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

新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

新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①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②。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③,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变法失败,被贬江宁之后。②“空旷”“清炯”都借代水面。③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军攻破合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石梁横架河上,茅屋临近水边的诗意画面,实际上是写杏花的生存环境。

B. 颔联的意思是,岸上杏花娇艳美丽,但与水中杏花之倒影相比,并没有更加美丽。

C. 杏花倒映于水中,仿佛景阳妃藏在宫井那样笑意嫣然。以美女比喻花,形象生动。

D. 诗歌通过杏花形象的正面描绘,并以景阳妃的笑为喻,细腻地写出了杏花之美。

15.“残妆坏难整”的原因是什么?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说明。

14.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

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通过杏花形象的正面描绘”错,全诗都没有对杏花的形象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对杏花在水中的倒影的描写,对杏花进行间接的描写。

15.原因:水面微波荡漾。表达的感情:

①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惆怅、惋惜之情;

②借杏花美丽的倒影被破坏寄寓变法失败的感伤、失落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一)

【唐】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②问,来经战伐新③。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④。

【注】①观:杜甫的弟弟,杜观。②儿童: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③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书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向孩子们讲述的内容。《社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调‘来经战伐新’也”。④秦:代指家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层峦叠嶂,遮天蔽日。

B.颔联直书实事,作者虽在病中,但因与弟弟相见,精神立马振奋。

C.尾联“泊船”“归秦”分别与首联“巫峡”“终南”相呼应。

D.本诗格律精绝,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

15.有人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16分)

14.B【解析】“因与弟弟相见”错误,应是读到了弟弟的来信。

15.①首联前句写巫峡两岸层峦叠嶂,遮天蔽日,暗指作者情绪低落;后句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透露出一丝喜悦;

②颔联写自己于病中收到弟弟来信,悲中见喜;

③颈联写自己高兴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战事,喜中有悲;

④尾联设想兄弟见面后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盼团圆的急迫心情,表达想要回家的愿望,但“款款”二字说明这一愿望不能立马实现,仍然是悲喜相兼。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首句,“西风”直言环境萧瑟,“泪不干”表现离别的不舍,为全词奠定伤感基调。B.“劝加餐”是最常见的临别叮咛,平实之中蕴含深深的牵挂,不事雕琢却质朴感人。C.“桂花时节”令人自然想到仲秋月圆时节,表现了词人对与友人早日重逢的殷切期盼。D.最后两句,欲为友人画像以慰离别之苦,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15.试简要分析“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6分)

14.(3分)D【解析】“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错误,原意应为小像已经画成,但伤心之意却难以画得。

15.(1)主客移位(“他写”或“对写”),(1分)借想象别后友人灯前听雨的孤独无聊以及

追忆雪后看山的同游共乐,抒写自己同友人离别后的孤独无聊以及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2)对比,(1分)昔日的携手同游、共赏美景与日后的形影相吊、郁郁寡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2分)

(3)衬托,(1分)以二人携手同游的快乐衬托出离别后孤独寂寞的痛苦。(2分)(后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3分,只答后两点最多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花影

(宋)苏轼

重重登登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重重叠叠”连用两个叠音词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写出了花影的浓厚。

B.明知道影子不会被扫去,但诗人还是计小童一遍遍的去扫,这种做法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烦躁。

C.诗歌最后两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月亮升起后花影变化的情景。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咏花影这一“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看似简单,细思则极为深刻。

15.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14.B【解析】B项并没有反映出作者烦躁的心情。

15.(1)花影的变化。(1分)开始用上瑶台写影子在移动,后来又写到被太阳收拾去写影的消失,最后写明月送将来写影子出现。(2分)

(2)花影的变暗含着光的变化,(1分)影子上瑶台是光的移动;影子被太阳收拾去是日光的由有到消失;明月送影子来是月光由无到有。(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夏日途中

李廓①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①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

15.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D【解析】D中不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可改为议论。

15.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2分)诗中“炎风”、“初蝉”等意象呈现了一幅夏日图景。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2分)尾联直抒胸臆,“无成”直接点明情感。二者结合,较为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②凭:烦请。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词的上片写自我悲痛心情的缘起,并扩展到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时复杂难遣的悲情。全词语言沉郁苍凉,抒情曲折委婉,令人慨叹。

15.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那些情感?(6分)

14.D【解析】“抒情曲折委婉”有误,本词情感丰富,但抒情并不曲折,亦不委婉。

15.①送别亲人的惆怅之情。妻子去世十年,又见其弟时产生了无限回忆。“坐上别愁,归来肠断”蕴含着深深的惆怅与伤悲;(2分)

②悼念亡妻的悲痛之情。此时结发之妻虽已去世十年,但伤感悲痛之情却时时萦绕,“忘却”是虚,“思量”是实;(2分)

③仕途不畅的失意之情。此时词人被贬杭州,政治的失意让他接连被贬,心情抑郁;

④思念故乡的悲凉之情。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流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②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③,儒冠多误身④。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③招魂:《楚辞》的篇名。④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头两句,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B.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令人寒心。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反衬他的凄凉心境。

C.下阕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作者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将领形象,写出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D.“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国土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概述。(6分)

14.B【解析】“反衬”错误,应为正衬。

15.①漂泊不定的凄苦;

②前途茫茫的忧虑;

③遇见故人的欣喜;

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15.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 分)14.D【解析】诗句理解有误,诗人并无遗憾之情。

15.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14.B【解析】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

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5.诗人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14.A【解析】对主旨概括不当,本诗表达的并非“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而是“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5.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词人选取了旧时交往的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加以叙写。

B.下片写别后之思。前三句以问句发端,含蓄地表达了与卢梅坡的分别,触发了词人的伤感之情。

C.“魂飞”,写他因为友人离去而失魂落魄;“梦惊”,写词人因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无法

安睡。

D.最后一句写离别后,对友人卢梅坡强烈的思念之情,词人愿化作飞尘、明月与之相随相伴。

15.请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艺术效果。

14.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B项,委婉含蓄错,应是直抒胸臆。

15.(1)“聚散匆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聚”,承上;“散”,启下。

(2)“匆匆”写出两人深感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

(3)比喻,把分别后的两人比作孤雁、浮萍,表现离别之苦。

(4)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荔支叹(节选)

[宋]苏轼

十里一置①飞尘灰,五里一堠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③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15.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6分)

14.A【解析】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

15.相同:两首诗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1分)都将“妃子的笑容”和“运输者的艰辛”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1分)

不同: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的“惊”,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2分)杜诗对比精巧,寓意含蓄而有不尽之意。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笑”,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委婉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星芒尽”“海雾消”,用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既写出了北地的自然景象,又象征战争的结束。

D.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

15.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感”,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试结合诗歌分析。(6分)

14.C【解析】C“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错,这里用的是比喻,其实是大漠,胡地哪来的“海雾”呢?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15.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

②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或自豪和满足之情)。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然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上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每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6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12~13题。(9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写诗人酒醉归来,“醒复醉”写出他纵情饮酒的兴致,“仿佛”一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他醉眼惺忪的情态。

B.词的上片营造出了一个静谧的意境,家僮的鼾声如雷恰好衬托出夜晚环境的安静,也为后面“听江声”做好了铺垫。

C.词的下片直接议论抒情,表达了不愿因世事而思虑万千、周旋忙碌的想法,饱含着诗人被贬之后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D.诗人以写景结束全词,驾一叶扁舟,随江漂流,度此余生,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的痛苦和隐逸避世的的消极心态。

13.有人评价词中“倚杖听江声”一句精妙绝伦。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

12.D【解析】本词以写景及叙事结尾,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表现了诗人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及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旷达恬淡精神。

13.①“倚杖听江声”一句写诗人独自回家,敲门不应,醉酒倚杖立,独自听江声,诗人不因无人应门而恼怒,反而陶醉于宁静的大自然中,表现出诗人潇洒旷达、遗世独立的形象。

②这一句又表现出诗人面对长江时陷入深沉的思考,世事无常,孤寂落寞但人生又应该跳出世俗、向往自由的词人形象;

③这一句也很好地勾连上下片,上片叙事,写立江边之缘由,下片写立江边所见之景,写立江边所思之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7分)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1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5分)

11.B【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

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

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翌日早上,将此诗呈送给子骏等三人。

B.首联两句中的“青春”即春季,“阕”是“终、止”的意思。时当暮春,连绵春雨方停,作者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C.颈联两句运用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D.司马光曾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此诗明洁清远的意境,正是这种人生境界的最好写照。

15.诗歌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动静结合”理解有误。此联中没有动静结合。故选C。

15.诗歌尾联表现出作者坚持自己的政见,不肯苟且迎合,高洁清白的品质。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玉壶冰”自比,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只怀疑“玉壶冰”还不足以用来与我明洁的品性和操守相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地,多指隐居之所。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朋友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真实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1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1.D【解析】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12.①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②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③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④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仕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仕进取。(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2018高考诗歌阅读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 D 15. A

16.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之笔。②比如上阙“东北看惊诸

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阙“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

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阙“还自叹中年多病,

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阙“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11.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0. 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