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面积》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课标解读

“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渗透度量意识。1.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黑板、国旗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和面的大小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采用“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描述的方式说明面积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模仿说出国旗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桌、数学书封面等身边实物的面积,进一步认识面积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进而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

2.创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用单位度量的需求;提供足够数量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等学具,让学生在

自主选择、拼摆、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到正方形“既能密铺所测图形,且拼摆方便”的特点,明确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合适。

3.通过交流、自学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在“找一找”“画一画”“站一站”“估一估”等数学活动中,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接近1平方厘米手指甲面的面积”“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和教室面积等活动,丰富学生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面积单位观念;可以让学生估计手帕、黑板等物体表面的面积,再对照标准学具进行调整,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通过“描周长、涂面积”“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计数不同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面积概念,借助多样化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体验单位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

1.创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度量面积的知识与经验,借助“画格子”或“用面积单位测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再通过“用面积单位拼摆多个长方形,并用表格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活动,探究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在应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上述的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初步感知是什么──深入探究,理解为什么──沟通联系,形成认知结构”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创设“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度量知识与经验,通过“画1平方厘米的小格子”“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选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大正方形面积”等方法,得出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法”探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比较简捷方便;通过推理与直观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出平方分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在上述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深化所学的相关面积知识,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会“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铺地砖”“粉刷墙面”“洒水面积”等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如,在例8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砖”的问题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也可以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用乘法计算。从而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定解题计划,感受“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面积概念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删去了面积的定义,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要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要注重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要注重估测策略的运用,要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另外,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抽象概括,避免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

《面积》重难点突破

一、理解面积的含义

突破建议: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学书、课桌、黑板等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

2.借助具体事物,采用描述的方式说明“面积”的概念。例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3.通过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从而完善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4.通过“描周长、涂面积”“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计数不同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二、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突破建议:

1.通过“观察接近1平方厘米手指甲面的面积”“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

表象。

2.通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和教室面积等活动,丰富学生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面积单位观念;

3.通过让学生估计手帕、黑板等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测量计算出实际面积,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计算所得的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逐步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4.通过组织学生脱离参照物,动手画、用剪刀剪或手拉手围出所认识的面积单位,再对照标准学具进行调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清晰的表象。

《面积》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安排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建立面积的概念,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删去了面积的定义,一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二是也避免教师将功夫用在指导学生叙述面积的定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真正理解。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更关注“面”,而忽

视“面”的大小,将“面”等同于面积。因此教材从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入手,明确“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进而形成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教材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例1中呈现的4个说明面积的样例,都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得的事物,其目的就是用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看一看)、动手感知(摸一摸)的基础上,对认识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积累充足的感性经验,进而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在“做一做”中,通过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从而完善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例2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有单位以及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教材由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引入,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并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从而达到唤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需求。教材提供了圆、正三角形、正方形这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拼摆和选择的过程,体会到正方形“既能密铺所测图形,且拼摆方便”的特点,感悟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例3介绍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最基本的面积单位,学生最容易感知,在日常生活中也最常用。教材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认识的编排基本相同,都是先用文字介绍数学上是如何规定的,再通过一系列如“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纸制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这样安排既可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又为今后进行面积的估测奠定了基础。

有理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有理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113中刘阳平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教材从实例出发,由实际需要引入负数,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次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陈述,我们得到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知识结构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图 (1)数形结合思想。本章为数与形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基本支撑点——数轴。有了数轴这个基础,数与形就联系起来了,就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了,,如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道理,理解有理数加法,乘法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等内容都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2)分类讨论的思想。本章中关于有理数的分类,就利用了这一思想。 (3)初步的算法思想。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是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第一个运算法则,也是第一次渗透这种算法思想。所以《标准》的要求为“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4)对立统一思想。由于本章引入了负数、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使加与减、乘与除统一起来,在小学数学中,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都是对立的,现在则不同了,所以,在这一章中,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思想方法的教

分式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五章《分式》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借助对分数的认识来学习分式的内容,是一种类比的认识方法,这在本章学习中经常使用。解分式方程时,化归思想很有用,分式方程一般要先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并且要注意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其中,第一节引进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等分式变形,是全章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是本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在这一节中对指数概念的限制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这给运算带来便利。第三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检验(验根)的环节,这是不同于解以前学习的方程的新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区分一个有理式是分式,还是整式,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分式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2、引导学生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使学生理解a0的意义,并掌握a0=1(a≠0),使学生理解a-n(n是正整数)的意义,并掌握a-n=(a≠0,n 是正整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的运算律对于整数指数都成立,并会正确运用,熟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通

新课标 小学一年级教材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教材分析 最新小学教材分析我们的新教材的编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介绍: 一、教材的编排这一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几部分。 入学教育有四幅图,向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学习的教育。 汉语拼音 13 课,为便于巩固,将 13 课分为四组,每组之后安排一个复习。 识字全册共 8 课,分两次安排,每次学 4 课,独立成一组。 课文全册共 20 课, 5 课为一组,编成四组。 为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和课文后有练习题。 每组识字或每组课文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 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书后有两个生字表。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汉语拼音。 1 / 17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书写即抄写)。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学习说普通话。 2.识字、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 400 个,写其中 100 个。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认识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4.口语交际。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 学习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分析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中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复习课,我们往往通过各类习题来帮

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其实有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演讲、游戏比赛、相互讨论、合作交流、作业比较、小组练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我们有时还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是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新课程理念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更注重能力培养。 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因此新课程理念是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有序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必经坚持教师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充分运用他的教学机智,很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不至于乱糟糟,不至于失控,就好比写文章,我们不能信马由缰,我们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上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讨论就不会离开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题,这样教师的后续教学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展开,教师可以通过以问代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随着思维的层层推进,讨论的逐步升级,师生的目标渐渐的就达到了一致,这样的数学课,让人听了有如行云流水、水银泻地般的干脆利落,我觉得这样的数学课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 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 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 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 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 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 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 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 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 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 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 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 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 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 的环境观。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中指出地理课程应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 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 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 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课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指 导,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活动式 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 生创造分析、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角色扮演、 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潜移 默化的学习地理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地理教育之中,使之认识到 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 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 1 、新课标的初衷 新课程标准,把过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改变了过去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第一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 新课标的第二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近到远的生活关系” 2 、新课标的修订 2006年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工作,到2007年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2011年新课标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 3 、课标修订的原则 (1)深入完善的原则;(2)与时俱进的原则 4 、修订后课标的变化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推进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6)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7)修订后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8)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9)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10)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 二.新教材的编写原则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原则 2 努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原则 3 力图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功能的原则 4 遵循青少年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原则 5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则 三.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 1 教材的总体设计 2 教材的呈现方式 3 教材的逻辑进路 4 教材基本意图 5 教材的总体框架 四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课程标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则,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1、根据课程标准,我们要充分落实课程的思想性。 2、根据课程标准,我们要深入理解本课程的特殊性。 (1)目标的特殊性。(2)方法的特殊性。 3、根据课程标准,应当明确本课程的四种基本的教学方式。

分式的乘除说课稿

分式的乘除说课稿 杨磊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 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 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 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四、学法分析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 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 ??÷n b m a 倍, (引出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课标和教材解读 新课标解读: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整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也是开放的,它让学生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

八上第十五章《分式》教材分析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市第七中学尹双玲 分式蕴含着双重身份:既是除法的表达式又表示除法的结果。从这个观点出发,《分式》这章是继整式乘除之后对代数式进一步的研究。数学里的数与式,其生命力在于运算,只有与运算联系起来,才能深化对数与式的认识,《分式》的基础是分数、整式的四则运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同时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分式变形也是在以后学习物理、化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课标要求 (1)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的概念,认识分式是一类应用广泛的重要代数式.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了解最简分式的概念. (3)类比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探究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4)结合分式的运算,将指数的范围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了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 (5)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分式方程过程中的化归思想. (6)结合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基本性质、分式运算、分式方程. 难点:1.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整式运算、因式分解和分式运算的综合运用;2.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3.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列整式方程相比,尽管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但是由于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可以是整式或分式,所以更具灵活性,学生会感到困难. 关键:通过分式与分数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教学中仔细分析数量关系, 用分式来表示未知量。 三、教材分析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的课时安排 本章共安排了三个小节以及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5.1 分式3课时 15.2 分式的运算6课时 15.3 分式方程3课时 数学活动1课时 小结2课时

美术新课标解析与教材解读1

美术新课标解析与教材解读1

————————————————————————————————作者:————————————————————————————————日期: ?

美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培养时代的、爱国的、睿智的、健康的、合作的、创新的、负责的、会生活的四有新人。 二、新课标出台的基础是什么? 可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从社会角度谈,在社会剧变时期,学制或课程标准变更频繁。科研进步,追求教育的完善。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援。政治稳定,保障规划实施。 二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分水岭阶段;时代生活的要求,倒逼高中生学习美术。 三是从专业角度谈,有历史的积淀、全球化的影响、学段目标的定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未来人生必备。 (一)历史的积淀,艺术教育回归基础。 1932、1936《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目标是德性、兴趣、应用制作、图画基础、表达创作。内容有基本画法、图案构成、艺术概说、构图法、投影、设计图、工艺美术等。(第一学年,1小时/周;2-3学年,2小时/周。 1941《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增加国画写生练

习。1-2学年,1节/周。 1948《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绘画切合生活需要,美术理论,欣赏兴趣,创作涵养。1-2学年,1节/周。 1995《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中外名作占70%)。 199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同95),34课时(1节/周) 200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系列。54学时,3学分。 (二)全球化的影响,美术成为必修课。 1994,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 1993,澳洲《全国课程规划》,艺术是8大领域之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艺术5个部分。 1998,日本《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工艺、书法。 1997,韩国《高中课程·普通科目》,美术科目包括美的体验、表现、鉴赏。

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

从分数到分式的说课稿 说课人:刘刚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并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分数知识为基础,对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节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以后学习函数、方程等问题的关键。 2.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但通过低年级分数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有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几组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二、目标分析 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完善自我的精神品格。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分式的概念。 ②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过程性目标 ①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式扩充到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 ②学生通过类比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探究分式的概念,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八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来表示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分数探究分式的概念,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如类比分数的概念形成分式的概念)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坚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温儒敏总主编全面解读语文教学改革

2018年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师生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新高考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初二书写《分式》教材分析讲稿

初二书写《分式》教材分析讲稿 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概念.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分式,分式方程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章所涉及的分式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基本解法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本章知识结构 三、本章要求。 1.课程学习目标: (1)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类代数式.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 (3)类比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探究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这些法则. (4)结合分式的运算,将指数的讨论范围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5)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掌握这类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2.中考要求(参阅年中考说明) (1)基本要求: a.了解分式的概念,能确定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b.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变形. c.理解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d.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2)略高要求 a.能确定使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b.能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c.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选用恰当方法解决与分式有关的问题。 d.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会对分式 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3)较高要求: a.会运用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式的四则运算 难点:(1)分式的四则运算(2)根据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 4.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6.1 分式2课时 16.2分式的运算6课时 16.3分式方程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 四、教法建议 1.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注意通过分数认识分式 (1)分数是分式具体的,特殊的基础对象;分式是把具体的分数一般化后的抽象代表. (2)分数与分式的关系表现为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 (3)教学中突出类比思想,力争使学生从数式通性的角度认识分式. 2.重视分式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1)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合分式内容又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开展对分式的 学习. (2)尽量避免脱离实际问题讲分式.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期末论文 题目:《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学号:1009114056 姓名:李红鸽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3)班

《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我国义务教育中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常读深研、活学活用,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使命,而是本次基础课程改革对所有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大改革目标之一。① (一)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含义的理解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式,其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他们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有效性、相对性。 合作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地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夏家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8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案等详细资料

《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儿童身高的变化,近十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比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喜欢看的科普读物、所穿鞋子的号码、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之后,一方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有关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性调查与解

分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二册节“分式”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案目标的确定,教案过程的设计,教法、学法、教具的选择,教案评价与反馈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代数第九章“分式”是初中阶段对有理式另一分支的研究,是整式的进一步发展,是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可缺少的工具。与其它数学知识一样,在具体情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正确了解分式的概念是学好本章教材的关键之一,有助于复习巩固分数的知识和整式的概念,能够用分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对今后学习分式的四则运算和分式方程及函数等打下必要的基础。2、教材结构 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旧引新,从特殊到一般的特点,即是学生在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采用了具体情境中的图片、实例,类比两个数相除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建立分式的概念,进而建立有理式的概念。较旧教材把分式的值为零这一知识点作为B组题,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具体分七个部分设置教案内容:第一部分是本章的“引言”,包括插图及实例,引入了本章要学习的内容;第二部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情境类比建立分式的概念;第三部分结合整式的概念,纳入知识系统,从而建立有理式的概念;第四部分运用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一知识来解决例题;第五部分是三个练习题,练习1帮助学生理解分式的形式,练习2巩固有理式的概念,练习3是对例题的巩固;第六部分是教材的A组题,应注意对4题的指导;第七部分是B组题及“想一想”,拓展学生的思维。3、重点、难点和关键 RTCrpUDGiT 这是因为正确了解分式的概念,是学好本章的关键,进而能了解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及联系。渗透了“数、式通性,类比”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5PCzVD7HxA 这是因为分母由具体的数抽象为含字母的代数式,而字母的取值可能使分母的值为零,学生难于理解,也极易与分数形式的整式等相混淆,加之学生对整式与分式区别能力有限,所以这成为本节的难点。因为它是分式概念的根本特征,也是分式与整式的主要区别。 二、教案目标 xHAQX74J0X 教案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依据教案大纲中关于“分式的概念”的具体教案要求和相关的教案原则,以及本节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确定的。LDAYtRyKfE 学生在学习分数、整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分式的意义,并能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分式,学生能够达到“了解”的层次,只要求学生会识别分式,会正确区分整式与分式,在已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转化为不等式或方程的知识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据此确定了知识目标。Zzz6ZB2Ltk 教材通过实例得出用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具体的数量关系,从而与分数类比建立分式的概念,渗透了“数、式通性,类比”的数学思想,据此确定了能力目标。dvzfvkwMI1 各教案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用分式的形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符号感。据此确定了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意义;会识别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会正确区别整式与分式;能判断一个分式是否有意义,会求一个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分数与分式对比的教案,渗透“数、式通性,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具体情境中分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符号感,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的探索性与创造性。 重点:使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分式概念中的分母含有字母和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的值为零。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一)、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1、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1: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例如2:人教课标版《年月日》例题中带*的旁注文字: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得倍数才是闰年。这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新授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指导学生在认识掌握闰年、平年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在计算年份是否是平年还是闰年时,要针对不同的年份分别除以4、400才能确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