即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

二、知识学习获得的条件有哪些?

1适当的知识准备2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3外部条件

三、简述知识应用概念及其过程

概念知识应用是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识应用过程:1审题2 联想3课题类化4 检验

四、知识应用的策略哪些:认知领域的知识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及认知策略的学习。下面分别从促进三种知识迁移的能力角度来讨论知识应用的策略:

1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它的三个变量会影响陈述性知识的

迁移,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

2运用智慧技能学习原理,促进智慧

技能的应用

3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认知策略

知识的应用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1、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

2、练

习中的指导和示范

3、练习与反馈

六、概念获得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

么?

概念获得的两种形式是概念的形成

和概念的同化。

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

概念?

教学中可以采取归纳和演绎两种教

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概念。

第八章问题解

决与创造性

概念

问题:即矛盾。它是个体想做某事但

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哪些行动,需

要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改变,形成

新的规划才能解决所处是一种情境。

因此,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在给定信息

和目标之间有某障碍需要克服的刺

激环境。

问题解决:是个体运用知识经验克服

问题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障

碍,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动态思维过

程。

启发式策略:是指根据对问题情境中

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分析和

把握,选择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路径去探索答案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是指对问题解决的所有

可能途径都加以尝试的一种策略。

功能固着:是指人看到某种物品时思

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

到其他功能的一种思维习惯。

反应定势:简称定势。指人们由于以

前的操作影响而做出的与刚才操作

思维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反应倾

向,通常指思维定势。

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

新产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

或倾向。作为能力又称为创造力。

思考题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

假设4验证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分别

适用于解决哪些类型问题?

两大类即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有以下几种:1手段-目的

分析策略2爬山法策略3反推法策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有哪

些?主要包括阐述问题的

1表述手段2表述呈现的方式3 表

述内容的信息量4表述本身的逻辑

特征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哪

包括功能固着、反应定势、知识

经验储备、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动机等。

五.结合你的实际工作和体会如何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

能力主要从三方面考虑1教师的教,

是指教师要做到提高自身问题解决

能力,革新教学关。转变学生观;2

是学生的学,主要指学生作为学习任

务的主体和承担者,也应有意识的加

强自我训练。3是教与学的互动,是

指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

者,均要学会讨论互动。

六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有左右脑优势的个体差异、智力、

知识、认知风格、人格与动机、家庭

学校社会环境、年龄与性别等因素。

七、结合您的实际工作和体会谈谈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1.建设有利于创造性充分流通社会

环境2建设有利于创造性充分展现

的家庭环境3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充

分迸流并相互激荡的校园环境4进

行校园改革,为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第九章品德心理

品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

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

或倾向。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

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在道德需要

的基础上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调节行为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思考题

一、品德与道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1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2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

联系:1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2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单位。二、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概括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四五岁之前)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至八九岁)第三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九岁之后)四.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1前习俗水平(学前到小学中低年级)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的功力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第三阶段是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青年末期开始)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五、道德概念的发展有哪三个阶段

具体性道德概念、知识性道德概念、内在性道德概念

六、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哪四个阶段

1无道德信念阶段(10岁)前、2道德

信念萌芽阶段(10~15岁)3道德信念

初步形成阶段(15~18岁)、4道德信

念确立阶段(18岁)以后。大学生

处于道德信念确立阶段。

七、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什

么?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八、道德情感分哪三种形式1直觉

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情感体验3

伦理的情感体验

九、道德情感由低向高发展的层次是

什么

1、自然的、直接的情感2 、由对直

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3、

按照社会反应而行动的情感4、不管

自愿与否,由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

则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5、高度

的概括性、理论性的道德情感。

十、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可从哪些方

面进行分析

可从道德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果

断性、坚持性分析

十一、道德行为的发展有哪四个水

即受外在监督的道德、模仿性道德水

平、道德行为习惯水平、独立自觉的

道德行为水平。

十二、试述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及其培养方法

特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处于道德行

为习惯水平和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

两种水平之间。

培养方法:1注意将大学生的道德概

念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2促进

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知行转化3引导

大学生进行自我意志锻炼4强化大

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行为习

惯。

第十章心理健康

教育

概念题

1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衰弱

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

心理上、社会适应和道德上全面发展

的良好状态。

2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

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

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

佳状态。

3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

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

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心理或

生理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

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

感受,即压力感。

4应对:当事人面对压力情境,采用

一系列措施以减轻不适感的过程叫

做应对

5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

持问题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

抗压力源。

6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

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

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

7习得性失助这种反应是人在情绪上

变得非常消极、悲观、被动、沮丧、

冷漠、无望,无可奈何、无所适从和

无所作为、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自我评

价下降;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怠学、旷

工等消极行为反应。

8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心理活动的规

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

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

素质的教育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9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

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特殊的人际

关系,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增

进身心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

性发展与潜能发挥的过程。

10.心理咨询共情

思考题:

1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别标准有哪

些?主要有五个:即统计学上的常态

分布、社会规范、个人主观感受、生

活适应水平以及心理成熟与发展水

平。

2心理健康者的共同特点:①对现实

的真实知觉;②情绪上的安全感与自

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

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

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3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概念:是指在身

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

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

展成最佳状态。

4为什么心理健康的状态会被破坏?

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其实是不断地处

于建立平衡。打破平衡。重建平衡的发展过程之中。心理健康平衡状态的打破,一般来说不会超过人自身的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是心理健康状态就可以继续保持,然而平衡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是对于我们就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了被破坏,心理出现了异常。

理论解释有几个学派主要有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以及压力等理论。

5重要的压力源有哪些

主要分为四类:①社会文化性压力源,如重要生活事件、日常琐事、重大变故及文化冲突;②职业性压力源;③环境压力源;④心理性压力源。6应对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两种形式的应对。问题指向性应对和情绪调节性应对。

7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个体适应环境,这是压力的积极影响,而其消极影响在于,当压力持续过久或过于突然,超出人的适应能力时,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生理方面,出现身心疾病、免疫系统受损;心理方面,会出现焦虑、情绪爆发、习得性失助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自我评价下降;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怠学、旷工等消极行为反应。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三个方面。

9确立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标准是什么

①目标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②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

③目标必须是可行的,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是能够达到的;④目标应是兼顾社会与个人需求的。

10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④学生主体性原则;⑤个别化对待原则;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③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⑤开展学校心理咨询

1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包括学习

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

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环境适应问

题以及贫困大学生的特殊问题等。

13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4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任务:是根据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

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

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

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

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

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

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

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

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①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

础知识;②培训心理调试的技能;③

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④根据大

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1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①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

渠道和基本环节,建立课内与课外、

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②结合

思想道德修养课,开设课程或专题讲

座、报告等;③通过高等学校的教职

员工,特别是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

员发挥积极作用;④开展大学生心理

健康辅导或咨询工作;⑤运用心理评

估工具,实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

时干预和跟踪服务;⑥多渠道、多形

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⑦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第二课堂活动。

16心理咨询有哪些类型可分为:个

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

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

询、发展性咨询、预防性咨询和矫

治性咨询等。

17学校心理咨询的独特原则:包括

保密性原则、理解支持的原则、促进

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时间限定的原

则、感情限定的原则。

18完整的心理咨询基本过程包括:

信息收集、分析诊断、确立目标、帮

助改变和结束咨询等几个阶段。

19心理咨询会谈的基本技巧:包括

专注与聆听、具体化、共情的表达以

及概述的技术。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

概念

1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

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2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学上把个体对

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

的主观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3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是

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即教学效能

感。可以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

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4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于教师在对

他们自己所抱期望做出反应时所采

取的行为而在学生身上发生了结果。

5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

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

如力量。

6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

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

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

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7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包括制定

教学目标的策略、编制教学计划的策

略、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教学材

料和教学技术的选择设计、课堂管理

策略以及对学习和教学进行测试和

评价的策略等。

8教育机智:教师综合应用各种策略

解决各种问题和冲突的能力,又被称

为教育机智。(这是老师面临复杂的

教育情境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

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9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

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

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

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

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的能力。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社会期望包括:①教书育人的角色,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②行政管理的角色,如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与课堂纪律的管理者;③心理导向的角色,如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与心理健康的工作者;④自我定向的角色,如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与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二如何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也不断呈现新的特色,如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等。

三、如何理解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不定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另一方面,因为教师通过其外部行为表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四、如何发展与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努力创设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再次,良好的校风建设、较高的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其次,教师要增强自信心,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同时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如何理解教师所持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不论教师个体是否自觉,他们的学生观都好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方式。并支配教师的行为,制约着教育技能

的使用。

六.教师理解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

差有哪些?

教师的归因偏差在于:一方面教师容

易把学生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

因素,而不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另一

方面教师对优秀生和后进生学业表

现的归因不同。

七.如何理解教师的期望效应及其

产生的过程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于教师在对他

们自己所抱期望做出反应时所采取

的行为而在学生身上发生了结果。

教师期望效应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

发生。发生的直接途径是教师对高期

望学生和低期望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的方式与内容不同,间接途径是教师

期望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动

机、对自己的成绩期望或归因等中介

因素而产生影响。

八、教师威信的意义何在?教师威信

的意义:①学生更易确信教师讲授和

指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②教师的要

求可以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③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④有

威信的教师能被学生视为理想的榜

样和行为的楷模,产生更大的教育作

用。

大学教师威信的构成包括:思想威

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与情感威信

四方面因素。

九、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有哪

些?客观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教育行政机关和校长对教师的态度、

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对教师

的态度等;主观因素:教师崇高的思

想品质、优秀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

力,教师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教

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以及一些学生

因素。

十、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教师需要七个方面的专业知识:①关

于课程内容的知识;②关于学生情况

的知识;③关于教学目标的知识;④

教育学原理与教学论方面的知识;⑤

这一学科和教材的内容、结构方面的

知识;⑥与这一部分内容相关的其他

学科的知识;⑦如何把教材的内容教

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

十一、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教学策

略?

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编制教学

计划的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

用、教学材料和教学技术的选择设

计、课堂管理策略以及对学习和教学

进行测试和评价的策略等。

十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由哪

些因素构成的

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包括计划性与

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教材呈

现的水平与意识、沟通性、对学生进

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以

及职业发展性。

十三、教师的监控能力的发展过程

是什么

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特征:教学监控

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

形式,是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

调节中枢。①从他控到自控;②从不

自觉到自觉;③敏感性逐渐增强;④

迁移性逐渐增高。

十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的途

径有哪些

提高教师监控能力的方法:①角色改

变技术;②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

学);③反思。

十五.专家型教师的特点有哪些?

专家型教师能力特点:①有丰富的组

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②

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③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

十六.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

别有哪些?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主要

表现为三个维度:①教师与教学行为

的关系不同,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整合

教师知识的程度不同;②教师与具体

工作环境的关系不同,包括教师能够

在自己的具体的工作环境中看到和

开发一些不明显的有利条件来促进

教学的差异;③教师自身个人实际工

作经验的知识“理论化”和把自己理

论化知识“实践化”的程度的差异。

最新教育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前者指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靠大肌肉群来完成。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前者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后者技能主要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构成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操作过程中彼此间可以相互独立。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前者技能在大多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应用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技能与应用 珠街中心学校唐修妲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目标(课件)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要进行系统整理;特点之二是“练”,巩固、灵活应用;特点之三是“提”,提炼出方法和技能。如何使小学数学复习课能够有效地发挥高度概括、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学生记忆、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等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呢?我个人以为,上好数学复习课要做到如下“六要”:1、目标要明。2、择例要精。3、方法要巧。4、训练要活。5、评价要准。6、矫正要快。为使复习更贴近实际,从而用较少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此我和各位老师交流以下几点个人复习意见:课件 第一、教师和学生都要端正心态,充分认识复习工作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对待复习工作,总是抱有无所谓的心理或教学工作已经完成,放下重担一身轻的心态。这些都是阻碍复习工作的不利因素,也是导致复习工作杂乱无章原因。其实复习工作正是全盘工程的重中之重,处理不好就全功尽弃。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现状,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复习课程。复习阶段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整理,还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尤其到了复习的最后几天,由于疲劳的缘故,学生的情绪可能会反复无常,这时,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爱心。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合理安排进度,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古人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复习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

我个人的复习思路是从简单到复杂,个别到整体,然后再从专项练习着手。最关键的还是把那些容易错的题目归纳起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教师找出各块知识中学生易混、易错、难于理解的题型,在各块知识点的平铺整理中,当作示范例题进行讲解应用,以此,教给学生应用的方法,解决的技巧,让学生明白知识结构,懂得应用范围,掌握使用方法,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三、适时分析,查缺补漏,不断完善。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中有许许多多漏洞,不同的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各有不同,而且多少不等,学生自己往往是意识不到这些的,学生总以为自己都会了,都掌握了。这并不是因为学生骄傲自满,而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发现自己哪儿掌握得不好。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对薄弱处进行反复训练,重点强化。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呢?综合练习就是最好的检测工具,一份好的综合练习应该涉及到教材80%以上的知识点。这样的综合检测结果,教师就可以从中看到学生失分点,有针对性地训练。 第四、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常考易错题多是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而往往又是学生一不细心就错的题,从实际考虑,这类题的失误、丢分,都会让人感到太可惜、不应该。具体说:有些题,不细看会认为是一样的题,但细看后,并不一样,并且解题的方法完全不同;有些题,看内容和形式不同,但解题方法却完全相同。所以,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如:(课件)第五、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如:(课件)第六、复习题的设计应做到有的放矢,要总结知识,揭示规律,挖掘创新。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

(完整版)第七章机器学习

第七章机器学习 7-1 什么是学习和机器学习?为什么要研究机器学习? 按照人工智能大师西蒙的观点,学习就是系统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对本身能力的增强或者改进,使得系统在下一次执行同样任务或类似任务时,会比现在做得更好或效率更高。 机器学习是研究如何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学习活动的一门学科,是机器学习是一门研究机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识别现有知识的学问。这里所说的“机器”,指的就是计算机。 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 7-2 试述机器学习系统的基本结构,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环境向系统的学习部分提供某些信息,学习部分利用这些信息修改知识库,以增进系统执行部分完成任务的效能,执行部分根据知识库完成任务,同时把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学习部分。 影响学习系统设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环境向系统提供的信息。更具体地说是信息的质量。 7-3 试解释机械学习的模式。机械学习有哪些重要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机械学习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方法。机械学习就是记忆,即把新的知识存储起来,供需要时检索调用,而不需要计算和推理。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任何学习系统都必须记住它们获取的知识。在机械学习系统中,知识的获取是以较为稳定和直接的方式进行的,不需要系统进行过多的加工。 要研究的问题: (1) 存储组织信息 只有当检索一个项目的时间比重新计算一个项目的时间短时,机械学习才有意义,检索的越快,其意义也就越大。因此,采用适当的存储方式,使检索速度尽可能地快,是机械学习中

的重要问题。 (2) 环境的稳定性与存储信息的适用性问题 机械学习基础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在某一时刻存储的信息必须适用于后来的情况 (3) 存储与计算之间的权衡 如果检索一个数据比重新计算一个数据所花的时间还要多,那么机械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7-4 试说明归纳学习的模式和学习方法。 归纳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的推理行为。 归纳学习的一般模式为: 给定:观察陈述(事实)F,假定的初始归纳断言(可能为空),及背景知识 求:归纳断言(假设)H,能重言蕴涵或弱蕴涵观察陈述,并满足背景知识。 学习方法 (1) 示例学习 它属于有师学习,是通过从环境中取得若干与某概念有关的例子,经归纳得出一般性概念的一种学习方法。示例学习就是要从这些特殊知识中归纳出适用于更大范围的一般性知识,它将覆盖所有的正例并排除所有反例。 (2) 观察发现学习 它属于无师学习,其目标是确定一个定律或理论的一般性描述,刻画观察集,指定某类对象的性质。它分为观察学习与机器发现两种,前者用于对事例进行聚类,形成概念描述,后者用于发现规律,产生定律或规则。 7-5 什么是类比学习?其推理和学习过程为何? 类比是一种很有用和很有效的推理方法,它能清晰,简洁地描述对象间的相似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 类比推理的目的是从源域S中,选出与目标域T最近似的问题及其求解方法,解决当前问题,或者建立起目标域中已有命题间的联系,形成新知识。 类比学习就是通过类比,即通过对相似事物加以比较所进行的一种学习。 类比推理过程如下: (1) 回忆与联想 通过回忆与联想在源域S中找出与目标域T相似的情况。 (2) 选择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最新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 理解和掌握 一、注重"双基"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注重“双基”,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也是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特色。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把"双基"拓展"四基"。即 二、"双基"教学应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信息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从而数学"双基"教学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这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 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40年前,计算尺的构造和原理"还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计算尺还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技能,而现在它们早已被计算器和计算机所取代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过去数学"双基"的某些内容,如繁杂的计算、细枝末节的技巧等,需要有所删减;而对于估算、算法、数感、符号意识、收集和处理数据、概率初步、统计初步、数学建模初步等,又要有所增加。这就是数学"双基"内容的与时俱进。

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教师的"启发式"讲授仍然是"双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精讲多练""自主探究""全班讨论"或者"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常常是有效的。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该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进行数学"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 三、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都是有背景的,有来龙去脉的,与其他的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与其他的学科知识之间是有关联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是有联系的。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及来龙去脉,并且理清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才能理解学习这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理解它们的表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去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才体现出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定理、公式。

公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doc 7页)

公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doc 7页)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并谋求组织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的一种活动或职能。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旨(zhì,用意、目的)在揭示公共关系活动的规律,并以这种规律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科学。传播: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与传递的沟通活动。 刻板印象: 组织机构: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而组成的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公共关系专业公司:专门为客户提供公共关系劳务和业务咨询服务的传播型、服务型的组织机

构。 性格: 2、社区关系: 心理定势: 月晕效应: 广告:广告是在印刷媒体上购买空间或在电子媒介上购买时间,以语言、文字、声像和图案等形式,传播出资人的宣传,达到宣传组织和促进销售的目的。 广告战略:是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必须采用的广告行为过程和广告媒介的使用方案。 策划新闻: 社会团体: 事业机构: 3、素质: 广告目标: 公众:是指与一个组织机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 内部公众:指组织机构内部的成员,或与本组织成员直接相关的人员。 外部公众:指除了内部公众之外的与组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公众。

政府公众:主要指企业 顾客公众:消费者关系 顺利公众: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赏和支持态度,称为扩散影响的公众。 逆意公众:由于对组织不够了解或有偏见,而对组织的政策和行动持否定和反对态度,称为集中影响的公众。 二、基础知识 1、公共关系是什么样的活动与学科? 公共关系是一项古老的活动,但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2、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四点)(1)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经济原因); (2)公共关系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上的原因); (3)公共关系是政治民主化的产物(政治和社会原因); (4)公共关系是民众文化、心理发展的产物(民众文化、心理的需要)。 3、公共关系这一概念出现于何年,最早的公关活动出现在什么地方?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

一,1,教育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得社会现象就是个包含多种因素多层次得整体系统。构成教育活动得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教育 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3,设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就是人类所特有得社会现象:心里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对成人得无意识得模仿,二者都否认了教育得社会属性。 4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5,中国最早学校教育形体起源于夏朝 6根据教育研究得功能划分:发展性教育评价性教育与预测性教育。按照教育得目得划分基础性教育与应用性教育 7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得内容与方法,教育发展得规模与速度,教育结构教育体系等。 8,教育得作用就是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我国教育发展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得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得自主性探索性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得适应性 2新课程改革得主要任务? (1)改就得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得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得教育观念。 (2)坚定不移得推进教学方式得与学方式得转变

(3)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再建 3课程三级管理趋势 (1)安定加强基础教育(2)课程多样化与个性化(3)以学生为本 思想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西方: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理想国》,就是“寓学习于游戏”得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得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就是教育得最高目 得;首次提出“教育遵循儿童自然天性自然”得原则, 夸美纽斯: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得教育家,《大教学论》成为一门独立得科学标志1632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得开始。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得第一人。 卢梭: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 裴斯泰诺齐:按照自然法则全面与谐得发展儿童天赋 洛克;白板说典型得外舆论,人得千差万别都就是教育得之故《教育漫话》1963,绅士教育学得思想。 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得理论基础,使教育走向科学之路。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3) 第二章 统计(续) 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估试题 第二章 统计 测试卷 (本卷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5分,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几项调查,适合作普查的是( ) (A )调查全省食品市场上某种食品的色素是否超标 (B )调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收视率 (C )调查你所住单元各家庭订阅报刊杂志情况 (D )调查本市小学生每人每天的零花钱 2、刘翔在出征雅典奥运会前刻苦进行110米栏训练,教练对他某段时间的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他的成绩是否稳定,教练需要知道这些成绩的(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中位数 (D )众数 3、为了了解某地5000名学生的语文测试水平,从中抽取了200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5000名学生成绩的全体是总体 (B )每个学生的成绩是个体 (C )抽取200学生成绩的集体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D )样本的容量是5000 4、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某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80和0.125,则n 的值为( ) (A )800 (B )1250 (C )1000 (D )640 5、如果一组数据的方差是2 s ,将每个数据都乘以2,所得新数据的方差是 ( ) (A )2 5.0s (B )2 4s (C )2 2s (D )2 s 6、为了保证分层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则要求( ) (A )每层等可能抽样 (B )每层抽取同样的样本容量 (C )每层用同一抽样方法等可能抽样 (D )不同的层用不同的方法抽样 7、若b a ,是常数,下列有关连加符号 ∑ =n k 1 的运算 ① ∑==n k na a 1 ,②∑∑===n k n k k f b k bf 1 1 )()(,③[]∑∑∑===+=+n k n k n k k g k f k g k f 1 1 1 )()()()( 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8、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不是函数关系( )

学前教育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为了,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2.这种贯穿人的一生和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的教育称为教育。 3.学前教育的价值,它具有性,性,性。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三者的整合。 5.学前教育泛指至6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和教育。 6.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如著的《》。 7.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的作者是。 8.对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 9.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为依据的。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适宜的。 10.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 11.著有《新幼稚教育》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 12.学前教育是从德国教育家开始创立的。 13.古罗马教育家,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 二、选择 1.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学前公共教育主张的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康有为 2.世界上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尝试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3. 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母育学校》 D.《三字经》 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实施公共学前教育的人是()。 A.陈鹤琴 B.孔子 C.蔡元培 D.康有为 5.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陶行知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三、辨析 1.花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可算是一种有利的投资。 2. 儿童早期既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有学习的能力。 四、名词 1.学前教育学 2.教育 五、简答 1.简述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2.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3.简述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六、论述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填空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创立,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式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各学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规定措施

桥北学校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指南 语文: 1、要加强基础,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训练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 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训练的内容是字词句篇基础知识, 听说读写基础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①生字过关(音形义,多音字组词)。 ②词语积累过关(音形义,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词语结构 如AABB式,ABAB式等,选词填空)。 ③修辞专题(明确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并要简 要说明修辞效果;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语句,并进行仿写)。 ④句子训练(仿写:句式特点、修辞;扩句、缩句、修改病句)。 ⑤阅读训练(课文精彩句段、课外精选)。 ⑥写规范准确的汉字。 ⑦写作专题训练。(看图写话、半命题作文、自拟题目) 2、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实际, 制定明确、集中、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要围绕目标组织教学。 将教学目标有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 目的。 3、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有 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的教育,要采取丰富多采、 灵活多变的方法使文道有机统一。 4、培养语文兴趣,扩大知识领域,发展创造才能,增强集体意识, 热爱学校生活。充分体现活动课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注:以上各训练内容的具体标准按课程标准进行操作。

桥北学校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指南 数学: 1、概念。(举例说明) 2、性质、意义。(举例说明) 3、公式。(举例说明) 4、例题过关。 5、课本习题过关。 6、课外拓展题(精选:概念与实际运用结合) 7、口算训练。 8、简便运算(运算定律)。 9、图文、图表题训练。 10、规范准确书写运算符号。 11、明确单位换算。 12、规范解题步骤。 1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组织练习要讲究实效。 应用题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考方法,力求做到题意 清、思路明;计算题教学要重视算理,不要以背诵法则代替算理; 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要加强实际操作,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4、加强学生阅读课本的训练,要有要求、有检查。低年级应教会学 生看懂课本上的插图,能讲出插图中所表示的意思。中高年级应 逐步培养学生会看课本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探求理解知 识。对书本上的结论性语言,必要时应逐字逐句联系实例加以辨 析。 注:以上训练内容的具体标准按课程标准进行操作。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汇总

一、罗杰斯 观点: ①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②倡导“非指导教学”模式;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 ④创立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 二、裴斯泰洛齐 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观点: ①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⑤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⑥形式教育论代表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克伯屈 观点: ①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②创设设计教学法。 四、桑代克 著作:《教育心理学》 观点: ①教育心理学之父; ②尝试—错误说代表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③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五、维果斯基 观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 ②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低级与高级两种心理机能; ③提出心理发展观; ④倡导内化学说; ⑤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 ⑥倡导支架式教学。 六、布鲁姆 观点: ①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②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七、班杜拉 观点: ①提出德育社会模仿模式; ②观察学习。将其具体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③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成败经验是影响个人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人物总结,最后,希望大家在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都能出色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答案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啄”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正例。 5、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形式。 6、研究表现,过度学习的次数保持在 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7、根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8、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属于智力技能 9、动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0、在直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感性知识,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二、单项选择题 1、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C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3、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C )。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4、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B )。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5、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D )。 A.形象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 6、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7、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括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D ) 。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8、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D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9、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C )。 A.同位学习

公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xxxx/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并谋求组织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的一种活动或职能。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旨(zhì,用意、目的)在揭示公共关系活动的规律,并以这种规律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科学。 传播: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与传递的沟通活动。 刻板印象: 组织机构: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而组成的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公共关系专业公司:专门为客户提供公共关系劳务和业务咨询服务的传播型、服务型的组织机构。 性格: 2、社区关系: 心理定势: 月晕效应: 广告:广告是在印刷媒体上购买空间或在电子媒介上购买时间,以语言、文字、声像和图案等形式,传播出资人的宣传,达到宣传组织和促进销售的目的。 广告战略:是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必须采用的广告行为过程和广告媒介的使用方案。策划新闻: 社会团体: 事业机构: 3、素质: 广告目标: 公众:是指与一个组织机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 内部公众:指组织机构内部的成员,或与本组织成员直接相关的人员。 外部公众:指除了内部公众之外的与组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公众。 政府公众:主要指企业 顾客公众:消费者关系 顺利公众: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赏和支持态度,称为扩散影响的公众。 逆意公众:由于对组织不够了解或有偏见,而对组织的政策和行动持否定和反对态度,称为集中影响的公众。 二、基础知识 1、公共关系是什么样的活动与学科? 公共关系是一项古老的活动,但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2、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四点) (1)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经济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