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程国强_一带一路_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_王颖梅

程国强_一带一路_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_王颖梅

程国强: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

“一带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

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来的。

习主席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出访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两个倡议连在一起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影响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

首先,它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实体和机制;其次,它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如上所述区域合作平台来推进合作发展;第三,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它的愿景是与各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基本性质是“共商、共建、共享”。目前对共建“一带一路”设置了四个原则。

一是开放合作。“一带一路”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

二是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三是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市场的作用。

四是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其能。

“一带一路”的构想和目的

中国有关部委今年3月28日公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勾画出“一带一路”的基本走向。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波罗的海);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沿岸;三是从中国出发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两个重点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实际上,这个构想就是要把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与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连接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合作走廊,由此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去。

那么,“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理解,“一带一路”希望通过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协作发展平台,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通过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

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发挥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带来更广泛的跨境贸易往来,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和推进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中国目前的资金优势、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水平,让“一带一路”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外溢效应惠及更多国家,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第三,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根据基础建设的乘数效应,每投入1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将新增3万—8万个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5亿美元。如果今后若干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7000亿—8000亿美元能够逐步到位,其影响不言而喻。

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也就是说,“一带一路”最终的目标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多个国家跟我们达成共识,有的是已签订双边协议,有的表示要参与。按照已经达成共识的60多个国家来看,总人口目前有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国内生产总值合计21万亿,占全球总量的29%(2013年数据)。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含中国)贸易总额为13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5%。若不包含中国,其贸易总额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23%。由此可见,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还有非常大的潜力。

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进口0.48万亿美元,出口0.64万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4,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这个数字会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

“一带一路”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内陆五大区块的定位与布局,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

“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人口众多。

第四,有利于优化和创新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扩张,它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欧亚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又有助于相关国家携手应对贸易保护、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极端主义等现实威胁,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农业的新挑战需要实施全球农业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究竟对中国的农业有多大的影响呢?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我认为,目前中国农业主要面临两个挑战。

一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形成农业成本“高地板”,导致国内外差价越来越大,形成提价“天花板”。同时,我国对农业的“黄箱”补贴已接近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上限,形成补贴“天花板”。这样,在成本“高地板”、价格和补贴“天花板”挤压下,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更大。

二是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在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阶段保持农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有三个不能:不能再靠资源超载、环境透支来扩大农业生产;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来提高农业产量;不能再靠直接的价格支持措施来刺激农业生产。

那么,我们靠什么?

我认为新常态下的我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新型战略,提高统筹国内外资源市场的能力,构建全球供应网络。

其中,首先要实现今后农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的观念变革。

例如,今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国内农业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冲突愈发尖锐。目前中国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在农业资源超载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也就是说,从国际市场进口10%的国内农产品需求,相当于用国外农业资源补充20%的国内耕地资源。过去靠资源超载、环境透支的巨大代价,实现了粮食十一连增。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重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已经超过7000万吨,其他谷物进口也达到1000万—2000万吨。当然这其中的部分进口是“有效进口”,是国内需要的;部分进口是“扭曲进口”,是因为国内政策的扭曲,形成国内外巨大价差所引致的进口,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

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必须真正落实中央已经明确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由过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调整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我称之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其要义是“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要求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全球农业战略

现在必须加快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新政策。这要求在确立新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实施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初步的考虑是,在新常态背景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做到 “两个并重,二元路径和三维战略”。

两个并重,即粮食安全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重;二元路径,即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三维战略,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从全球维度、国家维度和家庭维度来规划。

其中,从家庭维度看,粮食安全不仅要解决具体的吃饱问题,今后更重要的是保障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从国家维度

“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合作、共赢。

看,解决粮食安全要真正把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相结合;从全球维度看——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必须把中国的粮食供需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的谋划。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

展,必须要有全球战

略。由此,我们早在

前几年就提出,要实

施“五位一体”的全

球农业战略。

所谓全球农业战

略,第一,要全面布

局境外农业投资,即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

略;第二,要实施新

型农业国际合作,除

了走出去商业性的投

资布局,还要推动对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战

略合作与支持,促进

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

家提高农业生产能

力,从根本上缓解全

球粮食不安全问题,而且由此对冲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问题;第三,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农业治理,建立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全球农业新秩序;第四,要在全球推动建立农业战略贸易伙伴关系;第五,要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掌握大宗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为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提供支撑

“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如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是中亚最低的,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小麦单产1吨/公顷,仅为中国的1/5,提升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提供支撑,服务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总体战略。“一带一路”最终要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在这一构架下,促进形成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全球农业治理新秩序。初步判断,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源互补。亦即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农业资源的互补。通过实施新型国际农业合作战略,充分发挥相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有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民增收问题,还能够扩大其农产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给,对我国进口有利。

第二,产能合作。促进与相关国家农业食品产业的产能合作。目前有人担心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市场有较大冲击。如果通过农业食品的国际产能合作,把国内农业食品产业的价值链,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农业供应链,这或许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这既符合沿线国家的利益,也是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市场互惠。在“一带一路”倡导的区域合作框架下,如果能够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将推动形成公

平、合理安全、稳定

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

系,使各个国家都能

平等、安全分享经济

发展、农产品市场增

长带来的利益。

第四,发展共

赢。亦即,将促进中

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共

同受益、共同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粮食

进口主要来自北美南

美,从周边、沿线国

家进口相对较少。但

是,这些地区的农业

发展潜力非常大。如

中南半岛的老挝、柬

埔寨、缅甸,我们曾

经根据调研做一个测算,只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一点力度,三国的大米出口潜力可以新增2000万吨。而目前全球大米量只有3500万吨。这实际上颠覆了过去的一个说法,即全球大米贸易有限,如果说这是农业资源的限制的话,还不如讲是大米有效需求不足所致。我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在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超载、环境代价高昂的情况下,目前粮食缺口仍然达2500多万吨。若“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则可考虑将我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农产品市场对接起来,建立新型粮食保障体系。西南地区则可退出超载的耕地等资源,真正实现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南半岛则可利用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推动其现代农业发展。

可能的风险

当然,对于我国目前面临各种严峻挑战的农业来说,沿线区域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也会带来一些风险。

首先,对一些竞争性农产品(包括大米等)如果过度进入国内市场,有可能会给国内主产区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其次,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结构性风险,如目前大豆进口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困惑。今后更高程度的农产品市场开放,是否对其他农产品,如主粮、饲料粮,还有肉食等产品,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第三,企业走出去目前基础还比较薄弱,今后是否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承载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所赋予的使命?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在政策设计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并提出应对之策。

(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2015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演讲,由本刊编辑王颖梅整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