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政治行政二分原则作为公共行政学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逻辑起点,开创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河。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理论意义在于将行政管理研究独立于政治领域,从而使得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可能;行政管理活动也从一种统治视角逐步地转变到一种管理视角。至此,政治行政二分法也就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政治行政二分法的“二分”前提是政治和行政机构分设、职能分离,而在具体的行政事务部门和公共事务上政治和行政不可能完全地分离,所以,价值中立是有限度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政治与行政二分使政府管理系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制度空间,并由此建立了一个高效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

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内涵

(一)背景

17—18 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公民社会发展地相当成熟,整个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分化现象。到了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各种冲突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使得政府不得不进行积极干预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扩大,公务人员的数量急速增加。此时,也迫切需要一门科学理论来指导政府的管理活动。于是,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便应运而生。一种理论的产生也离不开政治土壤。多党制便是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产生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多党政治是竞争性的政治,政党通过竞争性选举来获得掌权的机会。于是,在政治领域中的这些竞争往往会促使社会分化为不同的利益对立集团。这种矛盾对立与斗争又通常会走向非理性化,因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因此,政治与行政相分离是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二)演进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历程是很难准确追溯到其源头的。在某种意义上,整个近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是朝着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方向前进的。

首先是德国学者斯坦因是最早关于政治与行政分离观点的萌芽者,他对宪政与行政的关系进行了解说:“国家在一定社会秩序条件下是个人人格主体,具有心理学上的意志和活动,分别表现为宪政和行政。宪政是主体有组织的意志,行政则是主体依据意志的活动。宪政规定行政活动的轮廓,但行政的内容却不是来自于宪政。”

随后政治学家J·K·布隆赤里明确提出应当对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他认为,一个国家具有两种基本活动,即政治活动和行政活动。这两种活动的区别在于“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政治活动和行政活动存在着严格的区分界限,二者虽然彼此关联但更有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问题被正式提出来则是由威尔逊作出的。1887年,威尔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开山之作——《行政研究》,他认为:第一,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所以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第二,要发挥和实现政治的功能,就必须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加强执行,提高行政效率;第三,国家的权利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行政的行政部门手里,因此,从结构上上说,三权分立学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才是正确的;第四,一个良好的政府应有两大支柱。尽管《行政学之研究》并未涉及行政学的基本

框架,也未规定其基本范畴,但其拟定了行政学的内涵,因而奠定了行政学的基础。

古德诺最著名有代表性的名著是1900 年出版的《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一书,是最早的行政学专著之一,对后来的行政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古德诺是行政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做了系统的阐述: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主张否定立法,司法,行政的三分法,而取而代之以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那是政治学的任务,也不能使用民主或程序的标准,而是研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用方法或技术的标准;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最好将政府的因素和政治权利等政治排斥在行政之外,而将政府文职官员区分为政务官和常务官,并规定常务管在政治上的中立。古德诺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

二、威尔逊与古德诺的对比

对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内容我们主要从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著作思想中加以概括总结。(一)威尔逊的主要行政思想

第一,将政府管理行为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威尔逊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前进,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整个社会或者说是公众对政府的职能需求也越来越多,正是由于有了现实上的需求,威尔逊提出了将政府管理行为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

第二,强调政府应注重的两大目标:政府职能要明确;政府实现职能的最佳途径。威尔逊说:“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

第三,阐明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特征:社会性、独立性、行政效率性,主张行政集权。他认为,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系统的执行活动,可以找到一种为人们所认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政规律,这是他的社会性。同时,因为它的社会性。威尔逊主张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另外,威尔逊主张实行行政集权,他认为,“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在我看来似乎是承担责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四,主张将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威尔逊认为,行政就是政府的执行操作,是具体的思想活动,行政管理置身在政治之外,政治是国家宏观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活动,但二者却是密切相关的。另外,他明确指出,“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领域的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甚远。”

第五,阐述了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主张要找到最佳的分权方式即权力划分问题,应研究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的关系,要指导公共监督。要寻求最佳途径,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最佳文官队伍。注重研究治国艺术,主张大胆地借鉴别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但是也反对脱离实际的机械照搬。

(二)古德诺的主要政治行政思想

古德诺认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就是:政治与行政。”也就是说,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包括立法),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包括司法和行政)。

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协调的路径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古德诺认为,“政治必须对行政控制以保证国家意志执行,但为了保证政府的民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出其所要实现的合理

目的。”政治控制行政奠定了政治与行政二者协调的基础,但要实现二者的真正协调,强调这种控制的适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古德诺明确指出,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该以不使行政体制被利用来影响国家意志的表达为限,行政应该服务于政治,政治应该对行政进行适度控制,只有这样政治与行政才能取得协调。政治对行政的控制体现在对行政机构和官员的控制两个方面,从机构这一层次上来说,古德诺认为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限于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其他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府机构都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受政治的影响。

第二,法外调节——政党:美国的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政府权力分立的基本原则之上的。由于按宪法制定的法律授予了执行和行政官员独立的地位,所以要在法定的正式政府体制中发挥政治对行政的必要的控制就不可能了。政党体制保证了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之间的协调,这种协调是开展政府工作所必需的。古德诺认为,必须使美国的政府体制作出某种调整以正式容纳政党这个现实,发挥它已有的协调功能,制定出政党的行为规范,减轻和消除政党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政党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为自己的行为和管理制定某些规章和制度。

第三,行政的适度集权化:由于美国是将分权理论精神贯彻比较彻底的国家,它不仅将国家权力作了横向层次的划分,使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分立、相互牵制,而且在纵向层次上实行了中央和地方的分权,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央集权化程度,其最大的弊端要数它导致了政治与行政的失调。古德诺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便只有通过行政集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因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才能达到政治与行政功能之间的必要的协调”。因此,应该鼓励行政集权的趋势,而不是阻碍它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这种集权,不管是从政府效率的观点看,还是从民治政府的本身存在来看,坚持这一点都是很必要的。

(三)威尔逊与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首先,两人都认为任何政府在结构上与功能上都存在相似性,具有共同规律可循。其次行政与政治相关联,但又不同于政治活动,行政应部分受控于政治,但政治与行政又不同。再次,尽管政治与行政功能分化非常明显,但将其严格区分是非常困难的。最后,都主张加强行政集权来建立高效率政府。

2、不同点

第一,对行政范畴的定义不同:古德诺从相对主义来界定行政的内涵,认为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还包括司法。古德诺还对行政中政府行政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准司法的功能,它存在于司法行政与政府行政之间的交界处;第二种是执行功能,这体现了行政的主要特征——执行性;第三种是统计或半科学的功能。威尔逊对行政范围的定义则相对狭窄一些。他认为“行政机关是政府最明显的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是政府的执行者,是政府的操作者,是政府的最显露的方面。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行政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

第二,威尔逊相当注重对行政研究方法、行政执行以及如何通过改善政府管理来提高效率的论证,行政学研究应该运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通过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既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能够对自身制度的缺陷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使现代的政府成为有用和有效率的政府。古德诺则十分注重对政治与行政的关系的协调,注重研究行政如何避免受政治的过度控制,为了保证表达出来的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对行政的控制是必要的,但为了保证政府的民主性和行政的高效性,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过其所需要的目的。所以这种控制必须有一定的“度”。

第三,威尔逊认为,民主和效率是相矛盾的,是行政学成为一个学科的原因之一。古德

诺的观点则不同,渗透了西方社会传统和工业时代当时的价值诉求——民主与效率。这种二分法不但是针对当时美国流行的政党分赃而提出的一种对策,而且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的国家政治体制变动的一种回应。实践证明它确实较好地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产生的民主与效率冲突的矛盾。二分法以民主选举、政党政治来保证和体现民主;而以政治中立、具有专业技术、职业生涯的文官保障效率。由此,民主和效率便天然地统一了起来。这一点可以说是两人最大的不同点了。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价值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作为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与划分。尽管斯坦因与布隆赤里最早意识到政治与行政的不同,但对其两者的区别加以细致的描述则归功于威尔逊,可以说正是威尔逊及其著作《行政学研究》使公众真正意识到政治与行政是不同的,且行政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古德诺在威尔逊的基础上,不仅系统阐述了两者的区别,还进一步提出政治与行政各自的内涵与定义,为行政学理论研究奠定牢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呈螺旋式发展的趋势,虽然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原则被提出来以后,不断受到各种怀疑和批评,但却在各个国家、各个阶段得到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其理论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批判了“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为现代文官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政党分赃制”一方面导致了任人唯亲、效率低下、官吏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官僚与政治家共进退,这必然经常使政府的工作陷于混乱和不稳定之中。基于这种情况,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理论设计了一种理想的模式,即政治家参加选举、制定公共政策,而行政官僚只负责执行政策、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政治家根据选举的结果决定去留,行政官僚则成为终身性的职业。因而威尔逊政治与行政两分的学说为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有力地评判了“政党分赃制”的种种弊端,而且成为行政学学术研究的巨大推动力。

其次,以二分理论为改革指导理论使得实践中行政越来越具有独立自主性,不仅相对有效地保证了行政活动的连续性,而且也使得政府更多的关注管理技术,从而推动了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成为公共行政学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

参考文献

[1]丁煌,《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政治学研究》,1998(3)。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霄,《威尔逊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思想比较》,《争鸣与探讨》,2010。

[4]李智,《浅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8期.

[5]岳成浩《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行政论坛》,2005.1。

[6]黎民,《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杨成浩,《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行政论坛,2005.1.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国际政治学 2.国家力量 3.联合国 4.国家主权 5.世界主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国际组织的分类。 2.简述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 3.简述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的关系。 4.简述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当代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特点、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2.国家利益在一国对外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国的对外政策,请论述国家利益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国际政治学 答: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2.国家力量 答:国家力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物质力量,是指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教力的综合。精神力量,是指社会制度、政府效能、国民意志、民族凝聚力、外交战略决策的水平。这两部分构成的国家力量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如经过相互作用和政府的良好组织,这两种力量就会产生出一种国际影响力。在国家力量中,经济与科技力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国家力量是由构成力综合而成的统一体,可称之为综合国力。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国家力量。

政治二分法具有的意义

对于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具有的意义,我们认为如下: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由古德诺提出。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政治”——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也就是政治职能与行政职能是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从字面上看,二分法是将政治行政进行分离和对立,但是其内在含义在于对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协调。在文中提到政党的目的就是达到执政掌权,然后彻底庸俗化,变成了“理性经济人”,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而政治行政二分法使政治能很好把握住对于行政的控制的度,有利于行政执行能力使用,有利于解决政党分赃的状况,有利于与国家意志形式相吻合,让人民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意志。 对于行政对于政治的吸纳的理解: 文中指出:“行政吸纳政治”是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把社会中精英或精英集团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进行政决策结构,因而获致某一层次的“精英整合”,这一过程,赋予了统治权力以合法性,从而,一个松弛的、但整合的政治社会得以建立起来。 根据文章,行政吸纳政治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垄断政治权力并且严厉控制公共领域,且只致力于经济发展而不对任何社会阶层负责,但是为了保证政治的稳定性,利用“咨询”的途径,建立起精英联盟,通过给予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主动自觉地制定有利于社会精英的公共政策,来赢得精英阶层的支持和选票。也就是说“满足强者,剥削弱者”。 但是只有在政治化很低的社会中,精英才能构成政府合法性的条件。如果随着政治化的提高,原来属于非政治层的人都进入了政治层,精英慢慢失去原有的威信,从而必须通过政治民主化才能使政治稳定,这也是行政吸纳政治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做如下解释: 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②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③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政治学 2、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的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解释: 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 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a.权力的主体只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主体主要指国家, 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 b.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权力客体与权力主体的关 系是相对的。 c.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强制力。 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政治权力的类型:①强制性权力②功利性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④人格型权力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政治权力的基础:①武力②财富③技能④动机⑤知识⑥制度基础 ?政治权力的分配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历史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有一下几方面: ①政治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①政治认知性成分②政治情感性成分 ?③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类型:①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②狭隘型文化、顺从性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社会资本是新型的政治文化 4、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普及信任的程度。社会资本理论(美·普特南)是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提出来的。 ?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②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摘要:政行二分思想发展过程中,古德诺继续威尔逊之后,对政行二分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他的政治与行政协调发展理论,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与实践,从而分析古德诺的思想在行政学学科上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政行二分;政行协调;历史独创性 在古德诺所处的时代中,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提法。特别是在行政学研究较为发达的德国,斯坦因就曾指出,宪政是主体有组织的轮廓,但行政的内容却不是来自宪政。而在古德诺之前素有“行政学之父”的美国第28届总统威尔逊更是吸收他国有关研究行政的理论思想基础并且明确提出要把政治与行政区分开来,将行政学建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然而,对于政治与行政二分做出系统的阐释的还是只有古德诺,他的政行二分思想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了政行二分思想的经典表述,把政行分开的必要性与民治政府、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考虑。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的第一章“国家的主要功能”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的行为,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古德诺把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这一表述成为他的政行二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并且,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是必要的。为了证明这一点,首先,他提出了民治政府的概念,民治政府实际上指的是多党制的政治体制。其次,政治与行政的分开与文官制度发展相互促进。 (2)扬弃了“三分法”,采取两分的手法使行政机构权利得到扩张。为了进一步阐述政行二分的思想,古德诺对孟德斯鸠的“三分法”做了分析。他认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将政府权力三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的观点,是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的。“这种把政府的功能分为三种而非两种的分法,可能是由于孟德斯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英国的制度进行研究的结果。在他著书立说的时期,英国大概是当时文明世界中唯一在政府中把执行机构与司法机构严格分开的国家”。但是,英国的法官是独立的,并不意味着司法功能可以被单独

政治学主要理论

政治学主要理论 第一课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A.为什么:○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核心。○3民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我国的民主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民主制度尚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B.怎么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 4.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5.我国的对内对外国家职能: 对内:○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文化职能○3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对外:第一,抵御外部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6.人大、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它。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7.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么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有如下优越性: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一国两制的地位、含义、内容、意义(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地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 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而不是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 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 阶段上的社会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 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它决定着 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规律: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表现为各种经 济现象。各种经济现象有其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就叫做。它是在一 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表示 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商品与货币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的时 候实现的。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具象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 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劳动的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 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简单说:具象劳动就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同某种特殊 使用联系的劳动。具象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 劳动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 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所以, 具象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 须的,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抽象劳动(商品价值):是撇开具体形 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 体力的支出。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 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未 来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 用来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只表现为 具体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 品价值量的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 使用。 贮藏手段:货币推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 富被人们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世界货币:货币越过一国的范围,在国 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流通量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 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 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 通速度。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指在市场流通 中收缩货币供应量或者减少纸币发行 量,使之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 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或 使纸币升值,使得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下 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必然趋 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商品价 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 来进行。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不变资产: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产: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产,这部分资产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 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 的比率。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 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 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的剩余 劳动。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暂时的。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尽管在行政学领域广为人知,但不同的学者对这个理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是威尔逊首先提出,后经过古德诺的发挥。但他们并没有详细的论述过这个理论具体包含的内容,仅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个供后人研究的假设。严格来说威尔逊,只是提出了政治和行政相分离的看法,并不是这一理论本身。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客观上应该由一系列的“小理论”组成,她包含了这一理论本身对于行政管理历史的看法、政治和行政的关系、以及一些明确的理论假设。 威尔逊提出政治和行政相分离的看法并不是他的创新。他在《行政学研究》中也承认行政学研究以及政治行政二分法是对当时欧洲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一种总结。这一提法出现以后,很多的学者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论述,不同学者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同威尔逊和古德洛的分析一起构成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体系。 政治与行政分离原则所解决的问题,一是周期性的政治选举对行政组织稳定性的影响,二是革除“政党分肥”的弊端。政治行政二分法把行政从政治中剥离出来,使行政系统成为非政治性的工具,这与韦伯对官僚制工具理性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的提出,使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备了可能性。

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前提和背景 (一)行政学独立的思想渊源 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渊源,它的提出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国家治理上的影响有密切的联系。 在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三权分立制度,“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约,特别是斯密、李嘉图等将自由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在国家治理上,主张国家对社会的放任。“自从洛克以来自由主义就一直不满国家的干预。到18世纪末叶,已有相当大量的进步意见,主张社会如果不受干预,本质上就能自我调节。”可见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对社会的放任。正是因为这样“行政”仅仅是作为政治的附庸。行政不可能干预社会,也就是行政不能插手对“公域”的管理,在这一时期行政表现的是政治的统治职能,行政仅仅是政治实现统治的一个附属工具,因此行政学也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在这时的研究还不是“公共行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人了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大肆的利用对市场的垄断,盘剥工人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由于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对社会的放任,反对国家的干预,因此国家就无法实现对社会的调节。广大人民不仅没有得到工业文明的恩泽反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工人运动不断的兴起;另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评述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评述 导读:本文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评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评述 何霞 摘要: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作为公共行政学的经典范式,在公共行政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诸多批评。文中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该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05-02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在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最先由德国政治学家布隆赤里提出来的,在经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系统发展之后,成为了公共行政学的经典范式。该范式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本文将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内涵、评价以及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内涵 为了获得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准确理解,需要认真研读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和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部著作。两位学者在其著作中对政治与行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为了较清晰地

阐述该理论,现对两位学者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进行比较。 1.在政治与行政分离上,威尔逊认为,行政与政治是有区别的。行政管理专属的领域是置身于政治范围之外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治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1]12古德诺的观点与威尔逊的类似。他认为,“在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机关都用它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分别就是:政治与行政。”[2]12-13换句话说,政治就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就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2.在政治与行政的联系上,威尔逊认为,政治与行政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行政管理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它超越纯粹技术细节的,与政治中的基本原则、永恒真理息息相关。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上光辉在于他系统探讨了政治与行政的协调问题。他认为,“政治的功能一方面主要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其次又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因为在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即在法律的制定和贯彻之间,必须存在协调。”[2]21他对政治与行政取得协调的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政治对行政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是法定制度,二是法外调节,即政党。

政治学理论真题汇编(1)

2007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真题 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 1、宪政 2、民主化 3、多元主义 4、公共政策 5、消极自由 二、简答 1、运用政党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2、“公民社会”概念成为近些年的学术热点,试述其学术价值意义 3、论述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的区别和比较 三、论述 1、简述近期学术界支持政府干预的主要观点,试反驳或论证 2、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述社会公正实现的关键是什么? 综合 简答 1、当今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有哪些? 2、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内容和特征 3、以日本为例,简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区别 4、简述美国国会与总统的权力制约机制 5、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及实践(以瓦窑堡会议为例) 6、解放战争期间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1947年12月中央会议为例) 论述 1、论述当代中国社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府对社团的管理模式和转变这种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2、论述普选原则的发展与变化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作用 3、结合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过程和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谈谈你对毛和毛思的看法 07复旦政治学原理 一.名解 1.行为主义政治学2.现代国家建设3.政治不服从4.法团主义5.民粹主义6.历史制度主义7.社会动员8.权威政体9.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10.寡头政治铁律 二.材料分析 材料取自于阿尔蒙德和维巴关于政治文化的一段材料 1.什么是政治文化?2.政治文化对政治民主的作用.3.材料体现的哪种政治文化?

三.请举例论证"现代政党产生与议会,最终发展到社会根植与民众."的根本原因和促成因素. 四.有限政府"有限"的内涵和原因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北京大学政治学试题 2005年 一名词解释(7*5) 1、全球化 2、大政府 3、政治沟通 4、依附理论 5、社群主义 二简答(15*3) 1、政府类型划分的方法和理论 2、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分歧 3、政治社会化等同于社会政治化吗?(说明理由) 三论述(15*2) 1、论证或反驳“宪政=限政” 2、近年来,社会信用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试用政府角色理论,说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对于社会信用体建设的重要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5*6) 1、政治合法性 2、行为主义 3、有限政府 4、威权主义 5、消极自由 二简答(4*15) 1、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政治分析的可行性,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3、政治科学化的意义和影响 4、民主作为政治制度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三论述(2*30) 1、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实践,论述现代政府的执政原则。 2、论述我国政治权力与政治监督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政治学理论,分析对公共权力限制的必要性。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冲突 2、政治过程 3、政府租金 4、政治稳定 5、政治文化 二简答 1、经济分析方法对政治生活的适用性 2、现代政治选举制度的原则有哪些 3、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第二讲: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第二讲: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一、生平与著述 弗兰克·古德诺(1859-1939)。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行政学家和法学家。 但在西方行政学史上,让古德诺闻名的,是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思想。 古德诺大学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法律,后任该校教授,对法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均有研究自1888年在该校主讲行政法学课程,为时近20年,并在此逐渐建立起他的学术声誉,出版了《比较行政学》等书。 此外,古德诺曾任美国政治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1913-1914年曾在北京担任中国政府的政治顾问,1914年因撰写了《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而卷入中国政治旋涡,并因此背负骂名。 1914-1928: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对该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长四倍。 1900年出版了体现了其主要行政学思想的名著《政治与行政》。 在该书中,古德诺舍弃了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分的政治学传统,对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提出政治是民意的表现,也即政策的决定,行政是民意的执行,也是政策的执行。 他这种创造性的主张对后来行政学的独立研究有着很大的贡献。 以《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行政与政治、法律、政党的相互关系;行政与立法、司法的相互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行政功能与体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政学思想。该书奠定了他在行政学研究上的不朽地位,对后世的行政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思想内容 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古德诺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行政部门的具体事务上,而是分析了行政有效展开所涉及到的外部环境问题。其行政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政治与行政》中。 通过该书,古德诺总体上关注如何才能即实现民主治理(政府的民治性),又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民主与效率要兼顾,而其认为方法是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并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协调的几条具体途径。 〈一〉、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 古德诺以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而闻名。 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 “政治”——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 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不在于他提出的这个“政治—行政”两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其贡献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 ①第一次澄清了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 ②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